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愤怒的公牛》其实是一部和拳击无关的拳击电影
前段时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大火,印度国宝级男演员阿米尔·汗在影片里的精彩演出也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阿米尔·汗先分别完成了角色19岁以及55岁的戏份,两者之间体重相差28公斤。不过类似的情况其实著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早在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中就经历过,影片中罗伯特·德尼罗为了更好的扮演老年的杰克·拉莫塔特意创记录性地增重60磅。而片中罗伯特·德尼罗极为精彩的演出不仅为电影增色不少也为他获得了一个小金人。
该片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的是一代拳王杰克·拉莫塔一生中从成功到失败的过程。当时的导演马丁·斯科赛斯因为前一部电影《纽约,纽约》的失败而饱受疾病和毒品的困扰,罗伯特·德尼罗去病房看望他时把杰克·拉莫塔的传记扔在病床上说我们应该拍这个。斯科赛斯由于被杰克·拉莫塔的故事打动最终决定开拍,事实证明这部经典的作品也完成了马丁·斯科赛斯自我的救赎。随后更是不断拍出了《好家伙》、《华尔街之狼》、《无间行者》、《纽约黑帮》等一系列卖座又好看的作品。然而我觉得《愤怒的公牛》依旧是他最好的作品,这和电影的受欢迎以及票房没有关系,有点像中国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只是在后续作品的创作上马丁·斯科赛斯似乎更出色些。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看做是一部关于拳击的电影。尤其是年轻些的观众很有可能是看过《洛奇》、《百万美元宝贝》、《拳王阿里》等非常优秀的拳击电影之后听说有一部叫做《愤怒的公牛》也很经典便去看看,结果很有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部电影既没有大量的拳击打斗场面也没有激励人心的励志。准确的说其实《愤怒的公牛》不是一部拳击电影,只是运用拳击这一题材表现一个在生活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男人寻求惩罚和救赎的故事。
把眼光放在电影关于拳击的场景上是不能完全感受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的,尽管在当时影片对于拳击打斗场面的拍摄在当时是极其出色的。大约只有10分钟左右的拳击镜头斯科赛斯原本打算花2周拍完,而实际上花了将近10周。斯科赛斯只用了一个摄像机拍摄,而且在擂台上近距离拍摄,让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激烈的打斗,他还在这些镜头里加入了大量特效和和各种人群的嘈杂声、动物的叫声、闪光灯爆破的声音,最后修恩梅克进行了出色的剪辑。最关键的是片中展现的血腥也是当时前所未有的,影片之所以选择拍成黑白片,除了因为拳击手套颜色会让影片底片将来会褪色以外,用彩色会过于展现血腥的场面也是一部分原因。
这些技术在当时都算是最顶尖的技巧,然而对于30几年之后我们来说确实有些过时。然而评价一部电影必须考虑考时代的背景,否则诸如像豆瓣里排名非常靠前的一个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拳击戏太假了,演了些什么鸡巴东西,隔着20厘米呢就装被打脸了,剧组不给报医药费那俩逼钱还是咋地?你们就这态度还拍鸡毛电影呢?”。可能在30年后我们在《阿凡达》底下也能看到类似的评论:“这电影用的什么烂技术啊,当时剧组没钱了么,假的还不如在家看电视呢,那时候的人是不是不会看电影啊,不然怎么可能让这部电影在电影票房第一名呆这么久。“然而我想现在应该没有人会这么评价《阿凡达》吧。
电影其实注重描述了杰克的生活,而拳击场上发生的一切更像是他对生活里遭遇的发泄。电影上映之前斯科赛斯甚至担心电影能不能顺利播出,他担心的自然不是因为电影过于血腥,而是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尽管他已经十分隐晦了。
导演马丁·斯科赛斯作为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在他的电影作品里几乎都透露着宗教以及意大利裔文化对他的影响。影片里的杰克对女人其实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弗洛伊德把这种心态叫做”圣母妓女情结“。在杰克眼里没有失身的女子是完美的女性,而和他发生关系之后就变成了怀疑的对象。所以在整部电影里可以看到导演用了大量杰克怀疑妻子不忠的镜头表现这种心态,其中在影片开头杰克对前任妻子所说的牛排烤老了就失去了意义其实就十分明显的告诉我们主人公有这种奇怪的心态。
导演并没有打算把杰克塑造成一个英勇的拳击手,而是像塑造一个自卑,害怕以及性无能的男人。性无能的问题可能很多观众没有看出来,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注意到。但后来在罗杰的影评以及一些影评资料里发觉了这一点(可能由于审查等原因导演没有明显交代相关背景,就算是杰克有这种心态也是隐晦的表达)。童年悲惨的遭遇使得杰克拥有了病态的心态,而杰克处理问题的办法就是使用暴力。
拳击就是杰克使用暴力最好的舞台。影片中杰克的妻子提到了他的一个对手挺帅的,杰克便勃然大怒,不仅对维琪大发脾气,在拳击场上也把对手的脸打了个稀巴烂。打完比赛后,杰克没有第一时间看对手和观众,而是看向了他的妻子。这里就很好的体现了杰克如何用拳击对抗自己的生活的。
影片里的杰克没有办法信任女人,即使是他深爱的妻子。他对妻子强烈的占有欲以及自己对性的恐惧让他变得不可理喻,无法沟通,而拳击便成为他唯一发泄的途径。童年遭遇产生的病态心理、不可理喻的家庭暴力、令人心寒的嫉妒。这些或许才是影片通过杰克的行为真正想试图传达的东西。如果你读过《奥赛罗》或许更加可以理解这种嫉妒情绪有多么可怕。对这里不太明白这些背景的观众可能会对杰克的行为感到奇怪,甚至觉得电影讲的故事没什么逻辑,这其实和当时话题的敏感不无关系。
杰克作为暴力的施行者却也是一个受害者,我们从他在拳击场上好几次被动的接受对手的殴打却怎么都不愿意倒下便可以感受的出来他有多么的痛苦。影片最后也对杰克进行了救赎,在街道上拥抱自己的弟弟祈求原谅是一种救赎,在化妆间对着镜子背诵《码头风云》里是台词也是一种救赎。杰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有自己明白,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实现救赎。
"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不安与无畏、冷淡与狂热混合的矛盾体,任命运风生水起或急转直下,他永远只是一头愤怒的公牛。"
2 ) “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
评分:4/5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Peprika
(标题自拟)
《愤怒的公牛》不单单是一部讲拳击的电影,它更多是关于一个躁动嫉妒、冲动危险的人,在拳击场上被迫去忏悔改过的故事。剧本完全不在乎拳击场上的打斗细节,毕竟,与其说杰克·拉莫塔是在用拳头战斗,不如说他是在用心中的恐惧驱动自己笑傲擂台。
当他的妻子维姬说他的对手长得不错(good-looking)时,毫无疑问他被激怒了,在比赛中将对手的脸打成了一团浆糊。观众席上,一名黑手党老大俯身对他的手下说,“他再也没有原来的漂亮脸蛋了”。给对手的惩罚结束后,杰克(罗伯特·德尼罗 饰)没有看向他的对手,而是望着他妻子(凯茜·莫拉蒂 饰)的眼睛,而后者也是心领神会。
马丁·斯科塞斯这部1980年上映的电影在三项民意调查中被评为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但当他在制作这部电影时,他很想知道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最终能否上映,“我们感觉这是为我们自己拍摄的电影”。斯科塞斯和德尼罗一直在阅读杰克·拉莫塔的自传,这位重量级拳王与舒格·雷·罗宾逊的比赛一度成为了40-50年代的传奇故事。他们邀请《出租车司机》的编辑保罗·施拉德来撰写剧本。但在当时,这个项目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斯科塞斯和德尼罗忙着他们另一个野心勃勃但抓不着重点的音乐剧《纽约,纽约》,更糟糕的是,斯科塞斯染上了毒瘾而萎靡不振。德尼罗在看望他这位老朋友时将拉莫塔的自传扔在了斯科塞斯的床上,“我觉得我们应该搞这个”。电影剧本后来又交给麦迪克·马丁(《穷街陋巷》编剧)进一步打磨,这一切俨然成就了斯科塞斯的疗养与重生。
归功于男主角德尼罗和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这部影片在奥斯卡一举拿下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剪辑两个奖项,同时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乔·佩西)、最佳女配角(莫拉蒂)的提名。它并不像一部“普通人”眼中的最佳影片,但时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对于斯科塞斯来说,拉莫塔的生活好像是贯穿他自己作品的永恒的主题,他剧本下的角色始终无法信任女性并与她们建立联系。驱动拉莫塔生活的不是拳击,而是他对妻子维姬的嫉妒痴迷和对性的恐惧。当他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他便被眼前这个15岁的酷酷的金发女孩迷住了,她远比她的真实年龄要成熟,在不少镜头中甚至比拉莫塔自己要高更健壮。
虽然影片中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她曾经对他不忠,但15岁的她已经开始和街头暴徒友好相处。在与拉莫塔第一次约会时,她水平凝视拉莫塔等着他主动出击的神态证明她是个自信的女人。19岁的莫拉蒂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女性在婚姻后期阶段的表演,这一点相当惊艳。
杰克对女性有一种矛盾心理,弗洛伊德称之为“”。对于拉莫塔来说,女人是难以接近的纯洁之物——但当她们(与男人)有了身体接触后,她们便变得可疑起来。在电影中,拉莫塔一直在幻想维姬对他不忠,以此来折磨自己。他扭曲了听到的每一个字,注意到的每一个眼神。他从来没抓到她不忠的证据,但他还是会家暴她,即便他手里没有证据,对他而言,怀疑便是她有罪的证据。
影片中最为亲密的两人无疑是拉莫塔和他的弟弟乔伊(乔·佩西 饰)。佩西拿到这个角色纯属运气。当德尼罗在B级电影里看到他后邀请他来试镜,那时的他甚至已经决定放弃做一名演员。电影中佩西与德尼罗的表演是对位而平等的;他们的争吵听起来像是种疯狂的音乐,比如杰克在乔伊的解释中逐渐迷失了方向的一场戏中,乔伊解释道,“你输了,你赢了。你赢了,你赢了。不管怎样,你赢了”。还有杰克在修电视时之责乔伊和维姬暧昧不清的关系,“或许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些对话反映了斯科塞斯童年时代的小意大利,正如杰克告诉他的第一任妻子,牛排煎得太熟“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与计划中的两周相比,拳击场景花了斯科塞斯10周时间拍摄。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了这些像科幻电影中一样多的特效。配乐巧妙地将人群的噪声、动物的叫声、鸟鸣声和闪光灯的光栅爆炸声(实际上是玻璃板被砸碎的声音)结合在一起。我们并不会下意识地去辨别我们所听到的一切,而那种氛围属实到位了。
拳击戏被分解成了几十个镜头,斯昆梅克没有按照出拳过程剪辑,而是直接展现一个个猛烈的砸拳动作。有时候摄像机离拳头只有几英寸近;与传统的拳击戏不同,斯科尔斯将画面收束在了擂台上,并且自由改变取景范围以满足电影的需要——有时幽闭而令人恐惧,有时弄成不自然的拉长状态。
打斗场面异常残酷。拉莫塔打得对手看起来很温顺。一拳又一拳在配乐的烘托下打击感十足,斯科塞斯使用隐藏在手套中的海绵和拳击手头发中的细管来喷射汗水和血液;这些拳击场面被打斗产生的液体浸湿。用黑白胶卷拍摄的一个很大原因便是斯科塞斯不愿意展示彩色照片上的所有的血。
影片中视觉效果最好的地方便是用慢动作来暗示高度紧绷的意识。正如《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比克尔以慢动作扫视纽约街头一样,拉莫塔同样专注地看着维姬,仿佛时间都要停滞一般。正常运动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而慢动作每秒则需要更多帧,因此放映它们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斯科塞斯巧妙地使用了每秒30或36帧这样的速度,使得当杰克因为维姬的行为变得偏执紧张时,我们可以充分感受那眯起的眼睛和不断燃烧的愤怒。
这部电影依照老年拉莫塔的生活进行场景划分。老年的拉莫塔变得又秃又胖,靠着讲段子经营夜总会,甚至流落到曼哈顿的脱衣舞俱乐部当主持人。当德尼罗增重时,电影暂停了拍摄,到后来他的大肚子就那么累赘搬挂在要带上。结尾部分描绘了他的绝望之情,他用拳头疯狂地砸向迈阿密监狱的墙壁,大声喊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不久之后,拉莫塔在纽约街头偶遇了他的弟弟,从两人温和的拥抱中缓缓流露出角色的救赎。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相当精彩,德尼罗坐在更衣室里对着镜子在背诵《码头风云》中的台词(“我本可以成为一名竞争者”)。并不是人们常常误解的那样,德尼罗在模仿白兰度,而是德尼罗饰演的拉莫塔在模仿白兰度饰演的特里·马洛伊。德尼罗本可以模仿得更出色,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愤怒的公牛”是电影中最痛苦、最令人心碎的嫉妒者的写照,是也我们这个时代的“奥赛罗”。这是我看到的讲述男性虐待女性的自卑、性萎靡和恐惧的最好的电影。拳击只是故事发生的场地,而不是电影的主题。拉莫塔以永不被击倒在擂台上而闻名。电影中有他被动倚靠站立,双手放在身边任由对手捶打自己的场面。我们能够明白他为什么没有倒下。他是伤得太重,没法让痛苦停下。
3 ) 《愤怒的公牛》:自虐狂、撒臆症、不回头
马丁•斯科塞斯接受奥斯卡招安的那一刻,估计很多他的影迷的感受都是五味杂陈,当然有欣慰,但也难免有失落。奥斯卡也扎针入肉,但疼只是疼一下,而斯科塞斯会划一道口子;奥斯卡是救赎,而斯科塞斯是解剖。两回事。所以对待一部《愤怒的公牛》,奥斯卡可以表彰德尼罗的热,却拒绝了斯科塞斯的冷。
杰克•拉莫塔是1949年的世界中量级拳击冠军,他写了一部自传,剖析了自己的一生。德尼罗把它推荐给斯科塞斯,三个意大利裔的纽约人的灵魂产生了共鸣。当时的斯科塞斯麻烦缠身,吸毒,然后离婚,濒临破产,看到这本自传,像是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
拉莫塔一路打上来,非常顺利,拳拳到肉的镜头在斯科塞斯的快速剪辑下极具张力,没办法,为了不让观众过于关注暴力,只好把全片的色彩调成了黑白。拉莫塔是个相信用拳头说话的人,所以当他抱怨自己的手小的像个娘们、打不上重量级时,那伤感可是发自肺腑的。
就算是他犯了错,为了前途和黑社会妥协打了一场假拳,但休息室中的抱头痛哭还是让我们原谅了他。什么是好人,犯了错,改正了,才是好人。成功需要代价,当拉莫塔挎上世界拳王的金腰带,走到角落向失败者表示安慰,一瞬间简直让人以为是在看励志片。
拳坛不是久留之地,拉莫塔的离开印证了海明威的名言: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他挺在拳击台边鼻口蹿血,不肯倒下,嘴里还骂骂咧咧,真是老美的一贯作风。但好在他还是坦然接受了,越混越差也无所谓,先是自己开夜总会,再是给人打工做脱口秀小丑,没看他怎么失落。
1980年离现在不远,就算电影说的是1940年代的事,再即便从“非女权主义”的角度讲,一个处在“事业上升期”的大老爷们打老婆也非常说不过去。就算维琪和他人的亲嘴有点小暧昧,但拉莫塔的干醋吃得还是相当让人摇头。
如果不一棍子打成小心眼的话,那么拉莫塔肯定就是在撒臆症。他越是专情于维琪越是疑神疑鬼,越是执着于拳击越是患得患失,越是纵情于声色越是内心空虚。拉莫塔在争名逐利的压力中迷失了自己,打老婆只是外在的表现之一。
没有回头路,只能往前扛,也许这就是生命的不圆满。这样的人,我们同情却无法同情得彻底,憎恨也无法憎恨得彻底。那种电影中见惯了的是非分明的英雄和恶棍,在这里全都不见,混合成一个拉莫塔,也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人无完人,每一个角色都会犯错,不犯错的人不可信。就像拉莫塔蹲了局子,以头撞墙,简直是自虐狂,但其实那不是忏悔,而是要让自己明白,我不是一个混蛋。所以再怎么灰,这个电影还是有正面的指向。每一个有梦想的人,背面就会有欲望;每一个努力过的人,背后就是挣扎。“人是否有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曾经是一个瞎子,我现在能看见了。”
4 ) 《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从成功走向失败(IMDB250 TOP 076)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7724812.htmlRaging Bull (1980)
这部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给我的感受并不好,大概我的理解力不够。如今看过第二遍后,还是同样的感觉,看来我也没有进步多少。或者是,本片真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电影讲述拳击手Jake LaMotta的二十年生活。Jake LaMotta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拳击手。他经常在拳击场上占据优势,却很少赢得比赛。因为赛场的胜负都由意大利黑帮掌控着,Jake LaMotta从来不向他们低头。Jake LaMotta原有一个妻子,可是他看上了邻居家的年轻女孩。通过他的一番努力,Jake LaMotta获得了女孩的心。接下来的几年,Jake LaMotta获得多次胜利,但从来没有获得挑战拳王的机会,这还是因为意大利黑帮。几年间,Jake LaMotta与年轻的女孩结婚了,并且有了孩子,弟弟也同他一样娶妻生子。一天,Jake LaMotta老婆因为生活寂寞,在酒吧里与黑帮男人消遣时被弟弟发现,使得弟弟对黑帮男人大打出手。事情解决后,Jake LaMotta同意与黑帮做交易——在一场比赛中放水。凭借这个交易,Jake LaMotta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挑战拳王的机会,而且他获得了成功,成为了新的拳王。胜利之后,Jake LaMotta发现了弟弟为了自己老婆与黑帮男人打架的事情,怀疑他们两人有不正当的关系。这些猜疑,使得Jake LaMotta对弟弟大打出手,他们兄弟彻底翻脸,弟弟从此离开了他。接下来的几年,Jake LaMotta赢了几次比赛,并在输掉拳王头衔后,告别了拳击。离开拳击后,Jake LaMotta开了一家酒店。可是没风光多久,Jake LaMotta就因为收留未成年人被抓了起来。出狱后的他,只能在小酒馆做司仪。一次偶遇弟弟后,他们终于和好如初,电影就结束了。
本片是一部传记性质的电影,讲述拳王Jake LaMotta的二十年生活。通过电影,可以了解他的辉煌与落魄、成功与失败。不过,这并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电影的主要人物是美国四十年代的中量级拳王,而且影片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暴力、疯狂、猜疑有关,这些对于我这个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来说太遥远了。我的观点是,只有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这样一部讲述与自己年代、生活都不相干人物的传记电影,是让我提不起任何兴趣的。
本片被称为佳作或者是经典,原因大多与剧情无关,而是Martin Scorsese很牛的拍摄技法与电影充满宗教性的主题。关于电影的拍摄技巧,网上有很多具体分析,不过在我来看却有些过度诠释的味道,如果一个画面能表达如此多的涵义,那导演岂不是神人?至于那具有宗教意味的主题,从片尾字幕打出的《圣经》段落就可以发现。只是这些,对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我来说是理解不透的。此外,电影探讨的关于毁灭与救赎的过程,是很多影片经常涉及到的话题,本片并不是唯一,没有必要将Jake LaMotta人生的大起大落过于神化。总之,作为一个电影门外汉,并没有感觉电影有多么的优秀与独特,我只能说:让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去喜欢吧,我是不喜欢!
虽然电影给我感觉一般,但是编导对于镜头和剪辑的运用依然让我印象深刻。整部电影的画面给人只有一种感觉——真实。拳击场上的血肉模糊、献血横飞,Jake LaMotta弟弟在酒吧里打架,Jake LaMotta与弟弟争执、吵架以及厮打,这些场景真实的有些残酷,仿佛发生在眼前一般。编导通过这些镜头的运用以及娴熟的剪辑技巧,使得影片有一种纪录片的真实感。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也让这部传记性质的电影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使得本片在传记电影中显得与众不同。
电影还有一处让我感到很有趣,即Jake LaMotta勾引自己第二任老婆上床的场景。从打球到领进屋内,从厨房到卧室,从搂腰到亲吻直到上床,这一步步的动作堪称经典。这是美国男人勾引女人上床的经典步骤,可以做教科书了。当然,这一切都要在女人默许的情况下。
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的表演。男主角Robert De Niro在本片的表演太恐怖,暴戾、猜疑、头脑简单、易怒的性格诠释的非常全面,他已经是Jake LaMotta的化身,而且与Robert De Niro在其他电影中的形象完全不同。Robert De Niro在本片中最值得倾佩的是体重的增减,这是糟蹋自己的身体,对此只能用“敬业”二字形容。Joe Pesci在本片的表演一点也不次于Robert De Niro,眼神、表情、动作以及与Robert De Niro的争吵,都演绎的非常完美,他就如Robert De Niro的亲兄弟一般,非常真实而可信。Cathy Moriarty在本片中是一个大美女,但是演技同样出色,不是花瓶式角色。虽然表现没有前两位出彩,但是同样演活了这个悲剧性的女人。
本片是一部公认的经典电影,但是我并不喜欢。整部电影我感受到的只是暴力与愤怒,以及一个拳击手从成功走向失败的过程,其他的什么也感受不到。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能人云亦云的违心说喜欢,要敢对经典说“不”,这是我看电影的准则。让喜欢的人喜欢去吧!
Cathy Moriarty
Cathy Moriarty
序列:0594
Raging.Bull.1980.BluRay.720p.x264.DTS-WiKi
2011-10-19
5 ) 学习雷锋好榜样
八场拳赛是这电影的主干,其他种种段落就依附着它,并由此展开去,发展成苍天大树。这些拳击戏,既完成叙事,又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形成主题。
第一场。
斯科塞斯在这里要传达的信息有几个。
1,杰克·拉莫塔的拳击风格以至于他的个人性格。他抗击打能力超凡,甚至有受虐嗜好,在第一个镜头中即有体现,同时他对于进攻的不顾一切,反映到性格中就是他对自己目标的坚持。
2,杰克·拉莫塔主要的外在矛盾,与黑社会之间————黑社会的操纵使他即便打倒对手也不能赢得比赛,输了比赛还不得安宁,暗处还有一张从天而降的椅子。可他只想依靠自己,不愿受制于人,再往下推一步,还是他的性格,也是老马建立形象的手段一种。
3,这第一场拳赛的现场出现了暴动场面,是8场拳赛中唯一出现的一次。老马制造的混乱感也是在为杰克·拉莫塔的整个混乱人生做一个铺垫,那个女人弹琴的镜头又暗合他所希望达到的宗教感。
第二场。
与糖果雷罗宾逊对打。完全体现杰克·拉莫塔的拳击实力,像一只凶猛的动物,在那个拉莫塔的升格镜头的背景声里,老马采用了很多动物的叫声。
糖果雷倒地后,接的拉莫塔的那个运动镜头,先正常速度再升格的速度再回到正常速度,情绪张力太强了。这个设计真天才。
打斗结束后,那个广播喇叭从天而降的镜头,是宣告杰克·拉莫塔具备足够能力成为拳王。
这场戏的前后是他的爱情戏段落,拳击手的身份让他获得了那个女孩的爱。(从开车带女孩兜风到带她回家那一段,是阐释男女情感关系最精准的电影片段之一)这一阶段他的人生是上扬的,尽管有其他种种问题暗存。
第三场。
还是与糖果雷对打。老马将拳击台拍成了一座炼狱,所有人都像被烈火炙烤,背景声里依旧夹杂野兽的叫声,但更惨烈。在这之前的一场戏,讲的是他的禁欲。可显然,即便他如此变态地掌控着自己,到这场比赛还是输了。斯科塞斯故意把杰克·拉莫塔挚爱的拳击变成一种痛苦折磨,这场比赛的结束,也是用了一个戛然而止的方式。
结束后在休息室里,杰克·拉莫塔第一次对自己有了反思,虽然这个粗鲁的家伙思维简单,智商也很成问题。 此时,他的人生从上扬变成了下坠。
电影看到这里是40分钟上下。拉莫塔实力毋庸置疑,却无路可走。
这场之后,算一个阶段结束。接下来那些动人的家庭录像,交织的是他的一场场胜利却无法获得冠军。必须要做出改变了。于是下一场拳击戏出场的是吉尼罗。这个角色巧妙地把拉莫塔妻子和黑帮都联系起来。
第四场。
这场的目的很简单,只为展现杰克·拉莫塔痛殴吉尼洛,拳拳砸在他脸上,鼻子也断折。胜利后拉莫塔朝台下妻子得意的笑。全是这个病人疯狂的嫉妒心和占有欲。
同时,增补叙事,使得黑社会更加渴望控制他。
这里他作为他自认为的胜利者,又上扬了。
第五场。
出卖自己,打假拳。所以那个黑社会老大才坐在台下,所以才有那个阴暗通道里两兄弟的振振有辞,所以开赛前他站在台上焦躁地走来走去。但是他终究守住了性格里的一个底线,绝对不为任何人倒下。
这场拳赛,他的人生当然是下坠的。
第六场。
他第一个世界冠军。这一场戏的含义其实都在比赛开始前的那个长镜头里,那镜头寓意着他的之前人生,在逼仄的休息室里热身,和弟弟、教练,接着整装,走过狭窄的寂静的常常的通道,踏上台阶,穿过人群的欢呼和掌声,来在拳台中央。镜头结尾处,摄影机不再紧紧跟随杰克·拉莫塔。而是远离,高高地俯拍他和他的拳台,个中意味不言而喻。
比赛开始的铃声一响,对手还来不及转身他便扑上去———他对这一天等得太久,付出太多,太渴望了,难怪。这场比赛的过程反而不需要一波三折,势如破竹是理所应当。
波德维尔说比赛胜利后杰克·拉莫塔主动拥抱对手是在暗示他的同性恋倾向,我不同意。一个人获得成功时会突然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善意和得意,并不难理解,也是对人物塑造的一个微妙补充。
状态呢,上扬。
第七场。
卫冕。在这场戏之前,他跟弟弟彻底决裂。所以他用了近乎自虐的方式卫冕。
这场的风格并不突出,它的意义在于阐释他的心境。因为这场戏的上一场和下一场都跟他弟弟有关。
到这里,是上扬还是下坠已经变得模糊了。胜利在手,可失去的更多。
第八场。
最后一场,又是糖果雷。开始前他的教练那一系列动作是斯科塞斯的有意为之,既像施洗又像遗体告别。
跟上一场相反,拉莫塔先暴击再受虐。第十三回合开始前,斯科塞斯设计了一个细节,拉莫塔的起身颤颤巍巍,是教练把他扶起的。他像个病人一样走向糖果雷,走向自己职业生涯的结局。他心里已经做出了决定。
主动放弃冠军,是他对之前一切行为和选择的自罚,“救赎”主题在这里算是完成了一半。胜利者并不重要,最后那个镜头毫不在意地滑过罗宾逊和欢庆的人群,停留在绳子上的那血滴上。关于失去冠军的情节处理有悖于杰克·拉莫塔这个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是老马为了加强自己的表达所用。
老马把这场拳击拍的快慢结合,是八场里情绪传达最强烈的一场。
原本追求的上扬变成了下坠,原本规避的下坠又变成上扬。他放弃冠军,赢回自己。
补充:
这部电影突破传统体育类型片的标志之一,就是没有安排比赛场面去作为最后的高潮。
但我最近才意识到,其实斯科塞斯是安排了的。
结尾的25分钟描述他退役后的生活,一步一步地落魄。娱乐、酒、性和牢狱,最后又回到娱乐,只是表演的场所从富丽堂皇变成了地下室。这25分钟是拉莫塔另一个意义上的比赛,与他自己的人生。i'm boss,i'm boss,i'm boss。他准备好了。
很难过。
6 ) 不是体育迷依然被打动
当悠扬的《乡间骑士》从我的耳边响起,我无法平复内心的激动。是什么让我如此被打动?
使它精彩的音效和剪辑吗?人物的主观镜头因为推拉镜头好像意识是实体,它在观看那些事,放着一种画面,说着其它声音,在适当的时候静音。更别说那精彩至极的剪辑。好的剪辑要有好的节奏,比如《沉默的羔羊》史达琳追捕水牛比尔,先放一段她拿枪的正面镜头,再给一段她的主观镜头,正面镜头让我们知道她的反应,让我们更带入角色,主观镜头更让我们为角色思考,在“夜视仪”的镜头前,这两种镜头以差不多的时间往复,形成了优美的节奏。而《愤怒的公牛》可以说是剪切的典范,镜头形成的节奏让人血脉贲张。
是它精彩的视听语言吗?它满满的镜头感?
是杰克和维姬相遇时她越过分开他们的线条与他相遇的镜头吗?
是杰克与兄弟对话的镜头,他们没站在镜像位置显示他们交流受阻?
是杰克输掉以后,两个支持他的人都站着右侧,加深了那种沉重的镜头?
是那著名的斯坦尼康?
还是这个著名的镜头?
又或是演员精湛的演技,打动我的是德尼罗为了这部戏特意增肥吗?
又或是让他成为这个星球最伟大演员之一的重要因素:他的眼睛
当然,我也爱乔佩西
是这些吗?是,但又不只是这些。
他是一头真正的公牛,那种对胜利的渴望,让他失去安全感,让他一直前进,从巅峰前行到谷底,走向那条自我毁灭的路。爱情失败了,冠军失去了,荣华成了泡影,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而真正有意义的只有追求本身。
萨冈说:“生命是一场飙车,我有权自毁。”在公牛一生的挥拳中,哪怕他生命的激昂什么也带不来,最后只落得一片极度讽刺的虚无。可那个人物却永远打动我们,我们也许找不到意义,但在那颗西西弗斯的石头面前,我们总要找到些许尊严。
靠,Rober De Niro演的实在他妈太好了。最后一句圣经怎么有点莫名其妙的?
不可思议的好,真感觉斯科塞斯是拍飞了,完全不是他后来标签式的喷荷尔蒙,而是弄出了纯意大利电影范儿。肉身隐匿,一个疲倦的魂魄影像在游荡,这是这片最诡异特别的地方。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相当给力的电影,没想到节奏却如此缓慢,而且巴拉巴拉的台词没完没了,有没有必要拍那么长啊,实在没耐心看下去了。
重看@filmoteca 这种几乎所有角色都是傻逼,三观在我看来简直恶心的片子很难去共情(大概我不喜欢马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少片子都是如此)因此从头到尾不管剧情是否有高潮都内心毫无波动,但好在还有德尼罗的表演和几段极其精彩的剪辑。
一只愤怒的、偏执的、不畏世俗的公牛。当全世界都站在右边,他却一直靠左,成为俗世里不肯媚俗的疯子。对于爱情,他狭隘得失去理性,怀疑一切,轻贱一切,惟我独尊。最后的最后,岁月积淀,尘埃落定以后才懂得,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once I was blind but now I can see,see through the truth... ps:得知最后他晚年那个肥胖不是化妆而是增肥一股敬佩油然而生啊
领悟不多,感触不深~~
松仁威秀二刷,身體性抓得很好!某種粗礪而生猛的chaos描述(噪雜音景),40s風格(如Body and Soul、Life magazine)卻更加爆裂憤怒不穩定的獨特性。黑白影調讓多場戲(拳擊賽、俱樂部、酒吧、監獄等)的背景取消、煙霧繚繞,取得一致性;再次扣回也延續至The King of Comedy的主角人設。劇作其實是相當單純,抓著男人的缺陷走(猜忌、自大、虛妄,終至身體膨脹,有點想起最偉大的美國夢悲劇Citizen Kane),也讓女人的立場與觀點清晰旁落(Cathy Moriarty有幾幕想起Kim Novak),但他本質上不過是想成功的窮小子,在擂台上伴隨惆悵音符對虛無揮拳的一縷幽魂,年輕還能多少掌握自己身體(並重擊對手),後來連體重都控制不了,遑論黑幕重重的複雜世故。
加一星:极端中心的人物与对话的可能。前排对摄影和剪辑的感受绝赞。作为传记片,人物的塑造极为成功(尽管个人完全不认同)。但是时代意涵及社会机制的呈现都是如此空无,看到最后简直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睡了两个小时(明明是最清醒的一场)。个人对这种拍法欣赏不能。第一部马丁/(或许)待重看
蒂尼罗在本片的表演绝对影帝级!马丁再一次深刻的诠释了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状,带入了黑色的思考。不过本片还是因为老罗,对杰克·拉莫塔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内心的痛楚和病态,把这样的坚强又如此的刚愎自用的人刻画的淋漓尽致。据说德尼罗在里面的身材完全是自己增肥而不是化妆的。8.5分
至今仍是最爱。这才是传记,一切服务一角,别无杂物。从台下到台上的长镜头,大量笔墨刻画的家庭纷争,分别反映他最极端的双重面貌。当他为了逃避责任果断破坏曾经为之卖命的荣誉,你再也看不到赞颂或讽刺,轻狂已逝,"我只知道我曾眼瞎,现在重见光明"。灰暗的镜头,丰富的性格色彩。
1.谁还敢成为拳击手的女人?敢于成为拳击手的女人都是勇敢的女人。2.深刻领教到了罗伯特和乔·佩西的演技。3.大面积的黑色有如黑色丝绸般的美丽。
这片子冗长、沉闷、焦躁、压抑,拍的这么累,我看的这么累,最后德尼罗对着镜子说I'm the boss我都快哭了,生活不属于他,生活大得同化了一切,这电影绝不是在呈现肤浅的咆哮或愤怒,也远不同于Fight Club那种宣泄、抗争和解脱。它在讲存在的荒谬,在讲销魂蚀骨的孤独、无奈,无可依靠、无可解脱。
第一次看到如此“不励志”的拳击电影,简直就是体育版taxi driver啊,马丁斯科塞斯真的是愤青了一辈子。德尼罗和乔佩西都演得好棒!这个小心眼又不服输的男人真是栩栩如生。剪辑也赞(尤其拳击段落那个升腾的热气),马丁的御用女剪辑得了三座小金人。。。
在那个年代里,老马的电影都很相近,也很经典,人物刻画相当充分,德尼罗诠释得也极其到位,这部片子给人对于命运以及社会生活的状态,人性的思考等都有很大震撼,黑白片的处理更加突出了整部影片的要义。
5A+的影片。充满了光影,细节,蒙太奇,以及德尼罗稚嫩却本分的表演。马丁真是猛力一击把所有他能想到的招儿都用上了,就是逼着所有人叫好。
血脉贲张!幸好导演处理成了黑白的。
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不安与无畏、冷淡与狂热混合的矛盾体,任命运风生水起或急转直下,他永远只是一头愤怒的公牛。
1.罗伯特德尼罗的封神之作,乔佩西的出山之作 2. 教科书的剪切,但拳击场景不够真实 3. 德尼罗为戏牺牲的精神,想必感染了后来的蝙蝠侠 4. 疑心过重的人,再能打也不够用,共勉之
此片的第一次献给大银幕真是太正确了,片子实在太干净了,毫不拖沓。一次次比赛前后,台下的愤怒,暴虐,猜疑等造就了这头宁死不屈的公牛。太厌恶德尼罗这个角色了,却最后被他充满生命力与斗志的信念感动得一塌糊涂,伟大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