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是怎么做到把头发盘高、散着头发、扎低头发、戴帽子都能那么美的。)
尽管片中有很多细节都在提示我们Mark对于Money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都是为了使女主能够作为一个正常的妻子或者爱人和Mark沟通,换言之,也就是改造女主的过程,不过因为这个改造是从小偷说谎的骗子,改造成一个没有道德缺陷的人,因此,我们也就忽视了这个过程本质上还是在改造女主,比如男主刚开始说他想要动物能够信任他以及他后来看的驯服美洲豹的书等等,这些都说明,对于女主,不是纯粹的拯救,而是包含了某些男性对于驯服欲望的实现或是想象,驯服的对象、欲望的客体是女主,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规训的话,也就默认了女主的反抗是无意义的,因为最终她被规训成功了,美其名曰就是童年的心理阴影得到了治愈。 这就牵扯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对你好,刚开始是掺杂了些许其他的目的,比如想要驯服你,而这种驯服的一个前提是,在普遍的道德伦理框架内,原本的状态会走向黑暗的无底洞,只能经过改造才能回到正常的秩序范围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忽然爱的初衷,努力选择去看到爱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哪是什么规训,明明是救赎。 看来,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早前就被讲烂了,女人or男人,你吸引了我的注意,激起了我那该死的胜负欲!
这部电影的主题,女权与男权、梦的解析、原生家庭、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 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在宣传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恰恰相反这部电影在探讨男性利用所谓的科学对女性的驯化。 开头就交代了男主是个动物学迷,桌上的照片是豹猫,他做的就是让它相信自己。这和男女主的关系如出一辙。 男主所做的就是让女孩相信他,并且做到了。很难说女主和男主之间有爱情,他们的婚姻建立在不接受就报警的胁迫上,女孩婚后也并不让他碰自己。 相反男主在百依百顺的驯兽技巧之后,女孩仍然不让他接近。于是他脱下女孩的睡袍,强行占有了他,这让女孩自杀差点致死。 男主对女孩的爱是动物占有欲的爱,这在影片中男主就承认了。他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驯化女主,直到女主变成另一个小姨。那个他养在家里的,能为他变成间谍的亡妻的妹妹。而对于亡妻的物品,他随意砸烂在地板上。 注意这个细节,亡妻之妹对女主的秘密事无巨细一一探知,而对男主要求她挂电话却从不违抗,她就是男主豢养的豹猫,能替他咬人绝不伤害自己。 男主揭开谜底的唯一理由就是,她从不让任何男人碰她。他只是为了和她交合,任何其他的高尚理由并没有。 而女主也并非不了解弗洛伊德,在影片中他们恰好谈论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女主一开始不以为然,最后被言语刺激到投入怀抱。 这是一部貌似赞扬弗洛伊德的影片,但底色其实是弗洛伊德被情场浪子当作驯化女性的武器。女主本来可以靠自己生活,到最后反而成为男主的附庸。其实这是一部相当女权的片子。
艳贼玛尔妮回到家中,谈话中与母亲的关系越发紧张,这时玛尔妮喊出了一句:“妈妈,为什么你不爱我。”说这句话时,用的是一个俯拍的特写。希区柯克说特写就像交响乐中的“喇叭”,是视角上音量的突然提高,这时,影片中的人物仿佛突然提高了音量对观众喧喊。
《艳贼》跟《迷魂记》上如此相似,甚至音乐风格上也都非常相似。希区柯克曾说《迷魂记》的后半段是斯科蒂看着朱蒂一件件把衣服脱光的过程,而《艳贼》的前段也是一样。鲁德兰在明知玛尔妮是小偷的情况下,是如何看她的小偷行为被发现的,恰如一个衣着光鲜的女性,是如何一件件在他面前脱光,这也是影片前半段的悬念和张力来源。
玛尔妮的衣服一件件脱光后,但却无法与鲁德兰发生关系,难道他们躺在床上聊人生吗?鲁德兰的目的就是找出原因,为什么她会这样拒绝男人,最后占有她。希区柯克说这也是片子后半段的悬念所在。片中的主题又回到了《爱德华大夫》时的套路,一个人幼年时的遭遇是如何影响他/她的一生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又在片中玩了一通,这种从理念出发的电影反而显得太过刻意,没有希区柯克早年电影中的简单和洒脱。
本片中各种技巧的运用可谓眼花缭乱,仿佛希区柯克把早年的兵器库里的储备拿出来展示了一遍。开场时跟拍那个黄色手提包,包括一系列特写后玛尔妮的出场,都堪称精彩。而最精彩的当属前半段那段偷钱戏。一边是玛尔妮在偷钱,另一边是那个不断逼进的危险——不断靠近的清洁工,观众在知道危险的情况都会神经紧张起来,就像《后窗》中看到凶手回家时一样,观众会为屋中的格蕾丝·凯利担心一样。当玛尔妮偷着钱准备离开时,为了怕被一边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发现,玛尔尼把高跟鞋放在了上衣口袋中,可是鞋子不小心从口袋里掉了出来。整个片段,希区柯克用了三个镜头的分切才让鞋子掉下来。这样的剪辑方式在希区柯克电影里出现过很多次,《美人计》中酒窖里的酒也是用三个分切镜头来表现它的掉落,而《迷魂记》中开头斯科蒂也是第三个才掉下去的,虽然没有剪辑,但这些片段中原理是一样的:第一遍观众发现了危险,第二遍观众开始担心危险的来临,第三遍才让观众真正知道危险的到来。如果把悬念比作谜语的话,就是藏谜,猜谜和解谜。通过时间上的延宕,让整个片段的张力更加饱满。
拿惯常用来批评希区柯克的手段来曲解本作的力量显然是偷懒的,因为它可能是希区柯克最单刀直入到人物创伤内部的作品(某种《与火同行》或《内陆帝国》,换句话说如果以往的希氏作品更关心观众,这部它更关心人物),完全没远观地展现了其影响,这从全片对精神分析模棱两可的态度便可略知一二:我们也如玛尔尼一样不希望看到“弗洛伊德”就此得逞,但不管是屏住呼吸在远处观赏一场偷窃的体验,或是看着她在特写中表现的恐惧(二者或许是对等的),最起码我们可以相信蒂比·海德莉的表演所带来的共情力。
看到现在,最烂的一部Hitchcock。
希区柯克故事极怪味,镜头够怪味,台词表演皆够怪味。差不多剩下整个两字——怪味;那点油嘴滑舌尤受我欣喜。是不是艺术?是呀,傻瓜。是很好的、怪味的艺术品。差不多知道了,这是很接近生活的艺术。所以才如此怪味吧。倒是吸引住我了,像某种滋味不大易上瘾且有嚼劲的食物一般。希区柯克之电影如啤酒烤串;然我心实之所向,啤酒淡淡花香淡淡醉意矣;实之所向,语言海的舵手,浓浓花香,浓浓醉意
7.5/10 分。2018.08.25,第一次看,环球版蓝光。1964 年的肖恩·康纳利不仅主演了本片,还演了他的第3部007《金手指》。。。2个妹子都挺漂亮的。。。只有漂亮的女贼才会被拯救。。。哈哈。。。
当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产生很大兴趣时,我就对他有点点不耐烦,可能是由于对弗洛依德没那么信任,我还是比较偏爱中期的《绳索》《贵妇失踪记》之类;此片希胖又出来露脸了!年轻帅气的肖恩康奈利!
佛洛依德耍得太蠢了,就算因为年代也不能宽容。胖子的惯性能量第一次加分如此之少。
希区柯克对一个性感尤物的精神分析,每一秒都是戏,头发、服装的色彩(红与黄)暗示,盗窃、骑马、强暴精彩场景一幕接一幕,庸俗的题材幻化为精美的电影作品,希胖在对空间的处理上无人能及,纵深空间不断出现象征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而幽闭空间又让观众和主人公感同身受,性暗示也很大胆
又见心理分析,强行英雄救美;男人被神秘的金发女郎吸引,很典型的希区柯克故事;Steve Neale在Masculinity as spectacle中提到“women are investigated, men are tested”的一记典例,男性视角将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女性=焦虑之源,feminity=mystery。那时代金发女郎真的跟今天网红脸一样,蒂比美是美,但每次看她都有各种似曾相识感……中间窃保险箱一场好,大全景固定长镜头中的内在张力比处理成平行蒙太奇强多了。结尾太草率了,前边完全可以不铺垫这么长。9047
希胖又高大上了,每次他整起心理分析这套都让我看得很不耐烦,有关记忆的悬疑铺陈实在太难,而且很容易就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了。蒂比海德莉塑造的女主角相当迷人,她的偷盗都是举手投足间带着优雅的,以至于结尾看到她小鸟依人的偎在男主角怀里,反而觉得希胖真贱,到底是真情男人的付出感动真情,还是步步紧逼的猎人征服了猎物,这些塑造都是非常模糊的。
melodrama+mental analysis,希区柯克尝试大量20—3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手法”在60年代中期看起来有些老掉牙,但却别有一番滋味。蒂比.赫德伦演技一大进步,可惜此片之后就让希区柯克以合同制制约了。
等待那个脚踩祥云的人来拯救。希胖与女主的幕后传闻比影片本身流传更广(从此再无合作);采用了遮片绘景和背景幕布,看起来很不真实;上映票房惨败。
“mother mother i am ill, send for the doctor over the hill”——弗洛伊德理论再实践。拜“强大”的化妆师所赐,几乎所有人的发际线在这部中都逆天的高,造型太不科学了。更糟糕的还有蒂比·海德莉的演技,呵呵。
看起来是保护者的完美丈夫肖恩康纳利其实也是强奸者/嫖客/童年阴影执行者的角色,很多场景都觉得他性威胁力非常强,最后抓住女主偷窃的戏就是一场象征意义的强奸戏。希胖承认的“爱情拜物教”。但觉得最后的童年事故做得弱了,我一直以为她被嫖客强奸过···
看的是法语音频。觉得男主角很脏很味儿。希区柯克的电影无一不涉及犯罪或死亡,心理电影也无一不是变态心理悬疑片,有点雷同和乏味,其实轻口味的更难拍。
我爱肖恩·康纳利!!理想情人的角色,直接把希女郎比下去了
三星半。除了结尾对于心理分析的过度依赖缺乏说服力,之前的整个过程,对于恐惧的刻画,悬念的把握,蒂比·海德莉的破碎形象,都非常精彩。由于时代的原因,一些场面处理的非常隐晦。。。
[2020年5月希胖√] 继续逆练希区柯克……很完整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戏(直接还吐槽了弗洛伊德……),偷窃癖源自童年阴影,象征恐惧的红色,用在几处主观镜里相当之有意思。肖恩康纳利演的这个角色霸总气很强,导致故事也有点拧巴。不过服装设计是真好看!!
希区柯克一直以来都对精神分析学说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总是反复、粗浅地将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尤其是梦境原理、童年创伤论、俄狄浦斯情结——引入到电影中,这在本片中更加明显:女主角Marnie依恋母亲,抗拒男性,经常陷入无法醒来的噩梦,红色滤镜下的主观镜头直指她童年时遭受的血色创伤,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则营造了紧张、焦虑、恐惧的氛围。这些时髦的表现手法与枯燥的理论研究在电影胶卷上交错、融合,凝结成了一个别致的作者符号,像病症一样时常发作——从《美人计》、《爱德华大夫》到《惊魂记》、《群鸟》以及本片。
偸竊癖 謀殺 愛情 深度心理懸疑 希胖在此片中對懸疑 驚悚 浪漫的拿捏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太讚了!!! marvelous!!! marvelous!!!
【霸道总裁爱上我之原生家庭不幸让我患上红白相间PTSD】感觉希胖也挺擅长拍爱情片的,只是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观众都已经将他的名字和悬疑几乎画上了等号。在关于本片的采访中,希胖清晰地记得这是他生涯第49部长片,记者也着重对悬疑这个元素进行提问,他自己也明确说明了本片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然而似乎不少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成年后的离奇举动总是会安排一个不幸的童年经历与之对应,已经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窠臼了,当然本片拍摄年代较早,但是由于类似设定的电影看了太多,也会影响到对本片的观感。另外导演和女主之间的八卦多少也会让一些人产生负面评价,由于《后窗》女主凯利当时已经是摩纳哥王妃了,所以摩纳哥民众不能接受他们爱戴的王妃饰演一个嗜偷成性的窃贼。很多影片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