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取材于二十世纪初发生在洛杉矶的真实城市事件——强奸埃文斯溪谷事件,讲述了一个政客和资本勾结,愚弄民众兴建水坝,并从中牟取巨大利益的故事。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史经典,是因为编剧汤恩和导演波兰斯基在建构整个故事的过程中,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对人类社会的两个重要议题——犯罪与欲望——做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将一部犯罪题材电影,升华为对人类本性深刻反思的经典作品。 政客对民众的操控 故事围绕修建水坝这一事件展开。反对修建水坝的水利局总工程师Mulwray先被陷害、后被谋杀。影片男主角私家侦探Gittes,原本被利用污蔑Mulwray有婚外情,而Gittes出于对真相和正义渴求的本性,开始抽丝剥茧地调查事情之来龙去脉,并将一整套政客与资本勾结,愚弄洛杉矶市民修建水坝,从而实现巨大利益的政治运作机制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水坝事件中,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和虚伪性被一一揭露。民主政治依赖于表演机制和暴力机器运作。政客的说服力取决于其表演的真实性、台词的煽动性。选民投票决定的内容,表面与实质经常南辕北辙。当市长在听证会上慷慨陈词,诉说修建大坝对沙漠城市洛杉矶何等重要时,他不会同时提及大坝所蓄的水,其实是用于灌溉已经被Cross买下的峡谷镇的土地,从而使那里在不远的未来可以成为洛杉矶市区,而Cross将从中赚取巨额财富。 不仅仅是诸如警察局这样的暴力机构,水利局这样的管理机构也变成了暴力机器的一个部分。替代Mulwray成为水利局新总工的Yelburton,明目张胆地代言Cross,协助其赶走峡谷镇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并隐瞒夜晚利用市政管道放水的事实;而Gittes在唐人街的原同事警探,则是完全无视事情的真相,直接服务于Cross的罪恶,忠实地替其掩盖。 给人以巨大无力感的是,在这场水坝阴谋的运作过程中,政客完全操控了民众,让后者盲目地成为了可能是最大的帮凶。听证会上,无知的民众完全轻信、盲从于巧言令色的政客,尽管Mulwray反对修建水坝的理由是如此科学合理,但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这一边。Gittes对Evelyn说:“貌似半个城市都在试图掩饰这件事。”——如果说谋杀是Cross个体的犯罪,那么水坝阴谋则是一场政客操控民众的集体犯罪,这个“集体”之广大,使得我们甚至要困惑,既然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那么当整个社会都参与了犯罪时,犯罪本身还是不是犯罪?法不责众是因为法律无法处罚这种类型的犯罪。这就是政客的最高明之处,一旦让民众接受了他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合法性就毋庸置疑了。 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群体智商远低于个体智商,以及群体的盲从特点做过精辟的阐述,群体的行为常常不受理性支配。影片中,政客和资本的同盟,深谙群体心理的特征,并成功地运作了水坝阴谋。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表面上看民众亦是受害者,但其自私、愚昧、盲从、非理性就是无可厚非的吗?人类历史上哪一场可怕的独裁和屠杀会少得了这种群体心理的密切配合? 欲望之不可消除性 扑朔迷离的案情最终导向了一个令人意外而震惊,但又不得不信服的结局。当Evelyn说出“她是我妹妹又是我女儿!”时,之前剧情的精妙对白和细节,忽然全部都被串联了起来。令观众震惊的,不仅是浮出水面的主谋,更是犯罪背后的动因。在Cross身上,汤恩和波兰斯基置入了人类始终拥有并不可回避的两种根深蒂固的欲望:乱伦执念与金钱迷恋。影片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皆起源于Cross无所顾忌、漠视一切地满足他自身的这两种欲望。 乱伦禁忌是人类道德的起点,弗洛伊德认为有诱惑才有禁忌。氏族社会甚至更早时期,乱伦禁忌就被规定为最重要的性规范。而作为人性中的固有存在,乱伦的诱惑却从未消失过。许多伟大的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早如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又如为大家所熟悉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或是曹禺的《雷雨》。和上述这些作品一样,《唐人街》讨论的重点并不是乱伦的道德性,而是其巨大的诱惑性和不可消除性。 在其他作品中,通常乱伦的实施主体,都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和自身的道德谴责及严厉惩罚;《唐人街》十分大胆地取消了这个惯例,从而造就了一个恶魔般的存在。当Cross的乱伦执念同他的财富,和对整个城市机器的控制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类所有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文明,一下子全部崩塌了。 在Cross身上,金钱迷恋的某种本质被揭开:欲望之大小与拥有的数量是成正比的,越有钱的人,越迷恋金钱并且具备越大的动力去攫取。Gittes无法理解Cross:“至于要做这些事儿吗?你还能吃多好?还有什么你买不起?”他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因为他不知道对Cross来说,金钱已经不是用来购买物品或享乐的工具,金钱只是金钱本身,其本身的吸引力足以让人无法自拔。不论是金钱迷恋还是乱伦执念,欲望不会因为一次的满足而消除,欲壑难填乃是欲望最大的本质。 影片最天才的地方,在于将Cross与其女儿Evelyn的乱伦关系隐线和Mulwray被害案调查的主线完美地交缠在一起。观众一步一步获知真相的同时,渐渐发现两条不同线索背后的惊人一致性。乱伦的父亲强奸的是未成年女儿本来可以拥有的自由选择意志,政治与资本勾结强奸的是民众的知情权,本质上的相似性,使得故事两条线索的交织产生了强大的张力。 “唐人街”的隐喻 片名表面上同故事内容的联系很松散,但仔细分析整个故事的逻辑,会发现这个名字的隐喻非常绝妙。《唐人街》并不是简单地去描述欲望本身,而是严肃地探究是什么样的机制使得某些人可以轻易地为所欲为。“唐人街”指向的是犯罪背后的支撑机制,物理上代表着法律所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的地方;心理上则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在群体范畴表现为非理性的盲从,在个体范畴则表现为理性的懦弱。人类社会的强权某种程度上就是建立在上述两种群体/个体心理之上的。 恶之所以能够横行,并不是因为世界上恶人太多,而是因为善良的人在某种条件下会毫不犹豫地成为恶的帮凶,不论是出于盲从还是出于懦弱。所以“唐人街”及其所隐喻的,即是整个黑暗到不可思议、好无好报、恶无恶报的故事,得以成立的背后的机制。理想主义者Mulwray被谋杀、Gittes又一次经历了在唐人街经历过的失去所爱,波兰斯基没有留下任何一点希望,这种黑暗和极致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唐人街》,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果樹
剧作的完胜。
欧.尹
波兰斯基第四部,看得比较早而且还是看的流媒体平台不知道有没有删减,所以不知道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部还是当时观影姿势不对。
ihwank
充分展示剧本水准,反高潮虽然意料之中但是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结尾的宿命论调让电影上升了一层高度,不仅仅只是剧本工整,围绕几个主要演员而展开的悬疑电影。
Pincent
侦探口中的唐人街成了形而上的、令人悲伤的黑色宿命,直指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面对普遍的阴谋,人们不再信仰什么,因而需要一些古典的风格和精神,而尼科尔森从选角上就与《马耳他之鹰》等黑色电影里的主演气质稍有不同,也是新的体现。
鲍勃粥
实质关于“唐人街”的内容很少,波兰斯基将此异化(这种异化,加上时不时出现的带有刻板印象,甚至略有歧视的笑话,当然是理应批判的)成一种近似于“麦格芬”的存在,并以此作为最后结尾闹剧的舞台,似乎只是呈现一种“复现”,一种罪恶的自我反复或阴魂不散。本质上实则是关于水,关于水的有无,关于水的来源和去向,将水与水的系统构建成一部优秀的黑色电影:水的运行正如同悬疑佳作该有的那样,流畅且不失高潮与喷薄,有力但不失柔劲。然而部分技法似乎过于藏着掖着,前半段出现的“偷窥自反”(相机镜头与后视镜的成像)后续并未出现,光影与节奏也在后半段趋于保守,许多闪光点似乎被剧本的体量所牵引所掩盖。
小宁波
黑色电影在七十年代的华丽复刻。
松野空松
She’s my sister and my daughter!唐人街此时化身为芝加哥
伊菲吉妮娅
绝赞的剧本!尼科尔森的邪气真是与生俱来啊...
Run Erika Run
波兰斯基第三部,剧情、视听、现实意义都近乎完美的电影,是黑色电影在彩色时代表现方式的一次里程碑意义的探索。“唐人街”作为一个意象,代表着黑暗、神秘、混沌,在这里人们奉行原始社会弱肉强食的法则,警察毫不作为,恶人凭借金钱、地位可以为所欲为,平民百姓聚在四周面无表情地围观,仅有一腔孤胆的私家侦探还在坚守内心的正义。这样的故事,在1937年的洛杉矶唐人街上演,也可能在其他时候在其他某个地方上演。待观影量增加需要重看。
天堂来的夏洛克
前半段太过于松弛,某些片段甚至接近法国新浪潮的拍法。最后半小时又过于密集,信息量让观众应接不暇,来不及消化又要迎接下一个爆点。最后依莲驱车逃逸的镜头调度很强,就像整部电影一样,云里雾里、似是而非,突然暴击真相。唐人街作为一个语境的象征用得不错,深不可测、切勿凝望。
#FIFF25#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结尾时才应题来到了唐人街,却是在这里为这个黑暗的故事写上黑暗的结局。作恶的人逍遥法外而无辜的人惨死,想要反抗的人却无能为力。波兰斯基书写了一个令我永远无法忘怀的电影结局。
麦基,一个大写的唐人街吹,故事里面基本上五分钟吹一次还残忍的剧透个底朝天,更悲伤的是被他吹过之后变得并没有那么好看了,恨他。
世界大同。别忘了,这是在中国。
玩小刀的波兰斯基
时隔三年重看的感觉只有一个词能形容:完美。后海斯法典时代最无懈可击的Noir。
剧本工整,堪称教材,全片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或多余的镜头,剧情前后呼应无懈可击,再次证明了编写剧本不仅要靠天赋或者灵感,更要靠高超的手艺。
谢顶帅哥竟是真实存在的
波兰斯基是名好司机,开车稳又能把乘客及时送达目的地,乘客还能有心欣赏沿途风景。不像现在的那些司机,猛踩油门一心只想快点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然后收钱完事去接下一单,至于乘客是否吐得七荤八素,他们才不管。
#重看#4.5;较初看大为改观,出乎意料的精彩!典型黑色电影,悲情女主,钱德勒式的反英雄男主,小人物撬动大格局,生死由命富贵由天,无法更改的宿命结局;因“唐人街·华”因素渗入,浓重现实色彩之上覆了一层神秘氤氲;尼克尔森演技精湛,角色极符合个人气质。
我一直十分期望掌握做出尼克尔森那种表面人畜无害,实则贱到骨头里的笑容的技巧
“他以为脱离了唐人街的那块土地,他会回到客观,公正,法治的社会。其实他错了。Everywhere is Chinatown. ”
8/10。重温。人物分析:开头丢掉偷情照片的工人抓百叶窗哀号,杰克穿着得体的白西装,从一堆酒中拿瓶便宜的安慰他,表明杰克注重仪表、老于世故,更愿接待富人,他从理发店听了个色情笑话兴冲冲回到侦探所讲,丝毫未察觉身后富贵的伊芙琳眼皮细微的动作,造成喜感。市政大厅:牧民赶羊来破坏大坝建设的讨论,用黑色幽默批判垄断水源的罪恶。叙事视点:跟踪穆瑞时一些后视镜、望远镜和照相机镜头的运用,镜中像本身是眼前一切事实的扭曲,杰克经验老到但判断并非绝对正确,助手拍到穆瑞与岳父吵架的关键线索被杰克轻视,结尾观众随着杰克的视点,希望伊芙琳逃离父亲魔掌,警察开枪,伊芙琳的车停下伴随喇叭长鸣,心都凉了。视听表现:黄棕作为主色调暗示沙漠般缺水的城市,阴谋都安排在黑夜,譬如杰克造访养老院遇袭打手、伊芙琳通过上床隐瞒乱伦的秘密。
前半段太慢,我坐在床上看的,中途困得四脚朝天。反派对杰克说,人们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可以做任何事情。愤怒却无能为力,这是电影也是现实常态。三年后,波兰斯基诱奸13岁幼女时,他自己成了那个无所不为的恶人,而且他也逃脱了法律制裁——批判者成为了他批判的对象。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的电影对他命运的改变或预言,非常恐怖和神秘。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Polanski最棒的片子,从剧本、台词、人物性格到导演无一不佳,真是不朽的经典。
一则精悍的侦探小说。As little as possible,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的中国哲学从一个准美国侦探口中道出,怪异,更多的是无奈。悲惨经历造就的阴郁至上的波兰斯基,其亲身上阵出演的剖鼻威胁一幕真是构思奇巧令人击节。老杰克,关于你的眉,会挽雕弓如满月。
本以为是蛇蝎美人,结果是蛇蝎社会。一直追查,查出真相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模式,在影片的结尾遭到了彻底否定。即使女主角很早就提示了真相,城市的缔造者和幕后独裁者真正的出场还是让人绝望。
是挺有中国精髓的,一切似是而非,事与愿违。As little as possible,他念了好几次这句忠告,也算是无为吧,越努力将越搞砸,因为游戏规则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玩的。
重看。竟更喜欢了,展开方式特别丹尼斯勒翰,跌跌撞撞无意间走进一块隐藏人世间最纯粹恶的阴影,最后一切都意外却也早早注定,只能踏着爵士乐走进破碎的夜色,从此生活在毫无希望冰冷的深渊,舔舐干涸的伤口,回望记忆中瞬间的温暖甜美。Hats off to you, Mr. Goldsmith, for such wonderful score.
罗曼·波兰斯基的经典黑色电影,讲述小人物与大阴谋抗争的故事。拥有杰克·尼科尔森、费·唐纳薇和约翰·休斯顿组成的超强卡司和超一流的剧本,这部电影定会让悬疑片粉们大呼过瘾。剧情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走神,色彩阴暗台词绝妙,而结尾茫茫夜色下缓缓升拉俯视唐人街的镜头更是让人过目不忘。(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