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正发生

HD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卡西·莫泰·克莱恩,卢安娜·巴杰拉米,露易丝·奥利-狄奎罗,路易丝·舍维约特,皮奥·马麦,桑德里娜·博内尔,安娜·穆格拉利斯,阿丽斯·德·朗克桑,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塞德里克·梅斯伯格,Julien Frison,Leonor Oberson,Cyril Metzger,Eric Verdin,Madeleine Baudot,Isabelle Mazi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剧照

正发生 剧照 NO.1正发生 剧照 NO.2正发生 剧照 NO.3正发生 剧照 NO.4正发生 剧照 NO.5正发生 剧照 NO.6正发生 剧照 NO.13正发生 剧照 NO.14正发生 剧照 NO.15正发生 剧照 NO.16正发生 剧照 NO.17正发生 剧照 NO.18正发生 剧照 NO.19正发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事件变成写作

(见《文艺报》)

2021年9月,由奥黛丽·迪万(Audrey Diwan)执导的《正发生》(L'événement,直译《事件》)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金狮奖是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金狮奖自1949年设立以来,迄今为止共有6位女性导演的作品获奖。

奥黛丽·迪万生于1980年,是一名黎巴嫩裔法国作家和记者,除了创作小说外,她还参与电影剧本的撰写。2019年,她转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你疯了》(Mais vous êtes fous)。《正发生》是她执导的第二部影片,改编自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同名小说,原计划于2022年2月2日在法国院线上映,后提前至2021年11月24日。电影讲述了在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年轻女学生安妮怀孕后想要堕胎的心路历程和行为举动,将女主人公安妮的无助、痛苦、决绝等复杂情绪展现在观众面前。从“4周”到“10周”,随着影片中的数字不断增加,观众也随之一起经历了这场持续近三个月的“战斗”。

之所以影片中的堕胎行为会变得如此复杂,则不得不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法律明确禁止堕胎,《刑法》规定对实施或辅助堕胎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关押和罚款。法国女性被迫前往国外堕胎,如果在国内堕胎则必须暗中进行。1971年,包括西蒙娜·德·波伏娃和阿涅斯·瓦尔达等在内的343位女士联名签署了一份《343荡妇宣言》,通过承认自己的堕胎经历来抵抗法国当时禁止女性堕胎的法律。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西蒙娜·韦伊(Simone Veil)向国会提出女性堕胎合法化法案。在重重压力之下,1975年,法案得以通过,也被命名为《韦伊法》(loi Veil)。自此,法国女性终于拥有合法的流产权利。

事实上,安妮·埃尔诺的《事件》中的故事情节并非虚构,作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了自己在1960年代堕胎的经过。作家曾于1974年在第一部小说《空衣橱》(Les Armoires vides)里间接描绘过这段经历,但是没有详细展开,直到2000年,她出版了《事件》。埃尔诺在访谈中表示,多年来,这段记忆一直如影随形,紧紧萦绕在她的心头。在接受《人道报》的访谈中,安妮·埃尔提到当年自己加入了堕胎和避孕解放运动,但是她没有在《343荡妇宣言》上签字,是因为当时她嫁给了一位官员,公开宣布曾堕过胎就好像一颗炸弹。安妮·埃尔诺也直言,堕胎的经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改变了她的生活,以至于1964年1月20日至21日的夜晚对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纪念日般的存在。

无论是此前出版于1983年并荣获次年勒诺多文学奖的《位置》(La Place),还是出版于1987年的《一个女人》(Une femme)等作品,安妮·埃尔诺以其亲身经历为切入口,描摹当时的法国社会图景,她将自己的文字定义为“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的写作,因而评论界也将其作品视作一种“社会自传”。在女性身份之外,安妮·埃尔诺更关注社会阶级的差异。在《事件》中,安妮必须要堕胎,是因为她要完成学业,只有这样才能逃离原生家庭和原生阶级。她并非一个受害者。相反她是一位斗士,一个未来的阶级叛逃者。正是其作品中呈现的集体性和社会性,使得安妮·埃尔诺不仅在法国备受瞩目,也成为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候选人之一。

在《事件》一书的扉页,安妮·埃尔诺引用了米歇尔·莱里斯(Michel Leiris)的话:“我有两个心愿:事件变成写作,写作成为事件。”从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的《四月三周两天》,到伊丽莎·希特曼执导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再到奥黛丽·迪万执导的《正发生》,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代演绎着相似的故事。今天类似的情节仍然在上演:一些国家对于堕胎依然有着严格的规定限制,非法堕胎的女性和医生仍面临刑罚。前不久,美国德克萨斯州关于堕胎的新法律生效,波兰一名孕妇因为堕胎限令未能及时终止妊娠而死亡。小说里过去经历事件的“我”和现在正在写作的“我”相互交织,电影中的故事叙事也模糊了背景和时间,一切仿佛“正发生”……

 2 ) 堕胎,才是真正尊重生命权

电影《正发生》讲述了女大学生与男友在一次缠绵中不幸怀孕。

怀孕给她的人生、学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她为了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选择堕胎。

但是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在天主教的教义里堕胎意味着对生命的亵渎,不仅如此,在20世纪 60年代的法国在法律上也是严令禁止,倘若实行人工堕胎,就将面临着牢狱之灾。

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选择堕胎势必困难重重。

她寻求室友闺蜜的帮助,昔日友好的闺蜜却选择“尊重的个人选择”,不敢给出任何建议,害怕沾上关系,担负责任。

这与片头和闺蜜交换口香糖时那种亲密关系的最大讽刺。

走投无路之下,寻找异性好友的帮助,异性好友却将怀孕当成最好的避孕措施,对图谋不轨。

寻求男友的帮助,男友却声称自己也没办法,让独自去面对事实。

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家人不但没加以体谅,反而反手扇一巴掌,认为打乱了家人午后晒太阳的悠闲心情。

这些情节,将人类的冷漠自私暴露无遗。

在关键时刻,平日亲密的家人闺蜜朋友,都只想到自己。

生于平民阶层,读书成为跨越阶层的最好工具。

寻遍周围人无果后,选择自己动手堕胎。

亲手将铁棒插入子宫时,痛苦仿佛穿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据说电影节上有记者因此晕倒)。

可惜DIY堕胎失败了,原因在于原本以为帮助自己开堕胎药的医生,实质上开的是保胎药。

偶然之中,知道民间还有私人非法的堕胎诊所。

私人诊所里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连仪器消毒也是使用开水烫,没有麻药,手术时不能大声叫喊。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进行了堕胎手术。

第一次手术,堕胎失败。

第二次,堕胎成功,可是回宿舍后大出血,紧急送医救治。

救治成功后,医生在诊断单上填了自然流产的堕胎之旅,才真正结束。

重返校园,重返那个在雨果诗句的带领下,优胜劣汰的校园。

生育权,应该真正还给女性,而不是利用宗教、法律禁止堕胎。

倘若顺应社会规则,生下孩子。

那么,这个孩子极大可能面临着单亲家庭,成长环境不能得到保证。

也因此失去通过上学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极大可能留在出生的阶层、区域,重走父母走过的路

那么,这将是对两代人的沉重打击。

生育,意味着责任。

倘若不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环境,不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选择,那么下一代极大可能被迫重复你走过的路,你父母、爷奶辈走过的路。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育,有何意义?

 3 ) 影评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最后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4 ) 一种疼痛发生在内部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5 ) 这个时代,正发生。

这个时代,正发生。

2021年9月6日,在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名影评人因电影尺度过大而晕倒,并被救护车接走进行治疗。那一部“尺度过大”的影片正是由女导演奥黛丽·迪万执导,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作品——《正发生》,电影情节聚焦在60年代的法国,在这个堕胎还是违法的年代,仍是一名学生的安妮的一次堕胎经历,用极致的写实呈现了堕胎给她带来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


如何来描述这一部电影?

逼仄、窒息、渺小、无力。

在大多数堕胎题材的电影中,很少有一部像《正发生》一样,用摄影机跟随着女性的视角慢慢深入这场关于只有女性会经历的生理之痛,一点点扒开社会和宗教虚伪的外衣。冰冷的摄影机凝视着女性的身体,见证着倒计时下女性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逼仄狭小的影像空间营造出了独特的生理质感,让屏幕之外都弥漫着一种窒息感,让人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性被折磨着,只能看着虚弱的女性等待着医生关于“自然流产”与“非法堕胎”的审判。

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就像是被“捆绑”住了,被迫去经历了这一场疼痛,不,准确说是三场。第一场是权威代表伪善的欺骗,医生用稳胎的药欺骗着绝望的女学生;第二场是走投无路下的自虐,女主用烧红的铁棍深入子宫内部;以及最后女主如同待宰羊羔般的命运审判,躺在用简陋的床搭建起的手术台,没有麻药,禁止嘶吼,她最终虚弱地像一只垂死的羊羔躺在手术台,强撑着意识等待着医生的审判。即使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男性,仅有的几个镜头满是男性的虚伪、恶心,在逼仄的镜头里满是弥漫着男性的冷漠,毕竟大多数男性或许永远都无法理解这种疼痛感。即使影片最后,女主作为幸存者继续了学业,但仍旧让人感受到这个时代下女性的渺小与无力。当阳光撒在女主的身上,我感受不到希望,只觉得未知迷茫。

尝试以女主怀孕为理由发生性关系

这部电影没有将男女摆在对立面,但是这部电影又足够的尖锐极端。它是关于女性的也是关于政治的,它直白的令人生理不适的画面不仅仅只是讲述过去女性的痛苦,更多的是让男性感受女性所遭受的生理之痛,更多的是告诉世人这一切仍旧——正发生。电影本身或许并没有多出彩,可以说它平庸,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个时代,正发生

这个时代女性仍旧没有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我们仍旧能够看到生育八孩的荒谬新闻,我们仍旧能看到那个号称“人类文明的灯塔”的国家部分地区仍旧禁止堕胎。在这个男权社会下,“生育”成为了“梦想”的对立面。女主在电影中说到:“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为什么这个延续人类文明的自然生理现象会令女性如此抗拒?是因为那些虚伪的带有政治目的的宗教不允许女性意识的崛起,用“文明延续”,用“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绑架女性,用女性的身体满足一时私欲,用家庭和孩子捆绑住女性的自由,用生育来压抑女性以便于自身地位的稳固。这一切都关于政治,关于宗教,关于人的劣根性,可是都无关于女性的权利。

这百余年的女权运动到底要追求什么?在这条道路上,女性获得过形同虚设的选举权,女性在自我认知中迷失过,女性也在女权运动中成功过,失败、迷失、成功那么曲折的道路都走过来了,可是仍旧没看见这条道路的尽头。女性自始至终要求的无非就是能够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不论为生育的工具,不被当作满足男性性欲望的商品,不被当作政治的工具。可是这个简单的愿望面对的却是没有尽头的道路。我不想女性这个词被消费,我也不想女性被政治所利用,我更不想女性这个词被赋予太多意义,我只想女性就是女性,不必依靠任何物质存在也不被任何物质利用。

但是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到底能怎么办呢?我厌恶那些每日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女权”,我只觉得她们每日的抱怨,每日的骂战,挑起对立是多么可笑幼稚。她们根本没有在乎女性到底在遭受什么苦难,她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为宣泄,为流量,为前途。她们那些反抗的语言是多么的无力,只会呐喊而从不在现实中行动是多么空洞。回到电影,女主在面对意外怀孕她一直是冷静的,勇敢的,即使这一切只有她一个人面对,因为她心里有坚定的目标——学业,她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愿意为之抗争到底,一寸一寸的争取自己的权力。

女性的痛苦不需要招摇的艺术来证明,只需要你一颗能够安静地能够完整地这部电影的心。我总认为这部电影不需要过多的解读,如此简洁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镜头语言解读,只需要坐在屏幕前看,就能够明白。我不认为我这篇文章传递出什么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废话一堆,我只希望这能够成为一个媒介。它能够在这个满是黑暗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坚毅去点亮这条女性之路,唤醒那些被封锁在主旋律之下的奏鸣曲,不管这个时代有多糟糕,但自由不死,欲火不灭。

尼采说:“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他们感到我们渺小,是因为他们无法飞翔,而我们在飞升。祝福所有女性!

(豆瓣首发)


-FIN

 6 ) 女性导演才能看见的疼痛,女孩不该承受的痛

不是大自然母亲给人类女性以痛苦,而是人类男性给女性以痛苦 男人只有拥有控制女性为这个世界带来或不带来生命的这种权力,父权制才得以持续。法律禁止堕胎,以及电影中的两个男性医生都提现了男性对女性子宫的控制,无子宫者有什么资格去控制女性的子宫呢?

“意外怀孕”更是父权制创造出的伪概念,女性要停止用产道去满足男性低等的欲望,纳入式只是生育行为,而不是性行为。堕胎自由和避孕药都不值得歌颂,它们都是为男性编造的“阴道高潮”服务的 男性统治者完全无法也不愿发现,理解女性的痛苦的百分之一,还不断地给她们更多的痛苦,忍受是美德

非常讽刺的是,我在电影里看到最让一个男性感到痛的画面是,一个男人在镜子前试图剪掉自己的生殖器,去“成为”一个女人,真是自由呵

 短评

医生的签名能把你关进社会牢笼,男人的精子能将你送入精神囹圄。子宫罹患着女人独有的绝症,脐带连接着会被葬送的人生。世俗注射保胎针,律法决定器官自由。枕上的欲望令人羞耻,身上的创伤代表放荡。希望下次淬火的铁钎不是捅向自己的身体,卖掉金项链真的是为了旅行,不必以整个人生为代价创造新生。

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尺度不大也並不嚇人,但是這個題材光是能踏實地拍出來就足夠隔著屏幕痛到了,酒吧搭訕的男人,聽到懷孕只想到可以啪的男人,說著幫忙卻開保胎藥的男人,比起自己的孩子和女友的痛苦更關心朋友的男人,這一切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這是只攻擊女人的絕症,無差別地把所有人變成家庭主婦”,可是自稱高等的人類用這種葬送某個人(某種性別)一生的方式繁衍著。

9分钟前
  • 心是鬆餅的獵手
  • 推荐

"正发生”这个片名起得很加分 要是制定和子宫相关教条法典的人也大都长着子宫 那绝不会到了公元2022年还有十几亿人可能会在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下因为拿掉了自己体内一个胚胎而被关进大牢

11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我永远喜欢法国电影,看法国女人就觉得女人还有希望,她们永远在谈论世界,谈论自己想做什么(与性别无关的话题)她们像人类一样谈论理想,这在中国还是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很少看到(几乎也没)

15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直接的可怕,主题跟之前一些作品类似,没什么出彩的,大招在最后。特写跟拍,完全聚焦个人情绪,痛感伴随着无助,永远无法经历的伤痛,是女人不该得的“病”,却是这个社会的病

17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这就是为什么禁止堕胎是最愚蠢的政策:它只会把堕胎逼到地下进行,但永远会有女性赌上性命去做。“连坐法”(惩罚堕胎者的同时也惩罚帮助者、实施者)更会将女性逼上绝路,让她不得不站在爱人、朋友,以及医生、老师等身份的对面。电影的拍摄方式几乎是逼迫着观众与主角共视线、共体验、共情,非常“暴力”和强烈,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时听说有评委觉得“感到恶心”。我觉得这是它很成功的地方——科技还不能让男人怀孕,但是电影有让所有人感受女性的痛苦的潜力,这是一种电影院式众生平等。当然,我很好奇男性观众到底是什么反应……

19分钟前
  • 十一子
  • 力荐

一切都恰到好处(juste)。刚看完电影,下午就采访到了导演和女主演,值了!

20分钟前
  • verbond
  • 推荐

确实拍得很好,大概可以理解为啥一群导演的评委会会给它金狮了。技艺相当出众。但在同类题材中,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且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贡献。所以说可能匠人多的评委会,缺一点历史感。

24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 78 Venezia # 这片太绝了!某令人心理不适的场面第一次发生时直接有影评人吓昏被抬走,第二次出现时机位更加直接,疼痛感也像潮水般涌向观众,然后还有第三次…照这个趋势小K影后位置危险呀

26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力荐

險些錯過這部影片(前前後後的心理狀態與決定)已經足夠讓我難以啟齒。但很想堅定地告訴大家:一定與有知覺,有共情能力的人相處。政治讓一切‘冷漠’合理,而對抗它的方式是一齊撿起這破碎的連接,去直面來自他人的切膚之痛。血淚總有一天會被打落在那抹不變的藍色之中,請慢慢等它散開,然後拿起筆來。

30分钟前
  • 粥豆
  • 推荐

威尼斯主竞赛第十二场,传说中吓昏影评人的超大尺度电影。因为做了心理准备所以觉得还是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的,但依旧大胆且令人致郁。女主的表演让本次威尼斯影后之争悬念迭起,斯图尔特遇上了对手。我还有个疑问本片能在德州上映吗?🤔️总之这是部杰作,给了死气沉沉的威尼斯中段一剂凶猛的毒药,有望冲击金狮奖。

32分钟前
  • 花花
  • 推荐

剪脐带着实令人头皮发麻,更发麻的事,这是一部自传。

35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推荐

这样的电影不嫌多的

37分钟前
  • 须弥墩子
  • 推荐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享受性爱和爱情很正常,但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38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推荐

利用时间,就不可避免会被拿来与《四月三周两天》作比较。结果就是:432是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而本片则侧重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与展现。近景跟拍刻画人物情感和心理,考验女主演技。其实,倒是可以在为什么男生永远选政治学,女生选文学这个角度大做文章的。

41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UGC Odéon 女人的子宫永远由自己做主,堕胎权是女人天然永久的权利,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接受反驳

43分钟前
  • 绿苡
  • 力荐

一部不忍直视的“冒险史”,我们被“捆绑”在女主周围却无法介入和挽救,被动的经历这段虽不及她承受的百分之一却已足够残酷的受难,三次堕胎,直指历史的三层罪孽:虚情假意的权威欺骗,走投无路的个体自虐,以及被左右在窒息濒死的炼狱中意外未被碾灭的幸存者的渺小,当然最终还是留下了希望与真相,但哪怕女性权利终于崛起,今日必然也无法同历史保持着绝对安全的距离,我们仍身在其中,一次次恐怖的对身体的摧残与流血,也是向历史的回击,伤痕与悲悯中,女主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意味,然当下的人们又有谁在牺牲和落泪,仍该叩问,仍该抗争。

4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看的时候差不多全程在想:避孕手段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反堕胎法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正发生”这个名字起得真不错,沉浸式的部分对女观众而言有如当头棒喝,好奇现场男观众是什么体验

50分钟前
  • 九月
  • 推荐

#venezia78 本片从简单的学生生活开始,渐渐交代出时代背景和核心问题。同《朱诺》一样女主态度坚决,但她无法得到光明正大的支持,该如何走完这个旅程?《从不,偶尔……》和本片分别让我们经历了一回当代允许堕胎和50年代不允许堕胎时女主的心路历程,后者无疑更困难更痛苦更危险。除了提供一种集体共享的经历,导演还隐藏了对堕胎以外鲜有提及的态度。作为无露不欢的法国电影片中三点只露两点,每到第三点摄影机便刻意避开或采取遮挡,(只有最后一次突然正面拍摄,恶心得我口罩中立即一股血腥味袭来,)暗示女性最私密的部位不要轻易献出,同时又表明女性也有与男性一样的需求,但要注意保护,否则会像片中一样进入它的不只欢愉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自由、权力、自我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51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55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