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金这样的金牌编剧转行做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不是过于概念化,就是过于依赖台词。《芝加哥七君子案》问题在前者,《里卡多一家》问题在后者。 实际上《里卡多一家》在稠密而渐渐令人乏味的台词后面是缺乏一个故事轴的,我不知道它是想刻画50年代明星 Lucille Ball 那种心大,还是要说她和老公在婚姻的纠葛,抑或是要折射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政治背景?这是一部情感电影,还是政治电影?还是女权主义电影? 索金在这个问题上乱掉了,电影就显得乱而且飘。 叙事手法上坚持在三四条时间线之间反复穿插,有炫技之嫌而无叙事的必要。比如前一场戏女主刚说怀孕,下一场戏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她在收拾衣服,老公进来怀里已经抱了个娃娃 —— 原来怀孕的过程被省略。时间线往前跳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但问题在怀孕问题上女主夫妇刚与片方进行抗争,电影就此大力渲染,结果又不明不白略过这个过程。 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按线性时间把故事说好呢? 传记片和年代戏里这样在多个时间点上切来切去,更暴露了《里卡多一家》的最大问题:妮可•基德曼已经老了,她的脸已经下垂,全片都像打了蜡一样的僵硬,从年轻到中年的跨度无法自然不会给人带来代入感。 妮可•基德曼这样兼具气质和演技的演员居然也会脸僵?!不会是用了“年龄修复术”之类的最新科技吧?令人痛心的是,这无论如何也是妮可•基德曼最尬的一次表演,不明白为何还能在金像奖和奥斯卡里获得最佳女主的奖项和提名。 她的对手哈维尔•巴登则完全不同,这个拉丁系猛男真是扛得住岁月的杀猪刀,越老越有魅力,特别是这片里展现出歌舞和喜剧的一面,更是他之前的角色里看不到的。他几乎就是《里卡多一家》最大的亮点了。
《我爱露西 I Love Lucy》电视剧自1953年开播,广受美国观众喜爱。全盛时期,它有六千万的观看人次。调查显示,影视广播的时段,全美国购物商场外出人数激减、全国用水量下跌,因人人都窝在家追看此剧。
《里卡多一家》将故事设定在《我爱露西》拍摄中的一个工作周,影片聚焦剧中的两主演 Lucille/Lucy Ball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和 Desi Arnaz (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两人剧里剧外都是夫妻。在此期间两人遭遇了巨大危机:Lucy 被指为共产党员,事业可能终结;Desi 到处惹花拈草,两人婚姻也可能泡汤;于此同时,Lucy 也发现自己怀孕了...。
作为好莱坞当今金牌编剧 - 艾伦·索金 Aaron Sorkin (《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 (2010)》、《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2020)》,也是本片导演),电影一宣布开拍,便热议不断,尤其当宣布了两大主演。对于两大男女主演选角的合适度,非议就没间断过。 当然,妮可·基德曼 与 哈维尔·巴登 不可谓是出色的演员,但这里两人并没有完全消失融入角色,出色的模仿原来人物的语气动作,只沦为表样的表演。尤其是妮可·基德曼,其冻龄的外貌、紧致的肌肤,竟让我看出了十足塑料感,更多时候,观众看到的是妮可·基德曼,而不是 Lucy ,让人十分出戏。
电影不可谓有野心,洋洋洒洒超过2小时,似乎想囊括多个主题:政治(恐红、恐共产党)、女性议题、两性关系、演员及幕后编导为‘艺术’的兢兢业业及矜持(电影大篇幅描述编剧与主演、制片人的对弈,应该为导演本身的编剧背景有关;有一幕还描写了女主清晨2时叫来了另两位配角于片场重新排演一幕戏),对白依然犀利、节奏时而快捷,典型艾伦·索金的特色。但故事最后说白了,无非是一个女人想要一个‘家’:Lucy 一生极力追求成为让他人看重的演员,虽而后凭借《我爱露西》名成利就,兼还运用手段好让丈夫共同出演此剧,不外是想与分多聚少的丈夫多点在一起的时间。拥有豪宅三间,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男人鲜少回‘家’,两人依然没能守得住夫妻间的忠贞。
一些细节如:Lucy 掏出Desi 手帕为丈夫擦拭嘴巴、Lucy 半夜洗衣服、等(男人都应该警惕会为自己洗衣服的妻子),都是为铺排女人最后解开男人在外鬼混的谎言(掏出两条手帕的那一刻,我还是为之动容)。泪眼婆娑、心碎万分,但依然还得强颜欢笑,因为 The Show Must Go On!
电影有一比喻很恰当:Lucy 千方百计让丈夫 Desi 留在剧组内,她幻想片场铺设的小公寓,就是两人的‘家’。她全心投入剧中,只因那很大程度满足她对‘家’的期望。但这似乎也是她的诅咒,因这一切美好的假象只限于片场,现实中一切都不尽人意。或许如果电影只聚焦于女主这小小心愿,或许不至于失焦,但艾伦·索金似乎不是描写细腻女性心境的能手。
我依然爱着 Lucy,但这 Ricardos 就另当别论了。
7.5 / 10
一如既往Aaron Sokins 风格的作品, 用词精挑细选 逻辑繁复严谨(((o(*゚▽゚*)o))) 哈维尔讲话时观者脑海里闪现的是杰夫 丹尼尔同学的身影。。。。。_φ( ̄ー ̄ )
但是然鹅可是。。。。。本作不是艾伦最最最擅长以当代背景媒体对社会深刻反思的主题,这次挑的是上世纪好莱坞黄金时代虚构喜剧秀男女主角戏里戏外悲欢离合 起起伏伏 女主自强不息(好像也不完全是 。。。。ε=ε=ε=ε=ε=ε=┌(; ̄◇ ̄)┘)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是喜剧秀里美丽聪明的女主人公 从故事一开始就因一个古早立场问题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中╮( ̄▽ ̄"")╭ 随着情节推进这个问题居然以线下习以为常 略显尴尬的借口消于无形(具体是啥自己去看吧……*・゜゚・*:.。..。.:*・'(*゚▽゚*)'・*:.。. .。.:*・゜゚・*)
妮可基德曼在影片的妆发 举手投足 与之前甚至今年(2021年)感觉大相径庭 。。。。观者之前觉得妮可演戏仙气十足 不食人间烟火。。。这次貌似有点世俗老道 久经社会腾挪打击 如今长袖善舞 如鱼得水的女艺人_φ( ̄ー ̄ ) 就是面部表情的确蛮僵的
本作观影还是要动一番脑子的 艾伦立意还是在针砭时弊 一如既往滴 黑色幽默_φ( ̄ー ̄ ) 一句话 就是折腾呗ε=ε=ε=ε=ε=ε=┌(; ̄◇ ̄)┘ 表打我。。。。。
一、
扎堆传记电影倒没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呗。但艾伦索金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之后再一次地想借古讽今,塞进去太多的议题,主妇与职业女性、共产主义、种族歧视、何谓美国人、家庭观念、外貌歧视、代际差异,再加上故事背景本就逃脱不了的好莱坞黄金时期、电视剧史,真是题题能上热搜。确实承重过多。那就要看有没有合适的筐子来装。
把矛盾集中到一周来说,避免了平铺没激情(也不是多创新的做法)。但这样就无法避免多次闪回。于是最灾难性的事情就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时间线混乱的原因——没有把握好两位五十岁演员的妆造问题,以至于二十来岁的“过去”和四十来岁的“当下”不能一眼分清,每次要听一小轮对话才能确定。而这对话,又是艾伦索金的对话。可想而知多不轻松。
索金台词的另一大问题是,使妮可基德曼在强势演法之上更为咄咄逼人。这设定让并不完全了解演员露西的电影观众精神紧张,共情也建立得战战巍巍。
二、
说到妮可基德曼,她不是最合适这个角色的。但她各种远景的身段、体态、精气神,演已经成名的大明星还是超有说服力的。(对比《兰心大剧院》巩皇的大明星于堇。)
脸僵问题在本片加剧。本来脸就偏硬,拍的演员露西已经僵僵的,为了更像《我爱露西》里的主妇露西,凡是情景喜剧里的画面,就把脸画得更面目全非,好似充气一般。
但也要为妮可辩白两句。她55了,不说普通人,就说女明星,到这个年龄也几乎只剩适龄老去和僵脸勉强对抗时间两个选项了。就如同大家夸过的优雅美丽的白娘子,这几年脸也是僵了不少。(赵雅芝、刘晓庆、妮可是一个年龄段的。)四十几的女明星还有不老不僵的美丽选项,55是很难有在大银幕里既不老又不僵的选择的。
妮可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自己认为的)轻罢了。要接低于自己年龄很多的角色,就没有别的选项。
三、
哈维尔巴登是全片最明亮的色彩。他吊打了撞题材的隔壁《塔米菲的眼睛》电视布道夫妇里的加菲。(当然加菲本就被劳模姐先吊打了一顿了。)
他很好地诠释了行走的魅力二字,让俩人的邂逅戏互有吸引力段落令人信服。也把德西的办事手腕和护妻本领展现尽致——而这也让最后的结局更令人惋惜。(尤其是最好的一次护妻后是最大的伤害。这也是导演的功劳。)
俱乐部演奏段落精彩有感染力。而且有妻子在和没妻子在的对比也可以让人窥视这个婚姻裂缝的细节,要知道这是全片不多的一点点男主视角。
另一个男主表明心声片段也很有意思。前面不断拉扯在政治倾向表上是否填了wrong box之后,(面对审查,女主认为要详细解释清楚自己是因为爷爷辈的关心工人阶级所以年轻时候为了哄长辈开心这样填了一次共产主义,男主认为就简明说成偶然笔误就好,女主认为在这种事上说成笔误显得自己很白痴。)最后一次男主控诉了古巴的XXXX对他和他家庭的所作所为并指出这就是一个wrong box,意思是女主这确实就是个错误的选择啊。
四、
我能说开头剧本会有好几分钟都很废吗?以一个并不是很不耐烦的观众的视角来看。
电影有三个危机,一个是女主怀孕,一个是男主出轨,一个是zz风波——囊括了从自己的小到社会的大。但怀孕的事在全篇比重最小,ricky写封信示威一下就完了;zz风波这个最大的也是ricky打个电话就完了⋯⋯所以看完电影会有种大惊小怪的感觉。 三个危机里,中间地位的出轨事件倒也有点意思,但这个意思不是它自身带来的:在揭示三个危机的影片开头后,出轨这个中等危机一直被不痛不痒地压在自身的怀孕和社会的zz风波中间,让观众几乎忘了它的存在;直到上下两个事情都解决了,女主角lucy才主动解决与丈夫的出轨争执。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挺好笑,那就是他们婚姻的重要性在个体之上与社会之下,解决时间十分钟不到——但大家的婚姻都这样吧。
妮可·基德曼太会演这些精致的女人们了。
这几年,从《大小谎言》到《无所作为》,她充分地在这种类型的人物领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光彩,哪怕是打酱油似的《海王》《爆炸新闻》,包括她很多年前拍过的《大开眼戒》《时时刻刻》,也无一不是这样。
毋庸置疑,她非常擅长演出一个原本生活美好的女人遭遇生活的危机之后的种种反应。尤其是越细枝末节的神经质,脆弱,无助,痛苦,越能被她演得丝丝入扣,大放异彩。《时时刻刻》里的伍尔夫有些不一样,但从出身背景来说,她确实不是真正在社会底层遭遇痛苦的那种人物。
《里卡多一家》里的露希尔和露西,就像是她这一类表演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我今天才看完《大开眼戒》,这部二十年前电影里的妮可·基德曼和二十年后《里卡多一家》里的妮可·基德曼相比,实在青涩太多。
妮可饰演的露希尔在历史上有着原型,露希尔和她的职业一样,都是一个演员。而露希尔跟《大小谎言》里乍一看上去比较柔弱的瑟莱斯特不一样,她从一出场,气场就稳稳地凌驾在我们面前,并不盛气凌人,但我们很清楚,这个女人,非常有主见,非常有主意,不好对付。
事实上,她确实不好对付。她在这部戏中好几段找人“谈判”的场景,无论它们的结果是利于她,还是不利于她,她的气势都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退让,大有一副“我说,你听”的气势。我不知道真实历史中的露西是否如此,但看到她身姿曼妙而非视觉性感地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我深刻地感受到,露希尔其实就是我们很少在生活中会见到、但一见到会不由自主被她吸引住的那种女人。
她们不依靠美貌和身材,也不依靠哗众取宠,尽管她们的美貌和身材无一不缺。可她们身上有更加鲜明的特质会让你慢慢地忽略掉那些一开始吸引住你荷尔蒙的东西。我把这种特质理解为基于某种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把这种特质理解为“姿态并不高高在上,可也不算亲近”。
妮可·基德曼跟露希尔这个角色太契合了。
相反,跟露希尔饰演的《我爱露西》中的露西一角,妮可与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如果说露希尔是一个有点女王色彩的女性,那露西——这个虚构出来的戏剧人物,她从一开始设置出来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中产阶级妇女。她的言行举止都被数十年前的编剧赋予了搞笑和滑稽。当妮可复刻这个角色时,她本人身上的明星光彩和这个搞笑滑稽的角色融合在一起,竟然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幽默。
其实,这两个角色对于妮可来说,都是表演。但妮可把这两个人物的表演切分得十分有差异,露希尔,妮可对她的表演毫无痕迹,给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露西,妮可对她的表演充满痕迹,完完全全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物说话的方式,可我明知道它是虚假的,却也觉得它是好的,用一种不太正确的形容方式,它的好就好在对那个年代的饰演方式的浮夸的复刻上。
当妮可、露希尔、露西三个人物在后期慢慢融合在一起,这种时候,也许你可能和我一样,慢慢陷入一种奇异的沉浸状态。
妮可在后台跟哈维尔·巴登饰演的丈夫那场对手戏,她质问哈维尔·巴登每个星期三去船上,到底是去干什么了的那场戏,无疑与她之后在《我爱露西》正式录制片场瞬间失神的那场戏,形成了截然不同又交相辉映的光彩。
如果说,这两场戏非要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她始终在维持着自己的一种体面。
她质问哈维尔·巴登的时候,她的心中有一把刀子,想要把真相揭开,但她的脖子上有一个绳套,时刻提醒着她不要歇斯底里地动怒,所以,她到最后,嘴角都还保持着微笑,连眼泪都不让它流出来多一寸。
她在片场录制失神的时候,她的表情近乎镜像自凝,但她大脑中也许是一片空白,也许是想到了别的事情,当她回过神来,笑着说了一句重拍的时候,那一刻,你感觉她的灵魂好像被重新洗练了一次,于是,换了个人间。
欢迎关注我。
绝对是Nicole Kidman演绎生涯中最佳表演。不是很明白为何amazon一直不让放出评价,到目前都没解禁,也不能打分,但是这部电影非常精彩,不仅生动刻画了旧时代好莱坞的刻板、守旧、种族和性别歧视,也鲜活地讲述了Lucille Ball作为一个喜剧女演员当年遭遇的事业和婚姻上的不公待遇。她是聪明的女性,可惜却生错了时代,只能在电视上扮演“傻女人”。那个时代的好莱坞没办法给予她机会表达她的声音和想法。而作为一个女性,即使她很努力在维系自己的婚姻,很努力在工作,却依然无法得到来自丈夫和同业男性的足够尊重,十分令人叹息。Aaron Sorkin的剧本还是那么犀利,没让人失望!
大编剧导演还是比《贝尔法斯特》的那位大明星导演拍的好,可惜略显单一的调度思路让片子越看越乏味,最后连人物一张嘴都千篇一律了。
大概是索金最无聊的剧本了,当他的台词机关枪来拍肥皂剧的时候基本是场灾难,浪费了妮可基德曼奥斯卡级别的演技,最后那场忘词戏是属于她的影后时刻。
整部电影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但基德曼的表演还是不错的
索金真的安安心心写剧本就足够了 他的天赋完全不应该浪费在影像上
现代人太喜欢看full of over the top emotion的东西。Adam Driver那种歇斯底里式的表演。这片像是给你一个线头,然后慢慢把整个故事抽出来。途中有witty comedy moment,有cute romantic moment,最后内核是一个female story。人物塑造丰满,表演也都在线。我就看不懂跟风黑有意思么。都TikTok看多了跟不上节奏看不来长片了么。
锁精剧本越来越烂,导演技巧毫无长进,《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就看得我头大,这片更糟糕,剧情稀烂不说,剪辑简直混乱到家了。全片唯一的优点就是传奇演得确实不错。
跟纪录片版(《露西尔与戴斯》)前后就差了几个月,聚焦同样的对象,形成互补,只是这个剧情版的信息量就相对少一些了。
Nicole在某些镜头下难掩脸僵但举手投足的大明星风范仍格外迷人。电影涵盖元素可谓不少,从麦卡锡反共到女性主义与好莱坞studio的运作八卦,全片有一种”严肃的学院派突然想放飞一把”的质感,我个人是很喜欢。
全程都在感叹剧本的复杂精细、充满睿智和哲思,又同时吐槽从时间线到视角,从风格到节奏的混乱,等到结尾字幕一出,written and directed by Aaron Sorkin,恍然大悟,不足为奇。Kidman的共情能力真的强,只靠(脸僵到也只能靠)眼睛就把Lucile Ball喜剧形象背后的复杂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惜Kidman真的是不会喜剧表演,扮演“最出色的喜剧女演员”就有些失真了。Bardem相比之下真的是惊喜,居然能歌善舞,喜剧感也优秀。
艾伦索金怎么不管拍什么都能拍出一股勤能补拙的吃苦劲儿,完全没必要。
全是技巧,没有感情
选材情景喜剧,结果还真就拍成了情景喜剧。依然是繁复的文字游戏,危机事件、人物画像、机锋对白,结构上搞些倒叙插叙小把戏,再整一个绝对圆满光滑的结局托底。性别、年龄、容貌、政治倾向、婚姻故事、行业变革,真可谓玲琅满目任君挑选,艾伦索金像极了一个称职的大卖场导购。
Aaron Sorkin这部算是在尝试自己不熟悉的题材类型,但看起来始终未找到适合的创作切入点/表达重点,人物、结构甚至自己拿手的对白都显得呆板…… Kidman和Javier Bardem全程出戏,演得刻意,还不如不用口音;Bardem西班牙人演南美人总是不可信,始终有股欧洲味。
Lucille说出gaslight的时候,当下和过去,黑白和彩色的语境隔阂被打破了——和Tammy Faye、Fosse/Verdon等窥视演艺夫妻星光背后暗面相似的文本质感,Aaron Sorkin典型锋利笔触和密集讥讽凸显舞台喜剧和生活角色之间表演的两面性——我爱露西,主语是我,即使是时代局限的性别歧视情景秀主角背后的男人,却事实上由妻子卫星般无休守护着易碎的男子气概构建生活到舞台的整套话语。麦卡锡非美调查委员会红色大字的阴影、幕后团队关于性别与年龄的困境之惑、二十年间好莱坞影视发展和行业潜规的画卷一览,两小时台词交锋花样叠出,可就像颁奖季题材冲撞的布道夫妇,除了供给主角展现演技的女性视角平台,现实意义都是陈词滥调。生活就是靠恪守各自角色运行的戏剧,她出神的瞬间,婚姻的剧本也被定格撕碎。
剧本太长了,闪回没有必要。妮可演的很努力,但是她的戏被其他演员吃的七七八八。
Nicole在录影棚里失神的瞬间很好,整体就是没有起伏、没有要领的颁奖季传记片
艾伦·索金的人物都精明干练,感觉智商不够不配活在他的世界里哈哈哈。
其实不难看的。但是索金的武器库里面就这几样东西,他笔下的人物都太趋同了。
算是传记片常有的通病吧 想涵盖的点多而杂 时间线乱 加上镜头语言的单调 让整个叙事很不抓人 Nicole的Lucille Ball 尤其在黑白光影中 总让我不由得恍惚成Renée 但凭借这么中规中矩的成片和虽成熟稳定但缺少话题性和巨大突破的表演 想要拿到Renée在颁奖季的剧本恐怕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