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国际性的影片,亦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军事题材电影,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它的国际性表现在,电影的拍摄走出了中国,演员跨越了人种和肤色;它的真人真事性表现在它确实根据当年参加特种训练的两名中国特种兵的经历做了“艺术”处理;它的“爱国性”表现在影片以受训的两名中国特种兵的受训经历为主线,从头至尾围绕着“国家”“红旗”这样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表现主人公的爱过情操,从而上升的爱国主义的理念。
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第四遍了,第一遍记得是在电影频道看的,当时内心澎湃,激情燃烧。第二遍的时候是在高四(复读)的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在操场上一块很大的投影布挂在讲台上,整个操场黑压压的一片,一束灯光从队伍中间投到幕布上。整个观影过程中,每个人的激情试图都被点燃了,不时的发出惊叹。哪怕在结束的时候的一两天,大家都在谈,都在骄傲着。第三次是自己买的盗版碟看的,删减去了好多。最近看了之后似乎有了点想法。不如说出来看看。
首先,关于影片的故事。抛开片中所有的关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和拍摄方面的东西。单看故事本身不难发现,无论从故事的立意还是故事的起承转接,甚至故事的戏剧性都做的很不错。但是,我们所忽略的那些东西恰恰也是片子很“矫情”的东西。不管创作人员出于什么样的前提。由于受到我们“忽略”的东西的影响使得每一场戏都视显得不完整,或者说创作人员有意在回避,只为凸现。因此这样的影片故事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不真实的。不可否认,影片背景的真实性,也不能忽略“艺术化”的手法处理方式,但是纵观影片,为了凸现,牺牲了故事本身,更显得有些过度“艺术化”的嫌疑。试举一例简单说明。影片开始的一场。作为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和矛盾冲突的一场戏(不一定非要出现)是非常关键的。在这场戏里,王晖和胡小龙介绍完之后变没有了其他人员的介绍,下一个镜头也是天空飞过的直升飞机和画面右下角的“雾钟”,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衔接手法,但是给人的感觉也显得匆匆,急于避开介绍,而使得主要人物所面临的人物关系交代不明显。其实,创作人员更应该放开手脚,大胆进行艺术加工。不应该只是为了表现我军特种兵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操,而放弃更多。其实可以更多的在兼顾主流之时,加入更多的大众。我们经常讲: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国籍。换到艺术上也是行地通的。有两点可以说。一,在片中,导演回避了很多的国家,更回避了与更多国家的交锋。其实导演完全可以在设置上美国,英国,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的前提下,通过故事让我们的红旗永远飘扬在“猎人学校”(这是故事的最终目的,也是最终的升华点)。一部宣扬主流文化,倡导爱国主义的电影根本不需要回避得这么明显。也许是有“指示”,使得创作人员如此畏首畏尾。但是,完全可以在结尾将“某些”国家的国旗同我们的国旗一样永远升在那里的处理手法。也可以在最后一场戏中通过设置不同国家的二三人营救小组同王晖一同取得“胜利”的处理。如此既不显得夸大,又更加合情合理。二,片中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宣扬”上,对于片中人物的刻画太少,也是遭人诟病的一大缺憾。我们完全可以在凸现主题的同时关注人物的内心,而且展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故事都是围绕表现“国家”而进行的故事展现,有关一些人物形象的设置也大抵都是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凸现我军特种兵。训练是表现出来的我军iron man ,其他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意外。我们对国家的爱,对党的忠完全可以人性化到人物的内心,使之模糊,却能让观众有力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正像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它在讲它的国家,更是在将一些“思考”。二者兼得,而且不误。故事方面,我们有太多的顾忌,而不能大胆放手去做。看来解放思想的浪潮需要在电影领悟继续推广。再就是故事的戏剧性上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这点主要是受训人员被抓,王晖教训教官,以及之后,莫名其妙被自己人射击。
其次,叙事上。在这部军事题材的影片中,叙事上并没有使用任何的技巧和手法,也是单纯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故事的讲述。只是在最后处将暗藏已久的暗线——毒贩,表现出来。两者通过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呈现。其他,本片在叙事上暂无其他可说的了。
再次,人物刻画方面。在这一点上,可取之处主要是在人物形象的宏观刻画上的成功。不必多说,简单的用一些词语概括:坚韧,执着,刚强,勇敢,纯朴,机敏;热爱祖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我为打我的奉献精神。在人物的刻画上的一大不足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过,就是人物刻画深入内心笔墨过少。常讲: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哪一种艺术的本源都来自生活,因此它必有生活中所有的一些特征。有些影视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生活,带给人以生活的思考,却又不落入俗套一味模仿生活。在这部电影中艺术化的人物形象特征已经被很完整的表现出来,但是对于一些人物微观的特征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特种兵也是人,也是来自生活。必然有他的生活特征。影片曾设置黑人这一细节来表现王晖对祖国的忠。他不会因为受伤二被认为是“逃兵”,他要保护的是祖国的荣誉和自己的军人尊严。但是编导的这一设置虽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我们更能看出这种思想意识差距带来的“反效果”——圣人。看不到俩人对于家庭的只字片言的提及。这样的人不是来自生活的,不如说来自天堂的。
最后,拍摄方面。使用了太多的特写镜头和仰拍镜头。给人一种刻意的拔高感。在一些爆破场面和动作一中,单纯的使用一些固定摄影,忽视了影片的运动感和节奏感。这样的戏更适合用晃动镜头和跟镜头等运动镜头,营造出一种真实感,运动感和节奏感,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呈现。
一部片子,还是一本书,做为观看者是择其善而学之,择其美而赏之。尽管它里包含着一万个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赞同的观点,不理解的事物。如果看完以后,只为换来一句句的反对,那么浪费的就是自己的时间。
这部片子显然是宣扬爱国主义和军人荣誉的题材,以王辉为主角的挑战生命极限的故事,尽管他身上有着很多的闪光点:关爱、坚强、勇敢、无畏,可是我总觉得有些牵强。相比来讲更喜欢小龙的表现,第一个镜头是,小龙出列请求换一套小号军服和军靴,教官回复说: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训练过欧洲和美洲的学员,希望你像玉米一样快长,尽快适应这套军服。在我们观看者眼里,这里可能只是一个调味品,更多的是付诸一笑。如果换个角度来想,自己就是小龙,听着教官讽刺自己的这番话,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在心里。
还有小龙打王辉的那个片段,起因是教练发现有人在前一晚上去餐厅偷吃了玉米饼,而刚巧的是小龙给了王辉一块玉米饼在那天晚上。小龙、王辉出列承认自己吃了玉米饼,但同时也否认自己去过餐厅。这激怒了教官:偷吃了玉米饼,还在诡变,这就是你们中国人?不堪受言词凌辱的王辉决定去敲响那个大钟来捍卫自己的诚实、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他举起敲钟的铁棒的那一刻,小龙上前抢夺了铁棒,给了王辉一拳头,然后质问:你想想我们来这儿,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转身接受了爬网墙的惩罚。
生活中苦难有很多种,直面风雪的时候,昂扬斗志可以让我们扛过这一关。肌肉和强壮可以打败真枪实弹的侵袭。然而更多时候,障碍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它折磨你的精神,它幻化成恐惧、疑虑、误解、屈辱、诱惑、懒散等等,武力打不倒它们。而小龙身上就体现着去化解这些苦难的品质。生命中,不仅仅需要挥起拳头的英勇,也更需要隐忍中的沉默。
另外,相比王辉英雄式的硬汉形象,小龙更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有对当与向望反差时的真情表露:本想出国开开眼,没想到训练这么苦? 也有对真实残酷的坦言:你看他们打的有多狠?
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就害怕、退缩,在躺在坑里被活埋,他不停地直起身子反抗时,那个假装的犯毒分子用枪顶着他的头说:你想说了?他坚决地回答:我死也不会给你说。接着就闭上眼着躺在那里被一铲子,一铲子的土覆盖。
另外这里面还一位可爱的角色,就是那位真的去餐厅偷吃了玉米饼的大个头,他有两个特描的镜头,一个就是承认自己偷吃玉米饼,另一个就是爬网墙时把枪扔到了地上。面对严厉教官的训诫,更像是一个爱捣蛋孩子接受教训时的憨实。
真实的世界,几个人是生活在仙境里的?一些太“高大上” 的表现无法让世人学习,一个真实、亲切的形象会更容易地让人去体验到他和常人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他的敬佩。被神圣了的东西反而会让人敬而远之,人人又都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弱点的,可是有时候却又不承认。这矛盾的人生。我只希望自己能有些像小龙身上的那些优点直面这个现实的社会,在严酷中不被打败,在屈辱中不被瓦解。
附一首小诗:
雪压竹头低,
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玉小赤
有人把最近在全国上映的新片《冲出亚马逊》比作是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如果真的如此,那不仅是影迷的福气,更是国产电影的福气。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会知道,这一说法有些过奖了。影片的确有类似《拯救大兵瑞恩》之处,但谁都看得出两者的差距还很远。这个主旋律大片虽然穿上了好莱坞的华丽外衣,但仍就难掩真面目。两位作者一褒一贬的文章中,为我们透露出有关这部影片的很多信息,既有苛刻的批评也有宽容和理解,能让我们对影片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影迷点评
Moviebar:影片值得一提的也只有特技,故事简直就不值得一提,一边看报纸一边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话迷:要用一个字评价,那就是“烂”,用两个字评论就是“很烂”。不过,这个烂是有比较的,我是冲着宣传上说它是中国的《拯救大兵瑞恩》才去看的,结果一比较简直让我要吐血。
影子戏:看到希望啦,如果国产片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话,可能还有几年的时间就能有起色了,但是强烈要求我们自己的电影学院加强编剧专业的教学工作,别再出品质量不合格的编剧。
大兵拯救中国
看完了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上网查了查,发现这部电影是根据现实改编的。两位中国特种兵用自己的坚强与毅力,战胜了敌人,战胜了对手,战胜了自我,拯救了国旗,保住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这两位中国特种兵到亚马逊河流域参加了猎人学校长达2个多月的严酷训练。猎人学校有极高的淘汰率,在艰苦的环境与残酷的枪林弹雨中,不少学员中途退出了训练,而他们国家的国旗也随之降下。教官为了考验学员,自己扮成恐怖分子。在严刑拷打下,王辉没有向敌人表现出一丝胆怯。当地的黑社会向猎人学校进攻,绑架了校长的女儿。在王辉的机智与勇敢,战胜了恐高症,救出了丽娜,击败了匪徒。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有不少感叹。从剧情和拍摄手法上来看,导演为了追逐好莱坞大片的潮流,加入了毒枭攻打学校这一桥段,加入了不少毫无必要的爆炸,来增加视觉效果。其次,许多电脑制作的特效效果不真实,特效是为了特效而特效。电影还加入了不少“巧合”,例如丽娜的生日与中国建国50年同一天。这容易让人怀疑电影的真实感。电影还通过对外国军人的贬低来凸显中国特种兵。当然,这并不阻碍导演爱国主义思想与军人意志的表达、灌输。我认为,所有军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拥有铁一般的意志,他们用信仰支撑自己,坚持。有的寄托于自己的亲人,有的寄托于上帝,有的为了不愧于自己的国家。
这部电影不免让我想起了一部叫做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那部电影中,瑞恩的三个兄弟都在战争中丧生,而他被困在了敌军后方。为了不让瑞恩的母亲无依无靠,美军派出了一个小队去拯救他,冒着生命危险。这两部片子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外国对个体与国家机器的看法。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拯救瑞恩这样的事的。在中国人眼里,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多条生命换一条生命也自然认为是不应做出的选择。在冲出亚马逊中,王辉为了祖国的荣誉,不顾自身的身体,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品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兵拯救了中国。服从,完全服从,绝对服从!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国家荣誉比军人自身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我想,这就是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别人能承受的,我们也能,决不能当一个孬种。
ps:军训写的影评
内容枯燥老套,还是展现所谓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导演拼凑了一群外国军人做绿叶,以此来衬托主角的伟大、坚强、爱国等品格。
这种丝毫不加掩饰的宣传企图,是典型的五六十年代革命思维。美国人也宣扬美国大兵,可不是这种老套的先遭到欺负蔑视,然后再激发所谓爱国心,最后完成逆袭的旧套路。美式宣传是把意图隐藏起来,看不到政府的影子,也没有那种强烈的脸谱化性格。高明的宣传都是润物细无声的,都是善于隐藏宣传意图的!
这种电影,看一眼就知道内容结局,看一眼就知道人物性格,看一眼就知道想表达什么思想,真是无聊透顶啊!所以,爱国没有错,错的是导演艺术水平太低。人物脸谱化、故事套路化,没有任何创新的想法。看不到任何复杂的人物形象,看不到任何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看不到任何稍微的批判精神。完全的假大空,完全的流水账。可能导演本身水平不高,也可能导演本身就是一种兵蛋子思维。
综上所述,典型的教科书式宣传、新闻联播式讲述,根本不值得一看。其实宣传是最需要用心的,否则会因为官僚主义的枯燥无味而引起人的本能抵触!这部电影,就让人产生了本能抵触,没用心也好、没水平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一味媚上,想赢得口碑和票房,就得媚众。一个导演,连取悦谁都不知道,还有必要再拍电影吗?这样的电影除了军训给幼稚的学生放一放,还值得在豆瓣上评论吗?就这,说多了累!
不知道现在人们的审美都怎么了,这个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你们说假?那我告诉你们,至少中国军人流过的血是真的,受过的伤是真的,做出的牺牲是真的,他们的家人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父亲是真的!是,你们懂电影,你们会标新立异,你们只需动动手而已,你们只需动动手就否定他们全部的意义吗?不要和我谈艺术,也不要和我说你们只关注影片本身而不是针对中国军人,因为这个电影的存在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或者偶尔在自己安逸温饱的时候想到他们!因为艺术需要温度,需要灵魂!需要我们把镜头能偶尔对准他们,而不只是帝王将相,儿女情长!!一直有豆瓣,第一次写影评,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被热评改变了世界观!
中国人威武
感觉比战狼拍得好……
卓越亚马逊此刻内牛满面。
模仿美国大片的一部不伦不类的东西 想起军训就气不打一处来 傻×的军训 不知过去谁最先提出的
初中时看的,当时觉得太男人了!
很强悍的军人形象,就是觉得太假太主旋律了~~
N年前看的了,很是振奋。
小时候CCTV6看的。
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的 生吃牛肉那块太生猛了
导演,该拿什么来拯救你,悲情傻逼。请不要拿你的意淫侮辱我的眼睛。
赞~
军训放这个,其实还有些小感触的。
小时候看得。精神生活贫乏的年代,随便一个电影都能把人打发了吧。
我们绝不接受这么赤裸裸地对智商的侮辱!
学校组织看的
北京通州
军训看的
【武大】
军训必放
初中时老师给放的,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