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的故事是尤里斯,伊文思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来中国拍摄的一部超现实主的纪录片,“飞翔的荷兰人”与风的关系当然是息息相关的.他与中国的关系也是息息相关的。 风是哪里的风?风是东风的风,是中国的风,是共产主义的风。晚年的尤里斯只有半个肺的老人,对于风的渴望是常人难以想象。风的故事是谁的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这是一部自我审视电影。尤里斯本人就像一阵风,吹遍了世界各地。伊利斯用摄影师记录了20世纪中国的变迁,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是中国收留了他”。 色彩与构图的唯美,当之无愧得“先锋派电影诗人”之称,在这部影片里每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像诗一样美,而且将中国的李白捞月落入水中的场面,“一个诗人在描述另一个诗人”,到月亮上的场景,嫦娥翩翩起舞的画面,”像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在沙漠里拍摄的照片么每一帧都是一幅唯美的摄影作品,尤其是作者走向沙丘的场景。美猴王,乐山大佛,嫦娥,兵马俑 ,他将中国形象都展现在屏幕上,他将中国的传统形象展现给了世界。 “我重来没有拍过违背自己意愿的影片”,这是伊文思的一声的写照,在《风的故事》中也将这一慕展现出来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被自己的祖国的拒绝承认,也正是因为次他拍了这部关于风的电影,他认为这是大地的呼吸。在风中,他似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是一部想《雨》等先锋派电影风格的回归,也是记录电影新创造,从先锋派到超现实,是他壮阔的一生。
我们疯狂地拍风,拍摄不可能之事才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影像、历史、时间、记忆。对中国文化的迷恋(太极拳、孙悟空、后羿射日、李白饮酒作诗、嫦娥、戏曲、龙腾、1938抗日战争、乐山大佛、长城、兵马俑)以及月球旅行记的乱入。拍的相当有意识,相当美。自由表达权,为艺术而战。
尤里斯·伊文思对自己作品和中国情结的抽象总结。这种抽象因为之前一部部具体的纪录片而显得可信。最感人的一幕是,白发苍苍的伊文思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说:“我从远方来,我不懂你们的语言,但我可以感知你的手,你的手指紧握着我的手指,我感到我能理解你,我们在说手语。”
安东尼奥尼4个多小时的《中国》透支了我对这类片子的好奇,这部片子最妙的地方在于孙悟空的串场,灵气的很。
这必须出自一位热爱中国的大师之手。
伊文斯大师已到禅境。回顾、追寻、和对自身与世界的未知的探索
5.0 包含了他對中國特有的情感,看了之後很感動。很像他的告別作。
真实与想象交错,一念沙起,御风狂笑。伊文思对于风的表现并未仅仅停留在客观物质表面而是融会贯通于整个民族精神气节间:谈笑有姮娥,往来无谪星,秦俑谐列阵,行者妙点睛。鹤发童颜,稚心未泯,时有即兴神来之笔,老者乘轿行走于黄山之巅@资料馆
看起来很有感觉,喜欢里面的风,孙悟空和拍的中国的各种东西。ps年轻版的张献民也很不错哟
这不光是拍中国,这是借东方元素拍自己的人生总结啊。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逐“无形的事物”——可能是某种信念,某种信仰,或是自由,或是热爱,伴随着苦难和幸福。这一切,如风般,难以捕捉,却能切身感到它拂过了面颊和发丝,并通过生命的呼吸,灌注全身。如沙砾的往事,随风疾驰而过,还没来得及把握,就已远去,只留下远去的影子。风带走一切,也汇聚一切。汇聚于美好中,汇聚于岁月中。
飘逸如诗,纪录片也是可以这样拍的。
飞翔的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借“风”承载人生的痕迹,流动的镜头,行径的轨迹,绵延的梦呓,大师晚年对记忆与影像的追溯。
拍摄不可能拍摄之物,电影所能表达的巨大而细微的美尽在其中,又找到一些十几年前看安哲、基氏电影的幸福感,发自内心的激动要喊出来:好美呵!然后数了一下,从1938年伊文思来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到1988年,他访华应该超过20次了吧
【资料馆】玄。音乐。想像。片场。中国摄影师。
在《风的故事》中,荷兰作为风的国度,是伊文思生命的开始,但是“风”却最终把他带到了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伊文思生命的终点。《风的故事》完成后的第二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个遗嘱。一个没有中国内容的伊文思其实是无法想像的。
呵呵,呵呵
风萧萧兮易水寒 今日无风
“早期新纪录电影”补课。主观真实下的虚构“大片”,叙事以“风的视角或要素”为核心而展开,由风而起、随风而逝。从展现旧传统与新现实交汇在“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出发,尤里斯·伊文斯对自己做人生总结,最后还挺感动的。
有几个镜头非常的卡尔维诺~!
一个九十岁荷兰老头的八十年代中国的记忆群像拼图,从后羿到李白,从梅丽爱到嫦娥,啦啦队到骑行大军,长城到兵马俑等等。孙大圣绝对是最出彩的一笔。一个老人的想象力和对中国文化探寻解读的心愿,俏皮生动,也有得闷。
大学第一节课,师生见面聊天客套,永远记得“我跟的第一个剧组是伊文思的组”这句话,旁边同学目瞪口呆还不忘发了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