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开始,1948年的柏林,整个城市被炸平,满目废墟,男孩在做掘墓人的工作,被人举报说是不满法定工作年龄,丢了工作,镜头顺着残破的柏林街道来到男孩家,哥哥曾经参加过纳粹,不敢出去工作,在家中白吃,父亲也重病再床,姐姐无奈晚上只能出去陪酒,男孩为了帮忙解决家庭困境只能出去再去找事情做,帮房东卖秤,结果被一个商人强买强卖换来两个罐头,遇到以前的老师海林,因为生计被迫帮老师卖希特勒的录音碟,感觉他老师和住在那里的人都有恋童,娈童倾向,手总是在他脸上乱摸,身体上的侵犯也暗示他正在对男孩进行精神上的误导。
父亲一当面指责大儿子软弱,不敢出去工作,是家庭的负担,一方便抱怨自己因为生重病同样也是家里的负担,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倾诉给海林老师,诉说自己的困惑,老师向他传达了物竞天择,效率最大化,功用化的纳粹观点,现实也如此,家里没有粮食配额,有能力工作的哥哥不敢工作,敢工作的父亲又没能力工作,仅靠一个女人姐姐,出卖身体,靠弟弟年仅13岁的孩子在外面做童工维持。为在外面换食物,晚回家了,结果还被爸爸责备打耳光受委屈。
爸爸抱怨自己想死掉,男孩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听了老师传输的纳粹理论,给爸爸下了毒,爸爸喝下毒药以后,回忆起在医院伙食是多么的好,生活多么美好,他爱一家人,虽然嘴上说想死给家人减轻负担,可是心里又多么想活着。还亲了男孩,被警察抓去的哥哥也回来了,当局哥哥没有因为是纳粹而抓他去坐牢,他可以工作了,以后家庭不会再有负担,可是毒已经下了。
气愤的男孩去找林海师质问,老师惊讶,反悔地责问,阿,我只是说说概念和理念,你怎么真下毒。男孩深感被老师欺骗了。他只是一个被洗脑,帮老师跑腿倒货的工具,(老师这个形象暗示象征着纳粹时期的宣传部),男孩听带着抑郁,愤怒离开了那里。
他在马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不知何处是终点,一群小孩在踢球,他上去与他们一起踢球,但是那群小孩不愿和他玩,童心短存而飘逝,一同那些离他而去的小孩。他爬上了残破的高楼,在楼上看到父亲的棺材被抬出来,他懊悔至极,最好再当一下小孩吧,他顺着倾斜的钢筋房梁当滑梯,玩耍了一下,纵身从楼上跳下,与自己的信念,与自己的生命告别。
尸体深扎在被炮火轰炸断墙残桓里,杀死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扭曲他的灵魂,如周围的被轰塌的建筑一般,成为纳粹的炮灰。
片名叫德意志零年,我猜是新的德意志从零开始的意思吧。
被巴赞称为现实主义典范的罗西里尼电影,实际上配乐、剧情甚至剪辑都是十分戏剧性的,这也暗示出戏剧性和现实性兼容的可能性。1.再次想起《饲养乌鸦》这部片子,同样的毒杀和弑父,卡洛斯有意使用巧合性情节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避免了伦理上的困境,而罗西里尼则几乎没有省略地再现了下毒成功的全过程,这一举动既是打破贫困生活的残酷循环,又是使人通向地狱的创伤之核心。对于创伤核心的直接展示,不回避的伦理拷问,正是这样无感情的客观表象真正向道不明的真实和现实敞开。 2.影片的剪辑节奏很快,运动致使摄影机的存在感也很强,戏剧性配乐更加重了电影性的存在(而非纪实性),或许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渊源于战时新闻摄影的缘故。但它奇特地继承了新闻摄影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道具细节、影像质感、角色细节、演员的无传记性等等。
弑父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都被认为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而影片中,只有十一二岁的埃德蒙却痛下杀手,他并非穷凶极恶之徒,并且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影片开头,埃德蒙谎报年龄想获得更多的资源供养家庭就早早地塑造了这一形象。战争引诱更多的孩子走向了深渊。影片中,假借卖肥皂抢钱的乔和卖烟的女孩便是例子。
战争使教育、医疗等基础产业受到了重创,从而造成了战时儿童基本道德认知的缺失。弑父这个行为是道德伦理不能容忍的,但是在埃德蒙看来,死亡是能使父亲解脱的。儿童的认知犹如松软的橡皮泥,轻而易举就可以被塑形。在父亲自怨自艾、房东抱怨父亲增加负担,最重要的是曾经的老师的误导的催化后,埃德蒙在大环境的邪恶附身之下亲手下毒杀死了父亲。在父亲死后,影片中用了几段离家出走的埃德蒙的单独镜头表现他的思考与挣扎:父亲死了之后的痛苦与无助逐渐缠绕着他。他决定向老师去坦白这个事情,他认为老师可以理解他甚至是代表某个神圣的力量原谅他,然而老师翻脸不认人的丑恶嘴脸成为了压垮埃德 蒙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事更新了人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在涉世未深的儿童的眼中,一切荒诞与离谱的事情都是如此合乎情理。
《德意志零年》中,埃德蒙只是战争魔鬼的傀儡。父亲的死亡是战争带来的量变引发的质变的结果:贫穷、疾病、饥饿……日本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中,主人公妹妹的死亡也是同样的原因。经历了至亲之人的离世后,这些电影中的儿童主角的情感与思维会经过猛烈的搅拌和翻捣,这亦是电影高潮环节之所在。在这之后,主人公就彻底走向了毁灭的结局。譬如《德意志零年》中,父亲死后,埃德蒙清醒过来,发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之罪。但是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父亲明明获得了自由,自己却变得如此痛苦,他不明白这是战争导致的社会的扭曲。
观众作为一个局外人,当然是知道一切皆是因战争而起。但电影隔绝了观众与沉沦在战争带来的苦难中的儿童,使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原本纯洁的儿童走向覆灭而只能袖手旁观,十分残忍地到达了反战的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罗西里尼展示了俄狄浦斯情结在极端情况(战后萧条)下的合理性,而孩子弑父以后的游荡与疏离表现在影像上具有无限的魅力。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在配乐,孩子给父亲喂毒那一段还以为是在看好莱坞的神经喜剧。
第一反应不是好看、真实,而是珍贵:这是一种只有实景拍摄才能带来的震撼,这种粗糙的、满目疮痍的质感是绝对生造不出来的。换言之,观众观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赤裸裸的“存在”。因此,与其说罗西里尼是电影的造梦者,不如说他是噩梦的记录者。后半部分孩子在倾圮的城市景观中游走,甚至已经超出了新现实主义的范畴:那种内心的、纠结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游走,是多么现代、多么安东尼奥尼啊。而这绝不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深深植根在战争废墟中的、关于人的巨大的危机。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终篇。以儿童悲剧传递反战反纳粹思想。剪辑连贯,运动长镜流畅,战后百姓残酷艰辛的生存环境令人唏嘘不已。宣言弱肉强食却心口不一的老师正是受纳粹思想荼毒的不自觉民众的代表。希特勒回魂般的演讲,小男孩在槽钢上最后一次玩滑梯,纵身跃下,上升镜头呈现废墟同开篇。(8.5/10)
三部曲中最喜欢的一部。二战后的德国,道德的负担压在无穷无尽的废墟上,人们在饥饿与疑惑中度日,但心底的荒凉,即便是所谓懂事的孩子也被吞噬。越是纯真的残忍,越是悲凉,太不是滋味。四星半。@资料馆
太致郁了,整个基调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同样聚焦贫困底层的视角,大背景是德国战败的残垣断壁,一片萧瑟。极端匮乏导致的悲剧,所有人都在一种无奈、压抑且沉重的底色中苟且,一个13岁男孩在控诉无门后通往了自我崩溃毁灭之路。在纳粹语境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病怏怏的父亲)只能被(工具小男孩)淘汰掉,正如里面老师说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社会“规律”。单纯说男孩走极端是不公平的,我更愿意理解为时代的悲哀,换做谁都是无可奈何。卖唱片试希特勒的演讲镜头剪切街上废墟真是神来之笔。8.5
以小见大标榜的现实主义,通货膨胀的恐慌比法西斯更厉害。
CC版,德语原音,意语版开头有一段“中心思想思想”。此片意大利味道主要来自音乐。纳粹恋童,少年虽然做了可怕的事情但是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仍然是个孩子。运动镜头很流畅。新现实主义名作,环境着实地在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卖唱片的时候废墟里忽然响起希特勒的演讲,那一分钟真是神来之笔。
8分。真是好沉重的片子。战争对战败国而言,除了物质及肉体上的损失外,延续更久的,往往是精神上的失落感。当原有捍卫的,保护的,崇拜的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人总是要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当管风琴想起,人们凝望着已成废墟的教堂,那一刻,仿佛就是永恒。。。
重看一遍,好震撼。感觉罗西里尼拍柏林比拍罗马拍得还要好啊,当然胜过同时期任何一部德国电影。看到片末的St. Matthäus教堂时,几乎要哭出来(这个教堂的建筑师是Schinkel学派的Friedrich August Stüler,于战后修复,位于今天的Kulturforum,Mies的国家美术馆新馆之后)……
新现实主义是典型的“写实>写意”型影像,也同时由于其性质,导致电影的立意(即电影所揭露的)远超其本身的质量。如何使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拍出这样的电影?答案就是将Film Noir式的创作理念轻微作者化,快速将「问题」抛出并省略大部分「过程」,以便让电影达到最高的叙事效率。我认为本片的创作理念仍需进行二次审视:人物是否被目的化?如果是,那么人物是否成为了导演的“提线木偶”?我想说的是,假设在如此小体量的故事中仍能看到不少充满目的性和控制欲的情节/细节,那么不仅导演是需要反思的,同时连电影本身也会顺带失去一切观看价值。《德意志零点》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当后半段Rossellini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用小男主的「漫游」片段加以改善时,一切都已经为时过晚,同时也显得苍白无力。
四星半. 作为始终被是本身牵连在场的此是,人的形象永远为全部是者所关联;因此,现实主义作品势必首先要将环境归为人的环境,才能将人还原为环境中的人. 罗西里尼的三部曲不断简化故事情节而持续增加场景内的随机因素和生活化的无关细节,以人的自然属性消解角色的隐喻功能;本作中实在的诸人物乃是(双关意义上的)临时演员(Extras),亦即"多余的人"――而影片对设计痕迹和先行概念的去除越是彻底,或曰越使人显现为人本身,这功用主义视角下的"多余"也就越发显出荒谬来;结尾的游荡则明白地面向现代电影,朝着真实的无意义,一路走向1960年的安东尼奥尼.
3.5。感覺是Rossellini過渡到心理寫實主義的一個習作,試著採取更長的時延,更具流動性(焦慮感?)的攝影機運動,在一座徒存斷垣殘壁的城市裡(像與時間賽跑搶拍,對現實的類新聞性捕捉與反應想到《三峽好人》,只是沒搞火箭升空),捕捉一個更不容易被預測的人物——容易將任何「灼人秘密」放大成負能量黑洞的脆弱兒童心靈——因此讓片長要長不長?老師一角:同性戀與納粹之連結的刻板印象。末段獨走時聽見的教堂鐘聲,佇立的路人,《幸福的拉札洛》。弱者應死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意識形態,男孩想幫助家庭減輕負擔之「善念」。收尾的獨行很好,是那種足以寫入電影現代性之發展節點的好(下啟Antonioni),充滿非理性衝動、無法輕易邏輯化、讓觀者措手不及又隱隱共感。 末段特別糊,是拍攝時就故意用粗顆?還是原始膠卷不良?
1946年8月罗西里尼九岁的儿子猝然离世,几近崩溃的罗西里尼将所有的悲痛都融化在了这部德意志零年中,在小主人公的身上似乎就能看到罗西里尼儿子的影子。战争不管是对受害国还是发起国伤害都是深重的而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更是重中之重。罗西里尼曾经说不相信上帝但是为何他的电影中处处有上帝的影子呢?
回到把“不如去死”挂在嘴上的年代,满眼都是废墟,希特勒的演讲在废墟中响起,哥哥的迷惑:“以前是国家社会党人,现在成了纳粹”;每个人都对埃德蒙说他父亲该死,大人们递来了刀子,却不承担责任和后果…“他现在自由了”,弑父是决裂和成全,然后呢?除了死者,谁得到了解脱?埃德蒙却更迷茫,在街上乱走,街道如此空旷,却无处可去…片尾的坠落,他选择成为废墟的一部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为最后一代”
最黑暗的罗西里尼,战后的柏林支离破碎,而纳粹主义的阴魂不散是一切的开端,播撒者不是士兵,而是教师与收音机。最后半小时震撼调度,黑暗程度甚至比《偷自行车的人》更甚,急躁而有力的镜头跟随孩子无意义的自我反省,随着他在柏林街头四处游走,最后消失在废墟之中。
跟着罗西里尼的镜头走观战后真实的柏林,一片废墟。开场就在面对用电超标的问题,「断电」除了是对生活物质贫瘠艰辛的直接描写外,也是喻指光明未至阴影仍在。断壁残垣中响起希特勒的回魂之声,听得人毛骨悚然,更可怕的是纳粹的幽灵真的得到了召唤,还附身于纯洁良善少年。教堂的福音从天而降,悲悯的俯视这片苦难的土地。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整个观影过程,我都处在overwhelming的状态:因为完全废墟的柏林太壮烈壮观壮...美...The City of Ruin, Ruin in The Hearts...本片的废墟可以和The Third Man和Grey Gardens比较阅读。埃孟德快让姐姐抱抱555...都是那个老师(指代什么肯定又要在阅读材料中被大力讨论了)的错555...
#A#新现实主义的另一面-独特的观察点、真实的德国废墟,元首的演讲如幽灵一般飘荡在上空(真是昭然若揭);弑父、告解、成人的同时发生比任何残酷的战争场景都更惊人,而弑父后不被接纳的独自游荡(同时也是孩子心性最少的流露)也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尤其是背对教堂走开和玩具手枪);不安的配乐游走全片,一场事先宣扬的悲剧。
比起意大利,战后德国的社会问题恐怕更加严重,除了化作废墟的城市,衰退的经济,纳粹主义仍然像梦魇一样缠绕在德国人民心中。那些镜头看上去冰冷甚至触目惊心,战争摧毁的不只是物质家园,更是心灵净土。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三。人民生活困顿,少年心理扭曲,在其老师错误的引导下杀父最后自杀。“通货膨胀带走了我的财产,希特勒带走了我的孩子。”,其实是在批判纳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