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weren't they buried?
- All dead. All dead. No one to bury them. Though you know, nature will do its trick.
毫无疑问,电影《绿骑士》首先是凭借其极具特点的影象风格迷住了我,但细细想来,或许本片的台词更值得玩味。就像上面这句由山贼说出的“ NATURE will do its trick”,在我看来,几乎就可以被视为全片的主旨。
Nature, 首先当然是指“自然”,而绿骑士正是自然力量的人格化。但这种力量具有两面性,正如绿色既是生命之色亦是腐败之色,绿骑士所表征的自然具有某种恶魔的特质(包慧怡《骑士文学ABC》)。一言以蔽之,自然所统治的世界,意味着创生与死灭的循环往复,一切存在之物不过是遵崇规律地不断破坏又重组,此间既无永恒,亦无救赎。用片中的台词说:
“当你走后,你的足迹会长满青草,苔藓将覆盖你的墓碑。铜绿吞噬你的剑锋、你的钱币、你的城垛,你所珍爱的一切都将臣服于它,你的皮肤、骨头、美德。”
但自然并非全然外在于我们。Nature, 同样也指“天性”,更准确地说,是指我们身上植根于本能或动物性的那部分“天性”。所以我喜欢片中的这个场景:山贼胁持下,高文一再否认自己的骑士身份,声泪俱下地哀求对方饶他一命。一边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一边是坦荡荡的恋生畏死。末了,高文问:至少告诉我,真有绿教堂吗?对方来了句:这就是。——好一个“这就是”!这是哪儿?森林、野外、自然之中。一片绿意之下,Nature里应外合,将圣母画像碾个粉碎,把骑士精神洗劫一空。
由是观之,高文与绿骑士的相爱相杀,也许不过是人与其自然属性的搏斗。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原诗中,高文砍绿骑士的头,用的是后者自己的斧子,但在电影中,却使用了亚瑟王的Excalibur。我想,其象征意义,无外乎就是片中先后被提及的virtue、honor、greatness、story等(这些词让我想起我们中国人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总之,对内,要克服动物本能之缺限;对外,要抵制自然法则的销蚀。关于后一方面,片中还有一个说法,出自城堡主人之口:
“你见过鹰捕杀马么?俯冲然后……唔,可怕,但这就是世界。世界容得下千奇百怪的事。不过,一个(男)人的家应该是安全的,一堵墙挨着另一堵墙,严丝合缝,固若金汤。”
的确,也许没有什么能更形象地呈现人与自然在空间上的对峙了。
But, nature will do its trick.
首先,亚瑟王的宫廷就不可靠。在此,我指的还不是绿骑士的出现。在我看来,绿骑士到来之前的Camelot就已经有了破绽:在这个圣诞节,业已年迈力衰的亚瑟王居然提议让高文坐在他身边。此举显然有违圆桌礼仪,连高文自己都说:“您的骑士们流血牺牲,让他们比我离您更近。”可是亚瑟王说了什么呢?“你是我姐姐之子,从她的腹中(womb, 这个词将在堡主夫人陈述绿色之意时再次出现)来,而他们不是。”——瞧,理想主义如亚瑟王,也敌不过衰朽,终究臣服于对血亲的依恋和信任,让血缘凌驾于忠义之上,而英雄壮举,则似乎不过是要为继位者制造一点声誉而已。这当然称不上错误,仅仅是脆弱,仅仅是,身为人的nature。
如果说高文在亚瑟王那里没有“story”,那么在堡主的豪宅里,他的“virtue”也被扒了个精光(这直观地表现为他留下了一幅与此前肖像迥然的“真容”。可以说,这两个地方完全是反向对称的:亚瑟王与堡主、母亲与蒙眼老妪、堡主夫人与Essel)。其实,高文并非没有自知之名,他总说自己还没准备好成为骑士,他的旅程也充满困惑,而那沾染了他生之欲与爱之欲的绿色腰带,自然就是他身为一个不够纯粹、不够高尚、不曾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的红字。和原诗中的王后一样,我终究不忍苛责高文,因为那仍不过只是一介凡人的nature而已。
由此可见,“(男)人的家”,正如(男)人的身体一样,绝不安全。其实,这在影片开始时好像就已经有过暗示:你注意到了么?——片尾演员表的前两位,分别是海伦和帕里斯,看得我大吃一惊。最终我意识到,本片和原著一样,是从特洛伊开始讲起的。但有别于原诗强调亚瑟王与埃涅阿斯的血缘关系,电影用下雪的围墙、着火的房屋等几个简短而静谧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小段帕里斯诱拐海伦的情节。这何尝不是“nature”对“virtue”的胜利?可更有意思的是,镜头拉开,诱拐的场景被推至窗外并渐渐淡去,同时,裸睡着的高文从下方入画……所以,诱拐海伦是高文的一个梦吗?还是对下文的某种预演?
接着,他被浇醒:“耶稣诞生了!”
我猜这句话没什么深义,不过确实,全片上下,只有圣徒Winifred真正贯彻了所谓的virtue,从而和已经学会了山贼逻辑、索要酬谢的高文形成了对比。然而,她身首异处的结局(据BBC拍摄的纪录片《高文爵士与绿骑士》中说,砍头游戏的灵感或源于此),却在另一种意义上构成了高文的镜像:求仁头必断,取义当舍身。是的,一碰即成灰的食物,昭示着这间房屋也已是自然力量的囊中之物,至于屋主坚守的美德,反正高文说,他从未听说。
看来无论如何,Nature will do its trick.
于是,面对绿骑士,无助的高文问:
Is this… really all there is?
绿骑士答:
What else ought there be?
其实我们在片中有幸看见过几种else:
一种是,高文甚至都没能及时赴约,徒留一副枯骨,森林嘲弄似的生机焕发、不遗余力。绿骑士胜。
一种是,高文如期赴约,这诚然是德行的要求,却也是死亡的前奏。如Winifred一般被砍了头,还是绿骑士胜。
一种是,高文临阵退缩,遵从庸俗之心过此一生,永远带着那绿色的红字,直至万事褪色、欲火燃尽,但也许,早在很久之前,他的灵魂便已在羞耻中死去。
也许在导演看来,高文是不可能完全相信腰带魔法的,所以逃跑才更合理。可其实在我看来,无论腰带有无魔法,只要他带着,就是对卑弱天性的承认而非克服(这也正是原诗之义,不逃跑的高文确实忠勇可嘉,可这不代表他胜利了)。带则承认天性,不带则臣服死亡,狡猾的绿骑士两头下注,当然大获全胜。
但这也许不算作弊?因为,正是内在的天性始终在不无残酷地提醒我们,我们永远是自然的一部分。
高文似乎终于明白,挣扎毫无意义。
他放弃了所有或许有效的抵抗,平静地接受自己命运。
但见绿骑士用手指在他脖颈轻轻一划。
仪式完成。
……
年轻的高文死了么?
我倾向于没有,至少此刻没有。别忘了亚瑟王说过:这只是一个比赛。而就像世间所有比赛那样,重要的只是击败(而非消灭)你的对手,迫使对方认输,盛扬你的强大。显然,在这场比赛中,赢家永远是绿骑士。只要你大大方方、心悦诚服地坦然接受这一点,衪,还有什么可着急的?
After all, nature WILL do its trick.
(本文章在我的 B站 和 Youtube 「小玄儿的深夜聊碟」可以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
由 A24 联手导演大卫·洛维 David Lowery,打造的史诗电影《绿衣骑士》7月底终于在北美上映了。
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在电影院重启后的第一部院线大片。
传闻导演大卫·洛维,非常喜欢 Criterion Collection 特意把电影里亚瑟王圆桌骑士的圆桌,改成了C桌!也是希望这部片将来能够顺利被 Criterion Collection 看中发行蓝光版本。(这里我们也先预祝他愿望达成。)
今天就来跟大家来聊聊,这部由奥斯卡提名英国男演员:戴夫·帕特尔、和奥斯卡获奖瑞典女演员:艾丽西亚·维坎德,以及金球奖提名澳大利亚男演员:乔尔·埃哲顿,共同主演的亚瑟王传说《绿衣骑士》。
这也是大家熟悉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男演员戴夫·帕特尔第一次参与A24电影制作,而艾丽西亚·维坎德曾经出演A24的科幻片《机械姬》Ex Machina ,乔尔·埃哲顿也曾经出演恐怖片《黑夜造访》It Comes at Night 都是A24电影的老朋友了。
导演大卫·洛维更是在2017年就与A24合作了《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虽然他这两年频频接手一些美国电影和电视剧,但是这部回归A24制作的《绿衣骑士》与当年的《鬼魅浮生》一样,都是他自编自导的故事,影迷们也都非常期待他可以为我们带来一部颠覆性的作品。
相比剧情的复述,以下我将从两个部分来讨论这部电影。
那就是「故事」和「时间」
1. 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想跟大家聊聊这个 600 年前的故事,为什么时至今日,仍值得 A24 花一千五百万美金制作费,搬上大银幕?(导演的第一部A24电影《鬼魅浮生》制作费预估只有10万美金)以及导演在故事性上的处理,和原版史诗的有哪些异同。(*截至目前票房已经收回一千万)
2. 时间,顾名思义就是导演如何利用「电影」这场「时间的魔术」来提升我们对整个故事的观看体验。
以下没有严重剧透,只有轻微提及一些情节,你将看到:
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到故事被重述的意义。
故事中的故事——诗歌与神话的杂糅,极具现代性的改编。
穿越过去与未来——让人尽皆知的故事充满多维度的魅力。
在介绍电影的剧情之前,想先给跟大家分享一下,影片的观看角度。这样大家就不会因为,误认为这是A24的一个史诗英雄大片,从而失望而归了。
从预告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绿衣骑士》带有A24近年来很多电影的风格化视效。例如《遗传厄运》一样的人物肖像,《仲夏夜惊魂》一样的巫术和燃烧,甚至很多人看到预告里的巨人和树人,误以为男主角走进了《进击的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片场。
电影讲述的《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这个爱尔兰古老的、经典的诗歌传说。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复述的故事:
某年的圣诞节,亚瑟王的宫廷宴会上,一位绿衣骑士前来向圆桌骑士挑战。高文接受挑战,砍下了绿衣骑士的头颅。结果绿衣骑士捡起自己的头颅,要求高文在第二年的圣诞节务必要到北部的绿色教堂去找他,让他回敬一斧。
一年以后,高文一路历尽艰难险阻去寻找绿衣骑士,最终来到一座城堡稍作休息。主人对高文盛情款待,同时和他立下一个君子约定,就是白天男主人外出打猎,晚上则要拿猎物与高文在城堡所得的物品作为交换,于是高文答应了他。
城堡的女主人趁丈夫外出狩猎,几次引诱高文,但是他不为所动。最后一天,女主人送了他一条可以刀枪不入的绿色腰带。之后高文如期赴约,绿衣骑士向他挥砍三次,前两次都落空了,第三次在他的脖子上砍出轻伤。原来绿衣骑士就是城堡的男主人,他解释道:落空的前两斧是因为他在城堡的前两天遵守了约定,而第三斧则是因为高文隐瞒了女主人送他的绿色腰带。
高文回到卡美洛后如实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随后亚瑟王提议让所有圆桌骑士以及宫廷妇女都佩戴绿色腰带,作为此事件的纪念。而所有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摩根勒菲女爵在暗中设下的圈套,为了使亚瑟王最精英的骑士成为“女神”(摩根勒菲)的绿骑士。
好了,这就是《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的四个故事段落。简述下来不到500字,我相信你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也可以很快的将它复述给下一人,这就是传奇的魅力,也是它流传600年的原因。
它非常的精炼,包含了英雄冒险的元素,甚至是有悬疑和反转。
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的约定是英雄故事的主线,
亚瑟王的圆桌骑士和摩根勒菲女爵是背后的权谋。
中间又穿插了高文在城堡的奇遇,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考验。
喜欢听故事,就像是人类的本能。从童话到神话,叙事诗,再到小说,电影。我们一直在听故事,只是形式和方式的不同。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里面说:
“讲故事的艺术正在消亡,人们交流经验的能力也日渐衰弱。
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的灵感源泉。那些把故事写下来的人当中,只有佼佼者才能让书写版,贴近众多无名讲故事人的口语。以前,无名讲故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远行回来的人,一种是谙熟本乡本土掌故和传统的人。
他们被称为水手和农夫。
本雅明也提到在一战后,印刷和报纸让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消息」。
真理的史诗正在消亡,故事被从口语的领域剥离出来。
长篇小说更是让讲故事走向衰微。但是比小说对故事威胁更大的是消息。
消息作为全新的交流方式,在发达报业影响下,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不是来自远方的故事,而是了解近邻的消息。把语境切换到当下,自媒体的盛行,也让我们身边的一切信息都消息化。
而本雅明认为,消息传播与讲故事的精神背道而驰。
我们每天都在看消息,但是极少有值得被注意的故事。
他认为消息的阐明和故事的艺术本质也恰恰相反,
那就是故事的一半奥妙在于讲述的时候避免诠释,
不把事件心理上的因果联系强加于读者,
作品由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见仁见智,
从而获得消息所欠缺的丰满与充实。
通常一个故事或明或暗的蕴含某些实用的东西,编织进生活的教诲就是智慧。
讲故事不像消息和报道一样着眼于精华的传达。
而是需要讲故事的人,把内容从他的身上释放出来,
让听者沉浸于故事的世态人情。”
我们现在最好的听故事的方式,可能就是看电影了。
《绿衣骑士》某种程度上,会让我想到本雅明关于故事的讨论。
就是因为在口述故事已经消亡的今天,他试图遵循讲故事的本质,
把我们都熟悉的500字人尽皆知的故事信息,
转变成来自讲的故事人,也就是来自导演的,
更私人的生命经验、提供更多元的解读角度,
同时给人沉浸式的观看体感。
由于观众早已知晓结局,这更是一个过程大于结果的故事。
文字可以告诉我们高文的经历,但是无法传达他内心的感受,
他为何有勇气接受挑战,在等待的一年里,他是怎样度过的,
一路上他的艰辛和恐惧,以及他面对绿衣骑士的斧头时内心的波动,
这些都是要靠故事的讲述者和听者一起,
也就是导演和观众共同去补完和丰富的地方,
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可看性来源,那就是人物情绪的变化和心路历程。
导演大卫·洛维说,这部影片将带给观众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旅程。
在电影宏大的场面之下,暗藏在高文内心的跌宕起伏,
更是导演着重想让观众们在观看这部《绿衣骑士》时获得的精神愉悦。
说完故事,下面我们来说说时间。
相比听人讲故事和看文字印刷版的故事,
都不如电影带给观众的,视听语言的叠加更具震撼性和感染力
电影在视听语言之上,还有一个比口述和文字更独特的魅力
那就是时间的魔术。
导演大卫·洛维在《鬼魅浮生》里就通过鬼魂的视角,
展示了他放慢时间和穿越时间长河的能力。
在《绿衣骑士》中他运用镜头语言
带领观众体验时间的伸缩性,并穿越在过去与未来。
高文赴约前的一年里,时间既漫长又短暂,
高文赴约的路上,不但是一场穿越空间的旅程,更是一场穿越时间之旅。
镜头的360度环摇,让高文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而鬼屋的停留,让他穿越回过去,帮女主人寻找头颅,
天地的反转,让高文体验超越人类的经验,
与巨人对话,更是让他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而面对绿衣巨人的斧头,更是让他在生死抉择的一瞬间,领略了一生的长度。
导演是一个非常不喜欢给观众标准答案的人,
影片中高文问无头夫人是不是鬼魂,她反问道:有什么区别?
故事原本的结局,也不是这部电影画上句号的方式。
高文带着那个怯懦的,没有准备好的,甚至是后悔的自己,
一路寻找绿衣骑士,也是他走向自己的死亡。
他带着亚瑟王赐予的宝剑,骑士的盔甲,母亲赠送的绿色腰带,
但是他的内心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大卫·洛维,在《鬼魅浮生》里探讨古往今来生命的存在意义,
在《绿衣骑士》里探讨生死一念之间的感悟。
故事中的故事,古老的诗歌原本的结构,在电影里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甚至被导演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嵌套。而政治权利的合谋,死亡的主题也贯穿始末。
英雄的故事总是伴随着死亡。
关于这一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也提到:
“死亡是讲故事的人能述说世间万物的许可。
他从死亡那里借得权威,他的故事指涉的是自然的历史。”
在故事中:
“造化整体并不以人声言说,
而是借「自然之声」发言。”
在《绿衣骑士》的故事更是这样,
绿衣骑士以自己的死亡开展了故事,高文如何完成约定也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而那条极具象征意义的「绿色腰带」也成为了电影里的悬疑点。
导演大卫·洛维对《绿衣骑士》最大的改编,就是这个关键道具「绿色腰带」。
它的来源和传说里截然不同,
出现的时间也从冒险的尾声,提到了旅程的开端。
无论在传说,还是电影里,关于这条腰带的秘密,都是没有被阐明的。
你甚至可以认为,他的象征意义完全高于他实际的功能,
它可能肯本不能让人刀枪不入。但关键在于,你是否相信它的魔力。
换句话说,这条「绿色腰带」的本质从未改变,就是对高文内心的蛊惑。
「绿衣骑士」代表着在人类的政治权谋之外,
大地和自然的凝结,给予骑士以身心的考验。关于生死的教诲,自在其中。
最后本雅明也在《讲故事的人》的结尾写道,
“在讲故事人的形象中,正直的人遇见他自己。”
如果你坚持看到这里,
可能会发现,我并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故事或者剧情桥段,
但是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对这部电影提出更多的问题,
比如:
绿色腰带象征着什么?
狐狸作为向导,是谁派来的吗?
政治的权谋最后是否会成功?
你觉得高文骑士是道德高尚的吗?等等等等
也希望大家将来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相信这就是《绿衣骑士》在2021年被重新讲述的意义。
2021年8月9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三种解读方式|《羊崽》A24 最新恐怖、悬疑力作|贝拉·塔尔监制的冰岛电影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韦斯·安德森奥斯卡提名预定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为了男主的演技给四星,孟买酒店也是他演的,年纪轻轻演技真不错有前途。把一个敏感脆弱的二流骑士演绎的淋漓尽致,胆小怕事但有责任感和信守诺言。氛围渲染的到位,布景道具时代感很强,有种史诗的感觉,但情节和内涵确实没看懂,文化差异吧,整体情节显得拖沓,反倒是最后部分梦境地方三分钟就像演了另外一部电影了
A24出品的《绿衣骑士》终于上了。
影片根据14世纪的诗歌《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改编而成,以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为背景下讲述了高文为了成为骑士而踏上旅程。
电影的最后一幕取消了原诗中的胜利结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放式结局,高文在绿衣骑士手中的命运留给了观众的解读。
整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关于男孩成为骑士的寓言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高文试着探索并证明他的荣誉,在亚瑟王和母亲的劝说下前往完成和绿衣骑士在圣诞节定下的约定。
片子的节奏极其缓慢,符号化的意象,晦涩难懂的对白,这足以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视听语言冷冽华丽并令人难以忘怀,有时同样令人毛骨悚然,我个人主要是因为电影的这份美学讲究才能坚持看完。
以下为娱乐报Thrillist的记者对导演大卫·洛维(David Lowery)和主演戴夫·帕特尔(Dev Patel)的采访。
原文链接://www.thrillist.com/entertainment/nation/the-green-knight-ending-explained
记者:我有一个特别喜欢亚瑟王的东西的朋友,我看到这个后立即给她发短信说,“你必须去看看!”
导演大卫·洛维(David Lowery):我希望所有的中世纪主义者和亚瑟王迷都能看一下这部电影。这一直是我秘密的希望之一,尽管存在所有不一致和变化,但我们很希望能得到这些一生致力于这些东西的人们的认可。
记者:我实际上是想问你有多少沉浸在亚瑟王神话和文学中。或者你只是按照你想用这个特定的故事做什么?
导演大卫·洛维:可以说是浅尝辄止。我本可以做更多的研究,但电影拍得如此之快,我甚至没来得及对这首诗进行我想要的所有研究。
我现在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的地方做得足够了。我知道我所做的一些改变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害怕我不会公正对待这样一部规范的作品。
有些调整可以说只是突发奇想。很快,这个心血来潮变成了我肩上的重担,我意识到这是一件已经存在700年的作品是有原因的。
如果我搞砸了……我不敢指望自己能做到保持中立公正,我希望我只是以适当的方式触及原始诗的密度。我随身带着它,这是我从剧本初稿到去年十月完成的一路上对自己的期望。希望里面有很多。
我试图展示这段历史的广度,尽管我们不能把它全部包括在内,希望它能引起一些共鸣。
记者:我认为它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运作,因为你有点倾斜地进入故事。Dev,是什么吸引了你扮演高文的角色?
主演戴夫·帕特尔(Dev Patel):一些事情。我的意思是,主要是与大卫一起工作。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对我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导演,同时他也是变色龙,就他所拍的电影类型而言。他的剧本让我着迷。几周后,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某些图像。我就是无法动摇它。我真的可以为自己献身。
[高文是] 一个年轻人,他有很大的缺陷。他正在执行这个注定失败的任务,那段旅程有一种真实的肉体,我认为这会很棒。
我可以与我在这个行业的旅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尝试成为一名演员,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努力在这一抱负中实现诚信。
记者:你在非常广阔的户外空间拍摄了很多这样的照片。这首诗掩盖了他在到达豪宅和教堂之前经历的许多旅行和冒险以及其他事情,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高文遇到的所有恶棍、鬼魂、巨人和风景。
导演洛维:我真的很喜欢电影中的角色在他们的旅程中长时间行走在风景中。我是贝拉塔尔(Bela Tarr)的忠实粉丝,塔可夫斯基(Tarkovsky)的忠实粉丝,我爱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如果你给我一个10分钟长的角色走路的dolly镜头,我会成为一个快乐的电影观众。然后,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在旅途中的电影,如果我不只是看那段旅程的一些片段,看着他走,然后跋涉穿越那片风景,那我就是在欺骗自己。但我也喜欢任务叙述的情节结构。我喜欢沿途的停靠站。
在阅读原诗时,有这些对巨人、战斗和蛇的推论。我们没有蛇,但我们有巨人。还有一个提到经过霍利黑德(Holyhead),这是北威尔士(North Wales)的一个地方,你今天可以去,那里是被斩首的圣人的圣地,她的头被扔进了一个弹簧里,然后根据传说神奇地重新连接起来。我只是想深入研究这些东西。
我们讲述的故事引起了如此多的共鸣,不仅仅是斩首,还有我可以表达的骑士精神、荣誉感和对他人的尊重,所以这感觉就像是他建立一个出那一章。并且所有其他章节也建立在文本中的推论或来自文本中提到的亚瑟王传说的推论之上。
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写了剧本,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想到诗中的原句,比如关于霍利黑德的那一句,然后意识到还有一个章节要包括,并且意识到这要重要的多。我也应该非常重视这个序列。
但是,是的,它真的只是找到那些小线条。我喜欢你可以将这首诗用作当时威尔士的地图。你可以从卡米洛特 (Camelot) 出发,沿着整个旅程前往绿色教堂。有足够多的关于特定地理的参考,你可以像高文那样继续这段旅程,并追随他的脚步,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这首诗有如此多的细节,你实际上可以用它来构建地图。
记者:这部电影充满了许多美丽而奇异的场景,为高文的旅程铺平了道路。有没有让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真的很兴奋或渴望拍摄的特定场景?
导演洛维:我的意思是,整个绿色骑士的场景,是我们最后拍摄的。这肯定一直悬在我们头上,因为它太大了,我们没有太多时间来拍摄。所以,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我们在[制作设计师] Jade Healy建造的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中。我们让Ralph [Ineson] 骑在马上,Sean Harris发表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演讲,这也很可怕,因为我们只有几天的时间来拍摄所有这些。看到这成为现实,看着高文和绿色骑士对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起源,看到最初的对话。
那个场景没有视觉效果,布景是真实的,绿色骑士是真实的——除了他的头被砍掉了。在这三四天的过程中,它在舞台上表现得非常壮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看到它实现了。但这也很可怕,因为我们在拍摄时意识到那个场景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哦,我们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拍摄。那个时候有高压锅。Dev,我不知道你还记得多少,所有的日程安排困难,Kate [Dickie] 和Sean都不得不打包去看其他电影,所以我们必须先拍摄他们的所有部分。在我们拍摄这些东西的最后几天,这是一次疯狂的旅程。
主演戴夫·帕特尔:有两个特殊场景,一个显然是高潮场景,因为我们试图驾驭这么多不同的情绪,但又不放弃太多。
我觉得我是一只小蝌蚪,我一直在游上来达到这一刻。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而且,剧透警报,我应该说,我猜,但是当我们穿越时间,我们到达时[高文]是一个年长的国王,我们在拍摄的早期就拍摄了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在一天的制作过程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那样。这对我来说真的很可怕,因为身体素质和实现你想要的一切的想法,或者成功但它建立在谎言之上,看到梦想以消极的方式展开,这真的很有趣。我想让他感到破碎和厌倦,完全不同于这些更强壮的人。所以那是我经常在脑海中回放的东西。我们有一个很棒的化妆团队来真正帮助这个过渡。
记者:好吧,你的焦虑真的得到了回报,因为它们是整个事情中最好的两个部分。
导演洛维:绿衣骑士、国王和圣诞盛宴的整个开场序列,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编辑它只是为了让它正确,因为剧本中有太多的内容。它就像六页长,第一次剪辑是40分钟。它真的是这样的,“哦,我们必须让这片土地变得正确。”
记者:关于最后一幕,在这部电影里,你在诗的结尾处就停下来了。在原版中,他得胜回家并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但是电影在那之前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你会看到如果你失败了,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停在那里?
导演洛维:我总是告诉准备工作的人,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对,我们可以在电影结束时高文被砍掉脑袋,这将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我认为我们做到了。
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结束电影(就像诗的结尾一样),但这将是多余的,剧透警报,因为我们刚刚在视觉中看到了这种情况。而且我只是不认为那个图像是我们需要结束电影的图像。
我想让它悬而未决。我想把它留给观众。是不是像原诗中他脸上有划痕而快乐地寄出?或者他遇到了他的厄运?
我认为这两个结局都适用。我们对这两种解释都给予同等的信任。但不管你如何解释最后的结局,最后的框架,它以快乐的结局结束,以一个快乐的结局结束,他到达了他需要的地方。不管这是否意味着他死了,他总有一天会死。如果他死了,他就达到了电影开头所缺乏的完整性,这是一件好事。因此,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记者:这似乎更多是关于他真正理解骑士精神和正确做法的旅程,而不是,如果你成功了,这里是你获得的奖励。
导演洛维:正是,完全正确。
大卫·洛维(David Lowery),美国导演,于1980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代表作有《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和《彼得的龙/Pete's Dragon》。
戴夫·帕特尔(Dev Patel),英国男演员,以2008年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 执导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而闻名。
最早听说《绿衣骑士》是在田晓菲《留白》里的一篇小文。当时很喜欢田晓菲的这篇文章,如今想来其实我只是被这个故事里高文爵士和城堡男主人交换的那个吻所吸引。其实田晓菲的这篇文章非常像一些新浪潮电影——她为这个故事的杀戮与诱惑这个对比所着迷,为故事的神秘情节所不解。而她的那一句“到了晚上,骑士带回打死的野鹿,高文爵士则给他一吻”落在文章最适合的位置,停顿的地方恰到好处,用文字来发出无言的声音。文章的末尾,她再一次表现了她解读文本的穿凿——这也常常被其他读者所诟病,“这无名叙事诗是一个如此有力的故事,数百年来滋润着英语文学,直到今天”,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只有像圣经这样的经典才配得上。
所以这部电影预告释出时就有朋友圈我,觉得这是我喜欢的,因为以前曾说过上面那篇文章。不过我其实更在意的是那一个吻,如同《战场上的快乐圣诞》那个吻一样。这个吻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今天同性恋语境下的吻,也并不是两个所谓异性恋男性的吻,而是两个手上沾满鲜血的骑士的吻。这个吻是非性化的,但是它是表现亲密的。它表达的是人们可以在没有出柜焦虑、没有恐同症状的语境下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这个吻让我想到犹大出卖主人时所给出的那个吻,那时人们更没有今天的现代化和性别焦虑,亲吻带给他们的焦虑远不如能够获得的三十个铜币。而《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的那两个吻,则是浓缩了基督教文明的吻,与爱欲无关,而是决绝的、具有攻击性的。这两个吻是为了击破日本军官那种非人的集体意志与神圣秩序的。但电影版《故园风雨后》的那个吻绝不是非爱欲的,而是戳破二人暧昧关系最后一层纸的亲密行为。所以电影版是对原作的再改编,它本质上不能理解作者所浓墨描绘的英国年轻男大学生之间的友爱。
但是我这样的解释,是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换一种方式磕西批,也可以理解为,我只是在为男权社会的那种同性感情做辩护。其实我也隐隐感觉到《绿衣骑士》的导演也是为了呈现这个必须交换的吻而把整部电影拍出来。他之前当过意大利电影《你好,再见》的制片人,里面有一段长达三分钟的吻。虽然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但是我相信这个吻也是在爱欲之外的。电影主要讲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另一个男人,而那个被爱的男人意外去世了,那两个在世的男人见面,一起回忆跟他的过往。在他们分别前一天晚上,他们在床上接吻。我认为这个如此深长的吻,更多是相互依偎、相互慰藉,而不是爱欲之吻。是相濡以沫,是在双方同时掉入深渊时所施下的救援。
说到底,我只是在文艺作品里去发现那些非爱欲的亲密行为,去发现亲密行为的非爱欲性。虽然我在生活中也常常耽于爱欲,也非常直来直往,不喜欢这样绕弯子。可是当这些时刻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时,我的内心又颇为激动。或许我的激动是完全处于爱欲冲动的,也或许我只是因为惊奇而感觉到愉悦。
中世纪传说中,也许没有什么比英国亚瑟王传奇更受到文学与影视的青睐。《绿衣骑士》作为亚瑟王传奇系列电影,却是少有的以娱乐性换取作者艺术性的作品。如果你期待的是绿衣骑士大战亚瑟王或高文爵士,那么恐怕会非常失望,很遗憾,即使本片有着大量奇幻元素和有趣特效,其约等于零的动作戏,慢吞吞的节奏,加上沉闷而晦涩的叙事方式,会让人想爽也爽不起来。
但倒不是说《绿衣骑士》完全是一部失败之作。《绿衣骑士》依旧是视听体验上的艺术品。导演大卫洛维擅长文艺化的镜头语言,画面灰暗但色彩对比强烈,加上众多长镜头运用,使电影氛围诡异紧张 。楼主是在北美影院观看,确实有身临其境的浸入感。
《绿衣骑士》的故事在熟悉亚瑟王传奇的学者眼中十分精巧,对普通观众却十分难懂,因为隐喻与暗线众多,解读稍有门槛。《绿衣骑士》改编自长篇叙事诗,也是亚瑟王传奇文学的后继之作《高文爵士与绿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之所以称后继之作,是因为亚瑟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6世纪,而《高文爵士与绿骑士》则最早于13至14世纪才被人们传颂。原诗最早的创作者是文学史上的谜团,但很大程度上由于《指环王》缔造者J.J.托尔金的翻译推广,原诗成为西方最为著名的亚瑟王文学之一,影响过后辈们一众奇幻作品。
本片保留了《高文爵士与绿骑士》原诗寓言式的故事骨架,却增添了导演个人化解读的新鲜血液。这些解读,尤其体现在主角高文爵士形象与感情色彩的变化。如果说原诗依然充满中世纪的宗教教条主义的道貌岸然,电影《绿衣骑士》中骑士精神的诠释则更带人本主义的世俗,更为凸显高文爵士在奇幻冒险中的考验与个人成长。下面我在与原著故事对比下,提供一些电影中隐喻与暗线的解析,供大家参考批评。
严冬,圣诞。
年迈的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宴会正酣,一位肤色怪异的不速之客闯了进来。这便是绿衣骑士的出场,电影与原著大致相同,只是原著中亚瑟王的宴会发生在新年伊始。
原诗中的绿衣骑士,通身绿色,高大威猛。电影则更将绿衣骑士描绘成树人的形象,仿佛使绿衣骑士的断头不死更为自然。绿色作为自然的颜色,世界不同文化不约而同地将绿色解读为生命力,象征绿衣骑士拥有不死之躯。而绿衣骑士举起的冬青枝,意味和平,表明他并不是为与亚瑟王冲突而来。
但绿衣骑士向亚瑟王的骑士们提出挑战,原诗中称作绿衣骑士的游戏:有谁砍下他的头颅,他便可以拿走他的板斧,但他要在一年后来到绿衣骑士所在的绿堂(Green Chapel),接受绿衣骑士同样的回击。
作为亚瑟王的外甥,王位潜在的继承人,高文爵士挺身而出。电影中,他没有使用绿衣骑士的板斧,而是接过亚瑟王的著名圣剑(Excalibur)。传说中此剑为精灵锻造,由亚瑟王年轻时从石中拔出,削铁如泥。高文爵士手起头落,干净利索。
电影中,传奇魔法师梅林在见到绿衣骑士后向亚瑟王使以眼色,亚瑟王问高文是否明白接受挑战的意味。接受挑战,便是承诺一年后接受回击,甚至是赴死。高文似乎给予肯定,他做出与绿衣骑士决斗的准备,却发现其蹲下亮出了自己的脖颈,而断头后的绿衣骑士站起身来,更令高文吃了一惊。
高文其实并没有明白绿衣骑士的挑战,他以为自己是在亚瑟王面前证明其英勇,只要对绿衣骑士一击毙命,一年后的承诺便没有效力。
原著中,高文爵士在接受挑战时,已经是受人尊敬的骑士,坚守着骑士精神,而电影中,他自称还不是骑士。确实,他圣诞前夕与妓女的女伴Essel欢愉却负不起爱情的责任,面对母亲时不作礼拜也毫无愧疚,俨然不是虔诚而忠贞的骑士形象。作为亚瑟王的外甥,宴会中亚瑟王要求他代替其母亲坐其身旁,但当亚瑟王问起高文有什么事迹时,他沉默,他愧疚自己一无是处。他只是一纨绔子弟。
所以,当绿衣骑士挑战圆桌骑士时,高文觉得,自己争取骑士荣光的时候到了。
甚至绿衣骑士本身,也都是高文的母亲召唤而来,是为高文取得荣耀而铺设的道路。
电影中高文的母亲和亚瑟王,王后,梅林等角色一样,没有明确其姓名,对不熟悉亚瑟王传奇的观众并不友好。但根据原著故事,以及导演的采访确认,母亲一角的名字为Morgan le Fay,是亚瑟王的姐姐,绿衣骑士的召唤人和幕后操纵者。原著中,Morgan le Fay并不是高文的母亲,而是脸谱化的邪恶巫女,她召唤绿衣骑士的目的是与亚瑟王的王后做对。但电影中Morgan le Fay有了更深层次的动机。高文说他有的是时间变成骑士,母亲面对儿子的纨绔不上进,她铤而走险召唤绿衣骑士,是为其成长,使其成为真正的骑士。后来母亲送给高文的绿色腰带(Sash),携带着保护佩戴者的魔法,也表明并不是要送儿子去死。
接受绿衣骑士的挑战后,高文爵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他的故事很快成为木偶剧,受大家围观。可是,与绿衣骑士再见并接受断头的约定,对于世俗享乐的高文着实荒诞。面对高文的退缩,亚瑟王亲自劝诫。不论是遵守承诺,还是英勇赴死,都是真正的骑士能够做到的,如果高文想要成为骑士,他不得不踏上寻找绿衣骑士的冒险。
《高文爵士与绿骑士》中,高文的盾牌有着红底五角星图案,同样的五角星出现在电影多处,包括亚瑟王的项链。原诗解释到,五角象征骑士精神的五项品质(Five virtues of a knight):虔诚(Piety),慷慨(Generosity),善行(Courtesy),贞洁(Chastity),友谊(Friendship)。
作为高文爵士临行前的祝福,王后吟诵过一段诗文,诗文的结尾便是:
May five virtues of a knight light your way.
我们发现,骑士精神的五项品质在电影中有着具体的表现。
高文爵士在电影中一登场,便违背了第一项骑士精神,虔诚:他告诉母亲,他没有去做礼拜,也没有为圣诞节做好准备。母亲由此产生了担忧,为其召唤了绿衣骑士。
不情愿地上路后,高文一路相继遇到了其余四项骑士精神的考验。
高文爵士首先遇到了战场上寻找亲人尸体的男孩,他向其寻路,男孩因此索要报酬。高文回答,他的感谢便是报酬。男孩调皮地说,对于一名骑士来说,他能提供的不只有感谢。高文不情愿地给了男孩一个寒酸的硬币。男孩对高文的吝啬失望了。
骑士能提供的报酬不只有感谢。高文爵士没能履行第二项骑士精神,慷慨。如他自己所讲,这说明他还不是一位骑士。
高文没有经受住骑士精神的考验,在电影中有着即时的后果——男孩伙同同伴,洗劫了高文。高文失去了几乎一切,金钱,板斧,腰带和马。捆绑在地的他,在男孩离开后绝望地望着他消失的远处。这时导演使用了一个梦境般的长镜头:镜头转动一周,躺在地上的高文变成一具骸骨;再转动一周,高文依然活着躺在原地。
有人说,高文其实死在了这里,后面的故事是没有等到高文回来的后人编写,为了传颂其追寻骑士精神的历程。
但看过电影的观众知道,类似平行时空的梦境在结尾再次出现。所以高文白骨的幻象,可能是导演为理顺结尾所做的设定,即高文有时可以看到未来的幻象。
经过转动的长镜头后的高文用剑艰难地切段了绳索,但他已身无分文。在绝望中游荡的他发现可以栖身的房屋后,他沉沉地睡去——直到名为Saint Winifred的女主人的鬼魂叫醒他。
Saint Winifred并没有在原诗《高文爵士与绿骑士》中出现过,但有学者提出诗中高文经过了威尔士地区有名的小镇Holywell。Holywell有着一口叫以圣女Saint Winefride命名的井池。传说Saint Winefride因为疯狂的追求者爱而不得惨遭断头,她的断头掉到地上化作一方池水,被人们视为拥有治愈之力的圣水。
电影中,Saint Winifred请求高文爵士帮他在池中找回自己的头颅。这是考验高文第三项骑士精神,善行。也许高文想起了白天男孩索求报酬,他问到,Saint Winifred能报答他什么?
可是,所谓骑士的善行(Courtesy),是不求回报。受助者提供回报,是受助者的品质,但施助的骑士从不求回报。Saint Winifred愠怒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高文面对反问有丝难堪,再次证明了他还不是一名真正的骑士。
高文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在梦幻般的水下拾起了Saint Winifred的头颅,将其放回了屋内Saint Winifred的遗骨上。Winifred的断头对高文留下了话:绿衣骑士其实为你认识的某人,这里指高文的母亲,她会出于关怀的目的警醒你。随后一切幻象消失,圣光洒入,Saint Winifred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作为报答,被洗劫的板斧回到了高文身边。
骑士精神的第四项贞洁的考验,在《高文爵士与绿骑士》中着墨最多。故事起于高文爵士被一座城堡的主人(Lord)收留,此时高文离绿堂已经很近,城堡主人热情地劝高文在此休息几天再出发。
高文在城堡休息期间,城堡主人提出与高文的君子约定:他白天打猎的猎物给高文作回途路上的食粮,而高文则要给城堡主人休息期间获得的任何东西。
而高文在城堡中的所获,则来源于城堡深V女主人的引诱。
眼尖的观众这时可以发现,城堡女主人的演员与高文的妓女爱人Essel的演员都是Alicia Vikander。Essel出身贫寒,她在高文出发前问,自己可以成为你的Lady吗。而高文沉默了,作为亚瑟王外甥,贵族的出身让他不能与Essel结合。城堡女主人有着高文所爱之人的样貌,却雍容华贵,知书达理,与高文门当户对可以娶回家门,简直是引诱高文的最佳形象。
女主人对高文展开猛烈攻势,她送给高文一本爱心形状的书,向其索吻,为其制作画像,甚至来到其床榻霸王硬上弓,貌似一发HJ入云霄。高文一开始很慌张,但很快便缴枪投降。
作为骑士精神的贞洁,要求骑士不能接受有夫之妇的追求。在高文缴枪后,女主人脸色一变,针扎一般地嘲讽道,你不是一个骑士。这俨然也是对高文违背贞洁的结论。
神奇的是,女主人同时带回了高文被洗劫的魔法腰带(Sash)。因为腰带携带母亲保护高文的魔法,这成为高文求生的退路。女主人勾引地问他想不想要腰带,得到肯定后,高文此刻表现出的贪生怕死,同样意味着他还不配成为骑士。
所以,当高文匆忙离开城堡遇到城堡男主人时,根据约定,女主人给了他很多应该交还的东西。但男主人只在高文惊讶的目光中索取到一吻。
这个不给观众心理准备的吻,呼应《高文爵士与绿骑士》原诗的剧情。原诗中高文爵士作为真正的骑士,大义拒绝女主人,只接受了礼节性的吻,随后又遵守约定把这吻还给了男主人。电影中的吻则是男主人礼节性地索要高文在城堡中所得,表明他了解妻子对高文的索过吻,甚至更多隐情。
但女主人送还的腰带,在原诗中因为高文向其承诺过保密,没有还给男主人,这成为原版高文唯一的失败,而受到绿衣骑士留下脖颈处划痕的惩罚。有趣的是,原诗中的绿衣骑士,在结尾揭晓就是城堡男主人受Morgan le Fay诅咒变化而来,而此设定在电影中被导演抛弃。
在男主人送高文爵士的猎物中,有一只毛绒绒可爱小狐狸。电影中的小狐狸登场很早,从高文遇到男孩前就在尾随高文,无论高文风餐露宿不离不弃,成为高文荒野冒险的伙伴朋友。这便是最后一项骑士精神的考验,友谊。
但是小狐狸在高文即将找到绿堂时,他开口沙哑地说话了,他劝高文不要继续前进寻死。若是作为朋友,小狐狸希望高文活下来。但是这时的高文经历了骑士的考验,他重新燃起了要成为骑士,追寻荣耀的火苗。加上携带魔法腰带保护的侥幸,他挥舞起板斧,赶走了小狐狸。
表面上,高文粗暴地赶走了作为朋友的小狐狸,他没有通过友谊的考验。但另一方面,鼓起勇气,在朋友面前坚持自我,同样是友谊的必修课,虽然高文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骑士,也许他并没有在友谊的考验上败得一塌糊涂。
这只会说话的小狐狸,除了作为友谊的考验,也是电影众多隐藏线索中最难以解读的部分。小狐狸与高文爵士作伴,在电影中没有明确的动机解释,依旧荒诞离奇。但是如果我们考虑谁会希望与陪伴高文冒险,我想最合理的人选是,高文的母亲Morgan le Fay。
绿衣骑士原本是母亲所召唤,但为了保护高文,母亲给了他魔法腰带。寻找绿衣骑士的路程艰险异常,母亲作为巫女,附身于小狐狸陪伴甚至帮助高文,是情理之中。
我们回想,当高文偶遇巨人时,他呼唤巨人请求搭便车,以减轻路途艰难。可是寻找绿衣骑士的冒险本身即是考验,索求捷径便是失败。巨人转身一只手向高文盖过来,高文退缩,小狐狸或者母亲知晓这并非善意,他嚎叫,似乎是母亲施法赶走了巨人,保护了高文或者阻止了高文误入歧途。
高文出发后,小狐狸几乎全程尾随,强盗男孩偶遇前的树林中,拣回Saint Winifrerd的水池旁,或在暗处,或在明处。唯一一段小狐狸无法接近高文是高文在城堡时。但我们记得,城堡中除了男女主人,还有一位蒙眼的老妇。蒙眼便是影片开篇母亲施法时的装饰,而原著中更是明确这位老妇便是Morgan le Fay本人,电影中可能是母亲施法远程看着高文。老妇静静陪伴着城堡中的高文,以至于高文对其认真关切的神情感到万分尴尬。
而高文一离开城堡,母亲的小狐狸又回来了。原本要为儿子带来骑士荣光的母亲,面对频繁失败于绿衣骑士考验的儿子,面对很可能并没有准备好即将赴死的儿子,她选择开口,开口阻止高文。甚至小狐狸最后一句呼唤高文回家,似乎不再沙哑,而透出了一丝母亲的声音。
可怜的是,绿衣骑士的游戏到此,已经不是她所能控制的了。
高文爵士终于来到绿堂。
金色的光打在高文身上,如同为高文镶嵌一层神的色彩。
绿衣骑士的沉重的板斧即将落下,即便佩戴魔法腰带,在断头的恐惧中,高文也禁不住畏缩。我们看到,高文选择了逃跑,他跑回了亚瑟王的城堡,所有人都以为他战胜了绿衣骑士的挑战,亚瑟王册封他为骑士,并推举他在其死后成为新的国王。
可是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建立在谎言之上。
高文作为新的国王,夺走了与Essel新生的孩子,抛弃了出身底层的Essel,迎娶了一位华贵的Lady,为其生下新的子嗣,但与Essel的儿子战死沙场。他待民不善,民众便背弃他。战火四起,部下倒戈。他在兵临城下之际解下了母亲给他的绿色腰带。这时,似乎是腰带的魔力终于消失,他本应落地的头颅终于与脖颈分离。
这便是高文逃脱绿衣骑士的结局,也就是一位虚伪骑士的结局。
腰带的魔力,不能给高文带来真正的骑士荣光。真正的骑士,不会以欺骗赢得绿衣骑士的挑战,更不会因为胆怯逃脱他所作出的承诺。
这时,时间倒流,高文回到了执斧的绿衣骑士面前。原来一切是高文的幻象,如同他在森林里看到了他的白骨,他看到了逃避的结局。
于是他终于选择揭开腰带,选择接受死亡。绿衣骑士微笑着说:Well done, my brave knight. Now… Off with your head. (很好,我勇敢的骑士,现在…断头吧)这一刻,绿衣骑士承认了高文为骑士。
影片在绿衣骑士用手划过高文脖颈后结束,高文是否真的被绿衣骑士断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诗中的高文因为经受住了骑士精神的考验,最终只受板斧划痕而没有断头。但导演大卫洛维也在采访中提过结尾留白有减少血腥镜头的考虑,所以至少其最初想法是高文真的在结尾死去。
(补充:很多网友讲off with your head应该翻译为你带着头离开吧,因此推测高文活了下来。我查了查国外影评人的看法,虽然有人认为高文活了下来,导演也接受不同解读,因为绿骑士最后台词略有做戏感,但没有人如此翻译。原因是off with your head是西方历史剧中常见的固定短语,意为拉出去斩了,off指chopped off。所以字幕组或者影评中翻译为断头,还是最为符合语言使用习惯的。
向仍然质疑的读者po一个短语解释的权威phrase finder的链接:
//www.phrases.org.uk/meanings/263700.html)
但从电影主旨上考虑,高文是否活下来了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高文爵士在电影最后一刻实现了自我成长,他选择赴死,便是通过了贯穿影片的骑士精神最后的考验。真正的骑士之路,不是欺骗众人欺骗亚瑟王获得骑士册封,而是经受一番历炼放射出骑士精神而得到承认。
选择赴死,是耶稣受难中最崇高的牺牲,本片推动的高文爵士赴死的结局,有着强烈的基督教隐喻。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圣人基督形象,高文爵士直到最后才被承认为骑士,相反,他在片中处处被描绘为不配成为骑士。但如此处理,给予了高文进行自我探索的巨大空间,使其成长更为可贵。这种世俗化,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有类似相似的设定:耶稣基督同样被描述为背弃荣光的凡人,但经历凡人的万劫不复,才能有最后一刻选择成为基督的觉悟。
相比于耶稣基督的救世主形象,高文爵士追求的骑士精神,更有着自我实现的普世感。骑士精神作为中世纪欧洲局限的上层文明,能感受到导演在本片中的现代化诠释,比如弱化了宗教虔诚(Piety)在故事中比重。
不过话说回来,把形而上的精神作为电影主旨,是一项抽象的工作,加上导演为营造氛围做出过多月朦胧鸟朦胧的叙事处理,真的需要观众有足够的耐心去钻研才能看懂。
最后分享一点拓展阅读给愿意读英文的朋友:
1.一篇电影疑点的分析影评
//www.vox.com/22585318/green-knight-explained-ending-spoilers-girdle-winifred-temptation
2. 原著与电影的科普比较
3.《高文爵士与绿骑士》笔记
//www.cliffsnotes.com/literature/s/sir-gawain-and-the-green-knight/poem-summary
实在是喜欢不起来chapter类的叙事方式,片子本身对chapter和title card的运用让我感觉是减分的。故事里的时间概念仿佛笑话,并不能让我觉得是导演高超的操控,更像是失重的类比,突然拉长或者压缩,到最后更是十分钟的回顾前世今生。稍微有点失望
【C+】倒也没必要过度执着于符号的意义,最后十分钟的脑内幻想蒙太奇已经把整部影片要讲的东西给捋顺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对之前神秘氛围的一种背叛。核心主题与《鬼魅浮生》类似,个体在旅途中丧失了自我,迷离于时空尺度,直至寻求定义才能重获新生。钟意A24那独特的视听美学,但在本片里只是用于营造高雅幻想的手段,实质仍是破碎残缺的闪亮碎片。
什么几把电影卧槽,感觉就是用冰血暴的镜头弄出了一堆看似意义深刻却一点内容都没有的2小时,还tm不如看一部景区宣传片。后面他来到那个树人的洞里那一段开始我真的崩不住了,睡了过去,导演吃屎吧,这部电影吃屎吧。
首先硬件是真的绝了,光和镜头都太美了。故事的话是真的有点故作深沉了,其实就是一个童话串烧外衣下的男人成长史。
画面很美,台词很美,服化道很美,配乐很美,但这故事讲得…真的有点无聊…不得不分四天才看完,也不是高困,就是想干点别的。
想做反骑士的镜像改编,但又下不了勇气改编得彻彻底底,只好用一段幻象让人幡然醒悟,用宏大的格局讲了一个「臭小子成人记」的小故事,不是黑暗童话也不是反英雄史诗,最后呈现的效果既不深刻也不复杂,2小时大概就看那些精致的美术布景与酷炫的声音特效了。
什么玩意啊 史诗不史诗传说不传说的 能不能把故事讲明白了先
作为A24铁粉来说说,风格仍然过硬,节奏差强人意,美术无可挑剔,台词不伦不类
What does the fox say的巨制MV
绿衣骑士是英格兰本土德鲁伊主义的化身,基督教的信责被异教的宇宙论所取代,随着原始充盈(前半部分中屡次出现的圆形构图)被打破,高文被抛向一种反朝圣的旅程之中,不同于中世纪的版本,他在引诱之中不断下降。高文爵士在这里成为了骑士的反面,他是伊壁鸠鲁的,薄伽丘的,甚至是朋克的,走向自我毁灭,又在这种宿命之中成为骑士,或者说成为叙事。大卫·洛维有着一种低配版本的时间—影像,在一些时刻,通过场面调度令未来渗入此在,特别是在高文被劫后,在摄影机的一个环形运动之中死亡,重生,如此调度令人想起沟口健二,以及洛维上上部以时间的凝缩作为主题的“鬼故事”。自《绿》的第一个镜头起,洛维希望呈现一部严肃的史诗致敬影史上的万神殿,却又无法逃脱A24的视觉奇观——我们可以相信一些游戏式的镜头绝非他的本意。
太多慢镜头,有点拖沓。
How a boy grows into a man. 7/10. 只想要爽片和动作大场面的观众还是洗洗睡吧。本片灰暗,缓慢,带着六百年前原著的道貌与荒诞。导演通过非常艺术化的影像语言,用高文爵士的荒野奇幻冒险为外衣,表现的却是其自省与求索的精神内核。观影过程中我内心戏好多,以下为节选:1.本片有着强烈断头情结,看完后我脖子好累。2.亚瑟王说话含糊不清一直透着牙疼。3.男孩纸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尤其心机boy Lord的一吻不是设计好的桃色陷阱我是不信的。4.而且城堡深V女主人霸王硬上弓,也不晓得是她自己觊觎高文爵士的贞操还是为了助攻她老公,她不仅送了一本爱心之书,还与其深入探讨了绿色的哲学涵义。5.我要养毛绒绒小狐狸他看起来好有礼貌的样子不接受反驳!!
8,绿衣骑士,女巫,灯塔,A24邪门三部曲。没做调研看得我云里雾里,事后查资料才意识到影片做的改动和小心思相当多。这个离谱的摄影和配乐把氛围做到了极致,加上晦涩的对白,真的像是走在原诗里,诡秘壮丽的自然叹为观止,中间的受难和行善增添了颇多的神秘色彩,城堡故事改动最大,但也把高文更加人性化了,有时候,确实再多的磨难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也使坏地给出了相对应的另一个结局,所以对照之下,最后展现出的骑士精神难能可贵。题外话,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中国神话传说类似的演绎
长诗转电影,兜转了那么久终究要谈最重要的承认问题,这当然能让人摆脱有死,但这里真正达成这重境界终究还是原著,而古董寓言的成长故事一经展开,确实是天生现实又自带浪漫,也貌似只有在这样的维度上,才能古典。
在探讨如今缺失的骑士精神到底是什么,故事整体偏神话逻辑,就是莫名其妙人就上路了。在可预料的故事走向下,导演还是延续了鬼魅浮生的部分精髓,拍的很美又很诡谲,宗教感和奇幻性做得很棒
既成的文本已然是禁锢,而打破现有认识的结构亦是自我重复的,于是足够繁多的符号却纷纷掉落了下来,观看趣味变为了对符号拾捡的趣味,我们对大卫·洛维的期待真的只是如此吗,或者他这次终被自己反噬,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可以看作人类永远无法走出的困局,亦是创作难以跨越的瓶颈。
一部充满现代性的、重述与改写的骑士史诗,高文爵士成了浪荡懦弱的纨绔子弟,英雄传奇也染上了权谋表演的底色,绿衣骑士的树精造型及对绿色的那段直白阐述则似生态批评典例。大卫·洛维依旧喜欢把玩时间魔术,一如那段360度顺时针(显露可能的未来中的尸体)与逆时针(回到当下)的横摇镜头、无头圣女的还魂与尸骨复原,还有高潮时对老马丁[基督最后的诱惑]的效仿致敬。摄影和色彩叙事都可圈可点。180度倒转的镜头、恍若深井的床榻俯拍、误食致幻蘑菇+目击山中巨人群的场面让人眼前一亮,小狐狸很可爱。艾丽西亚·维坎德的一人分饰两角与人偶戏里的[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注意那个转盘)别有意味。幻梦中抽出绿色腰带之时契如刨出罪恶之蛇。PS:影片中最让人不寒而栗的还是巴里·基奥恩演的Scavenger一角,秒速穿越回[圣鹿之死]。(8.0/10)
表以是对经典头韵文学与骑士精神的解构与重塑,实则却更像是仅对“断奶”情结的一次进阶版奇幻演绎,高质量置景艺术的鬼魅表现力,也因大量过于服帖中世纪照明水平的夜戏室内戏,而让按图索骥式的阅读成本累增,观者对高文心旅情绪的捕捉始终受其干扰与影响,不断呈现疲乏态,究其因,不过是一部自离开剧场便已“黯然失色”的风格之作
看不到大银幕有点遗憾,影像包括用光都很棒。
2倍速都不算快 这逼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