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Netflix纪录片《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以媒体与警方的采访为主,结合动画、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讲述了发生在韩国网络社交平台Telegram聊天室的数码性剥削犯罪案件。
之前我推荐过追踪团火花所写的《N号房追踪记》一书:《N号房追踪记》最初报道者揭秘,3部分解读网络性犯罪的背后
追踪团火花由“火”与“煓”两位女大学生组成,她们也在这部纪录片中现身,亲身讲述卧底、追踪的心路历程。
纪录片与书籍是互为补充的。切入角度、侧重点不太一样,披露的案件细节、对案件本身与社会进行反思的点也略有区别。
首先简单归纳、比较一下两者的视角,看看各自的侧重点:
书《N号房追踪记》
1、学生记者视角,卧底追踪、搜集证据的过程和细节,包含与被害者沟通、协助报警、向向媒体提供情报等等。(例如纪录片中讲的抓“兔子”,就是追踪团火花向警方提供了大量证据,才让警方能快速锁定犯人。)
2、女性视角,追踪团火花的个人成长故事,由她们是什么样的人,看她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勇气去对抗巨大的犯罪网。延伸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与危险。
3、独立媒体视角,思考社会应对法,寻找改变的方法,譬如修改法案、改变大众的错误观念,尤其要摒弃“受害者有罪论”。还讨论了犯罪诉诸公论化的作用。
纪录片《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
1、报社记者、节目制作人、追踪团火花为主的媒体人视角。讲述取材、报道的过程,并在网上直接与“博士”在网上对话、周旋。获得白客(正当合法的黑客)帮忙,用犯人骗受害者一样的方式,骗“嘎嘎”上钩,获取了犯罪者的个人信息。
2、警方视角,谈具体如何锁定、追查到犯人以及抓捕过程,以及犯罪事实的细节。后半部分主要就聚焦在如何抓捕“博士”、“嘎嘎”了。但感觉,主要还是媒体“已经摆好了饭桌”,提供了大量线索、证据,强力诉诸舆论,推动警方更加积极地作为。
我认为书和纪录片两个都需要看,两部作品单看都不算完美,但合在一起算是尽可能地让我们了解到N号房案件的全貌,深入思考背后的问题了。
因为这不是一桩随着犯人被抓就能够终结的罪案,类似的犯罪今天仍持续在全世界的黑暗角落滋生壮大,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被害者。这个主题的讨论价值不必再多说。
单看这部纪录片本身,有亮点,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
首先,穿插的动画部分非常出彩,用强烈、黑暗的画风渲染了可怖、压抑的氛围。有很多残忍的内容,很难用影像还原,而动画可以创造象征性的、充满隐喻的、风格化的影像。
受害者们被无法窥见全貌的,隐身于网络空间的巨大威胁所掌控,动画中,一只手做出“指令”的动作,一只手握拳代表强硬威胁,受害者因为恐惧而变得更加渺小,被玩弄于股掌之间。黑白色调中扎眼的红色眼睛象征着暴力与死亡,加强了视觉上的恐惧感。
被害者们的身心灵都受到了严重的压迫,随着四周的黑色向中心挤压,不断缩小的空间、扭曲的姿势,让屏幕之外的观众也感受到了心理的窒息。
仍然是巨大的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被害者们吊起,隐喻一种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操控,把人当做提线木偶一样,当做自己的战利品。
底下的密密麻麻的人在拍手、欢呼雀跃地观看这场“木偶表演”,期待着人被抛下的瞬间,被众人的推崇暴力和犯罪,暗示每一个人都是加害者。
最终受害者被抛下,如同坠入地狱之火。
依旧是提线木偶的既视感,隐喻在犯罪者邪恶的注视下,被害者被物化,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任绳子的拉扯,好像被“五马分尸”一般。
城市的网,由网络连接起的人们的注视和观看,像一张大网,而被害者这网被捆绑着,站在舆论的顶端、逃不过被掌控的命运;商品包装、橱窗,也是被观看、被消费的象征,水印是其自我价值的证明。
这里的《聚光灯》\《韩民族报》受害人是指,因为报社和电视台报道了N号房,激怒了犯人,犯人扬言要让一名被害者从SBS电视台楼顶跳楼,以证明自己有着操控别人生死的能力,潜台词是,是你们的报道害死了她们。
他想证明自己像神一样厉害,反观其内在,却是源于现实中无能的卑劣感。
但是很可惜的,纪录片中几乎没有谈到N号房的犯罪心理,他们到底为何这么做?
当这些人的犯罪超过了正常人想象的范围,也许会判定说那个人是不是变态、疯子?总之是一个异类?这样定义的时候,其实也是把他的犯罪看作了一个偶发的特殊案件。
在特别企划节目《权日勇、金南佶为你解读恶之心》中,权日勇教授谈到网络性犯罪时谈到了在极端恐怖的犯罪背后,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成因,即社会压力,或说社会压迫感。
社会压迫造成的“相对剥夺感”,再演变成“社会排斥感”,加剧了犯人本就扭曲的价值观,要破坏他人的人生。“我这么活着你也应该这样。”、“你也应该像我一样被破坏掉。”
然后以弱势群体作为目标实施犯罪,这是犯人经过评估,认为只有这一类人“行得通”,这种选择恰恰揭示了他本身的无能和卑劣。
举例来说,如果开车时,前面有一辆车硬加进来,普通人可能会骂两句“会不会开车啊”之类的,可是犯罪者的内心会想:“你是不是瞧不起我?”可是,如果从前面那辆车下来的人是马东锡呢?那么犯罪者就会夹起尾巴······因为凭他的能力,那不是他可以发泄愤怒的对象。
包含网络性犯罪在内,韩国没有针对男性的连环杀人案,而西方是有的。
从一个人的犯罪心理,延伸到一群N号房观看者的犯罪心理,再到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这也是我觉得另一点遗憾,最后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大众错误认知的反思部分也太少了,犯罪心理学李秀贞教授的话只放了几句······甚至把应该要强调的东西和片尾字幕放一起,仿佛是附加的······
“没有哪个受害者活该被害,有些人无论怎么向他们解释也不能理解这一点,如果实在理解不了(不愿理解)就把这句话背下来吧。”(《N号房追踪记》)
总体来说,这不能算一部高水准的优秀纪录片,但因为它的题材,以及背后做出努力的媒体人,即使重来一次,也要报道出真相的新闻精神,和帮助受害者的善意,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超乎影像本身的价值。
无论是对被害者感受的恐惧,对犯罪者的厌恶或者对热血记者的钦佩,看完之后,始终没有或许本应有的感受。很多人在观看的时候,应该因为不适感而退出去了,我看到了最后,没有很深的触动。最好奇的反而是那些加入群组的大多数人,他们受到惩罚了吗?
电影《杀人回忆》的结局,没有抓到雨夜杀人魔的警察多年后故地重游,看到了凶手长相的孩子告诉他,那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小说《天灯》中的主角,遭到连夜的审问,最后终于离开了警署,让她感到最不适的,是那个拷问她的警察,在白日也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也许是我的想法过于消极,在我看来,所谓普通人和罪恶者之间,没有什么质的差别,只是欲望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差异。
对犯罪者的雷霆之怒,虽然正确,但无甚用处,因为犯罪者不会因为正义者的愤怒而感到害怕或愧疚,他们反而会觉得这是一场更加刺激有趣的游戏。对调查记者和犯罪者的细致刻画,使这部纪录片更像一部商业警匪片,让一众加害者和受害者都隐形了。被害者善良的话语,听起来很心酸,也许是为了保护受害者,所以没有将叙事集中于她们,但是制作者不敢回答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加害者。
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恶魔,只视乎有没有这样一个机会。
制作者不敢面对这个真正的问题,所以将恶集中到运营者身上,试图让观众代入记者,感受对犯罪者的愤恨。实际上更多人虽然并不像个变态一样热衷于通过犯罪感受权力,也绝对没有那么热衷于维护正义。越纯粹的正义者和越彻底的犯罪者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社会价值扭曲的具体体现。
不要割裂善与恶,请用放大镜审视每个人的双重性。
这两天爆料的“秘密花园”网站上关于未成年少女的性虐待事件,让我想起收藏夹的这部片子。看完非常失望,关于N号事件的讲述比2年前我看中文媒体的新闻报道都要讲得少,更多地展现了韩国的媒体如何把这件事情推到舆论顶点,警方非常神勇地破案了,最后的落脚点竟然是Telegram是个祸害,轻描淡写地上了个价值没有观看就没看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最后对于新闻参与者的采访,我看到了性别间共情的差异点。
男记者:“整个过程参与报道的过程太煎熬了,我的道德让我知道这事儿之后不可能不推进。如果可以,我宁愿不知道这件事情,这样我就可以不参与报道。”
女记者:“如果可以我愿意重新写一份报道,会在受挫之后继续坚持下去,并最初保留我看到的所有证据。”
卧底的女学生1:“我希望早点儿知道,早点儿可以推进这件事情。”
卧底的女学生2:“我希望回到博士和嘎嘎出生之前,这样我就可以教育他们不要去做这样的事情。“
男性会对视频的恶心程度愤怒,会反对参与这件事情,会努力去抓罪犯,会同情受害者。不过,他们无法与女性的恐惧,和对自己随时成为受害者的担心产生真正的共情。所以,他们可以在抓到博士和嘎嘎之后,把这件事画上一件句号。要是不知道这件事情就好了,这样就不会去面对心灵的煎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我非常理解远离自己不需要面对的麻烦问题。
这种不故意地看不见,是以前女性在共同话语中面临的玻璃墙。今天的这个社会,我们有足够多的有能力愿意表达的女性,把这些问题带到公众的舆论的中。只是很遗憾的是,曾经的玻璃墙可以在今天被打破,却换来”挑起性别对立的“恶名,或者是”女生就是太敏感小心眼“的污名。今天,这些舆论的打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铜墙。
这些视频是偷拍者、上传者、分享者的罪证,它们的流通不是让这些人恐惧,而是让什么都没做错的被拍者恐惧?是什么让被害人如此地担心?一旦这些信息被曝光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们面对威胁如此地臣服?为什么受害者全是女性?如果当有不雅视频流出,我们关注点不在不雅的人身上,而是让偷拍者收到相应的惩罚,丢了工作、被千夫指等等。比如今天的社会媒体/新闻的重点词不是”X X不雅视频流出“,而是”X X 分享了不雅视频“,”X X上传了不雅视频“。他们还会那么肆无忌惮地去伤害别人吗?
有多少人知道,信息时代无秘密,数字化地传输的东西随时都可能被全世界知道,凡是存储在可以上网设备的东西都存在着有朝一日人尽皆知的风险。没有telegram还有其他的通信工具,国内的小花仙,Q Q群都可以分享。在前互联网时代,不也有U盘硬盘可以分享。再往前推,还有光碟可以借阅,还有盗版可以刻录。Telegram是阅后即焚是无法储存,可是仅限于此软件相关,比如服务器端。手机可以录屏可以截屏,可以用其他的设备录你手机的屏。面对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去教育每个人,去规范互联网,去预防这类型的犯罪?
其背后的社会问题不去触碰,N号房永远不会消失。
「一些我认为的缺点」观看时,几乎无时无刻脑子里都有一种声音,让我无法更加沉浸,那就是坐在桌前做出陈述的人只是一位演员。如果他们能更好更显真实的呈现所饰演的调查人员,或许我可以摆脱,他们略显“事不关己”“居高临下”等等这些我的“误读”,因为事件是由这些人一步步推进的。又或者在把安全放在首位的基础上,以更真实的方式手法呈现N号房事件。
「我的感受」观看后我愤怒于在一开始,从报道这事件的记者到整个社会,甚至如果身处那个国家的我自己,还是会自然的把这类认定为不是什么个例,先前也有类似的案例,而因此关注很少。只有当事情不那么普通后,才开始有人往水面上扔石子,之后越扔越多。难过于纪录片里提到的一个检举人,也是被性剥削的受害者,她在向调查人员表述自己的情况时,调查人员几乎立刻就知道她是谁了,但却要安慰女孩说“没关系,没有人会知道的。”
我能理解两位潜伏在性剥削群组的勇敢女生,代号火花,退出群组的举动。她们那种凝视深渊的行为,在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如此泯灭人性的对待后,却没有即时得到外界的援助,很难不感到挫败,更深的体会那种“身心”都被污染的痛苦。
谢谢纪录片没有美化结局,画面里,海中溺水的女孩,脚上没了把她一直往更深处拉的脚铐,镜头在她挣扎着往光亮处游的途中切换了。女孩在多深的水下呢?她能看见海面上的微光吗?真的有光线吗?加入到性剥削群组的那两千多人呢?世界上那么多允许甚至推波助澜的人呢?女性的容貌和身材,被下了诅咒般的群体威胁,太多走不出来的噩梦,太多无法愈合的伤痕,令人沮丧与不安。
N号房里那位女记者最后说,自己如果能更早一点介入这件事,那几篇报道能写得更好一点,或许就会少一些人受伤害。另一位女记者也说,希望能更早一些,甚至希望在那两加害人出生时,自己就能带给他们平等的观念和教育,当时真的被那种沉静力量感动到。那位男记者说,虽然调查出了很多,但如果能选的话,希望自己能不调查,会更幸福。哈哈哈。
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 ——甘地
最近一部由Netflix制作的纪录片《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本片讲述了两名女大学生、一群记者和网络犯罪警察追捕“N号房”(性剥削在线犯罪网络)的故事。本片又一次将韩国发生的“N号房案件”摆在了世界的面前。N号房案件,是指通过社交平台Telegram建立多个秘密聊天房间,将被威胁的女性(包括未成年人)作为性奴役的对象,并在房间内共享非法拍摄的性视频和照片以此获利的案件。
敷衍的流水账
影片大量采用短信、微信、电脑界面实时交互的拍摄手法将犯罪人员对女性的言语压迫进行展现,这种手法扩大了观影者的代入感,一种溺水无助的窒息绝望感使观影者产生巨大压抑的情绪。N号房房主“赵博士”的张狂、媒体人的无力、公众的舆论……..一场围绕受害者的角力将影片一直推向高潮,但最后导演却只是以兔子、嘎嘎、博士的落网作为情绪的宣泄口草草的结束了本片。
影片为保护受害者及相关人士的安全与隐私,角色都是是由演员代为演出,但它实质依旧是纪录片性质。导演罗列了已有的现实素材倒作为影片叙事的脉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新媒体界面讲述方式,一部算是在几个线上中规中矩的影片,但令人失望的是作为如此重大恶劣性质的案件,导演居然没有任何的表态与深挖,让人难以理解,或许这是作为Netflix量产纪录片之一的宿命?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本身来说并没有非常出彩的地方,但它背后的社会议题却值得人们重视及反思。在此我打算谈谈影片里没有着重表现得“观看者”角色,即那些房间里26万的用户进行切入。
26万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韩国总人口不到5200万,就算2600万男性,70%是15-60岁成年人,也就是1820万人,26万,也就意味着每80个韩国成年男性中,就有一个人参与了观看。如此庞大的群体,这种通过“观看”形成的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压迫与犯罪难道不该引起重视吗?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或许这案件最该批判还有这些以“正常生理需求”为盾牌的男性。
什么是“看“?
“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的实践行为,是主体向对象投射某种注意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取认知的行为,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往往被直接作为一种不证自明的常识,但常识的悖论在于,它一方面是自明性的,另一方面却也是最含混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看”来表达情感。
随意的一督,不经意的扫视,漫无目的的看,长时间的凝视。从低眉顺眼到眉目传情,从目光呆滞到两眼放光,从怒目圆瞪到眉开眼笑,眼睛能传达出明显的情感特征。“看”还能体现心理特征。裸露癖、窥淫癖、自恋、偏执,这些词语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的视线和目光往往与好奇、欲望、害怕、敌意等这些情感联系在一起。
看很复杂,看是我们欲望的投射渠道,也是福柯认为的实施权力的方法,也是多数女性主义者认为的男权对于女性压迫的工具等等。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你瞅啥”“瞅你咋地……”相信大家大多都听过这个笑话,一场暴力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种“看”我们可以说是在挑衅。一男一女约会,全程男的不看女的一眼,是讨厌?还是紧张?这种“不看”也表现出一种情感态度。监狱里,狱警未必比犯人们人多、强壮,但是在狱警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是不敢造次,这就是看背后所代表的权力压制。
电影中的“看”则更加复杂,它的“看”体现了:电制作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观众与影片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含的观众与电影制作者以及拍摄对象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相互观照中,两种关系形成一种 “看” 与 “被看” 的复杂结构关系来传达意图,表达情感或权力。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雷纳多对于玛琳娜的爱意通过导演拍摄的那教室中的一组主观镜头就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有《楚门的世界》中一直处于综艺节目中的楚门,“被看”的楚门成为大众权力制约下的牺牲品等等。
不要再为自己的变态找借口!
回到N号房案件,26万用户通过“看”从这些女性身上获得快感,他们通过“看”已经形成了权力上的压迫以及实际上的性剥削。
少女们害怕被更多人看到而选择被这26万人用“看”来进行性虐待,在这里“看”既是开始时“赵博士”强迫女性进入圈套的推手,也是26万用户对其进行性侵的工具。如果此处的“看”不算是犯罪,那么又何必逮捕“赵博士”等人,如果此处的“看”算是犯罪,那么又为什么不公布不处罚这26万的实际施暴者呢?或许这是所谓的法不责众?
可悲的是小编查了下对于“性骚扰”的法律,“看”并不是性骚扰(即使是直勾勾地盯着看),不算犯罪,只能算是不礼貌,但想想多少女性敢说被一个男性盯着看不害怕的?尤其是孤身一人,一个男的盯着你向你走来,甚至走过去后还回头看你,不恶寒吗?不害怕吗?
守法的坏人往往比犯法的嫌疑人更加恐怖,因为这个社会对他们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制裁。
感官生理愉悦是人作为动物天生所具有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人性,人性最典型的表现可能就是道德了,而道德的基础是感同身受,不让他人感到被侵犯,所以请男人们不要再用“这是男人的天性”“看妞只是为了身心愉悦”……等等这种不配为社会人的话语自诩了,因为你的“看”可能已经让别人不舒服了,这个“不舒服”可能来自被看的对象,或是你身边的亲密关系,如果你还认为看是一种欣赏,对方应该高兴的话,请联想下小偷进入你家偷你东西是因为他觉得你有钱,对你成功的肯定这种来类比,两件事不同的区别只是在于一个不犯法,一个犯法而已,而法律只是社会人的底线,道德才应该是人的底线。
最后要说,可能有的男性觉得女性也看帅哥呀,为什么不说女的,请想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下,你和猛虎对视所产生的效果,因为体能的差距,你会害怕而猛虎不会,而对于女性来说,男性犹如猛虎。(别杠,如果要杠,那就是你对)
望你的每一次“看”都是出自善意,愿每一个女孩都能无所畏惧。
Hi生活可以无尽平庸,但总要有电影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
倒是有一句话听起来有些感动,就是那女孩说,如果有可能回到博士和嘎嘎出生之前,去引导他们做个好人……
地狱空荡荡,男人在人间。不暂停根本没办法看完。从动画画面和水的意象出现开始,我在家里的沙发上开始感觉到窒息。这种恐惧几乎镌刻在所有女性的骨血和灵魂里,即使是想象也无法规避恐惧。有一条夜路我不敢走,有一个站点我不敢去,有一家酒吧我不敢待,有一种酒我不敢喝,有一类人我不敢接触。是我错了吗?是女性错了吗?什么时候才能改变现状?
“模仿N号房的犯罪行为,仍持续在全世界发生。”
可以从影片最后发现 只有女性感同身受
它的美术做的是蛮好的。这样题材的纪录片我不会再去评判它拍的好不好了,但我要说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片应该是几乎没有提到“男人”这两个字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n号房发起者是男人,参与者是男人,购买视频的人是男人,语言威胁胁迫那些女人的是男人,但是影片最后也说的是“人们不去购买视频的话……”请严谨一些:如果男人不去购买视频,如果男人控制自己,如果男人不去伤害这些可能是母亲、可能是姊妹、可能是女儿、可能是同事同学的女人们,那这些悲剧不会发生。我们虽是不同的国籍,但女性是共命运的,此处和他处也没什么区别。
是记录片,不是纪录片。
最后一段男记者说自己不报道的话会更幸福,女记者们都说自己早点儿报道就好了……多少有点儿讽刺
“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协同施暴者完成的”
为什么连这样的题材都是众多男性侃侃而谈 最初深入调查的女大学生记者不值得更多镜头吗?女性自身的声音大幅度缺失
请不要因此事件的残酷而暂时闭起双眼
再看一遍事件本身还是足够值得深思。但是这纪录片拍得太偷懒了,像是流水线量产纪录片,就是把媒体报道再说了一遍,一丁点新的东西都没加,素材不够,就用奇怪的美术来凑。。
男女记者回答后不后悔这次调查报告的答案也挺讽刺的,男性说后悔了不该调查,女性说后悔了应该早点参与调查,结果还是只有女性才能共情女性
全世界无数“N号房”成员的欢呼和沉默,比出现在镜头前的个别主谋恐怖太多了。
网飞也快把揭露新闻做成产业链了,纪录片里没有深度质疑,只有“知道你们想了解这些”的庸俗之恶
建议换个女导演拍。韩国男性无法共情女性
没太感觉到用心,这么轰动的原案拍了个流水线作品。虽然揭露是好的,但也要看是什么性质的揭露啊。不过这个烂事真是每接触一次都生理性厌恶一次,太烂了,烂透了。
太无聊了,果然就是Netflix的流水线纪录片。拿着纪录片的剪辑节奏大数据,把新闻素材大卸八块重新拼装一下,除了原有的新闻素材,导演一点新东西都懒得去挖。感觉这种Netflix家的大数据纪录片,只是把新闻包装成娱乐商品,给用户消遣时间。
片中提到: 卧底进Telegram调查的一名女性 在目睹了成千上万群成员的恶心行径之后 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一个普通男的都会恐惧 会不自觉认为他是其中一员。而最可怕的是这并不是她被害妄想 道貌岸然的外表下 这些人会不会在地铁扶梯偷拍裙底?会不会在被明确拒绝后还胡搅蛮缠?会不会在别人裸照遭恶意泄露的时候留言"求种求链"?会不会在性侵家暴新闻下评论"男的是不对 但女的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又会不会在看到穿着性感的女孩子后一边意淫一边骂她们是荡妇?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 一个N号房倒了 还会再有N+1号房 N+2号房 因为助使这些威胁 羞辱和迫害发生的人 一直生活在我们周围
你在街上遇到的很普通的路人,都有可能是GodGod,都有可能是Rabbit,都有可能下载过telegram,都有可能为不明链接付过费用,你在聊天室外无足轻重的一次的分享和转发都是从victim到slave这条人性之恶的链条上的一环,虚拟的网络世界是滋生罪恶最好的温床,你只听过Nth room,但也许有你不知道的Mth room。【SMURF/Netflix/2.91GB】
光是看那些打过马赛克的照片和过滤过的对话,已经感觉到如溺水般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