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一直很悲观地相信人本动物论,对于食物和性的欲望和以此衍生的各种情感是人一切美好崇高或肮脏低贱的行为背后的最终驱动力,比如艺术音乐或者欺骗暴力。因此,不需要刻意隐藏包装或者崇高化我们的任何举动。这部电影用拼贴的方式将几个故事结合在一起传达了这个讯息。几个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1. 男女前戏用食物挑逗对方。两人互喂对方自己嘴里含着的新鲜蛋黄,蛋黄破裂之时液体肆意,高潮到来。男生把活鱼放在容器里,倒扣在女生小腹处,鱼儿因为缺氧不停蹦跳,刺激着女生呼之欲出的欲望。这两个片段充分调动了观众各个感官,令人如入其境。
2. 母亲病重奄奄一息,看到工作回来的丈夫,突然回光返照,灵魂出窍一般起身做了一顿蛋炒饭,看着孩子和丈夫端起饭碗,才瘫倒在地。丈夫没停下手中的筷子,含着泪对孩子说:“快吃,这是妈妈做的最后一顿饭,在冷之前吃完”。窗外的黑夜里,新干线以向地下倾斜的角度驶过,似乎刚刚接上妈妈的灵魂,准备去另一个时间维度。车上人们彼此无话。
3. 电影结束的背景是一个婴儿在吮吸母亲的乳头。镜头一点点拉近,孩子就在公园的阳光中,不知疲倦又漫不经心地吸着,似乎这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意义。
忘了提了,这是一个关于用心做好拉面的故事。但不重要。
春暖花开,虽无心吃喝,但对撸片儿却兴趣盎然。
今儿看了一部岛国1985年的影片《蒲公英 タンポポ》,这是日本著名导演伊丹十三的早年作品,说的是一群爱管闲事儿的路人,帮助一位拉面馆女老板重振家业的事儿。
故事挺简单,没啥跌宕起伏。但作为当年怀揣各种梦想的伊丹十三,在这片子里夹带大量私货,各种与主线毫不相干的桥段穿插往返在影片各处,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整片的观影体验,反而增色不少。如果伊丹十三能再重拍此片,相信一定会拍出一部反应日本社会百态的生活流经典。
1
大师习作
手把手教你开面馆
▲《蒲公英》欧版的电影海报,侧重表达电影中笔墨不多的另一条线,总之,食色不分家,观众各取所爱。
影片一上来:雨夜中,大货车的副驾Gun正在认真学习拉面的正确打开方式,司机黑郎听着非常生气,你小子,深夜发痴!报复社会!我不干了,停车,吃面。
他们来到单身妈妈蒲公英开的名叫做“来来轩”的拉面馆,但深夜食堂,可不一定都是美味。此店拉面实在难以下咽。仔细打听才知,老板娘半路出家,手艺不精,小店举步维艰。
▲影片拍摄于80年代,吃拉面还常用中式的面碗,与其说那时的岛国依然把拉面看做舶来品,不如说是导演对于与影片中同名的日本第一家拉面专门店“来来轩”的致敬。
万万没想到,货车司机黑郎还是个做拉面的老司机。经蒲公英一番神操作,黑郎决定收蒲公英为徒,于是,魔鬼式训练开始了!
▲影片开始的第一场约架,是从一块鱼板开始的。拉面中的鱼板,也叫鸣门卷,是把鱼糜摊成薄片,一面染上粉红色后卷起来再切成薄片做成。每片鱼板都有螺旋状花纹。
经过不懈努力,这间小馆终于成了当地网红,店名也改成了“蒲公英”。
影片不但叙述了故事,还毁人不倦的教给观众如何煲汤、如何煮面、如何接待客人、以及如何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还有偷配方的手法,不厌其烦,娓娓道来。
此片!真是开店的云教材!
▲除了拉面,影片中还有法餐、意面、北京烤鸭、广东点心的桥段
2
日式拉面
来自中国的日本名片
像影片中“来来轩”这样的小面馆,在日本随处可见。日本拉面馆目前大部分仍是像夫妻店这样的私营独立小店模式,连锁品牌只占20%。小店林立,带来最大好处是,几乎每一家拉面馆,都有自己家传了几代的独特特色。
▲现如今,吃日式拉面是全球的风尚,好莱坞电影《拉面女孩》,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孩去日本学习日料的事儿
“拉面”的英文raman来自日文音译,而日文假名的“ラーメン”,是来自汉语的“拉面”发音,日语中也可以直接用汉字的“拉麺”。
而中国真正的拉面,是必须有抻拉面条这个动作的。不知道当年传到日本的,是否是真正的中式拉面。但从现在日本手工或机制的拉面来看,日本拉面的爸爸不是中国拉面,而更像中国的切面。叫做拉面,更有可能是人传人中产生了错变,有以讹传讹之嫌。
不过,不管怎样,拉面来自中国,一点不假。
3
拉面进化史
从南京面到东京面
据载拉面最早在明朝,由流亡的南明儒家大学士朱舜水传入日本,而当时幕府德川家的水户黄门,则是全日本第一个吃上拉面的人。
但这只是个段子,到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江户时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当时的日本餐饮业也初见现代日本料理的雏形。
当年有两款土生土长的日本面(日文是そば)正风生水起:一种是荞麦面,一种是乌冬面。
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日本全面学习西方,肉食逐渐成了风尚。同时,对其它外族的食物也更加开放。
1873年,自日本与满清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后,大批浙江、福建、广东的劳工来到长崎、横滨等埠口,同时,中国也开始向西方学习,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东渡日本,来到了横滨、东京、神户、札幌、以及长崎等地,这些人里,有孙中山,也有鲁迅。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日本的唐人街——中华街,中国人爱吃面条,日式拉面的最初形态正是从中华街的中式面条中孕育而来。
日本刊物中最早出现“南京面”三个字是在1884年函馆洋食餐厅“养和轩”的广告上,当年"养和轩"卖的面,是以鸡汤为底,再撒上小香葱的江浙阳春面,之所以冠以“南京”,只是泛指来自中国江南;“南京面”里的“面”,当时用的是日文中的そば,是日式面条的意思。如今雄霸一方的“函馆盐味拉面系”的清冽风格,正式来自于"养和轩"碗阳春面。
日本第一家日本人经营,且专门面向日本人的拉面馆叫“来来轩”,地处东京浅草,于1910年开业,老板尾崎贯一曾是横滨的海关官员,当时“来来轩”的一碗“支那面”仅售6钱,价廉物美,成为了劳工最爱,盛极一时。
尾崎贯一调整了汤头,把日本传统的昆布与柴鱼为底的日式高汤,配上鸡骨做汤底,再用酱油调味,辅料有叉烧、鱼板、海苔,后又加入了卤笋干,形成了现在酱油拉面的雏形。
卤笋干:日语Menma发音竟然是“面码”,。是把嫩竹笋经乳酸菌发酵制成。制作方式很像浙江的天目山笋干。卤笋干也称为shinachiku (支竹)。现在日式拉面中的卤笋干主要从中国南方和台湾进口。
现在中国人见的最多的是日式豚骨拉面,它源自福冈的博多。这种汤汁浓厚的猪骨汤面,融合了九州的小面档(屋台)“南京千两”,横滨中华街的“南京面”,以及长崎杂锦面(ちゃんぽん)的做法。后来的传遍全球的品牌“一风堂”、“一兰拉面”、“博多一幸舍”都属于博多豚骨拉面。
1887年长崎中餐馆“四海楼”老板,福建华侨陈平顺,用多余的食材,配上汤头做出了大杂烩的汤式杂碎料理“长崎杂锦面”,并成为日后的长崎特色料理。“长崎杂锦面”与如今福建“特色卤面”的相似度很高。
拉面尽管在明治、大正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二战前,日本的主食依然是白米为主,阳春白雪吃得起白米饭,而下里巴人吃不上精米,也吃糙米饭。
▲无论是溏心蛋,还是温泉蛋,作为拉面中的蛋,蛋黄不允许煮熟
昭和时期,随着二战的持续,大米被运往前线支持战争机器,面食逐步成为了百姓的日常。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粮食更加短缺,1946 年,美国人把美国产的廉价小麦面粉用于日本赈灾,面包和面条成为当时广泛接受的主食。
但当年的拉面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一碗普通的拉面,清汤寡水,只放一点点酱油。能有个鸡蛋就算过节了,什么叉烧肉和豚骨汤,连想都不敢想。
直到快进入1960年代,日本粮食短缺的窘境仍未彻底改善,挨饿对于岛国百姓来说仍司空见惯。
4
速食拉面
变身征服全世界
1958 年,一个家在池田市的破产商人,却改变了这一切。
这个人叫安藤百福,是后来日清的老板,他发明的御宅必备——速食拉面(日文: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方便面的诞生,不仅让拉面逆袭成为日本的主食,同时也为地球人的吃饭方式推开了一扇窗。
为表达对中国与日本的敬重,安藤百福为自己的拉面公司取名“日清”(清即清朝),日清食品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大的方便面公司。
随着战后日本巨大的社会变革,拉面逐渐隐去了“中式面条”身份。日本60年代开始,经济腾飞,拉面不仅被本国民众当做了“国民美食”,更是成为全球认识日本饮食的窗口。
▲辛拉面,也属拉面系。韩国借助亚运会和奥运会,把辛拉面推向了全世界,也让韩国成为人均消费方便面第一大国。
认识伊丹十三是在某年北京电影节上。天干物燥,忽冷忽热,加上白天已经跑了两场电影,还没到傍晚已有了感冒迹象。我打算放弃晚上三里屯那场《蒲公英》,在豆瓣电影讨论区发布了转让电影票的信息,但始终无人问津。眼看开场时间已近,便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走进了影院。
头始终痛得厉害,但那是我笑得最开心的一场。导演恰好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型——作品并非完美纯熟,职业生涯中也有不少平庸之作,但纵览其创作时间线,能看到一以贯之的鲜明个人风格与不改初衷的创作信仰。
同样是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伊丹十三拍出了迥异于李安、洪尚秀的影像风格。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穿插了数个与主线无关却契合主题的短片,那不是枝枝蔓蔓的复杂叙事结构,而是一条项链上坠着几枚小珠子,拿掉未尝不可,但吊在上面又多了另一种风情。
《蒲公英》的主旨诚然是想借美食这一普世话题串联起众生相,男女老少与食物的互动悉数成为影片的组成元素。但显而易见,伊丹十三对性与女人身体的迷恋盖过了其他方面。役所广司的戏份属于主线之外的“小珠子”,却比主线更能映现导演的鬼才,他与熟女缠绵的戏份极富想象力,没有在体位上追求创新,转而利用各种食物探索出了性爱的多种可能。其后役所广司来到海边,从少女手中买来新鲜的牡蛎食用,却不小心割破了嘴唇。少女接过那沾血的牡蛎,用刀子撬开外壳,将牡蛎肉放在手心让他吮食。这一段虽没有直接呈现男欢女爱,但牡蛎与鲜血的意象,构成了强烈的有关少女性启蒙的暗示。
伊丹十三的电影大多都展现了男性最直接的欲望。《大病人》中数次出现向井与情人欢爱的场景,即使病入膏肓时向井仍担心能不能给情人带来高潮;《鸿运女》中的女主干脆被设置为艺伎,成为男权政治旋涡中被彻底物化的商品。几乎所有的情色场景中,女性的乳房都暴露无疑,观众能感受到镜头对女人双乳恋恋不舍的捕捉与勾勒。很难说这是情节必须还是导演本人的“恶趣味”。
但那些直白的情欲镜头似乎并没有过分激怒女权主义者,伊丹十三对女性不加掩饰的欲望也没有成为女权运动中被讨伐的对象。很大程度上,他在影片中表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让观者对导演施以了包容,而他的御用女主角——宫本信子塑造的众多坚韧独立的女性形象也使他的作品被“幸运”地划入了女性主义阵营。
1969年,宫本信子和伊丹十三结婚,并开始出演伊丹十三几乎全部电影的女主角。在此之前,她只是作为不起眼的配角出现在一些影视剧中。但与其说是伊丹十三成就了宫本信子的演员生涯,不如说是宫本信子成就了伊丹十三。她貌不惊人,眉眼间既有日本女性的温婉,又不乏现代女性的坚毅,这种超强的可塑性,令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当时日本社会匮乏又令人景仰的女性形象。
《蒲公英》中,她是单亲妈妈,经过不断地偷师学艺,终于将养家糊口的拉面店经营得红火;《民暴之女》中,她是专门处理黑道份子与平民之间纠纷的律师,以法律和正义为盾牌,帮助饱受骚扰的民众;《女税务官》中,她是初出茅庐的调查员,在几乎全是男性的行业里立下大功,侦破了无数偷税案件。
伊丹十三热爱女性的胴体,但他更钦佩职业女性身上的光芒。性感易逝,而艰难世道中千金难换的,是坚韧、专注、充满勇气的女性力量。所以,《超市之女》中,老板五郎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嗓门奇大的中年妇女花子;《女税务官》中,玩弄了很多情妇的老狐狸权腾,却对不修边幅、其貌不扬的亮子动了心。伊丹十三善于表现充满情欲张力的男女欢爱场面,却不耐烦那些黏黏腻腻的儿女情长。在他的语境中,性与爱可以分开,爱情远高于性吸引,是更类似于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
从某种程度上说,宫本信子就是伊丹十三的战友,而伊丹十三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他是大江健三郎笔下那个“被偷换的孩子”,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他面对现实的不堪难以自洽时,便将电影化为尖矛,直直地刺向社会的烂疮。《鸿运女》是对肮脏政治运作的揭露,《民暴之女》是不满日本黑社会对普通商人的勒索。他性格过于刚毅耿直,不肯躲藏在隐喻这堵安全门的后面,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大多直接而犀利。
这种耿直,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数次灾难。1922年5月22日,因不满伊丹十三在《民暴之女》中对黑社会的丑化,五名手持利器的暴力分子在伊丹十三家附近将他打成重伤。伊丹十三被送入医院,经历了整整三个月的治疗。这三个月间,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并关注起临终关怀这一议题。次年,《大病人》上映,不肯认输的伊丹十三带着新作凯旋。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连暴力分子都无可奈何的伊丹十三,会在四年后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一生。大江健三郎的回忆录体小说《被偷换的孩子》开篇即是伊丹十三(小说中名为吾良)的遗言:“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
在看了伊丹十三所有电影后,我不禁猜测,硬汉如他,也有着不为人轻易发觉的懦弱一面。评论界对伊丹十三的批评大体集中在一点:总是重复自己,几乎所有作品都是“经营养成系”的故事套路,并最终以大团圆收尾。喜剧体裁加大团圆结局,难免冲淡了揭露社会痼疾的深刻性。
或许他并非不能拍出严肃的剧情片,只是不想。现实晦暗肮脏,劣币驱逐良币,努力换不回相应的收获,当这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短兵相接并最终败下阵来时,电影成了收容他理想的唯一容器。在电影中,光明终会覆盖黑暗,正义终能战胜邪恶,任何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万难,收获成功与自尊。他遁逃到电影的世界里,将全部理想系于女主角一身,虚构出一个理想的、法制的、正义的社会,并在这个虚构的社会中重新整合自己被现实击碎的人格。64岁那年,他遭遇狗仔队诽谤,自杀以证清白。看起来有点孩子气,但在他决定赴死的那一刻,心中一定充溢着一种近乎武士道精神的悲壮感。
然而现代社会早已不待见武士道精神,也容不下那些刚毅耿直的理想主义者。
这就是他明明拍的是喜剧,而每次结局时我都想要大哭一场的原因。
不一定驴驴犬舌人形美之臆想:
http://buyidinglvlv.blogcn.com 美丽的日本罪愆的画师:“异人”伊丹十三
文/不一定驴驴 2005年12月
“异人”:不同寻常的人。优秀的人。《椿说弓张月》后编云“我国每逢天皇治世,必出一异人”。司马辽太郎在和伊丹十三的接触中,深深感受到他是个异人……
——大江健三郎《异人》
大江健三郎的随笔和小说中,时常会自豪地出现他的智障儿子光、爱妻由佳里,以及光的舅舅、由佳里的兄长、那位周身笼罩着“异人”光辉的伊丹十三。
大江健三郎自传式的小说《被偷换的孩子》,讲述作家“古义人”寻觅身为电影导演的妻兄“吾良”自戕真相的故事--美丽的婴孩被侏儒小鬼戈布林偷偷换走的故事。这宗故事的原型,正来自于1997年12月20日他不得不面对伊丹十三跳楼自杀的事实。
早年读《日本电影史》,第五章第十二节,岩崎昶先生对两位英年早逝的时代剧奇才导演扼腕哀叹,“他们尽管死后留下了极高的荣誉,但是如果不早死,无疑将会拍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在没有得到大展宏才的机会就死了。”--他们就是山中贞雄和伊丹万作。
岩崎昶的文字给我留下了关于伊丹万作深刻印象:(1),伊丹万作最初靠画插画维生,在中学友人伊藤大辅的介绍下加入日活,转行做了编剧,尔后编而优则导;(2),他是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一个正直的、反战的“社会派”导演。其作品特点是籍由嘲讽和幽默来表现理智,带有一种苦涩的幻灭的色彩;(3),伊丹万作擅写散文和随笔,他是虚无主义者、个人的人道主义者,这种思想也时刻受到理智的制约。
岩崎昶关于他的这些人生艺术观的梗概,我无缘目睹于影像,但是在他的儿子伊丹十三身上,我不得不感叹DNA遗传基因恍若轮回宿命般的神奇:伊丹万作未能走完的艺术之路,被伊丹十三延承了--
一、伊丹十三的故事
伊丹万作的绘画天赋和文学天赋,传给了伊丹十三,还有女儿由佳里(大江健三郎出版物中的插画,皆出自她手)。伊丹十三研究过心理学,作电影人外的另一个身份是随笔家,他倾倒于岸田秀的“惟幻论”,发表了不少随笔,还和研究弗洛伊德、拉康的学者一起出过书,大江健三郎对其推崇有加。他说:伊丹的随笔真实地体现了他的个性。他的文章中最有意思、对社会最有好处的是各种类型的采访纪录。这仿佛是他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所经历的漫长曲折的道路。
伊丹万作的睿智、狷介正直的人格魅力,在伊丹十三身上亦有着鲜明的体现。伊丹十三的思想价值观、艺术风格,甚至可跟上文岩崎昶对伊丹万作的那段评述对号入座。和父亲一样,他对抨击时弊揭露社会内幕矢志不渝。比起父亲借助谐谑时代剧的伪装手法,伊丹十三则恰逢时宜地冠以生活喜剧的形式:在幽默的氛围中呈现人生百态,在轻松的情绪中讥诮世间不平。他是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他是一位勇敢睿智的文明斗士。
伊丹十三原名池内义弘,生于1933年5月15日,13岁的时候父亲伊丹万作就过世了,他的高中生活在爱媛县松山市度过,大江健三郎就是他高二结识的同窗和挚友。伊丹中途辍学,后来想复学,但是被原先的班主任、音乐教师拒之门外。当时正是大江陪同他去找老师。大江后来回忆道:我和他去见老师,他根本不申述理由,倒是我慷慨激昂地为他辩解。接着,他叫我的名字,说:“健三郎,算了,回去吧。”后来,大江考上了东大,而伊丹则踏上社会,从事绘画插图的辛苦工作(和父亲当年一模一样),这为他后来的电影拍摄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大江回忆说:如果高中那个班主任能够重新接纳伊丹,他就和我们一样读书,大概能考上一所好大学,遇到一位好老师,从而满足他生性好学的愿望,就可以比现在更幸福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伊丹26岁那年,在朋友帮助下成了大映公司的一名小演员。1960年代到1980年代,伊丹参演了三十多部影片,多数为配角,直到不惑之年,演技才受到肯定,市川昆的《细雪》,森田芳光的《家族游戏》,使他赢得了电影旬报的最佳男配角奖。然而,伊丹没有继续把自己的演技发扬光大,而是蛰居幕后一心一意地操起导筒,去完成他“子承父业”的夙愿了,尽管此刻他已五十岁有余。
七O年代,伊丹参与制作了一系列电视纪录片,开创电视历史纪录片的新形式,把大佛次郎的《天皇的世纪》拍摄成系列片。司马辽太郎感受到他是个“异人”就是在这个时期。1984年,伊丹在ATG资助下,电影处女作《葬礼》出炉,受到电影旬报激赏而一举成名,他以华丽的姿态踏上了导演的甬路。娴熟的电影技巧,令评论家们啧啧称奇,伊丹依靠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二十余年电影工作经验的积累而爆发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翌年,高歌猛进的伊丹推出富娱乐精神的行业喜剧《蒲公英》,进一步竖立自己的影像风格,接下来的几年间他慢工出细活,基本保持一年半一部的速度,其《女税务员》系列、《大病人》、《民暴之女》等片,大抵都深受好评。
伊丹的爱妻宫本信子是演员,1967年她和伊丹邂逅在大岛渚的《日本春歌考》中,两年后二人便结为伉俪,后来丈夫干上导演,妻子自然鼎力相助。事实上二人的合作关系,不啻当年的沟口健二与田中绢代、成濑巳喜男与高峰秀子、吉田喜重与冈田茉莉子。伊丹电影中永远无法缺少宫本信子,宫本是伊丹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他们的长子池内万作也是演员。
伊丹电影的题材,总是和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息息相关,譬如葬礼、美食、疾病……他的作品根植于生活,并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为了拍《葬礼》,伊丹跑到殡仪馆打工,给死者化妆;为拍《蒲公英》,他摆摊卖拉面;为了拍《女税务官》,他隐名应聘日本税务局的临时核算员;为拍《民暴之女》,他跻身于黑社会。由于《民暴之女》对黑帮颇有微言,引起了黑社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对他威胁恐吓、袭击滋扰。伊丹遭到暴徒袭击,脸部和颈部受伤,不得不入院,而病院中的他也一刻不得憩息,鉴于医道与人道的冲突有感而发,拍摄了《大病人》。此后,他把大江文学《静静的生活》搬上银幕。遇刺后的伊丹曾申请警方保护,这段“受监护”的日子,促成了他的《受监护的女人》。然而,正当他莅达事业上的第二春,正在他蜚声遐迩之际,却骤然走上了自戕之路。
1997年,这位洁身自好的大导演被狗仔队偷拍到跟一名年轻女职员“交往”的照片。见报的前一天,许多记者打电话向伊丹求证,伊丹回答说,将召开记者会澄清。然而,当天夜里,伊丹从他的办公室八楼纵身一跃,以死来向这家杂志抗议。他在遗书上写道:新闻界各位,我愿意以死来证明我的清白,除此别无他法。请诸位今后多多关照宫本信子,她是日本最好的妻子、母亲和演员。
伊丹死后,舆论界一片哗然,在众说纷纭的关于伊丹之死的各种揣测中,大江健三郎悲恸愤慨地著书《被偷换的孩子》,悼念这位才华横溢的挚友、导演、演员和勇士。
二、伊丹十三的影像风格
1、行业化黑色喜剧,“社会派导演”?
从处女作《葬礼》到遗作《受监护的女人》,伊丹十三始终保持了一致的创作风格--讽喻谐谑、行业化的题材选择、诚实、情节构思第一主义。
与孤芳自赏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们不同,伊丹的电影系通俗与民间的代言。他把自己投身常态的日常生活,以其敏锐的视角审度现实,撷取生活之中朴素的尴尬幽默与荒诞--而非矫揉夸张的喜剧效果,这是其作品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
类型电影、题材选择的行业化倾向是伊丹创作的一贯模式。《葬礼》中的日本葬礼、《蒲公英》中的饮食文化、饮食行业、《女税收官》中税务行业、《大病人》、《受监护的女人》中的演艺圈和医者、《民暴之女》中的民事暴力、《鸿运女》中的艺伎、《超市之女》中的超市经营者……行业展示的集中性和具体性,为他最直接透彻地触及民众生活世态百相提供了可能。具体行业的展示,即是社会生活的鲜活断面的呈现。伊丹跻身各行各业,在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以及精雕细琢的情节构思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并不中性化的立场--更多是从一个艺术工作者“善良”的人性立场:有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有对社会的揶揄和嘲弄,有妥协,也有对现实的质疑和虚无。
处女作《葬礼》,相当于伊丹摄制电视纪录片的衍变,随后的《蒲公英》,则是他对好莱坞西部片的效仿与融会贯通。匠心独运的缜密故事结构、空间蒙太奇的华丽叙事技巧,见证了伊丹娴熟深厚的影像功底。但是,接下去的作品中伊丹再没有费劲心思地布置形式镜语:在历经《蒲公英》的叙事演练和《女税收官》的铺陈之后,伊丹推出了融入自己人生、艺术观的颠峰之作《女税收官2》。而他作品的喜剧因素也逐步被逼仄悲戚的现实掩盖了,伊丹愈来愈集中描摹他美丽的日本罪恶的画像。再后来的《大病人》到《受监护的女人》,伊丹甚至预见了自己的死。
伊丹有时会被认为是“社会派”导演,然而,“社会派”导演的电影大抵系没什么意思的索然无味的东西,伊丹的电影却恰恰相反。大江健三郎都不禁反问:有被国家(特指日本)鼎力支持的“社会派”导演么?(特指《民暴之女》上映之际)
一方面,伊丹接受了“社会派”电影的观念--社会性和积极意义,而其黑色谐谑的风格,又明显区别于“社会派”电影的僵硬和做作,这是他作品富娱乐性的一面;他摒弃了“社会派”电影一厢情愿的批判笔触,乖离了“社会派”电影道德宣扬与教化的伦理学立场,而假托哪怕只是理想化情怀的救赎达成他具艺术感染力的影像。这或许是他和父亲的共同之处--“个人的人道主义”。伊丹想创作有意义的电影,他的总体构思和细部观察,以及影像技巧总是把对象所隐藏的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暴露无遗。这大概是他被人称作“社会派”的原因吧。
2、伊丹十三的艺术观、生死观
对艺术工作者来说,也许等待死亡是最污秽、可耻、不浪漫而又无奈的一件事吧,与其无助凄凉地遗憾死去,毋宁超然自主地完结人生,无怨无悔。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近半数的日本艺术家们,都在自戕中与尘世道别。1997年,伊丹十三坠下楼宇,而他四年前的《大病人》,似乎已朦胧预现了这个悲剧。
伊丹认为现代化的日本已经对死亡失去了感觉,这一丧失使日本人原有的人情味减少了。“我们对死亡一向有丰富的想象。”他说,“日本人至今仍最喜欢樱花,因为樱花开花期短,凋谢得快。人们被它潇洒的死亡所吸引,当你行将死亡时,你会像垃圾一样被扫出家门,送入医院,如果我们重新将死亡纳入生活里,那么日子会过得愉快些。”
伊丹在处女作《葬礼》中,籍由对棺柩中死者脸部多次特写的暗喻,完成了由死望生的凝视。穿透生与死的界限,由生入死,在死亡中思忖生存的意义。影片结尾母亲对大家说:我们还有一起活下去,再度开始过下一个生活。
《大病人》中,伊丹进一步固化了这个主题,他以寺山修司式的超现实幻象,把病号送进生死之间的结界,完成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体验。伊丹在影片中展现了现实的丑秽,姑且连追求艺术的艺术家主人公(三国连太郎饰演),亦难逃自身的肮脏。我们不难发现,病入膏肓之前的他,就是活生生的丑恶的化身:身为大导演的他,在片场骄横跋扈,跟年轻女演员偷欢,爱妻弃他而去,他惟有借助酒精和工作麻痹神经。然而,生命行将完结之际,这一切都得到了原宥和净化。诚如他那句肺腑之言:“以前从没这样真切地活过,此刻才真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在丑恶不公的现实面前,伊丹不禁感慨:惟有死亡,才决裂了丑陋;惟有死,才意识到活着;死亡并不是终结。
川端康成曾说:“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于‘临终的眼’ ”,伊丹的影片是他的实践者。他对死的超然态度,也让我想到川端康成“生--灭--生”的佛教禅宗理念。川端康成在《山音》中写到:人在濒死的时刻,将会听到“山之音”,那是自然界的呼唤声。《大病人》结尾主人公死去,伊丹把镜头定格在枝桠摇曳、漫空笼翠的杉林,这同样是影片伊始的第一个镜头,伊丹暗喻死者灵魂与自然的融合。具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文化精神。《静静的生活》中,伊丹表明了对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的认可:山谷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的根中出来钻到刚降生的孩子丽,而人死后灵魂又返回树根里。
在故事中,伊丹借智障者义玄的无忌之口探讨生死。大伯的葬礼上,义玄毫无避讳地对祖母说:既然你已经八十岁了,就是说你离死不远了,请打起精神,努力去死吧(好好地活到死吧)。宫本信子的一番隽语更惹人深思:普通人在死的时候并不会感到太痛苦,因为他不会失去太多东西,就好似在下最后一步台阶,自然而然地踱下去了。
3、伊丹十三的影像变奏
伊丹十三的电影,在追求与自己人生观趋于一致的诚实基础上,始终保持着意味深长的对应性和连贯性。《蒲公英》可看作是他艺术主题广义上的横向铺展,随后的作品,则是对其纵向的强化延伸和细节检验。他作品的变奏特质与其有意强调的“呼应”,体现出一股浓郁的轮回与宿命的意蕴。
《蒲公英》末尾的长镜头,洒落于公园长凳上一位母亲的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安详地闭着眼皮,吮吸着母亲的奶水,这是一个生命的本能的起点。而随后的《女税收官》,伊丹有意衔接这个场景与前作遥相呼应。影片的第一组镜头,他的嘴中依然噙着她的隆起之物,只是,“母亲”换作了病院护士,她膝头偎依的也不再是婴孩,而是病入膏肓的暮年老者。这是一轮生命的行将终结,人的本能的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伊丹的多部影片里都出现了各种“哺乳”的情节(除前面两部,还有后来的《受监护的女人》等),伊丹不只一次模糊了性欲与食欲的界限,诉诸于食欲与性欲的媾和。我有理由相信,这是钻研精神分析法的他对弗洛伊德“幼儿性原欲”的认可--“对育婴室里的纯洁无邪的可怕诽谤与冒渎”。
《女税收官2》开篇,对“吃相”的惟妙惟肖的刻画,同样延承了《蒲公英》以饮食为介面揭示现实的手段。一方面河沟里漂浮着腐烂饿殍,另方面政客老头们大螃蟹餐前狼吞虎咽,还有人风趣地说道,浮尸的眼睛大概被螃蟹吃掉了。这是伊丹对“人吃人”残酷现实的辛辣暗示,强烈的对比,生成了一种振聋发聩的效果。而且,这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正是《蒲公英》“法国料理事件”中涨红脸的高官。此外,影片中白衣古惑仔中弹踉跄的死法,与《蒲公英》里的“白衣绅士”如出一辙,伊丹回首前作,是对当初“白衣绅士”猝死的解释。
《蒲公英》主人公蒲公英锲而不舍、奋发图强的韧劲,是伊丹作品中一贯的主题精神。譬如《民暴之女》,宫本信子扮演的井上律师,就好似《蒲公英》里黑郎鼓舞蒲公英经营拉面店那样帮助一家深受黑帮滋扰的宾馆站起来反抗。
《蒲公英》中有一段关于超市的小插曲:偷潜入店的七旬老妪糟蹋食物,津川雅彦扮演的店员上前阻挠。后来的《超市之女》,类似于它的变奏。孤男寡女--鳏居的津川雅彦,寡居的宫本信子,这对欢喜老冤家相逢。她的出现,拯救了他的人生,也挽救了他糟糕的事业,此情节结构的前身,来自伊丹的《鸿运女》。宫本为津川打气鼓劲,帮他经营起“全日本最好的超市”,又是伊丹的“励志”模式,类似于《蒲公英》和《民暴之女》。
4、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蒲公英》开场,役所广司扮演的“白衣绅士”坐在影院前排,一脸严肃地对观众说:我们的电影开始了--这句告白宣告了伊丹电影的宗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大病人》始于一家病院,一对罹患绝症的恋人偎依在床头,唱着他们心中哀戚的歌,继而,当我们发现这本是拍摄现场的戏剧一幕时,命运的捉弄却在男演员兼导演的主人公踱下舞台返回现实之际开始了。男演员被查到胃癌晚期,这是戏剧与现实人生的第一次吻合。随后,男病号企图自尽,模仿戏中女演员那样窒息而死,是戏剧与现实的第二次吻合。电影行将结束,伊丹的艺术之道彻底击溃了医道;浪漫的艺术,终究战胜了丑秽的现实。导演在舞台上奏响般若心经安魂曲,宣告了对死亡恐惧的僭越,戏剧与现实第三次重叠汇为一线。
《静静的生活》也有类似的结构。对于故事中“我是你的守护神”之说,伊丹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释,把小说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对应,把虚构与现实重叠,并于结尾义玄保护姐姐的一幕中得到了升华。
伊丹在《受监护的女人》中同样采用这种影像手段,绽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影片的舞台表演中,保护女演员的警察扮作女王(女演员饰)的侍卫,为她拼命与“敌人”厮杀,不久后,这一幕便在生活里真实上演。心灵与心灵的交汇,女演员从警察身上学到了捍卫正义,警察的木讷性格也因女演员而改变。
宫本信子扮演的女演员矶野,作为奥姆教凶杀案的证人,生活和事业被搅得一团糟,被邪教接二连三地威胁恐吓,自己的演艺前程也将受到影响,但是,这一切并没能使她屈服退缩。伸张正义、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无畏勇气,正是伊丹十三倔犟性格的投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明星的噩梦里:她的情夫为了保全她的名誉,为了向媒体抗议,竟饮弹自尽了。这甚至成了两个月后伊丹之死的一种解释。
从1984年的《葬礼》开始,伊丹与丑恶不公不懈地斗争了十三年,执导了十部作品,期间得罪的社会各界人士不计其数:奸商、富豪、官僚、黑社会、邪教、医生、法师、政客、记者……在他开罪了黑帮后,黑帮团伙就像《女税收官2》描写的故事那样对他滋扰不断,模仿《民暴之女》用利刃刺伤了他。有人说,伊丹总是怂恿女演员在电影中宽衣解带,自己的妻子(宫本信子)却未“一视同仁”。于是《鸿运女》中,秉公的伊丹索性让爱妻赤裸身体。
伊丹在电影中,经常会挖苦名望之士“偷欢”,现实中,记者竟这样对他栽赃,诽谤他和年轻女职员的外遇。伊丹为了辟谣,为澄清自己的清白,为了让观者相信他在电影中揭露的不公,他不吝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像他的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纵身一跃,以死相抗。
三、死亡之谜
伊丹死后,舆论界一片哗然,各种揣测纷至沓来。有人说:伊丹之死,杂志报纸只是导火索,真正原因是他几年来被黑道骚扰,不堪其恐吓而造成的;也有人认为,伊丹与女职员确实有染,他是含愧而死;余秋雨认为,伊丹是为爱妻宫本信子的名誉而死。他太爱她的妻子,生怕妻子因此陷入一个被人指点、讪笑而有口难辨的绯闻沼泽中,只得用自己的生命做个名誉的救生圈拋给她。
而伊丹的同行,同样具备演员和导演的双重身份、同样多才多艺的北野武则主张伊丹之死是因为工作上的瓶颈--讲白了,就是江朗才尽,再也拍不出好电影了吧。当时刚刚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花火》)的北野武甚至说:伊丹先生从高楼屋顶上朝下看的时候,我的得奖说不定从背后推了他一把呐!--众所周知伊丹对黑帮深恶痛极,而北野武则跟黑帮有染,不知二人是否结过梁子?
伊丹的妹婿、跟伊丹自高中时代就亲密交往的大江健三郎面对世人众说纷纭的揣测,说了这样的话:“……他们都对自杀者抱有一份侮蔑之情。蔑视之情来自一股确信,他们有充分的把握,认为媒体世界里曾经被奉为王者的伊丹十三,如今已经从高处跌下,万万不可能再回来反击他们了。”
怀着愤懑悲怆的心情,大江著书《被偷换的孩子》,写伊丹之死,写伊丹十三,写他如何被现实世界里的戈布林小鬼偷偷换走。同时深深感到现实世界的戈布林还将换走更多善良的人……(原载《看电影》,转载请注明,谢)
伊丹十三导演作品年表:
《葬礼》1984年
《蒲公英》1985年
《女税收官》1987年
《女税收官2》1988年
《鸿运女》1990年
《民暴之女》1992年
《大病人》1993年
《静静的生活》1995年
《超市之女》1996年
《受监护的女人》1997年
主要参考书目:
《康复的家庭》大江健三郎
《日本电影史》岩崎昶
《在自己的树下》大江健三郎
《临终的眼》川端康成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被偷换的孩子》大江健三郎
很喜欢日本的美食电影,总觉得有一种恬淡、治愈的味道。看了很多这样的片子,不过《蒲公英》算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部。
《蒲公英》不像一般日式美食电影那样主打清新路线,甚至可以说有一些美国西部片的味道,男主角山崎赋予了影片浓浓的西部味道。画面和剪辑比较跳跃,好多同学都表示看到一半没看看懂然后弃了,但是看似零散的故事间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果然是鬼才导演伊丹的作品。
伊丹十三看似只以“拉面”为切入点,实而却以小见大地将整座城市甚或世间众人的食物规则都熔铸在了其中。从影片整体而言,伊丹以女主角蒲公英为叙事主线,以黑帮白衣男为人性副线,同时将多组人物关系如食物链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并捕捉人生百态于其间。而 比起以拉面为主,描述女主角逐渐成长的日式励志主线,我跟更喜欢穿插其中的几个精妙的小故事。
对拉面无比虔诚的老人;将食物与性结合的黑道白衣公子哥;到意大利餐厅不知如何点菜的一帮权贵和点得头头是道的牙缝小助理;吃意大利面吃出巨大声音的意大利人和教养女孩子们吃面不能出声的淑女培训老师(?);牙齿奇痛无比还仍无法放弃美食的大叔;精通料理之道的和唱歌唱的巨好还极具生活情趣的的乞丐;临死之前仍要为家人做一顿热饭的母亲;入狱之前仍要吃一口北京烤鸭的惯犯;临死钱前仍和自己的妻子说自己想吃猪大肠的黑道白衣哥;还有末尾的长镜头,洒落于公园长凳上一位母亲的怀抱,襁褓中的婴儿,安详地闭着眼皮,吮吸着母亲的奶水,这是一个生命的本能的起点……伊丹不只一次模糊了性欲与食欲的界限,诉诸于食欲与性欲的媾和。短短的几个小故事囊括了世间百态,而这些片段的描绘即是社会生活的鲜活断面的呈现。这些不但片段映射着人们对于食物的执着,其中又不乏对当时的日本社会的讽刺。电影的叙事结构丰满,配角人物形象多元、生动多彩,主线清晰,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我很喜欢伊丹十三的电影风格,推荐大家去看他的电影。
<图片18>
特附伊丹十三导演作品年表:
《葬礼》1984年
《蒲公英》1985年
《女税收官》1987年
《女税收官2》1988年
《鸿运女》1990年
《民暴之女》1992年
《大病人》1993年
《静静的生活》1995年
《超市之女》1996年
《受监护的女人》1997年
(导演与1997年自杀,所以之后没有作品……)
第一次写影评,如有偏颇,请多担待!<图片9>
自从看了Tampopo后对拉面的执念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次试试做味噌汤底的。
耗时:30小时 (不含重温Tampopo的2小时)
成本:10刀 (不含买Criterion Collection蓝光的40刀)
汤:新鲜猪颈骨和猪腿骨泡冷水去血,然后晾干进炉子烤香,取出加清水煮开后用金属丝帕洗干净放进大汤锅。放一个鲜鸭架,鸡汤,蔬菜汤,纯水,各加一份烧开,然后关小火炖24小时。铸铁锅焙香一个黄洋葱,剥一头蒜,老姜切片,顶级昆布(海带)一张擦净,新鲜小葱一把洗净拧成结,将以上加进汤里继续炖6小时;
叉烧:上等带皮黑毛猪五花肉,洗净晾干卷起来捆好。新鲜小葱,老姜,烧酒,味醂,酱油,黑糖,调卤汁,小火慢烧3小时;
味卵(卤溏心蛋):生态土鸡蛋6枚,煮成一刀切开将好开始凝固的蛋黄就会顺着刀口慢慢流出来,的那种溏心蛋,浇一大勺叉烧汁后进冰箱3小时;
组装:新鲜生态包菜洗净过水烫熟;嫩竹笋切丝;一勺大粒白芝麻进炉子烘香,用石臼捣成粉加进味噌拌匀;剥一头蒜烤到焦香,加橄榄油用搅拌机打成蒜油;煮面装碗切叉烧,热汤调开味噌撒葱花淋蒜油;
----------------------------------------------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吃------------------------------------------
以上内容毫无操作指导效用,具体步骤做法敬请期待明年我当做饭博主时给大家详解。感谢阅读。拜拜。
饮食大观,诸国饮食(文化)符号漂浮于电影中的日本。这一切都在印证巴特符号帝国的观点。导演在处理电影里的各式能指之时,并不沉迷于赋予其固定的所指,而是进行界面式的打乱、插入和颠覆,旁逸斜出,辅助主线展现了日本人看似解构实则传承仪式感的民族性格。此外,喜剧效果也十分之棒。
伊丹的老婆像《鹿鼎记》里的假皇后啊,可能人好吧。初看觉得挺破烂,身份设置的随意,没来由的各种片中小片,但内在的逻辑渐渐清晰起来,整片涵盖了食物之于人类社会的各层次关系。喜剧部分一是不同情绪下适度的硬直化反应,二是黑色幽默。配色花哨不刺眼,镜头运动灵活,也充分发挥了演员的能动性
与其说励志行业剧(主线)与片段浮世绘(副线)的结合铺陈出了人生即食色的道理,不如说是一出偏离正统的日式喜剧(西部元素引入)与无厘头旁支在争夺“食即性”的表达权。拉面店中一众男人为了更崇高的理想压抑性冲动,而这种力比多的压抑在副线的每一个桥段中都得到了宣泄。一个被食所巩固的男权社会
对美食孜孜以求的态度即对待人生之姿态。。。面条可以吃得很疯狂。。。我也要做汤婆婆。。。
所有梦想、情欲、欢爱、乐趣、尊严都被一口吃食支持着,我吃故我在。认真对待一汤一菜,就拥有镀了金的一分一秒,好像电影的第一句话“哦,原来你也在电影里。”
霓虹金对食物的敬畏和食物所寄托的感情真的让人动容啊,然而除此之外对此片就没啥感受了,所谓人间处处是温情好像也没太看不出……不喜欢这种混搭的剪辑,虽然明白很多片段就是导演任性没什么特别意义,然而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琢磨,非常distracting!
一部吃吃吃狂想曲,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悲欢离合,性情爱趣全部与吃吃吃吃挂钩。三星是因为主线情节很无聊,而且性别刻板印象非常冲鼻。但几段小剧场异常精彩(点法餐,吃意粉,还有役所广司演的那个公子哥各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各种转场插播也很有意思,能看出导演颇有才华。然后没想到役所广司年轻的时候居然很有松田优作的气质。
海边吃牡蛎那幕拍得好奇幻,捕鱼女在海水里摇曳就像小美人鱼听到大船上飘过来曼妙的歌声
女主资质平平,对做拉面没有悟性,所以安排男主四处为她张罗,先后拉来乞丐大师与富贵老人的司机做外挂,然后偷窥对手做汤方法,陶瓷成功店家的发面秘笈,再从天而降一个为她倾心的室内设计师,帮助翻新店面……这么玛丽苏的剧情,大概网文作者都想不出来,只能理解伊丹十三真的很爱他老婆吧……
太有趣了,吃拉面前要先用筷子轻拍肉片并对它们说对不起😂(感觉自己以前的都白吃了)正所谓食色性也,如果说主线剧情只是个小商户努力拼搏出人头地的普通励志故事,真正有趣的是里头突然插入的没头没尾的小片段啊,让人看到普通人对食物的态度。故事是从《原野奇侠》来的你们信不😂
正所谓食色性也,这片就像李翰祥编出来的,一个长故事又掺着几个短故事。伊丹十三真是热爱模拟经营啊。
超好玩的神作!一碗拉面,吃出了打怪升级,吃出了世间百态,吃出了生老病死,吃出了男欢女爱,吃出了西部暴力,吃出了各国美食。
1.精妙至极的拼贴融合式喜剧,完美诠释了“食色性也”,更将美食、情爱/死亡与电影牵系起来,片头即打破第四堵墙,在影院中的影院与观众对话,向吃零食发噪声的人发出死亡威胁,尾声又呼应呈现临死前几秒内看尽一生的脑内电影。2.叙事鲜活有趣:主线戏仿西部片,牛仔帽司机于危难之际临降,与众热心兄弟一道帮助面馆成长升级,事成后迅即离去,日式匠人精神亦透现其中;副线分成7段,时长占比37%,穿插展现众生百相,散而不乱,围绕着吃与性的相通、美食的魅力与诱惑,顺带讽刺了“文明人”对仪式的过度执迷(日餐法菜意面都齐活了)。3.副线确乎更引人入胜:食物贯穿一生,从婴儿吮乳到孩童尝味,由青少年习礼节到中年尴尬却必需的社交,及至死前最后一顿饭,而怪癖与犯罪亦脱不开食欲。4.肉体调味蘸食,二口吞吐蛋黄,沾血牡蛎,妙绝。(9.5/10)
男人戴上帽子,女人也戴上了帽子。片中有不少与拉面店主线无关,是与美食有关的情欲挑逗和日常趣味,色性与吃相,爽大发。其中以役所广司的段落见长,好似误闯片场的片中片。而伊丹的拍摄手法,大有即兴发挥之感,点法餐、吃意面笑煞我也。故事结构上是西部牛仔行侠仗义,组建团队干大事。
终于大银幕一睹宫本信子风采,如果直接将夫妇俩做一个单元就好了。虽然我更喜欢伊丹导演后面的作品,但是这部电影的确能更清晰简单的看出这种画卷式作品的妙处,因为这样的设计,剪辑也变得十分有意义。那时候伊丹和宫本都像是刚刚找到属于自己的梯子,然后开始了华丽的金像奖之路。
勠力同心集腋成裘的《蒲公英》体现的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核心价值观:拿来主义精神。伊丹十三这种漫画拼贴法在当年看来或许还属于前卫表达,但以如今的眼界来看这则生死寓言却是如此浅白而粗俗。对比《饮食男女》就会发现食、色之间的关系无法在同条线索里统一起来,必须要借以电影的形式完成串联。
我看过最精彩的日本电影,和JacquesTati的喜剧一样无法被归类。从没有电影人用伊丹的方式通过对食物的狂热表达对生活的挚爱,我所知范围内也只有Tati和伊丹能让观众以为生活就是开心地面对不那么乐观的现实。
太适合雨天夜带着低调的零食在大荧幕前看了吧!食色性也;一个近乎完美的诠释。食物为媒介表现高潮与性探索的段落太漂亮。叙事灵活自由而不散漫,戏中戏开篇,接下来几个荒诞小故事以摄影机追踪新人物方式转场,以为又是一部《自由的幻影》,但整部下来却是在直线上画小圈的叙事形态,惊喜有趣。4490
作为口唇之欲的食与性,活色生香。食物是无处不在的性感怪物,贪婪、依赖、垂涎、偷偷摸摸、念念不忘、到死方休,是人与它的关系。热爱食物,从吮吸乳汁时就开始,与性欲难解难分。积极向上的成人童话就像用餐礼仪,在原初混沌的欲望表面披上礼服。主线之外的小故事诡异可爱。画面很暗。
美式风情之下竟然有雅克-塔蒂和戈达尔的影子,周星驰拍食神,应该抄了这片吧,还有,役所广司的眼线,要不要那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