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真是好看,再加上张爱玲钟爱的爱司头,民国风情就有了。
1947年的电影,有些台词太显旧,但是剧情还不错,尽管你早就能猜到结局。
太太万岁,里面无疑就是太太是主线,再加上处理家里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家外的丈夫的公司筹建问题、和父亲、弟弟的关系,以及倍加喜感的丈夫外遇问题,就是整个故事。
一开始的摔碗事件就能看出,太太是个愿意忍气来换取和平的性子。而这正是那个时代驯良的女子通性,到了的后来的执意离婚又是新时代下女权主义的个性。
现代的女性大都追求个性解放横冲直撞,决计不会像太太那样处理事情,倒是少了些女子该有的温婉。
太太委屈求全的利用撒谎处理好上下里外,看似完善妥帖却是纸糊的房子,一吹就倒。公司倒闭这阵风,就能将一家子的和睦打乱。
有几个点很出彩:
1.演爸爸那个老头太好玩了,油而不腻
2.演婚外情那对男女也好玩,戴绿帽戴的如此理直气壮,结尾女的那段也好
3.婆婆也是个人才,说话语气特逗
上海人讲究派头,车马洋装,旗袍香巾,即使没落了也不能落下。太太也是个果断的女子,敢爱敢恨。
大概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是张所喜爱的吧。
张爱玲的小说经常让我觉得寒彻心扉,一个充满心机算计和人情世故的世界。她笔下难得“真情”与“挚爱”,便有情和爱也不过是“人情”与“爱欲。”修成正果的如白流苏与范柳原,那乱世中一点真心,是搬演了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明争暗斗、你来我往后、被沦陷的香港成全的一个传奇。可惜这个世界的基调却不是传奇,而是,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里写的,“浮世的悲欢”。
张爱玲的小说常让人看到这种亦悲亦欢的人生,看时觉得热闹非常,看后却感到惆怅不已。如《半生缘》里曼桢那样悲痛欲绝的人生其实是少见的,更多人的故事是一种悲凉。她笔下的女人都提前衰老,心老,或者提前死去,心死。野火一般的女子,如曹七巧、如霓喜,还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已一副中年妇人的心肠,有梦也是凉丝丝的。这悲凉浸透了人生。生活于张爱玲,也许像个蜡苹果,外表点缀得红香可人,硬掰开来看里面,荒茫茫一片空白,却也夹杂着那么点的惊诧 -- 欧,原来是这样的!
《太太万岁》里的世界就是个蜡苹果,乍看之下十分热闹。那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可是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男人包二奶、租小公馆、女人受夹板气、还要替老公遮丑。子女算计父母,父母打儿女的如意算盘…… 虽然经过了五四妇女解放和毛时代男女平权运动,男女关系的权力结构似乎并无多大改进。女人还是为着男人在活,男人嘛,也还是围着女人在转,不过是外面的年轻女人。
男人那点德行,思珍的老公志远说得好:就是这点贱脾气,家里的再漂亮,没有外面的好。张爱玲这是从《红楼梦》化来的。《红楼梦》说,自古娇妻便含酸。又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把这点事儿全说完了。女人呢,男人再坏,那也是自己的男人,好歹成全了他的脸面,也就是顾全了自己的。前不久看电视台的节目,讲一对结婚四年的夫妻,妻子怀第二胎七个月,突然发现U盘里丈夫和小情人的裸照,随后他二人双双失踪。这妻子挺着大肚子,终于在上海一个出租房内寻着了丈夫,不敢向他发威,却扑向小情人猛打,大叫“你这个不要脸的”。节目主持人请来三方座谈,做老公的死也要和小情人在一起,这妻子仍一口认定他受了小情人蛊惑,反求她放过自己老公。张爱玲绝不会这么愚忠,所以她笔下的思珍也不会与小情人施咪咪黑面相向,反而拿出大奶的气场来智胜,毕竟是读书人么,再荤秽醃醡的场面,也要避一避嫌。可是在《小团圆》里,张爱玲并没忘记在小周和范女士的肖像上勾画一二,全点在要害上,算是出一口恶气。
思珍与志远这一对,可说是中国夫妻关系的一个缩影。精明能干处心积虑如思珍的女人永远生存在一个狭小到尴尬的空间 -- 男人没出息,她要替他想方设法四处打点,男人有出息,她也毫不居功,荣光都让给丈夫,还要随时准备替他擦屁股。最后终于死了心要离婚,却为了他替她要回来那个胸针而破涕为笑,婚,当然也离不成了。可是这带着泪的笑,就那样带走了她的青春。悲欣交集,是张爱玲眼里的人生。
这个世界毕竟还是男人的世界,张爱玲拎得清。有趣的是,张爱玲不曾做过思珍那样的太太,她与胡兰成的婚姻并非建立在单家独户柴米油盐醋的琐碎家居生活上,也没有恶婆婆和未出阁的小姑子要照料。她与思珍唯一相似的是有个喜新厌旧的丈夫。蛛丝马迹是早就发现了的,装作不知情,期盼对方回心转意。然而事情愈演愈烈,终于到了没有希望的地步,有一点宽容和爱也耗尽了,只好意志坚决地离婚,可是心里还燃着余烬,只要对方一点火星,也许即刻就能再次燃烧。张爱玲曾千山万水去探望胡兰成,后者非但不领情,更不肯在她和两个姘头之间做选择。对心高气傲的张爱玲来说,这荼毒非同一般。在《小团圆》里,以九莉之名回忆道,几个月食不下咽、夜不成寐,仅以柚子汁为食,一天上街迎面玻璃橱窗里映出一个面容苍老的妇人,才知道自己情伤到何等地步。假使那时胡兰成肯拿出一点慈悲之心,放一枚小小的胸针在她手心里,难保张爱玲也会跟思珍一样破涕为笑,放过离婚不提!可惜破镜重圆的故事只能发生在电影里。真不知道张爱玲写这一段是何种心情。
张爱玲写得最成功的,是思珍一家两代人的关系,财迷父亲和女儿之间,只有赤裸裸的算计,没有丝毫的爱。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父亲和女儿也并不少见。张爱玲自己与父亲就几乎没有感情。她父亲吸鸦片吸败了家,没钱送她留洋,反过来责罚她,令她病到差点死去。她母亲虽然送她上学,在她逃出家门时又收留了她,却让她时刻感觉寄人篱下,亏欠了她母亲的。张爱玲后来撰稿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还母亲送她去香港念书的学费。爱,在张爱玲的童年稀薄到只剩一个概念,镜花水月一样的不着痕迹,一再失去,反而不再期待什么真情。胡兰成说她“冷漠。”她当然冷漠,不能不冷漠。怎么能让她相信所谓“爱”呢?她必须抓紧一切能抓住的东西,能攥在手里的东西,也只有这个东西能让她心安。瞬息变化的爱,当然不在这个范畴。为了自己,她可以做任何事,因为她也就剩下自己了。所以,国家危难、民族大义,张爱玲是不屑一顾的。这些东西,怎么可以比得上冷漠人间一点温暖空虚心灵的柔情。像王佳芝那样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遭到初恋的打击,生活在荒漠的人世上,你叫她信什么?易先生一颗粉钻、一点即时生发的温情,足以让她将什么民族大义统统抛在脑后。她甘心情愿为了这一点说不上真心的温情飞蛾扑火牺牲自己,因为她已担负了整整一个人生的黑暗和冷漠。
同样是这个老爷子,上小公馆为女儿抱不平,却马上投入了二奶的温柔怀抱。不同辈分的男人在玩女人这一点上建立起统一战线,可笑的是,像思珍的妈那样的女人还真以为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本领就能让男人俯首帖耳。狗改不了吃屎,偷过一次,尝了腥,难保没有下一次。可怜女人一双眼睛盯了男人一辈子,还是防不胜防。毕竟么,男人的世界比女人广大得多。管得了家里,管不了家外。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家贼难防,防并不是正解。可是女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这部电影当年据说票房成绩非常好,张爱玲作为编剧是赚钱的,可见她非常了解电影的性质。电影失去了观众,就要进库房。这部电影就情节编排来讲,并无多少新意,反而有许多桥段老到掉牙,看了上一出就能猜到下一出。有些套路,我甚至怀疑是张爱玲从民间文艺或通俗小说借来的。但这些东西正是经过多少代人淘澄出来的,观众百看不厌。比如志远拿不出别针来,大家就知道别针在施咪咪那里。再比如施咪咪将手绢放入志远口袋,大家也不难猜到接下来思珍必会发现。看起来似乎都很俗套。可是细想想,生活里难得、凑巧的事儿也不是没有,比这个更戏剧的不也都发生过了吗?!
我只不同意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里说的一句话,她说“《太太万岁》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太太。上海的弄堂里,一幢房子里就可以有好几个她。” 在我看来,思珍并不是一般人的太太。她做到的事情,恐怕绝大部分的太太都做不到。那时候的妇女是不是更隐忍含蓄我不知道,但想来,一般老百姓的家庭主妇对于老公出轨这回事还是很难容忍到她那个地步的。而且,如果最后胸针没有出现,她也就打定主意离婚了,之前她是冷静地想好了的,这一点冷静的勇气,也是许多妇女缺乏的。很多人先已乱了阵脚、痛苦得失去思考的能力了呀。另外,思珍和志远的家庭条件看起来还是蛮不错的,也许那时上海的中产家庭跟那八九不离十,但这关键看所谓的“普通人”怎么界定。《乌鸦与麻雀》中肖太太或华太太那样的太太,我感觉倒更符合普通人的太太一说。张爱玲对“普通人”始终是从云端看下来的,隔着距离,怎么都有一种世俗的美感。实际上,普通人到底是怎样,我想她了解并不太多。后来的《赤地之恋》和《秧歌》成为败笔,倒也并不奇怪。
还记得第一次与这部电影相遇是无聊换台换到央视电影频道,看了几分钟,虽然是黑白片,但感觉对白很现代,还以为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后来有事就再没看下去,只是记住了片名--太太万岁。再后来在网上查资料,居然查到是这部片的编剧是张爱玲,而电影是47年出品的早期中国电影,很是惊讶,原来当真有过那么一个大上海的摩登时代。
再后来又错过好几次央视的重播,最近才终于在新华书店找到一套VCD把它看完。其实这部太太万岁故事情节很简单,让人佩服的是里面的对白与演员的演技,把平凡人的柴米油监七情六欲演绎的非常自然又不失精致。想来当时中国电影的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如果顺其自然发展,说不定上海可以取代好莱坞成为商业片的代名字了。再想想现在的中国电影,连故事都说不圆,是不是应该汗颜?
(原来找不到这部片子,发在香港60年代拍的另外一部太太万岁下面了,现在移过来再发一次。原来的评论地址: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0934/)
《太太万岁》很“张爱玲”。在一种轻盈曼妙的诙谐色彩里,充满了张爱玲式的小聪明和对人生的思考关怀。想起张曾经说胡的“敲敲脑壳脚底生烟”。我看《太太万岁》,正是这个感觉,隔着六十年岁月还要惊叹她那通透又张扬的智慧与妙趣。陈思珍很聪明,更懂得装糊涂,她的结局,是未必完满的大团圆,却也实在映照了古今女子的悲喜人生,说不出有几分可敬或可怜,唯因是鲜活的人生,所以这般可亲。更有小丑似的丈夫,姨太太,老丈人,信手拈来的讽刺,烘托出的却是小人物的俗世趣味,即使有点滴鄙夷,也早已隐没在会心的笑声里了。
这就是张爱玲。私以为她的电影和小说是一脉相承的。室友说不喜欢张爱,因她太悲观。读张爱常读常新,渐渐觉得她并不是太悲观,只是太聪明。她像是站在云端远远地观察俗世里的一切,世事决绝,人性伪善。我常常在揣摩,她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绝不是全然鄙夷的。她的淡漠背后反而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因为那“惘惘的威胁”,她知道当下的灿烂,即使是颓废的灿烂。我想,她是那样恋着这人生,才能那么费尽心思去描摹。千疮百孔,反而有一种真实的安全感。所以读张爱玲,或许有压抑的时候,但却从没有厌世的时候,因为我会觉得,这人生虽然可笑,但我们能够活下来活下去,尽情的自嘲着,仍旧是妙趣横生又弥足珍贵的,更因为在张爱玲的世界里,自己和自己,是这样亲近的。
导演:桑弧
编剧:张爱玲
摄影:黄绍芬
剪辑:傅继秋
失足丈夫浪子回头的全过程。当然不是胜在故事梗概,吸引我一动不动看完的是对细节的绝对拿捏。
美感。少奶奶给老太太拜寿时姿态既日常、端庄又风情万种,民国上海太太的美感完全被演绎出来。对上尊敬做小伏低,被问到打赏数目也会先让老太太拿主意;对下周旋体恤,贴补佣人工资;家教好格局大,锦上添花的聪明和世俗智慧,完美太太。虽然讲普通话,但还是完全演绎出了上海家庭的情调和本色,前半段的礼节应对、人物交往都有种旧版红楼梦的感觉,后半段引入很多现代冲突,撩起华丽丽的长袍看到四散奔逃的虱子们。还有,妹妹的帽子着装、电话、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传统观念,大概也是上海近代西化的表征之一,张爱玲写得上海器物、人物、事物完全可以看做现代化的旁证史料。
呼应和伏笔。太太刚和弟弟谈银行工作不好,丈夫这边就来岳父家筹款子了;老太太和拆白党两帮性格阶层迥异的人都说喜欢看苦戏;别针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就会预感要出轨的;不过重复太多次的巧合就让人有点怀疑了。
报纸评论电影 电影评论报纸 电影里的报纸 报纸里的电影
神经喜剧。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挖掘艺术、美感和黑色幽默。少奶奶父亲的形象和肢体喜剧效果拉满:认钱不认人,“小公馆”本性不改,出场时的阴阳怪气,堆叠起来让人尽管是在他犯错时也不会嫌恶而是默会一笑;很本土,在这里看父亲的势力和父亲旧习性不改的时候,和读《厌女》里父亲的女儿章节是完全不同的情感。瘫坐的姿势让我一度怀疑这位是葛优老师的喜剧启蒙吗?妻子每次说完“不扯谎”之后立刻扯谎,前期观众会莞尔一笑,后期估计只会是心酸了。
少奶奶的佛系资本家父亲和天真乐观弟弟(或许她弟弟是全片唯一最正常的正常青年? 青年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勇敢,和远大前程,这句话在弟弟身上完全应验。
神不知鬼不觉的转场。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被弹幕称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是镜头转场:远贸有限公司牌子的流畅过渡简单四个镜头反映公司筹备全过程,与老丈人的“设几个部门、招多少职员”正好呼应。另一处是少奶奶从“小公馆”出来,关上门打开门直接一个镜头转到家里,镜头语言背后的悲凉婚姻哲学还有女主人的困境尽显无遗,让人想到内容上娄烨在《浮城谜事》里的处理:妻子和第三者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回家啦”“爸爸来接你回家啦”,镜头丝滑,镜头语言背后泪目。
太太一家人等丈夫回来 太太帮忙打圆场 替他维护面子
影片主旨。看到中途一度以为是中国早期的女性意识启蒙,但结尾因为丈夫的诚恳又回心转意,可见并没有向旧生活方式和观念开战,而是像吵架和好,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想讲女性意识的野心,而是记录日常饮食男女家庭伦理喜剧片。不过或许也是因此而没有拔得过高落入说教悬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只能说?现在很多试图揭示中产阶级心理的片子可以借鉴当年的文华公司,而不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辙南辕》。私以为坚定离婚到不离婚的处理有三种可能:其一是在买胸针的时候说“不如买无线电”,太太应该是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人,高于物质层面,最后为一线希望的爱放弃离婚有迹可循。相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看到了婚姻裂缝决定出走,上海太太的选择会让人觉得“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她是真正坚强的女人,遇到千丝万缕的家庭关系,心细如发,妥帖处理;面对针对丈夫的敲诈,睿智斡旋,处变不惊,干脆利落,一劳永逸;但是面对“男人的悔悟”,反而主动步入谜局;就像张爱玲用这部剧本的收入接济胡兰成。其二是,这部电影要迎合彼时大多数市场观众的心态,不能完全流失掉男性观众,所以选择了相对缓和温情的结局,上映引发海内报纸530余篇铺天盖地的宣传评价报道,据传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我不意外,实至名归。其三,或许离婚也只是这位太太顾全大局、迫使丈夫彻底改头换面的策略和智慧,像前面一样曲线救国提自己的需求,目标实现,就没必要再离婚。旧上海勇立现代化潮头,但并不是革命的现代化,而是实利的现代化和商品化。
时代重现。“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到抗战时期的救亡文学,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的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柯灵)。孤岛时期,中产阶级电影先河,不攻讦主流证据,扎根生活和道德,通俗喜剧背后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夫妻地位的探索。这让我想到《南海十三郎》中主流价值与革命影视VS娱乐化电影的争论;革命价值观教育电影痛斥“你用肉弹色诱三军,叫他们怎么去打日本鬼子?扰乱军心,荼毒生灵……兵荒马乱,不想发财。”;“娱乐戏”反驳“你每部戏都叫人家忠君守节,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你的思想太陈旧了,老弟,收山吧,你那套不吃香了。”;主流继续痛斥“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全部都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顶天立地。”孤岛时期的上海编剧,大概也在探索不同于革命正剧的另一条路子,虽然后期一段时间内不被提倡。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太太万岁》不是被构想出来的,很多细节和现实设置都是独特文化现象的再发现。首先是令人咬牙切齿的拆白党,依靠色相,专攻富家子弟,情利双手,而被吸血的人“家破人亡”,活脱脱上海的名利场。由富裕之家嫁入中产的女儿,有金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金条帮助,物质、财富、标签都是门票。旧上海的故事已经远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世情却脱胎重生,循环往复。接下来是通货膨胀,二万零花钱,敲诈二万万分手费,现在要怎么多估计会被调侃“你要是的GMD的金圆券吧”。
PS.观影小Tips:B站出了着色版,整体观感和美感不如黑白电影,但两版对比,着色版能看到很多细节,比如少奶奶拜寿时,佣人手上拿的芍药花,细节更丰富,可以用来作二刷。
如此一出轻喜剧,张爱玲深知市井的喜乐及妇人的“聪明”……
靠谎言周旋的模范太太 可是张爱玲自己写的剧本怎么从小说里的摩登市井味儿变成了老娘舅味儿…
张爱玲编剧的都市爱情剧。剧情并不复杂,也带些造作的成分。结尾还是大团圆。主角是蒋天流演的媳妇,以说谎的方式维系家庭关系,倒也是苦情。石挥的配角把戏都抢了。看民国老电影无法不想这些演员今后的命运:石挥、上官云珠自杀,蒋天流演女革命,早早息影,活到了91岁。唉。三星半
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应景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人性弱点的披露,都那么一针见血,张爱玲调侃不忘犀利
对白就像说相声一样 猥琐的男主和靠说谎持家的女主与大仙一样的土财主爸爸与专爱看苦戏的老妈还有我的人生比苦戏还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咪咪小姐
7/10。桑弧这剧可以说是模仿刘别谦擅长表现的金钱与爱情的问题:失去经济地位的丈夫连买来的情妇都无力掌控,只能利用妻子的情分摆平外遇。收音机和别针的轮换、绢扇的掩面、电影票根的谎言和报纸噩耗的虚假担忧,道具都用于揭示心理和炮制笑料,如上小公馆教训女婿的岳父同样掉入桃色陷阱后换上夸张的西服,或妻子向女佣谎称口红印的手绢属于自己后拿着抹泪,笑着笑着就让观众哭了。擦红药水的细节象征妻子之贴心,使离婚之即丈夫心回意转。桑弧对刘别谦“门“的元素也运用纯熟,表现在丈夫用手表找流氓换回别针,只从门外听见耳光声来渲染情境。依靠动作(女佣摔碗、老母争吵、丈夫抱怨、电话讨钱、弟妹私奔)加速节奏,引发冲突的法子是俗套的情节剧打闹,比较失败。利用情妇“有喜“谎称接走她一段最别开生面:善意的谎言才是解决婚姻危机的大智慧。
六十年前在中国怎么做女人,现在还是怎么做女人。
这破镜重圆,看在眼里,终归有些不是滋味。
张爱玲编剧,这应该是最地道的上海味道了,摩登天然的小资格调,精致且斤斤计较,但实则关系的还是人情,颇有温度的。恰如片里的这位太太,里外周璇,八面玲珑,上的了厅堂受得了委屈,精明能干顾全大局,实在比电影里的男人强一万倍!真是太太万岁!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石挥这角色这演绎真是滑稽十足。8.2
好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挑一句:石挥简直太神了
我们夫妇之间里的女革命在这里还是个瘦弱又圆滑的太太。很有趣的爱情小品,女人与家庭,石挥的怪岳父
好看。大上海,拆白党,饮食男女,用不动声色的局部大特写接景、转场,暗示人物心理,有妙趣。摩登城市气息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光鲜时尚打扮,不用装,都是骨子里浸染,要是中国电影没断层,这股灵气一直沿袭下来,现在演艺圈就不会有那么多穿着世界名牌却一身渣土、地沟味的男女屌丝了。
最近接连看华语老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到电影,都失去了讲述日常的能力。但讲述日常,我们曾是世界翘楚。
情感入世,外观时尚,几个大特写很棒。汪漪最美,蒋天流揣摩得最好,上官云珠的角色最好玩,至于那个完全就是狐狸长相的……实在无语了。男一号很猥琐,石挥以“太超过”的方式在演绎配角……
男人大概都想要这样的太太,无论怎么背叛,哄一哄,还是能乖乖回来。
嬉笑怒骂市井大戏,男女皆是犯贱脾气。沾花惹草风流成性,强颜欢笑苦楚难尽。亲家对喷甚是有趣,咪咪勾魂风骚演技。若论演员石挥给力,若论角色太太不易。胸针挽爱仍存情意,痛并快乐生活继续。
编剧张爱玲,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虽然是喜剧剧本,有一些台词还是有张爱玲小说里那种感情的痕迹。太太要离婚的时候,说的那句“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了”。一下子就想起了《半生缘》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
主演气质有点像原节子,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有点像日本早期家庭片。因为年代的原因,台词的喜剧效果反而增强了……在这个国家,太多的东西都中断太多年了。
太太做到这种份上就算是功德圆满.
40年代还有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种泪奔的感觉。张爱玲的这悲喜剧剧本简直是神了!各种元素真是把骨子里守旧外表现代的40年代的中国发掘透了,我津门石挥的演技有种能说话的巴斯特基顿的感觉,忧郁呆滞的眼神中藏着各种蔫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