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绿野仙踪》里不可忽视的细节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需要在细节、故事逻辑上花费心思,不得不说,童年经典《绿野仙踪》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电影的开场桃乐丝因为自己的狗托托被高小姐打了而向艾伯母、伯父告状,然而两个大人正在忙碌,想让她立刻走开。第二次桃乐丝告诉艾伯母高小姐准备处理掉托托时,艾伯母只是要她“找个不会惹麻烦的地方”,这两次行为导致桃乐丝想去“彩虹之外,蓝天之上”的地方,而“仙境”正是这样的地方。在翡翠城可以注意到那辆马车拴着的马,正如彩虹一样变换绚烂的色彩。
桃乐丝遇见稻草人和铁桶人的时候说:“真奇怪,我觉得我之前就见过你们。”因为影片另外三个主人公:稻草人、铁桶人、狮子。对应的就是农场的那三个工人。杭特劝说桃乐丝应该动动脑筋,别满脑子装着稻草,结果转眼锤子就把自己手砸了;桃乐丝掉进猪圈,希格把她抱起来结果自己却吓得半死;另一个工人吹牛皮说以后广场会为自己竖一座雕像,然而并没有人理会他。
高小姐因为被桃乐丝的狗咬伤,专门带了个篮子想把她的狗处理掉(杀死),结果狗半路上从篮子里跳出来跑掉。在仙境里,女巫同样把狗抓住装进了篮子里,结果托托再次从篮子里跳出来跑掉。
翡翠城最了不起的巫师实际上根本没有法术,就像桃乐丝之前遇见的马维教授,用水晶球告诉你未来其实根本没有任何魔法。
电影用黑白和彩色使现实和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实中桃乐丝被拘束不被大人理解,她感到孤独无助;梦境中她成为了救世主,拥有了朋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同样的镜头处理现实中更随意,所有的人都是叙说。而梦境带有强烈的舞台风格,演员的台词、服装都是经过仔细安排,人工雕琢痕迹明显,多次出现歌舞。
但即使这样,从整体上来看,《绿野仙踪》仍是一部经典的童话电影,故事和电影的影响力都非常深远。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头脑、勇气和爱他人的心,也希望每个人不要忘记:家最温暖。
2 ) 朱迪加兰之《绿野仙踪》
尽管摄于技术各个方面还比较落后的30年代,这部奇幻片却是不朽的经典。原因我认为如下:
1. 当年少有的彩色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瑰丽的童话世界。
2. 优美的配乐加上朱迪醇厚富有感染力的歌喉。剧中的那首“Over the Rainbow”后来被多次翻唱,但在我听来没有任何一个别的版本可以和朱迪的原版相比。
3. 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当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彩色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特效、最佳配乐、最佳歌曲六项提名。
美国电影协会2007年评选的"协会百年最棒的100部美国电影(10周年纪念版)"中名列第十位。
评分:10 out of 10
3 ) 奥兹国的巫师,2008音乐剧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叫绿野仙踪。喜欢那个稻草人。昨天看了THE WIZARD OF OZ。新的音乐剧。之前很久就在地铁里看到海报,当时没有什么感觉,直到突然意识到下面CAST的名字里面有ADAM COOPER。前皇家芭蕾的顶梁,跳过MATTHEW BOURNE的男版天鹅湖之后就自立门户了。之后从古典转攻现代舞台,基本每年夏天一部自编(舞)自跳的音乐剧,弹琴唱歌不一而足。
绿野仙踪本名奥兹国的巫师,为了符合国人阅读习惯当时翻译成绿野仙踪,或者奥兹国历险记,就好像明明哈利波特和哲人石译成了魔法石,而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硬生生翻译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样。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小女孩桃乐丝和叔叔婶婶吵架离家出走,和小狗TOTO一起被龙卷风刮到了奥兹国,为了回家踏上了寻找巫师的道路。途中遇到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四人结伴克服重重障碍打败了坏女巫。稻草人得到了智慧,铁皮人得到了爱心,狮子得到了勇气,桃乐丝和小狗最终回到家中,醒悟原来哪里都没有家的温暖。
剧中ADAM的角色是TIN MAN。不得不说,实在有点屈才。评论对桃乐丝和稻草人赞誉有加,但是铁皮人和狮子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想想也是,从赤裸上身的白天鹅到全身严严实实地裹在铁皮里,连关节都看不出来,更别提肌肉了。10年前的评论说,ADAM连背上都是戏。都有表情。评论家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把演员/舞者/歌手 /WHATEVER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为了自己十年后还能混口饭吃。同一个人,继续不遗余力地抨击。不过ADAM今年已近40,虽说早早买了票就为了看他,但是仍然在心底渴望再次看到SWAN出场的那几个大跳,黑衣STRANGER漫场的旋舞,是不是也太苛求了一点。
PETE说他很喜欢ADAM的表演,而且ADAM在舞台上的声音很好听。那是记忆里属于天鹅的声音,是五年前第一次在ON YOUR TOES的后台看到他,温柔而腼腆地说你好的声音,是他从我手中接过那张属于他的画,然后惊喜地开口这是否礼物的询问。远远看过去,舞台上ADAM的样子并没有变,只是感觉自己长大了,而他,竟然没有老去。
回到剧中。音乐剧完全重现了1939年原版电影的魅力,所有的服装道具都没有改变。桃乐丝仍然是39年那个浅蓝色格裙梳两条辫子的小姑娘,扮演者Siân Brooke为此染棕了自己的金发。稻草人的场景中,那三只黑色乌鸦非常惊艳,动作让人想起天鹅——但当然是猥亵版的。XD 狮子的声音非常好听,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现代流行文化作祟,他的一举一动实在太GAY了。值得一提的是小狗TOTO,他们真的找了一只非常听话的小白狗出来演出,跑遍了整个舞台。最后谢幕的时候,观众给了它最多的掌声。
最后说一下不足。整个舞台剧几乎持续了三个小时,剧情有点拖沓。本来认为满场的孩子实在吃不消,但是其实中间溜走没有看下半场的反倒是大人。所有的孩子都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看足了三个小时。另一个就是坏女巫的出场。那三次爆炸的威力实在太强了。我几乎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那些孩子们难道不会哭么?提一句,最后女巫融化的场景非常好,舞台表现力很强。
Royal Festival Hall London - THE WIZARD OF OZ
Wednesday 23 July 2008 - Sunday 31 August 2008
Director: Jude Kelly
Designer: Michael Vale
Music Director: Jonathan Gill
Choreographer: Nick Winston
Lighting Designer: Mike Gunning
Visual Installation: Huntley Muir
Sound Designer: Ed Clarke
CAST:
Sian Brooke Dorothy
Adam Cooper Tin Man
Roy Hudd Wizard
Julie Legrand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
Hilton McRae Scarecrow
Gary Wilmot Cowardly Lion
来自恒殊的BLOG:女王与小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76ce080100adhx.html多图
4 ) 绿野仙踪的经典影视史(之一)
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绿野仙踪电影。米高梅率先迈出了第一布,打开了绿野仙踪影视史的大门。国内90年代就已引进,还曾有过国语配音,以各类层出不穷的音像制品发行,2000年后央视CCTV-6电影频道也曾播出过。
米高梅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制作方式,使用染印法彩色胶片新技术拍摄。米高梅使用了9台35mm的摄影机,那是一种同时使用三条黑白胶片的分光改良型摄影机,三色带胶片中的每一条,要穿过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滤光镜,后期制作再将颜色合并为鲜艳的彩色胶片。而这种技术的最大弊端在于它需要明暗对比度强烈的光线环境,以保证三条胶片上的图像在经过滤光镜时保持一致,因此摄影过程需要碳弧灯,它能提供这样的光线,但十分昂贵,照明设备成本猛增4倍,其他制作成本也直线上升,耗资巨大,作为彩色染印法制作的典范,该片自有其值得追忆之处。而也恰恰体现了米高梅一往无前的干劲和创新力,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不足为奇了。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很多元素只能依靠美工们的想象力去创造,你所看到的剧中的黄砖路,因为无法在胶片中呈现颜色,人们想尽办法,尝试过黏色、染色、灯光照射的方法,都不尽人意,最后突然有人提出,“一桶黄油漆就搞定了嘛”,黄砖路便是那样呈现的。又如为了制造出剧中声势浩大的龙卷风,美工们动用了10台鼓风机,尘土机、还制作了一只长达10米的棉袜,最后把棉袜上方绑在摄影棚上,底端绑在车子上,随着车子的开动,栩栩如生的龙卷风就出现了!此外,在服装设计、布景设计,为追求最鲜明耀眼的颜色,也费尽心思,只为其在电影拍摄中充分发挥最完美的作用。
不仅有好技术的支持,更有将电影演活的演员们。演员们似乎沉浸在了那个人造的幻想世界中,因此他们的出演并不浮于表面,而是将自己的性格融入于角色中。剧中饰演小胆狮的演员伯特•拉罕,将早年歌舞剧的经验融于角色中,他的舞蹈都出自演警察歌舞剧的经历。电影中的打斗场面,他都手到擒来,将积累的所有表演经验都汇集于此。
电影首映后3周,德国突袭波兰,1941年,美国加入战事,剧中的《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一时广为传唱。透过歌曲,指向的是雨后美丽的彩虹之乡,象征性着和平的希翼,成为了人们对现实的美好祝愿。二战期间,朱迪嘉兰为军队巡回演唱,她发现点击率最高的便是彩虹曲了。而像剧中其他插曲,如《我们拜访巫师去》(we're off to see the wizard)也在军队里集结,在鼓舞军心的时候演唱。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回忆录中提到,剧中的歌曲红遍澳大利亚,军士们一边唱着插曲,一边走向战场。
米高梅公司创造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传统制片体系,建立了宏伟的电影帝国,朱迪嘉兰则是美国最伟大的演员,将他们聚在一起,便有了传奇的《绿野仙踪》。
(2020.8.10)
然而,幸与不幸似乎总是相对的。尽管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对于美国来说是无可争议的国宝级电影,但要知道的是,1930年代可是好莱坞不把演员当人——而是当成用坏了就换的道具——的恶劣作风最为严重的年代,本片拍摄过程中的黑历史自然多到不行。
比如说“铁皮人”这个角色本身是Buddy Ebsen扮演的,但他最后只剩一张试镜照就没有下文了。因为剧组给他化的妆里含有铝粉,对他身体造成严重过敏,演员本人多次表示感到不适即被以“你忍一忍行不行?”为由诃责。要不是试镜期间刚好有医护工作者路过发现不妥,Ebsen很可能根本没命活到医院。于是乎,剧组炒了他,找来Jack Haley代替。
Buddy Ebsen扮演的铁皮人和剧中的“落雪”场景
另外,含有石棉成分的道具几乎无处不在。“稻草人”Ray Bolger的戏服就含有石棉,天降大雪那一幕的“雪花”就全是石棉,加上本片很多“火焰特效”镜头,于是很多布景都在内层铺上石棉防火……Bolger后来死于肺癌,现在看回去他在“降雪”中欢呼雀跃的场景,有种格外可怕的诡异感觉。
至于其他诸如路人龙套自杀的传闻、制片人四次更换、火焰特效真的差点烧死演员之类的被诅咒般的拍摄意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主角“桃乐西”的Judy Garland因这部电影身心蒙受伤害:首先是制作团队认为她“不够苗条”,勒令她一定要吃减肥药来“保持身材”;从电影开镜起,Judy就只能喝鸡汤、黑咖啡和抽烟来抑制胃口。每天下班后,剧组会跟着回家监视她,一旦发现后者偷偷进食便强行带到医生面前服用更多减肥药物;导演Viktor Fleming曾嫌弃Judy的演技没到位,索性上前就是狠狠地一巴掌,直到她终于“发挥良好”为止;而最过分的是,剧组里的一些男性演员(既有主演也有龙套)认为Judy太过“抛头露面”,因而在她被欺凌时从不为她作主,或者干脆在言语和肢体上骚扰她("They would make Judy’s life miserable on set by putting their hands under her dress …")讽刺的是,唯一会在目睹坏事发生时挺身而出保护她的,偏偏是扮演反派“巫婆”的Margaret Hamilton。(顺便一句,Hamilton扮演这个角色期间遭受三度烧伤,电影上演后真的被无知的观众当成巫婆,经常在自己住所收到不明骚扰和袭击)。
“坏”女巫的扮演者Margaret Hamilton
后来跟Judy Garland结婚的演员Sid Luft在回忆录“Judy and I: My Life With Judy Garland”中提及,正是参演《绿野仙踪》的不幸经历导致Judy的下半生经常要与失眠、药物滥用和精神状况不稳定挣扎。
更多有关朱迪嘉兰的生平事迹,可选择参考下面这部影片。
(2021.2.13 转载于微博,侵删://m.weibo.cn/1798618264/4389261534997234)
5 ) 微博体影评——《绿野仙踪》
1.大卫.波德维尔说得已经相当的全面了,从视觉风格到叙事再到意识形态都有所涉及,只挑一点点最有兴趣的说吧。2.有人指出了本片无处不在的平行对照形式,在人物、场景的对照之外,音乐主题的不断重复与变奏总是强调桃乐丝情绪上的变化,同时同一音乐主题也帮助将故事统摄在统一的风格中。3.影片的母题是“没有地方比家更好”,电影通过歌舞与彩色的奥兹这种梦幻的形式消解了青年人的叛逆与出走,当桃乐丝刚刚来到奥兹的时候,鲜艳的、饱和的色彩完全击败了堪萨斯昏黄枯燥的色调,成为这种梦幻最好的代言。
6 ) 我从未见过如此构思严密的童话故事
说到构思严密,这部童话堪比侦探小说。仔细去看你会发现这里的人物语言、性格前后呼应,严丝合缝。
没有勇气的小狮子,对应现实中那个受到惊吓的大叔。桃乐丝从猪栏上掉下来,大叔吓得直喘气,桃乐丝还在笑话他:你怎么和我一样吓得半死。
那个没脑袋的稻草人呢,就是现实中那个叫桃乐丝要开动脑筋,不要脑袋塞稻草的叔叔1。
那个没勇气的铁皮人,就是现实中吹牛说以后城市会为他立铜像的叔叔2。
现实中叔叔1叫桃乐丝开动脑筋,不要走那个花园小狗托托就不会进里面抓鸡,而到仙境里时,对应的稻草人出现在岔口上,为桃乐丝指路。
还有那个魔术师变成了仙境中的魔法师,还有水晶球,还有要夺走小狗托托的坏女人。
……
电影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呼应的例子,这使得这个故事很具有真实性,它实在像桃乐丝的一个梦,梦中将现实中的人一一代入,与她一同寻找回家的路。我不得不怀疑作者一定熟识心理学,懂得暗示、潜意识,甚至读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要不然它怎么会把这个梦写得如此真实。
许多写童话的名著不乏有童真意趣,想像力丰富的作品,但我看过的作品里,只有绿野仙仙踪能在此基础上写得前后照应,不是只为了奇而奇,而是在奇趣的基础上呈现出真实有逻辑性,给想像力拴上智慧,不是任由其天马行空。
一群人寻找勇气、爱、智慧的回归之旅。观影时,自己真得就像个孩子一样,感受着这份天真与单纯。
稻草人最后有了智慧,其实他一直都有,他会出谋划策营救桃乐丝,只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智慧。
小狮子在去找魔法师的路途中也不断收获勇气;而铁皮人同样是自己给自己安上了心,当他知道评价一颗心的依据是,不是你多么爱别人,而是别人多么爱你时,他也意识到他的心了。
所以,其实不是魔法师给他们智慧、勇气和爱,而是他们在寻找的途中,自己收获到了这些。多么有启迪意义:那些力量不是别人赋予你的,而是你自己通过寻找,通过挣扎,通过考验……困难赋予你的!
我还能怎么赞美这个故事呢?
(题外话:这部电影竟然拍于1939年!要知道那时中国红军长征结束还没几年。可是你现在看那画面,看那特效……我真不敢想像他们在这些方面领先我们多少年。)
看《电影艺术》里多次提及,忍不住找来看了。75年前的经典电影,现在看也已经俗套过时了。这部典的型儿童歌舞童话片的生命力并不像《公民凯恩》那样持久不衰。情节老套到极致,而且说教意味很浓。但依旧有很多亮点。最后才发现原来三个小伙伴对应农场三个工人,而且片头即埋下了伏笔!三星半
狮子是个2b,我喜欢那双鞋,小时候哭着喊着非要买双红皮鞋,以至于我现在还有红鞋情结。
或许这真的只是个梦..我想到,因为梦里不就是总会出现自己身边的人,好像是他却又换了一种样子而不是他。这样想来,是不是真的在“梦”里——彩虹之上也会有一个世界,叫做奥兹国也许。美好的童话故事,不管真的相信与否 都透露着那样的欣喜与感悟。原来他们寻找的一切都是自己通过经历而得到的......
小时候不知看过多少遍的故事原样重现在大银幕上,看得亲切但影像上没有什么惊喜。小时候只当单纯童话故事看,如今看来除了涉及一点梦境的解析外,还有对边缘人和同志群体(over the rainbow和come out的唱词)的平权支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本就拥有只是被恐惧遮蔽的「头脑」「心灵」与「勇气」。与此同时造就一代gay icon朱迪·加兰。
首先,剧本很好。女主角也很漂亮,喜欢稻草人那个演员。里面有一些话很富有诗意,稻草人的那句,没有头脑的人也很会讲话,深得我心。但是布景设计的太假了,典型的制片厂调子。
说到底还是严谨的形式感带给了这部影片生命力,尽管有着活络的外表,但内里的结构比照十分准确:桃乐西是一把标尺,以她为基准对应着现实和奥兹国的一切——包括色调的变化,是美妙而有趣的。
1939年!这种纯真的想象力离我们太远了。8.2
朱迪·嘉兰唱歌好好听,托托好可爱,电影好幼稚。。。
那个时代的电影现在看起来化妆什么的好粗糙,但是电影的内核一点也不过时,演员演技一流,作为音乐剧来说,彩虹曲更是脍炙人口,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女孩的组合让剧情生动流畅,反派西方坏女巫和飞天猴子也演绎的很好
I love the wicked witch!瑰丽的童年冒险 OZ部分和Kansas部分人物上的互文很有趣 我要是小时候就看过这部该多好 现在看找不到太大乐趣了QAQ 话说歌舞方面其实只有over the rainbow还不错吧...倒是特效和化妆上做得十分好 在39年绝对是五星
1.《绿野仙踪》是2008年美国电影协会AFI十大类型最佳电影评选奇幻类第一名,《Over the Rainbow》是2004年AFI“百大最佳电影歌曲”评选第一名;2.在1939年就能做出这样的特效真是相当给力,开头的龙卷风就给我不错的印象(片中出现的龙卷风其实是35英尺长的薄纱袜,而且是与堪萨斯农场和农田的微缩模型一起拍摄的。→意想不到),后面的魔法世界也是不时勾起我称赞的心;3.听到「奥兹魔法师」讲诉他来到魔法世界的经历,恍然大悟地察觉那就是《魔境仙踪》的故事。
从小觉得东方女巫好可伶 那么好的穿衣品味白白被压死还被个小册佬抢了鞋
“我确实得到一颗心了,因为它正在破碎。”
一前一后颜色的对比还真是厉害啊,布景华丽。小姑娘唱歌不错,可为什么老是一副瞪着眼睛的惊恐表情呢!
经典童话歌舞片,和同年上映的《乱世佳人》都属于最早的大制作彩色电影之一。布景、灯光和特效可圈可点,音乐很耐听,尤其是Over the Rainbow。现实场景昏黄枯燥的单色调与梦幻世界的五彩斑斓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好莱坞的”造梦“宗旨。首尾的呼应和隐喻让本片可用弗洛伊德释梦理论来解读。(8.0/10)
童话会让孩子们相信除了自己所见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而大多数中国家长却竭力要孩子明白自己所想非真,所想无用。他们总叫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根本不知道,在拥有了巫婆、稻草人和桃乐丝的童年里,儿童不需要跑步比赛,他们应该唱着歌、跳着脚,走在黄色砖块铺成的小路上
得知dorothy的鞋子来自ferragamo,童年死了5%
桃乐丝是个人间的有点儿任性的小孩 直到龙卷风把她带到了绿野仙踪 她就变成一帮没有勇气 没有自信的雄性生物的黑道头头 一路唱唱跳跳去找总头头帮忙 在他们做了Spa开开心心的唱跳完之后 女巫出来捣乱 最后正义无意中战胜了邪恶 桃乐丝也该回家了 桃乐丝发现了爱与美 发现自己路走偏了 决定好好做人
没大脑的稻草人到底是有计谋的,没有心的锡人到底是会爱的,没有勇气的狮子到底是会为朋友而面对危险的,所以这一切关文凭、钟表、勋章什么事。这故事给我的疑惑就是它看上去仿佛想要打破些什么,也明明一开始铺垫对比得很好,却又在结尾非常自觉又非常突兀地钻回了社会和家庭规训里。所以它是真的儿童向吗,更多可能只是像Professor Marvel几句骗人回家的谎话。而且了解了下幕后故事,那会儿米高梅实在太不做人事了……不过终于彻底明白了Dorothy's friend这种说法到底怎么来的;也想做她的朋友,一起歌唱着走在黄色大路上。(PS. 可能是我有点丧心病狂,看到后来总觉得稻草人很像Alan Davies,而Oz,尤其是扮作看门人的时候,神态特别像老炸。
【B】布景很漂亮呢,不过我反而喜欢黑白部分远胜于进入奥兹国后的彩色部分, over the rainbow太好听。看了这片之后才发现魔境仙踪对它有多么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