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艾米》,下面请看前线争议女嗓们飘零无依的评价了!
Not Here:
如此美丽的声音,太令人心痛了。
米米:
世界的贪婪和疯狂终究没有放过这个可爱的女孩。
法罗岛帝国皇后:
没有泯然众人的仲永的一生,才华是投名状,天赋是索命符,男人是害人精,名利是水晶棺。
子夜无人:
对于“明星之苦”、“光环背后”这样的主题呈现,最近几年的《朱迪》《光之声》《一个明星的诞生》都应该来向本片下跪学习。从各种音乐现场、公众采访、私人记录中打乱再重组,拼凑出一个传奇名伶极尽盛开之姿去完成的一生。和一般人物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它并不为你制造你能走近、理解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幻觉,而是时刻都被提醒着镜头和素材的存在,永远感觉和她隔着一层。没错,这里没有感同身受。
大钊:
画面7分,内容6分,价值9分。前面观感贼好,大量的家庭录像,照片搭配人物录音,穿插艾米的爵士作品,恰当的城市航拍,艾米的出道过程和人物性格呈现得很鲜活。但后面流入俗套的传记流水账,多人物视角不是很有必要,艾米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她做了哪些事更有叙述价值,素材不够可以从作品里挖啊。7座格莱美奖,却27岁早逝,看完我不会感到惋惜,反而认为这是最适合她的归途,创作、吸毒、崩溃、再创作的循环终究还是走不出。
DAY2的纪录片场刊将在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015年最后一部电影,是纪录片《AMY》,毫不夸张的说,120分钟的电影,我每分钟都很难过。
片中,Amy的经纪人在回忆Amy第一次出事时说,“我觉得就是那会儿,我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我不是说那一定会有用,一般情况下你得去两三次,但她那时还不是明星,没有被狗仔成天追着,我们就可以让《Back to Black》滚一边去,《Back to Black》这首歌可能就永远不会出现,但那样她就能有一个机会,让专业人士来帮她好起来,而不是等到后来全世界都想利用她的时候。”
可是,如果没有那在地狱中挣扎的生不如死,没有那痛彻心扉宁可自我毁灭的感情经历,没有放任自己一点一点腐烂在身后的黑洞里,Amy不可能在录音室两三个小时就创造出这首歌。《Back to Black》的成功,也远远超乎了她自己的想象,在格莱美宣布得奖时,她那瞬间的眼神里都是不可思议的震惊。凭借《Back to Black》, Amy成为了那届格莱美最大的赢家,获得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歌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和最佳流行演唱专辑五个奖项,也成为第一个获得五项格莱美奖的英国歌手,难怪她最后在感谢了所有人之后说,It’s for London.
Amy的作品,都是关于她的生活,她也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的感情都倾倒在作品上,在很多人看来,难免像是她将所有的伤口扒开给大家看。她在决定自己写歌的时候说:“我觉得在我童年的时候,那些流行榜上的音乐,那个时候发行的所谓的歌曲,我觉得这不是音乐,全都是水货和垃圾,别人帮你把歌都写好了,你只需要开口唱就可以,现在有些音乐也是这样的。我开始创作歌曲,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看看我能不能写出来……我觉得那时候没有听到真正能表达我自己或是我的感受的音乐,所以我才开始写歌,写我自己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生活经历。”
用痛苦的经历写出的歌,在演唱的时候也在一遍遍的撕扯着她,导致她在被父亲逼上巡演的舞台上时,仍旧拒绝演唱这首歌。乐队持续的演奏背景乐,台下的观众从欢呼到嘘声,她在台上跌跌撞撞的徘徊,手足无措,背影单薄而无助。
这首歌一点一点的耗尽她所有的气息,她用生命写出了这首歌,但是现在,十首一百首的Back to Black也换不回Amy Winehouse。
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我一直困惑的问题,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宁可被牵引着陨落在艺术的绚烂烟花中,还是安稳的将自己的生命耗尽最后一刻,却要一生饱受平庸和名利之困扰?
去年被很多人誉为整年最好的电影的《爆裂故事》,阐述的就是一个极致的概念:be the greatest, or nothing. 男主在饭桌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那一声:“我宁愿吸毒嗑药三十岁就死去,成为所有人饭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肝脑肠肥的活到九十岁而默默无闻。”这暴力的奋斗故事直接将鲜血泼进了好莱坞的鸡汤式励志,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只有极致的痛苦才能换成极致的成功,想要伟大,拿命来换。
也许通向伟大的路途中,本就没有什么鲜花怒马烈焰繁花,只有一片萧杀的战场,一不留神就被抛弃。
曾经和一位资深荣迷讨论,也许我当初有些偏执,我觉得哥哥是爱着那个舞台上的荣光,享受着台下的欢呼声和万千宠爱的感觉,也执着的将自己毫无保留的送进了艺术这个大漩涡中。可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他没有回来,能否在加拿大平淡的度过一生?没了后面的奋不顾身的付出所得到的辉煌,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张国荣还是不是张国荣?我不停的问她,到底答案是什么,她突然就流下了眼泪,“可是他从来没有用生命来验证一件事情。”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剧《不死法医》里,Henry认识的那位女雕塑家,发现了自己只有在不停吸毒中才能不断的完成作品,她选择了赌上所有的体力加灵感,无限的透支着生命的潜能,最后完美的雕塑完成,她也躺在雕塑边再也没有醒来。的确,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不得不问自己,我们愿意为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付出多少?我们愿意冒多大的风险,去牺牲,去忍耐?我们愿不愿意赌上所有,包括这条命?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天才的搅动该有多么的味同嚼蜡,相当一部分的天才的故事,都有用短暂一生在一整个历史长河中炸出烟花的壮举,甚至可以说,没有了这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调味品,故事都会乏味许多,也少了世人的惋惜之情。
但是问题是,到底他们想不想做这个选择题?
没人否认Amy有天赋,这天赋如此耀眼,将她过早的送上了别人所渴求而不得的地位,然而这些天赋,又成为了她一生的梦魇。在片中最后,她的朋友回忆Amy对他说的话,“如果不要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这其中的无力,完全超过了我可以的想象。她总是和别人强调,“I am not a singer, I am a jazz singer.”我只能理解为,她并不想做这big star,她在闪光灯下麻木,在所有人的注视里感到恐惧,她只是想做一个安静唱歌的人,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走在街道的阳光下,有音乐,有爱情,可惜这时代,终究是给不了她这些。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