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是从监狱的一段对话开始的。
你妻子来看你了,你明天8点之前要回来。
我不去。
她可是坐了7000公里火车,再加上2个小时的飞机来看你的。再你去把我手风琴拿过了,这是命令。
是什么样的妻子,对待监狱里的丈夫要跋山涉水来看他呢,这一下就能抓住大家的好奇心。男主角普拉东是一个替妻子待罪服刑的钢琴家,他想在接受审判之前去看看父亲。但就在中途一个车站出现了一些状况,碰到了薇拉,一个女服务员,从难吃的饭菜开始了不到两天的相互熟悉的过程。
监狱一定是在远东的某个地方,太阳也升不到半空中,只能停在大约40度的位置。一个钢琴家在这里只是一个服刑的犯人,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家庭。以为入狱前,她妻子,一个电视上预报天气的主持人,说她本人不会开车,普拉东的心也就死了。
薇拉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她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着一家。共同悲惨的经历让他们从冲突中开始认识对方,了解对方的人品,开始喜欢上对方。
最后薇拉不远万里来看普拉东,为他做了一顿好吃的饭菜,当然他们也都不确定对方还爱着,那些细微的动作,表演非常到位,仿佛幸福就是我们理解得那种相濡以沫。
非常感人的影片。
表现出几分俄罗斯人的幽默喜剧片,但情表现得真。通过这部片子,除了反映短暂两天男女相遇,各自有爱情婚姻的苦楚,似乎是不打不相识,从而达到爱之外,我注意到另外的两点,一是斯拉夫人的幽默,过去在中苏关系破裂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政治笑话,就感到与我们生活内容不同,敢于面对现实,在曲折禁锢的背景下,仍然敢于讽刺政治。二是82年拍的电影,把计划经济,把公有制下的大锅饭的毛病揭示出来,这个时候还是前苏联时期,说明苏联的改体,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影片的精彩在最后,那短暂的探亲,那探亲后的雪地返监,关键时刻点出音乐的力量,有点浪漫,实际也是人生的苦楚。
无论前面的情节如何,到了他们重见面的时候,这部电影的动人就毫无保留地进入人心了
伟大的经典,最后小屋的重逢令人泪下。感情不是能解决一切挫折的法宝,但是是冰天雪地中前方的太阳,是监狱围墙外情急之下的手风琴声,支撑着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前进。
女主角扮演的车站女服务员太出彩了,明明集虚荣、势利等小毛病于一身,,却那么真诚可爱,和男主角一般,有颗金子般的心。1983年的片子,折射出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风貌,抨击投机倒把,歌颂诚实守法的主题很有时代特点,但并不过时。车厢定情和以美食重逢两段最为动人。
真想把开头和结尾的20分钟剪成一部短片,给导演编剧10星都不够!!!开头加上结尾的20分钟可以独立成一个短片,可如果没有中间的100分钟,不会产生这么感动,这么梁赞诺夫,这么苏联理想主义之爱情...
红星太平洋影城2017.4.22.3:45pm 火车开走时在桥上逆着人流的奔走;再次相见时数分钟没有言语的如同舞蹈般的互动与调度;兼具心理预感、揭示与闪前功能的插入镜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比起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而言,本片情深意重却趣味不足,俨然一部欢喜冤家版的情深深雨濛濛。两条线索,倒叙,首尾呼应,然后故事上车站偶遇,相识相爱,情节营造情绪渲染,最后再度相逢,自然让人感动。结尾,监狱外,雪地手风琴,两人,音乐响起,太美好了。
印象最深的不止是两个人由相识到相骂到相知到相交到相爱的过程,而是当时整个苏联社会的大环境。国营商店和投机倒把的历史景象,小细节,都很动人。
好可爱的两个人,好感动,我也想要这样动人的爱情,要更真挚地去爱、更热烈地去生活、更勇敢地去远行哪怕只为了一瞬间的美!
#BJIFF#太喜欢了,车站,餐厅,包间,监狱。主角们一直被困在各种封闭的环境之中,导演却用幽默荒诞的剧情化解一切的压抑和无奈。最后两人也没能如愿,男主角靠在女主背上拉着手风琴。无奈的生活,但要笑着拉完。
#北影节# 是不是爱幻想的底层姑娘都会爱上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你是钢琴家,我是服务员,这不平等。”“现在我入狱当了清洁工,你是服务员,还是不平等。”爱情因无须平等而平等,在只属于两个人的车站。哎呀你们这些投机商!
3++ 音乐灵,渲染出了发乎情止乎礼的感伤。其实相比萍水相逢亦步亦趋,倒更欣赏两人中年危机下的惺惺相惜。把握到了女人那种自怨自艾又果敢无前的纠结心态,附属品身份描画形象。有趣是对苏联解体前一些社会风气的捕捉和得体融合。
小木屋那场戏笑翻了~你不是说这辈子都不吃人家端上来的饭菜的么~(不过为餐厅端盘子和为心爱的人端盘子区别还真大,如此诋毁公有制的影片当初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啊~
同志啊 今天是我丈夫生日 請您為他演奏一首垂死的天鵝
导演的调度功夫好,出来的场景很具有生活气息,细节关注度高,视听语言也很棒,多处转场处理值得借鉴,演员的表演恰到好处,在去监狱探望钢琴师的一段戏中,那种久别重逢之情,通过两人细微的动作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即是如此熟悉又是如此陌生,最后一场戏用手风琴演奏结束全片,增加了此片的艺术情趣
一次车站上的邂逅,一场相濡与沫的开始
优秀。公有制、共产主义的特点全都刻画出来了,看的貌似邓婕配音的版本,少了20分钟,不知道触了哪条红线,各种小空间内,主人公被各种情境折磨来折磨去的,大概为了社会稳定,让人们彼此消耗,把过剩的智慧、经历、热情都消耗了,社会不就长治久安了吗!
好的电影,就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就像男女之间“发乎情止乎礼”一般。讲份内的故事,不做作的煽情,一切就像流水,注重的就是自然与和谐。
北京电影节中间影院。保持了前苏联电影极高的艺术水准,行云流水的镜头,张弛有度的节奏,把一个简单俗套的的爱情故事讲的极为精彩。小城,车站,铁道,无所事事的一段时间和不确定的未来,加上美丽的极昼夜空,想不碰撞出火花也难
斗气冤家是怎么相互理解和怜惜变成知心爱人的故事,不是喜剧,打动人心的悲喜交加的佳作。
也是就着导演升天而重头再看的,梁赞诺夫不甘只是在平民生活中寻找喧闹的阴差阳错,间或批评一些时代丑恶现象,而越来越倾向于挖掘和呈现一些饱含感伤的人类隽永情感。他实在擅长在有限空间里,建立一个让人信服的爱情发酵过程。配乐也是实在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