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喜欢怀旧,就像我前几天在翻弄自己小时候的物品之时,找到了小学时的一个笔记本,里面有几页还是正常的同义词,后来变成了科学课的消化系统,再然后是自己画的各种横版通关rpg,在最后有几页粘贴,里面自然也有维尼的粘贴。
我想着,小时候我是喜欢维尼的,虽然没有买来维尼熊的抱枕或是玩偶,不过也有着维尼的文具,维尼的图书,维尼的蜜罐也陪我度过了不少深夜。
于是我去看了这部《克里斯托弗·罗宾》(港译《维尼与我》,似乎比直译还更加贴切),看完之后,我想摒除所有关于电影技术层面上的观点,仅仅从自己感性的角度,来说一下本片带给我们的感受。
1.儿时的玩伴与成年的忘却
维尼熊和罗宾是最好的朋友,罗宾每次穿过树洞,就来到了百亩园,然而这般愉快的玩耍终究有一个尽头,罗宾要去读寄宿学校,于是罗宾告别了维尼熊和其它的伙伴,一去就没有再回来。
成长伴随着的遗忘确乎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现实,我小学时的同学,在念中学时便难以维系经常的联系,中学的同学也在大学之后日渐疏远,而大学毕业,同学们各奔东西,大概也难以逃脱忘却这轮魔咒。
然而这般忘却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我想两者兼具,被动的忘却,就是时间,距离的隔阂让儿时的记忆逐渐淡漠,就像是罗宾在见不到维尼,小猪,跳跳虎他们后,本能地就会有所忘却。
而主动的忘却,便是最为可怕的。我小时候在我们小区里有个玩伴,一起玩得很开心,后来我不小心弄坏了人家的玩具,于是他便不再理我,时过境迁,便没了往来,当然我们还是住在一个小区,前两年碰巧遇到他,凭着面部特征依稀有点印象,然而即便我认出了他,他认出了我,两人却都没有任何的反应了。这便是伴随着成长的主动忘却,而罗宾接触了现实社会后,越发了解儿时的玩耍是如此地荒废时间,过分怀念过去也只会让他沉湎不知奋斗,于是他将自己主动同儿时的回忆隔离,这也是最让人唏嘘的一点。
原来我们的忘记,不止是时间对我们的惩罚,其实也是你自己的抉择。
当然,现实中你忘却一个人便罢了,偏生电影里,维尼熊一伙是如此地毛茸茸的可爱又长情,这般反差便让我感到心痛。
2.我们确乎需要一点童心
这片子,如果是给小孩看,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儿童的世界不需要那么多沉重的现实,坐在窗边看外面的景色便能消磨很长的时间。我小的时候,坐火车时,也有一个盯着窗外的游戏,我会想象一个泰山,用灵巧的动作跟着火车一起跑,有时候在旁边的轨道上滑行,有时在旁边的山野上疾驰,有时则是在旁边的一座座屋顶上跳跃。我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不再有这种假象了,但对于孩童来说,这种游戏真的是大人眼中无聊无趣的玩意,可是对孩子也许就是他们的世界。
就像片中的气球,维尼觉得这个气球比整个伦敦都要有趣,而提到伦敦的美好之处,他也会说伦敦有好多好多的气球。
当然,由于之前小丑回魂的影响,这个红气球现在看来也总有点小丑的红气球的感觉,要是孩子看了小丑回魂,大概一整个童年都会被阴霾笼罩吧。
3.然而现实也需要平衡
可是电影里面讲的并不是孩子的世界,而是一个长大成人的罗宾在维尼熊一伙的感召下重拾童心的故事。
我要说,有童心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有孩子的情况下,童心可以让你分享孩童的快乐,也能在人生和工作之中发现一些别样的乐趣。就比如我前一阵子看的汤姆汉克斯的老片《飞越未来》之中,由小孩一夜长大的鲜肉汉克斯得到了一个玩具评测员的工作,他的童心与玩具完美契合,也因此节节高升。
而本片里面,罗宾明显过于重视了工作一点,他因为工作,放弃了和邻居的牌局,放弃了和妻女的玩耍,让我想起了《闪灵》中经典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故事结尾呢,则简单粗暴地将一切的起因都归结为上司的压榨,这可以说令我有些错愕,上司固然是电影中很刻板的一个反派形象,权高位重,又心胸狭隘,压榨下属,然而我却觉得,真正让罗宾拼命工作的并不是老板的施压,而是他自己停不下来的心,让他与妻女逐渐疏远的也不是日复一日的加班,毕竟,是他自己关上那扇门的。
4.无为是入世态度,而不应是人生准则
维尼和罗宾在小时候有一个关于世界的态度,就是“doing nothing”,这种态度有些难以理解,我努力去解释它,大概就是,不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而是让幸福与快乐自然而然地发生,这种观点有点像道家的无为而治。
而借着这个小想法,维尼说出了那句“People say nothing is impossible,but I do nothing everyday.”这句话用中文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原来的精妙,但真的是一句很有趣的小桥段。
与维尼相对的,就是老板所想的“成功决不会平白无故地到来”,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更努力地争取上游。
影片最终解决公司困难的办法,是什么事情都不做,给所有员工放带薪假,让他们拿着薪水旅游,这样他们就会买公司的行李箱,于是困境就解决了。
黑人问号。
这两种观点,要论证一个是对一个是错并不是那样困难,然而《克里斯托弗·罗宾》用了一种非常难受的方式去完成了这种论证,效果呢,自然也非常糟糕,且不说罗宾提出的解决方案究竟有无效果,光是把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贬得一文不值就值得商榷了。不刻意不强求固然在面对困境时能让人平缓心态,眼观长远,但为了打倒一个反派而强行让无为成为诸事的解决方案就有些太过头了。
于是电影就在拼命工作和什么不干天天玩之间没找好平衡,让整个电影都失去了平衡。
5.我喜欢里面的童趣,但我已不是小孩
如我之前所言,纵然观点有些偏颇,不过给小孩看无伤大雅,电影有幽默,有温情,有童趣,也有战胜邪恶大团圆的喜悦。
但也如我所言,我已经不是小孩,所以当我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相貌,我就知道里面什么也不做就那样开心的玩耍是个多么美好又多么不切实际的梦,也许电影想让我们从无趣的现实中找回一点童真的乐趣,可是纵然有一些童心,现实或好或坏,也是我们必须迎头面对的。
看罢电影,笑也笑过,哭也哭过,回忆了童年,也想抱着一个毛绒玩具打滚,学生明天还有课程,大人明日还要上班,不知道维尼熊会不会悄然飘入我的梦境。
我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努力想象出一个奔跑的泰山,不过真的太高太高了,他也许在云层之下跟着我的飞机狂奔,可惜我看不到他。
ps:我小时候之所以会幻想一个泰山在外面跑大概是那时候收一个泰山游戏的影响吧。泰山穿过一路的艰难险阻,顺便收集香蕉水果还有神秘拼图,还记得游戏最后泰山要爬上一座高崖,他爬的时候会有老鹰来啄他,要是之前没躲过很多障碍,血量不够的话就会死在半途。现在想想,虽然都是动画形象,泰山可比小熊维尼要黑暗得多呢。
找了一下,应该是这个游戏。
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部电影开始十分钟我就在哭了,没错,就是这部小熊维尼真人大电影《克里斯托弗·罗宾》。
短短十分钟里,伴随着古典维尼手绘插画穿插飞速演进的时间片段,克里斯托弗.罗宾与童年告别,离开百亩森林走进那个“再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崭新世界。他去寄宿学校读书,不久父亲离世,他被迫一夜长大。后来他和美丽的艾芙琳相遇相爱,却在即将成为父亲时奔赴前线。孩子三岁时,克里斯托弗.罗宾卸甲归来,一家终于团聚,克里斯托弗.罗宾到箱包公司工作,正式成为一名社畜父亲。
我们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和最炽烈的青年时代,就这么飞逝而过,在我们匆忙长大的路上留下的核心记忆也就差不多只剩下十来分钟。我们来不及回顾往昔,就成为中年,不得不投入到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里。早已忘记我们曾信誓旦旦对一个imaginary friend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直到一百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品一品克里斯托弗.罗宾的中年生活。公司经理,头顶有个面目可憎的“闻死鼬”老板,手下有好几个善良的人跟着他吃饭,没完没了的KPI,没完没了的PPT,没完没了加班,没完没了的文件。下班回家时,可爱的女儿已经上床了,等来的却是周末回老家小住的旅行爸爸因为工作去不了的消息。女孩很懂事的收起了自己的失望,问爸爸你可以给我读书吗?克里斯托弗.罗宾给女儿读了《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工业革命》,女儿想听的其实是《金银岛》。
善解人意的妻子仿佛早就预见了这样的爽约,都没有帮他准备行李。克里斯托弗.罗宾有些愧疚,说他努力工作是为了大家未来的生活。妻子对他说:生活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就在这个周末。我不是因为你的事业爱上你,是因为与你共舞,是被你抱在怀里。
看到这里,我的心已经被扎成了筛子。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多么熟悉的夫妻对话,我的生活仿佛被窥视了。我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我们也有个年纪相仿的懂事女儿,最近还添了个一样懂事的小女儿,我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也在努力做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和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
正当生活一地鸡毛的时候,小熊维尼出现了,然而老友重逢的温馨画面只维持了三分钟。这个脏兮兮的绒毛玩具好像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它的突然造访让克里斯托弗.罗宾从一团乱麻陷入两团乱麻,克里斯托弗.罗宾决定把这个烦人的家伙送回百亩森林。
在这个过程中,事情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我也又用掉了好几张纸巾。克里斯托弗.罗宾说:我就要崩溃了。维尼摸着他的眼角说:我没看到裂痕啊,只是有一些皱纹罢了。克里斯托弗.罗宾在火车站弄丢了维尼,维尼被一个小朋友捡到了,克里斯托弗.罗宾从小朋友手里夺回维尼,神情严肃的说:不能随便拿走大人的泰迪熊!当克里斯托弗.罗宾屏住呼吸跳下河去救被河水冲走的屹耳,发现水只没到他的小腿,他恍然大悟到:“我长大了!”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爽朗笑容。克里斯托弗.罗宾对维尼非常不耐烦,却还是给他买了旅行气球;他一百个不愿意,却还是留在了百亩森林帮维尼找回朋友。
克里斯托弗.罗宾在百亩森林找回了他所有的imaginary friends,也找回了自己。但他是大人了,他必须要做一个大人该做的事:拿好公文包,回到现实。他对维尼道歉,与朋友们告别。告别时维尼提起了梅德林,朋友们问克里斯托弗.罗宾,梅德林是谁?克里斯托弗.罗宾回答,梅德林是我的女儿,她绝对重要,是我的一切。小荳又问,那她为什么没跟你在一起?克里斯托弗.罗宾回答,她有功课要做。朋友们感叹,好可怜。克里斯托弗.罗宾说,不,她喜欢做功课。不瞒你们说,这时我一包纸巾已经用完了。
后来的故事,就很迪士尼了。朋友们和梅德林一起冒险去伦敦,为克里斯托弗.罗宾送去被跳跳虎留在百亩森林的重要文件。虽然文件没有送到,但克里斯托弗.罗宾在大家的帮助下打败了“闻死鼬”,完成了工作任务,并为大家赢得了带薪假期,梅德林也不用去寄宿学校了!这时我却哭得更伤心了,因为这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皆大欢喜完美结局。我关上电脑屏幕,我的生活和以前没有任何不同。心中藏了一个百亩森林,但现实中不得不疲于兼顾家庭和工作的中年社畜父母都给我使劲哭!
但当我冷静下来,我发现其实不必这么丧的,我也有我的百亩森林,我要做的就是好好保护它。我在孩子睡着后当电影博主,在上下班路上构思观后感,挤出碎片时间为推文排版,从开始看一部电影到公主号推送,常常要花掉一周以上的时间,以至于正在热映的电影都下片了。我坚持这件事,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在扮演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好下属、好上司、好朋友的同时,我更是我自己;我属于家庭、属于工作、属于朋友,我更属于我自己。和童年说再见,但不必和童心说再见,这不容易做到,但值得努力一试。
我必须要感谢迪士尼把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们还原成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绒毛玩具,还原了被我们遗忘的故事最初的样子,说了《玩具总动员3》和《头脑特工队》没说完的故事。这些玩偶都脏兮兮的,是因为他们被遗忘在角落太久了。小熊维尼提醒我们,尽管我们疲于应付现实生活,但不妨在心中留一片百亩森林,这片森林能让我们在疲惫和失望时重新找回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勇气。这大概也是迪士尼老少通吃、经久不衰的秘诀。
戳二维码关注一颗辣椒观影手记
玩具熊在西方文化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而又重要的意象:从力量的代表,到软萌的外形和对糖分的喜爱,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代表了成人对孩童成长的期许和愿景。而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当子供向的童话故事逐渐失去魔力的时候,泰迪熊,帕丁顿熊和小熊维尼们,也不得不寻找更好的栖身之所和表现形式。
但《克里斯托弗·罗宾》不是《帕丁顿熊2》,更不是《帕丁顿熊》。
公平地讲,如果不大幅改造的话,低龄且慢热的《小熊维尼》并不是适合大银幕的优秀题材,由于缺乏对观众的持久吸引力,导致《小熊维尼》既没有赶上《加菲猫》《蓝精灵》的CG热潮,也没有赶上《小飞侠:幻梦起航》《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试图从经典童话中凭空挖掘猛料的魔幻化浪潮。上一部质量上乘,但没有获得商业成功的,还要数到迪士尼在2011年推出的2D手绘动画《小熊维尼》,但对于近年来自信心爆棚的迪士尼来说,这显然还不够。于是在招揽了2004年《寻找梦幻岛》导演,马克·福斯特之后,《克里斯托弗·罗宾》就这样出现了。
仔细观察迪士尼在近年的市场表现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传统:除了漫威,星战和自家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几乎很难找到真正的成功案例。从《明日世界》到《时间皱折》,迪士尼的高成本“原创”CG大片与口碑和票房都离得很远。而《克里斯托弗·罗宾》现在也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尽管7500万美元的小规模制作成本能够大幅减轻回本压力,但电影本身的无趣和乏味,很难被精良的CG特效所掩盖。你能够感受到《克里斯托弗·罗宾》在制作上的用心,但电影在创作思路上至少过时了20年。考虑到迪士尼很可能受到《帕丁顿熊》和《比得兔》之流诱惑,《克里斯托弗·罗宾》至少被对手们甩出几条街——你所期望的既童真又略带忧伤的《小熊维尼》,完全能在《帕丁顿熊》里看到;但在《克里斯托弗·罗宾》里,只有秋风萧瑟的百亩森林,和脏兮兮的毛绒玩偶。
早在199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想在《铁钩船长》里,通过长大成人的彼得·潘,在梦幻岛上探讨一堆乏味干瘪的中年问题。而结果,就是一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罗宾·威廉姆斯的职业生涯中,最差的电影之一。相比之下,《克里斯托弗·罗宾》至少还有一些不错的笑点,但电影无法在自怨自艾和不忘童心之间获得平衡。
按照好莱坞的经典惯例,当一部电影有太多编剧插手的话,这很可能不会是一个好剧本。除了原著作者A·A·米尔恩和插画家E·H·谢泼德,《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剧本来自两位故事作者,三位职业编剧——其中艾丽森·施洛德(《隐藏人物》)和汤姆·麦卡锡(《飞屋环游记》)明显是紧急救场。然而,这样一个繁琐复杂的剧本,并没有让七零八落的中年危机融入《克里斯托弗·罗宾》的概念里。而剧本最大的问题,似乎是创作者们不愿意让维尼在戏中人/观众的眼中,被视为“玩具”或“幻想朋友”,而是具有真正的生命。这一设定和《帕丁顿熊》的处理方法类似,但这让克里斯托弗·罗宾在电影初期,因为长大成人而离开小伙伴的行为背后的意义,变得难以理解,也让他在成年之后,再遇小伙伴之后的“羞耻感”显得莫名其妙。
事实上,去年的《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就选取用了一个类似的题材,将A·A·米尔恩与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宾之间的关系加以展开,认为后者的童年受到了父亲巨大文学成就的影响,让他反而对《小熊维尼》有了更加复杂的情感。合理地说,这个角度是一个风险更大,但也更有趣的开发方向。反观马克·福斯特在《克里斯托弗·罗宾》采取的保守态度,重新回到了《寻找梦幻岛》外加《铁钩船长》的模式上,陷入了自主规制的怪圈。尽管对于在怀旧的年代感上做得相当成功,但整部电影显得格外陈腐:又是成年人不懂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又是成年人必须找回不知丢在哪个角落里的童年,才能成为更好的成年人。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一方面在编排单身母亲打好几份工养家糊口,还能遇到白马王子(《落水情缘》),一方面又在编排中年油腻男人只顾工作养家糊口,不知孩子今年几岁。这种基于性别的偏见和差异,倒是鲜见翻转的情况出现。
即便如此,好梗不怕老,但是怕就怕在缺乏亮点。《克里斯托弗·罗宾》全片的情节和亮点,几乎都被预告片一网打尽,剩下的内容似乎既不是为了娱乐儿童,也不是为了娱乐成年人,白白浪费了经典卡司们的卓越配音——顺便一提,刚刚卸任神秘博士的彼得·卡帕尔蒂在本片中为兔子献声,此外他也曾经出演过《克里斯托弗·罗宾》难以赶上的标杆,两部《帕丁顿熊》。
与资质平平的电影本身相比,伊万·麦克格雷格成为了电影在真人部分的重要支柱。和科林·法瑞尔类似,伊万·麦克格雷格明明是很好的演员,但挑选商业电影的口味实在一般,总是出现在差强人意,甚至糟糕的电影中(比如《贵族大盗》),实在是令人感到奇怪。
其实对观众来说,沉浸在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倒不是不能接受;而如果是为了《欧比旺外传》而委身迪士尼的话,倒也是情有可原。但在商业电影上的古怪偏好,就有些理解不能了。
《克里斯托弗·罗宾》与《帕丁顿熊》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真探》两季之间的区别:后来者总是不能区分沉静和沉闷,治愈和致郁。
迪斯尼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是一部公式化且无趣的电影,明明有能力呈现有意义有深度的角色,但却剥夺了他们展示的空间,甚至存在理由。作为“家庭急救”类型电影,它甚至都难以让人感到有趣,还不如重温2011年的《小熊维尼》动画要更加实在。
1.我是10000萌萌哒 ⬇️
2.小时候的Christopher Robin和Pooh依偎在一起 Do nothing ⬇️
3.雪景 有种落寞和孤单 ⬇️
4.但是我们还可以携手 ⬇️
5.然而依旧是落寞 ⬇️
6.相遇前各自都有着不知所措的迷茫 ⬇️
7.Surprise! ⬇️
8. Confused. ⬇️
9. 你是我的港湾 ⬇️
10. 是吗? ⬇️
11. 回到童年的排排坐 ⬇️
12. 拥抱至Squashing ⬇️
13. 林子里的一大家子 ⬇️
14. 带给你最爱的hunny ⬇️ Silly old bear
15. 还和以前一样 ⬇️
1.
-What day is it?
--It's today.
-Oh, my favourite day.
---Yeah, mine too.
2.
They say nothing is impossible and I have been doing nothing all day.
3.
When you do nothing, it leads to the very best of something.
4.
-How ever did you recognize me after all these years?
--Well, you haven't changed a bit.
-But I've changed tremendously.
--Not right here.It's still you looking out.
最爱的一款宣传海报⬇️
10000这个侧颜实在是太帅 那种关注的眼神实在是太温情 还有完美三件套 最后再配上维尼的一本正经
可惜这款海报只有西班牙版的
以及很萌的角色海报⬇️
除了维尼 最爱跳跳虎⬇️ 永远那么开心 疯癫颠的
最爱的一些剧照⬇️
最后一张10000片场照镇楼⬇️
“我的书呢?!”
国庆回老家的时候,无意中打开了角落里的小书柜。
“早卖了,都两三年了,你才发现?!”
家人的语气,比我还惊讶。
啊……
怔怔看着空荡荡的书柜,我不由一声叹息,心头涌上一种难以名状的痛惜感。
要知道,原先,里面可是放着上百本的书籍,几乎都是童年时期订阅或收集的。
其中,不乏那个年代的“名著”。
《童话大王》、《变形金刚》、《葫芦兄弟》、《葫芦兄弟大战变形金刚》……
在这个从小长大的屋子里,它们,可能是我仅存的童年印记了。
一瞬间,有种回不去了的感觉。
“罗宾,如果你忘了我,会怎么样?”
“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维尼,我保证,到了100岁也不会忘。”
“到时候我几岁啦?”
“99岁,傻小熊。”
这几句对白,出自《克里斯托弗·罗宾》。
一部由动画《小熊维尼》改编的真人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
主人公罗宾在童年时期,和百亩森林里生活的小熊维尼、小猪佩奇(呃好吧,我承认,忘了小猪叫啥)……等毛绒玩偶是很要好的朋友。
但是后来,他离开了他们。
再往后,他成家立业,变成了工作狂,迷失了自己。
最终……算了,不剧透。
整个基调,温馨有趣。
尤其是以小熊维尼为首的一群呆萌玩偶,每一个都个性十足,它们对罗宾充满了信任与情感,童年的分离让彼此依依不舍。
它们觉得,即使离开,罗宾还是会记得他们,还是会回来……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期的那些玩具。
大黄蜂、孙悟空、葫芦娃、机器猫……
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我从来不买同样的玩具。
记得,一直长到情窦初开,乱写情书的少年时期,还珍藏着它们,舍不得扔。
后来,亲戚家生了孩子,为了省钱,把我的都抢了过去。
我依依不舍把它们送人的情形,像极了《玩具总动员3》的片尾。
唯一和剧中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那时我没车。
说实话,一直想等亲戚家的孩子长大后,重新夺回它们。
毕竟,那是陪伴了我整个童年的玩伴,我得接它们回家。
尽管这世上和它们一样的玩具千千万,可对我来说,却独一无二。
只是,亲戚家的熊孩子,后来把它们都弄丢了。
我很是悲伤,悲伤得不能自已,总是趁亲戚不注意的时候,欺负他家孩子。
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是大人,有大人的责任。实现梦想要付出代价。”
“可你是克里斯托弗·罗宾。”
“不,我不是你记忆中的我。”
当小熊维尼和成年后的罗宾再次相遇,他变了,变得不是太在意它和朋友们了。
就连在百亩森林多停留一秒,他都不情不愿。
看到这,我不禁转头打量着房间里摆放的那些玩具。
它们,都是工作后,断断续续买的。
有的酷炫,有的呆萌,有的……
可我再也没有像小时候,疯疯癫癫地跟它们说过话,一起玩耍……
大部分,买回来之后,就成了摆设。
积满灰尘的摆设。
生活的压力,让我力不从心。
变成了一个快要失去童心的人。
已经有好久好久,没再想起我的那些“童年玩伴”了。
“我打败长鼻怪了!”
剧中,在百亩森林里与小熊维尼走失后,罗宾阴差阳错地碰到了其他童年玩伴,可它们却不相信眼前这个无趣的成年人便是小时候最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为了赢得大家的信任,罗宾再次和它们玩耍起了童年的游戏——“打败长鼻怪”。
其实森林里根本没有什么长鼻怪,但大家却玩得很像那么一回事。
泪目。
小时候,就像罗宾一样,我也会和“童年玩伴”一起,玩各种角色扮演。
国王、司令官、超级英雄……
“赐予我力量吧!”
那个年代的超级英雄,还不是漫威的蜘蛛侠,钢铁侠,而是希曼和他的妹妹——希瑞。
在田野,在山丘,我总喜欢喊着英雄的囗号,带着我的“童年玩伴们”,冲啊杀啊,打败了外星人,打败了恶魔军团,打败了一切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
那时,我天真的以为,可以成为英雄,主宰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直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摔得鼻青脸肿,撞得头破血流,命运却依然平淡如水,别说做英雄,连个杰出青年都算不上。
我终于明白,或许只有在“童年玩伴”那里,我才可以做一次超级英雄。
只是,我没有罗宾那么幸运,他只要回到百亩森林,就可以见到它们。
而我,早已找不到回去的路,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如果,总是充当急先锋的大黄蜂,此时出现在我的面前,跟我说:“头儿,我们已经准备好战斗了!请您下令吧!”
我会毫不犹豫地跟他回去,回到童年,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岁月,带着孙悟空、葫芦娃、机器猫……
去大战外星人,大战恶魔军团……
那里,才是梦开始的地方。
那里,也是梦结束的地方。
“罗宾,现在是哪一天?”
“是今天。”
“哦,我最喜欢的一天。”
“我也是,维尼。”
【原来,罗宾没有变,他和我们一样,只是偶尔会在成年人的世界,迷失那么一会儿】
自从今年四月发布预告片之后,迪士尼出品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或译为《小熊维尼真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不过有意思的是,8月3日北美上映之后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上映首周全球总票房才2000多万美元。
另一方面,电影的口碑也并不理想,目前烂番茄指数72%,爆米花指数86%。
“套路”、“公式化”、“缓慢沉闷”、“缺乏深度”是北美多数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给出的标签。
《克里斯托弗·罗宾》讲述了少年克里斯托弗因为要到寄宿学校上学而不得不离开百亩森林,告别这些小玩具。
在经历了丧父、恋爱、结婚生子、战争和工作之后,已经步入中年的克里斯托弗一方面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疏忽了对妻子、女儿的陪伴;另一方面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入读“顶尖”的寄宿学校葛福预备中学而煞费苦心地对女儿严格要求。
在一个原本打算全家去乡下度假的周末,克里斯托弗因为工作原因被要求加班,他的妻子无奈带着女儿两人去了乡下。而百亩森林中的维尼熊在误打误撞之下,来到了伦敦并见到了克里斯托弗,故事由此展开。
“怀旧”是我对这部影片最直观的感受。从影片一开始,经过作旧处理的手绘小熊维尼手稿缓缓铺开,浓重的怀旧色彩开始掌控影片基调。
在进入真人CG动画的正常叙事之后,影片的画面在暗淡阴沉的色调和舒缓优美而略显伤感的配乐以及人物克制的表情和语气中继续加强了这种怀旧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小玩具们或灵动、或呆萌、或可爱的语言和动作与这种叙事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既带来了意料之中的趣味,在氛围上也因为这种反差而极为出彩地加强了怀旧效果。
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节奏过于缓慢,我觉得这其实更符合回忆的叙事特征。以正常的视角来看,童年时期的那些欢乐、喜悦、激动、痛苦和感动,在数十年光阴过后,能留下来的画面和情绪,可能正如影片中展现,略带忧伤而平静坦然。
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我觉得这部影片是相当成功的。比如离开百亩森林之后,影片用了一个六分钟的片段介绍了克里斯托弗的小半生:
就像很多类似的片段一样,这种以对人生和往事的回忆为线索的蒙太奇叙述,从来都不难唤起人们回忆和伤感的情绪。在本片出色的配乐和极具英国古典审美情趣的画面中更是如此。
当然,相对于好莱坞模式的叙事特征,可能全片会略显缓慢。但《克里斯托弗·罗宾》的重点可能并不在于故事本身。
相对于北美市场的惨淡,这部影片9月16日在日本上映之后,反响却极其热烈。短短三周时间累计观看达到145万人次,累计票房突破19亿日元。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与西方习惯于矛盾和冲突的审美价值并不相符,但风格与基调却符合东方审美含蓄内敛的特征,这可能是造成日本市场与北美市场之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对于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作出了更符合东方社会现实特征的诠释,而建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的故事逻辑,可能也更容易获得东方观众的心理认同。
比如在克里斯托弗工作的公司中,上司不顾一切地要求降低成本或者裁员,强制要求克里斯托弗牺牲周末加班。而原本答应与妻女去乡下度假的克里斯托弗尝试拒绝时,却被老板一句话噎了回来:
在现代欧美国家,可能很多片中类似的场景以及克里斯托弗和上司之间的典型对话已不常有,但在东方社会,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应该都并不鲜见。这大概也能理解为北美影评人对这部片子并不买账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为了女儿梅德琳能顺利入读葛福预备中学,克里斯托弗也是煞费苦心。当女儿发现他小时候藏起来的玩具并趣味盎然地把玩时,克里斯托弗对梅德琳说:“你就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比如看书。”
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下,对于重重压力中“已经好几年没有笑过”的中年克里斯托弗而言,童年的种种乐趣和幸福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
为了讨好父亲,梅德琳努力地读完了葛福预备中学书单上的书,期望以此获得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的,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周末。
面对失望的女儿,因为加班而不能去度假的克里斯托弗把老板对他说的话几乎是原样复述给了梅德琳:
“可是梦想要付出代价”,“为了梦想必须努力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此深信不疑的克里斯托弗连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拿着的都是厚厚的一本历史书大读“维多利亚时代是工业革命的最高峰”。
在他看来,“这样能让她提早面对现实世界,为未来做准备”。
想起来这段时间引起广泛讨论的“清单式育儿”,大概这样的故事桥段只有在东方社会才能引起更深刻的共鸣吧。
但是,工作以及女儿未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不能获得妻子艾芙琳的理解,在艾芙琳看来,未来过得更好还是更坏并不在乎,“We don’t care,we want you.”
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显然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过得更好”与“我们的生活就在当下”,这两种理念并不能简单地区分出来谁对谁错。
《克里斯托弗·罗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于浓重而伤感的怀旧情绪,发现并捕捉了这种在现代东方社会更为典型的现实矛盾。
但面对这样的矛盾,影片其实根本无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在影片的最后,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甚至不得不把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简化为克里斯托弗与总裁儿子之间的矛盾。
而贯穿全片的主题:Doing nothing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什么都不做会带来最好的结果),似乎也只能在电影中获得成功,一旦放到现实面前,则苍白得近于可笑。
补充一个小插曲吧,在真实的世界中,童年的克里斯托弗因为父母把自己写成畅销书的主角并花费大量的时间推广“小熊维尼”的故事而失望难过。
为了推广这个故事,克里斯托弗的父母在媒体面前努力打造“完美”的亲子关系,但克里斯托弗对此十分厌恶。还因母亲在情感上对他疏远而备受伤害。
1948年,克里斯托弗结婚后与妻子搬到达特茅斯,开了一家书店。他在父亲病重时偶尔探访,在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从父亲的版税中获利。
克里斯托弗与他母亲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甚至母亲在临死前拒绝见克里斯托弗。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出现吧。
看电影的时候高唱着不想长大,在现实生活中却还要做回大人,真的好累。
太伤感了,想到真正的成人世界根本不可能如此喜剧收尾,就更伤感了。
真人版《玩具总动员》+《头脑特工队》,你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年的伙伴,但它们却始终盼望你的回归,同样的,你也怀念着童年。片头太赞,罗宾的前半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他从失去父亲无依无靠,到遇见生命的另一半,以及第一次见到女儿时无法掩饰的喜悦,迅速转变为沉迷工作,本以为他要去拥抱妻女,然而却关上房门,因为他觉得妻女打扰自己工作了。只花了短短十多秒,他就从热爱家庭变为只顾工作,失去情趣,褪去激情。唯有小熊说:你一点都没变,里面的那个人还是你。它是唯一懂你的,而你却伤了它的心。我们总是对外人太好,却对家人太差。生活的确不只有气球和蜂蜜,以快乐为食的怪兽也的确存在,它希望我们忘记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好友、那些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但只要我们和家人、朋友并肩作战,我们就再也不怕长鼻怪和闻死鼬。
Pooh每次一讲话我就想哭。他孤单的身影,他天真的语气,他缓慢的步伐,一切都那么让人心疼。
非常道家无为的P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