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错的铁轨上走向来自巴黎的列车。这种交错复杂性本身就是巴黎的一个象征。 面部特写为起点,呈现人物情绪,缓拉镜头,展现人物所处环境及整体形象,丰富了层次性。 呼之欲出的火车头。女主像卡蒂奥廷宁真的,恍惚以为在看阿基。 一句踩水后在哪的问话仿佛梦游时分的人突然回了魂。一对身处老家却像游客的情人,一点趣味性,才能够激破生活的庸常。 纪实性影像。海风的味道。 阐述爱的发生与消亡时非常形式化,经典的面孔构图。 We chose,selected,crosned each other.But if it's against nature,nature will have its revenge.And it is.It's separating us. our love与you, 纯粹精神与物质精神的区别。 鳝鱼与海马干,村民们的食粮,他们承载依托的生活物质。整体空间远离纷扰却也不时受到现代文明的侵入,无论是淡水资源还是禁渔令。 丹尼尔夭折——空间的层次性悲伤,场面调度之妙。 展现了小镇的面貌,是人性万欲,也是可爱的。 构图运镜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boatyard那段让我想起《不良少女莫妮卡》。 有人沉溺于巴黎的喧嚣繁华,却在渔村贫瘠的沙滩边幡然醒悟平淡如水的年华也是美好。物质是眼花缭乱迷眩爱情的原因。You are in love with"our love"not me.最理性的爱不是爱而是算计的情欲。Some vacations always running around like dogs. 描绘这对情人的所有手法都可以在伯格曼的作品里看到痕迹。男人去了巴黎大概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一场相亲舞会梦回《秋天的故事》。大爱结尾的乐队演奏!太美妙!
瓦尔达处女作,把取景地放在了自己的家乡短岬村。影片由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路易回到位于法国赛特区的家乡短岬村。随后路易的妻子艾拉也来到了这里。两人的感情面临困境,他们在短岬村不断游走谈话,诉说着彼此对对方的感情以及路易对家乡的回忆。
另一条故事线是政府派来的调查员试图调查短岬村污水的情况,而村民们则相互帮忙驱逐调查员离开。
路易与妻子的故事线几乎完全通过对话进行,边走边聊,躺在床上聊,随时随地的聊。对话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两人的情感和所见所闻。到最后两人的关系似乎有所缓解,两人最终一起离开了短岬村。
另一边村民们赶走了调查人员,随后全村人举办了盛大的舞会,瓦尔达在影片后半段花了大量篇幅将家乡人民的民俗舞会展现在镜头前,直至影片结束。
我想瓦尔达的这部处女作的创作理念更近似于纪录片,她通过路易与妻子的游走,将家乡的街头巷尾展现在观众面前,村民的相互帮助以及最后的舞会则是对家乡性格和民俗的客观展示。而镜头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尤其当镜头跟随路易与妻子在海边游荡时,很多不完整构图,局部特写和低角度跟拍都颇有创造性。
又是人类学,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跟人类学无关吗?这次是电影《短岬村》,本片是新浪潮电影祖母瓦尔达的第一部作品,从表现形式来看是一部颇具人类学意味的电影,人类学的议题充满全片。影片以一个漫步村庄的闯入者的视角开启,平淡无奇的村庄生活作为影片的主线得以呈现,乡村生活图景表现出以一种陌生化的如静物一般的样貌。随着摄影机的缓慢移动,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计方式、亲属关系、生老病死、仪式狂欢这些经典的人类学场景悉数收入镜头中。以人类学的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构,这种人类学风格不仅浮现于镜头和画面,更在影片结构,呈现方式,问题意识与主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呈现。电影《短岬村》的人类学气质,不论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都启发我们以人类学的理论透镜来重新理解电影,并且透过电影的表达重新理解人类学理论。
一、村庄生活的民族志呈现
也许是出于瓦尔达的摄影和记者背景,其影片有多部具有纪录片风格,[Z1] [cf2] 强调自然表达的影片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学视觉影像的风格。已有研究者注意到,《短岬村》中对乡村社区的如实呈现有着明显的人类学意味。影片开头的镜头没有丝毫的浪漫化,完全不避讳日常生活的粗糙不堪,也没有自上而下的批判,而是始终保持平视,实现了一种微妙的观看和表达。生活的细碎徐徐展开,堆在破败屋内的嗷嗷待哺的孩子,直接用手切断盘子里的面条的妇人,随处堆放的木材,一跃而上翻墙穿越屋顶的房子,据说演员都为瓦尔达的熟人朋友[cf3] ,这场表演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呈现。当男女主人公出现时,村庄生活退居到背景的位置,存在感依然很强,在主人公的视线中,村庄生活的经济属性渐次呈现,从房屋、渔网、船骨到码头。原始粗粝的渔村风貌一点点拉开帷幕,既是主人公的感情的背景也是土壤。
刘易斯出现时,与村民闲聊路边镜头的呈现方式让人想起《街角社会》。
传统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框架包含生计方式、亲属关系、宗教文化、权力结构等方面,追求对村庄生活既全面又深入的了解,并最终按照一定逻辑剪裁素材进行展现,因此有关饮食起居、生老病死的一切内容都是在等待赋予价值的素材。生计方式是人类学的传统观察对象,造船的工人,打捞的渔民,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琐碎细节,最终都会服务于主题,电影中一直作为背景出现的就是村庄日常的劳动场景。但这种与主题的连接,未必是情节上、逻辑上的环环相扣,而是氛围上,意义上远距离连接。
亲属关系是人类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影片以一个扩大家庭为主角,展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婚姻关系,让我看到传统社会中人与人连接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虽然不够精致但是不失温情。一场关于孩子的死亡,被展现得足够诚实,没有过分的渲染情绪,村庄生活的真实质感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传达出来。摄影机似乎以一种价值无涉的合理距离,冷静地观看。被遗忘的孩子就是村庄生活的伤疤,但带着这样的伤疤,村庄生活依然可以日如一日,滚动向前。
仪式是人类学的经典研究对象,不管关注仪式与神话的关联,还是视仪式为人们神圣观念的外显表达,抑或是认为仪式是整合社会秩序的方式,仪式都是人类学非常重要的关注。影片的高潮是一场气氛欢乐的游船会,乡村生活呈现出一种荣光焕发的精神状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场域里面进行重建。游船会对于壮年男子是一场如成人礼般的过渡仪式,他摆脱了囚徒罪犯这本来就如飞来横祸一样降临的身份,在船头展现自己的强壮和智慧,仪式结束后,重获了尊严。这场仪式的展现,与人类学对仪式功能的阐释实现了暗和和互为参照。
二、作为隐喻的爱情关系
如果说村庄生活的线索更多地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互为参照,那么主攻理念表达的感情线,则更多呼应了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和问题意识。影片对爱情线的呈现是以一种话剧舞台的形式,摄影的造型感,话剧式的台词,像一种理念的表达,最终指向的极具人类学意味的问题意识,平淡无奇的村庄生活,也因为拯救了男女主的爱情,它的意义才逐渐显现出来。
在村庄生活生生不息的背景下,男女爱情的进程得以展现。在男女主角的文学性对白与极具现实感的村庄生活交相辉映下,一场回到家乡的旅行悄然开始,同时也是一段感情修复或是进化的过程。焦雄屏认为,木头是男主的属性,而女主的属性则是铁,这是二人关系冲突的根源,然而,木与铁能否有融合、结合和新的创造,这是一个可以期待答案的问题。
木头图片
男女主人公一登场,女主就希望结束感情,她表达对感情的诸多不满以及无法调和,
“我喜欢看风景”
“我不喜欢”
“你的意思是我强迫你跟我一起旅行”
“我和你一起很开心”
在类似的冲突性对话中,两人的矛盾一点点显露,女主认为他们的爱不在了,就要承认然后分开,既然青春不再,激情的、浪漫的爱也消失了,也不必再去彼此欺骗,然后男主却表现出一种接纳和拥抱的姿态。而女主的绝望也先后被村庄的风景、可爱的小房间、像母亲子宫一样的船体,趣味的民俗活动一一截断,并孕育出新的理解。
第一次明显的转机出现在船体中,在如母亲子宫一样的船体中,女主的态度发生了一个转变,男主生长在乡村,是船工的儿子,女主生长在巴黎都市,女主觉得,都是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她也曾经觉得这些东西很重要,但是男生让她感觉到平静。第二次明显的转变是在游船会上,因为女生是表现出对这种乡村文化感到非常兴奋,这种兴奋与女主一直想要旅行的愿望得到满足有关,更孕育了一段情感的成长,并在一天的酝酿中,发表了一段爱的宣言,也标志着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化,他说他们的爱已经过渡到一种成熟的建立在理性上的这种爱,“他们的关系比他们本人更重要”。最后他们穿越过热闹的舞会现场,离开村庄开始新的起航。
这感情进化的进程中,男主是一直以一种平静的像大地像大海一样的这种,包容的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女主波澜起伏的情绪。他的这种特点是来自于乡村生活对他性情的塑造,这很容易使人将想人和家乡的关系,与人和爱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思考。我们看到男主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他见过这些人玩手段、弄伎俩,也见过他们的不堪、野蛮,但同时也见到他们的可爱,对好的生活的向往的生命力,一种可以快乐,欢乐,平静的能力。他把对家乡的这种感情带给了他的爱人,他从这种跟家乡的稳定连接中,就长出了一种能建立稳定连接关系的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这两条主线,村庄生活就像是一个自然的混沌的现实的呈现,感情线的表达就像是提炼出来的理念,这个理念恰恰是来自于这个混乱的无序的村庄生活。男主象征乡村传统文明,女主象征城市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变动不居,幻彩纷呈,乡村文明看似乏味平淡,却在哺育和喂养着城市现代文明,这让人们重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三、双层主线和主客位视角
《短岬村》的双线叙事被认为是启发了新浪潮电影与左岸派各自的发展,并且在这部较早出现的电影中以一种并置的形式出现。[Z4] [cf5] 借助人类学经典的主客位概念,可以对这部影片的双线叙事有新的理解,也可以对这对抽象概念进行具象化的理解。主客位是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重要概念,这对来自语言学的概念,分别强调对文化进行理解时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
影片的双线叙述策略十分明显,一条主线是对村庄生活的展示,另一条主线是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进程的展现。两条主线风格迥异,明显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形式安排。村庄线索基本上是一个新浪潮电影的风格,以比较原始真实客观的镜头语言去表现沉默的大多数。也许由于瓦尔达做摄像和记者的经历,使用了很多呈现静物的方式,节奏缓慢。[Z6] [cf7] [cf8] 而爱情线索[cf9] ,不管从语言对白还是形象上都是一种比较话剧风格的倾向,文学性非常强。随着影片的进展,两条线就经常交错,最后发现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意义上,实现了互相增强的效果。
男主人公第一次出现是在与一群当地年轻男子一起等待她的妻子,男主是成长在这个村庄里的人,可以代表一种主位的、内部者的视角。影片借由男主的情感外露表达对村庄的深刻理解。在游船仪式上,他说他理解他认识这里的人,他知道他们做过的不堪的事和私底下的勾当,所以他才能真正的理解这个仪式。相对来说,爱人的视角就是一种客位的视角,她是从外部去看,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个村庄,但也形成了一种概念化的认识。并且与男主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也是通过对村庄生活的理解和喜爱,进入到了两人爱情关系的下一个阶段,追求一种理性的稳定的容纳的关系。
结语
男女主的感情危机似乎在一场回到家乡的旅行中得以解除,影片结束,故事似乎还在继续。这种对生活的如实呈现和理念化表达是本片的一个特点,《短岬村》跟人类学的暗和可能是一个偶然的联系,并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但这种平时的视角,保持距离的观察、自然的表现方式,也许给了我们一种重新进入生活的可能性。曾经有人说,人类学家就是一个差一点的小说家,那么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与人类学视觉呈现的界限也并不泾渭分明。
文学作品的电影化改编是十分考验导演功力的,但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却在没有任何电影背景的情形下,改编美国意识流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野棕榈》并拍出了自己的处女座《短岬村》。短岬是瓦尔达的成长之地;在电影中,村落的巨变以纪录片口吻被记录下来,而在这混沌之中生活着的一对情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私人的、难以调和的羁绊,他们的出走与回归像极了浪漫、自如、虚构的生活描摹。《短岬村》的预算不足1.5万美元,不足《四百击》和《精疲力尽》的四分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没有一位剧组成员收到过报酬。这部1954年的电影是影像探索、底层关怀和女性视角的有机融合,常常被誉为第一部新浪潮代表作,在《电影手册》中收到了来自巴赞和特吕弗的称赞。值得一提的是,《短岬村》的剪辑师是另一位左岸派导演阿伦·雷乃。他表示瓦尔达“拍出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而他自己五年后的《广岛之恋》在结构方面毋庸置疑受到了《短岬村》的影响。
【阿涅斯·瓦尔达】剪辑短岬村时,雷乃曾将瓦尔达与维斯康蒂和安东尼奥尼相比较,而可爱的新浪潮祖母却是在那时才第一次了解这两位电影大师。奶奶的“天真烂漫”到底情有可原,毕竟在踏进电影工业之前,她一心一意沉浸在摄影的世界里。“制作电影”对于当时的瓦尔达来说就如同“写下了你的第一本书,在翻阅时忽然有了想把它拍出来的冲动”,然后艺术就诞生了。《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恐怕是瓦尔达最负盛名的虚构电影:它被视为“时间同步”电影与女性视角电影的标杆。除了虚构电影以外,瓦尔达追随着对于摄影的热情,拍摄了大量极具个人风格的纪录片,包括与《尼斯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旅游宣传片”《走进蓝色海岸》,溢满人文关怀的《拾穗者》,和这几年印在无数人心底的温热的《脸庞,村庄》。关于新浪潮祖母,这篇短小的简介无疑显得苍白:只要你愿意把自己装进她的电影世界中,你将不仅看到灵气的镜头移动,不仅听到她趣意盎然的旁白,不仅因为她红白相间的头发发出会心一笑——你将感受到那股独属于她的真挚、聪慧、沉静的力量。
村落在发生剧变,情人看不到,于是两者互相成为了对方的后景。瓦尔达捕捉生活的光影瞬间,随意插进闲散的叙事线,而如果将其视作男人此前对女人的口述影像,两条时间线便密切地交织在了一起。用画框内线条的切割与双眼的重叠展露两人关系的变化,离别前夜,女人的口与男人的眼重叠在了一起,变化发生了
处女作拍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让镜头拥有独特的视角,在村庄游移,构图让人眼前一亮,男子与即将分开的妻子不住地用语言表达彼此的爱意与分歧,像是互相念诗,挟带着这个渔村的人和风景,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不受干扰的自在生活。
瓦尔达对自己的影史地位很了解呢。感觉左岸派电影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找到这部影片之中,西尔维亚·蒙佛特和菲利浦·诺瓦雷的部分,对白做的好似旁白(雷乃和瓦尔达的剪辑),神神叨叨的感觉颇似日后杜拉和雷乃的作品。另外一半带有记录性质,由瓦尔达本人发扬光大。制片方式深刻影响了日后的新浪潮。
与大多数迷影的新浪潮导演不同的是,瓦尔达的艺术、文学和戏剧知识,远远超过她的电影历史或技术知识,她最早是从一种非常天真的看法开始摄制电影的。灵感出自福克纳《野棕榈》。眼镜重叠的镜头,船舱内的交谈,可能影响了伯格曼。
一边是写实纪录片,一边则文学式的爱情。经典的面部特写
看完该片,你就明白阿涅斯•瓦尔达何以被称为“新浪潮老祖母”了。1954年,戈达尔、特吕弗还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阿涅斯•瓦尔达已经拍摄完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了。该片感觉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的连接作品,“短角”(瓦尔达的成长之地)是新现实,“情事”是新浪潮,写实与创作并重并交
处女作就这么高水准了。有一些段落有伯格曼的感觉,在沙滩散步的段落有三岛由纪夫的日本感。结构上参考了他人的小说,一对来度假的感情出现了危机的夫妇和村民互不干扰的生活着,虽然在一个时空,并不刻意去交集。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没有冲突。女人构建的秩序不刻意,无冲突,共存着,无高低贵贱。
学习艺术史和摄影的瓦尔达审美一流。别小看审美二字,大多数中国导演根本没有。卓越的审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家乡的爱,好奇又大胆天真的心,充沛的感情,发现美的眼睛 …因为这一切,才使瓦尔达这部“随便拍拍”的处女作,一个并没看过很多电影,第一次拍电影的人,作品就已不失水准了。
故事结构文学性强,电影语言各种象征意味,很左岸~
老祖母54年就有第一部长片了。画面构图很好仅此而已。
伯格曼的《假面》中那个留名影史的面孔镜头其实是本片最先用的,但这部处女作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显得刻意与不自然,雷乃操刀的剪辑也不能掩盖剧情设计的无趣(与后来的瓦尔达相比这的确太无趣了)。
1.我们工作。时间流逝。曾经下雨,或不下。我们有了一只新的小猫,一个新家,还有新的朋友。我们不在乎。但我们变了。我们不再疯狂地爱着了。我们的爱就像一个过气的浪荡子。2.内容或许源自瓦尔达少女时代离家出走到渔村的记忆与幻想。短岬村民生活的部分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大地在波动》;而男主女主的戏则已有了新浪潮的形式感,主题类似《火山边缘之恋》。不过彼时的瓦尔达只看过20多部电影,不知道谁是维斯康蒂,谁是罗西里尼。3.伯格曼《假面》里的大特写大约借鉴过本片。
瓦尔达处女作,改编自福克纳《野棕榈》,私密又黏腻。直接影响了整个左岸派作家电影的叙述方式,文学与电影的直系血缘在她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不亏是阿伦雷乃的好闺蜜。
算是一次在形式上由文学到影像的不成功改造 福克纳野棕榈式的两段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在电影化过程中其内在联系被剪得支离破碎(主要也还包括恋人絮语那部分雷乃的个人风格实在太强烈了) 瓦尔达摄影师出身而对每一帧的构图都有着脱离了叙事的试图把控欲 但尽管最后实践出来的产物有着诸多可能不算理想的地方 但她意识却绝对是超前的
散文与诗。生活是散文,爱情是诗。清闲惬意的渔村,迷惘求索的爱情。淡淡然处之,乃生活与爱情之道。
7.8;那些含情脉脉的推镜,26岁的瓦尔达还处在文艺的年纪
3/26西岸观影会“她们的叠影”之B场。自爱诞生之初便存在的诗兴与诗性,发声于我与他者,下榻过口述中被集体经验所渐次具象化的彼之城市生活,也造访过此处乡间的野趣与哀愁。标记一下,瓦尔达此片灵感自福克纳小说《野棕榈》,粗略扫了一下故事梗概,似是一部描述爱与记忆之书,可留待涉及与“爱”相关概念的设计课题或退休时阅读。
拍摄这部处女作时,她才26岁,还是瓦尔达妹妹。哈哈。看得出来,作为职业摄影师,确实相当会拍,无论是取景、构图、运镜、分镜都很讲究,尤其是那对情侣正脸侧脸组合令人忍不住想要F8。不过也显得尤为刻意,我甚至都能隔着屏幕听到瓦尔达跟我说:喂,你看我这构图!你看我这取景!哈哈哈。剧情层面,因为新浪潮非常强调作者性,所以有着大量的自我表达,短岬村作为瓦尔达的故乡,拍摄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不少情感,只是非常诗意化的台词,和无头无尾的情节实在让人难以揣摩作者的真正心思,如同隔着一层白纱一般朦胧,若隐若现。
黯之水,破之网,肥之妇,黠者猫。秽浊气,狂肆草,敝棚屋,坚驳船。简之食,难之爱,皆在这法国短角。
很多事情是由这部电影是由“一个25岁的女孩”完成的这一事实构成的,也是法国新浪潮的初啼,图像达到了视觉诗意,平衡感以及准确的全景和人物特写。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 Georges Sadoul)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电影”。当这对夫妇在渔民区四处游荡时,这部电影展示了其居民的生活。乘小船的人进行着他们古老的贸易,然而潟湖已经面临化工厂的污染。瓦尔达在1962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到影片中的两个当前主题,“第一个是一对夫妇重新考虑他们的关系,以及一个试图解决几个集体生存问题的村庄”,这两个故事不是独立的,而是同时被告知。贫穷被画面的新鲜感所化解,与其愤怒地谴责社会不平等和宏观经济体系,不如说是 它只是遥远的生活方式的一幅风景如画的代表。在《尼斯海滩》中她说,她的电影的灵感来自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野棕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