其实看完快两周了,一直没标记,是想好好写点东西。但是发现很懒又没动力…
不好判断是不是女性导演拍的,但是感觉有点像去年看过的《弗朗兹》。相似之处有:都是德国电影,都是同一个女主,都是以人名为片名。嗯,都是些表面浮浅的东西。但是,如果去体会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感觉,就是那种淡淡的忧伤,是不是也有点像呢?《弗朗兹》的忧伤,并不在于找上门来的那个人因战争杀害了你的未婚夫,而是在于你居然爱上了他。《温蒂妮》的忧伤在于,你曾经以为有人让你爱的死去活来,但是没曾想下一秒可能就因为对的人而完全把他忘掉,但是对的人却又让你无法继续爱下去。
再来回到影片本身。我能感受到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弗之间那种真挚的爱意,深深的爱意。他们每次见面时用力的拥抱,每次分别时不到最后一刻不放手的不舍,特别真切,特别动人。
片子里还是有一定的魔幻元素吧。首先,片尾男主再次在水下遇到温蒂妮并拿回潜水武士,应该算是奇幻的处理。另外,温蒂妮把前渣男友溺死,我感觉也不是真的。因为太轻而易举了。如果是真的,那简直就是个bug了。还有就是克里斯托弗给温蒂妮的那个电话,后来被证实根本不能会有那个电话。
片子其实挺简单的,就是现代都市的男女情感。也挺戏剧的,你不觉得跟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也挺像的吗?
至于温蒂妮的职业,我没搞懂导演为什么要加入大段对柏林历史和建筑的描述。有句台词:建筑是对其用途的最佳实现,具有欺骗性的部分在于作出了根本毫无用处的假设。这是在暗示什么吗?
非常喜欢中间的bgm,古典的感觉,把淡淡的忧伤展露无疑。
因为控制不住想一个女生,还是没心思看书。很久没看电影写影评了,所以晚上选择了这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温蒂妮》,温蒂妮是德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精灵,童话故事中小美人鱼的原型也取自于此。没想到的是剧情居然还有些惊悚。看的时候让我想到我很久以前写过的《水形物语》的影评:“暗黑系童话,但还是能从中看到导演内心保留的那份对于世界的纯真和童心未泯。相比于纸醉金迷的现实世界,他其实更想呈现一个简单美好、聚焦于内心灵魂层面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即使是有着骇人外形的怪兽(映射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也同样能拥有誓死不渝的陪伴;即使是最孤僻不起眼的生命,也能拥抱坚贞不移的爱情。”而与此不同的本片《温蒂妮》却有着极致仪式感的绝望。水精灵温蒂妮通过和人类男性结合获得灵魂,遭受背叛就必须杀死男人。爱与死亡,命运与诅咒。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是“柏林学派”代表人物,现实主义大家。影片有大量介绍柏林历史的台词情节,历史成为这些导演探索当下德国不可回避的内容。就像温蒂妮不可回避的命运。温蒂妮躲开对不忠恋人的处决是徒劳的。哪怕她爱上了另一个男人,未完成的命途却始终等待着她。影片从日常生活的小切口着手层层递进,对爱情的“仪式感”用了一种独特的角度阐述,女主冷血地溺毙前男友以示对男主的忠贞,男主自沉湖底与女主灵魂的诀别,他们在以充满悲剧色彩的仪式感践行对彼此的爱,完成现实中未达成的爱,而从另一个心理维度而言,也是完成着自我救赎。隐晦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内心探讨,也让人感慨,或许有爱就会有痛吧。
本文首发于公号电影之盐,欢迎关注
据说这部影片成了今年柏林爆款,首映之时更是一票难求,不负众望拿到了金熊奖提名。
最终,以女主温蒂妮饰演者葆拉·贝尔斩获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导演收获费比西影评人奖告终。
随之而来的是两极化的评分,IMDB:5.9(十分制)与烂番茄:82%,让人对这部影片的期待值极具下降。
但影片的神话层面仍旧十分吸引人,古欧洲传说掌管四大元素之一的水精灵便是本片的主角。而据导演接受采访时称,这才是「美人鱼」故事的原版。
英伦玫瑰凯拉·奈特莉曾公开表明,禁止她的女儿看《小美人鱼》这样的童话故事。美人鱼这个为了爱情而舍弃一切的角色,为现代女权所唾弃。
毕竟,女性不应当为了所谓的爱情牺牲一切。不同于安徒生的美人鱼,这不是一个为爱牺牲的故事,而是一个讲述背叛而被杀戮的古老诅咒。
温蒂妮作为水精灵,可以选择与凡人男子结合并生儿育女,但会失去永恒的生命。而跟温蒂妮结合的男性一旦出现外遇,她就必须将男性诱入水中淹死,并再次回到水中生活。
而导演兼编剧的佩措尔德未将故事放入婚姻,而是放入了一段恋爱中。以温蒂妮和男友约翰纳斯分手开场,温蒂妮用死亡来警告男友,但明显约翰纳斯觉得这不过是柔弱女孩子的招数。
而后,她迅速结识克里斯多弗,一名在德国西部水库区工作的工业潜水员,两人展开了新的恋爱。
此时却又碰到约翰纳斯,他跟温蒂妮承诺要与现任分手。影片这个结构是有趣的,片头的分手、眼下的复合均是一家咖啡馆,约翰纳斯相同的等待,而温蒂妮在窗户内望着。
唯一的差别是,一眼是消失,一眼是还在。故事过半,此刻仿佛回到了原点。很有恋爱的味道,分分合合又是一场空。但随后克里斯多弗的电话,说明这一切不过又是一场幻想。
而人总是在幻想中,闭合自己的遗憾。然而就是这一幕,与前任相逢、与现任相靠,注定成了2020年影迷的记忆点场面。“他走过时,你心跳漏掉了一拍”
也是此刻,温蒂妮发现自己从前任的感情中脱离出来。也正是此时,克里斯多弗发生了意外,生命垂危。为了救克里斯多弗,她才亲手杀了约翰纳斯。
克里斯多弗苏醒,而温蒂妮回到水中。再也找不到温蒂妮的他,选择了新的恋情。即便后来,他试图到水中寻找温蒂妮,还是回到现女友身边。
所谓爱情,不过都是一时一刻。即便是将欧洲神话的历史感代入到现代生活焦虑的语境中,也挣脱不开一时一刻的宿命。
没有因为爱情而献出生命的温蒂妮,回归水中。最终将定情物件归还给克里斯多弗,成全了他与现女友,而他们也将有自己的孩子。
一如安徒生的美人鱼,看着他人结婚。但无需幻化成泡沫,回归自己的生活。即便是统治一切的神,也要在爱情里从占有学会放手。
童话故事中,那份来到人间的执念在这部影片中被化解了。在爱里学会爱,也许比一时一刻的争执与复仇来得重要。
除了爱情的部分,佩措尔德将女主角温蒂妮设定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历史学家和讲解员。片中大量的笔墨,是温蒂妮给民众讲解柏林建筑历史。
而在影片的第一次讲解中,也就是温蒂妮开场分手后。冷漠、理智的讲解着历史,然而就是此刻的互动“你可以透过建筑模型看到你在哪吗?”温蒂妮透过历史的建筑模型,看见刚分手的前任。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佩措尔德表示自己在柏林住了40年。而柏林就是一个建立在传说中的城市,这个城市有太多Undine(温蒂妮)的痕迹,比如住宅项目Undinestrae。
而这也是影片的一个叙事基础,模型影像与男人影像的交叉,柏林与温蒂妮的交叉,这是导演写给这座城市的一个现代神话。
而温蒂妮这个神话存在与否,所有的叙事时而真时而幻梦,让人百思不解。但对于佩措尔德而言,这时代的人缺少梦、以及梦想,而他想造这样一个梦。
“这也是我拍《温蒂妮》 时想做到的效果。”现代城市里,有一个水精灵。
导演兼编剧佩措尔德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德国重要作者导演。而“柏林学派”是与“柏林墙时代的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相对而言的。
后者以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佐格等为代表。“柏林学派”这个标签恰好代表两德统一后新一代德国电影的复兴(从《罗拉快跑》(1998)开始)。
作为新一代德国导演,他的电影总是围绕着东德西德。如企图逃亡的《芭芭拉》(2012)以及《过境》(2018)。
此外,他也喜欢对经典再创作。而挪用,是当代艺术最为核心的要素。这次《温蒂妮》的挪用也只是导演佩措尔德的“元素精灵三部曲”的第一部。
另外两部,地精灵《诺姆》和风精灵《西尔芙》计划在未来四年上映。
希望接下来的系列影片会有其他惊喜。
温蒂妮的传说,可能是爱情与水之间最浪漫的一次类比:水精灵温蒂妮化为人形、得以在陆上生活的唯一条件,是获得一段忠贞的爱情。由此,爱情成为呼吸般的必需,也成为一种共生的诅咒和一颗宿命的定时炸弹。所以在它终结时,小美人鱼变成清晨阳光中的泡沫,而温蒂妮不得不杀死背叛的爱人,重新走入水中。
对于温蒂妮这个命题作文,可能没有比佩措尔德更适合的执行人。作为一个政经学者一样的导演,他善于将自己的主角们放置进宏大的历史之中,而在绵长的迷失、不安和余震里,爱情似乎顺理成章成了这些个体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成了赋予他们实体的水。被困的他们,依靠着残损的爱情和虚空中的激情来试图重塑自我,寻找意义。
然而,可能是预设的期待值过高的缘故,佩措尔德对于这一新探索的执行却并不算完美。《温蒂妮》奇幻元素和爱情类型的碰撞诗意而浪漫,带着心跳、脖颈的温度和被水冲刷浇灌的晕眩,但温蒂妮身上过于隐晦留白的传说设定,可能为观众理解故事逻辑和人物动机造成障碍;
另一方面,《温蒂妮》中关于建筑和柏林城市发展史的话题,延续了佩措尔德对于家国、历史和时空的作者性思考,但温蒂妮水中精灵和城市规划讲解员的两重身份、钢筋尘土和迷离水域两处空间,似乎无法很顺滑地交融在一起,整个故事就像是被割裂开的水与陆,缺少联通的那座桥梁。
如果不看剧情简介就进入故事的话,对传说陌生的观众,可能不会知道眼前这个一头橙棕色卷发、走路有点僵直的女主角温蒂妮是水精灵。在游泳池的高潮戏码到来前,《温蒂妮》几乎是刻意地不去触碰女主角是水精灵的这一奇幻设定,只有水族箱里的一声暗语和溺水后却不吐水的寥寥几笔细节,能将温蒂妮和水联系在一起。如果再牵强一点的话,再勉强算上温蒂妮掉下眼泪时顺势而出的标题卡,毕竟眼泪也是一种盐水。
这样的隐晦处理,为温蒂妮带来一种神秘的鬼魅感,也让整个故事同时溶进惊悚和诗意。然而,这种处理,也带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对传说有所了解的不合理预设。
如果说对于温蒂妮身份设定的理解门槛,还可以用“现代观众都有看简介再看电影的习惯”或者“温蒂妮在欧语神话体系里家喻户晓”来找补的话,这种对原材料的选择性切割和信息不足带来的困惑,在温蒂妮杀死前男友时达到了极致。
根据传说,经历背叛的温蒂妮似乎是毫无其他选择,必须杀死背叛者重回水底。开篇前男友表明爱上他人那一刻起,让温蒂妮得以存在的爱情就已消亡,传说的诅咒应验,而温蒂妮溺死爱人走进水底的结局开始倒计时。水族箱里的低语是回归的召唤,克里斯托弗的苏醒,也是因为温蒂妮修正了和克里斯托弗这段甜蜜而刻骨的错误,完成必定发生的杀戮,最终回到命运设定的轨道上。
在温蒂妮走入水中之前,《温蒂妮》可以看做是一个与爱情共生的生物,用一个突然出现的例外来探索爱情本源的故事。从这种解读角度出发,比起《水形物语》,《温蒂妮》其实更像是《小美人鱼》的现代变体(毕竟安徒生是以温蒂妮为原型创作的这个童话),都是从外来者的视角窥视爱情,最终落脚在牺牲和沉重的宿命感之上。
然而,以上可能有些牵强的解读只是根据传说资料的猜测,对于这个奇幻故事的原理和规则,《温蒂妮》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也没有明示任何一种涉及温蒂妮人物动机的硬设定。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温蒂妮》变成了有点狗血的“一命换一命”情节剧。
而在柏林电影节时《温蒂妮》给媒体的press nots中则强调,“温蒂妮再次接触她自身的元素后,就必须回归水中”。按照后面这种说法,似乎温蒂妮与克里斯托弗初遇时被水冲刷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她的最终离去。
不管创作者倾向于何种解释,不能否认的是,《温蒂妮》是一部需要观众去了解场外信息、一部“需要说明书的电影”(引用把噗短评)。《温蒂妮》故事中隐晦不明的部分,并不是一种值得嘉奖的多义性表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温蒂妮》对爱情讨论的尝试。
当我们不能完全确定,温蒂妮那漏跳的一拍心跳是因为余情未了,是因为看见了追来索债的命运,还是两种因素的杂糅,我们就没有办法理清温蒂妮那像水草一般缠绕晦暗的思绪和感情。在这样亲密的观察和温蒂妮提供的专属视角之下,我们都没有机会真正进入她的内心,可能爱情真的比想象中难解,而水精灵,真的是个需要我们保持距离的谜。
在一次讲解途中,温蒂妮邀请听众在庞大的柏林模型里指出他们所在的位置。在特写下温蒂妮的双眼里,白色的模型房子被无限放大,与窗外真实的风景交融在一起,而温蒂妮,也被巧妙地放置进了整座城市的空间之中。
在这部紧凑的电影之中,温蒂妮对于柏林城市变迁和建筑历史的讲解占据了不少的银幕时间。然而遗憾的是,除了上述那一处空间变幻的放置,其余时候佩措尔德借温蒂妮之口说出的对于柏林历史的思考,与影片其他部分的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割裂感。
对于洪堡论坛的评论,大概寄托了佩措尔德最大的私心,用城市中心这样一所违反了“Form Follows Function”原则、以古建筑外形承载现代功用的建筑,来讨论在历史洪流中身份不断变化着的柏林和德国。但是,这段富有深意的台词,放到全片来看却有些意义不明,不知该作何理解是好。
或许新与旧之间的矛盾和相容,是温蒂妮与克里斯托弗那建筑在已死爱情之上的新感情的对账,但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解并不能弥补支线与主体故事之间的脱节,以及元素精灵设定和爱情主题下对历史政经话题讨论的生硬。
温蒂妮与水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而她作为古老传说中的生物,也与柏林陆上变迁史的厚重感产生对照。这样的书写之下,温蒂妮本该成为联结水与陆空间以及其象征意义的双重纽带,让故事发生的舞台和故事本身融合成一个整体。
但在《温蒂妮》里,历史学者温蒂妮和水精灵温蒂妮更像是不相容的两种身份,在关于陆地和历史的支线行进时,水精灵的设定显得单薄而不适宜,甚至这层身份都被选择性遗忘,而在水精灵那既炙热又潮湿的爱情故事里,也没有空间留给对城市的深刻讨论。
这种缺乏整体感的失败,绝不是因为爱情主题“肤浅”,与更宏大的世界不相容(《冷战》就是一个正面例子)。《温蒂妮》是佩措尔德的一次跳出舒适区的尝试,而从结果来看,他好像不知道该如何对元素精灵这一新鲜的材料下手,如何把她们顺利自然地放进自己构建的系统里。
《温蒂妮》中的场景设计其实是非常出色的,闪光的鱼缸和水草摇曳的幽深水底,恋人相拥的火车站和温蒂妮有序但并不温馨的小房间,都温柔地拥抱、吸纳着它们的主角。然而,整体感的微妙缺失,让空间和片段变得有些断裂。在柏林这样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之中,《温蒂妮》这个水与陆的爱情故事却很遗憾地没有做出被水环绕的感觉来。
然而,虽然《温蒂妮》可能代表不了佩措尔德的最高水准(毕竟创作者们面对新事物都有陡度不一的学习曲线),《温蒂妮》仍然是一部非常迷人而细腻的作品。开场的分手戏在特写中靠两位演员的表演完成,背景中教堂钟声和钢琴声缓缓流动,而下一个场景,当温蒂妮走进博物馆,全景镜头立马把她从自己的情绪里拉出来,放进建筑模型和人群之中。
这是彰显导演功力的地方,而在之后的故事中当主角每一次重返相同场景,佩措尔德都能用不同的机位和景别区分出情绪,讲出不同的故事。
《温蒂妮》最可贵的地方,大概就是描绘出了一段真实自然的浪漫关系。Paula Beer和Franz Rogowski两位演员将《过境》中的默契延续到了本片中,营造出一种温暖而不刻意的亲密感。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弗躺在水草和碎玻璃中被爱情和水流洗礼的一见钟情,绝对是近些年最惊艳的浪漫场景,而两人日常中小动物一般的互蹭脖颈和倚靠,也是贴近生活但丝毫不减损热烈程度的身体语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段爱情的终结才显得如此凄美而冰冷。温蒂妮最终走入的那片水,和她与克里斯托弗先前牵手一同游过水草、听他唱过Stayin Alive的,明明是同一片水域,却像是来自两颗星球。
拉丁语中“unda”有波浪的意思,但影片最后,投来视线的那片水面是意外的平静。传说中的水精灵们,失去爱情才回到水中,但经历过克里斯托弗的温蒂妮是幸运的。她不再需要在爱情和水之间二选一,水流深处刻下的名字,将是温蒂妮永远与爱情共生的证明。
如果一部电影需要提供一份阅前说明,观众需要带着预期进入观影,那么这部电影不会是纯粹的电影,至少文本已经染指了它。观众会根据说明欣赏影像,并往说明引导的方向阐释。这样,电影变成了单向度的作品,观众只能根据导演设定的逻辑观看,无法生成个性化的阐释。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位读者在看完《哈姆雷特》这部剧后,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形象,相互之间不会雷同。这是所有伟大艺术的共同点:每个人都能对作品进行自由的阐释,没有对错的分别。
很显然,《温蒂妮》不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不提前了解本片创作背景的观众,看不到影片施展的魔法: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如何在当代都市语境中获得重新的诠释。同样,观众也无法理解女主角行事的奇怪动机以及剧情的诡异走向。
一旦女主角乃“元素精灵”的设定被给予,影像智性上的阐释便自动生成了,观众像初登大观园的刘姥姥那样连连赞叹导演手法的精妙。但这不是来自于影像内部的魔力,而是基于文本强加给影像的外力,源自于导演独断的意志。
《温蒂妮》最终被拍成了只能有一种阐释的电影,因此它是濒死-影像。原本松弛、自然的影像在额外说明(无论是在观影前还是观影后)给出后,立即绷紧了。我们可以说,《温蒂妮》遭遇的是一种“影像文本化”的情形。
毕赣的《路边野餐》类似于此,同样属于“影像文本化”的典型。但不同的是,《路边野餐》的文本(即时空的交互)是在影像内部给出的——当人物在同一空间中上演不同时间的戏码,观众明白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而《温蒂妮》的文本是外部介入的,它让影像硬化。弥漫在这场都市爱情戏码中的暧昧情愫、鲜活情境都被文本取消了,影像生成为僵硬的团块。电影最终变成了文学化转述的东西,而不是恣意生成的影像织体。
《过境》并不需要一份事前说明。历史故事被搬到现代都市上演,是观众在观影途中恍然醒悟到的:影像通过自身的逻辑直接阐明了导演创作的主题和思路,影像内部自我融洽,其中没有任何外来文本的介入。
与此同时,《过境》使用画外音旁白转述故事的方式还原了小说的“自由间接文体”,这是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而且成效瞩目。毫无疑问,《过境》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但对于《温蒂妮》,我们都不能说它是一部好作品。
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有中世纪的水精灵的神话传说做故事背景。不过我自始至终都是把这部电影当作一个普通的爱情片来看的,的确,它的情节简单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我甚至说不上来这部电影到底是哪里吸引我,但在这90分钟里,我几乎一直保持着不想漏看一秒钟的状态。
在Undine再次遇到渣男前任Johannes之前,她和Christoph的爱情日常真的很打动我,他们的每一次见面都像是久别重逢,用尽全身力气拥抱对方。
Undine告诉Christoph自己摔坏了潜水员模型,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直很紧张,替Undine担心,害怕两个人会因为这件事吵架,但Christoph不仅不介意,还安慰Undine说自己根本看不出来,她粘得很好。前几天在豆瓣话题广场有看到一个名叫“被好好爱着(爱过)是什么感受”的话题,当时想要写写看,但想了一会发现除了父母给我的,我好像真的没有过那样的体验。完完整整、不会害怕下一秒就破碎掉的爱,梦境中的我反而更接近它。怎么说呢,想到这里还是会有些失落。但这部电影里,在这一瞬间,隔着屏幕的我竟然体会到了“被好好爱着”的感受。
当Johannes来找Undine想挽回她的时候,我以为Undine会心软并原谅他,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猜想,或许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Undine展现出来的脆弱感更多一些,换作我是Undine,我也会犹豫吧,巴掌很疼,糖也很甜,“被好好爱着”的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没想到Undine只是笑了一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后来Christoph出事,我也以为Undine会在绝望中再次回到Johannes身边,然而Undine没有,甚至用了可以说是很极端的方式了结了她和Johannes的恩怨。
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会喜欢Undine了,脆弱其实只是她身上极其细微的一面,就像电影开场时,能看出来她情绪快要崩溃,但她还是等到Johannes短暂离开的时候才流眼泪,她告诉Johannes:“你要等在这儿,并告诉我,你还永远爱着我。假如你离开,你就死定了。明白吗?”是我误解了她对爱情的态度,在每一段感情里,Undine都是认真且投入的,同时她也是坚强的,她有着可以承受对方对她造成的伤害的力量,但她绝不允许自己被伤害。
就很诡异,看真正的纯爱片都很少有这样的感受,所以也不太想讨论别的。看到最后镜头缓缓沉入河底的时候有想哭的冲动。Undine回归了水中,这是神话传说既定的走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Undine和死了没什么两样。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感受到了一股来自Undine的、超脱于形体之外的强大的生命力,与爱相关,永垂不朽。
3.5. 一出都市暗黑童话,水上现代世界的爱情与背叛,水下依稀可见的历史遗存,柏林人走到今天,在历史的废墟上重建了新的城市,却根本无法与过去和解,历史是纠结的水草,越来越幽暗,越来越不清晰,缠绕在他们的身体和爱情上,就像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寓意,你可以好好讲出它每一座现存建筑的历史,却尚不能追溯它具体的开端。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无非是堆砌伊们的才华,堆砌得越多越厉害,但是对有才华的佩措尔德而言,是相反的,他需要放手,需要拿掉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不那么工整,他只有放纵自己的时候,才有了那么一点纯粹的真诚。
一份说明书的结果是影像文本化。《过境》有多惊艳,《温蒂尼》就有多失望。
短小、简洁、素朴,几乎没有赘笔,完美像一首马拉美短诗。佩措尔德奉献我们时代最纯粹情节剧,也或许是他最完美最巅峰作品。
秘密的电影。河流这一形象是变化和不变这两个对立特质的综合体,也是渗透柏林(片中有提到原意为湿地)这个城市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层肌理,这些特质在Undine的两重身份上得到体现。她在神话与祛魅两种力量之间摇摆——在那个咖啡厅里,她听到潜水者雕像呼唤她回归她的神秘特质,而最神秘的事情也恰恰在此时发生了:爱情。Christoph作为一个潜水者,他展现的运动趋势与Undine正好相反:从陆地到水中、从表层到深层,这似乎使他和Undine的关系笼罩了一层隐喻意味。对秘密的探寻是危险的,最终我们看到,探索者终究还是回到了岸上,而城市也退回了她曾经栖居的阴影中。
升级版《过境》,变奏体《耶拉》,短短90分钟内完成一个高度凝练的绝妙故事,掌控力令人击节。有限体量内达成微妙与含混结合的时空转换(系列前作标识性元素之一),精准叙事节奏引领的规整结构对应(重复场景&不同视点运用得太妙,幽冥感丛生),流畅漂亮,既富隐喻,兼具可看性,佩措尔德正式成为心水阵营成员。一座城市的往事与未来,水底的古老神话是历史幽灵的显形,现代都市景观则是现时幻想的截肢,城市的沧桑宏大与情感的幽微糅合甚好;两段时空的“逆序”对应鱼缸破碎的灵光,堪称专属电影的奇妙魔法时刻——时间可以颠覆或重来,可以倒叙或暂停,可以海枯石烂,但唯独心动的瞬间,确确实实在那一分一秒发生,循着心跳的律动节拍就可以找到你。最后一个主观镜头过于凄美。
三层文本:民族神话、城市历史、个人爱情。温蒂尼穿插在三层文本中,在神话中是水神,在历史中是水下桥梁上的名字,在爱情中是突然出现、意外消失又始终萦绕的爱人。最为美妙的一点是,Undine传说中是透明的,幻肢般的,又危险而存在感惊人的。其实这种规整的分析会让这部电影变得有点无趣,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站在柏林的模型前去讲述这座城市被规划起来的过程,她问“柏林的起源,在河流的下游,谁能指出我们现在在哪里呢?”在那一刻,过去和现在重叠,爱和城市重叠,时空重叠。她说,建筑的样式将追随着功能,曾经的宫殿在21世纪变成了展览馆,神话在今天变成最后一个注视着爱人摇曳到水下的主观镜头。我的天啊,我竟然想起莉拉对《埃涅阿斯记》的评价:“假如没有爱情,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枯燥,整个城市也会变得无聊。”我爱这片儿
古老的传说,几经变迁的城市,在佩措尔德的镜头下塑造出了这样一部充满着神秘与浪漫气质的影片。好几场堪称神来之笔的戏相信在电影节结束后仍然会让我回味。同样是关于水的爱情故事,比《水形物语》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Yes
流淌于现代都市中的古典呼吸,暗藏在每一颗灵魂深处的执念神性,潜移默化,我们是聆听者,也是经历者,并逐渐成为信念者。未能长成高于传统的进化样貌,却也包含着深厚丰满的美学底蕴,那是时间洪流中冲刷了千百年的动人肌理,浮现在你我的每一次心跳、回眸与拥抱里。殉情和爱恨间是触碰传说的永恒迷局,佩措尔德通过灵动微颤的影像之舞,带领观者见证奇迹的拯救,与忧伤的分别,那是银幕上对恋人的呼唤,并将这段咒语,传递给银幕下无数忘记珍重的精灵。
#70th Berlinale#主竞赛影后+费比西。作为重述水之精灵温蒂妮神话的现代版本,影片还是相当有想法的,神话原型中的基本情节要素都具备了,把这个神话故事放置在当代柏林并编得还算圆,确乎是[过境]的思路一脉相承,但并没有[过境]那么震撼人心的历史错位的眩晕感。虽说情节剧拍成这样算是有作者风格,但是跟滨口龙介一样,真的吃不下……
建筑是一种功能性假设,是将人们的期许变成触手可及的存在。爱情是一种即时性谎言,是将对方的凝视变成虚无缥缈的残骸。期许一旦被打破,时间和空间自然会赋予建筑最新的意义。凝视一旦被干扰,呼吸和心跳自然会显露爱情最真的谜底。想不到一个本该充满神秘的爱情神话传说,竟然会是如此的空洞而乏力。如果爱情可以简化为两双漂浮的手和一些散乱的凝视,那么苍白就是它最好的注解。做为崇尚感知的作者型电影,佩措尔德成功的让观众的感知力变得麻木,除了影片中段的惊魂一瞥,只剩下轻灵的古典钢琴与沉重的呼吸声,再无其他。试想如果导演把取景地换成花果山,女导游爱上美猴王转世,丰富而细腻的人文地理风情讲解,再加上一个美猴王手办,这部《爱的猴王》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吗?并不是所有的诗意都值得赞美,尤其是当一首爱情诗,感受不到爱情的时候。
如水晶般闪烁而易碎的都市传说。沉醉于佩措尔德叙事中令人扼腕的错拍感,爱人消失又重现,相遇如前世爱过,温情离别后的质问,不欢争吵后的意外,死亡后苏醒,遗忘后回忆汹涌而来。上一时空的阴云始终以虚拟形态盘旋在当下,又以实体形态躲藏于未知的角落,如那些柏林地标从历史中穿行而来,裹满尘土又焕然一新。迷人的幻境感不依靠单个影像内的充盈,而是在剧本的场次与场次之间形成遥望的共振,镜头里的人物状态永远先于语言和行动,如同事件发生前早有预感。和现实一样,所有的不幸降临之前,我们一定早有预感。
不了解点欧洲传说的话,这片就是一部奇怪的灵异片。温蒂妮在中世纪的传说里是水精灵的名字,她会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然后回到水中。女主本来想抵制住这一诅咒,结果还是跌入轮回。咱们也可以拍一部女主叫嫦娥的电影,特别喜欢兔子,和男主爱得死去活来,但最后还是要回到月球上去。对老外来说也是一部奇怪的科幻爱情片,保证看得云里雾里。我只是好奇豆瓣给高分的被感动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冷门的中世纪传说吗?
还是没忍住,看了现在的早泄版。剧作的结构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巧,导演在技巧上也有意配合影片整体的风格在克制,但男女主角前前后后各自的重头戏里,用了相似的镜头和机位,却带着完全不同的情绪,同时做出了故事巧妙的结构,足见导演的功力。片子太精巧了,没有一丝赘肉,就讲了这么一个深情的爱情故事,虽然不如《过境》那般惊艳,但可以看到这位技巧型导演在自己的作者风格上已经非常成熟且个性化了。
我是沾了水便能获得神力的妖精,你是断了腿仍能拯救爱情的人偶。让我们在鱼缸里畅游,在水库里栖居。你用爱情拯救再世为人的我,我用神力报答溺水僵死的你。若我的心跳漏掉一拍不是因为你,若我们的爱情是用18世纪的样式实现21世纪功能的欺骗,我愿意沉入湖泊,让你生生世世在水底凝望我传说里的名字。
风属於天的 我借来吹吹 却吹起人间烟火 天属於谁的 我借来欣赏 却看到你的轮廓
看佩措尔德的乐趣在于,看他如何将元素精灵这类巧思在爱情故事中落地下来,于是看到柏林建筑的模型与流转于真实柏林街巷桥梁间的回忆频频产生叠影,或者是,潜水员模型的摔裂略显笨拙地预告了潜水员的灾厄。其实,除了杀死前任是在回应温蒂妮的神话之外,整个故事都不妨被视作《海的女儿》的变形,小人鱼扔掉本该用来刺杀王子的匕首跳入大海化作泡沫,和温蒂妮没入深潭有着同样的力量:至高的爱是爱他人,我的心脏不应在你的手中有任何一次漏拍,因此爱必然呼唤牺牲、呼唤死。
一首写给柏林的爱情诗,太美了,寥寥数笔,便把水的意向推出银幕,浇灌在人身上,让人不由自主随着人物漂流激荡。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爱情电影,也可能是导演+演员+剧本巅峰状态的天作之合,仿佛去年的«冷战»。默默想起了一个人几件事,就在影院里流了泪。
过境原版人马,讲述一个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结局虽然很好,感觉有点草草收场...
破碎的鱼缸是开启神秘世界的通道,口述城市历史让奇情灵动的故事得以植根于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此消彼长的爱情也因为心跳漏拍渗入记忆,荡漾出超乎理性的层层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