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老演员还是不错,制片和导演眼瞎了吗?什么星二代,纯老鼠屎,弃剧!贵圈果然是人情圈、面子圈,这几个宝贝的爸妈看上去是为星二代的创造了机会,尤其是毁了他们。也毁了一部原本可三颗星的电视剧!
140个字还没凑够吗?
这下够了吗?哦,还没够。
这下够了吗?再不够劳资不评了。和我一样现在有点忙,稍后联系你。
疯狂安利老酒馆电视剧,太上头了。眼神,语气,都是戏!虽然跟演员的年龄和经验积累有关系,但我觉得这些老演员对戏的态度才是好看的根本原因!追的根本停不下来,虽然有些瑕疵,可是这才真实啊,不知道比那些顶级流量明星的剧好看多少倍,可能这就是明星跟艺术家的区别。大结局了。心里空空的又满满的。五分!
《老酒馆》是一部开篇就将我捕获的剧,不断地给我意外,时惊时疑,时悲时喜。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看完结局,我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开头出人意表,到最后也出乎意料。
剧情中的时代如流水,人生如落花,流水常东,而落花何时再飘过水中孤岛般的老酒馆门口,便是随缘造化。曾以为前面松散的叙事线、人物线会在后面通过抗日等时代大事件而逐渐聚拢起来,未曾想到剧作竟然将散点景观式的结构方式一以贯之,从而造就了这部作品的诸多反常规之处。
反常规人物:以武侠逻辑刻画民国间的江湖儿女
百年前的历史从不缺乏书写,尤其是带着苦涩沉重的笔触书写。而《老酒馆》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以虚写实、以轻写重的笔法,让故事更轻巧,也酝酿出了乱世中中国百姓的另一种生存味道。
《老酒馆》大胆地运用了武侠式的塑造方式来刻画人物和建立关系,所以大部分的角色都干脆铿锵,爱恨恩怨无不雷厉风行。整部剧充满着烟火味,却又始终带了一点浩然气。
山东老酒馆的核心六人组像是一个门派的兄弟,自始自终故事也没有把他们六人的生平道尽,但同气连枝是贯穿始终的既定事实。而老蘑菇的背叛和亮子的逝去是两处比较浓墨重彩的情节,更像一种门派道义的体现:背叛者即使追悔也只有被放逐一条路,而危机当前门派里的自我牺牲则也是不罕见的忠义逻辑。
老酒馆后来的进入者,谷三娘、小棉袄、桦子和小晴天也各有各的沧桑倔强。谷三娘和小晴天两位女性作为陈怀海的爱慕者,都是时代中难得的豪爽巾帼。大部分的民国女性书写,都容易游走在新旧女性的身份寻觅和抉择之间,而谷三娘的英勇在暗,小晴天的张扬在明,却都显示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理想化的女性的力量,颇有女侠意气,比起民国风云,更像是武侠传奇中的女性。而小棉袄和桦子姐弟的回归(包括其母棉袄娘短暂的出现),都更多地不是为了呈现家庭故事,而是为了丰富陈怀海的人物和故事的层次。在这部抛却家庭叙事模式的年代剧中,陈怀海的家庭故事常常徒有其表,由于家庭成员没有共享和共建家庭空间(子女和妻子都散落天涯海角),所以互相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父子夫妻的家庭秩序,有感情却日常性地缺少家庭的职能和义务。子女的命运,更是几乎与家庭无关的个人的“道”的选择,却又各自代表了年轻的个人意志在时代面前各要承担起的命运的重量。
至于其他在酒馆里时隐时现的人物,就更是如游侠隐士,各个看似寻常却各有如海身世,哪怕囊中羞涩却从不弯曲脊梁,老白头或者老二两,高先生或方先生,放在武侠故事里活脱脱就像是扫地僧级别的世外高人。武侠感最强烈的莫过于干饭盆段落,一场充满江湖逻辑的复仇,不管是景观和际遇都极其类似武侠,但偏偏最后的结局却是种反英雄的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敌手,一场胜之不喜的复仇,令人想起了温瑞安的《刀丛里的诗》的那场功败垂成的营救。尽全力进行的一场侠义之举,故事最后却又令观众反思其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而核心人物陈怀海,观众舆论里对其的评价比较两极。诚然,陈怀海的人物设置确实有完美之嫌,智勇双全、情义双担,但另一方面来看,这样一个内在自我几乎没有缺陷的人,最后却也不过是时代里的浮萍和沙鸥。他的智慧、勇敢、仗义、善良,也改变不了女儿的牺牲、原配的逝去、兄弟的背叛、朋友的凋零。某种意义上,把陈怀海塑造得越像个理想化的大侠,越在无声彰显着时代和命运的洪流的强大。
反常规叙事:小事举轻若重,大事举重若轻
看《老酒馆》的前半段,我一度以为它会模仿《水浒传》,故事先松后紧,后期会慢慢往主旋律往抗战收拢,却发现剧作非常大胆地将这种散点式叙事保持到了最后。以点窥面、以侧写正成为这部剧始终如一的风格。
人物故事的基调大多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许多人不知是从何处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只在这酒馆停留片刻,分享一杯酒的温暖,也留下一抹人生的足印。而哪怕是戏份浓重的角色,也并没有预想的草蛇灰线。重要配角如贺义堂,日本留洋经历、前期老酒馆对头担当,怎么看都像是要家道中落走投无路成为汉奸然后和陈怀海从私怨上升到国仇从而不死不休,然而并没有;另一配角那正红,来自宫廷的清朝遗老,一步步地沦落为社会底层并且保持着冥顽不灵的愚忠信仰,以为也会成为后期的可怕伏笔,但是也没有。更别说更多的被观众惦记的背影,被放逐的老蘑菇,消失的老二两,带着孩子远走的美沙纪,背着棉袄娘离开的老北风……谁也不知道哪桌饭局就是最后筵席,哪次出场就是最终亮相,很多人一去不回,就真的不回。
而更有意思的是进入到故事的后半段,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电视剧却并不如许多人所料的,书写老酒馆众人收拾行装奔赴战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还是开着酒馆,照顾着百姓的饮食,虽然也担心着国事,但时代的变化更多地融在了酒馆的日常之中。来好汉街找茬的日本人、忍不住喜欢中国酒的日本家庭和找方先生说相声的日本军官成为了老酒馆经历的新考验和新传奇,而抗战相关的马旅长的插曲和金小手的结局也和其他故事一样,从老酒馆里来了又去。连老酒馆里唯一的中共党员谷三妹,故事也只浅浅呈现她传递信息、火烧仓库等的间接描写。剧集非常特别地没有选择将人物推向抗日的前线战场,而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后方。如果说抗日战场是高光场景,那这些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就是光之侧面的景象。
反常规结局:非大团圆结局和战争反思
而关于《老酒馆》的反常规里,最引发争议的恐怕是结局的处理。观众素来偏爱大团圆结局,或者起码是有限条件下的小圆满结局,所以第45集的全街福可能更加符合电视剧传统审美的惯性预期。然而偏偏,《老酒馆》还有第46集才收官,也因此平添了众多甚嚣尘上的争议。
桦子和小尊的爱情从诞生起就在剧里剧外一直不被看好,而《老酒馆》大胆地将故事最后的大情节点放在了桦子和小尊的爱情悲剧段落上。于是不少人认为第46集颇为画蛇添足,也替陈怀海恨儿子铁不成钢,希望看到桦子为了大义舍弃小爱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
但换个角度想想,桦子和小尊的故事,是剧集一直以比较轻松的基调在书写时代里的一抹沉重的血色,也暗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省和控诉。基本上各国涉及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大都会带有对战争的反思。而在《老酒馆》里,桦子和小尊的故事,也传递了这一主旨。如果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日本女孩,少年少女的初恋情怀本来可以纯粹地开花结果,成为普通而温馨的一抹人间烟火。可是在家仇国恨面前,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爱情,却也变成了拥有重重阻力而不可求的奢侈。甚至包括今天的观众对这段感情的排斥和抗拒,也仍然是战争和历史的持续的影响力。所以这个结局情节安排异常大胆,却又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老戏骨演技没的说。锅,导演和编剧和夹带私货的片方一起分了吧。
第一段话,给刚入坑、以及即将入坑的观众:这部剧会变脸,看过20集再评价会更全面客观。
第二段话,给客观的大多数人:我承认,给这剧评一星确实低了,不过它也着实担不起8-9的高分,这样评分只是为了让评分接近真实,让它降降温。剧名《老酒馆》,我认为把人和事都装在那杯酒里才能算“老酒馆”。前十几集我可是一秒都不敢漏看,剧情和演技都没的说,陈掌柜、三爷、贺义堂包括各位配角群戏都看着过瘾,等到进入干饭盆的剧情,这个剧就变味了,后二十几集我都是开1.5倍-2倍看下来的!前半部分讲过的“人、酒、菜”、酒客人味儿后面都不讲了,那这还是剧名的“老酒馆”吗?中学时代老师就告诉我们作文要扣题点题,倒不如分开几部讲,后面部分就叫《陈掌柜家的那些事儿》、《好汉街上看不惯和爱鬼子的人》吧!铁汉柔情刻画的不够丰满、爱国抗日部分更是故事没讲透人物不立体,别的不说就抗日那部分多花些心思磨磨剧本学学《孔乙己》都够编一小节故事了吧?烂尾已成事实。
最后一段话,写给导演:
写这个评价不是恶意诋毁,纯粹是真实观剧体验。作为导演,指责网友观众评价之前,您难道不是应该先反思自己作品是否真的过硬?好的作品经得起检验、也更不怕恶意水军,因为会有更多的自来水会为好作品发声讨公道,反之掺着水的剧也别妄想在观众眼皮底下蒙混过关!!!!这年头,别把观众当愣子、别把网友当傻子!
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1956年,老舍创作了经典之作《茶馆》。这部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旧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当时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如果说老舍用了一壶茶折射出了一个时代,那如今荧屏上导演刘江、编剧高满堂便将大连好汉街近20年间的历史与轶事装进了一杯酒中,装进了一间老酒馆中。一个老字,道尽沧桑;一个酒字,浓厚醇香;一个馆字,包罗万象……如今,这部连续24天收视破1的口碑大剧已圆满收官。在一切尘埃落定后,来让我们走进这间老酒馆,一品它的苦辣酸甜。
在收官的最后三集中,整个故事随着陈怀海(陈宝国 饰)的60寿宴迎来了圆满的高潮。这时的好汉街今非昔比,陈掌柜已从当年初来时被避而远之,到如今成为整条街的主心骨。而他的亲人兄弟,从舍身就义的女儿小棉袄,到心甘为其赴死的亮子,以及背叛他的老蘑菇。可以说,陈怀海这个人物是在用人生经历丈量着那个时代,讲述着那段历史。从收官几集的剧情来看,主要是在表现日寇战败前的好汉街,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大团圆,这既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拔高,又是对那些慷慨赴义者的纪念,正如大合影时那第一排空椅,让人看得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如果为老酒馆正门挂一幅对联的话,那一定是:荡荡英雄气,铮铮民族魂!
荡荡英雄气,这里说的英雄并不是那些统军百万,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大英雄,更多的意味是平民英雄。其中有揪下六个鬼子脑袋的老北风;一张铁嘴,将鬼子骂得狗血淋头的方先生;在敌军丛中,七进七出的金小手……这些各具特色,生动鲜活的群像人物,都是好汉街这张大合影中不见其影,却深入人心的英雄。此外,还有一些虽不是英雄,但有着中国人骨子中的精、气、神的人物,虽然玩世不恭却大事不糊涂的贺义堂;有看破不说破的高先生;特别是牛犇饰演的老二两,更是为了来趟老酒馆,大雨天不远十里,佝偻着病躯来访。正如陈怀海所说:“他讨饭吃,却从不差一分酒钱,这是酒德;有人在他酒里兑水,他虽然尝了出来却不动声色,这是隐忍大气。”这才是中国人的精、气、神,是高洁的风骨。
再来说这铮铮民族魂,在剧中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是程煜饰演的丛队长。相较于其他非黑即白的人物,这位老警察亦正亦邪,他需要在日军、国军、我军以及错综复杂的民间力量中生存,是一个有戏剧感,有性格弧线的圆形人物。在第44集中,他在答应陈怀海帮地下党做事后,遇到副队长被抓到宪兵队的恐吓,临时打起退堂鼓自残到医院避祸。而此时陈怀海又前来游说,在正与邪,生与死的矛盾考验下,他终于在病榻上,在思想挣扎中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将钥匙交给了陈怀海。这一系列的内心状态变化,被程煜诠释得极有层次感,果然是铮铮民族魂,不愧是实力老戏骨。而在这场戏中,陈怀海在说至动情处时,也落下男儿泪,一展铁汉柔情!总体来说,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英雄,却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在第45集中,这条好汉街上的好汉们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圆满地坐在了一起把酒言欢。在这集中,有几处导演处理得非常好,首先是酒宴中的第一杯酒,所有人都敬给了不在人世的英雄们;而最后的大合影中,也把头一排坐椅留了他们。这是对英雄的缅怀,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精神体现,这样的设定不仅让这部剧有了亲情、爱情、兄弟情的温度,有了故事主题、人物内核上的深度,更有了家国天下,致敬英雄这精神层面的高度,真称得上是近年来难得的国产头部剧集。
在今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故事的落点着重放在了桦子与小尊身上。在陈怀海同意两人的婚事后,不料小尊却向桦子坦诚,原来是自己出卖了小棉袄。一边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一边是内心深爱的女人,正当桦子陷入悲痛与绝望之际,小尊纵身一跃选择了跳崖自杀。这段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爱情,为该剧的结尾增添了一抹悲情,仿佛让人饮下一杯烈酒,辣嘴烧心……这场戏展现了饰演桦子的青年演员蔡荣的扎实演技,特别是最后那声呐喊,真正喊出了一个男人的悲与痛,痴与怨。导演对于这段戏的处理也格外精妙,他并没有将呐喊的声音表现出来,只能见其喊而不能闻其声,无形中使得这股悲痛无限放大,更为撕心裂肺,果真是一部处处见细节,帧帧见匠心的作品。
显然,《老酒馆》这部剧在市场与口碑上的成功,证明着那些唯流量论、唯颜值论的标准正在逐渐被大众舍弃,那些剧集注水,倍速观看的电视剧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虽然这壶“老酒”目前已收官,但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依然会想起剧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然后会被它的香气勾着再回到这里,再浅斟一杯,再重温一次。( 孙鹏/文 )
之前参加过提前观剧和主创见面会,看了《老酒馆》第一第二集以及第19集谷三妹跟陈怀海斗酒进入老酒馆工作的片段,总体来说观感不错。不过只看了两集,有点短,不知道后面的剧情会如何发展。
这部电视剧让人无比期待,最主要原因是主创的队伍太强大了。
导演是非常擅长现实主义创作、导演了《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咱们结婚吧》、《归去来》的刘江老师,拿过春燕奖、金鹰奖、白玉兰奖、华鼎奖最佳导演等各大重量级奖项。编剧是拿过金鹰奖、飞天奖最佳编剧,创作了《闯关东》三部曲、《家有九凤》、《温州一家人》、《老农民》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编剧高满堂老师。主演就更不用说了,男主是有《大宅门》、《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茶馆》、《北平无战事》、《老农民》、《湄公河大案》等诸多佳作傍身的陈宝国;女主是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有《榴莲飘飘》、《钢的琴》、《白鹿原》、《红高粱》等诸多代表作的演技派秦海璐,特别是还有刘桦、巩汉林等诸多优秀演员加盟。
在参加主创见面会的时候,听高满堂老师说,他对这部剧格外用心,因为男主陈怀海的原型是他的父亲。他说,他家从爷爷那辈开始闯关东就来到了大连,他的父亲随后在一个名叫兴隆街的街道上开酒馆谋生。那条街上店铺林立,五行八作应有尽有。父亲的老酒馆接纳了各色各样的客人,有当年闯关东的,有抬过参的,有山场子水场子滚过的… …他从小听父亲讲故事,对街上那些来老酒馆喝酒的平头老百姓和英雄好汉的故事都耳熟能详。在父亲百年祭的时候,他决定把老酒馆有关的故事都写出来。
《老酒馆》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设计得特别的妙,是在1928年春的大连。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间段。因为有真实的人物背景作为故事原型,真实的历史环境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创作者心中孕育,所以整部剧有着极其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从前面两集来看,一水的男演员老戏骨,又是死尸谜团,又是阴谋诡计,还有勾心斗角的各种算计,现实主义风格可以说是非常强烈了。
从闯关东到老酒馆
小人物陈怀海来东北闯关东多年,历经磨难(丢失了儿子、女儿、与妻子离散)以后,想要与几个历经生死的好兄弟(三爷、老蘑菇、半拉子、聋子和哑巴)过安生日子,于是来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大连好汉街开了一个“山东老酒馆”谋生。就这样,以一个小小的酒馆为舞台,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为背景,故事慢慢地铺展开来。
在第一、二集中,陈怀海等人刚进酒馆,就发现看守此酒馆的老潘已经死在地上,偏巧被街坊小个子看见,并劝说众人不要报官,私了。他们人生地不熟,惹上命案,无奈只好先回旅店,晚上想回来察探究竟,不料死尸不翼而飞。想趁机敲一把的街坊趁机讹诈他们,上报了好汉街的老警察,老警察也借此蹊跷命案敲诈他们,因为老警察认为他们闯关东归来,必定身家丰厚,后来伙计们三爷不得不好几次用沙金贿赂来这位老警察。被关进大牢的陈怀海不动声色,让聋子和哑巴暗中观察,探出来完全是老警察想利用老潘假死讹诈他们,即使是被陈怀海揭穿了死尸迷案真相之后,老警察也依然振振有词,说讹诈一事乃上局要求,无论什么人路过一定都要雁过拔毛。
看到这里,心里忍不住冒出来一个疑问:闯关东的人为什么会被讹诈?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为清朝时朝廷把东北认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满洲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年)颁布禁关令,推行封禁政策,此后措施愈发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但因为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其次因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战乱频繁,以及后来的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了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很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铤而走险,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纷纷涌向物产丰饶的东北。因为移民是在清朝实行封禁政策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被称为“闯关东”。
1860年9月6日,为抵御沙俄对黑龙江边境的侵袭,清廷废除了在黑龙江北的封禁政策,1897年,关东地区全部开禁。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日本人占据关东,这两个国家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所以吸引了大批移民流入。闯关东的移民大多吃苦耐劳,当时在当地流传一句话“老金沟淘金,满族人不干,本地人不干,山东人干!”闯关东的淘金者,十之七八是山东人,电视剧《闯关东》也讲述了在老金沟淘金的故事,鉴于《闯关东》与《老酒馆》都是同一编剧,加之陈怀海他们进入好汉街时一身扎眼的皮毛装束,不免让好汉街上的人们对这一行人的金子动了心思。
1928年大连,历史风云激荡
为什么看似官位不高的老警察手可遮天,光天化日之下可以振振有词地宣称自己要“雁过拔毛”?这不得不从1928~1945年之间,大连这个城市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来说起。
1928年时,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的清朝已在1912年灭亡,虽然之后又经历了1917年的张勋复辟,但清朝大势已去成为定局,末代皇帝溥仪也已在三年前被冯玉祥赶出了故宫,居住在天津。此时距离1932年的伪满洲国建立仍有四年,但大连所属的关东州,地位是特殊的,并不属于即将建立的伪满洲国的地域范畴。因为早在1898年3月27日,清政府就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把西至半岛西岸的亚当湾北岸、东到貔子窝大连市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租借地租借给了沙俄,由于当时山海关以东的地区称作关东,因此将大连的租借地称为“关东州”。租借后,沙俄即在旅顺和大连湾设置警察署,实行军事统治。
1899年7月,沙俄将位于亚瑟港海军基地东北的青泥洼改为达里尼特别市,起名为“达里尼”(Dalniy),俄语的意思是“遥远的城市”,一个远离俄国首都的地方。1904年 2月,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败。1905年9月,沙俄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1905年(明治38年),日本人占领了大连,并把“达尔尼”改为“大连”。所以,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大连都处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日本在关东州租借地设立关东都督府进行统治。作为北方重要港口,大连当时各种漂亮建筑鳞次栉比,是个繁花似锦的好城市,完全不输给南方的一线城市上海。
故事开始的时间是1928年春,当时男主角陈怀海43岁。在那年春天,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军队即将与毛泽东汇合,一起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在4月份发出了第二次北伐的总攻令,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将很快会在济南发生,而再过两个月,掌控整个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就会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将进一步扩大。
就在同一年的年底,蒋介石将成为中华民国的主席,张作良将改弦易辙投靠地处南京的中华民国。而在日本,日本大正天皇因病退位,裕仁会在这一年的11月份登基加冕,成为日本的昭和天皇,他将会指挥和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此时距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还有9年。而在欧洲,希特勒此时已经成为纳粹党元首,距离他上台成为德国元首还有5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11年——说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一点也不过分。
美国记者贝尔加米尼在《天皇的阴谋》一书中也曾指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官方的犯罪集团经常指使秘密警察干各种非法敲诈的勾搭,就连人们举办红白喜事,警察都要收保护费;强制性的更换新的门牌号,也要进行收费。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所谓“王道乐土”中的中国人,时时事事都离不开日本与警察的“保护”。正因为彼时彼地历史风云激荡,各方势力割据,军阀混战,国将不国,小小的官员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雁过拔毛。
糙汉子中的一抹亮色
看完了最开始的两集,闯关东归来的糙汉子们,在好汉街上种阴谋阳谋、斗智斗勇,再看到19集秦海璐饰演的谷三妹出场时,真是瞬间放松下来。谷三妹这个角色,可以说是糙汉子中的一抹亮色。
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海璐姐饰演的谷三妹出场时已经40岁,但她风韵十足,美貌依旧,性格泼辣,敢做敢当。她一心一意要到老酒馆来工作,先是略施小计在老酒馆实习,而后再设下一计,和陈怀海斗酒。两人斗酒的过程真是戏剧张力十足、笑果十足,年纪一大把的硬汉陈怀海在泼辣豪爽的谷三妹面前竟也会害羞,妥妥的反差萌。据说,谷三妹的真实身份是地下情报人员。可想而知,谷三妹进入老酒馆之后的剧情,精彩刺激肯定少不了了。
老酒馆虽小,却激荡历史风云,一壶老酒,装得下浑浊乾坤,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卸下妆来,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英雄产生于平民之中,山东老酒馆平民生活的烟火气,使得剧中的人物都非常的丰富、真实。
非常期待后续的剧情了。
刚说看一眼就被这个叫张可盈演的小棉袄给劝退!演的什么玩意啊!腻歪人!哎哟我喜欢的宝国、刘桦和冯雷哦🙄
巩汉林说书完全没毛病啊,导演太厉害了,能想到让巩汉林老师演这个角色,简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看了几集,看似节奏慢,其实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老演员们眼神也很有戏,让你觉得小小的酒馆里暗流涌动,充满故事性,很好奇金小手究竟是何方神圣
没有东北感觉,也没有山东感觉,说是北京背景也可以。基调就不够浓厚,大连的特点是什么,拍之前有没有认真想想。口音太京片子了。还有就是影视城感太强了。
是闯关东的编剧和题材,嗯,台词下了很大功夫,恨不得每句话都给你总结出意味深长的道理来,但放在电视剧里实在太密集了诶,文绉绉得有些尴尬。因为对嘉靖印象太深,我有些不能接受这样灰头土脸饱经沧桑的陈宝国,呜呜呜,真正帅的人为啥都生的那么早。
全明星组合,表演中规中矩,置景地和《芝麻胡同》一模一样,希望不要如绿帽子胡同一般掺水,烂尾,还乱伦
高开低走了,到秦海璐出场之前都是五星,但不是秦海璐的错。秦海璐和那小棉袄一出场剧情立刻老中医化,内核从个人奋斗变成了抗日传奇。
高开低走,眼看着二十集就烂尾了。
从20集开始就废了,老爷们的戏,还是老爷们演才有劲
看来只有演技也不行呀
剧真的好看,老演员们都好棒啊,牛犇老爷子好好哭啊。整个那个神态 就透露出心酸的感觉,看得人特别想知道他背后的故事
五星烂片评价,这么老的桥段还在用,我真的服了,然后来来回回绕来绕去就是不切正题,不说干货,搞这种所谓的城府深玩手段,陈宝国的角色是个老江湖,碰到尸体的事,连我都知道得找人看着,他偏不,让大家跑回去睡觉,这人物未免也太蠢了。整个戏都有一股自命不凡的话剧范,得意洋洋,好像要教育后生的感觉,自负。看完第二集,陈宝国的角色是留了后手,但两集才解决一个事的节奏太慢了。
什么辣鸡剧本啊?索贿多小的事还要拍两集?拖沓的要死 真是浪费一堆好演员
陈掌柜的人设,堪称好汉街资深人事专家,熟悉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陈宝国老师演绎的入木三分。
看了头两集,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酒馆还没开张,一个大套已经下好。看陈怀海和警长斗智斗勇,拆招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台词都可以让人回味半天。而谷三妹的出场让整部戏变的愉快温情起来。非常期待!
最近几天更新的几集和前面十几集的编剧不是一个人吧!差别太大了,烂尾了。冲着那么多老戏骨给6分吧,毕竟他们的演技确实震撼。但是这几个靠着父亲和母亲进来的年轻演员可真是拖了后腿了。
冯雷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四大才子的祝枝山那会儿,现在再看,已经是个留洋归来的贺掌柜了。西装LOOK超吸睛,两手一端表情严肃的样子,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不看19集后面的,可以打五星。越来越看不懂演的什么了,男版圣父?女的角色没一个正常的,可惜了我的秦海璐。
个人感觉陈宝国就是陈怀海本人,不论是性格还是人设都很符合陈宝国老师,简直是本色出演嘛,难怪陈宝国老师破酒戒也要演
老将老了,剧作还是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