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完成度还算可以,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只要强过中央六台的自制片就不算亏本。 演员长得也非常神似卡拉什尼科夫本人,这一点在观影感受上有加分。 但是遗憾还是很明显的: 1.卡本人痴迷制作一把全新自动步枪的逻辑是贯通的,但是动机刻画的不够。因为波波莎卡壳而中枪的下级军官、童年的经历、甚至爱国情怀,感觉都是可以深挖的点。但是很遗憾,动机塑造得仍旧很疲软——仿佛完全是兴趣和好胜心在驱动。而卡作为世界知名的俄罗斯招牌,甘于清贫不走穴的退役中将,把一切都献给了国家的设计师,仅仅是兴趣和好胜心恐怕还是不足以支撑起人物。 2.卡本人的出身非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故乡以及工作生活了半生的阿拉木图目前都已经是别国了。无论是持有何种政治立场的俄罗斯人都应该对这样复杂的人物背景期待着更深刻的戏剧冲突,甚至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与国家认同的议题。而电影选择呆在安全区中规中矩,虽然无咎,但终归有点遗憾。 或许,本来可以成为像《窃听》一样电影的。
这是一部非常合格的传记电影,平白直叙,没有之前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中那种澎湃,总觉得男主该逆袭的时候却失败了,看电影的时候总在等一个嗨点,可就是等不到。假如我们是战斗民族,可能会感慨颇多,赞美一个伟大武器的诞生。就像前几年看《拆弹部队》一样,没有处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看的就索然无味。这部电影叙事非常清淡,非常鸡肋,绝对不算精彩。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一个执着的近乎于倔犟之人,一个不谙世故之人。他的执着让他显得不近情理,他的不谙世故让他浑身上下透着怪诞之气。
这个前坦克手,指挥坦克冲向敌人的炮兵阵地,如同疯子似的决绝。一旦下定决心,立志设计出一把性能良好,操作简便的自动步枪,就会不顾一切的去实践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此时,任何障碍对这个前坦克手来说,都不再是不可摧毁的堡垒。
电影《卡拉什尼科夫》,再现了一个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专注于个人的志向,毫不动摇的追寻发明的真谛。此真谛在信念的操守下尤其可贵,亦即生活除了发明与钻研,别无其它。这让卡拉什尼科夫在真正的同行眼里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阿列克谢·苏达耶夫,另一个著名的枪械设计者,尽管后来长期掩盖在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系列枪械的光环之下。其人在初遇卡拉什尼科夫时,就断言后者身上有一种特质,正是这种特质让苏达耶夫对眼前这个如“愣头青”般的小伙子表达了出自内心的鼓励。
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就如同一个“愣头青”,在他眼里,只有自己的发明,没有权威和长官的存在,别人更是连“不值一提”的余暇都未从其心中匀出。为了践行自己的发明,卡拉什尼科夫可以从返家的列车上中途跳下,前往曾经工作过的小站,要求站长给自己一个操作台,着手制造自己设计的枪械。在遭到拒绝和冷嘲后,他会直接奔到当地军委会首长面前,申诉自己的请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孤勇,而是信念支撑起来的气概。它在一股平铺直叙的语调下悄然迸射,贯穿影片的始终,不经意地注满年轻的枪械设计者的灵魂。与艺术家相类,卡拉什尼科夫象对待艺术作品似的对待自己设计的枪械。这番孩子气似的自然性情,让冰冷的枪械在卡拉什尼科夫手里具有了生命。这是鲜活的艺术品,浸透着年轻的设计者才气与智慧的结晶,它抵消了恐怖的杀人利器带给人类的罪恶,成为守卫和平的砥柱和基石。
不得不说,卡拉什尼科夫设计枪械的初衷无可非议,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创造这种武器的初衷是保卫自己的祖国”。一个天真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者。影片没有刻意去营造浅显的个人主义似的爱国情怀,而是寓这种深沉的爱于一个个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在舒缓的叙述下铺垫开宏大的历史图景,对苦难祖国的守护与热爱也就在其间渐次展开、绽放。
与这个天真的爱国者相呼应的,是叶卡捷琳娜的出现,成为卡拉什尼科夫对祖国的“大爱”和个人情感的观照。后者作为上级配置给卡拉什尼科夫的女助手,同时也是年轻的枪械设计者生命里难得的一抹亮色。
枯燥的设计生涯难以磨灭叶卡捷琳娜对青春的缅怀。她虽为人母,却热爱跳舞。晚班结束,在卡拉什尼科夫送自己归家的途中,饶有兴致的踏上一条或许在此之前许久都未涉足的小道,因为道路尽头有令她向往的露天舞会。年轻的枪械设计者并非不解风情,也懂得适时而出,在意图可疑的邀舞者面前强调自己作为叶卡捷琳娜“守卫骑士”的地位,哪怕对方是个穿戴齐整的高阶军官。
因为卡拉什尼科夫的天真与无畏,他的单纯与才华,叶卡捷琳娜与这个沉思时象个哲人,笑起来象个孩子的男人走到了一起。他和她有志趣相投的奔赴,有同志般的深情厚谊,更有浓浓的化不开的爱。相对于卡拉什尼科夫的发明,除去“爱”这份生活中奢侈的调剂,他的时间几乎被枪械所占据。这个被信念支撑着的怪人,也唯有他,才得以被捷格加廖夫所赏识,后者更是推荐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枪械批量生产,列装军队,而自己设计的样本则甘愿被库存封藏。
捷格加廖夫对卡拉什尼科夫的赏识也让前者弄明白了一个萦绕在将军心里的疑团,那就是对卡拉什尼科夫受教育水平的反复提及。这个自学成才的年轻人毫不讳言自己没有上过学的这一事实,就算这一事实在捷格加廖夫那里作为对卡拉什尼科夫个人评定的汇总材料,在将军看来,也无关宏旨。影片没有纠缠于对个体学历高低、教育程度的津津乐道,尽管卡拉什尼科夫近似于空白的学习生涯仍然以不引人注目的细节被多处提及,却成为捷格加廖夫赏识卡拉什尼科夫的点缀性铺叙。这种叙事设计使得整部故事推进的更为真实,也让通过自学成长起来的年轻设计者在一众佼佼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军方高层的推荐,强化戏剧冲突的同时,令影片主人公的形象饱满的更加接近历史原貌。
当“AK”系列枪械列装军队的那一天,捷格加廖夫带着卡拉什尼科夫来到军营,向这些装备着新式枪械的士兵们正式介绍武器的设计师,一个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不,“大男孩”。如此称呼我们的主人公并不为过。因为卡拉什尼科夫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他的信念,“创造武器的目的是保卫祖国”。也许有人会说,信念背后的热情来自天真的赠予,但你不能否认,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对祖国爱得深沉的那份坚定和从容。
(全文完)
——文中图片出自电影《卡拉什尼科夫》剧照——
影片出自天才发明家拉什尼科夫的个人传记,他自幼喜欢动手捣鼓枪械,他在影片中也多次回忆起自己儿童时代制作枪械的过程。
故事背景发生在1949年战争时期,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坦克兵,而苏联正跟着德国发生战争。
受伤休养的卡拉什尼科夫,在玛泰车站偶然下车,来到火车机务段,准备在那里研制枪械。而起初安德烈并不愿意,通过一翻波折后,拿到了巴萨洛夫的信,才开始在机务段里研制枪械的。
下面是步枪草图。
在机务段靠着同志们的帮助,从草图到零件,从无到有,这热闹的造枪过程,跟你们在学校里,大家加班加点一起完成项目设计是一样的。
进过一系列的加工,成功打造出第一把步枪,可以说设计精良。
又在列别捷夫那折腾一会,由列别捷夫安排带到在靶场,成绩得到的不错的评价。
而步枪要达到量产,就需要参加苏联全国武器设计比赛,所以就将样品展示给库巴特将军。
试枪结束后,库巴特将军也觉得不错,特派卡拉什尼科夫作为军区的代表,前去参加联盟比赛,也因此成为苏联的科学家。
到了枪械研究所,发现自己没有图纸,也不会画图,也正因为如此,才邂逅女主叶卡捷琳娜的,军官让女主帮忙绘图。
两人的感情在剧情里有一段时间讲述,但是感情发展的还是不太明显,前一刻还跟跳舞的军官好上,下一刻就迷恋上男主了,剧情后半段也有点拖沓,花时间讲感情,却没有很好的描述出来。
在第一次比赛结束后,结果是失败了,而第二次机枪枪械比赛过程也是一笔带过的,而结果是所有的轻机枪样品都不能批准生产。
当1949年赢得与德国的战争后,战争结束,大家都以为这枪械比赛即将告一段落。
在此时上校的喜讯就来了,上级发来报文,要求研究所持续不断的给军方提供先进的射击武器,第三场竞赛也在此开始。
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部门,并在AK-47上做了设计,也就是现在的AKM。
而到了测试环节,则是捷格加廖夫将军在测试,年少不服气的卡拉什尼科夫索性就在空场地测试验枪。
在第三次枪械比赛中,有侵水,有侵沙,最终赢得自动步枪比赛一等奖。
这就是是著名的AK-47发名人卡拉什尼科夫的传记。谁能想到世界著名的枪械发明家,没上过学,如他自己所说,最高学历不到七年级。
每个真男人都要会打枪!
《卡拉什尼科夫》电影里大篇幅地展示了机械加工车间的样貌。我对这真的是太熟悉了。因为曾经在里面打过杂,玩过钻床,铣床,滚螺纹,磨床,焊接,液压。到现在还依然忘不了那浓重的金属气味。当时的指甲里一直是黑黑的,油渍洗都洗不干净。
机械加工的成品,全凭工人的经验。可以说新手和老手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上图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工人。铣削时需要手眼协调配合,只有手上用力均匀,加工的成品才会美观。
AK-47出名的原因是结构简单,结实耐用,性能可靠。市面上AK的价格非常便宜——大约在800人民币。所以很多国家对其进行了仿制生产,至今其总产量已经超过了一亿支。
(Bing: What is the cost of AK-47 in India?)
其中,56式突击步枪是仿制苏联AK-47的产品,由北方工业公司制造,于1956年开始服役。时至今日该类型突击步枪仍然被较为贫穷的国家作为制式武器装备部队。
电影里详细展示了枪械的拆解,可以看出来结构非常简单,便于士兵战场维护保养。
AKS-47是后来的改进型,苏联在上个世纪80年代研发出了这款产品,有轻巧灵便的特点,后来主要用于特种作战部队以及反恐怖特警队。
从图纸上可以看出AKS-47的枪托是可以折叠的,适用于空间狭窄的地方作战。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你为什么生气,你只要去一年。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这不是重点。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那又怎样?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科夫罗夫兵工厂,知道那里谁负责吗?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捷格加廖夫将军。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捷格加廖夫。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那又怎样?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他是我的竞争对手。你认为他会让我独自展开工作吗?算了吧。他会给我一张桌子和一把锤子,叫我组装他的机枪。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米沙,你能行的,你很执着。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是,我很固执。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你也是苏联最好的武器设计师啊!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你真这么认为?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当然了。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我是世界上最好的。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说你胖就喘上了。
对比这部俄国人自己拍的历史传记片,更显出刚看过的美国小说《莫斯科绅士》是个带政治色彩的“西方神话”。本片讲述是前苏联AK47自动步枪发明家的传记片,继承了《普通一兵》、《董存瑞》等社会主义时期英雄主义电影的干净、单纯;当然也多了些“时代复杂性”的描写(揭示其哥哥做为政治犯一直被关押)。总体来说,还是个今天俄国的“主旋律”电影。喜欢这类题材的人,可看看。
诚意很足,但内容不足。设计枪支就是在厂里带着一帮人走来走去。这个套路拍得也挺俗但是人物都挺可爱的。啊好想知道内务部要是和党卫军打一仗会是什么效果啊。
结果变成了省港旗兵的利器,不晓得卡氏爽不爽
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的伟大设计。没上过学,却设计出一支历经70年而仍被广泛使用的枪。这支AK-47及其仿制品,几乎抗衡了世界上所有的单兵自动武器。
天才的设计师的故事,一支神奇的枪械诞生的过程。影片用非常平实的手法,讲述了AK47的发明人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片中画面非常漂亮,男女主角颜值很高,应该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影片没有细致讲述发明中的细节,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过瘾。整体来说,观众还是看到了一位没怎么上过学、也不会画图的天才设计师的成功历程,当时的苏联真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和胆略,才能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设计师脱颖而出。
没有重点的流水账,像AK47一样,故障率低,就是精度差
看完有些平淡,只好找其传记来补,发现影片缺失了两个重要的关键:1、卡拉什尼科夫受伤住院其间,阅读了图书馆的所有兵器书籍,尤其是对轻武器的发展史变迁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2、在走向AK47之际,卡拉什尼科夫不断改进,得到很多方面的帮助——这是走向卓越的关键。影片本可以拍的更好啊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生于1919年11月10日(天蝎座),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自动步枪产量超过一亿支,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AK-47自动步枪也因此出现在五个国家的国旗上,卡拉什尼科夫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枪械设计师,没有之一
一代枪王的传记写实,不同于美式英雄,苏式英雄的成长史几乎都是从平民开始,而后缔造传奇,给了我们更多的鼓励,有梦想就要坚持下去!试枪阶段的慢镜头甚为震撼!
餓螺螄的米國大片!!!
枪械天才AK47之父
焦点不集中!有点散漫不过瘾!AK47啊!
在我心里,卡拉和他的AK47是真正的20世纪兵器之王。
寡淡如水
镜头语言很漂亮,构图什么的一看就知道导演是学院派,可惜这剧情太寡淡
仍然记得多年以前打CS时端着AK47将对手爆头的酸爽。
最牛产品诞生记——AK47,75年经久不衰
阿尔泰边疆区是个英雄的边疆区
真正讓卡拉什獲得至今的成功是冷戰時期制體指導的熱衝突輸出以及刻意的大量生產導向.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