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搬运过来。
直到我准备开始下笔这篇文字之前,我还在犹豫要不要介绍这部作品,长达九个小时讲述二战德国纳粹灭绝犹太人种族的《浩劫》无论从内容还是体量来说,都毫无疑问超出了绝大部分观者的承受能力,我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推荐你们去看这部电影,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过于沉重,甚至在观看的前半个小时里就能彻底击溃你的心理防线,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观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萦绕在每一个观者的心底无法消散,无论是以往还是将来,《浩劫》都会是我观影经历中极为特殊的存在,观看它当然需要无比巨大的勇气,或许也能让你在苦难的感受中升腾为更好的个体,正如我之前所言:它证明了影像以及真实的力量有多强大。
分为上下部分的九小时《浩劫》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导演克洛德朗兹曼通过详尽地采访二战集中营的犹太人幸存者、当时集中营附近村落的当事者、纳粹高官实施者、研究学者等还原出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屠杀原貌,其容积深度不亚于一本巨著,所以就像简介上说的那样,它不光是一部拥有宏大主题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二战历史文献。其中绝大部分关于毒气室以及毒气车的描述都是那么地骇人听闻,难以置信这一切真实存在过,永远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能够拥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能力后会做出何等泯灭人性的行为,看这部电影会让人不得不质疑起人性,人类良知这种东西在那样一个时代还尚存吗?还出现过吗?而最终我在片中看到了,我不会剧透片中的任何一次对话,片中最为触动我的两段分别来自一位理发师和特遣员,他俩都是经历过地狱般死亡营的幸存者,而在他们最难以启齿的一次回答中,我感受到了难以言语的动容与灵魂共振,即使在那样一个世界,人性的光辉与彼此的联接依然存在。
除了那些难以释怀的采访对话,《浩劫》影像中那股始终宁静平和的力量令我为之入迷,并没有像普遍纪录片那样在采访中穿插进真实影像资料,而是把镜头紧紧对准采访者讲述痛苦过往的面孔、集中营的断壁残垣以及一片片诗意般的风景空镜头。片中很大一部分采访者的对话都需要再次翻译成法语,当幸存者说着一生当中最不愿坦诚相向的痛苦回忆,那时是没有字幕的,这时的观众便与导演分享着相同的视角,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讲的是什么,却不能再清晰地明白,此时此刻的他们,正在头脑中回想着那一幕幕,而这些画面旁观者永远无法亲眼得见,这场现代人类史上最大的浩劫也根本无法去重构还原,“以故事的形式来再现大屠杀(历史事件)是错误的”,朗兹曼用这部伟大的作品佐证了这句话。
想说的还有很多,包括在读过其它书籍资料后了解到这部作品有所遗落与忽视的东西,这证明了即使是这样一部巨作,也很难涵盖所有,况且作为一部并不推荐你们去看的作品,以上这些文字已足够多了。
R.I.P 2018.07.05
2016年cinema studies presentation Outline
Holocaust 到shoah
搬演 mettre en scène
場所與語言 喚回角色的身體記憶與情感,從「證人」變成「演員」staged witness
a fiction of the real 打破了時間維度、劇情與紀錄的邊界 也是一種畫面簡潔的表達(影像完成了文本所受限的地方)
道德的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道德建立在定然律令之上(模範集中營、特別任務單位、追問最難以承受的)
presentation 結構:
歷史的重現、結構(三個集中營、死亡而非倖存、就是浩劫本身,而非僅僅是倖存)
反猶歷史,朗茲曼的生成(「我是猶太人」《以色列,為什麼》、薩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不同,不是去理解惡的平庸))
影片的美學表達和完成(鏡頭和聲畫語言)
影片結構 (循環擴散,採訪者切成一段段交織在一起,打破原有紀錄片的記錄事件的時間線性,沒有起點與終點。如何剪接以及內在關連)——理解作者剪輯的結構,以及主題的顯示,自己拼圖(口述歷史:人物的選擇,誰有資格發聲,Treblinka/ Chelmno/ Auschwitz/Theresienstadt)
怎麼完成的?採訪方法,並非抽象的提問,而是難以訴諸語言的經歷(紀錄片的道德)
對照影片:
《索爾之子》進入到毒氣室裡面
浩劫系列:
浩劫之后其一:访客 Un vivant qui passe (1997)
Un vivant qui passe
导演: Claude Lanzmann
上映日期: 1997
又名: A Visitor from the Living
IMDb链接: tt0170734
浩劫之后其二:索比堡 Sobibór, 14 octobre 1943, 16 heures (2001)
Sobibór, 14 octobre 1943, 16 heures
上映日期: 2001-10-17(法国)
片长: 95 分钟 / Argentina: 97 分钟(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又名: 索毕堡 / 死营革命实录 / 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点 / Sobibor, Oct. 14, 1943, 4 p.m.
IMDb链接: tt0286978
浩劫之后其三:卡斯凯 Le rapport Karski (2010)
Le rapport Karski
上映日期: 2010
IMDb链接: tt1621180
浩劫之后其四:最后的不公正 Le dernier des injustes (2013)
Le dernier des injustes
片长: 220分钟
又名: 最后的不公平 / The Last of the Unjust
IMDb链接: tt2340784
分場_shoah
自从摄影机第一次对准欧洲的集中营以来,电影制作者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尊重历史?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意义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暴行?虽然描述纳粹大屠杀的叙事均是为了呈现真实事态,但纪念性的影片往往更具开放性,也提出了一些更深刻的问题。
1. 几十年来,电影如何“见证”大屠杀?
在评写2015年的电影《索尔之子》(Son of Saul)时,理查德·布罗迪(Richard Brody,1948,美国影评人)通过探讨导演内梅什·拉斯洛(László Nemes,1977,匈牙利电影导演)讲述一个人试图将一个孩子埋葬在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的故事时,就如何处理电影表现力而提出了这样几个话题。主角索尔是特遣队(Sonderkommando,纳粹德国集中营里负责处理死者的囚犯分遣队)的一员,这是一个被迫协助种族灭绝进程的特殊小队,因此他在集中营中有着独特的视角。影片以一种令人振奋的、幽闭恐怖的方式描绘了这种视角,利用银幕外的空间作为一种暗示而不是描绘恐怖和暴力的手段。正如布罗迪解释的那样,这部电影试图摆脱以往去人性化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利用其独特的框架,通过给观众近乎真实而狭窄的视野,重新思考目击者的叙述。布罗迪写道:
内梅什放弃了完全透明的表现方式—— 在拍摄索尔的经历和观察时,导演不能完全依托演员在片场的戏剧性表演。这些事件的巨大程度是无法被戏剧化的,但又无法完全回避它。然而档案图像的模糊化暗示了另一种通向将来的传输方式。索尔所看到的事件和所采取的行动,都将通过他最终的口头证词而得以留存 —— 如果事实上索尔还能活下来的话(这里没有剧透)。
布罗迪认为,尽管这部电影的论点令人信服,但与朗兹曼的关键性纪录片《浩劫》(Shoah,1985)相比,它还不够成功。因为后者侧重于证词而不是档案性的镜头。“内梅什的电影缓和了朗兹曼电影中的形而上学激进主义(metaphysical radicalism),并使之人性化。面对朗兹曼的存在空虚和道德悖论,内梅什讲述了一个适用于不雅环境下的普通礼仪性的故事。”《索尔之子》涉及到好莱坞及其周边对大屠杀描述的普遍看法,同时也考虑了像朗兹曼这样的思想家的哲学分量,朗兹曼对各种形式的再现及其如何巩固谎言的方式持批评态度。然而,通过对种族灭绝的戏剧化处理,可以说,《索尔之子》解决了许多它试图解决的问题。
好莱坞的说服力已经在银幕上塑造了我们对于大屠杀全球性的理解,但这绝不是一个确定性的视角。如何超越和跳出目击者所构建的框架?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处理证词和记忆的电影,摒弃那些经典的叙事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更激进和更具挑战性的画面。
2. 大屠杀幸存者如何在电影中作证?
死亡成为导演陈述愿景的核心。这部他人生最后一部影片的时长达到9个多小时,其暗示了一种深刻且无法克服的缺席。从本质上说,《浩劫》占据了一个“极端矛盾”(radical contradiction)的空间,因为“死者不能替死者说话”。这部电影的结构是以采访为基础,附以集中营和附近村庄的当代镜头为特色。影片的蒙太奇手法放弃了按时间顺序的陈述,采用了一种倾向于更具反思性的结构。这表明电影不可能全面描述种族灭绝的程度,并对将大屠杀被视为过去事件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相反地,恐惧和创伤会永远存在。朗兹曼试图让这些迷失的人物集中起来,让他们通过活着的人说话。他不会优先考虑到个人:“这部电影将采取一种严格的形式——即在德语中的格式塔(Gestalt,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讲述整个群体的命运。”这些受访者也希望他们的故事不是讲述幸存者,而是关乎“亡者”的,因为“幸存者也注定要死去”。
《浩劫》挑战了许多通常出现在大屠杀电影中的形象和观念,尤其是那些认为欧洲犹太人是被动受害者、甚至是自我灭亡的帮凶的传言。它还驳斥了这样一种看法,即种族灭绝直到集中营解放都没有受到外部国家的注意。这部电影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大屠杀的看法,还探讨了银幕上任何与种族灭绝描述相关的哲学问题。虽然在整体方法上大有不同,但诸如历史虚构类影片《杀戮演绎》(The Act of Killing,2012)在挑战档案纪录片先入为主观念的方式上,均可以被理解为直接得益于《浩劫》的严谨形式。
大屠杀结束后的30多年,以及二战开始后的近90年,大屠杀幸存者的人数每天都在减少。这一关键文本仍然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纪录片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朗兹曼又用从未使用过的素材创作了几部电影。然而,他并没有为大屠杀做最终定论,似乎只是开启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讨论。随着新的第一手资料逐渐消失,记忆如何在我们理解当今电影关于大屠杀的部分发挥作用呢?
3. 75年过去了,电影如何铭记大屠杀?
在《被解放的观众》一书中,哲学家雅克·朗西埃讨论了《浩劫》,并提供了其他电影和艺术作品的例子,这些电影和艺术作品涉及到他所谓的“无法忍受的图像”(intolerable images)——没有经历“痛苦和愤慨”(pain and indignation)就无法体验到的一种图像。它们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怀疑,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时代的背景和场景。“无法容忍的图像”如何能说服或展示特定的暴力条件,而不是“人类普遍的疯狂”,因为后者的观点激发出的是冷漠而非行动吗?朗西埃认为,假设唯一的证人不想作证,而创造出如此图像,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表明一种想要看到某种本应无法忍受东西的欲望。就像《浩劫》这样的电影通过“用图像的谎言来反对图像的立场”来绕过这一问题。
朗西埃引用的另一部电影是《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S-21:The Khmer Rouge Killing Machine,2003)。导演潘礼德(Rithy Panh,1964,柬埔寨纪录片导演、编剧)采用了与朗兹曼“代表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的类似手法。然而,潘礼德所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利用档案和再创造来说明这场种族灭绝的特殊性。导演认为,有必要“将这些档案视为系统中的一部分”。这些材料不是不加评论地便直接呈现给幸存者和施暴者看的,而是让他们做出反应。因此,我们既看到了杀人机器是如何运作的,也看到了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在当下对事态的感受。
潘礼德讨论了记忆在他的作品中作为一种参与手段的重要性,他说,“记忆必须是一个参考点。我寻找的是理解;我想了解犯罪的本质,而不是建立一种狂热的记忆。”潘还在他的书《消除》(The Elimination,2012)中写道:“我无限佩服克洛德·朗兹的纪录片,它是建立在演说和言论组织的基础之上的作品。《浩劫》的天才之处在于它能让观众看穿文字。但我相信,言论可以被唤醒,被放大,被那些成功逃脱毁灭的文件所支撑。”
由于这些电影代表了对记忆和种族灭绝的激进和哲学介入,让大屠杀电影的真正遗产拥有一段不那么崇高的历史。在很多方面,像《浩劫》和《S-21》这样的作品都与主流电影如何将种族灭绝净化成合乎大众口味的消遣方式背道而驰。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虽然采用了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制作手法,也描述了可怕的暴力,但最终还是缺乏对种族灭绝的全面阐释,它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纳入预先设定的惯例,从而有助于将大屠杀历史崇高化。虽然某些审美标记试图摆脱哗众取宠的煽情,但《浩劫》等作品仍然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而不必挑战观众。它们与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观众成为可以选择退出的观察者,或者相反地,也可以毫无愧疚地仔细研究人们生活和死亡中最可耻的细节。有必要考虑一下,这些电影究竟在向主题和观众提出了什么样的疑问。
铭记的概念成为了大屠杀电影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描述种族灭绝的电影中。我们究竟如何记住,又如何确保“永不重演”(Never again)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适用于打击当代种族灭绝,以及导致其发生的诱因?艺术在哪些方面不仅能教育观众,还能启发观众去重新思考人与死亡的关系和自身的罪责?为什么在主流电影中,有些种族灭绝事件似乎值得深度思考,而有些则不然?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饺子就在锅里,我反正是吃不上了,去了上海电影节也没用。分了四天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只想等着看那些抢票的人会不会至少80%的人离场或者彻底睡过去,虽说屠杀犹太人的主题很强大,但这种追忆和访谈的方法慢慢的就像当年看【铁西区】一样。11年,9小时,“浩劫”成了一个一语双关的词儿。★★★★
无旁白,不插入历史素材。此片形式上的严格是必要的。
Reprieved corpses, no budgets for extermination top 100
没有想象中的好,本片最大的意义无非在于重申个体叙述的史料价值,即便电影作为“唯一能保持其素材完整性的艺术”能更加逼近真实,但影像的功能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在这九个小时里能够看到的和《夜与雾》的半小时里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另一方面,其对大量证词的处理方式的确堪称严谨,却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希尔伯格等人的批评,朗兹曼的这部鸿篇巨著或许可以称之为一次对历史研究的——而非历史的——探索。
当历史影像无法公开或者根本没有影像的时候,纪录片能做些什么?近乎未经修饰的原始访谈影像和一点透视的远景镜头构成的《浩劫》是这一问题最好的答卷。叙述者的平静、等待翻译的冗长、镜头切换的单一,让观者最终也趋于麻木——而恰恰是“麻木”造就了这场浩劫【对波兰群众的采访是全片的点睛之笔】【两天看完,佩服一切观看过程较为连贯且没打瞌睡的人……】
对于灭绝犹太人,希特勒至死都认为是必要且正确的,在他死后,西欧已经度过了六十年的富饶时间,他若有灵魂,必然会认为是他的贡献,因为六百万人死了,他们的死对活下来的人来说,不管你是否承认,确实是一种恩泽。人类精神黑洞之深,是远非活下来的人能够想象和面对的。
有一个人,是某个犹太区自治委员会会长的副手(德国人),在电影中已是满头白发,但在40多年前只是一个刚博士毕业的28岁(或30岁)的小伙子。他自称对犹太区中大规模的疾病、死亡和生活环境所知甚少,但这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在这场屠杀中自己扮演的帮凶角色,在采访最后,他又强调了自己的年龄岁,28岁、博士刚毕业,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轻人,刚刚从象牙塔走出,天真地被纳粹蒙骗而已。无疑,他是在逃避,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处在那个环境下,作为权力机构运行的一部分,当自己是灾难的施与者,而不是承受者时,还能不能坚持作为人的底线?能与否,可当作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
8/10。[浩劫]神奇地建立在过往与现在的含混之中,声画关系结合了美丽的风景和恐怖的火车轰鸣,在杂草和白雪覆盖下的遗迹里,通过口述者的手势、一颦一笑和语言的重复、焦虑和哭泣,共同刺激观众的想象,时间消除的物质痕迹在话语记忆中复活,潜藏民间的刽子手终要承担作为人的责任(例如啤酒馆中工作的老纳粹四处逃避镜头)。朗兹曼从未用过一张尸体的影像,但死亡的气息在结构上不断深化,第一部分是等待死亡、集中营运输,第二部分才进入毒气室。当观众已经知道隔离区的非人性和无可逃离的命运之时,蒙在鼓里的囚徒们仍然心存侥幸、争取尊严,最后这部分与葬礼大合唱灵巧地编织在一起,结尾独自站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感到了某种平静,紧接驶过一辆集中营列车,这种杜绝全景式描写、靠现实的碎片来整合不可复原的杀人工业,与铁西区系列的创作观不谋而合。
don't know what to say.don't think it is a real tragedy.http://tv.sohu.com/20120301/n336392350.shtml【第1集】http://tv.sohu.com/20120301/n336392436.shtml【第2集】http://tv.sohu.com/20120302/n336469746.shtml【第3集】http://tv.sohu.com/20120302/n336469839.shtml【第4集】
Fordism of Massive Annihilation. "I will give them an everlasting game." (Isaiah 56:5)
寒冬,一个人,窝在被子里,9小时的影像旅程,走了1/4的,心却越看越冷……视线沿着铁轨随着列车的行进缓缓驶向奥斯维辛,恐惧、无边的黑暗笼罩心头,我不知道,如果,这样的情境降临,我如何选择活下去……%>_<%
第三帝国灭绝犹太人计划幸存者及相关人士访谈纪录片,长9小时,很冗长,完全可以剪掉一半。尤其是采访中翻译大量重复转译的话。片子由访谈与集中营废墟等景观镜头组成,无历史影像,非常枯燥。另外在被采访人(前纳粹党员)强调不要摄像不要公布姓名的情况下依旧偷拍大量画面,这是否有悖纪录片伦理?
@37th hkiff:共9個半小時片段,並無一段footage,不是走訪現場,就是訪問相關人物。紀錄片不是去扮歷史,而是要去紀錄當下。受訪者的憶述,他們的表情都代表了那段黑暗的日子。拒絕承認自己當年知情的,不是認同罪行,而是要連自己也一併欺騙,怕承認了,連活的勇氣也沒有。
四天,九个半小时。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的纪录片。没有当时的影像,只有当事人的讲述,漫长的询问和回答,每一分钟都是煎熬,因为在这样缓慢的时间里,所有语言都变成了骇人的想象。准备长评。
前所未有的四个半小时影院熟睡体验。醒来后,我心满意足地从这场“浩劫”中逃了出来。。。
我看过的最长,最枯燥的电影。长达九个半小时,记录片,沉重的主题,多国的语言,访谈的方式,最糟糕的是,当时我没有戴眼镜。但还是推荐一下,必竟还是沉痛的。而且晚上还参加了朗兹曼的见面会。七十九岁的人,思维敏捷,目光如炬。他称此片为“那个东西”
N/A 无言……长歌当哭,实则在以回忆和证据名状不可名状之物。即正如朗兹曼所说的,“Shoah”是个无意义的标题,因为最极端的恐怖是无法被一个名词定量的。而那看似漫长的九个半小时,也在每个个体一步步接近(而非触碰)死亡的、直白而深邃的努力中,迅速地滑过了。就像刀刃迅速划过脖颈一样。
上:悲惨没有成为主旋律,犹太人的遭遇对后来人的影响,作恶或者苟且旁观,挖苦笑嘻嘻的幸存者之后拍了拍肩膀,对占有犹太人房子的居民诘问,电视机视角的德国人,假礼貌表演欺骗得手而自喜,枪也指不动的犹太人,群像采访耶稣的复仇,五味杂陈。下:现实里没有那种把恶写在脸上的大反派,在一步步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才慢慢发现他的意图,或者在成为历史之后重新挂上合适的脸谱,伪善才是个人问题的最大弊端。可惜的是这种事情永远都伴随着独裁和专政,政权蛋糕的进化一直都需要鲜血来祭奠,宪政真的才是尽头吗?
当有一天,影像变得泛滥、虚无、轻佻,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影像,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真相,捕获真实?朗兹曼没有轻浮地强制地去试图重现暴行,也没有以先验的认知勾起人们浅薄的感同身受;他小心翼翼地以半虚构的方式努力接近历史、触碰历史、进入历史进而重现历史,他用耐心和勇气收集起真实燃烧过后的余烬,那些支离破碎的残渣,制造出一面镜子,让过去的真相在这面镜子上逐渐显露出印记,逐渐显出轮廓,变得清晰,可能是粗糙的,却也是真实的、厚重的、无比珍贵。
siff #43. 终场,绝唱。表面单一的纪录形式(全为口述采访),但材料安排的方式杂而不乱,更多是旁观者、屠杀参与者、作为者与不作为者,中间不时以幸存者的叙述穿插,全方位以最大程度的客观构造出纪录主体,并且形成一种心理节奏,但也许因为太长,节奏也不那么明显。镜头也与材料相合,时动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