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第一集,有被打动的地方。
心里很清楚,谁都有死去的时候。或体面,或仓促,或独身一人,或亲友环绕,那都是必然须得亲身经历的事情。坦然面对就是。总是自己的日子,开心或不开心,笑或不笑,不都是自己决定的吗?
未见死亡前,曾暗自揣测、想象过;见过了死亡,至亲的离去,却不想再历撕心裂肺的疼痛。
从恐惧,漠然,到什么呢?我可以接受死亡,因为没什么可以失去了,如此的话,死亡有什么用呢?死亡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我没有拥有的事物,谈何失去?必得我鼓起勇气去获得某种东西,再丧失,那才是死亡。
(本文首发于电影 第十放映室 此为原文)
有这么一个病房,人们叫它“死亡病房”,因为在那里住院的所有病人过不了多久就去世了。
附近的人觉得那里晦气,纷纷在窗户上挂上大大小小的镜子。
他们说,晦气可以被镜子反射回去。
今天的这部片,讲述的就是这个病房的故事,它的名字叫——
《生命里》
这个病房位于上海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它装修的非常漂亮,看起来很温馨,同时它也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安宁病房。
这个所在,如果我们讳莫如深的说,应该是“从人间到天堂的驿站”。
但是说的再直白一点: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地方。
死,是一个我们不愿提及的字眼,它伴随着疾病,或者衰老;它代表着生命的消失。
但又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字眼,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至亲至爱,殊途同归的只有这一条路。
安宁病房,是一个临终关怀病房,这一类机构在国内暂时非常少见,是医院或社区专门为一些无法救治的病患设置的特殊病房。
病房里居住的患者,基本都是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积极治疗除了给患者增添更多的痛苦,已经失去了其他意义。
医护人员的责任是耐心的护理患者,让患者建立身心灵的安全感,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安稳舒适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护理工作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病人家属不懂得科学的护理方法,他们需要亲自为病人做全身清洁。
不能翻身的重病患者,医护人员需要两小时给他翻身一次,否则会生褥疮,有生蛆的可能性。
有的患者,可能会大小便失禁,便在裤子里。
安宁病房秉持的理念是:人不仅要“优生”也要“优死”。
舒适安稳的结束生命,应该是一个人必须享受的基本权利。那么,就需要专业人士,去把因为疾病带来的疼痛、恐惧、自我厌恶与不体面剥离掉。
临终关怀这门医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就是专门为“优死”而设立的。它的出现,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和自由意志的终极体现。
住在这里的病人,都知道自己大限已到。
生命的倒计时,可能是几周、一个月、或者俩月。
他们是普通人,甚至是普通人中最不幸的那一部分。但你依然不能否认,他们过了精彩的一生,尝遍了喜怒哀乐,爱恨嗔痴。
只是面对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死亡,终究还是来了。
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走不动了,手也抬不起来了,眼睛半眯半张,想说些什么,却没力气开口,沉沉地闭上眼睛,呼吸变得微弱,生命体征开始消失……
最后,成为一捧灰烬,长埋地底。
死,似乎轻而易举的抹杀了一切,令人唏嘘。
既然如此,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网上有一段关于李银河与王小波的视频,李银河隔空喊话,用文字与逝去的王小波就这一命题做了深度讨论。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生命从宏观视角看,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是从微观视角,可以自赋意义。你生前,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当时写道:“我会老,也会死,可是我不怕。在什么事物消失之前,我们先要让它存在啊!”
消失之前的存在,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部片在试图解释这个意义。
它分为上中下三集,单元标题分别是:记得、陪伴、心愿。
六个字,简短深刻,因为跟死亡有直接关系,所以显得万分沉重。可是回头想想,人,终其一生,难道为的不就是这六个字吗?
「一丶生命里,我记得什么」
安宁病房的医护人员,除了护理病人,还有一项看似不起眼却非常重要的职责,那就是陪病人聊天。
这里的每一个病人,都有着自己弥足珍贵的回忆。生命的终点,视若珍宝的曾经是他们最后的憧憬,他们经常在讲述中回到过去,一遍遍重温。
可能是照片背后的一个故事。
可能是一个思念许久的亲人。
可能是一段懵懂的恋爱故事。
鲁胜兰讲起那些回忆时眼眶总是湿热。年轻时候的背井离乡,离开老娘时对着车窗外呼啸而过的黑夜泪流不止。
她的上海话,说的软软糯糯,她说:“我每天妈妈、妈妈的叫,我当时一想起来就难受,到南京的时候,我已经哭到不行。”
她想起新疆,瓜甜果美,一口啃下去,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那种情形再也没有了。
医护人员的倾听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临近生命终点,病人内心有着被人世驱赶的恐慌。
他们觉得自己不吉,对自身的厌恶,让他们开始躁郁以及自我放弃。
聊天会使他们绷紧的神经缓慢放松下来,是消除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这个过程让病人打开心扉,卸下负担。
「二丶生命里,什么陪伴了我」
遥望生命的征程,至亲至爱的陪伴,是对生命最大的鼓舞。镜头下的相聚,是亲人痉挛的阵痛,他们每一分钟都在完成离别。
这一眼,可能是一眼万年。
那就要去深情看,将它记在心里。
罹患肿瘤晚期的陈晓军,入院时气色还算不错,只是肿瘤压迫脊椎神经,他早已无法行走。
他的亲人一直寸步不离的照顾在病床前,唯恐他吃不上最好的,穿不上最暖的。
女儿每隔一两天给他剃一次胡须,他的胡须长的很快。他说,女儿非常孝顺,都30岁的人了,为了他的病连自己的人生大事都不顾。
一天,两天,三天……短短十五天时间,陈晓军整个人都像泄了气,他意识涣散,已到弥留之际。
在亲人的温暖地包围下,他合上了自己的眼睛。
王学文,肿瘤晚期,他的肿瘤压迫了他的左眼。
医护人员说他是一个医疗奇迹,在安宁病房平均生存时间不足三个月的患者当中,他在这里迎来了第二个生日。
他的乐观和对生命的热情打动了很多人,这次的生日非常热闹,所有的志愿者都来了。
他们一起细数年轻时候的旧时光,仿佛依然鲜活。健康的王学文坐在照片的中央,一双有神的眼睛洞察着人世。
他们拍下了很多照片,有跟家人的全家福,还有跟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合影。
陪伴他的,还有一只小乌龟。他戏称,这只乌龟跟他一样是个独眼龙。
他亲切的称呼它为:龟兄。
我想,是这些陪伴唤醒了他对生命的热情。
「三丶生命里,我的心愿」
安宁病房的患者,都有或大或小的愿望,有的人了却了,安心走了;有的人未了却,带着遗憾离开了。
82岁的吴留生,魂牵梦萦的是她并不遥远的故乡,但她已没有力气长途跋涉。
他的儿子回到母亲的故乡老家江苏海盐,用相机拍下了那里的一草一木。
王明昌从入院伊始就把自己的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他清楚也接受自己的病情,提前把后事交代得明明白白。
他的心愿是:不想最后的日子过得没有生存质量。
他喜欢音乐,有志愿者或者医护人员在的时候,他就拿出心爱的葫芦丝,为大家独奏一曲。
阳光正好的午后,他也爱合着手机里的曲子,浅浅的哼唱。
在这里他安静地走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一切如他所愿:体面、安详地离开。
沈和敏像大多数患者一样,癌症晚期。她想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希望可以帮助这个世上不幸的人,并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她跟亲人和医护人员就此讨论过多次。
但是一方面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法律政策的一些缺失,器官移植,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没能如愿捐献眼角膜,她带着遗憾走了。
《生命里》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但要使这份意义完整,就需要破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临终关怀这一课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可或缺。
只有三集的纪录片,或许还没有办法将这个话题讨论的更深刻。
但是这部片已经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那些走到生命终点的人——
他们依然在努力、在要求、在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意愿。
《生命里》是一部关于临终关怀的一部纪录片。在生命的最后那一段时间,那些得了绝症只能保守治疗的人群,他们集中住在一起,被称为安宁病房。
人到中年,多多少少都能目睹某个亲人的离去。当病人无法医治的时候,把病人接回家无法好好照顾,只有让病人呆在医院的“死亡病房”,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住进了安宁病房后,大多人最开始是茫然,然后看着身边的室友一个一个离开,会越来越惊恐,然后接受命运的安排。
这部纪录片拍摄了很多人死亡的最后那段时间,让我们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减少遗憾,直面人生的终点。
去年九月我养了两只猫,他们刚来的时候生的健健康康,他们是我在异国他乡的朋友,家人,甚至是心灵的慰籍。今年一月我的猫灰毛离开了我,离开之前他是用一双平常明亮亮的眼睛有气无力地盯着我,我不知道那意外着什么?他是陪了我半年的朋友,却在离开的时候我无能为力,跪在他身旁,号啕大哭,心就像刺猬滚来滚去,难受,我想代替我的灰毛去承受痛苦,去承受病情的折磨,但这不是现实。他离开了我的生活,我没有了家人。 过了两天,我的黄毛他也开始蔫蔫的,不吃不喝,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去陪他,我彻夜彻夜地陪着他,那三天的光阴仿佛一辈子,漫长又悲伤,我带着希望和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拯救他,可是我还是没有跑过生命,他它超越了我,夺走了的我的朋友,我只能干着急,毫无办法,这次的心仿佛就像被开水煮沸了,直冒蒸汽,却说不出疼痛。闷的我好一阵是对身旁的一切过度敏感。
没有经历死亡之前,我觉得我可以去接受,我可以很平常地死去,可以带着祝福看着亲人老去。探访过一次鬼门关,我的生活开始天翻地覆,我开始恐惧死亡,我怕亲人离开我,我怕父母老去,我怕妈妈的腰越来越弯,我怕爸爸的耳朵越来越听不见,我怕父母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我怕日子过得越来越快,似箭般飞过,我怕生活对他们下手,我却毫无知觉。
生命是一场轮回,从我生下来就开始了,可我到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不知明天又会有什么离开我?我想知道却又害怕只晓得……
最近在看心理类书籍,一直在思考人的内心跟生命的关系,突然又想看一遍《生命里》,让我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生命最后的旅程里,本人和亲人该如何度过,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
千百种人,有千百种的感受,最难过的,莫过于看着亲人走向终点,却无法同行的人。
但人生是一场单向旅行,无论是谁,旅行的目的地就只有一个,只是或早或晚,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地陪伴他们最后一程。
《生命里》这是一部有关临终关怀的记录片,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对死亡却充满了恐惧,如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能够得到亲人,朋友,医生等在身体以及心理的安抚,让临终的人感受到关怀,依然能体验生命的美好 ,没有遗憾,安宁的离开人世。 临终关怀这个题材很新颖,也是第一次听说,让人活着有尊严,临终的时候也要有尊严地离去,给人感觉很温暖,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值得一看。
虽然煽情过度,但是由于题材,还是从头到尾泣不成声。但是我知道,中国不允许安乐死,很多人也没有成熟面对死亡的素养,,他们往往尊严扫地痛苦不堪地死去。
我们都在关注出生,其实死亡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机场见证到比婚礼上更多真挚的亲吻。
临终关怀题材好,但和近年同类纪录片的出色和深刻比,这部就显得平庸了。万茜的旁白听不下去。
不如《人间世》,剪辑比较乱,没有能很好表现主题。但是这种题材每一次看都感叹:最后有尊严的走就行
临终关怀,看着心疼。
临终关怀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真的不多。
经济发达决定了你有选择死得有尊严的权利,而中国乃至很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人没有这样的选择,关注死亡是一大进步,但现阶段也仅仅是发达地区文青的自我感伤,中国的临终关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文化自古忌讳死亡,我们一直回避相关的话题。前段时间看《最好的告别》,深感于国外临终关怀已达到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阶段,我们在这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人,需要有尊严的活着,更要有尊严的死去。
可以建个“删除配乐旁白出佳作”的纪录片豆列。
题材加分。中国版“入殓师”。护理临死之人,让他们有尊严地、祥和地离开这个世界,既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给生活着的人带来了抚慰,并促使人树立更加理性而温情的生死观。
我爸肺部鳞状细胞癌晚期,七十多了,老了特别固执,开始不去看病,自己看中医的书,还煎中药,化疗也不搞,嫌弃医生年纪轻。他武汉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家地区科技一等奖。书都读到屁眼里去了。另一个亲戚肺癌,没啥文化,查出来后直接化疗,现在都三年了。他这才半年,就只能在床上等死了,你他妈又不是学医的,看了一大堆中医书,还要跟医生讨论处方,要自己增减药材。。。靠。。。西医的医院医生都看着他烦了。。。
题材很好,但拍得太不克制了,不喜欢,没有《人间世》临终关怀那集好。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医疗思考死亡。18年的春节我正是在医院度过了。手术前后,把死亡这件事翻来覆去地想了千万次,到现在终于可以不畏惧它了。现在方知老人言之正确“老了幸福才算幸福,年轻幸福不算幸福”,特别是看到教授屎尿拉了一身真的很心疼,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真希望同龄人们都能明白,不要随意糟践自己的身体的福气,不然迟早会深刻地体会这些道理,哎。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所有人在这里都变成了生命的忠实信徒。敬畏生命——在任何时候。
《生门》讲述的是起点,本片记录的则是终点。人世间,除了生与死,其它都是小事。
死亡,哪有那么容易,遗憾的种种还没来得及啊,但这就是人生啊!
题材极好,但实在可以有更深刻感人的表达。
死生亦大矣。万茜的旁白是治愈的,是一丝暖意。
1:九分左右:武汉的黑子叔。第5200部标记看过
这个选题不错。不过这只是上海,多少人得不到这些关怀照顾尊严。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和母亲断绝关系10多年的女儿,母亲临死也没能找到她,带着遗憾离世。母亲嘴里说“很宝贝的”,除了小时候放外婆家也不知道自己还做错了什么导致这样,猜还是儿子女儿不平等对待吧,要不女儿也不会如此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