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实在算不上是黑泽明的上乘作品。 首先,这部电影我个人的理解是:“电车白痴”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出人们的丑恶。 但大部分时间,主角都不在场;只是简单地展现废墟里面人们的生活。 片子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没有季节的小墟》;这个名称符合群像戏的定位,但隐隐感觉有些奇怪。 我不知道有没有资格评价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影片票房糟糕,艺术性也有些失败。 画质清晰度很低;翻译感觉还可以,我毕竟没有学过日语。 男主的戏份在片中少得可怜;因此,对于人物的塑造,电影做得很失败。(因为戏份少,塑造的空间也就少。) 电影里面的日本底层社会,感觉很丑陋可怕;后期里面的演员化着很浓的妆,很像僵尸。 片子的人物关系也混乱,我弄不清;要是放到一个大家庭里,在进一步揭露他们身上的矛盾与可悲,兴许就更好了(类似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电车狂》是一部神奇的作品,是一部不管之于电影艺术或电影史都足以选入教材的影片。
从时间线上来看它是一条中轴线,分割了黑泽明五十年的导演生涯,从1943的《资三四郎》到1993的《袅袅夕阳情》。
从电影的产业的技术进步上来说它是一道分水岭,从熟悉的黑白世界进入未知的彩色世界(该片为黑泽先生指导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同时该片也代表着黑泽明人生与导演生涯的转折点,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一场梦寐以求的翻身仗。
该影片拍摄时正是处于黑泽明导演生涯乃至人生的灰暗时刻,与老东家决裂,踌躇满志的准备征服好莱坞最后却被福克斯扫地出门,与挚友兼老搭档三船的分道扬镳甚至最后老死不相往来,同时时值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视产业严重冲击电影产业(对于视电影为生命的黑泽明的打击可想而知),而新生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这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在对他说:你已经老了老家伙,你这条老狗快滚回家吧。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上了赌桌,本以为合四骑士之力应该收获胜利与赞美。但结果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显而易见当时的他输的很惨甚至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票房与观众口碑双双扑街)。
究其失败的原因,正是本片所表达出的现实主义,而这也许正是黑泽明这个武士骨子里的倔强。
他想表达的是这个老家伙所见到和所理解的真实的世界。他告诉人们这就是现实,现实不是政治家嘴里的人人平等,不是资本家嘴里的人人自由,不是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不是虚无主义者的画地为牢。
现实是乞讨的父子,父亲在幻想中给男孩盖一栋最美最宜居的房子;现实是一个不定时抽搐的温良上班族与他恶虎般的妻子,而她的妻子未曾在苦难的岁月里嫌弃他并曾与他同甘共苦;现实是一对搬砖的酒蒙子朋友与他们俩共同的红黄cp妻子;现实是如佛陀一般对世人慈悲的老先生;现实是因妻子出轨而精神枯死的年老鲜肉;现实是不停喜当爹,但对孩子依然有爱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刷子工匠;现实是被姨父剥削而不停工作最后还被强奸怀孕的悲惨少女;现实是同情着这个悲惨少女并喜欢着她的正能量送酒青年;现实是日复一日开着空气列车穿行于这地狱般现实的痴傻少年;现实就是这是个操蛋的世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而表现这个操蛋世界的作品还要被冠之以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所表达的复杂与无奈。
而结尾我们所看到的五彩斑斓的图画也许正代表着黑泽明这个武士的温柔。他或许想成为一辆列车司机,把苦难的人们载到那没有苦难的地方。
也许之后两位小迷弟科波拉与卢卡斯所看重与崇拜的何尝不是这个老武士身上所散发出的温柔与倔强。
最后问题来了,当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你会怎么办?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仅以此文献给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永远的武士、第一个打破东西方审美壁垒并站在导演崇拜链最顶端的男人——黑泽明先生。
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电影。
中世纪教堂里的琉璃彩窗 让穿透的阳光染上明媚的色彩 温暖信仰者的心灵
电车狂人夜晚归家时 胸前摇晃的手电筒穿透门框玻璃上贴的彩色电车涂鸦 光束在另一面墙上摇晃着 整个屋子顿时五彩斑斓 伴着随之而过的电车声 将这个世界所有的痛苦淹没在黑暗中
看得非常心酸 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的故事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可以靠着构建心中那栋理想的房屋而活着 而在精神匮乏的今天 我们靠什么支撑着自己呢
片中的小人物卑微到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 日复一日活得如同行尸走肉 单调重复 可他们也许就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要活着 更不要求活着有意义 对他们来说 一顿饱饭 一次纵欲 就是生活 活着 就是生活
片中胜子被舅舅侵犯的场景像极了《红高粱》里我奶奶和我爷爷在高粱地里的偷情的一幕 铺满屏幕的大红色调 人的情欲 胜子这样的行凶者 又何尝不是曾经乖巧懂事的女儿 让我想起相似的《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看似老实巴交的岛先生 因为同事对其‘母老虎’一般的妻子的羞辱而大动干戈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看到别人生活中所有的故事 因此善良和理解才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好的处事之道
人总是会把自己的懦弱归结于别人的过错 犹如想自杀的职员 对帮助过自己的医生翻脸不认人 尽管只是一个让他放弃轻身念头的权宜之计 人性的脆弱 丑恶一览无余
过分鲜艳的太阳 云彩 月亮构成的背景布好似《梦》中独有的超现实主义色调
大智若愚的老人 彩色的电车墙🚃 黑泽的现实主义无论何时都还是闪耀着一丝希望 那些孩童的涂鸦是不是喜欢作画的黑泽的作品呢 我想他可能想过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作品中 现实便可随遇而安 然而上帝并没有成全他 而是给他留了希望
下层棚户区里的各色人等——痴呆电车狂人、醉酒后换妻的苦力、糟蹋侄女的强奸犯、流浪汉一大一小、发呆的落寞文人、不在乎妻子婚外情的手艺人、等等,导演到底想说什么啊?整部戏既没有多么高尚正向的人和事,坏人似乎也没怎么被惩戒。话说回来,从电车狂的视线看出去,其实也没什么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他觉得自己每天开行虚拟电车是最正常不过的,其他的人反而虚度光阴瞎操心,哪边是真哪边是假呢。电车狂的生活真是简单又快乐啊,就是辛苦了他的母亲。 2个多小时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开着放映,偶尔扫一眼也没耽误剧情。豆瓣给8.0高分的人都看懂了?我写完这句话就去看看。
#资料馆留影之黑泽明回顾展#被忽视的经典,也是泽皇第一部彩色片,看完后才明白为何泽皇倍受打击,以至于当时要轻生泻恨了,这分明就是泽皇现实主义题材的集大成之作呀,那么精致用心,八个故事线并行不悖,最终汇聚在一起,如星月一般闪耀,宛若《悲惨世界》的经典篇章,却被观众冷落遭遇票房惨败,搁谁谁也受不鸟呀!当然这部经典的确太文艺太深沉了,多线交叉叙事也容易让观众失去耐心,有些段落又太沉重,比如流浪汉父子的悲催生活,比如无良姨夫强奸外甥女,比如那个总是活在自己的电车世界中的傻小子……可是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呀,泽皇有勇气把它们纪录下来,我们为什么没勇气没耐心欣赏完呢?
“难道我要拍一辈子打打杀杀的武士片直到死吗?”妄想这应该是时年60岁的黑泽明最痛苦的疑问。能不能拍一部勇敢揭开日本国民伤疤,反映当下社会现状的电影,就做皇帝新衣里那个诚实的孩子,哪怕最后死了,也应当是有价值且无憾的吧?于是,他拍了这部影片。这是他为数不多的“无主线”类电影,直接损害的就是观影乐趣,当然天皇的初衷就不是讨好献媚。开篇我们强烈觉得家有电车傻儿的妈妈真是无奈不幸,接着看到处于社会底层的日本贫民,男人酗酒懒惰,女人水性杨花,人们除了整日空做白日梦,就是男女偷腥乱伦背叛,每个人都不满现状,但始终没有人真正动手改变,结果恶性循环,越来越差,相反唯独电车傻儿“事无巨细,每日不辍”的真正劳作,病痛之家反倒是最轻松和谐的地方了,麻痹期的日本人时下怎么可能接受这巨大的讽刺呢?于是,黑泽对赌失败了。
母子二人跪坐祈佛,声音越来越大,随后母亲噙着泪水望向沉浸在幻想世界的儿子,身后的窗户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电车——黑泽明以这样一组镜头作为电影的开头,用摄影机照亮了那片隐藏在高楼大厦阴影中的废墟。被强暴时一声不吭的植物女,住在破车中、依靠乞讨存活的父子,不停换着新欢的女人——如黑泽明的《生之欲》、《野良犬》一样始终关注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市井小人物,让我不由得想起今村的《楢山节考》。只不过,黑泽明的现实剧中往往充斥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他将斑斓的色彩赋予给那些穷苦者、为虚无缥缈的电车配上音效、让没有房子的乞丐在梦中中拥有豪宅,用一点点超现实主义手法构建他们渴望的生活。看着他们那如烂泥一般的生活,突然觉得像小六一样活在虚拟的世界是多么幸福。
7/10。梦幻运用在现实场景中描绘人性迷失,爱做白日梦的乞丐父亲始终不外出工作,时刻幻想自己设计有葱绿草坪的白色别墅幸福度日,甚至把被食物毒死的儿子的浅坟形容成美丽游泳池!智障学生每日风雨无阻地扮演电车司机,墙壁上贴满线条单纯的蜡笔画,片中充满热情的想象世界与灰暗无光的现实不断切换。
结尾贡献影史最美一幕之一,看到几近落泪。“电车白痴”的理想世界有多美丽,舞台置景中展现的多面卑微现实就有多残酷。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却导致了他人生最灰暗的自杀时刻,电影内外的对照因为这个意外被成倍加强。如果《红胡子》的理想主义之歌还抱有希望之音,《电车狂》则是多年后变奏的一曲悲歌(电车白痴的扮演者,是红胡子中被救起的小老鼠)。黑泽明曾是红胡子,这时则是电车狂,结尾的梦幻一幕,是他给自己理想的缅怀。电影由「四骑士」共同企划,让这悲歌更意味深长。
空想建筑设计师父子和没煮熟的鱼,功能性抽搐上班族和他真爱的恶妻,红黄交换夫妇蓝领酒友,万事屋街坊老医匠照顾众生,无法选择原谅的枯败丈夫,由信任维系的百家子亲情,想杀死你只是因为不想你忘记我,空气列车员返工又一天。被彩色化的世态炎凉,好看
創造力流失、无人喝彩的愤怒和對生活的一再失望,每一项都是无解的大问题,每一项都足夠令黑澤明拿起刀片了
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传说中让他一败涂地差点要自杀的电影… 其实还不错,只是可能线索太多了有点散,情节不如以往的作品中"讲故事"那样紧凑 PS:黑泽明补课至此正式告一段落,我承认我快啃不动了…
7.5/10。观影前遇到资料馆沙丹先生讲解,十分受益。《电车狂》原来是让黑泽明试图自杀的导火索,因为1967年拍《虎虎虎》被换掉,然后拍这部又票房失利,导致他状态很差。沙丹先生提示,这部电影开启了他后期作品的风格,简言之就是“丧”。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片会票房惨败:虽然色彩明艳,光线充足,但展现得却是有如人间地狱的情景,每一个家庭都像是一个伤口,越看越觉得惨不忍睹。究竟有没有必要拍得如此惨淡呢?他们靠喝酒,出轨,说闲话,自我安慰,压榨别人,暴怒活下去,可是却从来没有(或者没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被嘲笑的智障男孩无异。但智障男孩家里四面墙上糊着的无数彩色蜡笔画,却又似乎暗示着,如果能自得其乐,身为“弱者”生活下去也没问题。善于幻想,在现实中却一塌糊涂的流浪汉让我十分难受。
黑泽明想抓住第一个彩色机会刻画众生百态,把故事搬到了一个狭小的剧场,但最终拍成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混搭的短片合集。单个故事的张力被整体的杂乱拖得晕头转向,鸡零狗碎的视角带着空地中央三姑六婆的嚼舌之气,再如何深沉也失了法度,让人既唏嘘也索然。
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口碑、票房双双遭遇滑铁卢!整体比较冗长枯燥,主题晦涩(不太懂是魔幻超现实还是要表现底层小人物在时代发展下的贫苦)但色彩运用很绝,类似风格布景在他之后的的很多电影(《梦》、《乱》...)中都有运用PS:《功夫》里众人在水龙头洗漱的场景跟本片里的很像...
从电车白痴起笔,写整个街区的底层人民生活状态。黑泽明没有用知识分子的眼光睥睨众生,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甚至不想用“平等”这个词,因为它好像是居高临下者发明来伪装姿态的(一个偏见)。摄影机是与人物在一起的。创作者理解、尊重那些善良的人,当然也没有刻意丑化恶人。贾樟柯曾赞美杨德昌的《一一》:“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我觉得他可能言过其实,因为《一一》展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剖面,而《电车狂》是那个世界的反面,合起来的这枚硬币才是完整的。
似曾相识的场景让我想起燕尾蝶里的Yen Town。对这片印象太差。
开头还以为口味突然变得小清新起来了,尼玛谁知后段开始妆化得比之前更恐怖了,直接能吓死人的好吗!全剧基本与片名无关,主角戏份远比所有人都少,不如改名为贫民窟的疯子们。继白痴之后另一部无法直视的片 ̄へ ̄
超现实主义,人道主义,疯癫的小人物群像。黑泽第一部彩色片,惊心动魄红黄蓝。陈凯歌拍《百花深处》也一定受此启发。
第一部彩片,艳丽的色彩与布景活脱脱一具华丽巨大的当代艺术品。剧情基本上就是最底层的翻版,看不见出口的绝望,一如当时的黑泽自身。可惜这样好的舞台缺乏三船这般闪光的演员,也难怪票房惨败了
重看。终于把这个混乱的群戏看完了。老黑对底层人民的不带任何人格上的同情啊,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同时期全世界的ZUO派运动的失败导致的,全片对于整个社会的描写堪称绝望。就算是体制吃人,可人自己天生的“劣等”却没办法消除,绝望到头了。这也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地方。虽然老黑还算是带有一点艺术家的公平,在他的作品里,人类几乎不分国界,都有着缺陷(德尔苏有点意外),但总归太右了。其他视听层面的事儿,,,声音做得很好。
2018.12.08在电影资料馆。和《我对青春无悔》一起看的,看完都很伤感。都是非常精彩的大师之作。奇爱葛格说这是黑泽明第一部彩色电影。底层人民的苦难总是让我共情。那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带着讨饭的儿子幻想造房子还有游泳池。缤纷奇幻的色彩和配乐带着戏谑。他们除了食物之外最大的刚需就是住所了。那个给盗贼钱也不指认偷盗的老人就像耶稣。他敢举着伞劝醉酒舞剑发狂的年轻人,他在乞丐父亲儿子病死后给了他一盏小灯。还有那个永远低着头驼背很厉害的女孩子也让我印象深刻。都是底层人民的日常心酸,日复一日生活在泥淖中的人是感觉不到的,否则这样的生活该如何为继,只有观者在经过剪裁和浓缩的影像中才会落泪。
赴美遇挫回国继续《红胡子》的人间疾苦模式,用救出的小老鼠扮演痴傻《电车狂》带出这部转折又可谓传奇的作品。尽管有四大导演的天团制片,但没有了御用演员太实验和超现实的舞台风格,通俗的观赏性下降市场口碑惨败,随后黑泽明甚至自杀未遂无片可拍。第一部彩色电影最绚丽的却是开头结尾的稚嫩和挚爱的绘画,最美好先进的是需要脑补的幻想虚假之物。通篇脏乱差的贫民窟没有季节的废墟破屋和没有希望疯癫丧惨的多组人物,拍摄大多是在简陋场景内的长镜头完成辅以不同的剪辑手法和景深构图,失败但没有失心,戏里戏外奈何一个悲啊。资料馆胶片版。
一点点超现实主义的运用,每个小故事的描述和整体结构的编排,让本片和《低下层》比起来高明很多,更加动人。超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是可以并存的,背景那些浓郁的色块,舞台剧场式的布景和故事的荒诞相得益彰,笑和泪贯穿始终。商业的失败真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