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看了一部电影,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看完后很有共鸣。我个人认为凡是搞创作工作的,甚至说是身在职场上的人,这部电影都值得找来一看。或许你能从中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许你能从中发现某个似曾相识的身影。
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女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广播剧,经过各方的努力之下,最终变得面目全非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广播大楼之中,但却故事的推进却一波三折,像是在看战争片或是动作片一样,让人看出了惊心动魄的感觉,好在故事的结局还算略微圆满。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台前的岁月静好,却不知道背后各方的利益纠缠与暗流涌动,所涉及的人员越多越是如此,而事情变坏的开始往往来自于一次不起眼的妥协和一次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妥协。
先是在广播剧即将播出的时候,一个女演员觉得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名字不好听,要求换名字,还是从日本名字换成英文名字,后来又说要更换剧中自己的角色。制片人为了不得罪女演员,就去找作家商量,作家即使不情愿,在制片人的劝说下也只得被迫答应。从这里开始,一系列连锁反应就出现了:
一个角色的名字和职业发生改变,其他角色和职业也要发生改变;既然是英文名字,那故事发生的地点就要从日本改为美国;既然职业也发生改变,那么故事发生的场景也要变化……本来是一个结构紧密的小说,这么一弄,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改越偏离主题。 即使是在广播剧已经正式开播的时候,各种问题还在不断地上演,一边修改故事剧情,一边安抚演员情绪,一边解决音效配音问题,一边还要注意不能得罪赞助商……而这所有的问题,只能靠着播放广告、插曲以及未播放的新闻来挤出时间去解决,广播室中的每个人都忙得一团糟,神奇的是听众竟没有听出一丝破绽。 这其实很像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场景,就是在不断地处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我最近有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工作上可能并不看重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更看重一个人的修改与执行能力,关键是能把制造出来的问题给解决掉。至于过程如何曲折与折腾似乎并不重要。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在职场上需不需自我的存在,以前的观点我认为是不需要,你坐在工位上,只管把安排给你的工作给做完就可以了,完成情况的好快都是针对工作来讲的,自己的自尊、情绪之类的东西不需要带进去,下班回到家中的那个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现在一想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儿,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把工作中的那个你,从自己身上剥离下去的,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偏见,有自己的追求……这些也都是自我,可能只是大部分时间被隐藏在角落之中,不易察觉而已。 那么,我们在日常处理工作问题的时候,肯定是有些东西与自我的真实想法有冲突的,而依然能将工作继续往下推动的一大原因,肯定就是妥协,用金钱换取自己的让步。 整部电影我就记住一句台词,是那位不断寻求妥协的制片主任对作家说的:妥协妥协再妥协,失去了自己才能做出好东西。可是,电影的结局却是在作家的坚持下,让剧情的走向按照原本的设想进行下去,以一个喜剧色彩的结局收尾,赢得好评。可见,不妥协也自有其力量。
①
日本优秀编剧数不胜数,大师当然也辈出,要论「国民编剧」的名号,我认为还是首推三谷幸喜。
与其说是编而优则导,不如说是实在受不了自己的宝贝剧本被阿猫阿狗拿去糟蹋,三谷幸喜就是平成年代的比利·怀尔德。
区别倒也有的,比起怀尔德,他要少一点尖酸伶俐,多几分温厚绵长。
②
开头一个长镜头,干了两件事,第一,大家和和气气地彩排完,一切有条不紊,好,现在你知道这一切过一会儿都要哗啦哗啦垮掉;第二,镜头像针线般在小小的演播室里穿引来去,各色人物自个儿的性格厚度以及相互的关系,不动声色也就罗织起来了。
说是导演处女作,明明三谷幸喜拍起群戏来,那么游刃有余。
后来又有近乎精神姊妹篇的《笑之大学》,都是舞台感十足的封闭空间,都是编剧视角的无限改剧本,正相反,这回他从头到尾只讲两个人的相爱相杀。
③
原创剧本作家,身为业余人士的家庭主妇铃木小姐的遭遇堪称惨无人道,
从跋扈的过气女明星,到油滑虚伪的制片人,到完全马仔级别的音效助手,任谁都能给她的剧本来上几刀,一个闷骚主妇的婚外恋幻想,一路从日本柏青哥店飘移到纽约到芝加哥,律师、黑帮、飞行员、宇航员......
后来她完全绝望了,「随便你们怎么改吧!只要别署上我的名字!」
不行。
道行不上千年的编剧,写不来这种血泪控诉。
④
倒是很适合当做团队建设素材,完美的反面教材。让部门员工周末认真观看,每人写上八百字观后感。
⑤
换我是那个卡车司机,清风明月的夜晚听上这么一出不知所云错漏百出的广播剧,必定恶向胆边生,分分钟驱车撞击广播台,与这丧尽天良的剧组同归于尽。
没成想面向凶恶的司机一跃而下,竟倒地痛哭流涕——「谢谢你们,竟然制作了这么优秀的广播剧!」
你看看你看看,世道就是这么变坏的!
20190524
《广播时间》,日本著名编剧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绝对堪称小众的日本喜剧小品,另一个稍微为人所知的名字是——《爆肚风云》。
实际上在视频网站和某些评分网站上,《广播时间》是查不到的,《爆肚风云》才是正统。
对应着日文名的“ラジオの時間”,直译过来的《广播时间》更为贴切。不过细究起来,《爆肚风云》,这个听上去略显浮夸的港版名字,里面颇有些门道。
当然不是北方人第一印象中的咔嘣脆的爆肚。
粤语中的“爆肚”,是说因为没有准备,所以临时现编说辞,以前的香港电影电视艺人最喜欢这种表演方法,后来更成了风气,大受观众欢迎。
真正明白了“爆肚”的意味之后,再看电影,就会觉得确实,嗯,这个名字,似乎比平平无奇的《广播时间》,更为贴合。
因为电影从头到尾讲的就是一个“爆肚”的故事。
“爆肚”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没有准备。主妇美弥子的剧本可能算不上多优秀,但是稍微弄弄做个广播剧大概还是没啥问题。
问题就是这个“稍微弄弄”上。
广播剧就得有人演角色,有人演角色就有人动心思要改剧本。
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
问题是提要求的是女主角,难伺候的大牌。
箭在弦上了闹这么一出,压榨菜鸟作者总比大牌罢演毁了节目强,所以,改。
女主角加戏,男主角又不干了,旁边几个资历老的配角,也动了心思。
……事情就这一步步走向失控。
后台争斗了千百回,不过听广播的卡车司机也就是多过了几遍广告和主题曲,末了径直的冲向电视台,涕泪横流的对着已经精力耗尽的导演和统筹说:
“这节目太感人了!”
作为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我们自然知道这部广播剧能完整播完费了多大的气力,然而卡车司机却不知道,也无须知道,他的选择超级简单,听得下去就听,听不下去就转台。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卡车司机”,我管你播出来的广播剧,放出来的电影,做出来的节目是多么辛苦,后面是多么的鸡飞狗跳,原作的本子如何,好听好看我就听着看着,不好听不好看我就换台。
似乎对于创作者有些残忍,不过现实如此,谁的工作不是看结果的?
所以牛岛那一番演讲才会听起来既冷酷又无法反驳,“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胜于完美,才是这个功利世界的运行法则啊。
不过他后面的“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使我们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却有些讽刺,在创作者耳中,不管你是否是真心,听起来都像是敷衍安慰和画大饼。
电影里讲的是广播剧,但是角色扮演,我们可以平滑的推到电影,推到电视剧……
范围再大一点,尽可以推到各种需要团队协作,又有时限的项目上。
你提出个点子,想得挺好,结果实施起来,这个插一榔头,那个捅一杠子,最后做出来的,与当时想的千差万别。
你是不是该懊恼做出来的东西怎么就不像琢磨的那么好了?
不,你该庆幸,好歹做出来了。
电影是造梦的机器,而同样作为创作者的三谷幸喜,最终给了美弥子一个不算圆满的圆满结局。
创作者几无可退的底线,在唐泽寿明饰演的还有热血的导演和一干演员的努力下,守住了。
回到现实,大概还是,完成大于天。
三一律,长镜头,男人沉寂的热血,女人隐秘的妄想,这些在三谷幸喜后面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全部都在处女作中体现出来。
不过说实话,我对于他的长镜头倒并不太感冒,小巧空间内的辗转腾挪是其特色,看起来十分流畅,也显出场面调度的高超,不过总有点僵僵的感觉。
电影还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很吃台词。不懂日语的观众,关于改剧本的各种“笑果”能不能看出来,全得仰仗字幕。不得不说,翻译的水平很高,很多表达都能不失味道的用中文还原,也让人能更好的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尤其是“娃疯了”这种,更是点睛之笔。
不过再优秀毕竟翻译过来还是有文义的缺失,这时候如果懂日语就能领略更多的妙处……毕竟如果你看过《名侦探柯南》就知道,日本人是有多喜欢在词语这种“小细工”上下功夫,而三谷幸喜这种专于喜剧,爱玩花活的编剧,更是如此。
上面这段请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你们就当我是在秀优越好了~
①时过十载,这个广播业的闹剧完全可以类比于现今的电影业。②三谷幸喜从一个成熟的编剧到一个“年轻”导演的转变,群戏之精彩、掌控之平稳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③剧本几乎无懈可击,一气呵成,紧张气氛越炒越高。④最后人体造烟花声效的大爷简直太可爱了!
哈哈哈,“在夏威夷上空的外太空!”三谷幸喜您从来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几招鲜,吃遍天。
三谷幸喜的本子脱胎于舞台,而广播剧又是另一个“戏中戏”的舞台。幕后的混乱与广播剧的谢幕形成捧腹的反差,亦能够讽刺电视台和演艺圈,尤其是调侃制片、大明星对剧本的指手画脚所带来的“墨菲定律”和“滚雪球效应”的连锁反映,有许多爆笑的片段。
鸡血推荐!!!!!!!!!!!!!!!!!!!!!!!!!!!!!!!!!!
真的不是古畑任三郎之出狱再就业吗……做烟花竟然看哭了……
老爺爺做那個煙花的音效真是笑死我了
这电影从一开始就舞台感十足,片尾一看果然有同名话剧上演。全片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在讲废话,但是这些废话却把剧情一步步推进,三谷幸喜真牛逼!p.s. 唐泽寿明还是这两年更好看点呢!
唐泽寿明你帅毙了!!戳中笑点!
开场是交错走位的三谷幸喜招牌长镜。他擅长在极端环境集中矛盾,这次用一个事故频发的广播剧直播,形象再现了演员因私欲不断干涉剧本、制片方在淫威下不断退让、而弱势编剧只能不断妥协以致作品面目全非的过程。 最近连看音效师题材,本片音效论点“ 别太依赖机器,别摒弃手工,别千篇一律 ”。
几无废料,完美群像,完美节奏,完美调度,制造意外,解决问题,再制造意外,再解决……一直绷到结尾;三谷幸喜从一上来,就证明了自己的喜剧天赋,调度天赋,剧本天赋,长镜头什么的,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1.《广播时间》是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2.目前看过的三谷幸喜作品都是群戏。一群人因一件/些事情关联在一起,进而带动后续剧情的发展。3.因出演《家族之苦》系列大儿子而逐渐被我熟识的西村雅彦豆瓣影人条目显示最常合作的影人就是三谷幸喜;4.因《白色巨塔》而记住的唐泽寿明原来在《有顶天酒店》(觉得国会议员的角色也适合他,结果他却演了个有些许秃头的社长)之前就跟三谷幸喜合作过了;5.我的天,那个司机竟然是渡边谦扮演的!观影过程中没认出来,看片尾字幕才发现!6.…我有时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剔除,没那样做是因为我还有责任,再烂的节目都是我自己做的,我不能逃避。满意的作品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妥协再妥协,失去了自己才能做出作品。可是你听好,我坚信着,总有一天还是能完成好作品,让所有参与的人,让所有听众都满意的作品。…→难。
娃~疯~了~!
和《摄影机不要停》异曲同工。大部分时候都乱糟糟替他们心累最后还是被治愈了,是真的,一个作品哪怕出再多状况连作者本人都觉得烂得没眼看,只要付出了努力,也总是会有人喜欢的,so, just do it.(下次也想像唐泽寿明那样把毛衣搭身上)
7.一出“三一律”室内剧,影片开场以流畅的调度捕捉激昂的表演组合成一镜到底,这也奠定了全片的影像风格,长镜头摇移配单镜头快剪。|三古幸喜有着明确的剧作法结构,人物上也是专门描绘少见的群体/职业,丰富群像不唯单人。本片的冲突层面上基本处在个人层面,内外也仅仅是一些台词带过而已,因此剧作难度上也显得颇为简单。不过呢,对于创作难的诙谐袒露,冲突点的细致把握,神经喜剧般的对白节奏,从头至尾都紧紧的抓人注意力,结尾还能升华一下职业素养并展现社会百态,可喜可贺。
论媒体直播工作的业务素养。以监督的工作流为线索穿插高效地点出各角色迥异个性,画面中角色密集、表演自然松弛,搭得非常好。戏里真实的紧迫、失控显示出戏外的精彩控场。媒体的生存、受众口味、作者权益都谈到了,包括找音效的情节也有其含义,幽默元素始终适时地柔化这种凝重。出色的处女作。
三谷幸喜,日本当今最伟大的编剧,毋庸置疑,是替观众着想写故事的人。这一部电影是由其本人的话剧作品改编而来,承接了他一直以来舞台剧风格强烈,叙事快节奏,台词量大,单一场面镜头调度复杂等特点,悲喜交加,略带荒诞夸张的调侃,刚刚好,突然间觉得有了像山田洋次国民导演那般的慧根,大赞。
电影业的缩影,道尽各行电影从业者的心声:热爱、激情、无奈、冷漠、残酷…这也许是理想和现实落差最大的行业了,却也是能让你离梦想和奇迹最近的地方,各种冷暖,难以自拔。三谷幸喜从编剧转导演的处女作,《奇迹餐厅》原班人马,同为关于电影的电影,比《魔幻时刻》要更为一气呵成。
说起来,跟日后的「笑の大学」异曲同工,限定的场景和人物但是由于剧本的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起伏和冲突。三谷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对时代感的钟情以及对剧本地位的强调是毫无疑问的。总的来说还是正统的路线,走向和结局都不出人意料,但厉害就厉害在从演员的眼睛里就能看到一个异常严肃认真的编剧。
三谷幸喜的剧本真的是让我五体投地,在有限的空间和一部电影的时间内,那么多的人物,居然每一个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复杂度比不上后来的《有顶天酒店》,多条故事线互相呼应。但塑造群像的能力,已经炉火纯青。想不到一本正经的渡边谦居然演过这么二逼的角色,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