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点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方面深深震撼于夏老师对于梦想的勇敢坚持,另一方面也对他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很有感触。
在5次冲击珠峰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意想不到恶劣天气和突破身体极限的体能挑战,还屡次遭遇危险困境,但这些对于夏老来说,似乎都只是为他梦想增色的调味品,从不曾让他徘徊犹豫。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惧大自然考验的硬汉大爷,每每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却总是一副略显愧疚的乖巧模样。我能明白有一些观众会觉得夏老一心只有自己的梦想,而忽略了家人的担忧,但恕我直言,若果作为当事人的妻子和儿子都选择了坚定的支持他的梦想,我们这些旁观者又有什么资格对夏老进行“道德绑架”?
虽然能看到妻子在夏老每次临行前的不舍与挂念,但帮夏老准备行李的是她、为夏老求来平安符的是她、临行前几番叮嘱的也是她。我想他的老伴比我们更明白,这样一个梦想对眼前这个年近7旬的老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支撑着他熬过43年病痛风雨的最大信念,作为他一生最爱也最重要的那个女人,她又怎么可能阻碍他去完成这样一份生之信念?!
而夏老的儿子也是一样的支持,时刻关心着父亲的他甚至还亲自去过大本营“探班”。虽然作为家人出于本能的会对夏老的健康产生担忧,但作为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比我们更懂夏老,也一定比我们更尊重夏老的选择。被妻子和儿子这样支持着、理解着,我想夏老的这半生,虽未被命运优待却也一定活的很幸福吧。
听导演说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的时候,曾经距离顶峰只有94米,但夏老却为了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危选择了撤退放弃。这样一个时刻把他人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男人,我们该如何责怪他“自私”?
若要我说,真正自私是我们,在不懂得这个梦想对夏老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对他盲目揣测,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我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行要求他“对自己残忍”,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
无条件支持,无条件五星。 来,听一个同时作为登山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我来絮叨絮叨这部电影。 我大概扫了眼豆瓣里关于这部电影大部分的影评,其实大家还是在情感上太陷入在故事里了,从而忽略了一些电影制作层面的事情。没错这部电影确实感人也着实励志,我并不是说陷入在这样的故事里有何不对,只是想告诉大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这么来看这部电影。 单论感情,我对这部片子的感情要高过90%的观众(保守估计哈),和夏老师一样,我也生活在北京,玩户外也七八年了,夏老师走的北京周边线路我也几乎都走过,雪山登过几座,我也有一个关于8000的梦,只不过不是珠峰而已,当然珠峰我分别在南北坡都看过、南北ebc都到过、尼泊尔也玩过一个月,甚至还和夏老师有几个共同认识的人,更巧的是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和山有关,以至于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在擦泪,一半时间在站着以示敬意,所以,我们不谈感情也罢。 废话说完,电影情节不复述了我又不是复读机想了解自己去看嘛,没钱我请客。
下面进入正题:
1,在正式进入登山部分前的背景介绍中,有个镜头拍的貌似是北坡的珠峰,也就是中国西藏看珠峰的视角,不是不行,但毕竟主角爬的是南坡的珠峰,从南面拍或许更合适,这个摄影是没有难度的,可以补拍;
2,既然提到了摄影,就说说摄影。这部电影摄影的专业度是差些意思的,从c1开始到登顶的登山镜头中,几次拍主角登山而大背景的珠峰竟然没拍全,多给三秒继续向上抬镜头,拍全了珠峰不是更好吗?拍摄中竟然在登山者的雪镜反光中出现了摄影师,登山过程的近镜头太多远镜头太少,多给几个远镜头既可以凸现攀登难度又可以使画面更宏大,何乐而不为呢?这方面还真得向国外的户外纪录片学一学,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不是;
3,关于电影后期制作方面的几个瑕疵之处。
a,在采访而非登山部分的台词中有几处口语和口误,这部分重新拍或重新配音完全没难度,兼容真实性的同时并非一定要牺牲艺术性;
b,关于ebc到顶几个营地的数据,完全可以加上含氧量、温度、时间等等,难道非要让观众好奇怎么就低温了怎么就要吸氧了到底几个营地之间用了多久;
c,既然给了珠峰上那几个最出名的尸体镜头,为啥不多说两句解释解释呢?要不就别给镜头嘛,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道那是尸体的;
d,同样类似的问题,既然故事里有讨论关于是否建c5的,最后c5还停了一夜,怎么就不说说明白为啥在c5停留了,是天气原因还是c3-c4耗时过长?这部分其实也是可以补拍的;
4,既然已经讲到了故事部分那我们开始聊聊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a,夏老师应该是长年累月的训练(我每年都会做登山训练我基本清楚),为啥不把登珠峰前的登山训练部分多加一些情节和镜头,不要给观众一种错觉觉得好像随便练练就能上去珠峰似的(我最怕户外片子给非户外爱好者的感觉是什么什么事随便练练就可以去做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b,电影节奏太平了,注意我说的是节奏太平了,和故事是不是激动人心是没有关系的。明明有拉肚子和血泡两个点可以放大来调动起来节奏而不用,多可惜。我前面说过的,保证真实性并不影响艺术性,纪录片的节奏也要有变化和停顿的,也要有起承转合的;
c,买菜包这个梗够幽默,但不够好。虽然最后换了向导给的包而没用这个包,但我会质疑主角登山的专业性,are you kidding me?四五十万(通常的价格)都花了还差这几百的冲顶包了?氧气瓶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是吧?更何况还有赞助商;
5,最后颁奖部分是不是有错别字呀应该是“世界”而不是“世纪”吧?这种制作上的失误实在实在是太low了;
6,夏尔巴人的祈祷词居然给翻译了,好棒好棒,同类片子几乎没有过(虽然我一直好奇)。
最后,因为喜爱,我才认真,我才挑剔,我们都希望国内的电影/纪录片更好,不是吗?
ps阿曼达峰(电影里叫阿曼达布?)真的太漂亮太漂亮了,或许可以当作我的终极梦想(难度不亚于珠峰),分享一张我前些年拍的阿曼达峰。
因为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纪录片,是《徒手攀岩》。并不是说此类纪录片不好,而是你在一开始会认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内心的一个坚定的想法,包括算是一种此生的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的自然的风景,其实这都是次要的,在一开始的时候会非常感叹他们这类人真的很厉害。 但好像会不会因为有一些大环境的影响,我到现在为止,可能看这个纪录片就是平平无奇。可能会有一部分私心,会觉得对待家人包括对待身边人,对待朋友是一个不太公平的一个想法,因为他们可能考虑到只是自己人生当中不要留有遗憾,而没有考虑到其实为他担心受怕的家人在如果知道这件事情没有成功之后,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 所以甚至有一个会比较极端的想法,会觉得如果是这类人,比如说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你的此生目标是这个的话,我觉得最好不要就是成家立业,因为他可能会在一次突发意外状况之后带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伤。
但我还是非常敬佩夏伯渝的这种精神,在高龄加上身体的情况之下还是能够在2018年5月14日登顶。
登山的人真的是最纯粹的——当大多数人都选择简单,追求捷径的时候,有人故意去难走的路,甚至走没有意义的路;当大多数人选择沙发和啤酒的安逸的时候,有人却主动去忍受高反的疼痛和身体的疲惫。
但其实他们也是最幸福的人:只有近距离感受过身体的极限和死亡,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珍贵。
也许几千年后,当外星人来到地球寻找人类的遗迹,会发现在这个星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多渺小的足迹,他们一直往上爬,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像飞蛾扑火一般,直至死在山上。这种向上的渴望和超越自我的信念才是这一文明留下的真正遗产。
人为什么要登山?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迄今为止听到最好的回答是:
只要山峰还在那里,
当望向山顶的时候,
让人们感到恐惧、向往
和希望,
登山,
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今天特意去城里参加了一个包场活动,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 这部纪录片以及夏老师真的太打动我了[流泪],在夏老师身上看到了很多跟自己相同的地方,以及很多我没有的东西,真就从头哭到尾,看到最后,夏老师43年来第五次攀登珠峰,终于登顶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 失去双腿 癌症 血栓,都不能阻挡夏老师的攀登之路,对登山的执着和疯狂让人敬佩 有的人,就是为登山而生的 夏老师的妻子说,虽然夏老师从不跟她聊这些,但是她知道,夏老师一辈子都在等待着一个时刻,在山上遇难的那一刻 听见这句话,突然感觉自己被理解了,我的生命也一直在等待着那个时刻,因为意外遇难的时刻,我总是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我知道我的身体不能承受这些,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想过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那就尽情消耗自己的身体,反正从来没打算活很久,最后死在美丽的大山里,是我最好的归宿 就像夏老师说的:“人生如果不能尽情的吃喝玩乐,那跟死了有什么区别,有的人活到九十多岁,可是有几十年是躺在病床上的,那能叫长寿吗?” 电影从头到尾我都在问自己,如果我像夏老师一样失去双腿,彻底残了,我能像夏老师这么勇敢的去追梦吗?我做不到,如果我彻底残了,我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今天距离我摔断腿刚好十个月零一天,这十个月来,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只有医生的一句话,说保证我一定会好起来,我还能跑步,还能骑车,还能登山,因为医生的这句话,我才有勇气活到今天 最后提问环节,我很想问夏老师截肢之后那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憋了一肚子话,到提问结束还是没能把手举起来 “夏老师您为什么登山?” “因为我喜欢登山” “一辈子追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您会怎么办?” “我会寻找下一个梦想” 我们都是追梦人罢了
看夏伯渝的纪录片很激动。之前看《攀登者》注意到了夏老师,之后在抖音里又发现了夏老师。一下就迷上了夏伯渝。在无尽攀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夏伯渝传递给世人的一种暖暖的爱,让我们可以在这种暖流下享受人生的过程,也许其中更多的是艰险和痛苦。但每当看到夏老师的微笑,一切似乎释然了,人生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他给我们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他的微笑威力巨大,一下就把我融化了。
我经常会看登山方面的电影,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记录片。源于我喜欢登山,也在不断登山,我对山的景色和其中的人都非常着迷。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每部登山的影片都是让我迷醉的。这部更不一样,非常暖洋洋的感觉从始至终。
人和山的关系,就是人生的发展过程。我是在爬山中找到了人生的解读,也许夏老师的感受比我更深万倍吧。这就是我需要这部影片的原因。
中间夏老师哭,因为自己的梦想带给家人一辈子的担心,这是所有登山人妻子最大的牵挂和无奈吧。每次送别都不知是不是最后一别,这是一种什么心情。登山中一个细节也许就是生死。不断往C2C3营地上走时候,一个接触假肢处的小水泡,对于有血栓的夏老师就是巨大的考验。他儿子听到后,吃惊不小,但还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告诉他妈。那种心情。好在夏老师最后给了家人和世人一个最完美的结局,这是上天予以的眷顾吧。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人可以在吃饱穿暖之后,开始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户外运动,尤其是登山是最迷人的运动了吧?永无止境,不怕困难,迎接挑战,这种精神是一种财富。而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人走上心身富足的路,这是前辈登山者前仆后继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吧。
虽然是纪录片,但看得人也是心惊肉跳的,越往后越紧张,绝对不比那些大片轻松。这也许就是纪录片的力量吧。很容易把观众就带到美丽冷峻的珠峰上面的那种艰险的环境中去了。
登山者都很讲究装备,片子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品牌就是一场装备巡演了。仔细观察登山者的装备,成了我的一个乐趣,就算是插入广告也是插的到位。虽然还不敢爬雪山,但冬天走山也是需要抗严寒的装备的。
看到最后,我是和夏老师一样的激动。说实在的,以前在抖音里看了无数遍了,每次看每次激动。尤其是最后夏老师和妻子的对话比《攀登者》里的爱情还感人。这里也还是要感谢《攀登者》做的前站吧,毕竟没有商业片的引领,纪录片几乎无可能拍摄的可能。也正是因为《攀登者》的上映,我才知道了我国在上个世纪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是有这样一些勇士在挑战着不可能。在片中我认识了胡歌饰演的夏伯渝,也有了我开始不断追粉夏伯渝的过程。有他存在,我就感觉特别温暖,因为那是一种爱的感觉。
好故事,拍得一般
最感人的部分反而不是老爷子成功登顶珠峰,而是他对着镜头剖开自己“自私”的内心,是他的爱人话虽不多但义无反顾的支持,是他登顶拨通电话后跟妻子说的谢谢,是他说的那句“登顶不是结束,回家才是”。镜头在给足主角足够高光的同时,也给予了背后的家庭以关注,这才让整个故事不至于沦为执念的自我感动。三星半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细致地展现了个体的独特性,他作为攀登者,追梦人,又是一个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他的挣扎和不屈。作为冒险运动题材电影,它拍出了珠峰壮美的景色和攀登的惊险,对于夏伯渝个人的刻画也充分展现了他身上励志的色彩。有个有趣点,对于夏伯渝的假肢,一位友人说他把自己练成了机器人。夏伯渝身体锻炼得很好,他自己也说攀登珠峰没有身体问题,就是看珠峰的天气允不允许。有几个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电影提到了另一条攀登路线,坐汽车可以直达大本营,听起来好像更便利,但却没解释角色为什么不选择它。还有一个是提到了第四次攀登时,尼泊尔政府将禁止残疾人攀登珠峰,这里有烘托第四次攀登是背水一战的氛围,但实际上他还是进行了第五次攀登,电影没说明如何解决这个禁令,也削弱了第四次攀登放弃的不容易。
从前以为“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神话故事神话人物里的口号,当这种精神照进了现实,看到真实鲜活的人生有这样不屈从命运的人——一双假肢、69岁的夏伯渝老先生,成为中国无腿登珠峰第一人,更加觉得无穷感动,无尽力量。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对抗命运的过程。它给出一个第一稿的剧本,然后让你去,走到哪里,走向什么路途,走出什么风景,这才是自己的功课、成就与修行。当我也长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想我能从夏伯渝老先生身上得到更多笃定。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所呈现出来的电影质感很高级。高原,雪峰,孤独,勇敢,精神气,信念感,它都做到极致了。
人类只是珠峰的过客吧。嘴上说着“我可不喜欢被煽情”心里说着“我可不想爬山”但还是看哭了,一直以来躺平,看到有梦想的人过有力量人生还是还是觉得“真棒啊”。好像还是第一次参加所谓“路演”,有幸见到夏老师本人还提问了,祝他在继续追梦的同时能和老伴儿有更多幸福的时光。另外夏巴人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啊他们也会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
哈哈评论区不少人说“感觉爬珠峰也没什么难的。”哈哈当然了,根本看不到挫折啊哈哈。
带来惊喜观影体验的纪录片,夏老师不愧是火神爷,有对事业的赤诚热情,有待人接物的真诚温暖,而且果然不怕冷,11月的上海点映两父子都是短袖上阵。😁好奇询问老师的锻炼量,好家伙每天五六个小时,徒步以十公里计,引体向上以百计,负重深蹲以千计……一天顶我十天,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
“珠峰最后接纳了我。”
选对了拍摄者,纪录片就成功了大半。它再一次证明了:真实,是最鼓舞人心的励志。影片最动人之处是纯粹,专注于一个老人坚持不懈攀顶珠峰的全过程。喜欢影片的视觉节奏,用远景、全景展示珠峰上环境的残酷,用特写呈现夏伯渝的坚持和斗志。对珠峰的仰拍镜头撼人心魄,那是绝境,也是信仰。如果说假肢是器官的延伸,那信仰便是力量的延伸。
电影本身其实比较平平,中规中矩,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的冲突展现,对登山过程的展示也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登顶珠峰还挺容易的错觉。同时攀登画面的素材不多,对自然风景的表现也不多,没有壮丽奇绝的景色。不过夏伯渝老爷子本人确实非常令人敬佩,在这样的年龄可以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非常少见,能拿到劳伦斯奖的人都不简单,正如片中另外一位老大爷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评价一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有幸在现场看到本尊,确实器宇不凡,合影的时候就站在旁边,这张照片也是值得我留念了。
最大的感触来自于这种选材以及制作模式开始与商业渐渐拥抱,并融合得意外不错,它们所制造的火花以及值得的关注可比花重金以及大卡司砸出来的“假”片强太多- -看《徒手攀岩》、《登山家》时候所产生的“羡慕”,似乎稍微在这里有了些答案。用一生来完成梦想会否太过奢侈与天真,夏伯渝的故事会告诉你,永远不会,永远也不。活到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是「长寿」,将每一天活成一生也是“长寿”。
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煽情的元素:截肢、癌症、梦想咫尺又破灭……创作团队却选择了最克制的一种方式——点到为止来呈现。真的好,这是真的懂户外人的点!全片以真的情,真的心来拍摄,坦诚交付给观众,夏老师真的太牛了,他的牛不只在于永远挑战极限而是那种面对未知的坦然真诚和乐观。很棒的电影!
难得一见的走心纪录片,原生态气息扑面让人又身临其境的感觉。攀登珠峰过程和珠峰险恶环境的全景以及特写没有商业化的设计感,贵在真实。声乐很克制,画面极其贴近自然,很容易就沉浸了。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故事的剧情,硬核无腿大爷夏伯渝坚持四十三年,克服病魔,衰老,自然灾害,攀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相信夏老师的壮举能鼓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生活,坚持梦想,最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登上自己心中的高峰。
总算,银幕上有了一部不再是人物(群像)访谈栏目式的纪录片了。对这股潮流烦透了,是不是在《大三儿》后都再没这种正常纪录片了啊。老老实实的跟随记录、后期补一些可供闪回的情绪花絮,这样又好看又激励人的东西,就没人好好去做了。
很久没有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电影了,能在电影院遇见是我的幸运。平实动人,真实中蕴藏着无法想象的力量。截肢、生病、贫穷,只是增加了夏伯渝爬珠峰的难度,真正动人的是,他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43年,哪怕要面对那些困难,我觉得才是最厉害的。他完全可以放弃这些,但他没有。他在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下,穿过了漫长的黑暗岁月。他也就是个平凡的老头,他却真的很酷。这部电影对我很有意义,倒不是看了就要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让我看到无论成还是不成,首先要经得起自己的审视,不要混混沌沌活着。
在对梦想的自私与家庭的愧疚两难中坚毅地选择了前者。你可以批判他的一意孤行,也可以赞赏他的跛鳖千里。他是不幸的,失去了双腿;他是万幸的,至亲力挺他。所以,他最后成功了,登顶珠峰是他43年隙穴之窥的修行成果,然而回家之路才是他人生最富足的获胜奖励。
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他说,「感谢她(珠峰)接纳了我」。人们总习惯用征服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但事实上人从未征服过自然,也永远不会征服得了自然。人所谓的征服,不过是一次触碰。正如我们来人间一遭,并不是为了战胜生活,而是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愿你一生,为梦而活;愿你一生,永不言弃。
极度自私的人,不怎么引人的纪录片
年轻时攀登珠峰时因帮助队友被冻伤截去双腿,最终借助假肢在69岁的第六次挑战中成功登顶。四十三年夙兴夜寐,终于了却一桩执念。比起他的乐观、热爱与坚持,亲友们的挺力相助更打动我:老婆同意卖掉北京的房支持他的梦想,好友以房抵押为他支付登山费用,儿子担心他的病情悄悄跟随上山。有亲友如此,足以平山填海。峰顶近在咫尺,他面对镜头流下泪来,愧悔自己对家庭的亏欠,感谢家人纵容他的一意孤行。他早已做好死于大山的准备,唯爱令他走到最后。片后采访,老爷子谈起给儿子起名“登平”的寓意,他说是“攀登高山如履平地”,而他的妻子说,是“攀登之后平安归来”。这多好。「征服」大自然固然是人类精神和体力极限的象征,但“登顶不是终点,回家才是”的落点力敌千钧。
能上院线的纪录片电影,好评率比其它类型要高不少。电影的主角,有三次缘分。一是参加央视的挑战不可能,第一次了解了夏伯渝。二是电影攀登者,胡歌饰演的角色原型。第三次,个人纪录片的青岛路演,见到了本人。也了解了摄影师的不容易,全程跟着主角登顶珠峰,也挺了不起。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可以的,不仅了解了尼泊尔和如何攀登珠峰,也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夏伯渝。最后的登顶气氛烘托🉑,有些泪目,热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