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对歌女见色起意,想摆脱无聊的教学生活。但是他本身教的并不好,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学究,而正是这份教师工作带来的尊荣和地位才让他获得歌女的尊重,为了和歌女在一起生活,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被爱的资本,愚蠢。
其实教授原来就看不懂吧!最后教授死死地抱住讲台,也是觉得活的方式、地位比较重要吧!
本没有所谓爱情,全都是门当户对的匹配,美丽交换地位或者财富或者美丽,失去了可以交换的东西也就失去了“爱情”。
本以为可以获得“爱情”,但不仅没有得到,还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可怜!
第一次接触到亨希利的小说,和以往的观感有些不同,作者的逻辑颇有风格和讽刺之喜感。古板的拉什教授在调查他的学生沉迷“蓝天使”酒吧事件时,自己却倒在了罗拉的石榴裙下, 自此溺于爱河,冒被学校开除之危与罗拉成婚。然而婚后的罗拉依然是曾经那个风情万种恣意不羁的酒馆女郎,一次次挑衅着拉什的容忍与让步,摧残着两人本就鲁莽的爱情与婚姻。拉什依然秉承着治学养成的严谨与蹈矩之态,终于在酒吧的糟践和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觉醒与爆发。婚姻是他勇敢的尝试和性情的突破与决堤,自此便注定开始了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两人也是无法相遇的走在灵魂平行线的过客。结尾处拉什走进教室,抱着那个曾经坚守数年的讲桌痛哭不已,然而终究是回不去了。罗拉和酒馆里的众人一样,坚守着本色,沉迷于幻梦一场的现世,故不觉不妥与危险,无需反思与痛苦,拉什则是被欲望诱变的青蛙,坠入谷底方知高处之好。我们无法知晓拉什能否重归从前,再次成为那个古板木讷却是他真实自我的教授,浪漫地评论着莎士比亚的戏剧,在高雅的艺术殿堂上踟蹰流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再也不会回到那个酒馆了,即使后半生潦倒穷困,却因曾经的醒悟与自省而受益余生,愿他还是那个仰望在精神高处的人。
玛琳黛德丽这种尤物天生是镜头的宠儿,哪怕是三流歌舞团里的艳舞歌女,也是需要众人膜拜的。所以,罗拉的几句挑逗,就把老教授哄的心花怒放,后者更不惜上演了一回英雄救美的全武行。爱情的魔力让老教授仿佛回到了他一直渴望却早已逝去的年轻岁月,他抛开学校的本职工作、抛开世俗的鄙夷目光,向女神罗拉郑重的求婚。
这一刻,知识分子的天真情感战胜了老教授先前一直保持的理智,二人结为夫妻。突如其来的幸福麻醉了青春焕发的老教授:但除了年老衰弱的身体和“教授”的虚名,他一无所有。虽然“教授夫人”的头衔令歌舞团团长夫人各种“羡慕嫉妒恨”,但好景不长,丢失了本职工作的教授不得不委身歌舞团做杂工,最让他窝火的是低下姿态向客人兜售罗拉的性感照片。生活的窘迫逐渐让老教授清醒,理想爱情的代价是丧失他一生积累的名誉、道德、尊严。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全片的高潮,重返“蓝天使”演出,老教授在乡友面前颜面尽失,让他更受打击的是娇妻正在和陌生男子调情。可怜又可悲的老教授悲愤交加之下拖着老迈的身体回到了教室,死在了课桌旁。
故事开始在教室,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咒骂老教授的坏话,反映了老教授平日严谨苛刻的行事作风。得知几个坏学生跑去“蓝天使”歌舞厅,老教授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名“道德”警察,要亲自抓捕品学败坏的“罪犯”。在化妆室里,他遇到了卡片上的性感女神——劳拉。劳拉对老教授的亲切温和,混杂了对知识分子的敬重和对客人的客套。一时语塞的老教授慌张起来,面对世故老练的劳拉,情欲的念头盖过了道德的桎梏。窘态毕现的老教授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失去分寸,行为极其滑稽。对于混迹风尘的劳拉而言,老教授不过是一个呆板又纯情的小孩。二人之间的交往乃至后来的结合,劳拉都带着一种游戏的态度,这也预示了最后的悲剧结尾。
爱米尔·强宁斯对教授一角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的迂腐气息。讲台上严肃刻板的教授与舞台上辛酸落魄的小丑形成了强烈对比,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同时,冯·斯特堡对情节的裁剪也颇显功力,通过对生活剖面的某个细节的雕琢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影片的画面构图有大面积的黑色阴影,空间总是塞满杂物,拥挤不堪。人物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导演用充满银幕的视觉形象消解了时空的秩序,给人一种难以喘息的混乱感。
影片是影史毋庸置疑的经典之作,也为世界影坛贡献了玛琳·黛德丽这一耀眼夺目的瑰宝,黛德丽也凭借该片走向了国际影坛。劳拉一角,也已经成为银幕上“荡妇”形象的类型典范。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5月6日(星期五)下午15:20—15:4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金爱武、陈华、王犀灵、陆忠佩、王淑金、孙凤凤(观影者:张培红、彭明明、彭鹤松、张征辉、倪云霞、范大茵、孙继军、张五妹、朱松法、张晓云、张能立、田瑛、周洪泽、姜希珍、姬伯庆、章毓光、章毓苏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六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七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八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十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看现场:屏幕镜头十一
《蓝天使》可以说是一部道德寓言剧;片中多处有刻意表现声音效果的镜头片段
范达明: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可以说是一部道德寓言剧,让你在感受艾玛拉斯教授的生平遭遇及最终悲剧命运中从反面汲取经验教训——人在生活中应如何寻找爱情,又如何做人。在看了影片后我们聚在一起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是很有益的事。那次在“英国电影月”放映《虎胆忠魂》以后,浙江省文联创研处郑处长在座谈会上就讲过,一些人看完影片就走,真的很可惜,因为他缺少了从别人座谈发言中获取更多教益与启迪的机会。本片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强宁斯与黛德丽在他们那个年代都是很有声望的明星;而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也就从这部影片起而一举成名。1930年是有声电影技术刚刚诞生不久,我发现片中多处有刻意表现声音效果的镜头片段,譬如教授把教室的窗户打开时外面传来了合唱歌曲之声,接着关上窗后那声音消失;还有与舞台连接的后台化装间,也随着那扇关着的门打开而一时能在后台听到舞台演出的音响与歌唱声。这样的处理,现在来看或许比较幼稚,但在当时来说就属有益的新尝试了。
教授在与劳拉结婚后又发现她另有新欢,于是他绝望了
马以乐:一些学生不务正业,无心思读书,跑到剧院里,并且喜欢上了那个叫劳拉的女歌星,教授艾玛拉斯去干涉,自己也喜欢上了劳拉。在与劳拉结婚后,又发现她另有新欢,于是他绝望了。另有一点原因是,教授后来转身扮演小丑而登台,这是到他自己的故地演出,他会面对他的老同事老熟人,事前广告又做得太大,反而让他精神压力很大。
教授最终还是从他追求一个女人的美梦中清醒过来,问题是为时已晚。
范达明:我想他主要觉得自己原先是个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却为爱情而丢失了教职,如今又为生活所迫而登台,又是去扮演最低三下四的小丑角色,让他觉得太没有面子与尊严。不过这也说明,他最终还是从他追求一个女人的美梦中逐步清醒过来。问题是,严峻的现实告诉他,这为时已晚。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马以乐发言
<图片13>
教授给人总的感觉是单纯,有点傻,而劳拉也不一定就是变坏了
王犀灵:艾玛拉斯教授在学生中没什么威望,学生画他的漫画,用他“拉斯”的谐音称他“垃圾”教授。拉斯教授这个人还是很善良很正直,他的鸟死了,他心里难受;他对教学很忠诚、很认真。但是学生对于这样一位一本正经的教师却不一定喜欢,他在学校里就有失落。在他到了剧院里,倒是得到了马戏团经理的尊重,更感受到歌星劳拉的温顺,于是很快陷入了劳拉的情网。拉斯教授给人总的感觉是单纯,也有点傻。而劳拉。也不一定就是变坏了,她在那里做的是卖艺的活,一切都要讨观众喜欢。马戏团老板对待他应该说也不错。但是,教授的人生还是失落的。改行,对于一些人可能不错,对于另一些人并不是好事。在教授身上,知识是有的,名气也是有的;如果他坚持在教室授课,过教书生涯,也许生活就会好一些。
在教授身上,悲剧早就存在。演男主角的演员把教授书呆子的模样演得很像
金爱武:教授是一根筋,扳牢在女人身上,连自己的事业也不要了。而真要给他舞台表演的机会,他也不会利用。好像还有点小心眼。其实,在他身上,悲剧早就存在。我觉得演男主角的演员把教授书呆子的模样演得很像。
兼魔术师的剧团经理,他的性格就好;教授倒不是小心眼,其实是太专注,太当回事
范达明:影片中也塑造了其他一些人物形象。像兼魔术师的剧团经理,他这样的性格就好,很豪爽,很大度。换在他身上,恐怕就不会发生像教授这样的悲剧。
王犀灵:教授倒不是小心眼。
范达明:他其实是太专注,太当回事,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爱情也是这样。有时候,做人要洒脱一些,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也就是要无所谓一些,人就会变得乐天潇洒一些。
<图片19>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金爱武发言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陈华发言
小丑不仅是教授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自追求劳拉起,他就是生活中的小丑了
陈华:教授是有责任心的。劳拉在台上唱歌的歌词里,就唱到“小心金发女郎……我是为爱而生存……”,这其实把教授一生的遭遇都预示了出来。影片中有一个小丑形象的角色经常出现,往往是在教授有事要发生的时候,那小丑就在他旁边出现了。后来看到片子里让教授来扮演小丑登台表演,这时才知道,此前那个小丑的出现是有暗示作用的。影片在此做到了前后呼应。可以说,小丑,不仅是教授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自追求劳拉起,他就是生活中的小丑了。
甚至影片一开始,教授见到他屋里养在笼里的小鸟死去,也有隐喻意义
范达明:对,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影片编导在片子里可能就有这个大的隐喻。甚至影片一开始,教授见到他屋里养在笼里的小鸟死去,也有隐喻意义——教授最后也死了,死在他自己的讲台上。
教授的一生,是失落的一生,不成功的一生,他最终的悲剧不可避免
孙凤凤:教授的一生,是失落的一生。他在教学上就有问题。在寻觅妻子的问题上显然也有错。改行到了剧团后,也没有抓住机会。他对演艺界人士那种寻欢作乐的做法就不够理解。他的一生是不成功的一生。一个人要能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周围的人,才能生存得更好。但这些方面所要求的适应性,教授都不强。因此,他最终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王淑金:做老师做教授的应该受人尊敬。教授后来混到社会上,搞来搞去,也不做教授了,这样就把他的前途也丢失了。
陆忠佩:大家谈得很好,我说不上来,就听吧。
![]()
约瑟夫•冯•斯登堡作品《蓝天使》观后座谈会:孙凤凤发言
<图片17>
<图片18>
从影片看,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德国社会,还是分成严格的等级的
范达明:从影片看,上世纪2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德国社会,还是分成严格的等级的。你做大学教授,就是在社会中上层;你做演员、歌星或魔术师,就是在社会下层,至少是比较低的阶层。尤其在像本片中那样的小剧团或小马戏团里,演小丑的又可以说是在剧团最低层。主人公从社会中上层的大学教授,转而进入了小剧团——最终不得不去充当小丑,成为比歌星、魔术师更要低一等的演员,本身就是一种沉沦。我们看到,在影片中,为了表现这种沉沦,编导还设计了让小丑配合魔术师去承受那些带侮辱性的表演,例如把生鸡蛋往小丑的脑袋上砸得稀烂等等,由此甚至引起台下观众的愤怒与抗议。不过,自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业与高报酬的明星制度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全世界的影剧业及所有演艺界,吃这一行饭的人,尤其那些有高报酬又被媒体捧红的帅气靓丽的男女大明星,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而骤然飙升。目前的中国,在整个高科技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高产能高效率的绝对腾飞条件下,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上的影视界演艺界或广义的娱乐界,那些职业演员或明星,同样是达到了全社会职业层的最高水准,他们为社会尤其年轻一辈(其中已形成所谓“粉丝”一辈)所仰慕与崇拜。针对此种社会生态,如今分析家也有了一种所谓“全民娱乐”的说法,甚至还有达到“娱乐至死”的。这显然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了。总体来说,一个正常与和谐的社会,在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前提下,还是应该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为先。今日的现代德国,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应该仍是世界的榜样与表率。
2016年5月13-14日整理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19篇纪要。
道德寓言剧。风月场所的罗拉欢脱、圆融之中点缀着奇特异质的芬芳,与教授伊曼努尔肃静严苛的生命体系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伊曼努尔被诱发了原始的冲动和幻想,不惜放弃教职选择和罗拉结婚。几年后发现罗拉另有新欢,而伊曼努尔为了生活所迫在舞台上学鸡叫,失去了所有的体面尊严之后死在了曾经的讲台之上。
活跃的生命气氛必然带有世俗化的特质,罗拉表面的温顺和驯服正是对应着内心的恣肆和怪异,这种迥然尤异的生命特质正是激发了伊曼努尔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老教授从没结过婚,对于情感的摸索和向往使他不顾阶级和个性的悬殊,坠入爱河并雾沉半垒,希冀从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之间来一场恣意的狂欢。爱欲对于他来说是显现自我的迷障,而他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融入她的荣辱世界,而是维持着自身师道尊严的同时也发号施令着。
潜心的追索探寻没有改变两人关系的平行线特征,其实罗拉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图教授的名。名利可以让人暂时放下身段,而最终还是要倚靠内在自我的逻辑大行其事。她的背叛是与她的摇曳放荡的个人气质相吻合的,她的波澜和神往正是民间社会自由自在的生活,教授伊曼努尔的不过是暂时打入她的生命体系,而她自我的命格却是需要猎艳斑斓的璀璨而生的。
伊曼努尔在滑稽的扮相和古怪凄厉的叫声中失去了自我。曾经,他是在学生面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文化英雄,曾经,他深刻的教导着学生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的生存毁灭说恰恰对应着他在浮世绘的沦丧。流潋紫《如懿传》中的乾隆便因为江南民间山水和女子的自由欢脱属性而沉湎其中,而一个文化中最民间最世俗化的部分恰恰对应了褪除了方巾和卫道气的市井之气,这个部分愉悦人心的同时也免除不了自我消磨和放逐。
最终教授死在了自己的讲台之上,并死死的抱住桌子,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寓言。他和罗拉最终没有能够达成生命意志的妥协,而是各尽其性命之情而已矣。罗拉似抽枝而待的新苗,又似草原上的风,她的存在和立论只能让教授呼啦啦若大厦将倾;伊曼努尔则像玉面的金佛,他原有的生命体系遭遇了打破之后的价值危机,又从这种异质的生命体验之中获得自我的救赎和重生。
琼楼玉宇,细雨西楼。如果教授伊曼努尔不是遇到她,或许一生就在束缚自我的有限性中得以圆寂,而他遭遇了罗拉这个芳华可感的尤物,便唤醒了内驱力的同时也沦丧掉本来拥有的生活。如果社会学校能多给伊曼努尔一些宽容,那么悲剧兴许便不会上演。正是个体生命背后强大的社会沉珂势力,导致的生命于沟壑中变异。
我注意到电影里几个很有意思的意象,可能和垃圾教授有一点关系。
第一个是鸟。教授家养了一只鸟,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一只死鸟,这和教授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关联度——死板、被囚禁、死气沉沉。接着引出的上课的气氛达到了惊人的统一。他对于学生有着很强的掌控欲,他在“囚禁”学生的同时,那个死气沉沉的教室也在囚禁着他。第一次上课我注意到了一个开窗关窗的动作,开窗出现了音乐声(小孩子的歌声),象征着活力、激情。关窗后就是悄无声息的教室,是他的禁欲死板的现实生活。这个动作我觉得可以认为教授本我的一种存在的象征,只是现在仍被压抑着,他也并不是完全的“纯洁”的、“无欲”的。这和他去吹罗拉明信片上的裙子也有是一个道理,那个世界一直在引诱他,他已经发现但仍道貌岸然。
和鸟有关的还有劳拉的海报还是什么上的羽毛,这象征着一种欲望的诱惑。和劳拉本人这个形象一样(看起来是个荡妇,其实是力比多寻求满足的一个载体,是欲望的具象化)。而且也可以和当时社会大多数人不能够接受劳拉是一个道理,他们都在用超我(道德)压制本我,蓝天使就是一个解放的地方。然后其中出现的警察、教务处(?)对于垃圾教授的一种评价和态度,可以看成是一种道德审查机制对于欲望的压抑。(有一幕就是劳拉和警察把垃圾教授夹在中间真的很明显)
当然劳拉唱的歌里面也有出现“鸟儿”,这种鸟儿也是一种欲望,而且欲望的对象(劳拉的歌,就算是只爱你,什么什么唯一的男人其实对象是全体观众)暗示了潜意识中的欲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它在引诱每一个人。
还有一个我很在意的!有一个镜头,教授在劳拉的化妆间里面,镜子上出现了两个他,这个镜头停留得比较久。仿佛就直接在说:“本我、超我你选一个吧。”劳拉这个时候来要亲亲就很明显是本我对于自我的一种诱惑和占据了优势地位的表现。
垃圾教授的结局其实非常符合弗洛伊德的对于精神分析疗法的观念。他所认为的精神分析疗法不是单纯地追逐满足自己的性欲望,而是在潜意识进入意识邻域之后,能够在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中选取适中的解决。显然垃圾教授前后的生活就是两种极端,所以都不能得到幸福。
这个影片,有点残忍,不过垃圾教授这个人物在悲惨中带着一丝可爱,我对他萌生出了好感。剧情转变有些僵硬。
还是男性电影,而且无论黛德丽多么出彩,也比不上Jannings的那个表情,当然这也要感谢默片对视觉的重视。
风骚吧,盛开吧,荡妇最美丽
生活是一场大魔法。活活把教授变成小丑,却又无法改变潘金莲的本性。
玛琳·黛德丽的成名之作,片中她的演技可谓技压群雄,而在本片中以性感女神形象登场的她,后来却屡次在公共场合以男装亮相。二战时期玛琳以情歌《莉莉·玛连》走红世界,成为盟军、德军双方的共同偶像。法斯宾德拍摄的电影版《莉莉玛莲》,女主角汉娜·许古拉的唱法有明显模仿黛德丽的成份。
#天山电影院 这两天的电影总结:如果不好好当公务员为人民服务 就会得到悲剧下场 german propaganda
强宁斯在舞台上一学鸡叫,爷就彻底玻璃心了~
7/14@天山 7。花瓶化的黛德丽。伪君子难免也享有追求幸福的自由,认为这是悲剧的人本身已成为历史的悲剧。默片-有声片 / 表现主义-写实精神的影史转角,迭代痕迹明显:街景、剪影、过曝的小丑。
1930有声片,开关门的音效起落很唐突,不过展现情绪却是刚好。为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悸动,放弃自己能够拥有的一切,这个悲伤的小丑变成了一只愤怒的老公鸡。
最后的结尾,老师紧紧抱住曾经的讲台去世,好悲伤。原来这就叫做心息散场。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劳拉劳拉的歌在前半部分出现时还没什么特殊感受,结尾时老师再听到,会发现其实正印证了他的故事吧。梦想和现实果然有差距。没觉得拍得Sernberg拍女人有多性感啊。
不佳;感叹除了极个别的导演 其他人均无法避免有声早期的稚拙;有一些卡里加里的遗风
觉得教授两种身份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拍出挣扎、隐忍,突然就跳跃到他在婚后的处境,显得有点突然,最后在观众席里应该给几个以前同事或学生的表情特写。不过男主表演出色,让人心疼,Dietrich年轻时候的声音意料之外的纤细,原声相当好听~
#重看#3.5;爱情是一道迷狂火焰,焚毁的不止是前途和自尊,最终还会死于心碎,但他真的也曾幸福过。印象最深的多处对称颇为精心:1、严谨庄重期的死鸟与歌女闺房中婉转啼鸣,暗示枯木逢春的欢愉。2、婚礼上的学鸡叫与扮小丑时被迫的落魄绝叫。3、告别校园和离世时的镜头后退,都是一种告别。4、舞台上的聚光灯与手电光圈的呼应,皆是人生舞台上不同形式的演出。5、烫发钳焚去的飞逝时光与真实时间的对应。
德国早期有声片尝试,商业上同样大获成功,歌舞部分占比较大;讽刺的是主演其实是个因英语极差而被好莱坞赶回德国的演员,而他在本片扮演了一位英语老师。
重看。同一首歌黛德丽两次唱大概是印象最深的地方,第一次千娇百媚,第二次铁石心肠,令人遍体生寒,只这一点便看出冯斯登堡的精确细腻。作为一部早期talkie,虽然默片痕迹犹重,也已经有了使用声音的意识。
婚礼上学鸡叫那段真是哈哈哈,前两幕的喜剧和第三幕的悲惨形成落差和冲突,戏剧效果凸显。PS.千万别下The.Blue.Angel.1930.RERIP.720p.BluRay.x264-GECKOS 版本来看,该蓝光压制版本有问题。
海报太经典了,在多部电影中出现,比如《戏梦巴黎》中theo手淫时对着的就是。影片对于老教授到底是什么态度,应该是同情的。表明了什么呢?在金发的劳拉完全被等同于“魔鬼”的情况下,当金发的劳拉完全处在色情观看对象(对影片描述的故事中,而不完全是观众的次级认同),这部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告诫故事,正直清白的男子小心了,“当你看见金发女郎,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可能正在陷入危险”,片中劳拉唱出了导演意图。否则,教授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若被魔鬼诱惑,这就是惩罚!
太有名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传说中的大女主片,结果女主风情万种也不过还是照片上的欲望对象,走出照片就要强行为男主的愚蠢背锅,为了成全男主的悲剧,上一个镜头还有情有义下一个镜头就毫无理由放荡不堪。。男主虽然表演生动,但人设这么愚蠢这么猥琐最后一切让女主背锅自己在悲剧中升华,这咋共情。。
情感确实浓烈,然而前面节奏其实可以改进的。还有和同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比,early talkie的一些常见槽点很少……这个故事和一些短评充分说明,即便是因为男人自己靠下半身思考造成的悲剧,还总有人把错推到女性身上,呵呵
约瑟夫·冯·斯登堡代表作 & 玛琳·黛德丽成名作。改编自海因里希·曼的名作《垃圾教授》(不过与原著差别不小,作者本人也对本片不甚满意),讲述德国一位文理中学教授爱上歌舞厅中的万人迷女郎后自甘堕落的故事。影片仍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遗风(尤其是室外戏的房屋布景),叙事稳中有快,Emil Jannings(亦是第一届奥斯卡影帝)贡献了令人难忘的精湛表演,黛德丽则诠释了一个影史留名的风流欲女形象。影片细节丰富,导演设置了多处伏笔与照应,如笼中死去又“重生”的啁啾之鸟、拥有三教九流人偶的报时钟、舞台上的追光灯与夜晚学校看门人的手电筒等。最有深意的隐喻当属在影片前半段频繁登场的小丑,借开门与关门外化了垃圾教授内心难以遏制的情欲,而在影片最后,教授自己也至终沦为了供人戏谑嘲弄的小丑。(8.5/10)
一些细节和照应无疑是很好的 如两次拉远的镜头 心脏病的铺垫 关门即可完全隔绝的喧嚣 斯坦伯格显然也有内蕴想表达 身份决定地位 归宿取决于性格 戏子不安于室之类 可惜 正好比那些露骨显眼一目了然的歌词 完成得甚至超出那时代电影独具的舞台剧性 尽管E强宁斯演得极为传神生动 也救不了全片大节奏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