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 她回答道:我要死。 ——艾略特《荒原》 费里尼给这电影的副标题是:现代荒原:罗马。 两架直升机轰鸣开来,地面上的孩子雀跃追逐,飞机由远及近,巨大的耶稣像仿佛从天国降临,旋即远去。 这著名的开头,多年后被安哲在他的《雾中风景》中给予了致敬,码头上水中升起的巨手,指引方向的手指断裂……剧中的奥瑞提斯(名字取自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三联剧的主人公)喃喃吟诵里尔克的哀歌:若我呼喊,谁会,在天使的序列里,听到我? 罗马的荒凉,马切洛的悲剧,有着与安哲电影的悠远凄清完全不同的调子,它表面上是如此喧哗,以至于让主人公陶醉迷恋,流连忘返。甜蜜生活,逐幕展现。 第一幕:欲望之名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夜夜笙歌,曲曲尽觞。马切洛飞舞花丛,以记者的身份合理地窥探,劫取,满足自己追逐甜蜜的欲望,玛达莱纳惊艳出场,满脸都是厌倦的淡漠和冷感。她轻撩裙裾,款脱秀履,无声潜行如猫。街头随便邀请一个妓女上车,兴之所至去她家喝咖啡。阴暗潮湿的小房间里忽然起兴做爱,不设定的一切,如同罗马的夜风,倏忽来去。 春宵一刻之即,那边厢痴情女友艾玛却服毒自尽,疲惫归来却面对一具昏死的躯体。欲望以不同的名字呈现自身,内里却总是如一。艾玛想要独占,马切洛想要更多。 更多的更美的,从飞机的喧腾中降临,每一个人都毫无吝啬的献上自己的殷勤,全意大利都拜到在瑞典女神的脚下,她——西尔维娅,谁会不想要她,她金发飞舞,狂狼无边,她丰盈的躯体如春水激荡,沙哑的嗓音有着孩童般纯真的魅惑。女神降临,哪个男人能平静?马切洛捡回她踢飞的高跟鞋,在美人失意时快步跟随,全仗着那热切眼神一秒未松的密切关注。罗马的街巷,每每驻留时,他想倾吐的爱语,却总被一些美人随时游走的兴趣阻断,他不得为她偶然捡到的流浪小猫去找牛奶,在街头左奔右突,狼狈不堪。归来时却见美人嬉水喷泉,一副绝世美景毫无预告地蓦然出现。 她在水流中行走,水幕就在她身后,她迷惘而沉迷的表情,是一个谜。 他想高诉她:你是造物主在第一天创造的第一个女人,你是母亲、姐妹、情人、朋友、天使、魔鬼、大地、家园……她,就是他想要的那更多吧。然而,她好像并没有听见,他看到行人愕然的注视,这才意识到,喷泉水停了。 梦醒了。 天亮了,又一个黎明。 他送她回去,在旅馆门口,被等待的未婚夫施以老拳。只因她是如此彰显的欲望符号,以至于每个染指的男人都必须受到惩罚。 艾略特的《荒原》中,情欲的泛滥也是现代荒原的肇始和表征。 第二幕:信靠之地 “圣母显灵”,马切洛、艾玛和摄影记者帕帕拉佐一起去看个究竟,采访中,见证神迹的孩子的家人被指示摆出各种姿态,老人在一本正经的叙述中忽然停下问,需不需要我抽只雪茄?神圣事迹片刻被颠覆消解。 癫狂的群众,烧钱的大场面,费里尼的神奇的调度能力,艾玛远远看到显示神迹的树下抱着病孩的妇人在祈祷,又眼见大雨中人群随着孩子们指示东奔西跑,结束时,病孩却死去了,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相信神迹存在,许愿树的枝条被蜂拥而上的人群疯抢。艾玛也冲了进去,她抢到了一枝,不管怎样,宁信其有。 这就是他们的信仰,马切洛在高高的摄影架上,只看到了混乱,神并没有出席。 游走中马切洛又随一个相识的模特搭上了去乡下的车,一行人各色各异,玛达莱纳居然也在其中。在城堡的大厅里席地而坐,谁认识谁,谁是谁,好像都没那么重要。忽然有人提议去附近一个古堡探险,幽冥的古建筑中人影越发扑朔迷离。被玛达莱纳牵引,马切洛来到一个空旷的房间,玛达莱纳却把他留下,自己绕到隔壁,通过传声孔,向马切洛吐露真情。她说,她想嫁给他。惊觉爱情,原来以往的露水情缘都是为这一刻而存在。马切洛心潮澎湃,不由得大声说出自己的爱。他不知道的是,原来这一切,真的只是玛达莱纳所说的游戏,隔壁房间里,她的情人正拥着她窃笑着听着这真心告白。黑暗中,一双手拉住马切洛,不是玛达莱纳,马切洛却也没有拒绝这好意的邀请。 天亮,又一梦醒。回途中,玛达莱纳已不见人影。 信仰和爱情尽是虚妄,但也有人活得真实幸福。马切洛眼中,斯坦纳就是如此。他忠于内心,纯粹清明。家庭幸福,其乐融融。这正是马切洛想要的一切,从斯坦纳身上,马切洛看到了自己的空虚和堕落。客厅中艺术家齐聚,听斯坦纳录下的雷声,自然的声音。看那一双美好的小儿女,卧室中睡得恬静。面对马切洛的羡慕,斯坦纳却说,最悲惨的生活都好过于在一切事情被精确计算好的有组织的社会里受保护的生活。 第三幕:荒凉之夜 父亲来了,马切洛有点不敢相信。父亲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重温罗马的繁华夜生活,马切洛找来摄影记者朋友陪伴,同去熟识的酒吧。费里尼的高明在于用朋友的嘴巴,巧妙地讲出电影没有交代的前文,父亲这个角色,在马切洛心目中,基本上是失职的,除了能惹母亲生气,离家出走之外,好像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父亲显然并没有留意到朋友的讥讽,他全身心沉浸在酒吧的欢快气氛中,迅速被法国艳舞女郎深深吸引,以至于要跟人家回家过夜。马切洛无奈,只得随后跟从,然而他身心俱疲。想要偷偷溜走之际,却被酒吧舞女叫住,原来父亲在她房间中人事不省了。 父亲坐在椅子上,没有一点声息,在这宁静的一刻,马切洛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话想跟父亲说,他想把从前岁月中的那些伤害和误解,痛苦和委屈都倾吐出来,他想跟父亲和解,有一次真正的父子交流。后来,父亲忽然醒了,醒来的父亲却只想离开,想赶上夜行客车回家,无论马切洛如何挽留,父亲还是不管不顾地走了,在街头送父亲上车,他追出几步,怅然停下。 身边最近的人就是艾玛了,然而两个人却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同坐一辆车,吵闹不断,艾玛屡次下车,又被劝回,最后,在艾玛的温柔恳求下,马切洛却再次爆发,把艾玛从车上揪下,扬尘而去。艾玛独自一人在路上彷徨,车声渐进,是的,马切洛又回来了。 这就是情侣不是吗?相爱相杀,片刻不得安宁,却离不开斩不断。到了还是会睡到一张床上。 警察局忽然打来电话,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斯坦纳自杀了,子弹穿过太阳穴。就在那天宾客云集的客厅上。还有两个孩子,他一并带走了。迷惘之际还得带着警察去车站接回斯坦纳的外出的妻子,她对一切都还一无所知。媒体是贪婪而堕落的,他们不管别人,只要新闻,斯坦纳的妻子被狂拍时还以为记者认错了人,她怎么活下去,这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第四幕:怪鱼与天使 怎么办? 艾略特在荒原的最后所言: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马切洛却选择了逃避,躲到浮世的喧哗里,在更深的无聊中去躲避无聊,用更多的泡沫去掩盖虚空。脱衣舞,众人围观下亲昵暧昧,马切洛骑在一个姑娘身上,把酒洒满她的全身,把从破垫子里掏出的鸡毛鸭毛粘上去,马切洛是否是想要造一个天使,带领自己飞升? 又见黎明。大家都跑到海边去了,有人说,渔民捞到了一条大鱼。 这是一条怪鱼,它庞大的肚腹朝向天空坦露,奇怪的眼睛注视着人群,马切洛感觉那鱼在看自己,看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 (注:鱼的古希腊文正是人子、救主的缩写,因此鱼和十字架一样,成为基督教的象征。) 那个女孩,在轻轻呼唤,那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马切洛在一个餐馆里看到过她,她的侧面跟某个教堂里的画像极其相似。然而,他听不清她的话,隔得太远?还是周遭太吵? 马切洛还是随着昨夜狂欢的人离去了。女孩轻轻一笑,转身走开。 他拒绝了天使。也许他原本就不相信有天使。 浮华之后,大地荒芜,费里尼的荒原景象,带着他自己的狂欢色调,萨克斯手悲凉的演奏之后,一挥手,那些气球蹦蹦跳跳地跟随他到后台去了。这神妙的一笔,恰如电影的整体意蕴:现代荒原中唯一可以凭靠的就只是这人造的幻觉。 光影的绚烂,就是费里尼对人世荒凉的最后拯救。
费里尼的夜与日切换的如此之快,一切亦真亦幻,神迹与绯闻,名利和欲望,每一幕都是荒诞的舞会,之前以为的正常人的爱玛,最后也是疯子。也许就那饭店里的姑娘,片尾呈现的笑容是真的。。。
该沉醉的时候痛苦着,本甜蜜的却带忧愁…人生不一定要跟随音乐节奏。
#费里尼影展# 没有睡着看满三小时!特别喜欢那些超现实的细节:气球跟着小丑走,海滩上的怪兽鱼(这段以前怎么没注意!)、直升机吊基督像等。相比之下《绝美之城》只是山寨致敬版。
字幕窘的都想死了!
很久没看过让我这么不适的电影了,真心不懂费里尼,也不想装看懂。花三个多小时解构和揶揄上流的淫乱和虚无,我只想感叹:导演你是有多无聊,金棕榈真是鱼龙混杂……ps:叙事节奏和情节线也真是烂得令人发指~
看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前面觉得简直太无聊了,完全靠着无以伦比的摄影在撑着(60年哪找的这么一套如此优秀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意大利自己家产的畸变控制可不这样啊…)考虑到当时的电影主流观众年龄层,我甚至觉得这和《小时代》贩卖的东西本质上也没什么分别啊,如许知远说的那样,浮华背后的虚无和悲伤不就是知识分子的春药嘛……哦但后三分之一把我看跪了…这悲伤可不是春药级别的悲伤…这悲伤直接破表了。而且60年前的罗马,跟现在的北京上海可不就一个样嘛…人类果然是毫无进步啊
174分钟,坐了一上午,抽了八根烟,喝了两瓶零度,加上上一部,懵逼一天。知道为什么传说中的清华北大学霸就喜欢看无脑爆米花电影了。
三刷。1.费里尼通过淡化情节而注重情境描述的散文式叙事,将平民出生的马尔切洛(工作和情感经历)作为视点切入骄奢淫逸、精神世界匮乏的罗马上流社会,借由十二个几无关联的生活片段构成一场谱写风月众生浮世绘的城市交响曲。以人物置身特定环境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状貌为中心,逐渐延展至宗教、情欲、家庭、传媒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探索和剖析。2.主要角色具备的象征意义:平民背景、被奴役方的艾玛;资产阶级、奴役方的玛达莱娜;身为巨星却内心简单纯粹的西尔维娅;斯坦纳是焦虑和恐惧的化身,而海边笑语的外来少女宝拉是马尔切洛内心深处的愧疚乡愁以及再也回不去的浪漫与纯真。3.日夜流转的如幻若梦,看似甜蜜的生活在人生过客陆续退场之后,也只有独自面对落寞的虚无。|你是夏娃,母亲,妹妹,情人,朋友,天使,撒旦,地球,我的家。(9.5/10)
那场喷泉的戏,一生只能有一次
08年左右初看;12个众生相浮世绘的段落,以一个平民出身的记者之眼窥上层浮华朽败、析恐惧灵魂、涉道德宗教,宛如一个包裹了巨大的梦的外衣里面,还深藏着即将醒来的零碎梦境;印象最深的仍是斯坦纳,他应该是马切罗内心最深沉最焦虑最恐惧的化身。
物质配给的高度组织和基础欲望的廉价消费,遮蔽了上流人士的前进眼界和价值理想,即使是寻觅形而上价值的两性心灵对话,也需要在身体诱惑的安全距离外才能进行,并轻易被另一具肉欲燃烧的胴体打断。曾经的纯真心灵在命运的沙滩上试图和你对话,但尘世的喧嚣最终让你放弃了这次沟通。【10】
相比于《卡比利亚之夜》,本片已能全然呈现巴赞所谓的“现象学写实主义”。不再束缚于戏剧性的情节,影片呈现出片段化的小母题结构,让人想起老塔的《卢布廖夫》。不同于老塔静谧而宏阔的影像营造,费里尼的镜头是世俗的、喧嚣的、个人趣味的隐喻,它直接而完整地讲述着自我的心象,所见即所得
天,突然就亮了。很灵的段落:结尾海滩、古堡魅影、大喷泉、俯瞰广场、旷野决裂……伊伯特每隔十年重看,心生不同感悟,最后他的结论是同情马切罗这个电影角色,也爱他。
费里尼,想说爱你不容易……毫无防备地挑战三小时观影,过程中难免睡睡醒醒,从不知所云到若有所悟。狠狠批判了媒体和记者的盲目和狂躁。一个男人最失败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在情欲欢爱之间辗转停留。所谓甜蜜的生活,只是一个沉沦的幻觉。到最后他完全迷失自我,认不出那个单纯姑娘的笑容。
夜晚总是特别长,耗尽一切力气才被拂晓打断。生活是甜蜜的,但马切罗却一直如此痛苦。
我努力了三次想看完本片,仍旧未果,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对题材不感兴趣?情节的理解不够?文化差异?表演不对自己的口味?逻辑性不符合自己的习惯?节奏太慢了?故事性不强?太文艺了?混乱?也许是综合性因素吧,总之,我仅仅看完了前一小时,后会难期!
8/10。费里尼象征式开场:悬掉着一樽耶稣像的直升机上,马切洛隔空与比基尼女郎调情,罗马的奢华糜烂给基督教精神蒙尘。但丁游历地狱式的结构连缀起夜店的狂宴、古堡的纵欲到海滨别墅的脱衣舞、人骑人和易装癖的恶作剧,男男女女或郁郁寡欢或逢场作戏,而摄制组在圣母显灵处布光、搭架,狂热的宗教氛围支配下万千信徒跟着瞎指挥的女孩无序乱跑、指大树为圣母,明显带有理性世界崩溃的隐喻;未婚妻理念朴素的结婚成家带不给马切洛甜蜜,潮湿的妓女房间折射出他权势的卑微,富人偷情被拍就派手下抢夺相机、老父亲与舞女行欢时差点丧命、名媛上一秒说娶他一下秒搞上陌生男子,上流社会的丑态俨然游历地狱,马切洛呆在乡村餐馆打字被可爱的女孩唱歌打搅,麻木的灵魂刚复苏立刻陷入好友杀死儿女后自毙的悲剧,结尾海滩捞起的大怪鱼映射这群人灵魂搁浅的灾难。
费里尼代表作,与新现实主义分道扬镳。构图和光影绝佳,叙事有意识流的影子,内容上结合了社会批判和精神分析,揭示了罗马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精神上的无根状态。吊耶稣像的开头(后被[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借用)和结尾海滩段落充满象征性,大喷泉、古堡魅影、圣母显灵、淫乱狂欢。(9.0/10)|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虽则由看似松散的断片组成,实而相当有逻辑性与戏剧性,对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在现代的奢靡沦落空虚颓废作了无与伦比的描摹,结尾堪称妙绝。
4.5。难以言表的绝望与其无以言传的美。费里尼模糊了悲观与乐观、沉重与轻浮的界限,成就一场令人彻底沉醉的悲剧。男与女、当局与旁观、上流与下流、身死与心死、乃至影语与情绪,充斥着的无数迷人的相对,都积聚成最后浅滩上相对的两岸。自然、坦诚、灵动、优雅,看过最美的黑白电影、暂时保留之一。→21.7.31 时隔五年大银幕重温,资料馆二刷,五星满上。卷轴一般!细致又宏伟,个人、行业、国家的纵深,广阔到不自觉,一直波及到我们在此时此地的生命体验。多少场面多少情境,就是热搜浮动背后的模样,就是你脚踏媒体创作两只船的模样,就是我们在围城状态下的模样。羡慕死了那场雨,什么时候有钱有力拍这种雨戏。
优美,迷人,神秘,深刻。喷泉那段或许可以称得上影史最美的桥段之一,圣母显灵的那段会是影史上最让人震撼的段落之一,脱衣舞那段或许是影史上最具诱惑力的场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