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连名字都没有看见的美丽妇女,一个是记得名字叫小花的巫女。前者的丈夫做革命党去了,她连坐被警官尚九救了,尚九岂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是垂涎三尺少妇的美貌,利用这一点持枪侮辱了她。为了活命和孩子选择了顺从,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人民军未南进时候丈夫和尚九的枪战已经让所有村民知道她不检点,自杀未遂。尚九不知道自己的兽欲一定会害死她,还不知羞耻的求复合。人民军南下,丈夫回来了,她哪里有活路一死了之。谁是凶手?丈夫明明有妻和子去造反害家人连坐。尚九利用职权满足兽欲。这两个男人就没有半个不渣。顺从和忍气吞声换不来一条活路。
巫女是一个叫小花的姑娘,救了一个满口为人民的革命军,早就喜欢他,提供保护和食物,包庇他犯了罪。然后吃饱喝足直接推倒。搞怀孕以后行踪被发现开溜。害了巫女被逼供到流产。尚九虽然是坏蛋,但对巫女也垂涎过,看见她生命危险也饶了她放她走。最后的结局,巫女为自杀的美丽少妇做法事。实际上不是为了超度死人,是为了照顾活人的心灵。为了活人好好的活下去。
前者为了活命为了孩子甘心受辱,后者为了男友为了安抚受创伤的人心灵。她们都是受害者。后者虽然还有命在,但她余生要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这份感情必须付出一辈子的代价。
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前,三八线以南全罗北道的一个村镇,游击队与ZF军不断地开展拉锯战,政权几度易主,游击队不敌ZF军后进入太白山中。此时,南部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贫穷和饥饿不断蔓延,地主和佃农的关系日益紧张,正如安圣基饰演的知识分子所说的那样,土地被少数大地主占有,大部分佃农贫困潦倒,因此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是革命或者说叛乱频发的症结所在。村镇由此变得动荡混乱,意识XT的对立使得群体和家庭的分裂,片中游击队的领导者是一个普通家庭大儿子,而这家的小儿子加入地方警队,人们相互出卖和戕害,结下了血海深仇,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也不断转换。在其中,最受伤害的还是平民百姓,一个小村庄白天是ZF军的,晚上则是游击队的,每次易主都会有人因为所谓的“背叛”被杀害,村里的男丁越来越少,最后整个村庄因坚壁清野而被烧毁,妇孺老幼失去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流亡。战争的爆发让原本陷入绝望境地的游击队重返村镇,但北方的同志和他们貌合神离,原来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破灭了,当洛东江战役失利之后,逃跑前的大清洗更是让人心不再,正如那个知识分子所说的那样,他们也失败了,留下的只有流干的污血、深深的伤口及无解的仇恨。这是一部反思历史、悲天悯人的影片,对于意识XT造成的分裂和对立的那段历史及延续至今的现实,表达出了痛彻心扉的无奈,非常写实,令人感同身受。
用尚珍尚九两兄弟隐喻南北两种势力,无论是哪一方势力都开出更美好生活的空头支票,却在现实中将筏桥的人民鱼肉般随意宰割,城头的大王旗昼夜交替变换,附和着穿不同军装的人的命令,在白天因为言语得以苟延残喘的人在夜晚就会被处决,不站队会被怀疑被陷害,站了队也只能换得一夕的平安。
普通的村民并不了解意识形态,所以他们会被煽动会被哄骗,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真正将他们当作人,而只是赢得胜利的工具,镇压军认为村民的配合理所当然,革命军认为村民的牺牲无可厚非,无论哪一方都不会给合作的人以任何形式的保障,今天镇压军枪毙一帮人,明天革命军再枪毙一帮人。占领了村庄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安定人民,而是肃清反动分子,或是利用人民的恐惧心理检举揭发,或是纵容打击报复,对异见者极尽打压。
人民山呼万岁,难道真的是因为将要赢来渴望的生活吗?只是害怕喊得不够用力会被当作敌对政权的帮凶罢了。人们从头到尾关心的都只有土地,而以土地为诱饵来换取人民支持的行为最终会因为另一方开出同样或者更大的诱饵而破产,不把人当人而只作为赢得胜利的工具的政权,本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无意否认尚珍的理想,他的理想无疑是非常高尚的,他本人也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他也不像中央派来的人一样执着于反动肃清,然而他在很多时刻,也因为对于这一高尚理想的痴迷而默许了践踏生命。“太晚了,你双手都是血腥。”“是反动分子的血。俄国革命也是人命换来的。”“他们即便是反动分子,他们也是人,以人做手段,利用人之间的恨意,绝不是拯救人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即便是追求高尚的理想,消灭阶级的差别,也会塑造出新的特权阶层,道德上的信仰上的出身上的特权阶层,这样的事情也确实在历史中反复得到印证。理想主义者的血成了新官僚剥削的原始资本,积累的人民信任也被完全透支,甚至新的特权阶层因为现在道德的高地上对于对下层人的压迫更加心安理得,有时候他们甚至比旧的的贵族更加缺乏社会服务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现在对于划分左右这样绝对的界限反而更加怀疑了,因为无论是哪一方如果将建立和自己心意的政权作为第一目标的话,就难免会忽视掉“人”这个因素,合理化牺牲这个概念,哪怕这种牺牲并不是自愿的,也会被渲染成是通往伟大事业的必经之路。我和那个老师一样对这一切实在是很怀疑。
无论是持有哪一种信仰,都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于人的戕害,无论以怎样高尚的说辞去粉饰,都无法将其变成一件正义的事。
在医生的视野里只有人,只有病人,没有党派。在巫女的视野里,生者需要安慰,无论他所在的党派是否禁止信仰的存在。
把人还原成人,而不是达成政治目的机器,这是应当放在党派成见之前的东西。与其相信利维坦为了骗取更多支持力量所扯出的意识形态的旗帜,不如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不被形势改变的良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人当做人来对待。
二战虽然结束,但它所遗留下的问题还余波震荡。美苏两大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朝鲜半岛争端骤起,让企盼和平、渴望建立民主自由政府的朝鲜人民的愿望落空。国家分裂,战争再次降临,民族的苦难愈加深重。 破巢之下,安有完卵。在一个名叫筏桥的村庄,南北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村民则成为权力更迭过程中的牺牲品。村中的尚九(金甲洙 饰)和尚珍(金明坤 饰)两兄弟分属南北两个阵营,为了各自的信仰,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本片根据韩国同名历史小说改编,并荣获1994年青龙奖最佳影片奖
一句话就可以左右一个人的生死……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真正理解……
在中国被严重忽略的一部好电影。用直白的语言再现了韩战前的国共博弈。有点像白鹿原和1900,小说原著国内似乎还没人翻译。
这可称之为伟大而不为过的电影。前1小时的剧情让人怀疑它是一部反政府同情共产主义的“禁片”错觉。片中不但撕毁意识形态的面具,对人性的丑恶也多有描绘。最难得的还是它带有的启蒙精神:对空谈主义的稀释。非常感谢盗哥的推荐。
筏桥,兜兜转转,几经沉浮,遭殃的是老百姓。这是反战争片的最高境界。#20170829
太白山脉 태백산맥 The Taebaek Mountains (Taebaek sanmaek) 1994 韩国 林权泽 尚珍Yeom Sang-jin 北朝 尚九Yeom Sang-gu 南朝。意识形态不同之下,是对这个已经丢失的世界的绝望。韩影十佳之一。9.2
履行了与基友的一年之约
又是平平稳稳的剧情片,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不像国内某些电影。。喜欢安圣基演的老师,那种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理智的人,才是真正活着的人民啊
4.5★区别于1975版带有反共意识形态的国策电影,林权泽这次没有选择偏袒南北任何一方。规避了电影的技巧和特效,借“老师”(安圣基)的眼来客观安静地陈述事实。所谓“主义”,给这个民族带来的只是一条悲恸的裂痕,夹逼其中不断“站队”却又不断“站错队””的小镇村民苟延残喘。
以悲怆民族历史为蓝本,以巍巍太白山脉为喻体,以悲天悯人情怀为主旨,以大气浩然影像为诗韵。以惊人的冷静,体味伤痛;以客观的反思,烙印历史。
Absolutely powerful!!! 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叙述方式在zz题材电影里真是难得一见。人物形象丰满,特别是安圣基饰演的老师尤其喜欢。电影以一长串死亡数字和“这是一场无人获胜的战争”来结尾真是让人难过。看的第二部林权泽导演的电影,依然无时无刻都能感觉他对于自己民族的热爱,让人动容
在法事咒语中最后的疯狂,然后仓皇逃去。你禁止的偏偏唱响你的哀歌,屡试不爽啊。什么狗屁主义,什么狗屁意识形态,遭殃的始终都平民。
有好人吗?
1.老师是良心,巫女是信仰。(但这两个角色也是这部电影里最突兀的角色,充满说教意味)2.我记得白鹿原也是1994,也是关于国与共,也有一位说教意味很浓的朱老夫子。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终于有修复画面了,1994年拍摄南北关系的韩国电影,今天来看都不过时,还是老导演林权泽拍这段历史,更有功力,人文精神和写实态度齐驱并驾,以一座贯穿南北的绵绵山脉比喻这段情感,没有过分煽情,不玩商业渲染,不站立场,八风不动稳稳地拍,最后一场萨满法事极好,兄弟关系隐喻南北关系,林权泽开了好头。这个片子可以和郑智泳导演1990年的《南部军》一起观看。
我又产生联想了。。。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9/10)终于看完了,三小时却不觉长,感谢晚安的片源和小弥的字幕。对战时的半岛普通人来说,朝鲜战争并不是【美韩VS中朝】,而是【百姓VS中美韩朝】,他们世代农民,哪懂得什么左翼、右翼、姓资姓社。也许只有同时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民众,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小人物只有选择站队的份,可总站错队。
大唐蓝光,未看完
不温不火,缺少战争片的火爆点
兄弟相残乡土分裂,比比皆是何奇之有?人类这种生物就是天生的爱站队、好争斗罢。旁支再精简、剧情再凝练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