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同性恋,劳伦斯才会在得啦受辱,差点被一个土耳其军官爆菊。但他好像乐在其中。
片子看点也太多了:38年科尔达想让劳伦斯奥利弗来演这个电影,失败了。St Paul's Cathedral中的雕塑是凯宁顿1935年制作的,他的好朋友。劳伦斯本来是作为牛津大学的考古学生在阿拉伯的。
Jerre: 本来是让阿诺德和沃尔顿来作曲的,但是他们不喜欢这个电影,杰瑞临危受命6个星期,每天睡两小时就完成了这个作品。
阿里、德莱顿、布莱顿上校(原型是Lt. Colonel Stewart F. Newcombe)是虚构的人物。阿克巴要塞的攻取城池。也严重失实。
德莱顿的原型是斯托尔斯爵士。Sir Ronald Storrs是一名情报官员,劳伦斯第一次前往赫贾兹与阿拉伯军队会面,并有点不情愿地指派劳伦斯作为联络人。他后成为耶路撒冷的州长。二、劳伦斯的考古学家朋友D.G.Hogarth,他同时也是一名情报官员;埃及高级专员Henry McMahon,他的谈判有效地引发阿拉伯叛乱的McMahon-Hussein通信;以及Mark Sykes,他帮助起草了Sykes-Picot协议,该协议由英法瓜分战后的中东。劳伦斯的官方传记作家杰里米·威尔逊(Jeremy Wilson)将赛克斯描述为“雄心勃勃。。。能够完全玩世不恭地操纵,当这将达到某种短期目标时,类似于电影中虚构的德莱顿。
抱歉,我在这里吐槽了那么多,而且剧透了那么多。下面进入正题——劳伦斯地理学:
The attack on Aqaba was reconstructed in a dried river bed in Playa del Algarrobico, southern Spain (at 37°1′25″N 1°52′53″W)。阿克巴偷袭严重失真。它这位置在开罗以东(蓝笔Akaba),你能看到。
我自己画了一张地图,帮助大家弄明白:
起点就是,地图左边的开罗,劳伦斯作为见习官,情报人员的起点站。
右下角,在麦地那附近,就是他会见王子的地方,这里也是费了很多的笔墨谈论阿克巴奇袭,上半部的高潮。地图的右上角则是下半部主要发生的地方,在曼恩是他们爆炸火车的地方,那是1917年。再往北是得啦,劳伦斯受辱的地方。再往北就是大马士革了。
这张图,基本把电影涉及到的地理,都包含进去了。红颜色写的是电影表现的部分。
2
向导说自己是贝都因人,更准确的说他是哈基米人Hazimi of Beni Salem。
阿拉伯人很重视头巾上的绑带agal,就跟孔子他们注重冠礼一个道理,只有君子有能力维持好。
应该来说,这部电影只是征得了劳伦斯弟弟的同意,把《智慧的七柱》当中的一些内容放进了虚构的电影当中,很多内容都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比如说劳伦斯两个仆人的死Daud and Farraj,都和电影中的不一样,并不是进入流沙或者是被雷管杀死。让劳伦斯世界闻名的美国记者洛威尔,也改了姓名,叫本特利,并且并没有在火车那个地方拍他的影像。他也是在电影开头,显示出对劳伦斯最大争议的评论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劳伦斯心理变态的转折点是在得啦Deraa,他差点被土耳其军官Bey诱奸,所以他心里无法接受。而电影中只是表现他被鞭打,这当然是因为英国人在性方面的禁忌,没有表现。只要制片萨姆不满意,他就会表演心脏衰竭,大卫吓得只好屈服。
3
看蓝光碟就是看细节的。
在胡伟塔人的帐篷里,你能感受到他的女眷,偷窥男人世界的紧张,有出嫁的有没出嫁的。奥达小指上的银戒指,马额上竖着鸵鸟的毛。在瓦迪沙弗拉的费索王子的女眷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骆驼上搭的简易帐篷,她们戴着手镯的手伸出来。快要最后一幕的时候,杀塔拉尔族人的女人,也能看到。
奥达一直很穷,其实就是因为他人太大方,史料记载,他光是第1次款待劳伦斯,就把自己所有的50只羊都宰掉了。他其实早就想打土耳其人了,不像片中表现的那么扭扭捏捏
下半部在抢火车的时候三个阿拉伯人把抢到的银锅顶在头上当盔使。当时劳伦斯根本未受土耳其人袭击。阿里的黑人保镖。劳伦斯专用汽车的轮胎上写的固特异,劳斯莱斯。
艾伦比将军在开罗的台灯上面有埃及壁画的装饰,他们1900年的军服上面胸部的两个口袋和红色的肩章。土耳其将军桌上粉色的大马士革玫瑰花。真可悲,土耳其人好娈童啊。
上半部汇报时期,在西班牙的英军总部,下半部在所谓的耶路撒冷,墙面上都贴着马赛克,那可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啊。The Plaza de España, Sevilleappeared as Britain's Egyptian Expeditionary Force Headquarters in Cairo, which included the officers' club.
劳伦斯想当普通人的尝试失败了,他重新回到战场的时候,那个美国记者坐在一辆希腊面包的小卡车上。
最后开国际会议时,劳伦斯用枪敲着桌面,上面有土耳其的青瓷,还有一个小盖子呢,现在应该是收藏在托普卡帕王宫。而艾伦比将军在桌上居然看的是《钓鱼全书》,我有这本书的复制版。
4
这是世上唯一一部电影,能让你了解沙漠。
剧作家鲍尔特Bolt和大卫.里恩最擅长一件事,制造神秘事件。
也给劳伦斯带来无数的故事,说不清的争议,还有永恒的定格。
这就是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一生。我们同情他,谁教他生在大不列颠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千橡,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大卫里恩导演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风临
3分,这部我是专程去包了场私人影院看的,因为一直听说要越大的银幕嘛哈哈。我不知道说他在很多程度上迎合了我的对历史演义+异域风情的一种直男想象是不是也能算一种褒奖,但我个人真的很喜欢的。首先是对于地缘政治的两种叙述,一是在英国官僚的视角上,随后是在阿拉伯游击队这方面。两个视点的切换节奏很好,大卫·里恩有好莱坞之所以吸引我的一些突出特征,把简单的东西做成大规模的,总有一个类型结构或者画面是必然求着被记住来的,一种工匠的巅峰。
场刊嘉宾 橙黄
2星。从认定人定胜天到对自我的无限怀疑,劳伦斯各方面的矛盾性在近四个小时的篇幅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塑造英雄的方式感觉还是太生硬了,直到后半段将劳伦斯本人的矛盾性逐一彻底披露才觉得渐至佳境,其实是战争、民族、信仰、性取等多方面的矛盾共同塑造出的悲情英雄形象,当然这也和奥图尔本人的气质与表演脱不了干系。配乐确实恢宏大气,但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满太溢了。
场刊嘉宾 donnie
1星。女人丝毫不参与叙事,这是一部完全父权并为罪行开脱的电影。这个劳伦斯的叙事让人全然忘记了阿拉伯地区经历的真实历史,如此讨喜的人物设计是需要警惕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和其他1962年的电影不同,阿拉伯的劳伦斯使用了最独特的70mm宽屏。大家觉得导演为什么特意使用了宽屏,或者是更进一部的70mm。
场刊嘉宾 风临
沙漠,一种奇观的技术追求。电影里太多沙漠了,一个黑点在远处放大成为一个人影,一场风从一个沙丘吹向一支骆驼队。而沙漠的构图必然是向两边展开的,所以我觉得对宽银幕的选择或许在决定拍这部电影前就已经成了制片公司迫切的需要,而这个题材完美地碰上了。说到这里,我还想到一点是因为宽银幕对特写力量的限制,所以奥图尔那双显眼蓝眼睛显得不可或缺哈哈。
场刊嘉宾 橙黄
应该是为了达到更逼真、更震撼的临场体验吧,片中有好些三人并排同场的戏,也只有70mm宽屏才能达到那种效果并还留有余地吧。
场刊嘉宾 donnie
这个宽屏更适合展现沙漠和史诗吧。
主持人 千橡
70mm是配合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沙漠和军队最适合的屏幕,虽然在当时很多放映的电影院没有那种屏幕就把电影砍了画面,相当遗憾。大家在看这部史诗的时候有什么印象特别深的镜头吗?
场刊嘉宾 风临
就是那个很有名的劳伦斯一个人去接他困在沙漠里的跟班那个吧,在巨大的太阳与沙漠里出现希望。
场刊嘉宾 donnie
沙漠里的一些镜头吧。
场刊嘉宾 橙黄
劳伦斯的一个小跟班掉进了流沙中,劳伦斯想救却无能为力。劳伦斯的性情至此开始转变。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他第一次穿上阿拉伯的长袍之后,有一个在沙漠里转起圈来舞动的镜头。那是一种很本能的快乐,比起他后来一直渴望却非常艰难的功成名就,那是一种要微小得多但容易实现得多的快乐。看完全片之后一直在回想那里。
那是我最喜欢的镜头。大家的镜头都跟劳伦斯有关而不是军队和单纯的环境。那你们对劳伦斯这个角色的看法呢?这个其实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因为真实的劳伦斯和电影里的劳伦斯差别还挺大的,真实的劳伦斯很明显没有一双摄魂的蓝眼睛。
场刊嘉宾 风临
这个问题我想就说电影里的吧,因为电影里的劳伦斯其实和历史上的劳伦斯有点不一样。就电影里来看,我觉得这个劳伦斯去除了传记历史里的那种学者和领袖形象,化身成了一个更单纯的人的形象。虽然说这个角色很讨喜,但其实相比传记还是要更多俗气了的,比如这里的劳伦斯突出的动机是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男性因为自己出身想要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形象,而最后劳伦斯离开阿拉伯之后其实是为阿拉伯在巴黎和会的很多独立要求做了很多贡献的,电影也没有再提了,像个负心汉哈哈。
场刊嘉宾 橙黄
同不了解历史原型。但是电影中劳伦斯的形象给我的感觉就是集多方面的矛盾与一身,包括战争、民族、信仰、性取等。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喜欢这段故事的一个原因是正如同名书名里的后半句“战争,谎言,帝国愚行和现代中东的形成”,也是在二战下阿拉伯作为地缘政治的特殊性。而劳伦斯作为一个最戏剧性的人奇妙地参与了其中并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里,也对后来美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下的。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里法鲨演的机器人每天晚上无聊时就是一个人在看《阿拉伯的劳伦斯》。
场刊嘉宾 donnie
我的功课实属不如大家多了。看到文章说劳伦斯本人写回忆录的时候说自己和阿拉阿伯战士屠杀了很多手无寸铁的土耳其人。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觉得这个故事当然是父权的,甚至是一种拥有造物能力的最高父权形象。之后的《与狼共舞》《阿凡达》也极大程度受这个影响,电影里也提到了那个美国记者想要以劳伦斯为美军参战的一个旗帜,这后来也确实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个故事里劳伦斯之所以离开阿拉伯,这个历史之所以没有产生任何变化,就是简单的大国博弈之下弱国与劳伦斯个人的渺小。当时劳伦斯去阿拉伯前其实是个对这片土地很感兴趣的学者,丘吉尔看中这一点让他去阿拉伯拉扯土耳其,许诺一些建国独立的空头支票。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受到了Spielberg的启发:他说当他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所有人在看到沙漠的长镜头时都出门去买水回来继续看。沙漠不仅仅干旱、荒芜,他还是人心的荒漠。人们在这里被分割开来,你不知道哪一个瞬间你的同行伙伴就会踩到流沙,然后这就是你见他的最后一面。劳伦斯在战争的无名性和死亡的随机性中丧失了踏入沙漠时的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人和沙漠都是载体,环境也可以代替人去叙事。最后一个问题,就简单说一下沙漠(物理的沙漠和隐喻的荒漠)对你的影响吧。
场刊嘉宾 风临
但是没人想到劳伦斯这个人就很轴而且很有能力,他和当地人迅速打成一片,然后一开始也天真地认为能在这里建国和独立。直到后来英法再次签订协议瓜分中东让他知道了自己很荒谬,然后就离开了阿拉伯。这个角色其实是一个极其理想主义的,甚至切格瓦拉的人物,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缩影吧。
场刊嘉宾 donnie
感官上来说,这个角色完成了无力的观众们想要做的,而政治家们不这么做的事。我觉得你的观察已经讲了沙漠作为媒介起到的叙事作用了。
场刊嘉宾 风临
是的,他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还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哈哈。我因为自己一直没有见过沙漠,一直在丘陵山地,对沙漠的想象就是单纯的很漂亮很神秘,一直非常向往哈哈。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电影的重要原因吧。
场刊嘉宾 橙黄
从来没有见过沙漠,沙漠在我眼中就是一种很神秘的存在。不知道这种隐喻的荒漠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吗?这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有什么影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拍沙漠的电影挺多的,《沙丘》反复强调在沙漠之中难以生存用族群的民俗和规矩来体现,《阿拉伯的劳伦斯》则是命运无力之感,赫尔佐格《创世纪》用沙漠本身的画面和视觉上的韵律来做出神圣感。
场刊嘉宾 橙黄
赫尔佐格对沙漠确实是无比迷恋,《创世纪》《卡斯帕·豪泽尔之谜》《黑暗课程》《太阳牧者》《绿蚂蚁做梦的地方》... 尤其是沙漠和丛林。
场刊嘉宾 风临
我也觉得《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劳伦斯刚来和离开时候对于沙漠的呈现也有很大变化,想想那种一开始的激情,宏大的背景音乐,与最后落寞但却也有点不舍的谢幕也起到了很强的叙事功能。
劳伦斯不消多说,很多朋友也已经分析过了,是个相当迷人和矛盾的多面体,他身上爆发出燃尽一切追逐自我和梦想的力量,让人敬佩又唏嘘动容。不过在这里,我就想吹一波甚少人提及的阿里。真的是个很有趣的角色。
阿里.伊本.艾卡利希,是个豪迈而自傲男人。作为一族酋长,沙场大将,有所学识,又胸怀理想,他很自然地对自己和阿拉伯民族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对外来者是揶揄而不信任的。他对自己的“野蛮”传统泰然自若,喜欢称呼劳伦斯是“英国人”,调笑文明世界的绅士们对大漠和阿拉伯的不理解,为自己是游牧战士和沙漠居民而自豪。正如书上所言,“沙漠是没有船的海,贝都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怎么,你要教我们贝都人战争?”
但同时,他又是谦虚的,有风度,有气量的。他对“英国人”的挑衅和调笑点到即止。而骄傲并不蒙蔽他的眼睛。他能接受劳伦斯的谴责,能真心欣赏劳伦斯的强大,坦诚而不嫉妒。尽管有时也会对他人针对阿拉伯的批评很敏感,但能控制情绪,客观认识到阿拉伯民族的问题。在联合议会上更是克制自己大局为重忍让奥度,最后痛定决心进军政治---即使他骨子里可能并不适合政治,但只要对民族有用,他就会去探索,去努力学。哪怕要从翻看小学课本学起。这种诚恳和勇气,是否和我们近代史中那些救亡图存的勇士们有几分相似呢?
他又是忠诚的挚友。从一开始对劳伦斯的针锋相对,到倾心欣赏,到两肋插刀。他见证了劳伦斯所有的高潮和低谷,理解了劳伦斯灵魂深处的痛苦,比所有人都珍惜劳伦斯的付出,并默默支持他陪着他。直到最后一刻,再无前路,不得不分道扬镳之时,他选择为从未哭过的劳伦斯流下眼泪。只有真爱两个字足以形容。
总之,这个象征着“阿拉伯的觉醒和新生”的阿拉伯汉子,真的是各种苏。 更不用说从颜值,形体,荷尔蒙方面而言,阿里也是爆炸的。
还记得他普一出场,就是穿得一身潇洒的全黑。及肩头巾,修身长袍,外加一袭透纱披风,脑后的金带和腰间的银流苏随风飞舞。飘逸又有几分低调的华贵,让人心生好感。虽然他二话不说就执行传统把劳伦斯的向导枪决了,却也不显得很坏,对劳伦斯的暴怒只是回以不以为然的调笑,更对劳伦斯的强硬颇为欣赏,也不勉强他跟随自己回营,策驼离去,掌控自如,悠然自得。
随着剧情推进,更可见阿里举手投足间干净利落,坐得豁达,站得端庄,军人的精悍和贵族的优雅无缝兼容。加上一双灵动深情的褐色大眼睛,当真苏得紧。
更不用说电影最后,阿里踏着夜色向观众走来,双目噙泪闪闪发光,因痛苦而拔刀,旋即又远去隐没在黑暗中,是真的难以形容的(生理上的)美丽和(心理上的)唏嘘
唉!!!这么帅的汉子哪里找啊,且让我自私地影评吹一波他吧!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