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哥伦布 曾在这里登陆 他在日记里写下: “这是人类所见过的 最美丽的土地” 哥伦布先生 谢谢你 当你第一次看到我 我正在欢歌笑语 我挥舞着棕榈叶向你致意 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欢乐
我是古巴 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 只给我留下泪水 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 它饱蘸泪水 却益发甜美 我是古巴 你为什么要逃走 你来是为了寻找欢乐 请继续寻欢作乐吧! 难道这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 不要转移你的视线 看哪!
我是古巴 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 我是酒店,我是妓院 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 那也是我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有时候对我来说 棕榈叶的树枝充盈着鲜血 有时候对我来说 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 并不是大海的浪潮 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 谁来给鲜血答案? 谁来为泪水负责?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奴役之路...被压榨并腐烂 另一条星火之路 它光华闪耀,却被杀害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你的道路会艰险,且被鲜血浸染 但是以正义之名,即使一个人逝去了 千百万的后继者会站起来 即使已经没有更多的民众,连石头都会起义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道路会很艰险 且被鲜血浸染 我是古巴 这些人的传奇将会被传诵 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 Sierra Maestra 山下 他们将为自由而战 我是古巴 你的双手习惯了使用农具 但是现在一把来复枪握在你的手中 你现在射杀敌人 你在向过去开火 你在开枪保护你的未来
这部电影作为感恩节古巴的收尾将将好,也与《古巴与摄影师》交相辉映。
一个告诉你为什么古巴会大革命,一个告诉你古巴大革命后的四十年。
每一个独立又关联的故事群配备这古巴女主角的独白,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确实从第一个镜头,第一句话开始就能牢牢把你抓进去。
第一个关注到的点是雪茄,每一个故事群第一个抽雪茄的人,都是故事你的坏角,古巴是世界上第一代烟民,他们发现了烟草,创造了抽烟,哥伦布,我们从小被教育是开拓疆土的勇士,是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的人,而后,美洲大陆的原住民四万攻略99%之多,而后,是绵延数百年的殖民历史,电影里坏角的树立似与小时候的课本在辩论,这样的观影体验确实抓到了心。
看到第一个独白,“你带走了我的糖,缺让我流泪”,着实别美到,也被深深感染到,内心同情古巴,心疼古巴,第二个独白前镜头里原始夸张的酒吧,睡晚砸钱还强行抢购十字架的美国嫖客在村庄里看到面无表情的古巴成人和衣不蔽体的小孩,那种悲怆之心让真的非常感恩电影能带向自己走到这种情景,感受这样的情绪。
但而后紧接而来,不知道是否是被套路惯了,觉得开始走向又红又专的路线,政府亲美,腐败,底层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大学有识青年的反抗,温水煮青蛙村名由于轰炸醒悟入军,还有要通过战斗抢回自己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后面太红的情绪也让我在想,哪那些富人的权利呢,他们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利呢,到底孰是孰不是呢?和上面哥伦布对比呢?谁对生命更尊重了。
但最后一个镜头还是非常戳中心头,如旗帜飘扬,一样,大胜利的步伐和音乐都像旗帜波一样插入心间。
还有一些零星的话语,我是2019年去的古巴,电影是大革命前后,大约1959年,原来过去60年古巴还是没有变,海滨大道,国家大饭店已经在,旁侧的公寓楼不是新修的,而是那个时候似乎别现在更多稳健,古巴大革命带来的真的是进步吗?但古巴人民确实不用看美国人颜色行事,古巴女该不会被美国大兵围攻,古巴人民开心着,在wifi park有跳舞的老人,有对着中国大喊good friends的人,所以到底真的可以或者需要或者能够去评断孰或不孰吗?
最后的最后,如果小时候我们看的电影也是这部60年代的苏联电影的美学高度就好了,那今日的审美不知道会高到哪里去,不过也有可能是臆想,毕竟目前还没有去过俄罗斯或者俄罗斯好朋友让我来印证,好多熟悉的镜头语言,“一个人倒下了,会有千千万万人站起来”,飘扬的海报,十里长街,攀越雪山草地的跨越山河。
看世界的一字马
洛杉矶
1/2/2019
我不懂。而且,为什么要加多一层配音翻译啊?
摄影太牛逼了!!
苏联人在古巴发现了美国(高度资本主义社会),并被现代主义大楼、泳池、肉体、爵士乐深深吸引。将古巴的伤痛暴露在67年加拿大的世博会上引起了国内反感,但诗歌、摄影结合的表达方式符合古巴馆多媒体革命的精神。苟延残喘的俄罗斯先锋派形式主义果然还是被苏联摒弃了,然后在90年代被美国人捡了起来。
第一场从天台拍到水底,直接就给跪了。第二场一家酒吧几对男女,活脱脱拍出了个六十年代黑白版的王家卫。后几段直奔主题而去,革命叙事渐趋生硬,可光影的魅力还是动人心魄,万人送葬的空中跟拍镜头,水、火、烟雾共同营造出的壮烈氛围,就连最无趣的轰炸一段,游击队员脸上也有斑驳的树影。各种刁钻机位倾斜构图,镜头边缘微微变形,我怀疑徐克有偷师。还是审美传统健全的缘故,人家拍革命都那么诗意,我们拍诗意仍不忘革命。
这剧情简介是谁写的?看得我蛋都要碎了……
1.摄影、角度、光影、构图和摄影机运动简直无可挑剔,把影像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全部烘托出来;2.和平的白鸽都已死亡,手持锄头的农民开始寻觅着来复枪。
是的,为国捐躯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不必是你自己去捐躯。鼓吹不畏牺牲的,都躲在温暖安全的办公室里,只等胜利后下山摘桃。歌颂死亡光荣的,只需动下笔杆挪下镜头敲下键盘,不费事。需要上战场的,则会带上一群傻瓜,成全他一个人的英名。战争最大的赢家,总不是在前面的小兵小民。
苏联诗电影与长镜头美学,果然还是运动长镜头看着过瘾
卡拉托佐夫既是天才,也是疯子,拍一个东西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从来不把机器放在“正常”的位置上。跟《黄土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陈凯歌是把农民按在地上拍,而卡拉托佐夫是把人抬到天上,所以中国农民苦大仇深,古巴农民个个英雄。以前觉得短片集这种形式就是糊弄事儿,看完《怪谈》《战火》和《我是古巴》之后才明白,这种形式是进行形式探索的最佳途径,它能给你无限可能。声音设计堪比历劫佳人
天下第一长镜头当之无愧!冲这牛逼的镜头,怎么溢美都不过分。
在没有看过影片前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部电影不吝赞美之词,在看过之后发现仅将赞美给予漂亮的镜头语言是狭隘的。或许有些人觉得认同这部影片就是认同他们所谓的极权,那么请记得,这部影片在当时没有获得苏联和古巴任何一方的认可。任何不容置疑的立场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全部都要这么灌输,我也真不向往资产阶级生活了
这tm才是电影摄影,好莱坞什么的都弱爆了.
美哭!甘蔗里是苦涩,橡胶里是血液,长镜头美学的最大价值展现,每一个镜头都饱含创作者澎湃的激情与理想,摄影机仿佛被施了魔法,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物的坚毅哀怨的脸孔始终占据画面中心,对白的节制和对声效的完美控制让“诗意”效果完美发挥,从而超越意识形态局限呈现出不朽的影像
摄影机中战斗机,天下第一长镜头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镜头普遍偏长,并非固定机位静止不动,而是以极其复杂的方式流畅自如地移动。面部特写推得极近,感受人物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大场景群戏显然经过精心的调度与走位,看上去却又不露痕迹行云流水,呈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感。真不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放在当下亦属一流水准。
牛,纸醉金迷,颓败破落,纵情燃烧,艰难前进,这么牛逼的电影出土太晚,该出蓝光,该收入CC。可以说电影的类型、叙事方式,声、光、电魔力,已经在胶片时代,就被大师们玩得差不多了,数码时代的导演,基本都是在原地踏步,除非有一个天才横空出世,换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玩法,跳出已经划定的电影框架。
我是古巴,我是长镜头,我是对角线构图,我是特写。我是中美大地上那贫穷却未衰老的革命的诗篇。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在《雁南飞》之后又一摄影教材作品,让我再度修改个人十佳的杰作。
内容和形式都不可挑剔,技术和美术的完美结合。我从来不相信竟然会有这样的电影,无愧是最伟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