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与马力克后来的《天堂之日》里的男女角色有类似的地方,马力克总会把罪恶的人和罪恶的行为拍的云淡风轻、不紧不慢。Holly与Kit这对邦尼与克莱式的亡命鸳鸯身上有着《狂人皮埃罗》的艺术气息,Holly的旁白给影片镀上了一层文艺薄纱。Kit为了和Holly在一起而枪杀Holly父亲的段落平静且利索,但也足够黑暗罪恶,就像《天堂之日》里骗婚的男女一样十恶不赦,但即便如此马力克却用平静的叙事和文艺、忧郁化的角色塑造让观众对其保持暧昧的评判。两人烧掉父亲的房子逃到野外生活,这同样让我想到了《狂人皮埃罗》。影片故事相当简单,就是一对法外情侣逃亡,逃亡中杀人,进入陌生人家中强行留宿,最后逃脱不了被捕宿命的故事。典型的马力克式简单故事、靠状态推动叙事的风格,人物与大自然的融合与互动,以及人物掩藏在心底的激流和随时都有可能喷发的张力。马丁.辛饰演的Kit不论在外形还是腔调上都在向詹姆斯.迪恩看齐,Holly也说他看起来像詹姆斯.迪恩,那个时代的叛逆代言人。这样一部讲述青少年杀人且毫无怜悯心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加入或多或少的谴责和批判在其中,但马力克没有,而是当作了一部爱情片来拍,然而真到了杀人的关头也能立马将紧张感提升,将冷血的一面展现出来。这种多样的呈现让人物更丰富和立体,这在此类反叛杀人狂类故事里很是难得。
三条线索,一条是动物,被丢弃的鲶鱼、被枪杀的狗(此前已多次出现)、奶牛与死掉的奶牛(其后会再次出现)、笼中的蜘蛛、庭院中的猫与鹿、荒野中的蜥蜴与雕、车前惊飞的鸽子,及最后的飞机。最后的飞机被当作文明的动物来处理。因它正出现在霍莉渴望回到文明之际,这也是这场逃亡的结束,即他们不可避免地回到了秩序。
一条是爱情,此处不多讲,爱情仅是方便书写。
一条是基特的“人”与秩序借由爱情展开的命运。即当一个人按照他的意愿行事,这个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这尤体现在他与追捕他的警察最后的交谈中,此处他们作为“人”在交谈与行动。他甚至同士兵们分发自己的战利品。这一“人”的场景持续到基特问另一个押他去刑场的警察,“你从哪里搞到的这个帽子?”鉴于之前他被丢掉了帽子。“国家的。”“你很有个性,基特。”“你觉得他们会原谅这个么?”这是基特作为“人”同“秩序”的交谈。
回顾全片,基特作为一个毫无秩序感的人,与另一个对任何事都无反应但只注重自己感受的霍莉,其实他们是一类人,这是一场孩子的逃亡,你们对孩子也当这样看。
马力克的处女作品已经透露出他鲜明的影像风格,冥冥之中的既定感,但却饱含散漫游离而又充满着诗意,将这样一个看似廉价错误的爱情冒险在两位孩子般的主人公身上呈现出来。两人犹如亚当和夏娃,富于本能和天真,几乎让人能够逐渐忽略他们的罪行。
影片中,美国西部尽是旖旎风光。枯草、荒漠和沙尘被两人在树丛中的小木屋取代,白日的艳阳还能从头顶上树叶的缝隙铺洒下来,于是脚下Kit和Holly的嬉戏也被冠以圣光,他们即便杀了人,也依旧像神话中的金童玉女一样纯洁而美好。甚至在结尾,Kit被警车送走时,身边的警长也不时夸赞他可爱而个性鲜明。
一切自然的力量都出自于天然。就像Kit和Holly一样,杀人不具有动机,他们所获得的快乐浑然天成,一切感官都是自我生命体本真的体现。所以在这一预设下,现代社会在导演看来是残忍的,它的秩序是冰冷的,毫无温情可言,无论是其中的人还是别的事物,它们的结合总是携带着定式。人们总为自己的过错而懊悔,总为自己所受的委屈而打抱不平……人类社会群体的介质带给人们的是机械和沉闷。
但我们可以有幸在影片中看到的生命体自然而富有力量,在导演温柔而善良的视角下,两个犯下罪行的孩子依旧能够得到抚慰。
没有官方原声,从外网搜集整理了一下做了个歌单,比spotify那个全一点,Carl Orff那张Musica Poetica是核心,Satie那几首可能和电影里版本不同,但曲子基本一致
分享撸拉牛肉的歌单《Badlands(1973) OST电影《穷山恶水》原声》http://music.163.com/playlist/3139694228/97411230/?userid=97411230 (@网易云音乐)
十五岁的霍利(Holly)与二十五岁的基特(Kit)相恋,影片开头铺垫的是浪漫轻快的西部青春文艺片,Kit与Holly对爱情充满了幻想,holly认为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Kit放热气球,这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对这两位年轻人浪漫恋爱的描写。
而直到Kit杀死了holly的父亲,holly也还认为能和真心爱人度过一周,远比孤寂中生活数年要快乐。两人在逃亡过程中,于森林的树干上筑起小屋,他们在自然的一年四季中阅读书籍,赤脚于原野翩翩起舞,过上了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二人大有妇唱夫随,举案齐眉的和谐。然而,仔细观察却丝毫感受不到男女双方的倾慕情愫,更多的是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原先生活的对抗。kit很享受当下流浪的生活,在月光之下“自在的独居”,认为如果孤寂的一个人死去,身边却无一个女孩,那真是太悲哀了。在kit漫无目的流浪和杀戮中,holly发现当初认为热情的爱意消失不见了,二人在车灯下再次跳起了平静的舞步,同样的你感受到的是两个孩子在牙牙学步。男孩激动的说,“今天是我们的末日”,女孩却蜷在角落表示“我只是不想走了。”
马利克所谓的天才似乎仅限于音乐感和某些微小的画面调度;他总是想让我们深思某些东西,而他的作品自身的轻浮却竭力阻止我们这么做。这种轻浮不是指关键场面的浅尝辄止,这是他永远不会做的事;《猎人之夜》和《成功之甜味》那些位于素材尽头,只拍到一秒钟的节点性镜头并不阻碍这些电影成为伟大电影。他在他的首部电影里尝试了很难做到的事情,即以天真的文体支撑有意的俗艳,以此达到哲学的高度(极端但恰当的例子:《鬼怪屋》);像大概率会出现的那样,其结果是暴力地拼接起来的无稽的青春爱情片和平庸的连环杀手故事。真的,这是一个不错的组合(一些神怪桥段还为之增色不少),只不过接下来被马利克式田园美学和上流摄影彻底过度软化成了连诡异都算不上的东西。我们客观地评价它:这部电影应当算做不错的thriller,但如果要追求思想效果,我应该说(也许我有偏见?),看马利克不如去看伍迪·艾伦;《罪与恶》[1]也比他好。
B-/B
[1] 说到这部电影:有人觉得它探讨了道德意义上神的存在性;我觉得很可笑,因为这不是一个需要或可以被电影探讨的东西。这个人还说艾伦是文学家呢。
明明是穷凶极恶的反社会故事,偏偏拍得像是一首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少女天真无邪的旁白,对詹姆斯·迪恩轻嘲的致敬,才27岁的马力克就拍出了这样的处女作,我惟有流下不配为人的泪水...
居然把一个暗黑的故事拍的这么诗意,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后来韦斯·安德森以及True Romance的影子
旁人口中和杂志封面不断出现的James Dean,可以看到与“无因反叛”密切联系。森林生活的那段有马力克之后一贯的自然主义,之后的公路片部分的镜头则充满了诗意。结尾的镜头那份茫然和神秘真是太赞了。男主真的是Charlie Sheen的老爸啊,怪不得看着总有喜感……#HKIFF#
从处女作开始叙事就那么散文诗歌的形式了,配乐摄影皆美丽。
(8.5/10)马力克作为新好莱坞时期的导演,与同一时期大多数聚焦城市、街头、犯罪、反叛的故事不同,他更热衷自然田野风光里的浪漫与犯罪,逃命鸳鸯的情节更像是《邦妮与克莱德》的延续,但它更注重的是一种“心灵的逃亡”,像是六七十年代那种集体迷惘困惑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呈现,正如长像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主马丁·辛,传达出的是类似的情绪。对于空镜头的迷恋,是马力克的一大癖好。
马力克对于机械与自然的诗意刻画,女主单纯的画外音冲淡了这个邦妮与克莱德式故事的暴力与悲剧意味。童声下的火光,借用圣经之典。童年的终结、成长仪式前夕的狂欢。也是影片的第一次置换:村镇空间至自然乡野。那么结尾爵士乐下的二人拥舞,则是它的终结。是宿命的,如同塞林格笔下最终回到家的霍尔顿
第一部马力克从处女作开始。显然是模仿《邦妮和克莱德》的模式。令我吃惊的是全片弥散开的纯真感——纯真的愿望与纯真的冲动——以这种人物的特殊质地而非复杂的心理描写(使观众认同),一举抹除了犯罪的不道德性。不就是垮掉的一代,不就是年轻人都避不开的绝望漩涡,但他们不同在被捕归案后坦然以对,像是一眼看到了人生这场不着边际的喜剧的结尾。那个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人,他长得不像一条狗。他干过垃圾工,当过农场的牛仔,他爱过、杀过、放肆过,他在这片恶土上出生、成长并死去。
我想写电影评论❌评论文章✅//这种无所谓的基调是因为导演看了原型的访谈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对死狗的开玩笑是不尊重生命的开始,但也就是这样了。没有对此(人与社会)的挖掘,只是表现出来。女生从女仆那里开始想离开,因为不杀人了,唯一的乐趣、兴奋点都没了,但也只是这样;电影报告、电影评论、评论文章、理论文章。我写的应该算电影报告或评论文章。因为不全面也只适合看过电影的人。;剧中男主如果空虚,女生要离开,他应该慌乱中出错才对,这时候还开挂就离谱;一部电影原来的戏剧功能都无法实现,都可以拍出这种无所谓的状态,演员在里面玩过家家。
50年代末期充斥着自以为是詹姆斯迪恩的阿飞少年的美国中部是多么的浪漫又可怕啊!
我已经成马力克老师的脑残粉了好吧~这类嬉皮公路片和他的气质好搭,结尾茜茜史派克一句“我和我辩护律师的儿子结婚”又让我找到了《新世界》那个诗意到醍醐灌顶结尾的感觉,依旧是一个并不遥远却隔着一层滤镜的现实,真的好迷人~俺就吃这一套
文艺版的邦妮克莱德,原来马利克从处女作开始就对这种喃喃自语的旁白有特殊的爱啊。马丁辛死到临头还要理头毛,詹姆斯迪恩躺枪。茜茜·斯派塞克其实那个时候已经24岁了,演14岁少女不在话下,你看这就是瘦的好处。。
我当年见过这片的ost居然没买!蒙大拿的badlands是人性中的崎岖跟荒凉,冷漠疏离满不在乎。kit和Molly这种在cm里算是典型的sk,在这部电影里有一种孩子气的散漫,和孩子式的残忍。没有被社会人的规范束缚,他们是凭本能和天性在生活。
马老师长片处女作(谁看过那个传说中他之前拍的的短片?),小镇生活的主体一直延续到[生命之树],而自然描写则直接催生了神作[天堂之日]。这部片即使没找阿尔门德罗斯,摄影也够华丽了。这种茫然无所的“无因反抗”被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主不断加强。恰可看做是“漫长的六十年代”的结尾
茜茜·斯派塞克的旁白让这个残忍的故事变得好像小女生的童话,加上摄影上的功劳,你总觉得这像一部浪漫爱情电影。看马丁·辛赤膊在森林里奔跑总会想起《现代启示录》里神叨叨的样子。随手点随手看的害处就是看完才发现原来是马力克的片子。
当世界在你眼里只是一场游戏。
太美太冷静,马利克的处女作就显得如此灵动却深邃,他用诗意的镜头和叙事进行了完美甚至是可怕的道德视角置换,让观众在"恶人"还是"恶土"的判断中享受着纠结的思索。
太喜欢这片儿了,你可以说这是一场逃离之旅,逃离干枯贫瘠的生活,但逃离不了茫茫无际的荒原,你可以说这是一场无产阶级虚无主义的掠夺之旅,只为过眼云烟的拥有、漫无目的的来过。
1.马力克处女作,奠定风格:舒缓浅叙,精美摄影,诗意旁白,丛林与自然,内在的迷茫与异己感。2.质朴版[邦妮和克莱德],满溢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残忍。3.二人的亡命之旅一如马丁辛踩扁踢飞易拉罐般漫无目的。4.大火中的微缩房屋搭配童声圣歌,黑白照片配幻想独白。5.树屋,拿/掷/堆石头,车灯夜舞。(9.5/10)
属于特仑苏马力克的《无因的反叛》和《雌雄大盗》,最文艺小清新范儿的杀人事件,一点都不像70年代拍的。(电影资料馆)
青春的无因好像那只在沙土上打转的可乐瓶。个性的反叛又似那只睡在风里的无脚鸟。迷惘、自缚、醉生梦死,飘荡在田野里的枪声,回响着终将逝去的青春。黄沙漫漫,沙砾,钻入眼皮,朦胧里似乎瞧见了如花美眷破裂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