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们对这部电影什么看法,反正我是找到了年轻时看武侠小说的感觉!
估计是现代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大幅度提高了,反正肯定不会是因为花了¥6块钱不值得才吐槽本片的!
我儿时看70年代邵氏电影的那些一招一式宛如机器人或慢动作的武打片(我一直喜欢称之为武打片,而不是动作片)一直都是欣喜若狂,真的,那个年代,大陆很少能看到这些电影!再后来青年时期开始接触了武侠小说,虽不至于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看个遍,那也是业余生活的重点项目!我们那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连卡拉OK都没有,也催生了那时候学会的吉他,又扯远了。看小说确实是课外很重要的消遣项目,每个学校里面或者周边或多或少都有两三个租书店,男生看的最多的自然是武侠小说了!
也确实很久没看像本片一样的武侠电影了!看了本片,反而勾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看过的武侠小说在我脑海里的想象也无非像本片这样!也许是那时候见识有限,想象的空间不宽,但是,本片就是我记忆中的武侠小说!
从视觉效果、动作场面来看比较贴合我曾经的想象。从故事情节,我觉得和当年的武侠小说也是不相上下。在我的记忆中,一部好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对于武侠的描述,更重要的故事剧情的精彩!当然,真正精彩的剧情,一定是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也就是充满了未知和疑惑,直至最终的豁然开朗!而本片也基本上做到了,不说做的多优秀,起码看的观众起起伏伏吧!
还有本片一众明星也是看点啊!除了男主冯绍峰不太熟悉,胡军、吕良伟、王庆祥,还有已经去世的曾江,都是些老戏骨,这类电影对于他们来说,虽不至于精彩绝伦,起码游刃有余啊!女一女二不认识!
我不太清楚大伙儿为啥对国产电影要求如此苛刻,我就觉得值得一看!毕竟是娱乐片嘛!别说我没花钱,就是花钱,也不过¥6,还不够你的一顿早点,多点宽容嘛!
推荐指数⭐️⭐️⭐️🌟
『青面修罗』
从阵容到制作本是能上院线的片子,
最终选择了网播,
有比较明显的“大改”痕迹。
影片剪辑比较凌乱,
剧情略显割裂,
感情戏过于跳跃,
BOSS的身份基本也是从饰演的演员登场便能猜到,
稍显不错还数对于武器的设计以及部分动作戏份,
总体来说,
导演李仁港也延续了自己近二十余年来拍武侠题材的低水平发挥,
一如既往地稳。
【5或6分】
这都不能算圈钱之作,因为这部片几乎不用看,只需靠近,它所散发出来的烂片气质你就能感受到,进而避雷,可以说烂得毫不遮掩。
这不会是洗Q专项吧?里面加这么多无谓的动画,是为了“走经费”更顺畅些?还有奇葩到搞笑的配乐、剪辑、服化道、台词…都说电影是工业品,而这部片子…是残次品。
(还不到140字?另外,为什么有的长评能打分,有的长评不能打分?)
烂可以。但不能为了骗钱自动沦为网大。请问网大是电影吗?既然网大不是电影,网大公认是垃圾集中营。那么好歹一个按电影拍的东西去院线上映至少还有大银幕的观感。如今自动放弃成为电影的可能,自动沦为网大,连电影都不是了。剧情又不行,不被骂才怪。以为观众傻吗?如今早不是网大这个垃圾骗钱的时代了。网大这种至今都在给平台赔钱的垃圾玩意儿,就不应该存在。这是文化降级和堕落。难道除了铜臭味,底裤都没有了也不要了是吧!这样好吗?
这两天有一部院线转网络的电影上线,是原名《刺局》的《青面修罗》,改编自圆太极的同名长篇小说。
这个电影项目也是很多年前就在操作,但因为乐视影业的状况频出,以及制片人张昭的离世,几乎“一代失踪”……
就在人们觉得这片已不可能江湖再见时,它却换了套“面具”重出了,一开始讲全片长60分钟,真正上线又变成了近两个小时。
而原先公布的阵容中许晴也被换了角,可以说跟乐视一样充满了“骚操作”。 目前《青面修罗》在豆瓣评分也是一言难尽,惨跌至4.3分。
当然说到此片,以及接下来应该还会上线的同名网剧,就不能不提导演李仁港。
与其称他是作者导演,不如说是“邵氏电影”的精神传承者。
《刺局》即使只看小说的内容,就很“李仁港”:离恨谷,各种杀手组织,诸般奇兵利器……
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之前的代表作《锦衣卫》《三国之见龙卸甲》《鸿门宴传奇》《94独臂刀之情》等片。
再加上冯绍峰,徐少强等人的演出,更让这样的联想,找到了“根基”。
但事实上,李仁港这个导演比较特别,甚至跟一般的香港都有所不同。
通常一位导演,总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比如喜欢用相熟的演员,甚至整个班底,倾向于某类题材(这当然有时候也是制片人的选择,导演在某个题材上成功了,就不得不反复拍),以至于发展出自己或明显,或隐晦的某种电影风格。
当然这是导演这份工的共性,而在其中,还会有“一小撮”导演的自我风格特别强烈,甚至强烈到独一无二,只需要看一眼,就能辨别出来。
而这样的导演一般被尊称为“作者导演”,以便跟通常那种行活,特别是大片场的流水线式导演相区别。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仁港导演算不算得上是真正的作者导演呢?
就如刚才所言,就算是一般的导演也会有些怪癖,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一些东西,还难以解释,再加上有些可能是后来的影评人“强行”加以总结出来的。
而李仁港相比一般导演而言,这样的“怪癖”就更多了,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飞碟帽,服饰头巾,巫祝面具的设计,“奇技淫巧”的兵器与机关设计,以及在很多场景里都喜欢立上几块石碑,刻上或隶书或魏碑的字样,等等等等。
这当然跟他是美术指导,又在国外修过视觉艺术,早年还拜师学过国画有关。
但问题是,也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把自己这方面的“风格”无限放大,强塞到不管什么背景题材的电影中去……
虽然这么说,也不意味着拍武侠,就必须跟胡金铨导演那样工于考据,并把很多作品的时代都放在明朝。
这跟自身趣味及修养有关,不可强求。
不过另外,打一个可能并不合适的比方,就好比库布里克导演在《2001太空漫游》里用上了一块黑方碑,效果不错,格外自珍。
于是他接下来在自己不管什么题材,风格的电影里,都安上一块黑方碑,从而使之变成比《闪灵》里的237号房间,或者数字42,更会被影迷反复解读的关键符号!
但这真的好吗?
李仁港导演1984年进入亚视,导演过刘松仁主演的《九月鹰飞》,跟徐克最早的剧集《金刀情侠》可算是改编自古龙的同一部小说。
然后他在93年时为TVB拍了《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主演是姜大卫,个人风格与其说是乍现,还不如说这部20集的电视剧,已经把他日后在电影中的“作者标签”几乎都甩了出来,并从此一直稳定保持着……
据说李仁港导演很喜欢看邵氏的老片,平生也很得意于张彻对他的一番评价,也就是把他说成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我理解中的作者导演,除了有固定的“标签”之外,还会在一个或大或小的领域里不断深挖,或者确实是把这些“标签”安插到不同的题材背景中,却是为了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从这一点而言,李仁港可能更像是张彻的“嫡传弟子”,而跟徐克之间有莫大的分别。
就好比赤裸上身,盘肠大战等属于张彻的个人标签,但他也跟李仁港一般,不管什么片子里都搁上一点,在自己的导演生涯中,始终如一,不断重复。
而徐克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个人导演,包括监制的标签也很明显,但始终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求新求变,使他所拍的新版故事,与旧版之间有着几乎是云泥之别。
虽然我个人觉得他在剧本结构,特别是核心创意方面,还有很大的“历史”局限,但比起张彻和李仁港导演来,显然离真正意义上的作者导演,要近了许多。
所以,与其称李仁港是一位偏执的作者导演,还不如说他是个“邵氏电影”的精神传承者。
邵氏这种传统的大片场,是包罗万象,包办一切的,导演演员,以及服化道等,都是旗下的职员,一般都是拿固定工资的。
于是这种近乎流水线作业,就是哪部电影一火,就在短时间里大批量的生产。
因为一切都是现成的,演员,场景,服装,兵器什么的,稍加改动,就成了另一部电影,反正一般观众也不会太在意这些……
而邵氏之后的TVB,大致也延续了这一体制与流程,只是播放的媒介不同罢了,于是产生了很多TVB的套路,还有“标签”,比如网上流行的台词TVB体,鸡公碗,五毫港币特效,还包括TVB武侠剧的动作设计。
老实说,上文提过李仁港所导的《九阴真经》,跟一般TVB金庸武侠剧是有很大不同的,但问题是,它不是主流。
在这剧之前和之后,比如83和94版的《射雕》还是传统的拍法,而且即使是如今的眼光来看,那种传统的拍法,可能依然是最适合金庸小说的。
这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以及改编成影视剧的老大难问题,不是一部《九阴真经》可以轻易改变的。
而之所以说李仁港导演更是“邵氏电影”的精神传承者,在于他虽然在TVB时属于一个革新者,但接下来在电影处男作《94独臂刀之情》香港票房只有76万港币后,没多久就执拗的变成了一个守旧者。
因为他当然从来没有在邵氏片场工作过,不需要在演员,服化道,兵器,场景等方面,不得不反复加以利用,可李仁港导演就是这么干了。
总是尽可能跟邵氏老演员合作,这与其说是一种尊重与传承,还不如说是某种守旧和偏执;
而在兵器与机关的设计上也是如此,看上去非常花哨与精巧,但这些根本不参与叙事,只是摆出来“展览”一下,然后就没它们什么事了。 这一点从《锦衣卫》《鸿门宴传奇》,到现在这部《青面修罗》皆是如此;
还有服化道,和场景就更不用说了,《青面修罗》里派别众多,于是介绍一批新角色登场,就要多“分配”一处宅第,或者特殊的场景,于是在实地或者后期特效上,依然不计成本的“大兴土木”。
但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极少,因为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是从同一张古老的建筑蓝图,或者是邵氏片场里已有的场景中,稍加修改后完成的。
其实像李仁港这样,对于老邵氏电影有着复杂,甚至是扭曲情感的香港导演,也不是孤例,其中颇具代表性。
我个人认为是尔冬升导演,他是邵氏武侠小生出身,早年被关在片场中,稍微换身打扮,就出现在下一部武侠片中,而这段不断重复的经历,在他的内心几乎都成了一份阴影。
于是他后来跟姜大卫一起拍《猫头鹰》,极尽调侃讽刺之能事,而在自己当导演后,又只拍当代社会题材……
但这种刻意回避的做法,到最后那份心理阴影,还是会再找上门来的。
于是到了2016年,他在徐克的协助下重拍《三少爷的剑》,尽管跟他早年主演,楚原导演的旧版相比,特效上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的。
但可惜的是,整体风格或内涵上,新旧两版不管是电脑特效,还是室内搭景,呈现出来的感觉和意境,却是半斤八两,换汤不换药的。
而尔导跟李仁港导演,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只当了一回迟到的“邵氏电影”精神传承者,便知难而退了。
而李导直到今天,依然还在这条复古小道上,执着的行走,或是偏狭的踏步着。
文:李翼
公众号:抛开书本
时至今日,一直有一种感觉,中式武侠已经日渐式微磨灭凋零,而武侠电影正如西方的西部片一样夕阳余晖。国产电影唯有层出不穷的三流网大仍在热衷于各类武侠玄幻类题材(主流玄幻),而这些垃圾电影正在慢慢榨干武侠电影的最后一丝价值。 说回这部青面修罗,院线的骨披着网大的皮。 虽大牌云集,却剧情稀碎,人物行为动机缺乏逻辑,感情戏毫无铺垫,只能用各式花里胡哨的机关设定来迷惑观众的眼球。 生硬的人物旁白和离谱的人物特效VCR来回参插,情节混乱不堪,整体来说,除了花里胡哨能给人留点印象以外,几无可取之处。 花夫人那首迷惑的献曲在一个古装的背景里不要太违和。 一把飞刀斜倒插在地上,反派最终不插死在这上面,都对不起我的既视感。 李仁港十几年如一日的老套路是时候收一收了,想要一招鲜吃遍天,前提是要有一个合理完善的剧本做底,故事都讲不好,再华丽炫酷的操作也只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难得没见飞碟帽)N
平均一分钟三个漏洞
这阵容这制作如果不是疫情应该可以上院线的,怎么形容呢,还是有股香港武侠的风格。
这阵容这制作如果不是疫情应该可以上院线的,怎么形容呢,还是有股香港武侠的风格。
剪辑确实挺乱的,但反转也挺有惊喜的,也不是不能看的水平,不知为何差评一片。
一下子重回了10年前那个大投资烂片横行的时代,故事垃圾、台词荒谬、角色可笑、配乐离谱、剪辑乱来,并且充满了由于太烂而产生的笑点。作为李仁港的作品来说,基本上就是《攀登者》和《盗墓笔记》的段位,看着一群成年人过家家。
不想承认自己花了6块钱看过
電影甫一開始,在片名出來之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邵氏舊派武俠感已經撲面而來,而隨著故事推進,感覺愈發強烈,雖然用了很多新技術,也擋不住整部電影強烈的舊感。李仁港味十足的服化道是舊的,遊戲感十足的特效製作和人物出場介紹是舊的,故事更是有一股半個世紀之前的舊味,不過,卻也透出幾分武俠味來,甚至還是古龍味,和同樣最終網發的王晶版《倚天屠龍記》比好多了,尤其有幾場動作戲的設計甚至能夠讓人眼前一亮,但是耐不住剪輯一片混亂,敘事不行旁白獨白硬湊。被換臉的許晴,幾乎每一個鏡頭都長得不一樣……
太岁要是给自己打造一副钛合金狗眼,那他就不会死了,可惜了可惜了!!!
又是压了好几年的片子,转头变网大了,剪辑很奇怪。虽然说是设局,但局都太幼稚了,有点侮辱智商。动作不是重点,更像机关大战。最后男女主为啥不能在一起,理由过分牵强了吧,直男癌啊。
猎鹰冬兵直呼内行……本年度最烂毫无悬念,毫无悬念!
奔着你的(尉迟)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来看这部电影
阵容强大的大咖们跟着李导,带着先进CG武器齐齐穿越五代,架空历史,好大的网大野心!
李仁港的徐克式神怪武侠,虽然他水平本来就有限,但片子后期被剪成这样,结构筋骨大动(其余部分应该也为网大的形式做了修改,例如角色登场时的“亮相”),又因不可抗力,主要反派角色戏份缩水,最终呈现出这么个破碎混乱的样貌来,还是有点令人心疼……
大概想拍中国的超级英雄吧,一些大起源的概念,但真的太好笑了。
不知道是剪辑的问题还是啥,画面细碎,各种装逼,里面人物感情毫无铺垫乱七八糟,什么都是嘴上说说就过去了。男主的扮相好老啊!反正整部片老里老气的。一边看一边问“啊?”然后看完就“就这?”还有后面说女主设局,你妹啊,女主知道谷主的身份就是不说,等谷主派兵来谷里的人都干翻了,对女主有啥好处??给二星是我老公说可以给的,估计他喜欢变形金刚,要我自己就一星了,因为看完完全没任何享受电影的感觉!
看过,不小心手残删了,女主角色演绎有点可惜,本来角色故事性极高。
我真的没看懂,这是在干啥,猎鹰大战金刚狼吗?冯绍峰那个爪子,感觉不是手,是小叮当的口袋,啥都能装下,我真的怕他再无中生有变出一杆迫击炮来。这片子最好看的大概就是,许晴换脸换的每次出场脸都不一样,特别恐怖谷,还对不上嘴型,可太好笑了。
阿修罗在前,青面修罗于后,烂片跟修罗干上了,修罗招谁惹谁了?青面修罗大战金锣太岁,由金锣火腿肠独家赞助播出。
我是来看有没有钢盔的。
你全程加旁白我也理解不了这个故事在讲什么啊,这设定跟玩儿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