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为朱尔斯·达辛1955年于法国拍摄,黑色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此之前,达辛是一位好莱坞的导演,由于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开始蔓延,许多导演上了所谓的黑名单,开始无片可拍,达辛也是其中之一,无奈之下,他举家前往法国,开始了在法国长达十几年的电影创作工作。
之所以提到导演在法国这段经历,和我看此电影的感受有很大关系。在影片中偷盗珠宝的经典段落,让我想起了布列松1956年的《死囚越狱》以及 雅克·贝克1960年的《洞》这两部片子同样拍摄于法国, 虽然后两部为越狱题材的电影,但“潜入”和“脱出”两种情景元素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无比的重合:周密的行动计划、安静紧张的行动以及小心的与执法者周旋等等,这种手法代入感十足,很容易把观众“拖入”团队之中,感受寂静的力量。
这部影片的团队作成,也会让人想起诸如昆汀的《落水狗》杜琪峰的《枪火》这类影片,算是男子犯罪天团祖师爷了吧。
《死囚越狱》这里按下不表,毕竟除了以上元素,几乎是男主独自行动,并无团队合作,且影片整体风格也大相径庭。而《洞》和《落水狗》则与其相似度很高。同样的男人之间的团队,同样涉及到忠义与背叛的悲壮结局。本片相较《洞》来说,格局更大些,男人们为了继续纸醉金迷而背叛,为了保护同伴而被杀,为了赎回孩子把赃款全部交出,为了带孩子回家忍受枪伤在路上飞驰。他们除了各个成员之间的羁绊,还有家庭、爱情的束缚;这也是使影片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尾处车辆在城市中穿梭,不知情的孩子在后座玩耍,男主忍受着枪伤把孩子送回家才放心死去,几十个镜头的蒙太奇,让我们看到了男人在贯彻忠义之道上的决心。
P.S. 建议把咱们的关二爷输出到国外黑帮噢
盗窃戏里设置有很多小细节,值得玩味。托尼把熄灭的火柴,吸剩的烟蒂放到火柴盒里,乔两次不小心碰到钢琴键发出的弦音,马里欧给凿子的吻,街道上巡逻老警察突然停下来从地上捡起的烟盒那段实在让人没法不紧张。乔的小儿子被绑架到被救出,镜头里他始终乐乐呵呵的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哭天喊地的,反而更衬托成人世界气氛的生冷色调
rififi:第一次在影院看1955年的电影,中间长达30分钟无对白的偷窃过程太过瘾了,没有对白,只靠演员表演和背景音乐就让观众能全情投入,紧张又刺激~
因为mip上一周关注editing的原因吧 今天有特地关注一下剪辑,虽然也没坚持多久…X其实还是有几个跳切的镜头我有发现!但完全不影响整体
幽默感和独特的韵味,法语歌rififi加表演,太有韵味了!人物的小动作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
光晕!行动前tony站在街头—英雄感
虽然看过的法国老片不多,但感觉导演们都很爱巴黎的街头~
很喜欢这边每次看完电影大家的掌声,可能因为了解了一些电影 觉得每一部认真拍摄的电影都只得尊重,也更加对综艺电影挥手拜拜,电影真不适合你们……
另外分院线真的很重要 每次在bfi看电影的感觉真的和odeon这种商业院线不一样!!每次看着很多热爱电影老爷爷老奶奶,就觉得心里很温暖(当然商业院线里也还有很多年龄大的爷爷奶奶们!)但能有一个地方放着那些经典老片,让人能时不时回忆真的很幸福!另外这也是我格外喜欢这边电影院的原因,看电影从来就不是年轻人的特权!
另外刚翻看12月的册子 发现12月会放carol!!票可以订起来了!!
片中出现《两只老虎》的旋律:“晨钟已经敲响,叮当咚,叮当咚。”《两只老虎》的旋律最早即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童谣。偷盗过程近半小时没有一句话,全靠高超手法吸引观众,紧张刺激。结尾有一个穿帮镜头,托尼走到被抢打死的乔面前,用手抚摸乔的头发,这时乔眨了下眼皮。
花絮:2000年,朱尔斯达辛在纽约接受CC的专访,谈到在拍《男人的争斗》之前,有5年陷入低谷,没有工作,被列入黑名单。当达辛与制片人见面后,制片人说有一本书叫《男人的争斗》,问达辛3天内决定拍不拍,但达辛读不太懂这本书,因为它是用非常本土的语言写的,巴黎之外的人根本读不懂,达辛读了第一页就读不下去了。后来找了经纪人来读这本书,达辛被书中内容震撼了。很快,他就写出了剧本,并与原著作者勃勒东见了面,但作者对他说:“我的书哪儿去了?”
原本出演塞萨尔的演员临时不演了,于是达辛亲自出马饰演塞萨尔一角,开启了他的演艺生涯。
原著里都有一些很奇怪的情节,比如恋尸癖,达辛并不想拍这些,而是想把它拍成一部硬汉电影。另外,达辛还解答了为什么这部电影里有半小时没有一句台词,达辛认为这些都是专家,他们在工作时声音就是他们的敌人。后来还有人提出要为这半小时配乐,达辛不同意,坚持认为不需要声音。
达辛发明了一种新的盗窃片的新式,他敢于挑战权威,从而在电影史上留名。
有媒体认为这是一部教别人做小偷犯罪的片子,电影上映11周后,有人开始模仿片子里的盗窃手段犯罪,电影被迫停映,而达辛认为这部电影其实是在告诉观众偷盗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电影的选角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但每个人都非常满意,多年后,这些演员很多人都还是达辛的好朋友。
剪辑师荷西杜亚并不是达辛亲自选的,但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剪辑师,达辛让荷西放开去做,最后也证明镜头剪得非常漂亮。
这片其实让达辛赚得很少,当时他频临破产,甚至有人说:“给我一点钱我也能拍出来!”
达辛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时影片拍完后,他为友人放了一次,友人看完后对他说:“听着达辛,这辈子你就只拍这种类型的片子,希区柯克只拍惊悚片,所以他是希区柯克,你也应该坚持专门拍《男人的争斗》这种片。”达辛回答说:“嗯,没准这样还挺不错的。”
期待已久终于看完了!非常棒的电影!说是大师之作绝对的当之无愧!就凭最后一段,托尼在要断气的情况下把朋友的孩子送回家,一连串的快镜头剪辑,男人疲惫的神情,孩子的喜悦,男人的脚失血过多,外面的树,孩子的笑容,母亲焦急的等待,男人的神情和汗滴,马路的红绿灯。。。。。这一切只是为了反衬出男人的坚强与为了将时间延长,让观众产生焦急感!我被折服了!!!
8.4 一场男人的争斗,皆因女人而起。有两段戏没有对白,却是相当精彩,一场是长达27分钟的盗窃戏,冷静周密,巧夺天工;一段是结尾3分钟的开车段落,73个分镜头让人屏住呼吸,最后一幕更是神来之笔,黑得彻底。
8。法国的犯罪片是真正的冠绝世界,无论是越狱、抢劫还是谋杀都可以精确到每一个细节。相比较下美国那种冲进银行大喊抢劫然后演一演飙车的“犯罪片”更像是哄小孩的玩意
太好看了!中间的一段,几个珠宝大盗潜入,分工明确地成功拿到钻石,大约有半小时,全片完全安静下来,没有任何人说一个字(连镜头切到屋外的路人、警察时,他们也这样…),只有流畅到瞠目的动作。见邻座大叔吃爆米花,为了不破坏氛围,竟含着慢慢吞掉😂(原来红圈是这儿来的)
一个美国人拍摄的欧洲电影。偷盗的情节拍得让观众也跟着角色一起安静下来,摒住呼吸,仿佛有一同参与盗窃一样。最后中枪垂死驾车逃离的情形也很入神,帮派争斗后尽是唏嘘,一切都是镜中月水中花。
看的第二部达辛,上一部是《血溅虎头门》,同样都是被后来导演仿照翻拍了许多遍的题材和情节,甚至是镜头和气氛。但为什么达辛总能做到更有力度,更粗砺,而不会流于圆熟滥调?
在他被好莱坞列入黑名单后,达辛在法国找到了工作,他被要求指导本片。尽管他不喜欢原著小说的部分内容,达辛还是同意执导这部电影。拿着最低工资,他在低预算、没有明星演员的情况下完成了本片。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法国、美国和英国观众以及影评人的积极响应。这部电影为达辛赢得了1955 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男人的争斗》获得戛纳金棕榈提名,并夺得最佳导演奖。影片于2000 年和 2015 年在影院重新上映,并且仍然被现代电影评论家高度评价为法国黑色电影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WIKI)
从41分钟到72分钟,整整半小时的入室盗窃戏没有一句对白,可依然让人紧张的喘不过气,太精彩了。
四个男人盗珠宝,心思细腻方法到。奈何一人错走步,得意忘形招耳目。惹来麻烦难脱逃,背信弃义叛同道。一男一女身先死,闭口不言珠宝事。孤胆冷静寻叛徒,一声枪响清门户。狗急跳墙绑一子,救人不成父栽此。最终对决险胜出,身负重伤驱车逐。亿万现金落废屋,男人争斗全是输。
3.5 跟紅圈的結構挺像的,但實際紅圈要精細的多。中間那女的唱歌那一段好雷。
朱尔斯·达辛最经典的黑色作品。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特别奖。特别喜欢中间那段盗窃戏,将近半个小时,完全没有对白,却令人喘不过气。九年后的《士京盗宝记》达辛应该是向自己做了致敬,可惜我目前还没有机会看到。另外结尾的开车戏也很精彩
无对白室内团体盗宝和片末飞车送子两幕,超然拉风于整个黑片史之上。PS:随着黑片观量的增加,梅尔维尔在心中的地位不免逐渐缩水,但是像这样被致命打击却是第一遭。【9】
【B+】亮点太多了:酒吧表演,近二十分钟的无对白叙事,还有结尾那五分钟…………绝逼是被忽视了的好片子啊!
当然影响了梅尔维尔的《红圈》,但不用到70年,56年,他就拍了一部类似的《赌徒鲍伯》。本片的来源之一是休斯顿50年的《夜阑人未静》,群盗宿命式结局都被采用,而具体犯罪过程也被精彩的移植过来,在极其细致与严肃紧张的呈现下,成为影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为关键的不仅在于长时间的细节展现,还有着配乐的全部消失,在环境音每次响起时是惊险与揪心的观者共情,这是移植自越狱片的技法,共同都在于对声音的消减与对人躲藏。3年之后,意大利拍出了《圣母街上的大人物》,在喜剧类型化的同时,令犯罪元素有了另外的形态塑造,失误成为集喜剧与悬疑同在的情节,众多盗匪与向笨贼转变,成为“笨贼一箩筐”的喜剧犯罪亚类型。但在团队召集、群体合作层面还可以上溯51年《拉凡德山的暴徒》,这一形式在新千年后的好莱坞再次焕发光彩,成为经典群像设置。
2016.07.09.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62586194/
四星半,半个小时偷盗戏的精彩在于,使法国电影写实性风格(景深、长镜头调度,推拉达到单镜头内蒙太奇叙述效果,画面内外动作的匹配和联动)和好莱坞叙事技巧(叠化表现时间性,交叉剪辑增强紧张感,景别的收缩与释放)充分化合,既不过分依赖叙事符码,又体现出电影的语言特性,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把握到一种更切近观众心理的运动节奏。
比库老的《杀手》和梅尔维尔的《发热》还要早一年,达辛真是牛坏了!剧情节奏和人物节奏都很漂亮,前后两部分的犀利转换,最后的剪辑和收尾。以及女人,老调黑帮片里的女人永远拖后腿,在这点上达辛力度稍弱。不过总得仍然精彩,前半段偷窃过程尤甚。
不得不感叹,朱尔斯·达辛50年代就已经能拍出这样完整和精彩的警匪片了。香港80、90年代盛行的警匪片绝大多数不过是对本片的本土化改造:黑帮古惑仔,歌厅舞女,打劫珠宝店,这些熟悉的元素在香港警匪片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除了动作场面的设计更加注重了观赏性以外,其它完全就是达辛玩剩下的。
精心设计的非法所得终究失去;以后跟好色的男人和对女人太大方的男人合作一定要十分慎重。
很似曾相识哦~~~难道JD是老梅师爷??盗窃和结尾托尼开车2段那真是相~~~~~~~~~~~~当滴精彩!
50年代黑色犯罪电影,全程无声盗窃戏。杜琪峰绝对深受达辛影响,前者作品中的黑吃黑和宿命元素,都和这部电影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