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爱乐之都

更新至20220701

主演:廖昌永,张雨绮,阿云嘎,黄舒骏,小柯,大张伟,曹杨 Yang Cao,方书剑 Shujian Fang,鞠红川 Hongchuan Ju,李钦,李紫婷 Mimi Lee,刘思维 Swin,南枫 Feng Nan,施哲明 Zheming Shi,汪卓成 Zhuocheng Wang,王芯芯 Xinxin Wang,叶麒圣 Qisheng Ye,郑棋元 Shawn Zheng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爱乐之都 剧照 NO.1爱乐之都 剧照 NO.2爱乐之都 剧照 NO.3爱乐之都 剧照 NO.4爱乐之都 剧照 NO.5爱乐之都 剧照 NO.6爱乐之都 剧照 NO.13爱乐之都 剧照 NO.14爱乐之都 剧照 NO.15爱乐之都 剧照 NO.16爱乐之都 剧照 NO.17爱乐之都 剧照 NO.18爱乐之都 剧照 NO.19爱乐之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观看第一期小感

当看到有专门为推广音乐剧而制作的节目时,我是很激动的,因为喜欢音乐剧十多年,真的觉得这实在是太小众了。之前虽有《声入人心》,但其兼顾歌剧和音乐剧,终究更注重演唱,而没有呈现音乐剧的其它几个方面,比如舞台、舞蹈、剧情等等。而今的这档专门为音乐剧打造的节目究竟能给音乐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很期待。

看到第一期的开场时我不禁莞尔,“哪个人会坐在那儿,忽然话说一半就站起来了”一句让我想起身边的人曾说音乐剧是一言不合就尬唱尬舞……所以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呢?真的是他们不懂吗?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不够自然,剧情、人物的情感到演唱舞蹈表演的过度不够自然。自然而发的唱和舞就不会让人感觉“尬”。所以,如果要推广音乐剧,是不是应该有比较完整的10~20分钟的呈现,而使得这段演唱的由来让观众心中有数,形成“小剧场”呢?否则,诸如本期前面几段表演,由简单的故事梗概和一两句对白引入演唱的部分,让整个节目偏向于音乐剧的音乐,而非音乐剧。因此我觉得后面两段表演方式更值得保持下去。

当然,我觉得音乐剧最核心的还是音乐,所以歌曲一定要好听!不仅仅是唱得好听,歌曲本身也应该吸引人。不够合适的译配会让人对音乐产生疏离感,更不用说去感受它的美了。其实诸如《金沙》,其中就有许多词美曲美的唱段。我觉得如果没有很美的译配就用原文来演绎经典,这样才能更好的呈现其美感。另外,我们有很多国产音乐剧有很美的歌呀,可以多多带到舞台。

第一期看完感觉整体上有些华而不实了,舞美很用心,但是感觉还少点什么。

总之,我希望这个节目能把音乐剧最有魅力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希望观众能了解音乐剧的全方位的美。

疫情期间工作人员都辛苦啦,希望国内音乐剧市场能越来越好呀!

期待下一周的节目!

 2 ) 2022年的中国音乐剧,暂时没有正确答案

“你要如何逃离自己的阴影

你该如何反抗自己的命运

又要如何冲破枷锁

如何得到重生

如果认不清自己,又能向谁去探寻

如果逃离不出自己的阴影,又能如何真正自由”

一、开演第一场的时候,管你是谁,多少都会挨点骂

周末在加班,所以没来得及及时看这个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综艺(来源网络,很长的定位描述)《爱乐之都》的时候,等我反应过来时候,朋友圈已经刷满了剧粉新朋友老朋友们的评价。

最后拉着路人室友,花了一个半小时看完之后觉得,是在预期之上的。

这里的重点是——预期。

节目开播前我就关注了,当时觉得会看吗?

会。终于有一档讲音乐剧的综艺了;我喜欢的宝藏音乐剧演员可以被更多人知道;可以在线上集卡了;可能能看到很多我没想到过的神奇表演卡和搭配,芸芸。

但是会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值吗?

并不会。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他是一个纯纯服务于核心人群垂类人群的综艺内容,就这么点人,不火是必然的。如果他是一个服务于大众的综艺,那避免不了的,很那啥(过激言论自动划掉了)

半折磨半欢乐的度过这一个半小时之后,再次浏览朋友圈,突然发现,事情好像走到了一个极端——花钱进过剧场看过音乐剧的人,不踩上两脚这个节目,就显得自己喜欢看音乐剧这件事丢人。

大可不必,大可不必。路人也没有你想的这么没有判断力(没有囊括所有人的意思)。

节目组,也不必那么紧张,毕竟不管哪部剧,刚开演第一场的时候,多少都会挨点骂的。

写这篇,跳过一些剧本性质很强的秀part不表,单纯说节目的一些内容和设置。

二、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舞台

在我刚开始看音乐剧的那个时候,是需要把场刊里的剧情介绍和人物简介通读过好几遍,才能保证自己在看完了剧,也能消化演出的大部分内容。

音乐剧之所以是剧而不是纯音乐,不外乎是因为里面有着大量的角色与故事。而综艺化的内容里,你也不能要求观众必须要自己去做一个前情了解。所以如何把将一个几个小时的音乐剧浓缩到5-8分钟里,还要让普通观众都能看懂?比起一般的节目里,要么在屏幕上打上一段密密麻麻的文字解说,要么就是让导师互cue来解释的形式,我更喜欢爱乐之都里“引言人”这个设置的(表白希老师的声音)。

通过人声缓缓道来的人物与背景,像正文前的扉页小诗,或者是正餐前的开胃酒,也是舞台灯光亮起前,19点25分时的催场钟声。剧场里聊天的人了然于胸,慢慢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舞台,等候正式开场。

3、 真的开船了

舞美,说老实话,真的还行。

在看第一个节目魅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和室友科普说:“这段里原剧在舞台上划船了,不知道综艺版本里会不会有”。而船真的开出来的场景,也换到了室友的一句:“卧槽好牛逼好好看”。

电视电视,得是镜头的艺术。架个全景机位从头拍到尾,那叫剧场官摄。

魅影这段的开头,有点像是克里斯汀视角下的魅影诱惑。谁能抗住红色光影勾勒出的魅影,对你说“come to me angel of music”呢! 谁能忍住,不跟着他一步一步走入地下湖呢!

狭窄逼仄的甬道,人手握着的烛台晃动着,就像克里斯汀忐忑不安又溢满兴奋的心。

既然是电视综艺,不是单纯的官摄选段赏析大会,和剧院里一模一样反而就没有意思了。

(但是荣耀那段的冰屏实在太厚了,建议找人来擦一下冰擦薄点)

4、 音乐剧演员、歌手

这些年大制作小制作剧看了一堆,有幸见过的那些站在剧场台上的人水平也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导致我这人比较匹司,属于花了钱看周哥我都能闭耳朵夸演技的程度。

爱乐之都首场的这些演员,有挑战经典的熟手,也有褒贬不一的新人。有唱功不错的歌手类型的,唱算优但演欠佳;也有看过别的剧明明还不错,但综艺里这角色段落不合适导致效果差的.....

就跟演戏一样,音乐剧演员也是“挑戏”的,没有人完美match所有类型的剧目和唱段,但可以尝试,同理,可能目前还不算是大家认可的“音乐剧演员”的人,他也不是不能可试试,毕竟这个是竞演类的节目,又不是大拿开年会。

当然,不顺眼的话,没有人能剥夺你骂的权力。

顺带补一段,我身边非音乐剧粉基本都觉得在远方特别好,和段落选取故事线情感比较完整,夏老师和刘思维的演绎当然有关系,但我觉得根本问题是《在远方》本身的故事背景环境具有熟悉性和代入感。

代入感,有利于进入大众事业,毕竟音乐剧的选段,在平时不看剧的人眼里,还挺难纯粹用一个”好听“、”难听“的听歌点来完成评价的。

五、大众是个伪命题

比起说”这个节目是在帮助音乐剧走向大众“,我反而觉得,爱乐之都走向的是并不“大”的大众,顶多是更往外扩张了一撮人想要了解“音乐剧”,并且追求让一撮一撮的人们至少听说过“音乐剧”。

专精是很难,但是我可以让你知道这里有什么。

就像是,

《剧院魅影》英国经典音乐剧

《马戏之王》美国歌舞片

《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

《在远方》中文原创音乐剧

《阿波罗尼亚》韩国音乐剧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作为第一场,剧目配置还是挺妙的。

如果能把这个点再突出一下,能给科普一下各国音乐剧的渊源、风格、特点就更好了。

六. 信 仰 充 值

开头引了一段德扎的词,写完再到回去看,感觉还挺合适的。

某种意义上,这段词也描述了中国音乐剧的命运——如何冲破枷锁、如何真正自由。

我觉得自认还算是半个音乐剧爱好者,但近两年,能在去线下的次数也就那么一些,每次去看剧的时候,怎么形容好呢,是一种带有点仪式感的消费,给信仰充值的过程。

那这些信仰,对于目前依然没有发展完善的中国音乐剧市场来说,是否是足够的?

对于更多的“非小众”的观众来说,真的能从这个综艺的细节里得生出一些有关于音乐剧的渴望——无论是抱着认真探讨,抑或是纯纯吃瓜的心态,来关注到中国音乐剧演员、剧目和世界音乐剧目,能够于我们产生沟通、对话,能转化为关于中国音乐剧的讨论,让我们感到和音乐剧站在一起,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充值的方式”呢?

你心中是满意或不满意——至少你拥有了一个切口:

当你苦于跟朋友安利音乐剧,至少可以打开《爱乐之都》作为参照物,远比没有任何铺垫单刀直入一个音乐剧选段,来的更有效。

偶有波澜,好过于一潭死水,爱乐之都也才播了一集,没必要这么快的“判死刑”。

反正直至今日,2022年的中国音乐剧,暂时也没有一个正确答案。

 3 ) 《爱乐之都》第一期观后感:找寻节目与观众的共鸣

首先自报家门:我入坑晚,看的剧不多,大多都是线上的,但是喜欢音乐剧,歌单里边儿音乐剧占九成。

我觉得节目的目标群体是像我这样半入坑的人群或者是纯小白。看完第一期,真是给我整无语了,我想不明白真的。下面是几乎不带任何滤镜的评价。

开头全体演员表演

看了半天确认是对口型无疑,没必要真的没必要,就里面但凡演过音乐剧的谁会需要对口型?哪场音乐剧能允许对口型?(此处自动过滤某剧它不配)节目以推广音乐剧为宗旨,但是在一开头却以这样一种与音乐剧最基本要求——真演真唱真感受 背道而驰的方式呈现,在我看来有点膈应,但我看到演员们面对可能有些不熟悉的镜头时的紧张,我能理解节目组追求完美呈现的初衷,我给予充分理解,还是看下去了。既然作为音乐剧推广综艺节目,就不能拿对待普通歌唱类节目方式来对待音乐剧节目的每一个环节,我只能说在这一点上不够用心。

助力团配置

这我就着实有点看不懂了...黄老师主持控场,阿老师作为演员也是制作人合情合理,虽然有些声音说阿老师资历不及郑老师,但是我认为论演员的资历的确,可在制作、创作和市场等方面阿老师未必就逊色。再看他对演员们都如数家珍,助力团非常需要这样一位业内人士来做出点评,也让我们看到音乐剧演员们背后的故事,也算增加一些综艺效果吧(我想说这才是应该有的综艺效果,而不是所谓的拉郎配、毫无意义的撕)。其次阿老师的流量、票房号召力和如今的团长身份不用我说懂的自懂,他作为导师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关注到音乐剧,关注到知名度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其他演员们,就像是处在娱乐圈、综艺节目和音乐剧圈、舞台艺术之间的一个过渡和桥梁。我相信如果后期有合作舞台,阿老师能全方位展现他的舞台魅力!毕竟我私心还是更希望看到舞台上的他!

另外两位老师我就看不懂了,柯老师的专业我有所耳闻(我了解的少当我孤陋寡闻吧),张老师我也看过她的电影,他们在各自领域我不予置评。但是柯老师对夏姚远的点评、还有张老师对rewrite the stars的一些发言、帅与落魄恕我不能苟同。

首先夏姚远整体气质在角色上确实有那么些许不够贴合(正如丁丁姐说的王子范儿)我觉得更多是夏老师对舞台的一股劲儿,上了舞台就应该是精神抖擞,因而姚远的委屈倔强劲儿少了些,但是夏老师用他的唱和演弥补了这一不足,给他扣上不够专业、太疲惫的帽子有失偏颇。也难怪制作人老师急了,他推了我的戏你说他不好?!张老师应该是以普通观众或者音乐剧小白的视角参与进来的,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以张老师为代表的观众就是节目大部分的受众(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她提出的一些在资深剧友看来很无厘头、不够专业的问题有可能也是普通观众想知道的呢?

我认为节目中可以有这样的角色来承担这一任务,但是节目组或者其他助力人应该做好把故事讲清楚的工作,让这个结疏通而不是让结卡在原地,然后说“来我们接着走”。节目组不做这样的活儿,你指望本就不是很感兴趣观众自己去深挖?最终结果就是剧迷血压升高,不了解的观众还是不不了解,又如何达到节目推广的目的呢?柯老师可以更多输出一些专业性的东西,创作、音乐、演唱上的,请不要低估现在观众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张老师则可以抓住演员在演上的共同点,或者从影视演员与舞台剧演员的不同点来切入,不也是实现观众从屏幕外到舞台下温和过渡的方式吗?

唉说不明白想不清楚,看到宣发还有大老师和廖老师,求求你们了快来吧!!我感觉到嘎子一己之力快拽不回来了。

歌剧魅影

郑老师就不用多说啥了,我听过看过花絮的金沙阿尔兹哪个不顶?!这场真的又被惊艳到了!!演唱双绝啊!光那个眼神真的哇~非从头到脚起鸡皮疙瘩,本场演技No1没什么好说的。要说我觉得可能郑老师声音不够厚,但是瑕不掩瑜!再多的语言无法表现我对郑老师的喜爱之情啊!真就那句话“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对不起郑老师没有说你老的意思嘻嘻)

郭郭之前只看过花束和也许美好结局返场,小姐姐真的是性格可爱实力又强,其实从采访和演唱中可以感觉到郭郭有一丝丝疲惫,但是人家实力能扛啊。那一串高音功底尽显!而且音色我特别特别喜欢!加上这妆造不愧是我们眼睛最大的单眼皮儿女孩!4A没有一丁点儿问题!

这哪里不值双4A?!不给郑老师A的我就想不明白你的思路好伐?(不气不气)这说不是剧本我都不信!

马戏之王

这首歌的英文版rewrite the stars我真的超级超级喜欢!确实还是英文版更有味道点,中文译配一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是同一首歌?反复横跳:是他?不对啊好像不太像?没错啊是他?咋成这样了?!

男生我觉得还不错,3A也算中肯,不到特别出彩但也完成的挑不出大毛病,继续努力。女生唱功确实不错,但是演真的...不来电啊眼神没内容……我看的好难受...音乐剧演员是演员啊,演唱跳缺一不可。不知道是不是吊环太高的影响,但4A真的就是没必要好吧。

不多说啥了能把我喜欢的歌造成这样的不多,ayzd你算一个。以后这首歌再出中文版我都不敢轻易听了,怕进不了剧院要进医院了。

摇滚红与黑

叶哥真绝了!之前看叶江阳的沉真mv跟返场一眼就爱了,嘶那个眼神啊(我发现我每次都特别吃眼神)叶哥4A没毛病!我直接反手一个关注!就是感觉叶哥似乎不太适应,点评环节整个人异常僵硬哈哈哈。

方方啊唉怎么感觉尕奇怪呢,吐字也不晓得是咋回事儿就不太清(直观感受,没看过方方的剧)整个人状态有点用力过猛了,嘎子哥说的对未来还长慢慢走,期待你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那天。后来听剧迷朋友们说方方现场挺好的,我想音乐剧还是舞台现场的艺术,隔着屏幕终究是有差别的,既然渴望舞台那就不要在意眼前的坎坷和磨砺,潜心修炼自己吧。希望能抢到现场的票票去看你。

这个译配我也是醉了,特别是对比了香蕉树的神仙译配后简直差的亿点点啊,我听着都累,也感觉到演员们诠释这个歌词很不适。这个蹩脚歌词,尤其是在这样华丽的舞美配置下,感觉戏剧张力出不来……对比声二真的是公开处刑,我不相信是演员的问题,实力不济再不然跟香蕉树买个版权嘛。舞美还是赞的,不能一棒子打死,表扬嘎子在这边的一个介绍,点出一个我没注意到的新角度”高人“。(看看这才是评委席该有的有效输出)

在远方

我太喜欢了!夏老师值得4A!!之前看过官摄,这次改编的很棒啊!特别是一开头夏老师眼含热泪唱何处是远方,我就一下不行了,直接4A!!有人说夏老师拿捏范儿,我觉着这就是夏姚远啊。对比嘎姚远的小心翼翼,倔强劲儿,夏姚远更多的是对生活和未来的希冀,对远方的坚定追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高畅的表现我觉得有一些不对味儿,有种在看小品的感觉,特别后面舞蹈部分一招一式对比“老好人”不够精准(嘶就内意思吧……)

这次改编可以看得出歌词、情节都改了(我印象中原版没这一部分),真的能让观众感受到用心,而且我觉得比原版更棒了。小柯老师说的我完全同意,真的是全场最舒服的了,属于中国声音唱中国故事。我看到了嘎子作为原卡和作曲的骄傲和欣慰,我看到了夏老师的执着和赤诚,也看到了刘老师的勇敢和热爱。

总之刘老师4A我可以接受,但是夏老师值得一个名副其实的4A而不是阿老师和所有人意难平的保送卡。

阿波罗尼亚

没看过原剧不评价了,就现场而言三4A着实是没想到。又回到这个问题了,我大郑老师不配一个4A??真想冲进去手撕剧本。点评环节有点迷惑...没看完我就被尬跑了。

总体感受

作为音乐剧推广节目,节目组很大胆,在汇集了全中国最优秀的部分音乐剧演员(还有很多优秀演员,刘岩老师、润桐小姐姐、大川等等)的同时也应该有符合音乐剧特色有别于传统歌唱节目的内容编导、专业能吸引人眼球的音乐和译配和专注于剧本、角色及演员本身的潜心制作。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剧目、角色本身的有效输出。观众看节目(或者说入坑)大多是通过一部剧、一段情节、一个角色或者好听的一个唱段,因而对每一幕剧的精心打造和演员、助力团携手分别从台上台下两个角度充实剧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演员在台上演绎角色,助力团与制作人团队从幕后介绍剧情、介绍行业背景等等,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音乐剧。私以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应该是演什么像什么,舞台魅力盖过个人花边,在业务能力有保证的情况下绝不会因为他过于帅而演不了落魄的人物、他性格过于搞笑(这里不指外形)而演不了罗密欧。出门左转田美都欧尼演机器人演蔡颂华医生都不在话下,而且她的舞台魅力太迷人了。这样的演员真就是”声入人心是在开口的每一瞬间“。

不光要求在观众肉眼可见的舞美上投入、还要从最可感的歌词和旋律上用心。插个题外话,声为什么能俘获观众的心,真正做到音乐剧破冰,除了选手们的外形令人眼前一亮,能长久留住观众的心,更多是他们的舞台魅力,是节目回归本真与观众追求纯粹艺术产生的共鸣。

随着时代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观众不需要节目花式玩噱头、人为制造一些不必要的冲突矛盾,或者没来由的去磕一些似真似假的组合,而需要一个节目抓住观众感兴趣的点,简简单单、纯粹质朴的把节目本质做好。你以为观众看不进去高雅,需要搞些花边吸引眼球,殊不知观众正是被你下头的花边和败坏好感的节目内容劝退。(不针对任何节目)

接下去还是要继续看节目的,毕竟有那么多我喜欢的演员!他们值得拥有一个被大众认知的舞台和为他们摇旗呐喊的观众,可以看到音乐剧演员内心的热忱以及和谐融洽的氛围真好。下期不晓得有没有我的芳芳芾姐大力姐丁丁姐川砸!请好好对我爱的演员们好吗?

在下才疏学浅,第一次写这么长的repo可能措辞不佳,但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看完节目14小时内的真情实感。

 4 ) 看到第五期跟着音乐的节奏开始律动

这个行业有很多很多优秀的从业者,参与这个节目的也是一部分老师,现场的魅力是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所以换到镜头前,多少会有些变化,像金星老师之前对于舞蹈表演的一句话,大意就是,大家要走进剧场去亲自感受的。

我的艺术水平也不高,线下话剧就看过几场,可是线下的魅力真的让人无法阻挡,灯光,音乐,舞台真的是非常沉浸的,活生生的演员在你面前调动自己的情绪打开自己去演绎。我觉得对音乐剧来说也是这样的,欣赏的环境也很重要,搬到这个视频上来说呢,会增加音乐剧的一个影响力和传播力,不过我觉得如果真的要看的话,还是得去线下,不过可能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他可能没有好的条件去欣赏。

艺术不该凌驾于生活之上,我个人更倾向于雅俗共赏吧,当然有些东西就是有些角度去看也不太能去理解到,只是对于艺术这个行业来说呢,对于演员也是,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做好这件事情。我看到的是一群热爱表演,热爱音乐,热爱舞台的人在这一个节目上表演,在努力。

也有很多好的作品,毕竟他是用一个比赛的形式,我觉得比赛这个形式本身就充满了槽点,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一些比赛,规则你懂的。就像演员的诞生啊,我就是演员这种的,就是用这样的形式去呈现出来,会有点变味儿。线下去看的话会是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沉浸式的,无尿点的,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感觉,现场的话,这个节目嗯让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音乐剧的演员,也知道音乐剧有这么多表达形式。

我是会有点儿跳着看的,我会更专注看与舞台上的节目的表现,至于就是评委评价这个嗯专业老师的建议多听听,然后剩下的就是自己哎,看着来吧,啊,看节目咱也不是说一定要全都得看😂😂😂这个节目我觉得还是会有一些价值存在的,我真是佩服他们的好嗓子啊,嗷嗷的,咋就那么好听,长得又那么好看啊,羡慕!

 5 ) 前车之鉴何在?看来有必要开一个《爱乐之都》的吐槽大会了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看完第一期之后,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绝望了!

要知道,笔者之前可是各种吐槽了《声入人心》(当然,是在承认它的破圈“功绩”的前提下...可话说回来,它的搞事剧本、魔鬼剪辑、神奇赛制,尤其是混淆音乐剧和歌剧,何尝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万幸的是,从众选手到钢琴前的马克老师,再到评委席上的廖昌永老师,有太多的宝藏更值得大家去珍惜,以至于很多问题被暂时忽略了~

而今天这个《爱乐之都》,号称是一款“专业的音乐剧节目”,也的确汇集了沪圈的众多精英...实际的效果却是——郑棋元老师又一次被开局祭天,然后评委席屡爆神论,给我们贡献了“不知己帅叶麒圣”、“五A演员夏振凯”,然后再胡乱给出了3个4A,难道这就叫做专业?简直脸都不要了!

实际上,很多小伙伴已经不知该如何跟别人解释——自己平时看的音乐剧真的不是这样的!《声入人心》再胡搞,至少也能起到把人带进剧场的作用;这倒好,直接从头劝退了...后面就是再把廖昌永老师请来把关,再给郑老师以及众多女演员表现的机会,怕也是晚了!来不及了!

借用范大将军的话:像这样的综艺,本身就没搞懂自己的定位和看点!大家期待的是一款真正专业的音乐剧节目——它能避免《声入人心》犯下的错误,并弥补其不足,同时也让广大的女演员展现风采...《爱乐之都》倒好,人家的长处没学会,却同样鼓捣起了祭天剧本,搞得评审的结果和大众的感观南辕北辙!诚然,观众没法对免费的综艺喊“退钱”,但也是会用鼠标遥控器投票而不会白白被当成傻子的!

开局又拿⭕老师祭天?——《 爱乐之都》槽点速递1

当然,大家也不必太过于悲观——这也是笔者多留了一颗星的原因:毕竟节目里实力唱将还是有的,舞美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没准后面哪首纯享版还真能带给我们惊喜...只不过,它应该已经错失了再现“《声入人心》之辉煌”的机遇,成为泯然众人,just another 普通综艺了~

但愿后来者在哀之的同时更够鉴之,从而带领我们打破“后《声入人心》时代”的行业格局...

暂时就吐槽到这里吧...一家之言,期待和大家多多交流!


如果不弃坑的话,后续的吐槽,就放在这里吧!

第二期的已上线:

那么赶时间?——《 爱乐之都》槽点速递2_哔哩哔哩_bilibili

第三期:

我晒干了沉默——《 爱乐之都》槽点速递3

第四期:

廖昌永老师来了,希望就有了?!——《 爱乐之都》槽点速递4


补充一个315的意外收获

开心麻花在节目中的卖惨惨遭反噬,其音乐剧作品《动物视界》抄袭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的黑历史又被翻了出来!《爱乐之都》助力中国音乐剧打假了属于是...

微博原帖在此://m.weibo.cn/status/4627615408718038

B站的观众也进行了一番鉴定,可以实锤了:

搬运留证 | 与法扎无比雷同的《动物视界》,可以实锤抄袭吗?_哔哩哔哩_bilibili

 6 ) 浅聊一下《爱乐之都》

本文首发于“Not A Theatre Person”公众号

【段前小记】

今年年初,某卫视推了一档名为《爱乐之都》的音乐剧综艺。节目囊括了多位音乐剧业内的一线演员,评委(助力团)中则有著名歌唱家廖昌永、音乐剧制作人黄舒骏、近年来凭借《声入人心》成功出圈的音乐剧演员阿云嘎等业内人士;节目中的“鉴赏团”邀请的也都是国内目前比较活跃的音乐剧制作人跟导演。

该综艺号称是一档“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意在通过卫视平台与竞演综艺的形式,让音乐剧这一表演形式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达到推广音乐剧、扩大音乐剧市场的目的。

中间因为疫情的关系,节目停录断播了一段时间,演员与赛制也因为档期的问题不得不作出调整。如今节目播完了,所谓的“冠军”(好像不是这么叫的,不过就是那么回事)也产生了。

然而从节目的效果来看,好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正文字数:6406字

为什么是“音乐剧”?

一档所谓的“音乐剧综艺”,这个噱头可不是从今年才开始出现的。

早在2018年,自从湖南卫视音乐综艺《声入人心》爆火出圈,阿云嘎、郑云龙等一众音乐剧演员破圈走红之后,“音乐剧”这个在国内一直比较小众的舞台剧种开始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在内娱小小地刷了一波存在感;音乐剧也很快成为各类舞台剧种中的“热圈”。

成为所谓的“热圈”自然是有好处的。很多从来没有关注过舞台戏剧的观众开始走进剧场观看现场演出。舞台剧这个原本不太受关注的艺术类型开始成为热点,并逐渐获得所谓的“流量”。

此后,随着粉丝群体的专业化以及泛粉圈文化的影响,音乐剧以及音乐剧演员的商业化走势开始渐渐彰显,整个行业的商业价值开始有了提升,原本逼仄的生存空间也渐渐得到了扩展。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起某个事物的“商业化”,往往是带着一些贬义情绪的。尤其是当“音乐剧”这种常常被用来与“艺术”、“高雅”等词汇挂钩的表演类型,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它们应该生来就是阳春白雪,埋头创作,不食人间烟火。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音乐剧在西方文化中并不是小众艺术。不管是所选取的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音乐剧中的呈现一般都是具有广泛的大众审美基础的。只是由于引进中国的时间不长,这种表演形式还没有被很多观众认识。

商业化并不是坏事,它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基础。演职人员需要吃饭,剧作家需要创作的空间,公司需要盈利以投入下一部戏剧的制作——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发展。如果像几年前那样,做戏演戏全靠情怀,演员得靠赚外快才能维持生计,台下观众有时候都没有台上演员多……这样的创作环境对任何行业来说都不足以支撑其长足发展。

所以,当年的《声入人心》给音乐剧带来的热度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身边知道音乐剧、愿意去看音乐剧以及其他舞台剧种的朋友渐渐多了起来;而与之成正比的,是越来越高的票价、越来越大的选场以及越来越难抢的戏票。

有关注度,这是好事。至于大量新观众涌入之后的规范与引导,以及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与长足发展,那是另外一回事。作为观众,那不是我需要考虑的东西——我只在乎我这张票钱花出去之后,这一场戏下来到底值不值这个价。仅此而已。

商业化让音乐剧有了外延与拓展的机会。剧目的增多、类型的丰富、新演员的纳入、高校招生报名的爆火,这些都是音乐剧“出圈”之后带来的正面效益。

综艺节目的出现是商业化的拓展之一。说是推广音乐剧也好,说是想趁势多捧出几个“阿云嘎”“郑云龙”也好,这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至于能不能成功,那还得有天时地利与人和。

早在2019年,某线上平台要做音乐剧综艺的消息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点进去一看拟邀评委名单:好家伙,果不其然《声入人心》的那几个都在——瞧瞧人家这饼画的,那叫一个专业啊!只不过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就是了。

这次《爱乐之都》上线,阿云嘎的名字出现在评委中并不意外。而廖昌永老师作为各类声乐类节目的常驻导师,他的专业性与包容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资深音乐人黄舒骏老师,同时也是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的制作人。张雨绮仙女应该是作为一位“发声者”来替广大观众代言的,同时作为一位演员,她在专业领域也能给演员们提供很多宝贵的建议。其他的评委老师虽然不是常驻嘉宾,但都是戏剧或音乐领域的大拿——大张伟老师的出现更是直接将节目的综艺效果拉满。

至于参赛的选手,经常出入各个剧院看音乐剧的朋友对这些名字肯不陌生:郑棋元、蒋倩如、叶麒圣、丁臻滢、夏振凯、张会芳……这些都是目前国内音乐剧行业非常活跃的一线演员,业务能打,代表作品一只手数不过来,甚至有些人能同时有几个戏在演。

这样的演员阵容,在音乐剧领域已经算是诚意十足了。

生世坎坷 水土不服

《爱乐之都》的评委与演员的阵容完全拿得出手。不过比较可惜的是,这个节目实在是有些“出师未捷”的意味:第一轮竞演播了3周还是4周才播完,但是不管是节目效果还是演员能力,多少都有些品不出味道来。一些经典的剧目或片段,为了契合综艺舞台的呈现形式而不得不进行改编缩减,也有因为版权问题不能随意改动而生搬硬造的——总之大多数节目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示。

比如第一期节目一上来就是重头大戏: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的代表作《歌剧魅影》中最经典的唱段《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是整档综艺的第一个剧目。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魅影》这部剧中最经典的桥段之一,也是剧情与人物的重要转折节点之一。看得出来节目组是下了血本的,从服装道具到灯光置景都在力求还原,评论中观众们直喊“经费在燃烧”。

然而效果呢?

美则美矣——但也就如此而已。

因为没有前情后果(虽然节目组在每个剧目开始前都安排了旁白),不熟悉剧情的观众无法完全理解这一场戏所传递的信息,也理不清剧中的人物关系,因此大多数人对这个节目的印象停留在诡异的情景与震撼的高音之中。

更绝的是,在表演之后的点评环节,郑棋元老师又双叒拿到了垫脚石剧本——上一次这位号称国内音乐剧“活化石”的老同志被踩是什么时候来着?哦,是《声2》的时候。

也是不易。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小酒馆”《阿波罗尼亚》中(“小酒馆”是该剧粉丝对其的爱称,而该剧的粉丝则被称为“酒鬼”)。

那一期节目刚播完,朋友圈中的“酒鬼”们纷纷冒泡,澄清“这不是酒馆”,且大多数人在指责节目为了配合综艺舞台而把唱段剧情改得面目全非。不过好在出演“酒馆”的演员中有该剧第一轮的原卡司在,就角色而言还是拿捏的。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

第一轮节目播完之后,大部分的片段(不管我是否有看过其原剧)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其中当然也有改得还不错的,比如《在远方》——毕竟这个剧的导演、主演、词曲作者都在评委席跟鉴赏团里坐着,而另一位主演(夏振凯)就在台上;也就是说,就这一个片段而言,主创人员应该还是比较有自主权的,演员对剧目与角色的熟悉程度也足够。可就这样,原卡兼主演之一的夏振凯老师居然还要靠阿云嘎的保送卡才能晋级……节目组的剧本套路能不能走点心?

第一轮竞演看下来,作为一个原本对音乐剧有一定接触的观众,我是真没看出这些节目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来。不过既然是打着推广音乐剧的旗号,可能原本的受众定位也不是我们这种多年来浸淫剧场的人。

第二轮竞演开始之后,首场第一个表演片段《Rebecca》,终于来了个震撼——双人同饰一角共唱一曲的设定,在这首歌中被导演玩出了花来。

导演肖杰对这段原本是独唱的曲目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从原有的角色丹弗斯管家中分离出“中年”与“青年”两个形象,一个狠厉,一个软弱,一个代表当下,一个代表过去。选曲也从原本的独唱被改成了重唱。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改编,最后呈现的效果也超出意料的好。这个唱段的整体呈现在我看来是《爱乐之都》所有节目中质量最高的一个,无可比肩。

于是那天晚上的朋友圈又被刷屏了:《爱乐之都》支棱了!

不过可惜的是,就在第二轮竞演的第一期节目播完之后,上海因为疫情而全城静默,《爱乐之都》也因为第三轮竞演无法如期录制而在《Rebecca》那一期节目播完之后就暂停播出,直到5月份才恢复。

而由于节目的赛制、演员的档期等问题,在恢复录制之后,很多演员因为工作无法继续参加,节目后半段的安排也不得不重新调整。

重新开播之后的第三轮竞演,总给人一种仓促且无奈的感觉;甚至于最后的决赛也没能给人留下多深的印象。

如果节目的录制能顺利的话,不知道后面的赛制是怎么安排的?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

所以说,《爱乐之都》确实是有些生不逢时:剧场类型的表演放到综艺节目与录影棚中,本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否则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展示效果;但改编是一项非常考验主创团队的工作,是画蛇添足还是锦上添花并不好说,且势必引起部分“忠实原剧党”的抨击;而摊上了今年这么个环境,节目这一路也是走得磕磕绊绊——只能感慨一句身世坎坷了。

经典曲目

《Rebecca》

如上文所提,整档综艺中我最喜欢的是音乐剧《蝴蝶梦》里面的选段《Rebecca》。这首曲子也是整部音乐剧的主题。

这一轮竞演的规则是两位演员共同演绎同一曲目中的同一角色,也就是两个人需要在一首歌曲中分别展示自己的唱段,随后再进行重唱。

节目中拿到这个唱段的两位演员分别是音乐剧界的前辈“大师姐”蒋倩如,以及目前还是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在读学生的陈恬。由于这一个选段中的人物——女管家丹弗斯——在原剧中的设定是一位中年女性,所以从表演角度而言这个选段对于陈恬这个小姑娘来说非常不友好:她的外形与年龄感都与角色设定不符,如果处理得不好会让人非常出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这个竞演单元的导演肖杰的厉害了。肖导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切分手法,将女管家丹弗斯这个角色一分为二来对待:一位是剧情当下时间点的中年女管家,一位是代表过去的青年女管家。这样的安排使得两位演员能够非常贴合地融入到这个角色,既又区分性,又有同一性。

我十分偏爱《Rebecca》。这个选段的优点非常多,而且在我看了它的所有编排给人的感觉是惊喜不断却贴合剧情的。

一、符合角色的经历。女管家丹弗斯是看着小主人Rebecca长大的,也就是说,Rebecca成长的过程正是女管家衰老的过程。利用演员年龄上的差距将角色一分为二,让当下与过去的两个女管家对话,回顾自己与Rebecca曾经相处的时光,这样的改动并没有超出原本剧本对人物设定。

二、符合演员的特征。蒋倩如跟陈恬的年龄差距是摆在那儿的:蒋倩如自身的年龄让她更具有出演女管家的优势,也更贴合原剧中的人物形象;陈恬无论是从外形还是阅历,跟女管家都隔着天堑,如果按照原剧的设定走显然非常吃亏,表演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且她还是个学生)。肖杰导演并没有忽视两位年龄演员的年龄差,更没有硬生生地在两人中间拉出一条平均线。他选择了角色的分离与时空的对话。这样的塑造,反而是利用两位演员在人物感、年龄感上的反差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与冲突性。

三、符合音乐剧的音乐性。普遍而言,音乐剧的唱段会与一般的流行歌曲有一定的区别。音乐剧中的音乐需要贴合剧情,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因此其音乐具有更强的故事性与叙述感,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可能存在对话感甚至冲突感。导演将《Rebecca》这首歌从原来的独唱改编成了重唱,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对主歌的处理加入了隔空对话的感觉,而副歌部分则是经历了分声部重唱到分角色重唱的改变,对话感、分裂感与撕扯感让最后的副歌变得非常宏伟,也将整首歌的气氛提升到了高潮。

四、舞台空间与技术元素的充分利用。 肖导在《Rebecca》的编排中充分利用了舞台前中后景的空间感以及舞台投影等技术,将整个画面的横向伸展与纵向景深都做到了极致。前景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舞台,左右分离的画面代表着两位女管家的时空交错;中景是仿佛幽灵一般的群舞演员,随着副歌的开启由静到动,像是城堡中的幽灵在移动;后景是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的顶端用投屏呈现出一只仿佛凝视着城堡中一切故事的眼睛,更像是一种上帝的视角。整个舞台的设定既有故事的行进感,又有时空的交叠感,还渲染出故事之外抽离感,让整个舞台的空间得意充分运用——不得不说,相当高明。

五、对人物同一性的把握。这个唱段中的女管家是一个被切割分离之后的女管家,两人同饰一角的情景下,要求两位演员很好地把握角色的分离性与同一性。故事的开始,中年的女管家(蒋倩如)是强势的,她恐吓着青年的女管家(陈恬),告诉她,她最爱的小主人Rebecca已经去世了。这里的角色处理是分离的,是现在与过往、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对话。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年轻的女管家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她被打碎、被毁灭,然后被重新拼凑起来,接受了小主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完成了角色的成长。最后的一幕,甜美温和的青年女管家终于蜕变成了狠厉斑驳的中年女管家。两个人物在这一刻交叠,重唱的出现让人对两个角色有了一种合而为一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只有结合两个人的演绎,眼前的女管家丹弗斯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他们是矛盾的、是交叠的、也是同一的。这是这个舞台中对于人物与剧情所作处理的最高明之处。

个人认为《Rebecca》的舞台呈现与改编应该算是在整个《爱乐之都》中能排进前三的。虽然之前有看过《蝴蝶梦》的全剧,对该曲目有一定的了解,但《爱乐之都》中这个版本的呈现依然让人非常惊喜。

相比起同一轮竞演中其他曲目的“两面性”处理,《Rebecca》抓住了舞台特点是“共饰一角”的特点,在同一性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伪装者》

音乐剧《伪装者》我还没有看过(看过电视剧,所以对剧情跟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光看舞台我觉得非常惊喜,有一种“我要去剧院看这部剧”的强烈冲动。

《伪装者》最出彩的地方是融入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片段。《电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舞剧,曾经去剧院看过好几次,对整部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导演的这个创意真是无敌了!(这一个片段的导演好像又是肖杰?)

正如节目中主创人员所说,虽然是不同的剧种,但两部作品都讲述了战争时期敌后工作的艰难与惊险。将这两部作品严丝合缝地衔接到了一起,瞬间整个剧目的紧张感便被烘托上到了另一个层次,也体现出了更高的艺术性。

《后妈茶话会》

《后妈茶话会》其实不是一部音乐剧,它是国外的网友自己制作的关于迪士尼系列的一个衍生作品。

这个唱段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将迪士尼童话故事中的几个反派形象凑到了一起,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讲述反派们的心声——并且说得头头是道。

但是由于从创意到人物造型再到词曲都跟咱无关,所以这个唱段虽然有趣,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有趣”的层面而已。后面的节目中还有一个把牛魔王、伏地魔、容嬷嬷等一众反派凑到一起的原创片段,大概也是从后妈们这里得到的灵感——不过那个片段实在有些过于零散且冗长,所以我个人不太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张会芳在茶话会里的表现。会芳妹子演的是《长发公主》里的女巫葛朵,这个形象对她本人来说应该算是突破了(之前看过她的音乐剧,都是比较正派、甜美的形象,最突破的也就是《谋杀歌谣》里的“旁白”而已)。

会芳很好地抓住了葛朵那种神神叨叨、一惊一乍的感觉,演出来的不是狠厉也不是阴险,更像是一种“做作且神经质”的感觉,且小神态非常灵动,能感觉得到她自己在做人物画像时是做了很多小设计的。

原创片段

半决赛之后的片段基本上都是原创片段。印象比较深的是《胡桃夹子》。这是由一首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曲目,故事剧情应该是主创人员重新编排的。《胡桃夹子》的故事性跟音乐性结合得很好,一首歌的时间能让观众对故事中的年代背景、人物关系、前因后果等一目了然。两位演员对于人物情感的控制与拿捏也非常到位,特别是喻越越最后表现出来的那种克制感,以及对着镜子时的无奈与坚韧,真的非常戳人。

最后一期节目的决赛圈,所表演的两个作品都是原创片段:由电视剧《潜伏》衍生而来的《等春风》,以及由电影《少年的你》衍生而来的《我们的乐园》。这两个片段的原作品我都没有看过,但就这两个片段单独来看,我都很喜欢。歌曲以及演员的演绎都很动人,看完之后很希望它赶紧制作一部完整的音乐剧。

从题材来看我更喜欢《我们的乐园》。这个片段对剧情展开跟演员的表演层次的设计都更加丰富,中间的闪回运用非常精彩。另外可能是因为它所触及的问题更接近我们的生活,有一种在现世中寻求出路与救赎的感觉,所以给人的共鸣更强烈。

一些思考

总体而言,《爱乐之都》作为国内首档音乐剧综艺,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在原创片段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剧在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因为疫情的影响,节目播出的时机显得有些“生不逢时”,中间的断档消磨了大部分人的热情;而节目本身的剧目呈现与赛制安排也相对局限,无法完全凸显出音乐剧的剧种优势。

在档期与经费足够的前提下,《爱乐之都》拥有这样的演员与制作阵容,完全可以在后面的赛制中尝试加入短剧目/长片段、多演员配合的创作,或者进行音乐电影的片段拍摄。

最后再提一句,该节目的主创团队在今年疫情期间创作的公益歌曲《屋檐》我很喜欢,特别是最后那句“泼天的银河撞入怀里,多么生动美丽”这一句写得太美了。

当春风吹起,飞出屋檐去相遇。浩瀚天地,未来可期。

前路漫漫,中国音乐剧,加油吧~

By Lynchie

2022.8.4

本文首发于“Not A Theatre Person”公众号,更多图片及相关节目片段请前往公众号观看

 短评

节目剪辑和流程好奇怪啊。。。最开始的解说声音也很跳 爱乐之城那个表演口型也不对 观感真的不太好 突然只想看表演cut了

7分钟前
  • 小绿机器侠
  • 较差

恶臭剧本和舞台预录害人。讲什么夏老师没有热诚我踏马真的会打人谢谢,但凡看过他几次现场都不可能讲出这种话。节目组不会做节目不如别做,后面应该只看选段了。

9分钟前
  • Kaze
  • 较差

开场舞如果能现场唱就完美了!好多熟悉的角色。把what‘s a musical的词也用上了。 7-22 前半段OK。原创在当下的此地真的不行。

14分钟前
  • Raison d'Être
  • 推荐

为什么要请张雨绮啊?为什么演出场次0也能给音乐剧演员的title啊?为什么节目组总是觉得观众会喜欢烂俗剧本啊?

19分钟前
  • Jade
  • 较差

有音乐剧节目就不错了……鼓励为主吧

23分钟前
  • 一只小饼
  • 推荐

音乐剧假唱了还叫音乐剧吗。。。

28分钟前
  • 小觞君
  • 很差

张雨绮换掉行吗…看了第二期,怎么说呢,就是感觉一般般。其实里面也有水平高的,也有原卡,可是为什么唱出来听起来不是那个味道呢…我记得声入人心的时候,当时并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从那时候音乐剧才走进我的视野,我只能说从观众的角度。声入人心的选手能把流行都唱的很高级,周深王晰都不是专业做音乐剧,可是唱的很好听很高级,年纪轻的刚毕业的也唱得很有水平,更别说双云了。但是这个综艺,连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都能唱成这样我真的……

32分钟前
  • 还行

册那!真替这些音乐剧演员们不值😢

33分钟前
  • Bleaksea
  • 很差

为啥暂无评分呢?

38分钟前
  • ESTEL
  • 还行

前几期还有几首好听的 后面越来越难看了 作为一部音综是失败的 没有怎么体现出音乐剧的魅力

39分钟前
  • 安吉维拉
  • 力荐

蹭《爱乐之城》名字未免太明显

44分钟前
  • 是为了不是为了
  • 还行

在上海卫视看到它的预告,欣喜终于有一档音乐剧的节目了,然鹅等到周六看了第一集,就这?就说歌剧魅影那一组,没有感情的唱调;前面那个马戏之王的插曲,女生是在唱流行口水歌吗?最不能忍的是评分的评委有张雨绮?她是面无表情的演技好,还是唱歌走调的唱功好?她看过几个音乐剧,有资格在这里指指点点别人?这跟叫ab来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花瓶,不好意思,话多的花瓶。

46分钟前
  • 凯莉吴的小书桌
  • 较差

三星是因为感觉买版权挺贵的😅至于别的 我晒干了沉默

50分钟前
  • mоmο
  • 还行

没明白,张雨绮和小柯为啥是评委,就像我不明白李紫婷为啥是4a

51分钟前
  • Luna
  • 很差

演员卖力,舞美到位,但评级剧本的拙劣已影响到节目认可度,一旦这种信任体系崩塌,所有竞演结果都可视作儿戏,演员的努力被消解,观众也不会投入真情实感。《声》一个没有淘汰的节目尚能建立相对服众的评价体系,《爱》一个晋级节目却无此意识,实乃自废武功。音乐真人秀要拴住观众,除了舞台,更要靠真人魅力。从这个层面讲,《声1》永远是楷模。对于《爱》这个国内首档纯音乐剧综艺,我爱之深责之切,心态也很复杂。播之前:担心越来越多人来跟我们抢票。播之后:嗯还是能抢到票的。可惜了。

55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四个评委除了阿云嘎稍微好点其他有专业的吗?逼着郑棋元叫阿云嘎老师是疯了吗??完全由四位评委决定的赛制是想干嘛?张雨绮给郑棋元3A的原因就是想让女演员有更多机会?????这既不尊重郑棋元也不尊重郭郭(也有版本说是张雨绮按键按不下去那不能重录吗?)。总之别说什么译配了,就冲这个剧本和赛制,谁看谁恶心。都懒得拉踩,东方卫视你直接说你想捧自己的人就行了。

57分钟前
  • 你非得要这样吗
  • 很差

什么垃圾,震撼我心,玩尬的是吧,非要挑剧里最难听的歌来是吧?非要整一些暴走剧本虐粉是吧?东方卫视你是不是脑子有水,不显摆自己脑残不会做节目?能不能好好唱歌?能不能请点正常导师?什么破烂玩意在这骗钱,白瞎了你们买的版权

1小时前
  • momo
  • 很差

好激动好激动,有个专门音乐剧的综艺了,我们嘎子还是评委之一~昨天晚上无意间刷电视看到了歌剧魅影,然后看见了嘎子,再一搜,发现是第一期,很多时候真的就是这么的巧!目前第一期看下来,角色评A跟我想象的很不同,但是剧目都很棒,尤其是我们的原创《在远方》,再一次的改编,真的特别棒!可能之后音乐剧的票更难买了吧~

1小时前
  • 毕静
  • 推荐

冲着里面很多熟悉的音乐剧演员看,本来只是感慨选剧的局限,但看到李紫婷拿4A就非常无奈,如果节目的初衷是推广音乐剧多少应有些底线。导师要选专业的上,流量不可能让音乐剧真的好起来,请尊重专业吧。节目制作也透着一股塑料感,明明是上海音乐剧圈,怎么回事?番茄的综艺观太老了,第一期抓人不需要故事会需要的是惊艳与惺惺相惜。二星观望。《在远方》两位演员好评,但我实在厌倦了综艺剧本冲突质疑,不必如此,综艺不该靠噱头

1小时前
  • 玖。
  • 较差

声入人心之后魔都的音乐剧一票难求,所以上海台专门出个节目来让市场冷一冷?节目组的戏比音乐剧的剧本还多!!(打分仅针对节目组,参演的音乐剧演员本身很赞)

1小时前
  • 爱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