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三集,我逐渐放下偏见,尝试更多体会这个难得的系列,所带来的感动与精彩。 车祸、轮椅、少年——这些年来,鸡汤励志故事,我们似乎已经听倦了。但这一回,我真正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即便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足够“暗沉”与“透彻”。 “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写下这句话——纪录片的艺术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我们总在歌颂战胜困难的奇迹,仿佛用力嘶吼与奔跑便能挣脱执念的牢笼。我们很容易忽略,学会接纳或许更为真切与务实。 《纳》的宝贵之处在于,主人公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苦大情深,没有在初见之时示以深沉的姿态。何华杰风趣、健谈,且性格色彩并不完美。他看起来还没学会真正的体谅,也时常会遮掩与懈怠。 当摄影机长驱直入,在无数雷同而繁琐的现实中寻觅真挚,解构何华杰的生命中原本徒有其表的豁达。我们一步步看到,这位失去双腿的少年逐步接纳自己,甚至得到了“悟”的解脱。 “人就像一条肮脏的河,为了接纳这条河,我必须是海。”在渡口的夕阳下,在溪池的夜色中,在川巅的云海上,在雷霆的轰鸣里——车轮驶向山丘,碾过如烟往事;冰雹挥如泪下,击落灵魂枷锁。
各位观众好,我是《人生第二次》的分集导演黄莎莎,很高兴有机会执导第二集 ——《缺》,我们几个主创更习惯称之为“长跑少年”,简单几个字涵盖了我们一年多的经历。第一次见到柏老师和“梦想之家”的孩子们,是在2020年10月10日。初印象是孩子们都非常有礼貌,柏老师特别阳光热情。当天正好赶上爱心人士给他们送了好几麻袋的速冻饺子,第一次见识到孩子们的饭量之惊人,大东北酸菜馅饺子之美味。跟很多观众一样,我也是带着满心疑惑走近“梦想之家”的,例如孩子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柏老师的收入来自哪里?他是怎么坚持做这件事二十多年的?……诸多的问题,都在之后一年的蹲守式拍摄里逐渐得到了解答。
从2020年11月8月开机,到2021年12月28日杀青,我们团队(有时是5人,有时只有两个人)不定期跟拍“梦想之家”,最后获得120天左右的拍摄素材。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孩子们学籍问题的解决、选址建设农场,还见证了柏老师自己孩子的诞生,走进过几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因为片长的关系,很多素材没有放入正片。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和孩子们之间不仅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更是成为彼此牵挂的家人。孩子们每次看到我们,总是会热情地往我们嘴里塞各种好吃的,给我们深深的拥抱,看到这些开朗的笑容,我很难想象曾经的他们受过这样那样的伤。小金子说自己最恨的人是“爸爸的前妻”,他总是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画画;尹可心说“人一半是阳光的,一半是寂寞的”,她的母亲总是向她灌输对父亲的仇恨;柏有钱是大家的开心果,也是“梦想之家”的大胃王,身上却还有母亲精神病发作时伤害他留下的伤疤……
最让我泪目的一次拍摄是柏老师来到南阳接孩子们,孩子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会来,柏老师悄悄走进教室跟他们一起读书,然后挨个搭着肩膀,安抚他们。孩子们和柏老师的眼眶渐渐湿润,他们什么都没有说,但满溢的情感让我忍不住落泪。因为我们摄制组知道这么多天里,孩子们有多想念柏老师,多担心自己被再次抛弃,柏老师在顾全自己的妻儿和梦想之家之间有多么分身乏术。当时柏老师选择先把孩子们放在河南一段时间,也是无奈之举,妻子生产前后要忙的事情太多,他怕自己没有精力管孩子们的训练和学习,耽误他们的进度,就暂时安置在好朋友办的这所学校里,他也一直牵挂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是否适应,但没想到孩子们内心这么多担忧和不安,看完信之后,他说:“再难,我也要把梦想之家撑下去。”
拍摄过程中,我们还遇见了一些媒体、爱心人士、政府机构人员,他们都在物资和感情上想方设法施以援手。孩子们学籍顺利办好重回校园,也在铁东区政府的帮助下,在廉租房长期居住下来。廉租房楼上楼下都没有住人,孩子们可以安心训练和生活,不怕扰民。除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家人长期的陪伴和支持也是柏老师坚持的动力。为了方便照顾女孩们,柏老师的姐姐和妈妈也都从老家过来,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爸爸和哥哥也来帮忙,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建设农场等等。除了柏老师当教师的工资,一家人开饭店、经营小卖部、卖农产品,努力维持这个家。从梦想之家走出去的几个大孩子,也经常回来帮忙照顾这一家人。柏老师说:“现在我也习惯了这种热热闹闹的生活,你让我离开这些孩子,我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我问他们,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们做这些事,他们说,是跟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孩子的心是最真的。虽然在某种层面上,这群孩子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拥有了人生第二次的家,拥有了这样一段宝贵的童年回忆,和一群相伴成长的兄弟姐妹。
关于柏老师个人的经历和梦想之家多年来遇到的种种困难我们并没有在这部纪录片里详细讲述,虽然我们也都拍到了,但是我们最终选取的角度是呈现孩子们跟老爸之间的情感链接,以及以小金子和可心的故事为代表讲述他们怎么在柏老师的引导下化解心结,这点可能跟梦想之家之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不同。另外,我们并没有采用解说词,是因为想让观众完全沉浸在片子里去感受,自由去体会、去解读,有笑有哭,仿佛自己就在现场。对我们而言,这些影像已经足够鲜活和纯粹,解说词可能反而打扰这种现场感。
影片会结束,而故事一直在继续,我们杀青后的某一天,柏老师给我发来几张孩子们跑步后的照片,他们头发和眉毛上的汗珠,结成冰霜,彼此微笑着。我希望这集纪录片让大家认识这样一群人,相信“善”的力量。如果观众们有机会,可以去到鞍山,走近“梦想之家”,去感受、去对话,了解更多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许,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如何在缺憾中寻得更圆满的自己。
上访,这两个字更多地出现在新闻里,字面的背后通常是一个人或一家人命运的波澜。今天这集从司法部门的视角切入,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最高检和检察官不但展现出接地气的一面,也让我近距离看到了他们的工作机制,了解到一些法学原理,也纠正了一些原来的自以为是。
一起案件,从不服上诉到来到最高检申诉,需要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一次上访,从在最高检的第十厅大门口外排队,到见到检察官,也要经过重重安保和信息分拣手续。卷宗送到检察官手里之后,他们会进行研究,判断是否接受申诉。无一例外,上访者都是来寻求公平的,那么法律能够给他们想要的公平吗?
“公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构建的过程,申诉是一个从有(错误)到没有错误的判断的过程。”最高检第十厅的三级高级检察官孔静这样说。如果把公诉比喻成盖房子,动工前公诉人必须检查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牢固可靠的材料(也就是确实可信的证据)才能被用来盖房子。房子盖好好,申诉人如果不满意,可以提起申诉,但是申诉并不是一上来就拆房子,检察官们需要戴着放大镜找错,只有找到确实充分的错处,才能把之前盖好的房子拆掉重盖。
一、结案了事还是案结事了?
基于申诉的法律准则,很多上访者的诉求都无法被受理。然而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并不能让人轻易接受,他们经历漫长的申诉道路,熬过多年等待,却希望落空。正是因为理解这样的情绪,检察官会为这些申诉人举办一场听证会,请到原始办案机关和其他法律专家共同讨论,也让心里憋的申诉人可以找人评评理,诉诉苦。
来自河南省商水县的苗青海夫妇在2020年11月底就迎来了一场这样的公开听证会。2008年他的儿子和儿媳被杀害,而检查机关无法确定凶手的真实年龄,因可能牵涉未成年人,凶手被判无期徒刑。从此,苗青海夫妇开始了他们长达12年的申诉之路。
在卷宗里,能够证明被告人年龄的证据只有户口本、村民口供和学校提供的学籍情况登记表,而这三样证据上所显示的被告人的出生日期并不一致,不能确实充分地证明被告人在作案时是不是未成年人。公安部门还专门做了两次骨龄测试,得到的结果显示,凶手作案时在17到19岁之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法律规定只能推断被告人未满18岁。听证会上,所有的证据和疑点都被一一罗列了出来,接受来自最高检的检察官、当时办案机关、法学教授、执业律师以及所有旁听人员的反复检验。这应该也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尽管申诉被驳回,苗青海并没有被潦草对待,没有被一纸公文打发了事。这些检察官深切理解他的痛苦和诉求,并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法律精神体现了对他的尊重。
二、何为公平?
申诉没有被最高检支持,有些申诉人最终可以接受和释然,有些却满是失望和无奈。刘占江的弟弟刘占营在2018年被同村的王振波杀害,一审法院判处王振波死缓,二审则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对于二审判决,刘占江认为量刑过轻,于是向最高检提起了申诉,要为弟弟讨个公道。
经过在省法院和事发地的走访调查,最高检的检察官认为,现有的证据并不足以推翻二审的判定。这起案件是由刘占营和王振波前妻张平的情感纠葛引发的,并且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刘占营和张平出轨在先,之后王振波与张平离婚。案发时,王振波已经再婚了。从法律层面看,刘占营在酒后深夜来到王振波家,是一种入侵住宅的行为,已经违法。检察官认为,再考虑到王振波的自首行为,二审法官改判的自由裁量权是合法的。
然而,这样的结果在刘占营的妻子和哥哥看来,却无法体现正义和公平。公开听证会上,面对听证员得出的一致结论,刘占江甚至觉得他们在为罪犯开脱。弟弟被害惨死,刘占江至今回忆起来还是会痛哭不止。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检察官和听证员的逐条分析尊重事实,有法可依,尽管这个结果达不到刘占江对于“公平正义”的解读和要求,却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很多申诉人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光阴,希望能够在最高检讨个公道。他们所讨的“公道”,是民间朴素的一报还一报的公道,而这往往与法律意义上的公平不同。法律的公平是面向所有公民的,不管是罪犯还是被害人。这让我想到罗祥老师所说的,“刑法既要惩罚犯罪,又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利。”检察官在维护犯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真正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
听证会结束,检察官对刘占江说,希望他坚强起来,带着家人走出泥潭,生活还要向前走。我想这不是例行公事的交代,也不是冠冕堂皇的官方语言,而是饱含同情和祝福的嘱托。这些检察官每天阅读大量卷宗,会见形形色色的上访者,却并没有见多不怪。相反的,他们明白这些卷宗的背后,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希望和人生。他们尽可能去理解上访者的委屈和苦楚,去明白他们寻求同情和安慰的心理,同时也坚定地告诉做错了事的人们错在哪里。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公平和正义吧,申诉也许并不成功,但是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模样,看到撑起法律这把大伞的根根伞骨。
很感谢央视网和这期节目,让人看到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了解申诉机制,明白那么多申诉信件和上访者的去向,也体会到“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尺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最后想问问央视网和导演组,有没有可能做个专门讲最高检第十厅的季播形式纪录片?让普通观众更加了解信访和检察官的工作日常,也能起到普法的作用,考虑一下?
看的人要哭傻了! 第一集的圆,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想生父生母一定做好了很多打算。然后卑微的又坚强的劝着养母。在天桥上看儿子生活,捂着脸哭。总之就是心情复杂。儿子在两边都很难过,又要两边哄,压力好大。但是相比片里其他被拐孩子及家庭的遭遇,又觉得他们是多么庆幸。互相找到了彼此,人生也没有遗憾了吧。 “最爱的人最先放手”,弹幕里特别感动的一句话。 然后拍摄手法很喜欢,三个角度三个视角,很真实的记录。 看第二集也要哭一哭! 原本觉得这样的家庭组合会很奇怪,会有很多不好的事情出现。但是梦想之家没有,老爸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热心的人,大家都是缺少爱的孩子,在一起才是一个家,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老爸的小家和大家,其实对哪一方都会有些问题。人生这场马拉松,总是要坚持的。迎着凌晨四点半的微靓的光,满脸的汉与泪。
第三集看的,感慨还可以平庸。自己的平庸,在一些人眼里已经是非常好的存在。可能最近的新闻让我的女性主义有点强,但是实话说,这些大哥都经历了痛苦的折磨,最后更加洒脱更加坚强更加独立。何感觉是很乐观很乐观的人,一直在笑,一直在开玩笑。雨中冰雹中终于上了轮椅,真挺震撼。长相有一点想我哥哥,导致我更加共情一点,更加难过了。而且妈妈真不容易,每次看到妈妈默默的在背后看自己儿子就好心疼。每次喊妈妈,又觉得温暖。以后会好的,我想。 然后就是这样的肆意人生,真好。大家享受当下,去旅游,去兜风,去玩,去川藏线,也有志趣相投的同伴。
第四集不是很好看,没有看完。对整容这个现象本身就没有特别理解。当然尊重不同人的想法。
第五集好看。从纪录片角度看到了申诉部门的工作环节和具体内容。有些事可能永远都放不下,但是还是要往前看,为了家人朋友。
第六集真的五味杂陈。在观影过程中,我是怀着一种新鲜感一种好奇心来看的,但是看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正如心中所想。看到了评论的两极分化也是觉得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讨论。首先毛的重大犯罪确实是罪有应得,一时的过瘾是后续多个家庭的灾难。毛的行为代入女生真的很生气。犯罪后隐瞒女生并同居生子,真的很过分。出来后确实有拉扯女方的嫌疑,不过为了给女生十年交代倒也可以理解。这个姐姐真的是很独立很勇敢了,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有车有房,照顾女儿也照顾的很好。最后他们的破镜重圆,我确实也感觉到,女生是有感情的,从一开始生孩子其实就是个牵绊,一生就被牵住了,逃出来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这对女生来说真是枷锁。好在女生是自己有想法的是愿意这样做的。
说回这个主题,毛确实勇敢理智,接受了纪录片,之后找工作确实也难,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没必要苛求。做过的事,人就应该负责任。他对不起很多人,是真的。可能未来就需要脚踏实地,努力挣钱吧。
最后看到他们重新结婚,互相依靠的样子,对他们的指责应该也要释怀吧,生活是他们的,而他们是幸福的,未来的路一起走就很好了。未来还有好多年,拭目以待吧。
在组里评论区,有几个友友说话很中肯,可以思辨,有一个姐妹女性主义意识很强烈,说话也有些阴阳怪气的意味在里头。虽然读起来挺不适的,但是还是蛮敬佩这种硬刚的行为,敢于表达,而且做自己,为女性。
正如曼德拉所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第七集,破。这个选题很好,但是感觉又不容易拍好。开头的喜极而泣的女生看的也太感动了,“我终于自由了,十年了”。第一个全职妈妈变更抚养权很能共情这位,很真实又刚强。最后一位博主不是很喜欢。生活差距大基本不理解。
看完了。第八集。这个片子拍的太好了。一个家庭,爸妈都是打工人,想要留在深圳,计算积分,尝试考物流驾照。儿子也很懂事。就穷人的儿子早当家,过早的接受现实,我觉得他自尊心蛮强的应该。而且很敏感。应该我就是这样。我完全理解他和妈妈顶嘴的心情。另一个故事的女孩,特别像身边的姐妹,也因为是同龄人,更能理解她。家庭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孩子众多,母爱也很矛盾。她很努力的在生活,去应聘。和室友四处漂泊,尝试了很多工作,却始终留不下来。最后她们放弃了,离开了这座城市。我觉得,未来会更好的,不必纠结在这。但感觉还是太不容易了。两个女孩。远离家乡。这样普通的平凡的人,想要好好生活啊。最后的画面好美啊!有希望有力量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在外打拼的日子总是不那么美丽。以后的以后,我会在哪呢?
最喜欢第一集圆和第八集立。
大家好,我是张涛,《人生第一次》《进城》的导演,很高兴也参与执导《人生第二次》。
2020年《人生第二次》筹备开拍,对于“人生第二次”的开题,我陷入了困惑,导演组多次开会后,我觉得“选择和解、接受改变”才属于真正的人生第二次。
《圆》不像《人生第一次》中的任何一集,它没有“春和景明”,也没有“看美丽的大船”,没有点睛的金句加持,在故事缓步的前进中,我会发现最平实的“爸爸、妈妈”成为了击碎心灵的一颗子弹。“当你丢了孩子后,你才知道中国有多大”
2021年9月3日,我们结束了拍摄.100天的拍摄,40T的素材,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交涉、各种语言、各种情绪,庞乱而复杂。自从纪录片进入后期以来,我就每晚噩梦不断,不是被人追杀,就是莫名痛哭。每天面对着如山的素材,面对不同视角不同情绪,一点一点地整理,一点一点地记录,总是不知所措。
其实《圆》和《进城》有很多共通点,比如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性强。但有更多不同的地方,它人物情绪更复杂,故事层次更厚重,预计观众看完的反应也更多样。总导演秦博和我,都为这部片子寻找了大量情感细节,我们试图用平实的叙事方式,展现生活的点滴,所以我们选择了电影的叙事结构,还原了当时我在拍摄时的所见所想,用多视角的方式,把大家带入到这个故事之中。
丢失孩子的占绪莲,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站的出站口,当时的北京零下10度,见面后她急忙三连问“卫卓是不是真的找到了?他现在长什么样?他认识我们吗?”我能感受到每句话背后的无奈。对占绪莲的采访,我们整个摄制组都是含泪完成,占绪莲总念叨一句话:“我作为母亲,我没有带好自己的孩子……我自责,这都是我的失职……也是我害死了自己的婆婆”。她把这18年的错,都归咎于自己。
丢失孩子的父母,走不出去,也忘记不了。而寻找父母的孩子,记不得、也找不到。
卫卓告诉我“从小就有人说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小时候不信,总觉得是玩笑。当我逐渐长大,每次看到养父特别忌讳这种玩笑,为此大发雷霆,我也慢慢地发现,原来邻居口中的‘外省仔’并非玩笑”。随着逐渐长大,流言蜚语也愈演愈烈,卫卓决定离开汕头,到广州去打工。
“做生意”“建祖宅”是汕头地区对于子女认可的一种片面认知。在广州打工的卫卓,第二年便开始做起生意,可俗话说“十门生意,九门亏”,卫卓生意失败后,白天在文具店打工、晚上就在街边摆摊。
2020年年底,卫卓收到警方的电话,说亲生母找到了,希望他去北京认亲。“外省仔”的真相就此揭开。
占绪莲家的“团圆餐馆”原名叫“农家餐馆”,一家在湖北蕲春汽车站旁的小饭馆。卫卓被拐后,“团圆”成为俩老心中最大的愿望,占绪莲说“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圆”成为他们家最重要的一个字。
在公安部打拐局中,“寻亲”档案有两个文件夹,一个是“找孩子”,另一个是“找父母”。
除了卫卓的故事,我们受到公安部的帮助,记录了更多像占绪莲一样的家庭。同时也拍摄到警方如何抽丝剥茧,在14亿人口的中国把两个文件夹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故事。
这些文件里,兜放着平凡又善良的人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最终都会凭借着信念走出阴霾。故事的结尾,我们用了很多得到团圆的故事,但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内心中仍有着隐秘而幽深的空洞,等待被修补。
大家好,我是《人生第二次》总导演秦博。影片就要播出了,百感交集。这两年中,我几度焦虑,拍着拍着有的故事就废了;有的故事拍到了,又几度怀疑,放得出去吗?会有人耐心看这么沉重的故事吗?影片定档了,我还在担心,问总制片人张昊,这次没有意外了吧?没错,这个剧集的关键词就是“意外”。剧中人遭遇意外,剧外的我们也不是局外人,也经历着种种意外。“意外”,让紧绷的神经松不下来。
这部剧集的前一季,是2020年年初播出的《人生第一次》。当时观众的反馈让人觉得很美好。在b站、微博、豆瓣上,经常会看到有人说,这是一部普通人的“人生图鉴”,有小确幸,有小温暖,有那种人生路途中磕磕碰碰的挑战,但不卖惨,挺治愈的。但到了“第二次”,虽然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图鉴”,但这次沉重得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第一次”像一页页的散文小品,“第二次”像一本本大部头的小说,很重很沉,有点让人透不过气。人生的河流从“第一次”开始缓缓流,到了“第二次”,波涛汹涌,卷起了大风浪。
这种变化不是毫无来由的,它在现实里有迹可循。那是2020年1月底,我们在后期刚做完《人生第一次》第五集“上班”,生活就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武汉,封城了。人类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武汉,上海,这两次疫情我都身处其中。这种意外感,带给我的冲击实在强烈。看着文件夹里的“人生第一次”,从出生到长大,从进城到结婚,从相守到告别,这些平凡却透亮的日子是那么珍贵。而疫情却提醒我们,推开世界的门,不仅仅只有这些美好,还有一个个意外。意外就像人生河流中的巨浪,一下子就能让我们明白命运是多么无常。在意外中,人性释放出两种强烈的情感:一种是“怕”。它引发出傲慢、猜忌、恐惧和分裂;另一种是“爱”。它唤来了信任、忧患、勇气和团结。怕与爱两种情绪,就像DNA的两条链条,搅动着人类社会,影响着我们共同的命运。
因此,《人生第二次》用八集八个字,两两对应的方式,尝试讲述着中国人情感深处的爱与怕。“圆”与“缺”,关乎骨肉亲情的分离和重逢;“纳”与“拒”,讨论身体的缺陷和容貌的焦虑;“是”与“非”,聚焦司法领域,记录出狱后的二次人生,以及期待公平正义的申诉人;“破”与“立”,则对准了时代新女性,她们有的走出不幸的婚姻,有的不甘在流水线做工,通过自学,改变了命运。这些人,命运中遭遇了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在命运的大风浪中,努力学着抗争与和解。学着去战胜怕,去找到爱。
每一集里,都有戳我心肺的点。比如,一个母亲丢了孩子,二十年后母子重逢,警察让彼此在电话打个招呼,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便在电话里向儿子做起自我介绍,母亲这样说,“你好,我是你的妈妈,你过得好吗?”;再比如,十来岁的小金子被母亲抛弃后,跟着一帮孩子练习长跑,他对着摄影机坚定但也不那么确信地说道,“这世界谁不迷茫?”;还有,一对夫妻离婚后,读小学的小儿子跟着爸爸生活,妈妈为了辅导儿子英语,和爸爸商量好,去男方家里的一个小房间辅导儿子功课,不过在男方下班前要悄声离开。在这个家里,她甚至没有一双拖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里的人和故事外的我们一样,有时绝望,又不得不往前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荆棘,走出了命运安排给自己的困境。
希望每个看完影片的人,都能从他们的经历里,感受到生活的信念。这种信念,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信念是鸟,它在黎明前的仍然黑暗之际,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这种信念在此刻,对身处疫情之中,在上海的我,很重要。它让我坚定地相信,在经历命运的大风浪后,明天会更好。我们一定会比现在更强大。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一集比一集拉胯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