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4年,退役棒球运动员李伟在北京丰台成立了一个棒球俱乐部。他去内蒙古的学校里招队员时,有个小孩跑挺快,李伟问他爸妈多高,想估测一下他将来的身高。可他不知道。他没见过爸妈,更不知道他们的身高。李伟就决定把他带回了北京。
后来队里招了很多这样的孩子 --- 孤儿、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农民工的孩子。也不单单出于同情,这样的孩子往往吃苦、皮实、肯练。可也不好管,调皮、疑心重、反骨强。杨燕勇,那个被他从内蒙带回来的孩子,前前后后跑了三次。
没钱的少交、不交。能负担的家长就交足,也算是贴补整个队伍。宿舍里很多空调是家长捐的,还有一辆车。就这么拼拼凑凑,往前走着。
李伟小时也入选过国家少年队,1988年还去过美国参加过比赛。16岁时因为打架被开除了。后来卖过菜、练过西瓜摊,收过废品、开过黑出租。90年代初还回过北京队一段,但一个月只能挣一百多,比卖菜少多了,他就彻底退了。之后,他去了美国,在迈阿密当司机。有一次他和当地的朋友去现场看棒球比赛,他告诉朋友他年轻时也打过棒球,还进过国家队。对方死活不信——打球又赚钱又风光,怎么可能大老远跑到这里来开货车?
再后来,他回国,组了这个“新星龙人”俱乐部。2010年8月,代表中国参加去日本参加世界少年锦标赛,拿了个冠军回来。
那时我刚毕业一年,做体育记者。编辑从报纸上看到这个一个他们夺冠的豆腐块新闻,说这个有点意思,让我去采访。采访之后不久,他们就要去纽约扬基队的主场观看比赛,亲眼见到挂在宿舍楼道里的那些棒球明星。
在电影院看《棒,少年》时,我想起十年前遇到的这些教练和队员,一个像极了的故事。我至今还清楚地得那篇文章的开头——Dreams are cacooned in the most unlikely places ——这些用词是我至今也做不到的,那是编辑帮我重写的。
二
2009年10月,全运会,在山东。编辑让我去垒球和棒球场盯几天。一来英文媒体,棒球垒球是读者感兴趣的项目;二来当时棒垒已经被投出2012奥运会,全运会多少有点“悲情谢幕”的意味。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垒、女排、女足分获亚军,好像还一起上了回国的庆功晚会还是当年的春晚,是在国内获得关注的历史最高点。我那时10岁,一场场凌晨直播看得津津有味,跟着激动,跟着伤心。
不出所料,全运会的赛场只有些零星的观众,基本都是球员的亲友。好处呢,就是采到“明星”一点都不难。96年奥运会的女垒主教练李敏宽、当年的主力投手、时任中国女垒主教练王丽红,都和我聊了好久。
印象最深的甘肃队。棒垒在中国不是那么普及的运动,但甘肃队有点传统,96那届女垒,就有三个甘肃队员。于艳宏参加了悉尼和北京两届奥运,退下来当了甘肃队的主教练。
传统归传统,投入归投入。于艳宏和队员们的针线活都挺好的——她们的球不够,她曾经在国家队的队友现在在上海、北京这样条件稍微好点的队伍当教练,把淘汰下来的球寄给她,她带着队员们缝,缝好接着用。
有一次全国比赛,在攀枝花。她们在当地体育场里跑圈,和一个当地的女人起了冲突。不一会儿对方就叫来一群人,把她和队员按在地上。
“以我们当运动员的性格,不要命也不会认怂,可我带着一堆队员,要对她们和家长交待。我忍了。”当天晚上,教练和队员们都跑到一个房间,拿着棒子睡了一夜。她怕对方再找上门来。
一个队员说,苦是真苦,爱也是真爱。她说,如果是练举重或者田径,可能早不练了,但垒球不一样。她爸已经不想让她练了,现在奥运会没有垒球了,更没有出路,就想着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那时我刚做记者三个月,努力让自己显得职业,采访时憋着没让眼泪掉出来。出来之后,给我妈打电话讲她们的故事,在大马路上就没忍住,哇哇哭。实习的时候采访过二环边上的FANG村,后来几年又采访过“10元店”五六十岁的性工作者、在爆炸中失去亲人的人,再没像那次那样哭过。
最动人的不是苦难本身,是苦难里的热情。
三
《棒,少年》里,孩子们亲眼见到了自由女神像,见了世面,打了比赛;在北京,他们的宿舍按理说不能住人,所以夜里不敢开灯,怕人看见,但最终还是不保,面临清理,片子没有交待他们是否有了新家。
没了爸妈的投手小双,因为大伯得癌症,选择回河北老家陪他,也不知道现在是否归队。片子上映后,教练接受采访,“还在尽力解决北京的学籍问题”。
小双的未来会怎么样呢?现在的李伟和杨燕勇又在哪?那时还没有微信,记者又是训练有素的抽离者。都是借口,总之没有了联系。上网搜了一下,杨燕勇有了百度词条“杨燕勇,男,中国棒球运动员。2018年8月6日,杨燕勇入选第十八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
还有来自西藏的强巴仁增,2007年开始跟着李伟练,2015年入选了MLB南京棒球发展中心,2017年和波士顿红袜队签约。新闻图片里,李伟还站在他的旁边,依旧留着一把胡子。
甘肃垒球队呢?后来的确解散了,好在各地还是有开展,队员们去了其他地方继续比赛或者当教练。甘肃也变成“省队市办”,香火还是留了下来,“2016年,国家队从全国8个省市选调了一批中青队员,目前这支国家女垒主要由年轻队员组成,最大的20岁,最小的只有16岁,其中有甘肃籍选手8名和1名教练员。”(兰州晚报)
2020年,时隔12年,棒垒也将回归东京奥运会,只可惜中国队未能入围。
四
《棒,少年》不出意外地好哭。从小没有妈妈的马虎走夜路时唱有关妈妈的歌时,在美国输了比赛之后,小双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对得起关心我们的 人嘛!?
意外的一个哭点是:队伍去广东冬训一个礼拜,那是他们第一次在标准场地上打球。一周的集训结束时,他们下场,站成一排,鞠躬,齐声说:“感谢场地”。
拼搏,团结,感恩 与敬畏。
不是所有人都会进入国家队,更少人会走进MLB,他们现在还要为学籍和宿舍奔忙、长大之后也还要和苟且日日斗争,从事着与棒球有关无关的工作,大多成为“普通人”。
可我猜,当“游侠”马虎从西海固来到北京,在小小的年纪和队友来到美国,和队友并肩战斗过之后、在大声喊过“感谢场地”,感受过真正的体育精神之后,无论未来走向哪,心底进了光,从此都不再一样。
看的是周六早上九点半场的,没想到上座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开灯之后,发现很多是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看,可能很多看完之后,吃口饭,还要赶着去看上课外班。
如果疫情及时过去,这个夏天,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就要去哈佛、牛津参观游学也不一定。可我相信,对所有家长来讲,这是他们这个冬天里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也是这些孩子们这个冬天里收到最好的礼物。
旁边,依旧留着一把胡子。
甘肃垒球队呢?后来的确解散了,好在各地还是有开展,队员们去了其他地方继续比赛或者当教练。甘肃也变成“省队市办”,香火还是留了下来,“2016年,国家队从全国8个省市选调了一批中青队员,目前这支国家女垒主要由年轻队员组成,最大的20岁,最小的只有16岁,其中有甘肃籍选手8名和1名教练员。”(兰州晚报)
2020年,时隔12年,棒垒也将回归东京奥运会,只可惜中国队未能入围。
四
《棒,少年》不出意外地好哭。从小没有妈妈的马虎走夜路时唱有关妈妈的歌时,在美国输了比赛之后,小双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对得起关心我们的 人嘛!?
意外的一个哭点是:队伍去广东冬训一个礼拜,那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标准场。一周的集训结束时,他们下场,站成一排,鞠躬,齐声说:“感谢场地”。
拼搏,团结,感恩 与敬畏。
不是所有人都会进入国家队,更少人会走进MLB,他们现在还要为学籍和宿舍奔忙、长大之后也还要和苟且日日斗争,从事着与棒球有关无关的工作,大多成为“普通人”。可我总觉得,当“游侠”马虎从西海固来到北京,在小小的年纪和队友来到美国,和队友并肩战斗过之后、在大声喊过“感谢场地”之后,无论未来走向那,心底进了光,从此都不再一样。
看的是周六早上九点半场的,没想到上座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开灯之后,发现很多是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看,可能很多看完之后,吃口饭,还要赶着去看上课外班。
如果疫情及时过去,这个夏天,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就要去哈佛、牛津参观游学也不一定。 可我相信,对所有家长来讲,这是他们这个冬天里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也是这些孩子们这个冬天里收到最好的礼物。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对《棒!少年》的支持和鼓励!影片今日在爱奇艺上线,尚未观影的朋友可选择在网络端观看,期待有更多的朋友通过影片了解到孩子们的故事,见证孩子们通过棒球这项运动真正地改变命运,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尊严。
我从2005年开始做纪录片,《棒!少年》是自己的创作停歇好几年之后的作品,我们想尝试纪录片媒介如何能够跟更多的观众产生链接及互动交流,使其成为社会不同群体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从而使一些问题有缓解的可能,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协助。我们也想纪录为改变命运努力拼搏的人,为社会发展及乡村的未来提供建设性意见持续努力的人们。
《棒!少年》里的孩子们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是留守儿童。虽然孩子们都有不幸的过往,但棒球给予了他们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管我们来自何处,都是一个独立一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父母的礼物,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谨以此片送给正在默默努力的、把握每个机会的、不认输的你。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一个父亲或母亲,孩子们最需要的都是父母的陪伴,希望有一天,乡村的孩子不再和父母分离,城市的父母可以不那么忙碌,在孩子们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我们可以守护在他们左右。
打棒球本應是青春熱血的玩意,但在中國成為了脫貧的項目與工具。在貧困地區收容孤兒、貧困的孩子到北京,開始對他們命運的改造,孩子從不認識棒球到被逼打棒球,就像一場盲婚啞嫁。對他們來說只有棒球才能使他們離開貧困的家鄉,讓家人少一個牽掛,留在家裡就是家累,留在家鄉隨時長大成文盲或是流氓。在中國打棒球有前途嗎?打棒球開心嗎?這都不能夠想太多,開心能夠填飽肚子嗎?這是中國少年與其它地方的分別。盲婚啞嫁也總會有人修成正果,而事實上在中國發展棒球困難重重,一是傳統(日韓台也有百多年的發展史)、二是不容易有成績與難以訓練,三是實力與人才的問題。首先世界棒球的大賽不算多,棒球世錦賽、世界棒球十二強、亞錦賽、亞運、奧運都未必有中國隊的資格,國人也未必很關心。作為棒球迷看到這部紀錄片是興奮的,可以了解一下中國的球界,很記得在2017年WBC的比賽上中國隊對日本竟然打回了一分,最後1-7落敗。其中打出安打的Ray Chang有一半香港人血統,有幾位中國球手在美國職棒的小聯盟(3A,2A農場)打球。中國人的身影不至缺席,但在中國棒球仍然是小眾運動,縱然MLB與中國合作,國內有棒球聯賽但關注度低,水平就難以入流。
《棒!少年》的導演(許慧晶)提到他最初不是想拍棒球,只是機緣巧合下,追訪五年採訪了六位孩子,最後在電影選了兩位,沉實平靜、聽話、乖巧的投手梁正雙與性格相反,行使暴力而性格剛烈的馬虎為焦點。其餘的片段與人物剪接成六集的同名紀錄片集中。這部紀錄片是國內少有的運動紀錄片,在國內的青年電影節先拔頭籌,聲名大噪,更獲得金雞百花獎的青睞。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影響,《棒!少年》是一部另類的電影,一方面是塑造年輕人的成長、二方面說中國發生的故事、除運動以外側寫貧窮、逼遷、慈善事業,在大環境下說小故事。
《棒!少年》的背景與影片的後續
當看過不少日式動漫、熱血的薰陶下,多數棒球電影都是藍天白雲、青空的球場、同儕友伴揮灑汗水,青春無悔。而《棒!少年》不是典型的,甚至有點傷感與壓抑,它留下的是一個年輕人通過棒球改變命運、通往唯一出口的故事,他們無法問自己愛不愛,只有眼前的做不做。一反棒球影視的作風,日式動漫裡的少年有父親的影子,有想幹一番事業的,要挑戰甲子園的少年,亦有要建立棒球隊的女性(《女棒甲子園》、《八月的棒球甜心》。中國人的運動與自身受的苦難一樣,在拍運動題材如排球影視《排球之花》、《沙鷗》、《奪冠》也是說悲劇,苦難、殘酷青春,在拍紀錄片很不幸的是也要針對少年人的家庭背景有多慘,看不到他們享受與投入運動的熱情與愛。事實上在奧運會也難以看到中國運動員的真性情,在全紅嬋的故事看到被沒收的童年,一個小孩子要負擔起母親的醫藥費,這是社會政策分配的失衡,逼著孩子長大懂性,作出自我犧牲的精神。在別的國家不會看到這種故事,只有第三世界的國家才有賣身的故事。諷刺的是全紅梅得到奧運獎牌後,有各種的人上門沾光、送禮,根本不會有人在她家困難時施援手,希望在《棒!少年》裡的少年也有出頭天,或者有一天跑掉的家人會突然出現,他們的家裡也會改善環境,只要得獎、得到榮譽才會有人真正的重視。
中國的《棒!少年》沒有少年人宏大的理想,只有成年人安排他們該怎樣做,該怎樣行自己的路。成年人提供了土壤與條件,能否成才就要靠自己與命運。看畢這部片是壓抑的,中國棒球沒有預視的發展藍圖,二是孩子們的心事與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傷害,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開。即使他們在棒球上取得成績,又會否有光宗耀祖的一日與可期的未來?很多未知的答案,但可以知的是一切會改善起來。看到孩子有偽裝自己的能力,在畸型的環境下被逼長大,令人悲傷。球隊以社企形式運作,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隊員供書教學,培養一技之長。在社會上每個人都需要接受幫助的,沒有社企的協助更遑論脫貧機會。
強棒天使隊在2015年在北京通州成立,電影片段裡周遭都是拆遷的房子,該區要成為北京市的副行政區、前幾年北京市要清理低端人口、清理外省人與城中村。球隊在不確定的環境下而生,球員日常除了練球也要到附近的小學上課,可是連學校也避不過強拆的命運,學生就是流徙的民眾,生源的漂泊,好不容易有個家也要搬遷。總算好心有好報,球隊的故事得以廣傳,與大集團合作推廣棒球有功,最新的消息是球隊總算有了自己的地方。而球隊由招收男生到在四川大涼山(國家級的貧困縣市)招收了女生,成立女子棒球隊與六個年齡層的棒球隊。短短幾年在基地建立運動區、菜田、生活區、餐廳,成為一個一站式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孫嶺鋒教練是這支球隊的領軍人物,他曾經是中國棒球隊的隊長,退役後與師父張錦新成立了社會企業,七歲的孫嶺鋒以紙團作球練習,如今棒球成為他的事業。成立基地是有初心,他提到即使隊員們進不到體系,長大後有需要也能回到基地謀生,回饋也好,作為安全網也好。在2017年,有四名隊員選拔到中國少棒隊體系,可算是成功育成了明日之星。
經過幾年的發展,強棒天使隊在國內的青年賽幾乎都壟斷冠軍。在片中紀錄了2018年隊伍去美國參加小馬杯的片段,中國隊在美國隊手上拿下了一分,最終以1-11五局結束比賽。發展條件無疑比人差,但在比賽上看到小雙(隊內核心投手)受傷貼上膠布也投到力氣也盡時,看到孩子的堅持。棒球打開了孩子走出國門的眼晴,他們在美國看了MLB的比賽,見識到美國的球場,整個國家都是球場與支持,而團隊在中山東升鎮冬訓的球場也要清拆,對比中國棒球的無奈。有了棒球,孩子走出大山,除了能坐飛機去訓練打比賽、出席活動外有機會到各省市,亦有機會參觀北京市內的名勝。慶幸的是拉攏到品牌支持社企,受養的學生至少可以接受九年免費教育、免於失學的恐懼中。
少年的原生家庭與成長之痛
在片中小雙與馬虎都是來至貧困户,小雙原本有個雙胞胎哥哥,在小時候家人把他們兩兄弟拿去賣,買家看到小雙身體弱小,不要他而賣走了哥哥。他的願望是長大後尋親。父親在他出生前離世,媽媽在出生後離家了,家裡有姐姐,靠著年老的大伯照顧,可是大伯年老找不到工作也無力養活他,他成為了家裡的負累。小雙在訓練的過程較少說話,比較聽從教練的話、性格內斂、守規矩的。可是,他的問題是如果未來出不到成績不僅會被人取代,也會影響他往後被相中的路。在美國輸掉的一場球,他在隊裡的先發投手也盡力撐過去,可惜強弱懸殊,在比賽中他是唯一可上場的王牌投手,貼上膠布多辛苦也要上場。他背負了團隊與國家的寄望。
在片尾,平日沉穩、把心事放在心裡的小雙終於爆發,他知道伯父想他回到基地訓練,可是小雙心裡有心事,身不由己,在結尾拋下了一句「大伯,你不能不要我」,十二歲的孩子明白家裡的事,不希望家人擔心,更因而患上情緒病。教練七度到家鄉探訪不果,幸而最新消息得知他回去打棒球了。期間因傷患而不當投手,看到他在晚間自主練習,同時也積極嘗試別的崗位。在《新京報》2020年的訪問裡小雙已經15歲,與傷患糾纏了一年重回投手崗位,不過投球比較吃力,每個孩子在訓練期間必先要勞其筋骨,每個人都有戰績。
與小雙不同,馬虎是一個難搞的小孩。來至寧夏,家中有爸爸與姑姐們,但對他投閒置散,像是人球間在親戚家討飯吃。在課堂上他會騷擾同學、吃粉筆、成績相當差。在片中有一句說話特別深刻,「我是馬虎,來至十字路口,走丟了,被棒球愛心基地檢到了」有一幕他不懂唱國歌,將奴隸( ni)讀成勞力,隊中的成員教他咬字,他不是智力有問題的但力不從心,文化水平跟其它人有落差,在學校追不上進度,在學校是別人的笑柄。在愛心基地與其它小孩子生活,背景迂迴,馬虎表面上是一個破壞秩序的搞事份子,在食堂排隊取飯時搞事、與同伴們打架、在同伴洗澡的時候整蠱對方。教練一次又一次對他說教,對他說打不好就要回家。當同伴們有機會到上海出席品牌活動時,他因表現問題而不獲隨行,影著他孤單的身影在球場練習,給予他反思自己的機會。在片尾他終於有機會升上一隊,教練跟他說升上一隊並不是他打得有多好。馬虎的性格是剛烈,與別人有什麼衝突只管以拳頭說話。
同時,他有很強的表演慾,不時會在鏡頭時唱歌。 誰會想到馬虎是一個怕黑,不敢自己睡覺的小孩,床邊有很多玩偶陪他。他身上的刺是出於他的不安全感,一舉一動搏取別人的關注。在後來的訪問中他提到沒有攝影機的時候很孤獨,看到鏡頭感覺到有人關心。到後來經過開解與相處,他成熟與合群起來,搞屎棍的孩子一直被誤解、被邊緣化,在紀錄片長時間的觀察導演發現了馬虎的真善美。有個小故事是馬虎每頓飯都吃到撐住肚子,不知飽,原因是他在成長過程中仰人鼻色,吃盡百家飯,不知道有沒有下一頓飯。真是可憐的孩子,現在青春期發育中,一頓可以食120隻餃子,食量驚人。
馬虎的性格有優點,就是要面子,不肯認輸,在球場上需要這種力量。他最大的改變是與教練賭氣被罰,發現到身體潛在的可能性,從而找到自信。原來只要乖巧就可以取悅到別人,而他成為隊裡跑得快與球速快的選手。15歲的馬虎成為球隊裡的主力,昔日與另一位隊員大寶吵鬧,到現在大家也成熟了,承擔更多的責任照顧小伙伴。
後話一Just do it
看到後來的報導才知道原來在美國的比賽大寶與馬虎因超齡而無法上場,看著小雙的失落,然後馬虎在場邊拿食物安慰他,大家都是好哥們。看這部紀錄片觸動人心,起初以為是青春故事,耍熱血那種典型的運動片,愈看被孩子們與師爺、教練的熱心感動。19年孫嶺鋒在愛心基地的多事之秋患上心肌梗塞,命懸一線,最終撐過去了。沒有他與師爺就不會培養到中國棒球的新力軍,對孫嶺鋒來說最初籌辦這個隊伍是緣起教孤兒院的孩子打棒球。他認為有缺失的孩子會比較專心與珍惜機會,比起付費的學生更有真誠。強棒天使隊的孩子一開始也沒多愛棒球,但為了生活與生存也明白到沒有愛恨的權利,只有改變命運一途,既然不能選擇就只有破釜沉舟,全程投入。
《棒少年》雖然沒在百花獎獲獎(百花獎紀錄片競爭激烈),在今屆紀錄片的提名有兩部集中講大學生活,90歲學者回憶西南聯大的往事《九零後》奪獎,《大學》以四代清華人的故事為主,《一起走過》紀錄疫情點滴,《光語者》踏上極地之旅。《棒少年》沒有輸到什麼,它紀錄到這個國家基層的生活,有心發展的企業屢屢遇上挑戰。不是歌功頌德的作品,貼近民眾的生活與具未來性。許慧晶導演拍出強大的生命力,苦難連連的孩子抓緊浮草,抓緊手中的棒打出安打,飛到空中。
可惜沒法在看到六集的紀錄片,只能看電影認識到兩位小朋友,在片集中小雙的侄兒李海鑫也加入了隊伍,兩叔侄來個團聚。孫嶺鋒與師爺張錦新培養的孩子證明到世上只要努力,朽木也可雕成金石。這部紀錄片留下了希望的種子,對中國棒球、對留守兒童的人生改造,看到的是三代棒球人的傳承與回饋,幾年後國內的球界不斷進步,有不少人關注到電影,已是美滿的開端,小雙、馬虎,未來奧運見。
纪录片片尾曲是张震岳、派克特等人的《再见—Hip-hop》,张震岳声音一出来即刻就被狠狠戳中,所有的情感都泵进了心里。“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我想,他们好多人,都没有机会和爸爸或妈妈说句再见吧。
马虎说,“大家好,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然后就被棒球爱心基地捡到了。” 纪录片立足于一群打棒球的穷孩子,主要人物之一的马虎,极其豪橫,大大咧咧吊儿郎当,说自己是当地的游侠,平时气焰很大,撩事斗非无不没有他。因为力量很大很有爆发力,教练觉得有潜力,但需要规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很棘手,不过最后应该还是收到了成效。 这种孩子其实内外反差蛮大的,仔细观察就能看出是个内心创伤很大的孩子。剥下坚强的外壳是柔软的肉体。生下他后妈妈就离开了,爸爸在外面打工几年不回来一次,马虎由奶奶拉扯大,小时候衣服裤子都是和别人要来的,平时街头霸王一样的存在,晚上却不敢一个人睡,抱着大白,在床上拉一条绳子號住被子。也会一个人哭泣,说自己就是一条流浪的狗。不知道在多少个黑得发冷的夜晚想妈妈,“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没有你的夜晚我好孤寂。”声声断肠。
真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可能缺少家人的陪伴,他不太会处理和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情绪来的也快,去的也快。虽然因为不当言语让大家有些疏远,但掩盖不了粗犷之下一颗真诚善良单纯的心。
梁正双,小双,是全队的明星投手,在美国打比赛时那俩球就是他投的,才得以让比分不那么惨淡收场。小双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内向孩子,由大伯抚养,家里条件不允许养活两个孩子,所以双胞胎哥哥被送去保定了,他也差点因为太瘦小被埋掉,很幸运活了下来。小双说,他想长大后找哥哥。
美国那场比赛挺来之不易的,结束后小双号啕大哭,没有拿到好成绩,所以索性退出队伍。
导演说,小双心里其实是很拧巴很纠结,大伯还是二伯得了癌症,因为他是孤儿,(妈妈丢了她走了嘛)可以获得政府补助,但被要求拿死亡证明,这个不可能搞到的嘛。所以大伯的病情就这么被搁置着…
好在一年后,小双归队了,希望他含苞待放成为一名优秀的投手。
每一天都有苦难发生啊,琐碎的生活里是各种各样的离愁别绪。如导演所说,希望真的有更多的人去关爱他们,去看到他们,给他们帮助,愿每一盏灯都被点亮,虎哥!冲!打到美国去!
(导演就很诚实,说本来想拍足球的,但拍了几个月发现没啥可拍的就拍棒球了,剪辑了一年半呈现给观众。)
希望院线多给这些作品一些机会吧。
儿童题材,从来就不是商业院线的最优选择。
没有抓马狗血的爆点、也没有自带流量的明星。
难度高、风险大。
但是,却仍有人把这天真、淳朴、无拘无束、自然流露的情感看得更重。
今天要说的这部影片,就聚焦了这样一群孩子。
如片名所见,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打棒球的少年。
他们都来自残缺家庭,是“事实孤儿”(虽然没有父母双亡,但家庭却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
能接触到这项充满激情的运动,他们无疑是幸福的。
在球场上自由挥洒,无拘无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空间。
通过棒球,他们收获自信与快乐,收获来着同伴的友谊和陪伴,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一条有尊严感的成长之路。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练孙岭峰,他曾是前中国国家棒球队主力队员。
自从2015年投身公益后,他就开始走访全国寻找困境儿童,组建了一只名为强棒天使的棒球队。
这是全国唯一一支由多民族组成的贫困儿童棒球队。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少年马虎就是其中一员。
12岁的他人高马大,桀骜不驯,堪称队里的混世魔王。无论身在何处,都自带躁动的气场。
狠话黑话,更是张口就来:
“我打架就从来没怕过!”
“一人一个指头就放在这里,一刀全部下,你敢吗!”
痞气重、性子狞、脾气倔。
全队里他身体素质最棒,体能最好。
但这这些优势和精力都被他花在调皮捣蛋恶作剧上了。
课堂上偷粉笔吃,队友洗澡时偷偷把热水关掉这些都是洒洒水。
据当事人自己供述,“老师讲着课,我拿打火机点了炮仗就往教室里扔”,“光辉事迹”罄竹难书。
把队友都得罪光了,没人愿意跟他住一屋,到了晚上胆小怕黑的他才知道服软,求爷爷告奶奶求小伙伴搬回来,结果没人搭理他。
只好抱着娃娃,用皮带把自己紧紧的绑在床上,以防被“恶魔和老妖怪”抓走。
因为不专心训练,进步相当缓慢,在赛场上甚至连规则都搞不清楚。
老师不愿好天资被浪费,所以是重点关注对象,批评罚站家常便饭,小小年纪的马虎觉得自己的位置特别边缘。
教练说要把队员“训练成一匹狼”,他在一边咬牙切齿的对镜头说:
我就是个流浪狗。
何以至此? 破碎的原生家庭,让他比任何人都要渴望被爱。
马虎的父亲酗酒还有暴力倾向,以致他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孤苦无依的马虎只能跟着奶奶。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偶尔回家一次还要把马虎胖揍一顿,他无时不刻都在想妈妈回来。
因此,他顽劣,他孤绝。
无非是希望得到关注。
另一个主角同样来自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庭。
小双比马虎小两岁,没出生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
本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二伯带着他去给爸爸上坟。
小双出生后,妈妈不见了踪影,双胞胎哥哥也被送了人,他只能跟着大伯生活。
五岁时大伯去世了,他便来到二伯家。二伯家里还有一个捡来的堂姐,三个人相依为命。
当时刚来到球队的小双,一度以为自己被二伯给卖了,百般抵抗就是不想离家,被孙教练抱上车的时候还一边踹车门一边哭。
心思敏感细腻的小双,眼睛里总含着忧郁,跟外放的马虎截然不同。
这种性格也体现在棒球上。
小双的技术颇为扎实稳健,投手,击球手,接球手样样全能,颇有天赋。
唯一的弱点就是球风被动、不够激进 。
这个问题也被教练狠狠揪住,通过激将法来唤起小双的斗志。
教练的话语有时恰恰起到反作用,日常不自信的小双更加畏首畏尾,但教练始终坚信他的潜质。
改变的第一步总是很困难,但刻苦的小双从未放弃,他始终在刻苦认真的练习。
虽然对未来,小双一直很迷茫,但当时当下,他绝对是最努力的那一个。
内向、腼腆的小双也渴望夸奖,渐渐的他开始成为球队的核心,他的发挥也直接决定了球队的成绩。
极富责任心的小双也更添了一份笃定,正是这份不忍辜负他人的责任感,让他在关键时刻仍带伤上阵,扛起主将的重担。
马虎和小双就是整部戏的两只眼睛。
坦白说,孩子们的棒球比赛其实很难在镜头中形成奇观。
所以主创们在叙事和剪辑上煞费苦心(整整用了一年半剪片),花了很多时间去挖掘背景、塑造人物。
而剧组专业的摄影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焦镜头、高清慢镜头既大气又高级,配上背景音乐,饱满强烈的情绪透过屏幕喷薄而出。
虽然只浮光掠影地表现了一场正式比赛,但很多赛场上的情绪都被精准抓住了,非常难得。
一场孩子们在美国打的比赛,也成了全片的高潮段落。
导演在片中展现了很多困局,意图唤醒社会的关注。
孩子们在昌平区南七家庄的学校面临拆除、小双因为二伯重病的原因不得不离开球队回到家乡。
影片没有囿于展现伤痛和破碎。
主创更希望能通过摄像机进入孩子们的生活,理解他们在特殊生活境遇下对未来的期望;
对他们眼神中的快乐,对生命的畅想产生共情。
在我看来,他们做到了。
再来复盘一下影片的泪点。
不是他们伤痕累累的家庭背景,也不是苦大仇深的负重前行。
是赛场上的马虎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棒球,是他们到美国时,那种对比赛的向往。
在MLB美国职业棒球联赛的专业场馆,孩子们第一次被顶级赛事的气场所感染和征服。
小小的他们,很可能之前对这项比赛的理解都是抽象的,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现在,马虎已经愈发坚定,会斩钉截铁的说出他的目标就是打到美国去。
实力差距太大,在美国输了比赛的孩子们哭成一团,马虎给小双擦眼泪—— 真好啊。
没有理想的人,才不伤心。 在泪水中,看到了孩子们的热血青春,看到了哪怕生活艰难但仍然试着坚强。
少年们逆风挥出球棒,每个节拍都精彩动情。
他们击破命运,他们奋力出海。
他们,真棒。
戳个【有用】,永远追梦,永远少年。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消息时,心中就有一喜,终于有部真正聚焦国内棒球的电影了,主角又是少年,就算是纪录片也好,可以好好燃一把了!我开始估摸着中二少年以棒球为媒介自我超越完成蜕变改变命运的剧情。
昨日全片阅毕,才觉霄壤之别,在主创团队的定义下,这压根就不是体育类的纪录片,体育仅仅是壳,你把里面的棒球换成其他任何一种运动,此片基调任然成立。
因为身边还有很多小伙伴在等待这部电影公映,所以二位主人公马虎和小双的故事细节,我一概不提,留给大家去影院观赏。仅以一个至爱棒球的人,从棒球人的角度简单说几个这部纪录片所展现的棒球层面的内容。
也可以对完全没接触过棒球的观众稍作补充。
为什么是棒球?
对我来说,棒球是至爱的运动,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棒球则是人生的出路。他们并不像我一样享受为打棒球而流出的每一滴汗,而只是因为教练要求他们这么做。
在青少年范围推广棒球最有力量的人,前有安达充,后有寺岛裕二(钻石王牌),近几年日本举国四千高校的甲子园比赛也频频能挂起棒球旋风。
但即使你被棒球深深吸引,想要投入其中就会马上面对困境。没有器材,没有会打球的小伙伴,没有场地…
回到爱心基地的孩子身上,显然以国内偏少的棒球人口,面对的同龄竞争更少,练棒球未来谋求到一份“职业”的概率会更大。
好冷啊
电影聚焦的是贫困留守少年,以及片中不断被念出来的一个字——“冷”,孩子们一次次的喊冷,马上要被拆的棒球场也在喊冷,片中给了好几个棒球场在雨中的特写,甚至在孩子们最后感谢场地的时候也是在雨中,更突出凛冬已至的氛围。
(*特别补充:感谢场地也是棒球礼仪中的一部分,绝非镜头下的矫揉造作)
要知道中山市已是全国棒球重镇,每年都有全国性的棒球赛事在中山举办。
即使如此,那句凄凉的台词道出一切无奈:
——“造一座棒球场一千万,两年,废了”
冷,是这些少年的现状,也是棒球运动在中国的现状,好在还有很多像马虎这样的孩子,来暖彻人心。
马虎的感叹
这只少年队非常有幸能代表亚太区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级少棒比赛。富饶的国度一扫之前的阴冷气息,让整个镜头也跟着阳光起来。如果你对棒球的世界不甚了解,可能会期待这群少年的逆袭,为国争光来改变命运。
但打球看球的我们深知美国在棒球领域的大魔王实力。马虎他们平日里再努力的训练换来的只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而已。
用马虎到美国的一句话可以从各种维度做出最完美的概括——
——“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棒球场。”
梁正双的绷带
但棒球是一项充满魅力的运动,是需要牺牲自我成就团队的运动。就连马虎这样喜欢出头的锋锐性格,也被教练不断教导要去服务全队。而挑战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九局下半的窒息氛围更是迷人的血脉贲张。
在美国比赛前,小双一度觉得手臂不适,郭教练为他贴上弹力绷带。这是片中没有刻意多作叙述的镜头,对普通观众而言这可能反而是展示坚强不息精神的时刻。
但打球的我们能迅速明白两件事:一,球队没有其他投手可以替换,必须他上。二,他已经投太多球了。
投手在职业层面一度被比喻为消耗品,过量投球手臂会废,重则直接影响职业生涯。但对当时的小双而言,没有退路,只有贴上绷带上场。
而最后的痛哭,他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咆哮和发声。
我本人也在各种青少年棒球赛事中有拍下过这样的痛哭
不用太过担心他们,这来源于金子般的胜负心,能让他们在这个年纪就做出自我认知及突破,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这也是棒球带给他们的改变,棒少年的命运当然也是和棒球绑定在一起的。
一字之差
另外,注意到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ough Out,和棒球术语 Touch Out谐音。
Touch Out是棒球中“触杀”局面的术语,意味着出局
Tough Out则意味着咬紧牙关挺过去,面对困境坚持到底
一个字母的差别却意味深长,不知是否为许慧晶导演刻意为之
很开心看到中国青年导演拍记录片的时候不再执着于所谓的长镜头,而是把重心放在人文关怀上面。这是first影展开幕以来最长的掌声。教练说小双现在还在老家情绪波动比较大,但是他始终是他们的一员,一定会回来的。 ——2020年7月28日——————————————————附上豆瓣网友提供的最新的消息:小双已经回来了。他说,教练去找了他七次,他还给自己一个机会。他这么长时间缺席,是因为他在对抗抑郁症,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住了。 ——2020年12月22号
马虎紧张地说:“我看了我自己的影片以后觉得我自己变了。”
first露天电影。映后采访导演哭了。马虎捧着帽子在一旁站的笔直,他说这是棒球队最起码的礼貌。
片名是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它让我以为是台湾拍的鸡血鸡汤电影。但实际上它成为了中国少年版的minding the gap. 最牛逼的是视听和剪辑。纪录片中不多见的出色摄影,平衡了对主体的关注与视觉表达之间的关系。剧情片风格的剪辑节奏很快,但不光是快,还花时间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段去丰富影像文本的意义。另外还加入了一些声画配合的抒情段落,也很有影像魅力。最难得的是在这样很容易过于侧重戏剧性表达(狗血)的题材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物更深层次的精神状态。马虎那些迷茫、孤独和矛盾的时刻,都被抓到了,这是这部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
First青年影展看片补记四: 纪录北京一所私立少年棒球专业学校的生存与训练,优点是导演及摄制组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生家里、国内外赛场多处跟拍,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这些为棒球事业顽强奋斗的孩子们和教职员,特别对两个十一二岁的小队员的描写与刻画深入、动人。在西宁几场放映中,感动了社会各层次的观众。获得“最佳纪录片”、“观众最喜爱”奖项奖,实至名归。 本次影展竞赛的纪录长片七部,据说佳片不少,观众反映强烈,可惜只有一个奖项。纪录片创作艰难,又没有故事片那样的广泛放映市场,影展应该对他们多做鼓励。
完成度相当高!映后教练说,小双最后还是回到基地打球了,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为什么会如此牵肠挂肚?可能真的就是怕孩子错过这为数不多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吧……希望主创们能把这个项目跟下去,多好的题材,可以拍成《人生七年》那种……
好看,一会儿野性难驯的生动活泼,一会儿原生家庭的低回沉痛,还有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激情,看惯了日韩、台湾、美国的棒球题材电影,看中国大陆的故事,第一次接触,题材很新鲜, 摄影、剪辑、声音做得很好,抓住了人物的神采,就是结尾收得有些突兀,感觉意犹未尽,事情还没说完整。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赛事希望改变命运的中国穷家庭、苦孩子,像蚂蚁一般的人生,让我想起几年前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千锤百炼》。
这就是First最佳纪录片?剪辑一塌糊涂。上半部以“刺头”马虎为主要叙事对象,中间又另行插入小双的故事变为双线并行。下半部流水账地记录了少棒队的美国之行、拆迁的困扰和小双的迷茫。逻辑架构混乱,主题模糊不明。是励志吗?镜头前的少棒队训练像一群胡闹凑数的散兵游勇,莫名其妙竟能代表中国参赛,被美国少年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是注定的结局;是慈善吗?少棒队幕后老板有商人的精明,各个发布会有商业生意的运作考量;是温暖吗?少棒队宿舍冬天暖气不足,还要被市政拆迁驱赶,令人心寒;是成长吗?马虎似乎逐渐懂事了,小双又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要努力不愿做奴隶,既不热 血,也无梦想。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许和球队一样迷茫,一样四不像
小双相信美国棒球联赛是他只此一次的机会,明明这么年轻,却忽然老去。马虎坚信未来的机会还多着呢,虽然终将老去,却永远少年。有人身处巅峰浑然不觉,小双却能预见顶点。有人一生困在谷底挣扎,马虎却能触底反弹。棒球让他们飞上高空触手繁华,也让他们甘心平凡亲吻地面,让他们苍老,也让他们年轻。
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惊喜之作。底色并不是“燃”,而是各种意义上的“人生之苦”,家庭之苦、现实之苦、肉体与精神之苦,挨个克服。小双在美国输球时的那句“机会只有一次”,令人振聋发聩。编导以双人物线和三城记(宁夏、河北-北京-纽约)梳理出的对仗结构非常有效,能直接从球场往下穿越到机构问题、阶层问题与城乡图景,再往下则是棒球与人生的关系。对马虎而言,这个世界“有的是机会”;对小双而言,这个世界“机会只有一次 ”;而无论是谁,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遍体鳞伤、擦掉血泪、伤口结疤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个人层面,这些孩子除了棒球好像没有别的出路了。教练无数次威胁马虎:不好好练就回家去。这种孤注一掷的个人斗争使人动容。和芝加哥少年队的残忍对比又让这种个人斗争显得无力。外部环境,棒球俱乐部无数次被迫迁徙:城中村改造、宿舍禁止住人、锅炉不符合环保标准被砸、棒球场改成地产、市郊小学被拆。一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缺乏了必要的人文关怀。一个政策出台必须要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补偿措施。国家发展得太快,有一些人就被抛下了。那些没有被镜头聚焦的人生又如何了呢?
像看了一部北野武电影,笑和哭都在不经意间。小双和马虎一出现,脸上就写满了所有的故事。
国内较少见的棒球题材,且关注到边缘/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群体出路问题。影像技法颇为成熟,素材剪接堪称最大亮点,一部纪录片的“戏剧性”丝毫不逊于任何剧情片,千疮百孔而仍有一丝亮光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远胜任何人为故事的丰富涵义,称得上任何层面的“好看”。两个男孩都很出彩,一个是惯于惹事挑衅的混世魔王,一个是温顺平和忧郁的爱哭鬼,却都拥有同样令人心痛的渴爱之心——夜幕里唱着“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在大树下挥手“你不能不管我呀”。欢闹背后深藏的孤苦,奋斗是为了走出去,迎接自己的命运。并非套路化的“高燃”或“治愈”,导演采取了较为客观的立场,以男孩们的经历为原点,凝聚折射社会现状之一角,且收放自如,并未贪大求全地沉溺于枝蔓。
4.3/5,非常成熟的工业纪录片,记录两个贫困少年的成长来俯瞰国内目前的职业棒球生态系统。本片有非常好选题,标签也蛮多。北京、拆迁、脱贫等热门议题,但是导演并没有去涉及过多的社会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两个小孩在这个大浪潮中被裹挟着前进的路途中,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心路历程。从多个维度去呈现小孩的成长,是目前为止国内比较成熟的商业纪录片。简单来讲,片子很好看。
我觉得风评从来是一件奇怪的事,9.3有点搞笑了
其实还是故事性蛮强的那种纪录片,尤其是马虎这条线索,剪辑上很用心的把他的成长和变化做出来了,会让你被这个角色的变化吸引住。相比较而言,小双这条线稍微差一些。少年棒球、穷困家庭或者孤儿、少年成长,其实这片涉及的话题还挺多的。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就是总觉得还差点,没那么清晰。
他说他没坐过飞机 好啊 再也不要坐了 然后空中飞过一架飞机 他马上抬头看 一个白色塑料袋飞的很高
「新闻有一处虚假就失败了,但小说有一处真实就成功了」。而纪录片,就是要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部纪录片好就好在它有鲜活而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个「快手」背后的真实中国。
虎哥一定要打到美国去!😭
今年FIRST影展看的第一部,影厅掌声欢呼雷动。作为一个棒球运动爱好者也非常感动。关注了本片两年,看到成片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