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心中目前除Jonas meka之外最棒的对于生活的解构。
怎么small talk?怎么提高记忆?怎么AA吃饭?怎么搭脚手架?怎么做可口的risotto?
John Wilson有在很认真的和生活交朋友,半嘲讽半委屈地给出一个私人的生活指南。
你听或不听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他也并未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也因为生命本来就不过一场浪费,一场空。而往往对生活如此悲观的人,又恰恰是在用全身力气在热爱着生活的人。
不过本指南于我有很建设性的意义,
一来,我开始学着John将自己每天的生活事无巨细的记在小方格子里。因为最近突然有的一个感悟,我对于自己正存在着(或曾存在过)的认知并不是来源于当下,也不是来源于某个汲汲渴求要追寻的理想。我的存在无限依赖着记忆——而我又是一个记忆如此之差的人,因而突然有些害怕对于被遗忘的日子仿佛从来没活过。尽管太过于纠缠回忆过往或许不是一件好事,John也在影片里吐露他记录了好几十本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回看起来还是一片空白。不过我还是想试试。
二来,创作角度,如标题所言,这个看起来像个vlog一样的自说自话,低清手持的街头巷角,能放在HBO上卖钱,绝非他看起来这么简单。credit里一长串的制作团队足以证明,这并不是作者简单心血来潮拿着相机随便拍拍配个旁白就完事的东西。 那么Vlogger和·John Wilson之间的分野在哪呢?
这个记录剧集特别的点在于,看起来随机且意外的事件比如:small talk那一集中作海滩偶遇的另一个格格不入的人,成为了尴尬的朋友,随即意外破解他心底的秘密;脚手架那一集中作者从纽约飞去另一个城市参加脚手架博览大会时途径的一座高楼,作者一边吐槽这个脚手架搭建的不太合格,随即在返回纽约后就在新闻上看见那座大楼倒塌的消息……皆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是小说和电影编剧制胜的法则。而本片作为纪实类的作品,却能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巧妙编织出生活,编织出偶然与必然,矛盾与冲突的交汇——生活是如此平平无奇却又充满如此多无关痛痒的波澜壮阔。
我看来这是一种很棒的创新,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常诡异(in a good way tho)的观看效果。
其实观众公认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强的纪录片多以《地球脉动》或《舌尖上的中国》为主,从外部,用较为客观的口吻来描绘“真实”的地球,描绘真实的火腿腊肉和包子饺子们,将物质世界的某一个切片制作成标本,让观众拿着放大镜细细品读——这是此类(及大多数)纪录片的作用方式。
而如同本片此类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我甚至想给其冠名为“自言自语式纪录片”),则是完全的从内部视角出发,从创作者,或者创作者塑造的这个第一人称形象出发,而观众拿着放大镜看见的,是一份心灵切片。
当然不能够将纪录片粗暴一分为二地割裂成为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的内部与外部这样两个块。纪录片的内涵其实非常丰富,所以有时甚至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否只要拥有一个能够录制视频的机器(DV,数码相机,手机),进行真实的记录,就能称之为纪录片。这种错觉时常让我陷入沉思,如果这样放大纪录片的内涵去定义的话,是否vlog也能称之为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全新变形呢。
或许又要从纪录片的本体论开始聊起,纪录片到底在干什么的?纪录片的目的是什么?或者纪录片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将纪录片归入艺术的范畴,那么不难得出,纪录片的目的,if not the only one, 无区别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形态,是作者手中的一个工具,一种载体用来表达观点,用来处理关系,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突然想到另外一部Banksy的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里也有相似的描述,片子的主人公是Mr brianwash,一位开vintage服装店热爱影像记录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融合街头文化和pop art的“艺术家”。Mr brianwash和John Wilson一样,是一个狂热的影像记录者,房间里堆着不可计数的录像带子,但如果没有Banksy,Mr brianwash记录的这些影像或许只能称之为vlog, 或者是私人的家庭录像带,而从vlog 到真正的纪录片作品之间需要跨越的一个鸿沟到底是什么呢?
John Wilson在他的这部作品里面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尽管从vlog的井喷到式微,也不过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从qq空间 部落格(文字),到Instagram(图像),再到vlog(影像),或许对于一个非影视专业从业者来说,影像成为了除文字之外的更顺手的新工具,用以记录与表达生活。
但我们需要更多的vlog吗?在视频内容无比冗杂过剩的时代,看千篇一律的脸对着镜头机械介绍我今天吃了什么,干了什么,用了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完全无法激起我任何的兴趣。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对生活的想象力。
用影像去思考,去进行小写的我与big Other之间的无声对抗。
又或许思考意义本身并毫无意义。
第一集,讲怎么闲聊
闲聊是在需要和其他人共处一段时间时比沉默更好的应对方式。
话题日常、美好,而不是负面的,又或者可以说是没营养的。身上有显眼的地方可以给其他人找话题,拍一下对方肩膀可以表示自己中断话题走了,追逐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来增加话题。甚至为了拉进距离、接话可以不必说真话。有目的的交流时不接题外话,直接了当的奔主题。
主持人可太接近普通人了,内向,因为不善表达给不了女朋友想要的爱情然后分手。社恐,逃避社交,不能自如接话,甚至在最好的朋友之间都没谈论过前女友的话题,明显他的朋友对与他交流这个话题感到不适应。为了缓解心中的烦闷又或者是增加谈资而孤身去旅游。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在旁人看来稀奇古怪,难以理解。想要倾述却无人可说,透出屏幕的孤寂、尬尴、淡漠、游离于人群之外。为了融入而去干些不感兴趣的事情。
像一个外星人理智地研究如何融入人类一样,最后得出要找到对的人倾述,及时清理负面情绪,你的生活就会恢复美好。
怎么说呢,一个人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肯定整个人是不自在的。那种来自心底的抗拒交流和不适应,别人是感受得到的。
所以没必要逼自己融入,没必要逼自己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没人倾述可以写文字啊,这是个很好的解闷方法。
不知道怎么接话的话,沉默就好了。认真注视和倾听对方,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用心倾听,这样两个人相处也不会尴尬。
我们在业余时间应该是关注自身想去干什么,而不是应该去干什么。相处时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喜不喜欢这个人、这个群体,我想不想加入他们”上,而不是“对方喜不喜欢我”,这样也能让自己更自如。
真诚,友善是基本要点。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同时做自己。
像说假话应和方面,如果只是萍水相逢那还好,如果是想深交,那还是得保持真诚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友谊。
第二集手脚支架
毫无疑问,手脚支架如果是临时用来保障安全或者装饰还行,如果长期使用,那只是建筑的外部一种延伸,并不能保障安全。
如果真的要保护人们不被坠落物砸的安全,应该定时检查建筑情况,然后爆破拆除才对。
第三集 关于记忆
嗯……记忆宫殿的记法在最强大脑里听过,也尝试过,但我感觉还是要记忆,只不过把东西转化成了图片,图片再进行联想,这和记本来东西没区别吧。可能不适合我,哈哈,采访的这个记忆冠军回答好敷衍。
曼德拉效应我倒是也听过,也有过记忆和周围人不一样的情况。我对我的记忆深信不疑,但我看了梦的解析之后,更认为这是我梦中的场景。或者说,我的记忆被我自己无意识的串改了。离那件事已经有五六年了,因为太过迷惑,直到现在还有印象。我是倾向于唯物主义者,但我对平行宇宙什么的包容性也很强。也挺有意思。如果只看视频里的那些证据话,太具有主观性。还是记者拍摄的麦当劳气球那块的解释有理有据。
的确,如果所有东西都记得一清二楚的话,想记得不想记得的都记住了,那很痛苦。听说天生有这样记忆超强的人,他们都活不长久。比起放下过去,忘记反而能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好,记得想记的,忘记不想记得的。携带筛选过的记忆前进,总比事无巨细的记得前进的轻松。双刃剑吧。
第四集关于保护罩
包皮很容易藏细菌然后发炎,对女性和男性都不好,这个他们不知道么?😂
为了保护某个重要的东西不被破坏而套上保护罩。
嗯……这让我想起《社交服饰》中关于牛仔裤的一集,就是那些复古的牛仔裤正是因为使用过痕迹才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变得有故事感,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甚至日本牛仔裤那一集,牛仔裤的颜色在使用中某个部分褪色很多,这是你使用过的痕迹,这件裤子因为你的使用而独一无二,才变得有意义。根据裤子的痕迹猜测前主人与这条裤子的故事,赋予了它价值。
所以用不用还是看个人想法吧,我是觉得买了的东西就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供着,但如果买来主要是为了炫耀,那珍藏也没问题 。
第五集 如何aa
中国聚餐好像是大家都点一两样,点的都是在场多数人喜欢吃的,然后一起吃,平均付钱。或者轮流请客。
也遇到过口水翻飞的情况,比如水煮鱼,n多人直接拿自己吃的筷子在锅里搅拌,那个菜跟洗筷子水一样。这种聚餐我都会吃的很少,去也主要是给面子。但哪能天天给面子,去了一次两次,最多三次就完了。下次再邀请直接说想去吃别的,你们去吧。
至于朋友在他生日会上刷税卡的事情,我感觉有可能是记者太敏感了。如果是真的很在乎记者的朋友,听到他觉得自己把他的生日会当偷税的工具,会很伤心吧。不过也可能是作者没有感受到他们的用心。偷税倒也不必聚餐才能享受,按记者展示的那样,日常开销,只要想就可以。
记者这个人情感很单薄啊,他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真心,会不会是因为他自己也没付出过真心?也没让别人感受到真诚。他和他的朋友们很缺乏沟通吧?他或许需要的是换个朋友圈?
整个旁白很少情感流露,他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避免受伤害。敏感又多疑。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至于偷税这件事情,真的是靠个人自觉了,公平这件事也是。打包吃回本这个思想哪里都一样啊,笑了。
第六集 如何做好意大利烩面
以做烩面为主线,但重点又不在烩面,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烩面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的表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和物是人非。
想做什么应该当下去做,而不是徒留遗憾。
第六集是疫情初的样子,好奇现在他们的环境怎么样了。
城市交响曲这种自《持摄影机的人》开始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纪录片类型,是通过一座城市的地理景观和城市面貌,给观众心里产生对这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感观与态度。
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初期偏向实验性的影像风格,在多少年之后被使用在了一部如此接地气却也不乏幽默的剧集里。相比使用先锋性的影像使观众产生联想,导演约翰.威尔森选择了更直接的旁白方式,以每集二十多分钟短剧告诉我们——现在,美国,城市中的人们在如何生活。
这部纪实喜剧集被我称之为一个视频剪辑博主的极致追求。这种把生活中习以为常一直忽略的“小惊喜”式的素材夹杂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舒适感。
要知道这些来自日常不经意的小瞬间们,很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与HBO合作拍摄的规划之下。至少这种记录的方式应该多半源自John Wilson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影像记录者的自觉。
我也称《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为生活观察类的小短片,剪辑素材就来自魔幻又真实的生活累积,就是一个人,在一处,待一段时间得出的观察剪辑小文章。
这并非是绝对的技术或专业影视制作上的优势就可以完成的。看似朴素,却从内容上做到别出心裁。
导演奇特的个人日常积累与痴迷记录的习惯也是让我们多少有些惊讶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有趣的剪辑方式作为加成,就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具有一些最具原初灵感创意的一段段短剧。
即使以这部剧集的拍摄为由,有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的“专题拍摄”,但素材库的累积是导演本人在纽约和美国各州走走晃晃所拍摄观察得来的。多数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多少会想要看一些没事闲晃的状态下的“另一种可能”。
在我的认识当中,旁白可能从来都不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方法。但是当连导演的那些配音连叙述时的停顿和语气都变成了一种表演时,不得不承认这种恰到好处是令人舒适的聪明之处。
再者,一部纪实剧集做到在每一集中有不同的问题与喜剧效果表现方式的同时保持较为统一的主题表达。这是高于以往导演制作每个单独的vlog小视频之处,也是能够称之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框架基础。
开篇定调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全剧集都在使用的small talk,把作者与观众也放置在了一个安全而友好的距离上。少冒犯而多理解的温和表达,一些因成习惯所以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细小观察角度,让这部剧集没有成为又一部打着另类旗号,实则还是一碗老式心灵鸡汤的cliché。
我们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的初衷总与想要留存的记忆有关,但记录与记忆又从来是不尽相同的。正如那些为了保护建筑反而让它们失去原有美观的脚手架,那些为了保护家具不被弄脏而永久不被摘掉的塑料膜,那些为了记得所做的记录却永远不会回看的录像和日记——这些记录保存方式千奇百怪,确实经得起岁月流失,但我们唯一珍惜的仍然是随时间而变化着的记忆。
如果将旁白去掉只留下影像空放,我认为多数镜头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中的空境留白或转场,是可以做为那些灵光一现的华彩部分而存在的。然而,这些片段被集锦式的排列在这部剧集当中,变成了是一部包袱密集且气口均匀的秀。
观看过程中我在想,现代人可能回不去那种放下手中镜头和屏幕的阻隔而选择去与别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了。后一种方式不再为我们最习惯的方式,由此与真人交流在我们看来变得无比尴尬和困难重重,即使内心从来并不希望如此。
我们会更加期盼一种无交流但有共鸣的获得方式——寻找一些抽象奇怪的共同点,比如剧中提到的曼德拉效应集体失忆小组。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直存在,围绕着我们,只不过在我们没有了太多沉重的思考之后,愈发突显了出来。而《How to with John Wilson》也给出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即得过且过,实在是适合有一定自我调侃兴致的观众来接受。
这部剧集给我极度舒适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源于这种表达风格的统一以及素材内容编排的和谐程度很高——感觉像在看一场纪实向的脱口秀,可能是影视博主这种职业出现之前,导演所没有(或是不屑)尝试的一种东西。
毕竟,抖包袱一样的方式和节奏也很难让人有一种深刻感。甜点终究只是甜点,我此次的赞叹也只能出自肠胃而不是后脑勺。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设备普及以及拍摄成本无限降低,谁还不能有个几十分钟的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呢。但是如果要把这种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转化成能和风格沾上边的、有所表达的艺术作品仍然需要一些影像化规格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区分《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不能将其划为纯正的纪录类型的电影。
然而,这种差距究竟有多么遥不可及呢?
将剪辑运用的炉火纯青并利用生活当中的拍摄影像制作的成熟电影可能早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成为什么主流受欢迎的固定型态,也许剧集或者电视短片的方式比起传统电影对其的要求更为适合。
之前一直对视频博主多少有着刻板印象,一味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或奇特或优越的生活剪辑进去展示给别人看(实际上如果是有本人出镜讲解那种的话我还是仍然还是认为如此)。
但我现在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简便开放,如果在内容上稍加心思,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也许直接采用旁白与vlog这种形式是可以自洽的,难以想象我们把《持摄像机的人》里面加入旁白,但是在如此多的生活化小场景的镜头切换当中,如果将故事性弱化,还有点想象不出使用略带诙谐的讲述配音之外能带出这些小情绪的替代方法。就连马丁.斯科塞斯在《Fran: pretend it’s a city》里面没有做到不落窠臼,还是采用了对话访谈的形式,就算Fran的回答是多么的幽默。
对于电影的爱让我强烈的对这种过于现代化的方式十分抵触,但是也是这份爱让我冷静下来之后思考电影的未来会不会有与短视频、vlog等形式的交汇衍生,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观看体验。
如果真如科尔托夫的理论所强调的,导演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即为“电影眼睛”,就是要将不断从各处搜集来的画面以创意的概念连接起来、呈献给观众欣赏;由此摄影机也可以被拟人化,其人类化的行为即是通过剪辑完成的。
依照这么说,本剧集玩出来的花样仍然属于电影的广义范畴之内。这也正如科尔托夫强调的另外一点——电影不应该是精英阶层的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一项能够愉悦人心且有意思的工作、技艺或者说媒介。[1]
与其看其他人怎样精致的生活后再刺激我们自己去努力赚钱再拼命消费,其实我更觉得还有人愿意把那些不花太多钱,但是花了心思的东西拍出来更有意义一点。甚至我认为滨口龙介在他的部分电影当中追求的那种生活中的魔性戏剧时刻正是John Wilson花两年多时间积累的那些妙不可言的真实素材。
可能生活写实的一面即是如此,没有那么多激情昂扬、戏剧化的时刻,多数平静寂寞自找乐子,或者说更多时候,是在苦中作乐也要自我低嗨一下。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这部剧集通过每个记录下来的事都在告诉我们
——能够支撑每个普通人更好的活下去的其实是我们内在共有的一种心情和想法,而非外在的物质或环境,虽然我们非常想用这些去掩盖或占用自己的脑袋从而不用去想、不用思考。
不知道导演需要多久积累到这些素材,也不知又需要经过多久的沉淀来促成这种主题的叙述方式,但看完剧集,我可能不会认为观看的过程是在浪费时间。
我只知道这种想法经常出现在刷完无数个短视频之后,却不会出现在完整的看完一部好电影的时候。
记录与记忆从来不是一回事,可能正向我们对纪录片/纪实题材的要求从来不仅仅是记录而已。有价值和意义的也从来不是那些记录本身,而是存在在我们回忆当中的那些感受与难忘,这可能就是每个人脑中属于自己的蒙太奇。
可能,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摄影机或者寻找一刻不停地娱乐刺激的电子产品们,出去走走晃晃,看看身边的人和事了。
[1] 引自《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第十一章,491页.
现在我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屏幕。翻看着空间和朋友圈里面的里写分享,时不时的打开ins来看看国外的事情,关注着NBA球星的生活。
看着youtube学习区的大佬们不断的发出高产的东西,不禁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些原创的东西。我也试着去冥想,但是总是坚持不过3天,然后可能就会过了一周,等到自己的状态好的时候再去进行一次冥想。就像我现在,我的头还是昏昏沉沉的,手边放着3万的相机,并不知道要拿这台相机干什么,也许是晚上出去玩的时候可以带着帮别人拍拍照吧。
而这一切,似乎都在一个纽约客的身上克以得到一些的灵感,他有自己的烦恼,有着戒不掉的烟瘾,怎么都得不到解释的问题,还有对于一个如何做好一盘意大利烩饭的烦恼。
一个在普通不过的纽约客对于自己的生活提出的种种疑问,她在别人的帮助下以及自己的成长下得到了解答。也许有些没有。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一部影片,但是约翰在这里面运用的全是生活中的素材,并没有过度的修饰,但是句句旁白都很应景,而且十分的幽默,我会感叹如何找到如此丰富的素材。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可以看看约翰威尔逊的这部影片,它可以带你深入的了解到纽约,了解到一个在纽约的普通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其中的涵义,可能这也是就是当时CASEY NEITASTE为什么会在互联网上如此成功的原因吧,是真诚,是对于生活的细心的注意,是一个纽约客的感悟。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可能教会大家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好一顿烩饭,了解了脚手架文化,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生活中发现其教给人们带来的对于怎么做的回答。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译为《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它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6集纪录片,它每集时间不长,所用的每个镜头和手机前观看它的观众距离都很近,它没什么架子,可能就是今天在聊天框里和你分享又遇到个什么好像和你无关,又和你有关的事的那个朋友。
约翰·威尔逊每一集都会教你做一件事,“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
你以为它是真的在教你完成以上的事么,其实并不是,大部分约翰·威尔逊想教你的事,他自己都没找到答案,最后可能安安心心揣在兜里的答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也有可能这件事你最笃信的答案却是最让你失望的,尽管它可能是对的。
约翰·威尔逊想知道如何公平地分摊钱款,他想找到公平的人,就参加了一群裁判的聚会,发现他们行事比一般人更加草率、投机、不公平。
约翰·威尔逊想寻找增强记忆的方法,却偶遇一个叫“曼德拉效应”的理论,它告诉我们可能你会发现你和很多人坚信的一件具体的事,可能是不存在,小到一瓶洗衣液的品牌,大到曼德拉存在和去世的年代。
约翰·威尔逊想要做出令人满意的意大利烩饭,但是手机上随意就能找到的大厨教程,并不能让他可能在10次之内做出这样完美的饭。而他本来做烩饭是为了反馈房东奶奶平时送自己的饭菜,他琢磨的这些时间,却得知房东奶奶中风住院,可能吃不上了。
我以为片子会到这里戛然而止,它会让我们看到生活残酷的事实,它会把这种错位放大,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
然而片子可爱的地方是,它告诉我们房东奶奶出院回家,约翰·威尔逊把做出的可能并不是十分满意的烩饭送了出去,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送出的最好时机,什么时候那碗饭是最美味的样子。
我们抛给自己的众多问题,可能最后都不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一定是你这个人想要的。去生活,去真实地生活,别琢磨怎么生活了!
2022年劳动节期间北京天气好的离谱,与此同时,半个朝阳的小区实行封控,公共场所需持48h核酸阴性证明入内,全市禁止堂食。需要做好一旦出门,就再难找到合适落脚点的准备。
机缘巧合,居家看了这部实操性极差的生活指南,却算的上五一期间屈指可数欢乐时光,记一些会心一笑的画面。
第1集 如何开始闲聊
爆尬之中又有一丝寂寞,平中见奇,发人深思……满满的Nathan For You之geek感,还以为是Nathan Fielder恶作剧伪造了一个身份在说话,一查原来真有John Wilson此人。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Nerdy weirdo白男的旁观视角纪录喜剧片和写给纽约的情书。每一句话都能有一个对应的片段这是有多少素材啊…回味无穷,有跟High Maintenance一样的energy,两位主创估计能做好朋友吧。(看出他跟我住的地方在同一neighborhood,不知道能不能撞见呢
最搞笑的剧本来自于真实,比如《波拉特》;最高级的幽默莫过于讽刺,比如《pretend it’s a city》。本片两个都做到了极致。一本正经搞笑,搞笑中透着些许丧,丧中又带着某种哲理,配上nerdy宅男画完音,直戳心灵。最后半集首尾呼应加升华,从五星提到了六星。Thank god,这种片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看完好想自己拍。p.s.放到上海或者广州能拍出来,北京永远不可能。
作者对生活的解析如同他对素材的捕捉利用一样敏锐
看到他写得满满的日记本就懂了为什么他能拍出这部片,有趣的生活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孤獨的人觀察力最強,而且關注點會比較奇怪,可能看似無聊沈悶,但是能自嗨。
爱到跳楼,辞典型纪录片,整合素材的能力简直是未来机器人水平。生活没有剧本却如此情景喜剧!socially awkward nerd的遛弯总结,虽然你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粹主义者了但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份纯粹快乐!最后一段call back太强,像是揉面团一样拉长成六个三十分钟的深情凝视,爵士乐一样零碎的漫步迎来舒缓的收尾更爱纽约一点,我紧握他手说:you are so my SOULMATE,hiya NYC,empire state of mind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纽约漫游者,或是影像单口喜剧表演艺术家。因为絮语的体裁,所以作品和作者是高度同一的,Wilson很难在镜头前伪装出一个人设,而观众爱死了他的那些奇特的联想和微妙的尴尬——我们知道,他是谦逊的,善于在无聊日常里发现有趣细节的,因而可以信任的。每个主题下盛放的是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的生活困惑,而他有刨根问底的精力和深入思考的毅力,于是每次升华都是那么自然,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全新角度。笑足了五集,然而在季终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场——新冠入侵、被迫隔离,时刻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所爱之人离我们愈发遥远。愿你我都能更勇敢,愿善良的房东太太永远健康。
约翰·威尔逊总是有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感,而且又很巧妙地呈现出来。而在开心了五集半之后,最后却突然滑向伤感。
表面看似很丧,但实际上充满了奇怪的正能量?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种美妙狗屁吧💙💚💛🧡
目瞪口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tv show
Joe Pera + Nathan Fielder 2020 年的写实主义经典
神一般的影像表达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会讲故事的人太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