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电影《恶汉甜梦》讲述了一个在职人社会被上司逼死的男人自杀之后,男人的私生子为父亲报仇的故事。黑泽明这部电影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但其实在情节上完全不同于哈姆雷特,没有奥菲利亚的死亡、没有父亲的鬼魂、没有与奥菲利亚哥哥的决斗,没有杀死叔父的痛快,你看到的只有一个依旧延宕的哈姆雷特,和一场不成功的复仇故事。
电影前半段哈姆雷特一路高奏凯歌,将加害父亲的敌人置于警察、新闻记者盘问的高压中,看似一切都进行的顺畅无阻,很快哈姆雷特就能为父亲复仇成功。可是哈姆雷特爱上了敌人的女儿,他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下去,继续下去他和奥菲利亚就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了。那个延宕和懦弱的哈姆雷特又出现了。
1.以血换血、以牙还牙的社会氛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看过无数鼓吹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影视作品。不管是一度是湖南卫视收视年冠的《回家的诱惑》还是恶狠狠说着 “加倍偿还” 的《半泽直树》,我们都看到一种复仇的氛围在弥漫。进到现实生活中这种复仇氛围,转换为对污点人物的绝对肃杀。某位女明星日均工资“208万”,对明星的高收入转换为仇富情绪,在他们陷入舆论中心的时候,只要轻飘飘地提一句“他们日均工资208万,怎么才捐这点钱”就能为逼捐明星找到神圣的理由。
且不说208万工资是行业顶尖的明星才可以得到的待遇,大多数明星并没有机会触到天花板,张颂文为什么演了这么多年戏,在北京还是买不起房子。当市场上一场戏就是能吸引那么多的投资,那么多的关注度,明星工资降低了,得益的并不是观众而是制作人和背后的投资公司。比起记恨明星的工资,或许最重要的是制片人们为什么敢给这么高的价格,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做出偷税漏税的行为。他们不是慈善家,敢给明星208万工资,他能在此中捞到多少?
2.大时代的小人物
影片关注的肯定不是小人物的复仇的爽剧,而是在大时代中被权力倾轧的小人物。哈姆雷特在影片中段想要暂时放下仇恨,和奥菲利亚过上事实上的婚姻生活。她去花店为奥菲利亚精心挑选了花束,随着吹着轻快口哨进门的是奥菲利亚哥哥的猎枪,哈姆雷特的花束就放在地板上,奥菲利亚就在眼前,哈姆雷特被逼走了。他不可能和奥菲利亚旁若无人的在一起,就像那束放在地板上的花朵,再没有镜头去捕捉它,无暇顾及的感情生活。
最后哈姆雷特被女主的父亲伪装成酒后驾车,汽车被火车压扁,哈姆雷特死亡,本来第二天他就能将真相公之于众。被权力倾轧到没有生存空间,被火车倾轧到死去,真相埋在地底。但这场悲剧不是哈姆雷特一个人的悲剧,看似成功了的女主父亲,在影片最后对着幕后的大老板点头哈腰,在电话线的一端,唯唯诺诺地讨好大老板,谨小慎微地应承。
哈姆雷特失败了,但被权力倾轧的不止他一个人。他憎恨的、痛骂的敌人也在被权力倾轧中。影片最后女主父亲申请引退,金盆洗手。连养老的地方都不能自己决定,上司说去国外就忙不迭说自己本来就是想去国外,好,好,好,好。挂下电话,对着电话机恭敬地鞠躬。
女主父亲是否能真正平安无事养老,还是会在途中遭到暗杀,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但那种全员皆恶,全员皆苦的氛围确实让你很难再对女主父亲有那么多恨意。他只是一颗螺丝钉,恨螺丝钉又有什么帮助呢?没有人能逃出去,愚弄者被其他人愚弄,不是我们被骗了,是整个日本社会都被骗了。
西幸真是个复杂的人,一切的善与恶,幸运与不幸都在他身上交汇。与父亲未能达成和解,将自己的人生都花费在复仇上,生活艰难,死里逃生,日夜煎熬。他又是幸运的,朋友尽心尽力,妻子倾心爱慕。他开始怀疑这样的复仇还有没有意义,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这才是一个真实丰富的人,有决心也有疑虑,有憎恨也有热爱,有手段也有节制。 他的目的已然达到,跟当年事件有关的人,所有人的生活天翻地覆。西幸成为了与恶龙缠斗的勇士,他最后没有变成恶龙,他是里程碑,众多的一个。他的后来还会有更多的人,继续与恶龙缠斗。也许最终恶龙终将倒下,大树会被连根拔起,到那时,所有奋斗过的人,虽不能看到那一天,但该做的已经做了,该走的路已经走了。 如果重来一次,西幸还是会选择这条路,性格使然,没有他途。 最后西幸的朋友才是真爱吧,太默契了。另外开场的婚礼真暗流涌动,颇为不详。
影片运用大量的线条和方框
将人物
或隔离
或困住
线条将每个人隔开
一场各怀心事
貌合神离的婚礼
矩形的墙壁
矩形的桌子
庄重的坐姿
有序的排位
条条框框
规规矩矩
庄严肃穆
等级分明
反观记者
自由凌乱的堆坐在一起
终于有圆形(蛋糕)闯入画面
却被另一个矩形(复仇蛋糕)抢了风头
三浦被困在矩形窗户中
预示着无法逃脱的死亡命运
西幸与佳子
被困在狭小的门里
相爱却无法在一起
外面的世界很大
一个是瘸子
一个复仇者寄人篱下
都无法逃脱
西幸被困在门里
背后哭泣的佳子
前方复仇的计划
不可兼得
何以解忧?
咫尺的石台
却远如天涯
西幸跨过石台
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道门
两个世界
门里门外
阴谋与困惑
一道墙
两种人生
墙左墙右
地狱与天国
岩渊背后的大门紧闭
里面藏着天大的阴谋
再一次记者招待会
没有了西幸的身影
太阳照常升起
恶汉甜梦人间
镜子是岩渊的内心写照
焦躁 邪恶 矛盾
不择手段
岩渊每一次电话
几乎都在角落里
那藏着肮脏的灵魂
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最后一次电话
岩渊终于不在角落
或许他将安全退休?
或许仍是待宰羔羊?
或许……
或许……
见不得光的
有阴谋
有人心
白井走在漆黑的路上
打火机出现亮起
杀手出现
强大的影子似乎要将白井吞噬
漆黑的办公室
没有光
手电筒的运用
让画面突然焕发生命
所有角色的内心
在有限的灯光中
一一暴露
(这段手电筒的运用堪称经典)
西幸的白衣
善良与正义的象征
正义已死
只剩下这残破的躯壳!
白与黑
善良与邪恶
岩渊望着孩子们
是否看到自己曾经的模样呢?
黑色的火车
体制与邪恶
白色的轿车
单纯与正义
你说是邪不压正
他说是螳臂当车
废墟
一地鸡毛
战争刚刚结束
而人的战争
永不停歇
第一章 引言
日本作为世界电影发展的重要推进力,在二战前就已经为先锋派、现实派、民族派电影摩擦出不少火花。战时多年的法西斯施行的“反批判现实”政策,为战后优秀日本电影的涌现提供了一定土壤。在这批电影人中,就有对世界电影产生过极大影响的黑泽明。
黑泽的影片大多被认为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批判现实性和人文主义精神。在其早期的现代题材影片中,被聚焦的人物往往是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中产、富人阶级。在错综复杂的阶层关系中,如何在不占用非常多时间的条件下向观众理清人物线索,还能充分调动观众兴趣,是关键问题。《恶汉甜梦》的开篇即是展现他高超技术与创意的一例。
第二章 叙事视角
《恶汉甜梦》讲述的是一个官商勾结后丑闻东窗事发、孤胆英雄与狡诈资本家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之始,便是丑闻被曝光的社长其女的婚礼现场。大喜之日,人与人之间却依然勾心斗角,为自保殚精竭虑。
在节奏跌宕、鼓点沉重、管乐旋律诡异的音乐铺垫过后,画面展现出一场婚礼宴会的外部场景。第二次电梯门打开时,一群手持相机的记者从中涌出,径直跑向宴会,接待人员也无意阻拦。由于记者们在门口停下,无法看见厅内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镜头也只给出一些他们此时能观察到的内容,部分人物也由他们的交谈内容而被介绍出来。
随着时间推进,婚礼也在不断推进着,故事的主要人物也不断现身,而不管是谁,镜头都是从记者们的局限视角拍摄的,即使在记者们已经进入内厅之后,依旧如此。他们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介绍和主观评价,甚至对发生的小插曲也简要阐释含义并发表观点。
直至这段十几分钟的篇章结束,镜头都主要以记者这一外显的叙述者的视角进行叙事。他们几乎没有介入到婚礼之中,给所有事件赋予了一定的客观属性,让人物的行为和活动变得更为真实可信。但记者作为局外的观察者,同时还带有社会劳动者的仇富心理、新闻人士的批判惯性、消息接收者的知情局限性等诸多影响因素,他们的评价和判断存在着不少错误(这在影片的后续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可靠的叙述者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
面向大众的电影,如果题材源自社会上流,必然存在观众无法被带入影片的情况。媒体是被大众广泛信任的社会工具,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一定程度上与大众一致。因此,由记者视角来引入人物与故事,具有良好的代入感,幽默的谈吐也令他们的形象显得更有趣味。同时,还可以利用视角的局限,在心理上对观众产生深不可测的压迫力;在内容上,使此片段的内容与影片后续内容产生相悖的呼应,让观众同时对自己和媒体也产生反思,萌生出一些社教意义。在一个“崇礼”的国家,记者公然不顾宴会上的隐私,坐在一旁闲谈别人家的内部事务,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这种无礼行径。
第三章 摄影与场面调度
黑泽明是学西方绘画出身,尤其喜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令其电影中有着十分规整的画面。虽然《恶汉甜梦》是黑白影片,他无法展示自己的色彩运用才能,但在其他方面无一丝懈怠。
首先是在景框的选择上追随了潮流。此片是他最早运用宽屏的影片之一,在宴会厅中,这种比例更加凸显了有限空间的相对宽敞性,也能为长条状的餐桌设计提供容纳的空间。而道具、场景只不过是辅助,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服务对象:人物。宴会上是成群的关键人物,另一边是成群的记者,只有银幕够宽,才能拥有最基本的人物群像诠释功能。
拍摄角度上,导演选择一视同仁,即使有仰或俯拍,也只是微小的角度,基本上都未曾离开人的平视线。这样能够增强客观性,如同每个人都正受到上帝的监督和审视。
但此片段最值得玩味的,是画面与模拟的空间概念产生的有机关联,使得人物间的线索更加委婉且丰富。
通过镜头的多方位展示,以及跟随婚礼中每一项仪式不同的核心人物进行镜头运动,不仅让人物关系得以连接和填充,还能在观众的脑中完善空间的建构:这里虽然比较宽敞,能容纳不少人,但终究也只是室内罢了。有限的室内,却关不住复杂的人物关系。餐桌上的每个位置都均匀地分布着,即使新郎新娘亦如此,仿佛有无形的教条充斥着宴会厅:从出场到章节结束,他们始终面色凝重,毫无喜悦之意,眼神保持向下;他们座位的间隔也和其他人一样,相距数米(已经达到社会距离的标准),仿佛他们并不相爱,甚至并不相识。对称的构图增强了这种距离感、疏离感,新郎新娘仿佛各处一个世界。
同时,通过对各个涉及丑闻的人物的介绍和活动刻画,分离的人物群像塑造基本完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背负着不同的罪行。虽然分离,但一幅恶人齐聚的场面已在观众脑中形成。看上去是社会精英的名利场,这样设计后反而显得像丛林一样危险和诡怪,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算盘。不断奏鸣的典礼音乐不能起到一点缓解紧张的作用,反而更加凸显人情的淡薄和难测。这一切,也离不开大景深、常规构图的使用。
当然也有例外。新娘之兄不仅在婚礼上保持着轻松自在,还在讲话中活跃了现场气氛,展现出一点真挚的人物情感,在完全的漆黑中透出一丝光芒。这一是为影片整体的剧情服务,更重要的,是平衡群像和氛围的性质。
第四章 其他
最后还不得不提的一点是,黑泽明对人物群像塑造的擅长还依赖着日本古典戏剧的表演方式:夸张、剧场化、格式化、戏剧化。这些特征在《七武士》《乱》《影武者》这样的古装片里相当显著,但即使在现代题材的影片中亦是如此。没有这样极其强调个人形象特色的表演方式及文化习惯,塑造空间中的人物群像可能并不容易成功。
第五章 总结
黑泽明写出了多人物戏处理的一种可行形式,并将其压缩于室内,堪称开辟了一片“室内江湖”,但凡其有一点行为,观众就可以蒸馏出其可能的形象特征,并类比到其他人物身上。这无疑是十分高超的导演能力。虽然这种形式可能需要依托一些民族特征,但仍然不能否认其设计之精巧。
相当类型化的复仇故事,编剧则将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单元放大化——政治阴谋的揭露、「卧底」身份的隐藏、由恨转爱的夫妻关系、正义子女对父辈的背叛,却呈现出某种不佳的效果——令人觉得故事说得吞吞吐吐,留下印象的唯有声效 / 配乐和镜头的不适当喧宾夺主。
一开始的婚礼戏的确挺有意思。婚礼上和贪污案有牵连的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紧张,让婚礼气氛很怪异。现在来看板仓使用的栽赃陷害白井,让这些人互相猜忌,和让和田假死装鬼吓人的手段,已经让观众不觉得惊奇了。但这仍是部好看的电影。我最喜欢岩渊一家在家烤东西吃的那场戏,整部电影少有的温馨。
构图、演出一丝不苟。那么多优秀男演员也只是打个酱油~
坏人睡得香。有多少星打多少星。也不知道是哪位天才把片名翻成《懒汉睡夫》还广为流传。
大銀幕看都認不出戴了眼鏡的是 森雅之先生, 無怪咁好戲, 他在溝口成瀨那邊可是情聖!! 香川小姐則是60年不變, 最近在三船先生新紀錄片看到優雅如故的她, 太驚人, 美貌沒褪色!! 8.9/10
从大多数翻译的名字来看,《懒汉睡夫》并没有什么意义,《恶汉甜梦》还可以,当然更直接一些就叫做《恶人睡的香》更好了。批判的现实主义故事,黑泽明悬疑类电影中节奏最紧凑的一部,两个半小时不愿停歇地跟着剧情思考。当然除了精彩的故事本身以外,那种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也十分完美,塑造的各个不同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可怕的人性,看着影片最后岩渊如鬼魅般怪笑的那个镜头,谁都明白,他的灵魂已属于魔鬼,已经被他彻底的出卖。针砭时弊的讽刺,黑泽明这次下手够狠。
后二战日本的哈姆雷特,每一步都精准地像是场脑科手术;全片几乎全部采用大景深,所有人在镜头下都无处遁形;当结尾岩渊向电话鞠躬久久不起身时,他已经彻底成为了权力的俘虏。
7/10。整体无节制的刻意拖踏是由匠气过剩造成的,老黑对宽屏和画外音结合使用越发娴熟,空间内群像调度产生出矛盾的凝重令人难忘,然而过分着墨在细节抖露和人物塑造心灵史上,悬疑类中惊险波折的推理犯案从来比这种冗长繁琐的信息展示更吸引人。惩恶必先自我黑化,过程中任何良心发现则使被反倒一把。
坏蛋不仅睡得最香,隐藏的也很深!直到结尾的通完电话鞠躬致谢你可能都没认出他就是成濑电影的名角——森雅之。而这又与第一幕婚礼重头戏借记者八卦闲聊强化介绍片中主要角色及其相互关系之清晰形成了强烈反差。二者貌似明暗对立,功能指向却高度一致:充分关照或引导观众的思维心理以实现影片叙事效果的最大化。前者,可促使他们尽快厘清人物早早入戏;后者,则是在利用森雅之的精湛演技去诠释重量级角色的同时又尽量去除掉大牌明星既往印象以避免观众产生不必要的认同预期。
主片名译的有问题,《恶汉甜梦》还说得过去。片子没啥说的,结尾很有力量,每看一部黑泽明都刷新对天皇的认识,从武士片到现代社会题材,出手便是佳作。
结尾处为了凸显黑泽明自我的理想主义情怀,不惜牺牲全片的内容配比,在应当有一次激烈冲突的地方,放置了一次以人物转述为主的悬疑段落,用说的方式表明导演自我的心声。主角的对决退居了幕后,三人言语上的拉扯成为了观影者最有代入感的方式,以此来审视自己的内心,随之而来的断绝关系,更是一次宣言,一次与暗黑诀别的割腕。在电影上来说,最后段落除去黑暗结尾的冲击力度,其他方面并不是合格的,特别是在诉求方面,导演的个人心声大于了前面整体构建的内容走向,特别是真实西幸的走向前来,显得他极为工具化。而在用说还原结局的说法,虽然教育意义足够多,但观赏度却打了折扣,因此只能在此处增加表演力度,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当时三人的大量情绪起伏与肢体动作。与好莱坞不同的是,黑泽明未使用大团圆的结局方式,但在情绪引导是两者是殊途同归。
黑泽明胸怀理想主义圣徒情怀,再次出动大男孩角色牵线社会批判,好在桥本忍 等一众大神的剧本强化掩盖了导演风格的孩气稚嫩,将整个故事处理成了富于隐喻的社会寓言。【8】
我太傻了,我忘记了对抗的是电话线背后的整个集团,还妄想真西幸能找到账本扭转乾坤,还以为森山这次交待的是真话,公务员果然永远不做违背上司的事。暗藏汹涌的婚礼和悲愤的情景重现两场戏难以忘怀。PS. 基友真的惨,因为一段相依为命的年月,揽过不属于自己的仇恨,参与不属于自己的复仇,旁观不属于自己的心动,顶着不属于自己的名字,背负不属于自己的罪责,为永不再来的人痛悔一生。18.12.15 @中国电影资料馆
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部平平的电影,没想到越到后面越是精彩。为父报仇,换名入赘,丈人贪污……简直是现代生活剧常用的模板了。黑泽明的剧本总是那么赞,情节设置机智巧妙,除了结尾个人觉得稍微欠佳。
整个日本都被欺骗了!过程充满“意料之内”与“意想不到”,尤其是,大赞这强有力且反套路的结局,使得电影整体更上一层次。
黑泽天皇的又一部杰作,特别是那结尾,大气、经典、黑暗。其实我们的世界里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官僚黑暗,它根源于体制,而并非人性。善良的人因为他们的善良而总是悲剧收场。男主角失败于对佳子的爱,森雅之老奸巨猾而残忍的利用了女儿佳子,因为在他心里并没有什么恶的负担。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堪称经典
黑泽明将哈姆雷特改编,继续注视日本战后现实。就正义伸张的过程/结局与角色的设置上是《天国与地狱》的反面;对公务员群体角色的描写可与《生之欲》对照(他不是人的台词太经典了)。前半段隐藏身份的复仇过程引人入胜,剧作以及导演的声画技巧展现如《天国与地狱》般精彩,从开场婚礼戏就达到高潮,在和田葬礼一场冲上顶峰。后半段转入对现实灰暗的抨击,以暴制暴道德伦理的纠结思考,最终以无声悲剧收场。
4.2,开片20分钟婚礼段落的调度和教父真有一拼。绝对是场面调度和动态构图的经典段落。简单的钢琴键音做伴奏,丧礼段落车里车外音乐的对比。强调:大量黑泽式标志性动态构图创作者要研究,太多都写拉片笔记里面了。故事上政治黑幕的胜利和个人的悲剧对比,很有震撼力!部分构图隐喻了结局~~
当代版王子复仇记,最终却以王子败北,恶汉甜梦而告终;日本版官场现形记,弃卒保车弃车保帅不断上演;小人物的夹缝人生,每个人都在利用与被利用之间挣扎。。黑泽明的镜头太完美了,现代戏依旧精彩。最厉害的是这个反转,实在措手不及。
#资料馆留影之黑泽明回顾展#《教父》无疑得了本片真传,尤其是开头的婚礼场面,而泽皇的电影里,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镜头焦点永远是现实与人性,本片便是一例,《哈姆雷特》的故事本已绝望已极,而置于日本官商勾结的社会语境里,更碰撞出新的火花,小人物孤身反抗黑暗体制,社会上无处不在的腐败,也让人忆起《唐人街》的环境。并且本片结局太黑暗了!可能是泽皇一众电影中最黑暗的,伸张正义的人受挫遇害,正义被邪恶扭曲,“你欺骗了佳子!”“整个日本都被欺骗了!”比个人或者家庭悲剧更震撼的,便是社会悲剧。PS 三船敏郎好歹演了一个如此刚正的复仇角色,他戴上眼镜的样子差点没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