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春是怎样的,法国电影总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诠释。对于片中的Alex,他似乎拥有着一切,但到最后却一无所有。这是一个无法预料的爱情故事,以至于片中的角色似乎有着许多看似毫无缘由的行为,但导演却早已细心地在前文中用细节进行了铺垫。诗一般的独白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着这种法式的浪漫与疯狂。
片中的主角Alex充满着原始的冲动,为了金钱与爱情他可以不顾一切,不惜冲撞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的约束。片中为了一见钟情安娜不惜得罪马克;为了得到药剂,不惜在一群警察之间拿枪指着自己的脑袋以求自保,极具张力的表演也使这一段的冲突令人印象深刻,使观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Alex刻在骨子里的疯狂。而Alex疯狂的性格却早已通过他那件黄黑相间的皮衣向观众暗示他是一个危险人物。片中许多人物的情绪也通过服装的变化来向观众表述:初次遇见安娜时如女神般的白色连衣裙让Alex心动,随后红色的羊毛衫则暗示着Alex心中的激情。在逗乐安娜时安娜手中纸巾的颜色由冷色转为暖色。这些极具戏剧性的颜色变换之快也暗示着主角内心的复杂,敢爱敢恨的设定也使人物形象逐渐饱满。与其说《坏血》与《400击》都属于法国残酷青春类的影片,不如说色彩丰富《坏血》比黑白之中残酷而又寂寥的《400击》更为丰富的体现了青年人在社会之中的爱与恨、孤独与迷惘。
孤独时贯穿全片的基调。片中每个人看似都有所羁绊,但透露出来的却是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不相爱的人如果做爱便会传染病毒。”虽然看似指的是艾滋病毒,但是这似乎指的是社会中伴侣之间那种“亲密的孤独感”。若是对伴侣没了感情,就算有着看似亲密的交合也会使孤独像无法治愈的病毒一样蔓延下去。影片中,孤独感通过导演对空间的利用与构图的把控表现的淋漓尽致。大量的封闭式构图把人物死死地限制在门框、栅栏之中,如牢笼一般的画面使角色的无力感透露出来。在开阔的户外,跳伞时的Alex位于画面中央,而在他周围的伞绳如开头蜘蛛的蜘蛛网一样围绕在他身旁。他就像个被困在蛛网上的猎物。也许在他答应帮忙的时候,他的悲惨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而之后的他只是一个任由他人摆布的猎物,一个在空中独自飘舞的落叶一样身不由己。开场时马克和汉斯的对话也无不彰显了他俩的心怀鬼胎。节奏快速的剪辑、人物在构图中的边缘化、大段大段的台词让观众快速的进入了剧情并带来一种紧张感。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把背景交代的清晰而完整。
这部影片的内容是丰富的,爱情、冒险、黑帮、文艺都可以作为它的标签。而这也凸显着主角生活中的疯狂。公交车上初遇安娜时Alex总是无法看清她的脸,而此时的观众与Alex一样迫切的想知道这个身穿白衣的女人到底长什么样;Alex打牌时围观者的帽檐遮住了他的眼睛,这似乎遮住了Alex的命运,为之后Alex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人物脸上的光线也并不是随着环境光变化的,人物脸上的阴影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情由明光变为阴暗。这一系列带意象化的表达使人物身上那种青春中的疯狂表达的淋漓尽致。闷葫芦中枪,说打碎了钢筋水泥般的肚子,此时肚子里代表着自由的Alex才最终释放出来。Alex死了,可安娜带着他的一抹血在机场的跑道上滑行,带他飞上了他向往的天空。片中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让人不得不想起另一部同样疯狂的青春电影《猜火车》。他们都有着看似突兀的情节,但这也许就是青年人的生活?就像响起大卫鲍伊音乐时的Alex一样,摇滚时代的精神让青年人们无需多虑,只需要向自己的目标奔跑就可以了。导演让残酷的现实拥有了一种富有魅力的色彩与令人深思的荒诞,使这一场悲剧给人以一种跳脱于现实却又发生在身边的矛盾的感觉。
青春的少年是向往自由的,青春的爱情是无法预估的。片中的情节并未跳脱现实却让人感到荒谬。这也许是导演对世事难料的无奈,又或许是对繁杂社会对审视。
这一时期的卡拉卡斯想写作一种浪漫主义地消除了喜剧性和社会含义的早期戈达尔——原料包括《筋疲力尽》《皮耶罗》《阿尔法城》——因此其文本当然有一种真正的流氓无产者特性。贫乏的主观性通过一种巴洛克风格进行补充——注意五十年代和二十年代指涉:默片影像,科克托,实验室,马布斯和Rififi的树——但人们会发现一种解剖学的退化,包括语法结构的不一致,比如切分节奏的逐渐缺失,还有“诗意”从元文本到文本再到亚文本的沉降。我不喜欢这里的女性角色(不比《满洲候选人》的更有价值),尤其不喜欢从近处观察Binoche:卡拉卡斯看起来毫不阴柔,肯定拍不好这些;有人,当然,会被一种真情实感打动,不过在这方面我更愿意去看贾木许和帕索里尼。我很难欣赏第二幕的做法,那里除了几个镜头中精确的眼神之外,一切都笨拙、词不达意。但到头来这仿佛不重要,这并不影响电影的“气味”和色彩:整部电影都在浪漫主义地模仿、编造、抒情、致敬、幻想,这一点与作者在零星各处表现出的优美直觉(纯电影性的,而非人情性的;纯电影性的一个充分条件是全面优秀的段落中某些重要成分单独看来极为平庸[1])相比完全算不上什么。我不是在说这部电影很好,而是说它显示出某些与具体内容无关的善的迹象:有些时候这也就够了。主角们都很年轻。Piccoli各种电影都会演,很可爱。拍电影不需要成熟,但需要直觉。因为那是一种道德。
B
[1] 典型例子是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的配乐。
听说 听说,那些眼神忧伤的男孩女孩们在看到新桥烟花的时候都无法控制眼泪下滑,他们怀抱爱侣,不说话,不说话,轻吻。他们多想那一刻就是世界末日,所有的风都刹那停止,所有的光阴都瞬间毁灭,只留下语焉不详病入膏肓的爱情,在心中,在心中,蔓延无绝期。
听说,心里的秘密一旦泄漏,你就会彻底变成一个怪诞幽灵,在永无白昼的大时代漂泊、浪荡,找不到归航的方向。你在路上,问天问大地,多迷惘,多迷惘,谁会给你答案,谁会让你不再凄凉?去死吧,无解局;去堕落吧,奋力奔跑,注定跌倒,最终妖花怒放,你,你们,一同坠入艳丽诡谲的故事里的深渊——那就闭上闪烁的眼睛吧,何不爱上万劫不复的新世界?
卡拉克斯,伤感青年的末代教父,颓废赌局的幕后黑手,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日光都带走,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希望都碾碎,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灵魂都伤害,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孩子都欺骗?卡拉克斯,你为什么要诗化绝望,你为什么要爱上天使,你为什么要燃烧都市,你为什么要歌颂宿命?
你这残忍的诗人,你的血早就坏掉了。
自杀
没有人自杀。
在《坏血》里,擅长杂耍的纯洁混混亚利克斯最终被来自美国的黑社会枪杀,他中弹之后又爬起来,不吭声,不让他心爱的安娜发觉。最后他还是死了,血从鼻孔和伤口流出来,令他声音渐弱无法表白:这样的结局真让人心碎,这样的结局永远都会打动世间众生那些看似坚强却外强中干的魂。
关于黑社会,关于杀手,关于夜行摩天楼偷窃致命病毒,其实都是空的,都是寓言,都是笼罩在心灵周围的暗影。
暗影才是凶手;那些暗影总是若隐若现却决不会浮出水面,它们将心灵围困,它们越来越紧迫越来越压抑,最终将内核击碎。
什么样的暗影?
苍老男人马克的画外音一开始就在反复地重复“自杀自杀自杀”。
其实亚利克斯死于自杀。
沉默
我们都静静地坐着吧,坐在青葱的大树旁边,坐在疾飞的电单车后面,坐在洁白四壁的小房间里,坐在孤零零的单人床上。我们脸上的表情多么单纯善良,有些许会心的轻笑,如同快要入睡的婴孩。
亚利克斯,安娜,老马克,小丽莎,他们静静地坐着,抽烟啊,喝酒啊,听收音机里传来男播音员沉郁感性的对白,听爵士乐内敛的欢乐和摇滚乐激扬的豪情。
他们千万别说话。
我爱你
我爱你就是我爱你,就是第一眼闪现的光影,就是内心深处突变的喊声,就是永恒的唯一的温暖,就是追逐你拥抱你的悸动。我要你的吻,我要和你在临睡前玩耍戏弄,我要和你在起床时无语相拥。
亚利克斯多么喜欢安娜啊。
心之独语
沉默的时候就在心里说话吧,说七彩幻梦,说往事空灵,说忏悔心声,说隐约浮现的情景。那些可望不可及的日子都来吧,在心中,在甜蜜的怀抱里,在夜风中。
说给父亲听,说给安娜听,说给丽莎听。
说给马克听,说给男孩听,说给自己听。
说给朋友听,说给天使听,说给岁月听。
暗战
每个人都在跟自己作战,永不停歇。
亚里科斯要战胜自己的恐惧和绝望,要找回来自父亲的勇气,要实现单纯的梦想。
安娜要战胜自己对苍老马克的厌倦之心,要拒绝来自年轻杂耍男孩的爱恋,要一生一世坚持到底。
马克要战胜自己日渐衰败的情怀和斗志,要不动声色地挽留年轻的爱人,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生死与共的老朋友。
丽莎要战胜自己被丢弃的命运,要继续拥有可爱的亚里科斯,要冲锋破浪勇往直前。
只是一切都那么模糊,那么渺茫,那么不理智,那么歇斯底里。
奔跑
难道你不喜欢那些奔跑的场景,在无数的电影里出现,急速或者缓慢,汹涌或者暗淡。
爱情中毒神经变异情绪无主的亚里科斯总会在突然响起的音乐声中开始跌跌撞撞的奔跑,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四肢,任凭它们纵情舞蹈一路宣泄,他的手激烈地捶打着自己的小腹,好像要把身体内一切的一切都敲出来看个清楚。
跑,舞,纵横,翻跟斗。
你不想和他一起狂奔吗?心里响着属于自己的乐章,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目的地,长街,冷夜,刮风吗?下雨吗?
老马克喜欢和老朋友一起赤裸着身躯在夜巴黎飞车。
小丽莎喜欢用重型电单车带上孤单的自己到树影斑驳的公路上去疾驰。
最后,安娜发现亚里科斯已经死了,她好像失去了感觉,失去了世界;她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管,发足狂奔,脸上带着如梦似幻的笑容。
向前冲。
失去的纯洁
亚里科斯说:丽莎,我走了,你一定要忘了我。
他说:就当我们不曾爱过,不曾吻过,不曾抚摸过。
请相信,那个神情怪异的男孩决非始乱终弃,我总觉得,其实他最爱的人一直都是丽莎。可惜,前路遥遥,吉凶未卜,他没有办法承诺什么营造什么,除了沉默,以及离开。或许,所谓的天使,所谓的安娜,只不过是夜空中尚能看到的星星,他只能顺着那微弱的光芒向前走,不回头。
他绝情的别离话语实际上是在痛彻心扉地责骂自己,骂自己懦弱,骂自己自私。
他知道,那些纯洁的东西一旦丢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后来,在盗窃病毒样本的大楼里,那个善良可亲的警长为了挽救把自己当作人质的亚里科斯,放了他一条生路。可是,他跳上单车,一回头,便枪杀了这个父亲般的老头。
让人心痛到极限。
一定要失去吗?
一定要救赎吗?
童话万岁
原来,在这个故事里,在那个夏天里,之所以分外炎热,之所以黑暗妖异,是因为哈雷彗星的掠过。
哈雷彗星。
掠过谁的天空?
就好像后来升腾的著名烟花,他们嘴里的彗星无非是几个人的童话,只不过,烟花在期许的幻想中怒放了,怒放在大河上空,怒放在幕布上,而彗星,难以想象,找寻不到形状,是传说,是彻底的童话,因此只是出现在对白里。
够了。
那简短的几句话,那绝尘清丽的面容,那无垠辽阔的夜空,足以打动我的心。
童话,传说,标志,词语,万岁。
气质
冷漠而热烈,孤独而平和,压抑而沉静,忧伤而快乐。
那些人。
凄凉而温暖,惨淡而灿烂,冷静而骚动,简单而繁杂。
那些画面。
幻灭重生
他死了。
我们需要他的死亡。
我们不需要团圆,我们不需要希望,我们不需要光亮,我们不需要力量。
我们只要瞬间苍老,我们只要彻底绝望,我们只要与风同眠,我们只要晶莹泪光。
与幻灭相伴终生。
到来生。
我在胡思乱想堆积词藻啦。
你呢?
残忍的诗人,亲爱的卡拉克斯,迷恋影像的矮个子,永远活在恋爱中的嗜烟者/读书人/病人,你那些拍给死去的人看的电影快要结束了吗?那位给你投资的黑社会制片人已经告别人间,你笑着说以后恐怕是很难再骗到钱了。
请勿停歇。
我们不要戈达尔,我们不要阿伦雷乃,我们不要卢贝松。
我们只要那位在20年里只拍出四部电影的卡拉克斯,我们只要那位永远让演员迷失疯狂的卡拉克斯,我们只要那位只知道追求绝美的卡拉克斯。
我们只要为我们拍电影的卡拉克斯。
一种直白的诗意
一种纯真的粗犷
一种延后,但立刻跟上的领悟
一种惊奇的美丽
一种梦境转角的蹒跚学步
体重只是数字,不抱起自己的爱人怎么能知道她的分量
男孩把说给另一个女孩的离别之词讲给眼前人,告诉她这是她爱人要和她离别的证明
撬动爱情裂缝的不是谎言,而是另一份爱情的错置的真实
一种嫉妒。
26岁的我产生了飞去戛纳给60岁的卡拉克斯脑门来一枪的冲动。
他堵死了一个年轻电影人现存的幻想和可能,不留下任何变通。
我以为这是一个40岁成人哀婉的单纯,结果事实它是一个26岁法国青年的天才狂想。你一直想触及的题材边界,早就有人留下脚印了。
有些片子还是不要在不合适的时候看。绝望会杀人。
“但我还是个孩子,当我哭我就停不住。”
纵使有着年轻人的造作感,不可否认卡拉克斯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爆裂,最夸张,也最充满绝望的电影人,作品永远爆发着最热烈但注定昙花一现的情感,而德尼·拉旺是他电影不二的代言人,正如影史上所有的黄金搭档们一样伟大,Modern Love!
比新桥恋人还好上十个神圣车行。上一次有这样的观感还是布列松的《钱》:人类之后的电影都像一个笑话。
如同卡拉克斯的新浪潮前辈,《坏血》中科幻设定与结尾的行动仅仅是对情节剧的反讽模仿,它的真正重点在于占据影片大半时间的恋人絮语,以及无“动机”的纯粹行动。想象意义上的弑父:Mark代表着父亲(戈达尔、特吕弗)等来自1960s的巴黎新浪潮前辈,为什么新浪潮与先锋派必然失败,以及为什么实验电影会在法国成为一种传统。一个人工“棚拍”色彩浓厚的街道成为了影片的主要空间,从黑白影片中剪下的旧法国,不时出现的红色证明着它是一部彩色电影。她叫安娜,总是穿着红色与蓝色,第一个男友是一个失败的革命者,她属于那个年代,所以全名叫做安娜·卡里娜。欢迎来到后革命状态,去政治化的后新浪潮,由此通向《神圣车行》的德勒兹式幽灵叙事诗。属于新浪潮的结尾:Anna挣脱了想象意义的父亲,镜头降格,再降格......
神奇!一种态度!一个谜!彻底交由感知去判断的话,仿佛是以长片的形态和沟通方式与《一条安达鲁狗》重逢,即完全信任“电影”所长,在不妄为的理性支持下为放纵的意识正名。并不完美,但非常兴奋,卡拉克斯让我感觉电影的疆域宽广依旧。(也是在家二楼投影无幕布时代的句号。真好。)
92/100 Alex在这部里比较像用手脚讲话的魔术师(扑克、腹语,“他的手很快”),这种魔法由神秘启示性的安娜(卡里娜?)传至Alex再交还给安娜,体现在面孔、肢体及其延伸(视线及动作速率的改变)。Alex(卡拉克斯)是Jean(戈达尔)的儿子,这部作品像是一部关于电影史的宽广谱系下讲述导演自己同他的精神父亲(们、以及父亲的父亲)之间关系的电影:延续、解构及反抗。从无声默片到表现主义、黑色电影的明暗关系美学系统,戈达尔的影子毋庸置疑(况且还有演员皮科利),还有希胖及那些类型元素。卡拉克斯既表达致敬也展现出《法外之徒》一般的自信:格里菲斯、谷克多等先辈也需要被“杀死”。《Modern Love》那里也许是一段“月球漫步”,卡拉克斯行使(持摄影机的)“偷窥狂”的天职,化身为德尼·拉旺,在其位置步履蹒跚但坚定地向电影史的未来前进
“……一件事解决了就全部迎刃而解,我知道这相当于犯罪,我是凶手,你是我微热的手枪,遗留在犯罪现场,我希望我留在你身上的指纹会消失……丽丝,丽丝,不要想‘时间会治愈一切’,主动点,快、快,以最快的速度忘掉我。”
一般来讲,欧洲人的爱情观、婚姻观、性爱观都让我反感,很多事情切忌欲望先行。但卡拉克斯是个例外,他总体上仍是很克制的,浓郁的性欲与炽烈的情感是平衡的,这让我观影上没有道德上的负担,才能日渐沉迷其中……
卡拉克斯骨子里真是浪漫的要死。
人大都喜欢欣赏好看的面孔,我也不例外,而且我毫不挑剔的喜欢各有千秋的好看面孔,她们能出现在大银幕实在是观众的幸运,但我极少对某一张好看的面孔有笃定完美的观感,总是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缪斯,轻易断言完美未免落得轻浮——以上是前提——燃鹅!燃鹅这部电影不吝360°的大特写镜头,把22岁的朱丽叶·比诺什拍得简直无可挑剔!简直神颜之巅!——这是一种什么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美貌呢?——如果我死前可以目不转睛的凝视这样一张脸,大概会觉得这一生过得可太值了。
一看就知道卡拉克斯爱上了比诺什,把她拍那么美……新桥恋人里二人显然是分手了,都把美人弄成独眼龙了……
年轻的朱丽叶·比诺什和朱莉·德尔佩,啊。
有股波德莱尔腐烂的爽劲 烂到骨子里 烂透了钢笔和琴弦 烂透了脚趾头和生殖器
到处是新浪潮的影子。Alex在巴士遇到她的那一刻,从未意识到爱情可以在一个毫秒诞生。比诺什被拍得好漂亮(黛比也是),卡拉克斯真是个闷骚的怪青年,他对爱情的表达独一无二。拉旺虽然不是帅哥,但属于“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就还挺带感的那种。。。
那时的德尔佩德尼拉旺比诺什真是水嫩,卡拉克斯还是某些片段拍得非常精彩,那光影构图氛围太美,音乐也好,诗意的台词,故事就比较着急了。口技狂奔跳伞刮胡,还有地铁公车街道的相遇跟随都很经典。法国文化中心胶片版。
天设尤物!比诺什牛奶般白皙可人!!
没有感情的爱容易感染“病毒”。love that burns fast but lasts forever
莱奥·卡拉克斯“阿历克斯三部曲”之二,后启[新桥恋人]。一男与二女间的情感纠葛+黑色电影式的犯罪与末日宿命,依旧是法兰西如火般炽热的“疯爱”,亦可用楚浮[爱情狂奔]来概括。摄影极佳,室内设计以抽象涂鸦、不规则镶嵌及灰黑斑纹为主,颓废而杂然。红蓝黄三原色调配令人想及戈达尔,而剪辑与运镜也与新浪潮气脉相合:跳切,抽帧,疾速剪辑,极端的俯仰倾斜机位,黑白默片穿插,一大特点当属对空间关系的模糊与打乱——大量(大)特写组接在一起,各种越轴,远景定位镜头稀少,破碎失序的空间既不断刺激、挑衅着观者的感知,又与主人公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阿历克斯边狂奔边搞怪的高速横移跟拍镜头撼人心魄。吐火+变物魔术似[新桥恋人],力大掀车与中弹自起,孤勇独行,恰是青春之姿。PS:年轻时的比诺什好美,德尔佩打酱油。(8.5/10)
4.5年轻的卡拉克斯一个毫不妥协的爱情故事,那些狂舞、魔术与犯罪都是浪漫之爱的结果,使用默片、大特写和突然的黑屏、定格镜头是卡拉克斯对疯狂的诠释,充满着后现代的力量和突破,是新浪潮之后的浪潮,随心所欲地冲破规则,摩托是速度的象征,追逐着再也回不来的青春的激情和不顾一切
朱莉·德尔佩的存在是一道闪电,黑暗的幕布铺满银幕,德尼·拉旺在被撕裂的缝隙中露出双眼。破坏性的剪辑让动作不再具有目的性,而凝练为一种喷薄的动势,和局部的身体特写被同时定格。朱丽叶·比诺什的出现是一场细雨,落在皮肤上一阵瘙痒,又很快化作雾气不见踪影。对她的追逐似双子星的缠绕,永远在多层景别的虚/实焦转变中静待同框的一刻,那些诗一样的表白不以同步音的形态从口中道出,更像是远方传来的歌声。在卡拉克斯的电影中,表演永远是伪命题。无须入戏,是戏随演员而动,伴演员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