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是狗娘》墨西哥三杰之一冈萨雷斯的作品,惊世骇俗! 讲述了三段与狗有关的故事 故事1:男主和兄嫂,母亲住在贫民窟,哥哥白天是个收银员,晚上打劫超市,嫂子长期收到哥哥的家暴,男主渐渐爱上了嫂子,并决定用斗狗赚来的钱带嫂子私奔,在私奔那天,哥哥嫂子离开,并拿走了他的积蓄,于是他孤注一掷,梭哈了最后一把斗狗,结果快要赢时,对方掏枪射伤了他的狗,他满心怒气,捅死了对方,开车逃离。遇到车祸,和他相撞的人便是故事二的主人公。 故事2:讲述了男主抛弃自己妻儿与一位模特结婚,但是因为那次车祸,模特被迫截肢,模特心爱的宠物狗掉进木地板下,受伤,更是摧毁了她最后的防线。 故事3:故事1中的比赛狗,被一位流浪汉救走,这位流浪汉是暗地里是一个杀手,早年为了理想抛家弃子,晚年见到孩子,不敢相认,捡来的比赛狗咬死了他家中跟随了他多年的一群流浪狗,让他心生顿悟,在一次枪杀任务中,将被杀者与雇主绑在一起一晚,第二天释放了两人,并在他们中间放了一把枪,让他们自己决定生死,自己则剃须削发,开始新生活 三个背景各异的人物,牵扯的历史,空间非常多元而庞杂。导演通过简单的36幕,来描绘了墨西哥城的众生相。他们都是生活的僭越之人,强盗,杀手,通奸,赌博就在这都市之中,导演蒙太奇手法运用之纯熟,在现实主义的镜头风格下,看完影片,令人怅然若失。
主题
1.对爱的嘲讽
不单单是爱情,这部影片中所有“爱”的结果都是伤痕。
第一个故事的结局弟弟的痛苦以及遭到的背叛,嫂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境遇以及哥哥的可悲,暴力和背叛是第一段落的主题。
第二个故事中,抛妻弃子为了小三的丈夫的可怜下场,失去了一条腿的名模都是极其可悲的,一条狗成为导火线,将他们二人的爱情和生活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绝望和脆弱是这个段落中爱的关键词。
第三个段落中,杀手企图通过暴力甚至恐怖手段来达到改善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目的,他对社会和民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扭曲的责任感和终极关怀,而这种关怀无人能懂。扭曲和缺失是这一段落中对爱的揭示。
导演完全毁灭了我们对爱的伟大和纯洁的渴望与向往,将现实的伤疤赤裸裸地揭露在观众面前,观众揪心难受的同时也受到了现实真实而巨大、无可逃避的力量的冲击。在这部影片中,爱情是绝望、敏感和脆弱的,导演在爱情方面一反“伟大爱情”的主题,讽刺和嘲笑了现实社会爱情的不堪一击和人心的冷漠、孤独和无助。
2.对现实的揭露
影片就像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墨西哥当代社会悬殊的贫富差距。既有出入于高级场合的人物也有在肮脏杂乱和血腥中苟活的普通人。一个社会的真实存在于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导演将现实的不堪和尴尬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
对人性丑恶的揭示:比如杀手虽有关怀世人和社会的心态,却也在车祸现场趁火打劫将欧塔维奥裤兜里的钱摸了个干净。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丑陋的真面目。再举例如,第三个故事中为了利益互相残杀的兄弟,在杀手的家中,他们丑态毕现,一反西装革履掩饰下的一本正经状态,实则道貌岸然。
角色形象阐释
1.弟弟欧塔维奥的形象——失去自我意志的爱情至上者形象
在弟弟与嫂子的不伦关系中,弟弟欧塔维奥偏执地要带嫂子走。弟弟斗狗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嫂子,而他在这一段朦胧迷茫的关系中丧失了自我,嫂子卷走了所有的钱仍旧爱着混蛋哥哥也并不让人意外,对于弟弟来说他的爱情就像电影的片名一样《love is a bitch》。弟弟的结局是他独自一人痛苦地在车站徘徊等待,嫂子始终没有赴约。失去了独立人格,爱情至上的形象结局也是绝望的,支离破碎才是爱情的真相。
相对于狗的忠诚,人的背叛显得愚蠢又可笑。
2.老游击队员玛汀的形象——任意狂妄的精神自由者和丧失父权地位的老人
一个风一样自由的杀手和一个充满仁爱的父亲形象的结合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满和复杂起来,导演给他的杀人动机赋予了“父爱”的名义,使得观众眼中的老游击队员竟然高大起来而非伦理道德中普通意义上遭人唾弃和谴责的杀人凶手。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次老游击队员的出场都伴随着律动、炫酷甚至略带激动欢愉、戏谑情绪的音乐,增加了杀手这一形象的快感,冲淡了影片的压抑情绪,带有黑色幽默的导演个人表达。
老人养了很多只狗的情节设置是对他父亲形象的和父权功能释放,狗待他如同父亲一样,他对待狗也亲如己出、十分关爱。
杀人过程和情节设计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增加了观众对他的英雄崇拜。而杀死妻子的现任丈夫、在合照中贴上自己的照片等人物行动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权尊严和父权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导演的男权倾向。
任意狂妄的自由精神和父亲地位的丧失以及找寻,使得这位“父亲杀手”的人物形象饱满充实。观众看完后不免产生对这一人物形象可怜又可敬的情绪。
3.狗“柯菲”的形象——对比和揭示人类兽性的形象
柯菲是片中的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在柯菲经过训练成为斗狗中的常胜将军百战不败后,它从温顺的小狗变成了野兽,而弟弟欧塔维奥挖掘了它的野性,在老游击队员医治好他以后,他咬死了老人的所有狗。“柯菲”这一狗的形象推动了叙事和承担着线索功能的同时,在影片意义上产生了“强奸”人物意志的作用。狗的形象凌驾于人类之上。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它和老人一起以一副“英雄”的姿态在背影中结束了叙事。“柯菲”的形象暗喻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藏匿和未暴露的兽性以及野性。
叙事结构
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发生了一宗寻常的车祸,可是这交通意外却不寻常地串连著三个揭露人性的丑恶故事。狗也是三个故事的贯穿线索。多线发展的三段式故事,交错的人际与狗际关系,整部影片中三个故事的交汇点衔接地恰到好处。衔接点和转换点总在观众急切地“欲知后事如何”的高潮处。在“狗”这一线索的连接下,转换过渡自然,完全没有跳戏和抽离感,整体结构紧密扎实,显示出导演和编剧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爱情是狗娘》是一部多声部的影片,结构缜密,处处呼应,它充分利用了类比、暗喻、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比如第二个故事中名模床头的气球一点点的萎缩,既暗示了二人关系的行将破碎又暗喻了模特生涯的终结和毁灭。
影像分析
1.律动的配乐与写实的画面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多线性叙述、结构巧妙和人物群戏而著称,他的导演风格自然而深刻,不惜运用一切电影手法和技巧达到他的天才设想,画面有很强的粗粝感。画面构图看似随意实则精致。
本片的配乐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如图所示,这是一个画面与音乐搭配极佳的片段截图,老人伴随着音乐从左侧缓缓入画,狗在图中的位置也十分均衡、具有动感,仰角拍摄使得这位老人杀手的形象如同惩恶扬善的英雄一般,杀手带着自己的一众狗走在去杀人的路上,音乐诡谲、奇丽,律动又神秘,是出自Gustavo Santaolalla 之手的Quibre Fuego Y Revelacion 这位木吉他与班卓琴的灵魂混合师古斯沃.桑托纳拉还担任多李安《断臂山》的配乐。片中的所有音乐都带有神秘感和难言的奇异,给影片笼罩了一层朦胧的魔幻色彩。这些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画面和构图等难以达到的重要的作用,直观可感地将导演的情绪和导演对片中人物的喜恶传达给了观众 。整部影片的冷色调给人荒凉落寞之感与影片的基调十分契合。
2.快节奏的剪辑
快节奏的剪辑带来的大容量的信息和快速的切换让观众眼花缭乱,加快了影片的叙事和推进速度。比如影片一开场的追逐戏,满车的血,火烧眉毛、紧跟其后的敌对状态,强烈的视听刺激使得观众的观影情绪一下到了最高点,并对后面的剧情做了铺垫和悬念设置。略显“冗长啰嗦”的台词反而加重了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人物一般处在大景别中,中景全景或者远景,这种设计不光交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还交代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当人物产生情感交流或者心理变化的时候,利用推镜头进行特写或者近景表现,从而使得整部影片充满变化和心理上的动感。
3.手持镜头的真实感
手持镜头带来的不安定感是冈萨雷斯现实主义风格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镜头灵活,富于变化,带有真实感又不乏精心设计。爱情是混乱的,就像晃动的镜头,现实是复杂且绝望的,就像凌乱的场景设置。比如片尾杀手的主观镜头,环视黑色的荒野,摇晃不定中,杀手的前途未可知和孤冷的心境展现出来。
小结:《爱情是狗娘》这部影片作为冈萨雷斯导演的处女作以狗比人,更显其犀利,在各个方面为他后来的创作形成风格化奠定了的基础。
非常雄心勃勃的处女作。三个气质迥异、景别分明的故事在影片里看来十分协调,第一个故事充满同时期盖里奇与《罗拉快跑》式的手持摄影主导、快节奏、充满情绪张力的运动感;第二个故事则充斥着大量贴地的“狗的视角”,对人物的敏感心理刻画细腻,狭窄的空间和对细节的聚焦时而又有一种惊悚片氛围;第三个故事从配乐里的Trip Hop就带着“冷”的气质,在都市中探讨亲情反而在人物运动中突出了贾木许《鬼狗杀手》式的诗意。最重要的并不是时间叙事和结构,而是对三个故事的协调以及对每个故事气质的拿捏。第一个故事运动感之下不少对狗血淋淋躯体的特写,第二个镜头在狗的视角的开放性构图下又让狭窄的房间具有更大的孤独感(与第二个故事女主角所感相串联)。
故事本身也像画面一样充满荷尔蒙和野性。兄弟反目与爱情矛盾,把背叛的张力在杀戮与生死之下放大,也从此突出人与人关系的拧巴,不平稳处境里的爱情就像房间地板下无助的狗。对社会的侧写聚焦于人的感受本身,而人甚至不及狗真挚——第三个故事里的老男人多次拿出枪支,却又多次放弃杀戮,仅把所有的情绪放在对女儿的感情上,不如说抗争与毁灭的上一层联结还是人与人间最朴素的情感。比较“另类”的一点是,在颇有总结意义的第三个故事,依旧使用了一个“停下杀戮,消失于江湖”式的背影作为结尾,实际上并没有给观众带来一个更完整的体验,更似影片的情绪在逐渐变淡最终会仓促画上句点。
狗男女 ps:GGB真是个浑身都散发着费洛蒙的小天使
女主真tmd顶天立地的绿茶婊,一个男人还不够你用的吗,还要怀着孩子去勾引另一个。。我要是男主我就把钱偷偷攒起来,和他哥一起好好的过日子,然后每天晚上尽情的啪啪。。
首作确实最有鲜活的生命力 书写本土民族性和社会性 粗粝硬核 活生生的暴力 情欲和痛苦 创作态度比较真诚。三个故事交汇渗透 三个阶级指向三种布景空间 都以很多中近景手持镜头和广角畸变构建出活络的生活气息和众生怪相的荒诞意味 后两部分不同程度上以静和广做深沉收束 通向未知。狗在地板下走失的情节很有意思 它是激化两人矛盾的次要动机 也是这一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同居关系的外显装置 一个解不开的结 对地板下声音的追踪和期盼像达利的蚂蚁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焦虑 其惊悚悬疑意味和严重车祸-骨折-截肢这一串残酷元素也很搭 人们可以邪恶地幻想如果在希区柯克或者伊藤润二的故事中这样的桥段会是什么走向 最终 就像一个化学反应的置换 狗的安然无恙仿佛女模特截肢的补偿。全片最有力的镜头我觉得是死者的血流到烧烤板上沸腾。某女主有点像马思纯(……
作为背不出名字的墨西哥导演处女作,相比《鸟人》显得不修边幅了些,粗砺但不粗糙。结构似《撞车》,三个短篇故事被切碎,再由不起眼的线索串联,电影本身成为角色的真正圈套,磁场式的中心贯穿始终,无需抽离背景就能以移魂视角一次宏观数人的命运交织,只看形式都无比享受。
译名真囧。。
第一故事,天才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个故事,拍得像另一部电影。第三个故事,终于收敛回旋,做出没有结尾的结局。但问题是,真的有必要通过撞车和狗,花哨平行剪辑将三个独立故事强行捆绑在一部电影里?
三段交错的平行故事,三个用狗来喻人的好编剧——穷人们被生存驯养出来的斗犬;富人们陷入坑里不肯出来的哈巴犬;流浪汉兼职业杀手收留的流浪犬。单独看来,第一个故事因素最多也最冗长,第三个故事相对表达的太简单,我最喜欢的是第二个故事。
何止爱情,生活都是狥娘养的
过着连狗不如的日子,会撕咬的狗才能活到最后,我们素昧平生却曾擦肩而过,无意中改变过彼此的人生;你放弃了哥哥、没得到一厢情愿的爱情;你失去一条腿和街头的巨幅性感海报,只剩地板下的狗狗;你失去了家庭和女儿,收获了一只凶猛野狗;第一个故事太野,表演、摄影、剪辑情绪酝酿极佳,爆发惊人。处女作就这么厉害,不是天才也是天才,这个片子就像陀螺之于《魔鬼银爪》、卡隆之于《爱在歇斯底里时》,只有在熟悉的土地上、城市里、人群中、语言里,才能拍出最符合个人气质的电影,后来纷纷去了好莱坞,哪怕获奖无数,哪怕赚了很多钱,都像是野小子穿上了精致的礼服,中规中矩、框框条条、任务满满,最初的味道还是慢慢被稀释了。
爱情与生活都充满了变故和不安,都是TMD狗娘养的。
导演是车祸癖
革命青年老了以后都会长得像马克思么???
巴别塔,21克,狗娘这三部都非常出彩,但是叙事上这部是最流畅的,故事设定背景也更加简单。而且表现人的情感和欲望以及命运之间的关系上,它更加真实地--像文学一样狠狠地拍打我的心灵。这样的电影是不能用好坏来评断的。倘若真的没有什么可以骂可以抱怨可以表达的,那么形式这样哗众的东西的确是可以让无聊人追求的,然而这部片儿形式成了工具,辅助真正的抒情主体,这令我欣慰
形式大于内容,然后多年前我正着迷于这种在命运的捭阖纵横下环环相扣的巧合,个体挣扎的苦痛,得不到和失去的爱与信任。人与动物的相处多么直截了当,有爱或者没有爱。而人之复杂,即使用同一群主人公续写故事三段,仍述不尽爱恨情仇。
狗与血之间,比狗血值得唏嘘。再动情的人也有入心的咒骂,因由一地鸡毛。再陌生的人也有刻骨的交融,终归一片狼藉。总是那些没有就念、有了就变的情,比人更快倒在血泊中,真是惊心。GGB那年才22,大银幕上皮肤的一层坎坷,都写满不该辜负的字眼呀。
53min左右抱伤狗出去又回来行刺的长镜头。与狗有关。多线。斗狗青年(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狗)。车祸模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腿与我相伴)。乞丐杀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狗为我做掩护)。
我喜欢第三个故事里的那幕:流浪汉回到家,看到黑狗脖颈上有血,进到里屋,发现平日里那一群像苍蝇围绕着俄瑞斯忒斯般紧跟着他的流浪狗全都死了。他想开枪杀掉黑狗,没忍下心,于是,在它伤口处狠狠地按了下去:你不该那样,混蛋!他救了当初奄奄一息的黑狗,但不可能知道它在斗狗场上厮杀成性。黑狗很怪异地混杂了残暴和无辜。流浪汉没开枪,那个时刻,他突然看到了自己。物伤其类。
伊那里图的几个片子现在看下来都好喜欢并且是越想越喜欢。多线叙事其实看多了也烦,但烦那都是因为拍得不好看,这几部都好看得紧啊。爱情是狗娘,命运更加是狗娘,三个故事都很感人。
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最完美的电影
译名是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