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电影,没有感觉什么种族歧视,我的带入角度竟然是那条狗
从小被训练出来的恐惧和对恐惧的歇斯底里的撕咬和疯狂,哪怕穷尽一生,能消除吗?
这只狗狗是做不到了,他发现黑人可能是好人,然后他对恐惧的对象confuse了,但是他依然恐惧,就好像人,治好了对噩梦里的对虫的恐惧,对软体动物的恐惧,对长辈的恐惧,对权威的恐惧,但是这个恐惧的来源是无法穷尽的
我们有出路吗?从小就不是一只生活在快乐和爱里的狗狗,有出路吗?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么?
本相具足,又来了,到底有没有本相具足?还是本性难移?
我可能两个都相信
看看我们的选择吧,是选择本性难移还是本相具足?两条路都挺难的。人生本来就挺难的,选一条自己佩服自己的路吧!
有些电影,你看完之后,会短暂失语和弃善。
比利·怀尔德的《控方证人》
塞缪尔·富勒的《白狗》
这两部电影,可以互为影评。
你想对法律呐喊的正义,狗,替你喊了。
狗想对人表达的委屈,证人,用刀完成了。
《白狗》的悲剧,反证了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法律,那些真正的幕后罪犯,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正义、自以为良善、自以为大爱的普通人,害死无辜的人,会更多。
坚持拯救白狗的3个人,都有堂堂的正确:
1. 黑人驯兽师,是为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大爱。
2. 白人女演员,是为了报答狗的救命之恩。
3. 动物演员培训所老板,是为了成全一黑一白两个年轻人,齐心合力的善良。
而,那个被白狗咬死在教堂的黑人,只能去上帝哪里,哭诉他的无辜和委屈了。
《控方证人》的悲剧,反证了良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靠法律,那些狡猾的真正罪犯,特别是,形象无辜、演技高超、更懂法律的帅哥,被判无罪、还能发财的机会,会更多。
骗情、杀人的被告,能脱罪,靠的是三招:
1. 用情,他对富婆用了真情,否则不可能骗人家改遗嘱,死后赠予他8万英镑。
2. 施恩,他对自己的妻子施恩,我把你从二战后德国废墟带到美国天堂,你要感恩,你要图报,你要为我牺牲。
3. 相信法律,他相信律师的职业、法官的公平、陪审团的权威,他靠程序正义,用妻子的伪证,脱了罪。
而,最后捅死他的那一刀,是导演的良心。
导演,宁愿取巧,宁愿狗血,宁愿暴力,也要让正义有能力、有办法惩罚恶人。
【备注】
两部电影都有强烈的副作用。
《控方证人》观后,你很难相信,帅哥有爱。
《白狗》看完,你更难接受,女人养狗。
结尾白狗对白人的反噬在意料之外,但是这种意外反而拉低了电影立意,它相当于最终选择让暴力回归暴力,以暴力反抗暴力,反而将真正的种族矛盾抛到了一边,一方面它论证一种黑白人种种族和平相处的可能性走向失败,另一方面,以暴力报复暴力从艺术层面,似乎不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部作品里,白狗既是白人暴力的受害者,也是白人暴力的施暴者,更是经受白人暴力后的报复者,白狗的逻辑被画了一个圆,但种族的暴力并没有。当这种激烈的、无法调和的种族矛盾和暴力成为一种绝对矛盾,它才能够更好的映射现实,这种激烈无法折中,无法以一种对白人化身也同时是白人暴力的受害者——白狗,温柔的善意的期待的调教改变这种暴力的根本矛盾,更没有逻辑让白狗意识到它被训练的对黑人暴力本能成为一种错误,它以何种逻辑来纠正这种错误?电影并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表达清楚,反而转头将矛盾回归到讨论化身种族暴力分子的“白狗”作为受害者以难以解释的逻辑反噬种族暴力的始作俑者——白人,这反而落了下乘。
它的题材和立意在电影的表达过程中其实是出色的,但是最终不可避免成为一部在我看来的关于白狗的传记电影,尽管它同样高水准,甚至是导演无意识中促成了这种表达结果的形成。
太过震撼,节奏控制得很好,我一直认为电影是一门玩弄人心的艺术,几分几秒该表现什么场景,什么时候观众疲劳了需要情节来个大反转导演都应该算好,这样才能让观众整部影片看下来一直被情节吸引,最终在滚字幕的时候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太牛逼了。而这部白狗,就是一部教科书式的作品!满分💯。
电影前半部分循序渐进,从咬死开从咬死开清洁车的黑人大叔,到咬死拍电影的黑人搭档让人意识到了,这是一条会咬黑人的狗,然后,电影到了一个高潮就是,它逃出了笼子,然后在光天化日之下,在一个,教堂这么神圣的地方咬死了黑人,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对观众打击是非常大的。从这里让观众意识到了,种族歧视是多么的可怕,导演通过把这种恐怖的黑色的东西,转移到了一条凶猛的动物身上,以此来影射种族歧视,这种思想一旦被传播开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让人不寒而栗。至少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看完之后,我会感到,如果我被灌输了这种种族歧视,我是否也会像这条白狗一样去攻击别人?联想到电影中恐怖的画面,我立马打消这种种族歧视的念头,我觉着是导演非常高明的一点。
导演,另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电影的结尾,当我第一次看完电影结尾,我始终无法想明白,这狗为什么会攻击白人?当我看了一些人的解释之后,我觉得比较有道理的一条,是说白狗突然意识到了,之前,赡养他的,白人主人,才是真正的恶魔。此时的白狗变成了正义的化身,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其实表达了所有黑人心中的不满,最终,以他自己死亡的悲剧,再次警示世人,种族歧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导演又在这个地方,让人加深了印象,不得不说,这个导演实在是太高明了。
(以上文字,我是通过讯飞输入法输入的,所以看起来会有点口语化,但我觉得真的很方便)
绝对的杰作。异常深刻。
麦克尼科尔是童星出身,拍摄本片之时年方二十稚气未消倒也说得通,不过找部十年后影片截图再看,发现她确实有与莎莉菲尔德在“熟龄娃娃脸女王”上一争高下的实力!回到影片。其实演到女主与黑人驯兽师对白引出“白狗非是恶魔,种歧才是祸首”之后,主题已经讲透,寓意已经显白,作比美国劣根的理念发展空间已不复存在。后面是否能把白狗训回正常状态,也只是单纯与观众心理互动的叙事悬念。更何况,最后白狗那变色一扑,其实并没有交代清楚移仇的原理,更像是在硬性配合导演自身的保守强硬理念,并吐槽左派的思维偏于天真——参考富勒好友福特的双虎屠龙!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81206918/
影片里那些喂狗的食物都太不健康了
由一条狗带出种族歧视这个话题,比Spike Lee高明多了...
白狗只是白人极端价值观的外在展现,狗没有错,白人才有错。阶级斗争的狗呢?还在深深地隐藏着。墙头草两边倒,阶级斗争的走狗是看风使舵两边咬,真是丑恶的人性。人类喜欢拿颜色说事儿,颜色革命也好。红色独裁、白色恐怖莫不是如此。非此即彼的我们,动辄出口傻逼,话一出口,自己就先傻逼了
f5342c2d49
丧心病狂的种族主义者把狗狗训练成专咬黑人的“白狗”,而罪责由谁来承担都不必继续多说。这不是隐喻和夸大的想象,是发生在珍·茜宝和她当时的丈夫罗曼·加里身上真实的故事。那个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头说的"the best"应该是我听过最让人胆寒的台词了,看完几天过去了仍旧无法平息
4.5 简洁高效、干脆有力。用一条狗就能拍出极度惊悚的黑色B级片,在高度类型化的同时高度寓言体,如此复杂深刻的种族观念竟然能以如此高的速率埋进去:狗之牙既是种族迫害,亦是种族反噬。某种意义上可和《逃出绝命镇》构成对比,富勒在气质上偏于粗陋、严肃,而乔丹·皮尔则是精致的幽默感,但都能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发出猛烈的声音。
童年阴影是可以抹杀的,但是抹杀的同时,另一心魔也随之出现。
福勒牛逼的地方在于把影片拍得紧张感十足,时刻刺激观众的神经、这种动物戏难拍,尤其还是个呲着獠牙的恶兽。白狗与黑人小孩同在一个镜头那场张力十足。很精彩的故事。暗喻自不用说。黑与白,不同的世界。
三星半
白狗的双重含义 那时的种族主义! 白狗却成了牺牲品~ ps:这狗十分英俊~
題材取勝.
那个时候的恐怖片还是很深刻的 不像现在基本上就是为了吓人而吓人
故事简单粗暴,但那种生猛的张力让你观影全程屏息凝神,种族主义与人性(犬性)改造的母题,配合着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和音效,直击人心。最棒的一幕在于出走的白狗与黑人小孩的几乎相遇,实在是玩弄人心的妙招。
狗狗的演技真好!比里面每个演员都精彩!电影比较刻意,好在小说的寓意足够深刻
在剧本的写作技巧上,预告用的很巧妙,形成的戏剧悬念一直让观众保持着好奇心,白狗似乎时刻都可能攻击人,这种悬念一直保持到了电影的最后一秒,还是这样一个黑色的结局,这个种族主义的故事在主题上的影射和解读就更加高明了。
配乐和上帝视角
这只狗演的真好!
看过的最佳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居然是动物演的!莫里康尼的配乐在两个层面上有效:沉默白狗的代言;旁观者的悲悯之情。最终白狗反噬白老头,其实是误认为过去的主人,警世之意昭然若揭。女主角和剧中角色一样,当真是无聊的花瓶,陪衬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