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 一些截图纪念
希望db不要吞苹果图
虽说是截图 但基本上精髓都巨头干净了,没看正片的不要浏览比较好
是一部令人泪水涟涟的电影
比第一部还要精彩深刻
开片的卡通撞色欢喜悲伤整个就是人间生活酸甜苦辣
老头子从开始的这个加是灾难,到最后 你们对我真是太好了,其实就是知足和坦诚。
和别的人约会还喷香水,可老太知道只是一句 他没那个胆子。
这一部里各自安好,可是这种感情和关系真真是反面教材啊,谁真的想要最后活成室友呢。
细节丰富的背景人物,插科打诨的NPC角色,都恰到好处,不会太悲惨,也不会真的想笑。
虽然最后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很美好温馨,但是想要独身快乐的依旧不会为所动吧。
以上
截图纪念
曾经在一段很消沉的时间里,我喜欢看山田洋次的家族剧,把《家族之苦》系列的三部曲都看完了,最喜欢第二部。山田洋次表现家庭,有一种难得的诚实。比如儿子嫌弃父亲,就是赤裸裸地嫌弃,不带犹豫的,家族内部也不存在任何正确的东西,只有各种偏见。温情嘛,偶尔是有的,但一晃眼就过去了;至于深情脉脉,那更是不存在,所有成年人都知道靠深情是无法维持家庭运作的。
然而,电影还是有一些很有意味的细节,好像在某一瞬间悄无声息地越过了基本的秩序。比如周造再遇老同学丸田,发现当年起点很高,让人艳羡的丸田实际上落魄半生,孤寡一人,最后醉死在周造家中。丸田生前租住的小房间里有一个花瓶,内里插着两支彼岸花,七十多岁的丸田下了工回来,就与这两支花对视,相顾无言。彼岸花是象征着阴阳相隔的花,花叶不同期,开放时那花骨朵孤零零的,看得人很揪心。电影就用这两支花代表了丸田让人唏嘘的一生。他死后,小辈们去那租屋里收拾,发现花已经凋谢,谢得非常难看,像被火烧过一样。
但山田洋次绝不属于那种会在电影里过分渲染哀情的导演,他表现了周造他们几个老同学的情谊,甚至带着一种不合时宜的可笑的童真,这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里绝不会出现的情节。他们在丸田的棺材前唱起以前的歌,把许多丸田喜欢的下酒菜白果堆在他的尸体旁边,直到发现火化的棺材里发出诡异的爆炸声……
我觉得电影的高潮就在这里,人应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体?这个烧脑的哲学问题最后变成了一出颇有荒诞意味的喜剧。以前也莫名其妙地想过,焚尸炉的工作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是文火慢炖,还是高温爆炒?白果在高温下的炸裂声像极了喜庆的爆竹,嘭嘭嘭地,让整个殡仪馆的气氛都变得无比尴尬。在这种反差极大的表现形式下,人的生与死,苦与乐,其实是不明晰的,甚至是迷乱的。这也是我对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感兴趣的原因,艺术能抵达的终点就是一场狂欢,人生也是一样。
山田洋次是生活的,也是戏剧的,他肯定没有他的前辈小津那么深刻,但如果没有他,我会觉得小津也有点让人烦闷。
第一次BIFF抢票,很顺利抢到了《家族之苦2》很靠中间的位置,很开心。
上来作为家里最大长辈的爷爷周造就要当一个固执的老司机,把家里的车蹭得伤痕累累。大儿子一直想动员全家人劝服老爷子别再开车了。但老爷子坚持要开车。(这我就开始要想歪了。。。)
最后还是无疾而终。前半部分,就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不服老的故事,家里的小辈也觉得,不能坐视不管,但又不知道以什么样的身份去管束曾经是一家之主的父亲。于是大哥推大嫂,大嫂推二姐,二姐推小弟,小弟推弟媳。一家子最后没人能劝得动老爷子。老太太呢,为了要在有生之年见一次极光,直接就去斯堪的纳维亚了。
故事中段,周造遇见了自己的中学同学,七十好几的人了,还要穿着荧光服,在街上疏导交通,不知道周造心里有没有一点骄傲(至少自己比人家境遇好),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有的。他曾经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嘲笑的这个人,曾经经营过一家大厂,后来生意惨淡,看来是关门大吉了。但是他们曾经喜欢过的一个女生,当年却是下嫁给了这个同学,当然后来也离婚了,这还是让人有些感慨的。
没错,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是有很多人说,这种情节似曾相识。很多人都在评论的时候说,啊,用了好多老梗,没什么新意之类的。但这种生活化的电影本来就是应该有一些让你感觉发生过的情节,这样才能赢得共鸣。我一个快三十岁的人还会感慨,为什么当年那个长得好看的妹子最后嫁了一个长得像杨臣刚的人,后来,又离婚了。我始终没有再见过她,但我总觉得她的人生十分曲折。还有一个当年闺蜜的前男友,在一次旧相识的婚礼上,曾经见过。当时的美少年现在还是眉清目秀,但他身边的人却并不是很客气的样子。后来听说他结婚了,也生了孩子,但强势的妻子还是经常会跟他吵架……
后来flag就立了起来,当年希望自己死前最后一顿吃的是银杏果的同学,终于在吃完银杏果那天晚上住在了周造家,并且死在了周造家里。于是,一场像舞台剧一样的大戏在这个本来就不算宽敞的家里开始了。这大概是最精彩的一场群戏。虽然前面还有各种笑料,但都不够这场戏多。大家都一直笑啊笑的,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死了一个人,但山田洋次却把这里处理得喜剧十足。尤其是周造,在知道同学死了之后,表现得十分淡然。
“啊,又走了一个啊。”
这就是他的说法。
我有时候觉得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说出来的话可能就是导演想说的话。因为到那个年龄之后,可能对于生与死就看得比较淡了,每天都要有人走。周造想让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谁陪他去参加一下同学的葬礼。他觉得他应该去送送他。虽然很多年都没有什么联系了,但是他觉得有些事情是注定的,比如再遇见,比如死在了自己家里。或许有些仪式性的事情需要完成吧。小儿子和儿媳说本来也要去参加葬礼的,因为儿媳觉得死去的老爷子挺可怜。
那时候的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就那么孤独终老,会不会觉得很孤独。其实不会。因为有些爱面子的人,还是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一点一点衰老,不管身边有谁,都希望自己还是十八岁的自己,像戏里苍井优的外婆那样,一个人躺在床上,还是会唱着年轻时会唱的歌。虽然没有人会理了,但自己还是会唱得很开心。
葬礼那天早晨,意外地,所有的晚辈(除了孙子辈的)都到了。大概在他们内心,虽然都说忙事情,但还是都赶到了。可真正要参加葬礼的人却迟到了。原来他们去买了银杏果。当时就有点想哭的冲动。当周造说,你再等等我们,就过去了。我想想,人生也不过就是这样吧。
当他们再一次唱起年少时唱的歌送别同学的时候,我真的完全就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来当年看《茶馆》的时候,最后有人扔纸钱喊的那句“主家赏钱一百二十吊!”如果要说回忆的话,大概人生中会有很多片段,但一定是在上学的时候最开心,那时候没有太多艰辛,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当我们慢慢迈向社会,好多事情都不愿意在回忆起来。曾经美好的事情,都会当作幸福的事情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在聚会的时候提起来,那些记忆就好像变成了永恒一样,一直烙印在脑中的沟回中。
好像是最近看《怒》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人越来越大的时候,你会发现值得珍惜的事情越来越少,后来就发现没什么是必须抓住的了。
参加完葬礼,老爷子也是很感激,跟大儿子说,辛苦你啦,还跑一趟,好好去上海吧。大儿子临走说了一句,等我从上海回来咱们得好好讨论一下你驾照的问题!
诶?你就有种,“到底谁是爸爸”的疑问。
不过想想看是这样的,父辈终于变成了固执的孩子。很多时候他们坚信自己没有老,有时候他们又觉得自己老了,甚至还想倚老卖老。不管我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对待他们,他们都是可爱的。这才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而且老爷子也说了一句,“你们都是好人啊,我真的是幸福”。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导演啊,如果您还想拍,就一直拍下去吧,我们会看下去的。
2017年,野心勃勃的黄磊老师翻拍了两部日本影视剧,一部是《深夜食堂》,一部是《麻烦家族》。
中国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就引来骂声一片,豆瓣评分2.8,成为现象级大烂剧。《麻烦家族》的口碑也没好到哪去,豆瓣评分4.6。
这两部翻拍作品,最大的槽点就是不伦不类。虽然都是讲的家长里短,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生活习俗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硬要一群中国演员穿日本服饰、吃日本料理,然后去讲一个中国故事,总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违和感。
其实在日本,这种由细小之中见宏大,表现平民家庭生活的影视作品有一个专门的类型——庶民剧。
《麻烦家族》就是翻拍日本庶民剧大师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
庶民剧是小津安二郎开创的一种表现平民家庭生活的影片类型,《家族之苦》导演山田洋次是庶民剧的集大成者。
山田洋次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他在日本最知名的作品是《寅次郎的故事》。
《寅次郎的故事》是一部庶民喜剧系列电影,这个系列拍了48集,从1969年一直更新到1995年,直到饰演寅次郎的演员去世才完结。这20多年的时间里,全家一起去影院看《寅次郎的故事》,一度成为日本人辞旧迎新的重要内容。
山田洋次说:“他(寅次郎)是一个反英雄,也是庶民剧的精髓,他是一个小人物,其貌不扬,经常失败,真正代表了人类悲哀、寂寞的一面,故容易引起共鸣。”
作为庶民剧的代表性人物,山田洋次多次用作品向前辈小津致敬。
2013年,他将小津的代表性作品《东京物语》翻拍为《东京家族》,三年后又带领原班人马拍摄了《家族之苦》。在《家族之苦》的结尾,山田洋次还安排了主人公周造坐在电视前看《东京物语》的致敬桥段。
《家族之苦》的故事围绕平田周造的一家八口展开。
周造是一名退休的倔老头,整天优哉游哉。他的大儿子和女儿已经成家,小儿子也谈了对象,本来正是颐享天年的时候,没想到老伴儿突然向他提出离婚。
原来,一直逆来顺受、贤惠体贴的妻子早就受够了他的一身臭毛病和大男子主义,看到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就要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荒唐事”,周造的大儿子和儿媳、大女儿和女婿、小儿子和准儿媳轮番上阵,用尽手段撮合老两口重归于好,闹出了不少笑话。
黄磊的《麻烦家族》剧本几乎完全照搬了《家族之苦》,不过这个故事是非常日本的,放到中国难免会让人觉得:“中国的寻常人家并不这样啊。”
老年人离婚率居高不下,是日本很独特的一个社会现象。一方面是日本的男尊女卑传统,另一方面是进入现代后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传统家庭模式遭到冲击。
影片中,无论是周造的老伴儿还是大儿媳,在丈夫回家后都要亲自帮忙脱鞋、更衣、盛饭、烧洗澡水,这种大男子主义的家庭氛围在中国还是比较少见的。
另外日本的养老金分配制度规定,夫妇离婚必须平均分配养老金,日本女性平均寿命又比男性高7岁,因此进入老年后,妻子抛弃垂垂老矣的丈夫,带着丰厚的养老金开启新生活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很多日本老年离异男人的生活境况都比较凄凉,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日本男人也越来越注重在年轻时善待妻子,不再奉行“大男子主义”。
当然《家族之苦》是个大团圆结局,周造和老伴儿重归于好,一家人和和美美。
于是到了《家族之苦2》,周造的老伴儿上来就决定去北欧旅行。周造对北欧没兴趣,他给了妻子充分的自由,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享受晚年。
周造喜欢开车,不过年纪大了,车子经常剐蹭。三个子女打算没收他的驾照,周造再次耍起了倔脾气:“没收我的驾照等于让我去死。”
老伴儿不在家,周造开车带着居酒屋的老板娘去兜风,没想到半路遇见了高中同学丸田,两人已经三十多年未见了。
周造看到昔日同学一把年纪了还在干体力活儿,明显混的没自己好,于是热情的邀请他喝酒、叙旧。
闲聊中,周造得知丸田当年娶了班里的女神,继承了家里的产业。不过风光没多久,赶上泡沫经济,欠了一屁股债,老婆也带着孩子跑了,丸田只好东躲西藏,年过七旬还住在出租屋里,做苦力维持生活。
周造觉得丸田挺可怜的,喝完酒天色也晚了,就把丸田带到家里过夜。入睡前,丸田看到周造儿孙绕膝、晚年幸福,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还四处碰壁,生活艰难,不由得坐在床上叹气。
“今晚久违的喝到了美酒,真是美味啊。白果就酒,太美了。”丸田感叹完,镜头切到桌上一杯威士忌,杯子里的冰块融化了,丸田的生命也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消逝了。
第二天,周造的子女们发现一个陌生人死在家里,慌忙报警,并且责怪父亲不该随便留陌生人过夜。
警察来后,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让法医对尸体进行调查,认定丸田是死于心脏病。因为丸田没有任何可以联系上的亲属,只能让社会福利部门做一个很寒酸的火化仪式。
小儿子和儿媳找到了丸田的出租屋,房东得知丸田的死讯,伤感的说,丸田先生是个好人啊,叫他去申请生活保障,他却说“我没用是我的错,不想让国家为自己费心。”(典型的日本人思维,一辈子为国家和公司着想)
周造觉得丸田是死在自己家里,所以想去殡仪场送行,不过儿女们都不愿意去。于是周造说:“那家伙只被殡仪场的一个工作人员送行,实在太可怜了。这家伙到底干了什么坏事啊?事业失败,签下一笔债,被骗做了连带责任担保人,这些......是严重到要让他独自踏上黄泉之路的罪行吗?”
想到老同学凄惨的晚年,周造越说越激动:“他也有好好交税,也有好好工作,都是个七十几岁的老人了,在烈日下挥洒汗水,这个国家是要让人工作到死吗?”
周造说完这番话,刚才还在抱怨的儿女们全都沉默了。第二天,周造一家八口全都出现在殡仪场,为丸田送行。
就像前作是反映日本社会的老年人离婚潮一样,《家族之苦2》在日式幽默的背后也表达了对人口老龄化的担忧。
日本现在和未来都将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由此产生的养老金缺口也十分巨大。虽然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要达到日本目前的程度,专家预测要再等30年。
由此可见,类似《家族之苦》这样的庶民剧是根植于日本特有的社会环境的。我们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翻拍也不会让我们感同身受。
其实,庶民剧的灵魂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面貌,表达人类细碎、真实、沧桑的情感,具体的生活习俗、矛盾冲突反倒是故事的陪衬。
可惜的是,国内翻拍只是模仿外在的皮毛,却没有学到对情感的触碰。
就像网友们吐槽“中国的‘深夜食堂’不应该是居酒屋,而是大排档”一样,如果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还是多从身边挖掘亮点吧。
相爱相亲丨雷神3丨银翼杀手2049丨王牌特工2丨天才枪手丨猎凶风河谷丨羞羞的铁拳丨人生密密缝丨蜘蛛侠:英雄归来丨敦刻尔克丨极盗车神丨杀破狼:贪狼丨二十二丨战狼2丨绣春刀2丨冈仁波齐丨海边的曼彻斯特
4月14日,山田洋次的最新电影《家族之苦2》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作为本届北京电影节的重磅,这是这部电影的全球首映。观影过程中,现场不时爆发出笑声、掌声、抽泣声。散场时,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送给这部作品,也送给未能到场的山田洋次导演。
去年,2016年6月,我在上海电影节看到了《家族之苦》,山田洋次导演也出席了映前见面会。10个月后,竟能看到更为精彩的续作,我的心情格外激动。
说起《家族之苦》系列的渊源,可追溯到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家族之苦2》不仅是去年《家族之苦》的续作,更是山田洋次庶民喜剧《寅次郎的故事》(又名《男人真命苦》)系列与《东京家族》的精神续作。而《东京家族》自然是对《东京物语》的翻拍与致敬。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山田洋次导演自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进入松竹公司担任导演助理以来,已从影60多年。拍摄了80余部电影。其中主要是以下三种题材电影:以《寅次郎的故事》系列为代表的庶民喜剧;以《母亲》《弟弟》《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为代表的亲情电影;以及以《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为代表的武士片。
《寅次郎的故事》(又名《男人真命苦》)系列自1969年第一部公映以来,至1995年最后一部《寅次郎红之花》,26年间总共推出48部。除3、4集外,均由山田洋次导演,并沿用同一套演员班底:渥美清、倍赏千惠子、志村乔、笠智众、后藤久美子等。26年间,观众看着演员长大、老去,甚至直到去世。到1996年渥美清因病去世后,《寅次郎的故事》便就此完结。已开始筹备却未能拍摄的第49部,成为永远的遗憾。
以《寅次郎的故事》为代表的庶民喜剧,以日本普通小人物、普通家庭成员为主角。通过喜剧的形式,把普通百姓在时代、社会中的生活面貌方方面面展现出来。从柴米油盐的鸡毛蒜皮小事,到生离死别的悲欢离合。以20多年的跨度,48部的篇幅,无数的角色、事件、细节,构成了一幅现代日本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主人公如邻家人一般亲切的设定,接地气的剧情,以及喜剧幽默的形式,都使得《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中国深受大众欢迎与喜爱,获得很高的人气。
渥美清去世后,山田洋次转而拍摄了数部武士片与亲情片,都取得了很高的口碑。2013年,山田洋次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翻拍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拍出了《东京家族》。
除了与时俱进增添了次子的角色与311大地震背景外,《东京家族》几乎是对《东京物语》完整的照搬与翻拍,汇聚了当今日本老中青三代当红演员,阵容可谓豪华。片中,桥爪功/吉行和子饰演老夫妇,西村雅彦/夏川结衣演长子/长儿媳,中岛朋子/林家正蔵演女儿/女婿,妻夫木聪/苍井优演次子及其女友。
当影迷还在为山田洋次翻拍《东京物语》是超越经典的致敬还是东施效颦的拙劣模仿而争论不休的时候,山田洋次却在亲情片《假如和母亲一起生活》后,再度回归久违多年的庶民喜剧,以《东京家族》相同的演员班底,拍出了喜剧片《家族之苦》。并在去年上海电影节与中国观众见面。
《家族之苦》的故事,围绕二位老人的“离婚危机”展开。展现三对儿女各自不同的性情,穿插丰富的喜剧元素,以及妻夫木聪饰演的次子与苍井优的恋爱故事。最后,以父亲病倒进医院后,向母亲表达爱意,二老和解为结局。
“婚姻危机”是放之四海都热门的话题。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更何况片中这么一个大家庭。日本男人的“大男子主义”也使得在家中,家庭妇女往往要做得更多,忍得更多。很多男人都有像片中的父亲那样,脱内裤袜子不翻正就随地乱扔、上厕所不放马桶盖、吃饭吧唧嘴等坏毛病。几十年过去,再相敬如宾的表面之下,也流动着不满的情绪。当这些不满情绪找到出发点,被摆到台面上,便如积蓄已久的火山,爆发了“婚姻危机”。
《家族之苦》不仅植入了《东京家族》的海报(感觉有点奇怪,毕竟演员班底都是同一套,看起来有种穿帮的感觉),更在片尾加入了《东京物语》的电影片段做结尾。山田洋次终于以这种形式,完成了对小津安二郎最直接的致敬。
但相比《东京物语》,无论是《东京家族》还是《家族之苦》,都与其差得太远。在家庭人际关系上,森田芳光的《宛如阿修罗》也比《家族之苦》的简单制造笑点高明得多。无论是庶民喜剧系列,还是亲情、武士片,个人认为《家族之苦》在山田洋次作品中并不算特别突出的。
时隔一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年不拍摄续作电影的山田洋次,携原班人马,给影迷带来了《家族之苦2》。
《家族之苦2》继承了前作的故事与角色。桥爪功饰演的主角平田周造作为一家之长,依旧有着老顽童的固执性格。明明都一把年纪了,仍然倔强地坚持自己开车,闹出不少让家人提心吊胆的小事故。还趁太太出国旅游的机会,勾搭居酒屋的老板娘。让人不仅莞尔。
在与居酒屋老板娘驾车出游之时,周造意外地遇见了几十年未见的高中同学丸田吟平。当年的丸田高大帅气,是高中足球队守门员。如今,70多岁年逾古稀的丸田与妻子离婚后独自一人生活,为维持生计,在做着交通协管员的职业。天天风吹日晒,十分辛劳。晚上回到租住的屋子,也要忍耐一个人吃饭的孤独。
日本老龄化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日本,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为了生活依旧在工作。有的在做出租车司机,有的做交通协管员,有的做便利店店员。其实在中国,这样的老人也不罕见。最近,我就在看完一场电影后,在路边见到几位穿着交通协管服的白发老人,在路边用锄头一下一下地刨着砖块,看起来是那么的徒劳无力。让人感慨。在计划生育的后果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现状下,比日本还严重的青壮年劳动力缺失、严重老龄化的社会,或许离我们并不遥远。
十分重要的丸田吟平一角色由75岁高龄的老牌男星小林稔侍扮演。他与山田洋次多次合作,曾参演《学校3》《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母亲》《东京家族》《小小的家》与《假如和母亲一起生活》等多部山田洋次电影。也是和山田洋次合作几十年的老搭档了。
注意:以下内容包含电影剧透。
与旧友重逢的周造非常兴奋,叫来高中同学与丸田在小酒馆喝酒叙旧。他们一边回忆旧日时光,一边高唱旧时的歌曲,好不开心。喝得醉醺醺的周造还把丸田带回家中,继续喝着洋酒。看着周造儿孙绕膝,三代同堂,孤独终老的丸田羡慕地叹了几口气,缓缓睡去。
然而,丸田这一睡,就再也没能醒来。第二天,因解决固执的父亲高龄开车驾驶的问题,一家人重新聚集在一起。正如上部中的那样,他们再次预订了鳗鱼饭,可惜又没吃成。因为大家发现了丸田的遗体。手忙脚乱地叫来了医生和警察,在混乱中,将尸体交给警察处理了。
独自生活的丸田并没有人为他送终。周造与儿女一起奔赴殡仪馆,为丸田做火化前最后的送行。周造将丸田生前最爱吃的银杏果倒入棺木,盖住了丸田的遗体。在火化时,大家听到哔哔啵啵的爆响声。原来,是棺木内的银杏果被烈火烘烤,如同爆米花一般爆裂开来。电影就在这样的温馨的欢乐与死亡的感伤并存的气氛中结束了。
相比前作“老年离婚”的主题,《家族之苦2》则是“无缘社会”,死亡相关的剧情更加沉重,也更有深度。与《东京家族》(《东京物语》)更形成一脉相承的对照。以喜剧的手法,讲述没有妻儿陪伴的老人,辛勤工作,孤独终老的寂寞与无奈。让观众笑中带泪,并引发深深的思考。棺木中银杏果四处爆裂,丸田露出笑容。这样的超现实美好画面,既温馨又悲伤,实在令人难忘。或许,只有日本人能把死亡拍得如此浪漫、喜感而又温暖。
悲剧中的喜剧,总是比纯喜剧更动人的 。
没看到北影节展映的朋友也不必遗憾。据报道,《家族之苦2》有望于中国公映。说起来,山田洋次导演与中国也是颇有缘分的。因父亲是满洲铁路设计师,儿时的山田洋次在中国东北生活了14年。改革开放后,其执导的《幸福的黄手绢》与《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等多部电影均以译制片的形式引进中国,深受欢迎。渥美清的形象深入人心。山田洋次导演也是上海电影节的常客,在两部《家族之苦》里,长子都提到提到“去上海出差”,反映了导演对中国的“念念不忘”。《家族之苦》也已被改编成国产电影《麻烦家族》,即将上映。其品质如何尚且未知。由此可见,《家族之苦》系列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
文/ 汪金卫
不得不佩服编剧,如此琐碎的家庭喜剧,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到了。
为什么说丸田必须死在那晚借宿的老友家呢?
故事的转折点在平田爷爷偶遇他高中的老同学丸田。遇到老同学之后,去寻找他,办了一个同学会,让丸田感受到久违的同窗好友之爱,痛痛快快喝了一场酒,吃到了年轻时最爱吃的杏仁,因为醉酒留宿好友家,第二天早上发现他死在高中好友的家里。
刚开始看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哎,好可惜,怎么丸田就突然的死了,真是太可怜了。因为丸田这个人物生前真是过的太坎坷了,原本继承了家里的绸缎庄,没想到没过几年就破产了。娶了班花做妻子,却在几年后离婚了,还带走了唯一的女儿,长时间分离,连女儿长大以后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和自己的亲哥哥也感情疏离,甚至丸田死亡以后,警察通知他的哥哥,他哥哥也并没有什么表示。这样一个老头,到了70多岁了,按理说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还要一个人孤单的住着一个小的可怜的单人间,大热的天在街上做交通协管员之类的苦差事。
所以啊,编剧安排了他和主角平田爷爷的偶遇,并在偶遇之后和老同学有一次欢乐的聚会,喝了好多好喝的酒,在老板娘的小酒馆中抒发了自己长期苦闷的心情,把这么多年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说了出来,还吃到了自己年轻最爱吃的白果,甚至之前说过,如果人生中最后的晚餐也是白果就好了这样的话,结果,一语成谶,白果果然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餐。
但是我为什么觉得在老友家中死去是对丸田最好的安排呢?如果当晚他没有喝醉,没有在老友家借住,而是回到了自己又小又破的单人间,那么经过那一晚幸福的聚会以后,丸田老人的生活还是会被打回原形,独自过着孤独贫困的生活,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可能都不会有人知道,可能会像警察说的那样,只有福祉会的工作人员单独送葬。
所以编剧安排他死在老友家,死在借住的那个晚上,因为他的生活在那一天结束是最幸福的,所有的遗憾都圆满了,见到老友,抒发苦闷,死之前都是开心幸福的。而且由于死在老友家,那天刚好平田爷爷的子女就上交车钥匙的问题召开家庭会议,所有的人都到场了,才有了后面全家人来给丸田送葬的场景。
而且,丸田的死,也让平田爷爷意识到,自己之前讨厌的这个家,是多么的温暖,虽然他之前一直觉得这个家乱七八糟,子女一心想让他交出车钥匙,不让他开车,不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他还有爱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子女,还有孙子孙女承欢膝下,虽然他之前一直觉得孙子不过是子女用来监视他的。
编剧用丸田的死来告诉平田爷爷,告诉观众,生活中就是得有很多小小的不如意,小小的遗憾,才能叫做生活,或者说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和遗憾才是你生活下去的各种动力,如果你的人生都圆满了,所有的事都如意了,该说的话都说了,想吃的东西都吃到了,额。。。。那生活对你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比第一部精彩多了。很久没这么开心得笑了,简直就是冲着脚心挠痒痒。希望山田洋次导演活到二百岁,就一直拍下去吧。
夸张的表情真让人笑不出来,没有矛盾硬生生地挤出一个死亡的情节,最后就拍拍屁股走人不了了之了。
#SIFF# 山田洋次调料包还是蛮好吃的。但毕竟有了量贩感。
今年最佳日影
老爷子拿来的杂志上面细心的折了角,只这一个小细节就成功被拉近和电影的距离。与第一部对应的梗好好笑,又比第一部好看太多。一扫之前看安东尼奥尼的萎靡==
讲真,电影节的观众真的挺可怕的,笑声里带着浓浓的朝圣感,也是有点魔性,其实和第一部比,真的差一颗星不为过,整个故事摊出来,除了演员的闹剧表演,真的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了,最后就是,小七真帅,又帅又温柔啊
日本谢广坤一家的家长里短,欢乐却不轻松,现实又温情。
一部孤独和死亡主题的电影,却用这样玩世不恭的喜剧方式来传达导演内心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最后殡仪馆一场戏真是大师手笔,真正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不失手的山田洋次,而且越来越通透,越来越臻于化境。我的年度最佳。
#2017BJIFF#嬉笑怒骂的家庭琐事,让人笑得非常开心又哭得一塌糊涂的电影。银杏果噼里啪啦的爆开了,而人生大概就是这其中那微甜又带苦的味道。
爱屋及乌,喜欢第一部就喜欢第二部,因为情感核心没变;喜欢这家子人就会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各有故事却能苦中作乐;喜欢山田洋次,喜欢日本家庭片,都会喜欢这一部,哪怕只是一部续集。
老山田庶民喜剧的剧本功力确实厉害,“欢笑大家族”的背后道出了存在于日本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如果说第一部是对<东京家族>的自我否定的话,那么这部完全属于“山田喜剧映画系列”的重启。下一部可以说说孙子的故事了,哈哈
粉丝电影的口碑也太好赚了吧?1还能看到“东京家族”的影子以及对小津的致敬,2就完全靠各种闹剧和抓马提挈了。生活气息越来越淡,人物关系也味同嚼蜡,这样的“家族之苦”还有苦可言吗?(当然3还是要追的,我一定要看聪聪喜当爹!)
上次闹生离,这次话死别。我们太熟悉这家里的陈设,容易滑倒的台阶、存在感极强的门铃、总是不合时宜出现的外卖小哥。我们也太熟悉这个家族,大哥骂小弟呆头呆脑、二姐夫时不时爆出金句、总是恰好出现在楼梯顶端的老爷子。寂寞了一辈子的丸田,活得无声无息;白果在棺材里噼里啪啦,终于死得惊天动地。
1.看完就去吃了资料馆附近鳗鱼饭和银杏,好吃的不得了。2.电影从银杏的死开始让我反复落泪。3.但是导演很烦,总是哭着哭着出来一个笑点。讨厌。4.第1000部电影 和潘达33一起看。
#BJIFF# 非常高级的黑色幽默,用一次意外来透视人生的悲喜,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含蓄内敛,山田洋次的着眼点在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外在情感张力,这种略带夸张的表达方式恰与自小津以来形成的美学传统达成了互补,一收一放之间,日式家庭剧已然登峰造极
本来觉得如此凄苦的一生,涉及生死,即便是喜剧式的哀乐人生处理,也过于嬉笑,太轻。但想想已经那么苦了,最后一顿饭能吃到银杏果,能有朋友相送,好不容易能一醉解忧愁(彻底的),也挺好的。家族之苦,能有家族,终归说的是幸。只愿自己最后一顿饭也有酒有笑。
小津的六十年代,几个老头在酒馆里讨论着嫁女,礼貌克制却有一派欣欣向荣;山田的二十一世纪,几个老头在居酒屋里追忆似水年华,嬉笑怒骂却弥漫着一股死亡的气息;一个时代过去了,日本社会也从经济爆炸走向了严重老龄化,他们却都是这个时代伟大的记录者。
4.5 虽没有第一部剧力集中,但涉及更多日本老龄问题,扩大了社会辐射面。比较高级的是将死亡轻松化的处理,尤其是银杏果噼噼啪啪炸满脸等梗的设计,令人在会心大笑的刹那又不禁背脊一凉。最心酸的,莫过于山田洋次向我们宣告:他已准备好再见。
山田洋次导演那么大岁数用自己喜剧的方式来探讨孤独的老人以及死亡太令人敬畏了,后半段真正的连续哭中带笑,延续上部的一些老梗也恰到好处,遗憾没能见到老人家,希望他能一直拍下去。看完立马去找鳗鱼饭和烤银杏去吃。北影节资料馆首映场。
好差。大家真给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