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韩国犯罪悬疑真是获取高分的绝妙题材。蒙太奇最开始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装配”。之后它转引成为电影学术语,意思是电影创作中把镜头组接起来进行叙事抒情的表意手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剪辑。在《蒙太奇》这部电影里它更是成为了一种犯罪手法。女主运用蒙太奇手法混淆视听。让15年后发生案件和15年前发生的案件重叠组合在一起,运用15年前的录音,让已过追了诉期的绑匪最终落入自己的声波铁证之中,完成了这歌迟到了15年的审判。这就是将蒙太奇运用在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在这两场间隔15年绑架案里,加害者变成受害者,而受害者则变成了加害者。警方和司法系统都没给这位失去女儿的母亲一个公道和正义,难道真只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手段才能惩治坏人吗?这背后讽刺了韩国在司法上存在的漏洞,警察里的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对受害者没有同理心,导致案件拖了15年也没有进展。《蒙太奇》出了剧情吸引人,里面也充满各种人性的拷问,15年前的真凶说起因他而死的受害者,眼睛里竟然没有一滴泪水,没有痛苦,甚至还有些生气。他认为是小女孩没有像一个听话的布娃娃任他摆布,结果才导致小女孩滚下山崖死亡。但当他回想起自己的女儿因疾病所受的痛苦折磨,她孙女被人绑架时不知下落。眼里缺迅速涌上了泪水,别人因他而起的痛苦与挣扎并不存在于他眼里。他想起的只有自己15年里的担惊受怕。鲁迅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最近类似这种题材的类似,始祖版本其实是2013年用印度小语种“马拉雅拉姆母语”拍的《较量Drishyam》,然后2015年印度翻拍的《误杀瞒天记》,2019年与前两部结局大相径庭的中国版《误杀》。
韩国电影在犯罪题材上,已经形成了一条生产流水线,别管具体犯罪是什么,骨架都差不离,特长是将视角投放到个体上去,通过犯罪案件中警察、受害人各自的表现,深入挖掘人性,在人为受害人扼腕的时候,也对高明冷血的罪犯恨的咬牙切齿。可能杀人回忆播出时,罪犯也在某个阴暗角落观看自己的杰作。
犯罪背景往往设置在某个看似民风淳朴的村镇,不是处处车水马龙,警力也相对层次不高,以粗俗大叔为主,中午吃碗炸酱面了事,基本没有整容脸。受害人方面往往是一位或多位年轻女性,抑或是幼童。说实话假如大老爷们被咔嚓了,显然没有妹纸被奸杀后弃尸荒野凄凉,咱们国内著名的小百合碎尸案,国外著名的黑色大丽花案,绿河杀手案,受害人都是年轻女性。一来她们有色,二来她们无力。且犯罪分子多为生活中的loser,幼年起就处于不招人待见的社会地位,也没几个姑娘正眼瞧他们,这致使他们心理扭曲,原本本应通过正常社交得到认可的需求通过虐杀被囚女性得到满足。暴力色情不分家呦~案件多位恶性奸杀,或手段残忍,或连环杀人。抑或绑架幼童,最终或找到尸骸,或自此人间蒸发。而且案件跨度较长,诉讼时效多长,一部电影就可以追溯多长。
受害人假如是年轻的女子,那么拍摄重点将锁定在警察身上,这里需要至少三名警察鞍前马后扑腾,或戏份相当,采用四两拨千斤方式点出各自性格特征,或突出一人重点刻画。韩国犯罪片里的警察通常都给人一种跑断腿、磨破嘴、昏天黑地忙的像鬼的屌丝印象。他们和韩剧里西装革履检察官形象大为迥异,能有几身换洗衣服就不错了,眼袋下垂,不修边幅,皮肤通常较为黝黑,显然是长期在田间地头展开工作,虽然言语粗鲁,但工作热情非常高。在前后十几年的未破悬案里,他们像个真正的人民公仆,日夜惦记,未破案件变成一块心病,让他们随时都能青筋暴,拍案而起(而且通常是拍领导的桌子)。他们体力惊人、毅力惊人,让人纳闷为什么如此敬业,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混上一官半职。
受害人假如是幼童,那么拍摄重点需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一方面是受害人家属:这里通常是年轻妈妈,一双泪眼,一把哭嗓,分分钟让观众体验什么叫肝肠寸断,遭受重创的女人宛如受伤的母狼,战斗力完爆警察局所有警员,哪怕她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都能追查下去,她能十年磨一剑,忍住一口恶气,清算了对手。要的就是这股绵里藏针的狠劲。另一方面是警察,他们的表现除了如前所述之外,还要充分展示面对受害人家属的愧疚、责任,但是哪怕孤男寡女,却从没有过一对因破案走到一起的。明明是风雨同舟之情啊!
狡猾的犯罪分子则永远是藏头露尾,大白天的也爱穿的一身黑,戴个鸭舌帽,难道这种低调的打扮不是反而无比夸张吗?好像衣服上贴了:我是坏人这样的标记。。。他们可能全片都只给观众留下一个黑乎乎的身影,比如杀人回忆,或者直到案件最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比如我是杀人犯,或者从头到尾,他就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放学后,总之大隐隐于市的功夫,没人比得过他们。恰如杀人回忆里疑似见过凶手的小女孩那句:就是个普通人的样子。
片子偏爱用冗长追击镜头,巷道穿梭战、闹市追击战,离罪犯只有一个身长,但就是抓不到,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令观众急的拍大腿。这种与罪犯擦肩而过的情景已经数度遇过,以至于看到本片里的擦肩戏码就知道又是导演在犯“没图还要说个pennis”的毛病了。
与欧美注重血腥残忍犯罪情节的重点不同,韩国犯罪片与亚洲恐怖片风格保持一致:抓住人心脆弱点,然后狠狠捅过去:至亲被害后生者绝望、道德与法律难以两全的困境、伦理的失格,让人既为丧心病狂的罪犯气的跳脚,又为苟活于世的家属黯然销魂,哪怕是不能释怀的警察叔叔,都那么的牵动人心。
以一个错误去惩治另外一个错误的情节构思,非常出彩;沉案中的罪犯和受害者在15年后的翻版另案中角色互换的人物设定也是亮点。是“连环犯罪”还是“模仿犯罪”这一悬念在情节推进中的剥茧抽丝,的确代入了“蒙太奇”的节奏。所以我更喜欢该片的直译片名《蒙太奇》,因为影片正是得益于叙事结构上的蒙太奇手法。
同时,窃以为本片也失之于细节上的“蒙太奇”表达:影片看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细想来应该是人物形象扁平欠丰满。主要角色的内心纠结,挺身向恶的心路历程没有表达出来——沉案凶手“外公”,在被审讯中发出诘问“你养过孩子没?”已经抛出了当年犯罪的动机。但是影片没有把他为救自己孩子而加害无辜的这一从矛盾到决然的心理过程刻画出来;沉案中受害者,那位凄苦无助的妈妈转为一名冷静缜密的凶手,她与被绑架的孩子共处期间其母性与冷血如何平衡交织等等。这些心理矛盾都是很有戏的,完全可以用几组凌厉的镜头切换,完成铺垫辅助性叙事,并对树立人物、激化矛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外公,当年“完美犯罪”的原作者。为医治病重女儿而涉险绑架并携赎金全身而退,可见其的智商之高和情感之深。所以十五年后其被“复制犯罪”绑架挟持的过程中,他凭借对外孙女情感、对作案手法步骤的熟悉,以及其高智商,是能且必须爆发出与绑架者的互动作为。如此双方都是换位后的反戈一击,其间的斗智斗勇应该会大大加强影片的紧张程度和观赏性。而这一切,如采取蒙太奇手法,将他主动实施到被动执行的细节反差巧妙的展示出来,堪称妙笔点睛。
所以,《蒙太奇》这个部影片的得与失,恰恰是精于结构上的蒙太奇,而疏于细节上的蒙太奇。
再几点吐槽:
1,十五年前,罪犯混迹于统一着装的军人堆里,在站台上完成赎金的收取这一桥段本设计得巧妙,但是,罪犯得手后却选择了脱离人群这一“保护色”单独反向逃匿实在是舍易就难,匪夷所思!他是要挑战行动难度系数呢;还是挑战警察们对火车站的布控不严这样的低级错误?
2、外孙女被解救出来,难道不举报是谁绑架她的么?
3、银行对VIP的客户进行实名制答谢回礼就只送把伞。着实小气;银行出卖公民个人信息,后果的确很严重......
15年前,韩哲因为女儿得心脏病急需手术费而绑架了女主的女儿。拿了赎金的韩哲准备释放小女孩,却被小女孩划伤眼角。小女孩逃脱后一路狂奔,韩哲穷追不舍。小女孩失足摔死在女主面前。
15年后,追诉期到了,韩哲还未落网。
警察意外发现事故现场有人献花,而那花不是女主放的。警察马上查看监控,发现是绑匪放的。画质太模糊无法确定绑匪身份,警察只好向那段时间路过那段公路的司机们求助,终于在行驶记录仪中找到绑匪的车。虽然没有车牌号,但意外发现挡风玻璃上有个特殊Logo。
雨天,警察在集市意外撞见那辆车,并发现绑匪。警察把绑匪追到一家餐厅,但还是让他逃走了。女主从绑匪留下的伞得知绑匪是一家金融机构的VIP客户。要了VIP名单后,女主独自对名单上的人进行逐一调查。
接着,戏份到了韩哲那儿。韩哲的孙女被绑架,韩哲失踪。警方发现这次的绑匪作案方式和15年前一模一样。抓住绑匪后,发现绑匪居然是韩哲。但韩哲说他是受真正的绑匪指使。警察把录有绑匪声音的录音带拿去分析,发现和15年前绑匪的声音一模一样,只是音质模糊了。警察意识到有人拿了十五年前录有绑匪声音的录音带,用来实施这一次绑架事件,而拥有15年前的录音带的人,只有女主。
真相是女主根据VIP名单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韩哲是15年前的绑匪,但因为韩哲没有丝毫的悔改之心,女主决定以牙还牙,让韩哲体验一下孙女被绑架的滋味。在拘留所的韩哲得知真相后为了救回孙女,只好向警方“坦白”自己绑架了孙女,然后被判了刑。
推理很弱,不知道独自奋战的女主是怎么发现韩哲就是15年前的绑匪的。但受害人与被害人身份互换这个idea非常棒!不是太懂为什么片名叫《蒙太奇》…
用剪辑打乱时间线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但始终免不了炫技取巧的意思。韩国的悬疑罪案片太成功了,这部只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btw原来“杀人回忆”都已经过去10年了,主演一点没变~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初中时第一次读日式悬疑的感觉.
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没有人能全心而退,补充个细节,爷爷最开始没有报警而是选择说:听绑匪的话孩子就一定能回来! 这个细节大家感受 细细体会下。
导演意图是好的,但是驾驭的有点混乱。而且那个老头假扮军人逃跑的场面,俨然像个训练有素的年轻小伙子,哪像老头啊,不符合逻辑。
棒国电影太惊人了,这批70后小导演的处女作一个比一个猛啊!!编得也好,配乐、镜头、电影语言什么的都好凶残。一生推啊一生推!
剧情反转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编剧,导演水平不错,演员也给力,很好看的一个故事!
韩国这种绑架小孩题材的电影蛮多的,所以看前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蛋四,作为一部终于有结局的,它还是shock到了我。。编剧好牛逼,必须五星好评(喜欢的可以去看一下“孩子们”跟“那家伙的声音”)
金相庆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就是长得太主旋律了,感觉随时会说出:“你们犯罪分子这么凶残,党和人民知道吗?”
韩国现在类型片拍得真是好,剧情结构错综复杂,还能拍得流畅自如,真是越来越滋润了。一个破不掉的儿童绑架案,到真相大白罪犯彻底认罪伏法,居然能够反转两遍剧情,令我叹为观止。
结构架得妙。反转又反转也是下了心思。把追诉期这个韩国犯罪题材里的老梗玩得花样翻新。但小女孩看到了犯人,这种洞能不能再补补?这种程度的绑架15年抓不到也需要点解释才行。严正花演技是好的,可惜脸太出戏,说是丧女15载的苦母没有说服力,特写尤其。
哎呀当然回头一想会有很多漏洞且不太合理,但真的好会编呀!!严正花的脸……让人好担心……
电影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两个大bug,一个就是爷爷最开始失踪了没人发现的。第二个就是凶手的目标那么明确了为什么还要有一个黑衣人抓别家小男孩的片段,纯粹是为了误导观众的嘛。
加害者和被害者身份的完美置换,捍卫正义者最终却只能通过非正义手段来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绝对是今年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韩国电影,没有之一。
拍得一般。可人家原名叫《蒙太奇》,是哪位大师给翻译个名《抓住那个家伙》——喂这明明是所有犯罪片的名字好不好!
编剧太牛掰了,幸好看片前没被剧透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以暴制暴的完美诠释。
大爷你跑的也太快了,钙片没少吃吧
2019年《误杀》→ 2013年《蒙太奇》。个人感觉《误杀》有个细节比《较量》《误杀瞒天记》更为严谨,就是「男主去开车时戴手套以防在车上留下指纹」,如今看来可能有受《蒙太奇》启发。《蒙太奇》最后「为了家人,所以不择手段」的点题与同是2013年的电影《较量》异曲同工,挺巧。另外,这部有“复仇”感觉的电影还让我联想起《告白》。通过交叉蒙太奇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线来回剪辑营造出的悬疑效果值得赞扬,不过有些担心“女孩”回家跟父母道明“绑架她的人另有其人”会导致男女主角的所作所为前功尽弃。
看到最后,忍了很久的眼泪还是掉下来了。唉,套句韩剧常用的台词:“你让我痛苦,我要让你的眼睛流血泪。” 在法律无法追究凶手的情况下,我依然坚持以暴制暴以牙还牙的正确性,法律无法给我们公正,我们用血用一切都要跟你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