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类似于《纽约我爱你》,《柏林我爱你》,《巴黎我爱你》,这种片段集锦, 是三个不同导演执导的都发生在纽约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生命課堂 ,讲述的一个年长的成功的艺术家在一场画展前陷入的习惯性紧张中发生的故事。在特殊设计的镜头语言的牵引下,观众可能被迫参与了一场年长男性对女性青春的视奸,那种充满冒犯的镜头,剑拔弩张,女性观众可能体会更深,那种熟悉的,被男性凝视的不适。艺术家以自己成功者的身份,对一个除了青春和美貌一无所有的年轻姑娘进行了看似高尚的人生与艺术的教育,却难掩他假借帮助和教导之名对姑娘的人身和个人生活的一次次冒犯,而在这些冒犯中,艺术家可耻的获得了创作上的激情和灵感,最后完成了画展所需要的画作。而姑娘不堪他的骚扰,终于离他而去,而他也在故事结尾收获了新一枚助理,故事又开始重复。看似是在探讨艺术家创作的焦虑,又何尝不是在展示以剥夺周围弱小的女性的青春和生命为滋养的成功艺术家的模式呢?生命课堂,老师哪里是想教你做人,明明是想教你做人。讽刺意味在姑娘提出让艺术家亲吻警察作为考验开始显现,而在结尾处艺术家那陈词滥调的语言达到高潮。
第二个故事 没有佐伊的生活, 让一群孩子展现纽约上层社会(可能是上层了吧,如果不是算我没见识)大人的生活。有某种说不出的怪异。感觉演员都煞有介事的认真演着并不真实的故事,但是因为煞有介事而让这种认真显得刺眼,一个孩子来教育母亲如何生活,身份的倒错,也让这个故事更为飘忽而不让人信赖,从而使人更加怀疑整个故事描绘的场景是一种讽刺,明明所有的人都在认真的表演,却呈现出了哈哈镜的效果。
第三个故事 俄狄浦斯的烦恼, 正是看完这个段落,让我感觉到恶意满满。还是伍迪艾伦的老掉牙的套路,一个对生活不满知识分子(总能让遇到的女性为他倾心,这是我非常不愉快的一点,特别是伍迪艾伦自己演的时候,太不可信啦,一个个人的偏见),深陷与女性关系的漩涡,当然还有人在其中弹钢琴。一个将要与认识半年的女友结婚的中年男性与母亲关系紧张,阴差阳错,母亲在一次魔术中失踪。而经过搜寻未果,但是中年男性发现自己似乎更轻松的生活,与将要结婚的女子也更和谐,男子气勃发。于是打算放弃搜寻母亲,然而,戏剧性的是,母亲在纽约天空中出现,对着市民们讲述男人的私事,谴责男人不该与女友结婚,男主又一次陷入了焦虑。百般无奈,求助于巫师,却与巫师萌生情谊,又受困于女友的存在,不得已告辞,后来女友又适时告别,男人得以顺理成章与巫师在一起,然后母亲也回来了,母亲与巫师一见如故,男人的生活似乎进入了正轨,或者说,挣扎无效?男人从母亲身边离开,藉由对另一个女子的爱,而母亲对男人的影响力之大,竟然在消失后会发动全城的力量影响他的正常生活(男人还是不能没有母亲),而且母亲以及成为了男人的一部分,男人与巫师的对话很像是母亲与他关系的一种复制。然后巫师又以煮肌肉这件事情与母亲达成了身份的重合。可以说男人身上母亲的印记是宿命般的摆脱不掉。这个故事,讲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徒劳。恶意满满。
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只觉得这些戏谑让我难过。
我就想说第一段 虽然他表面是艺术家但是 他也是男人,男人喜欢女人完全正常和好色无关系而是这男人也是情商低,不懂得讨好女人。反而女主只看颜值只知道他身边的这这个艺术家身份才和他学习 ,其实并不了解艺术。后来女主在酒会上发现另一个颜值好的男的和他 调情女主和颜值高的男的在一起放纵了自己的心态 后来女主离开了 但是最后男主的艺术被另一个女孩喜欢 其实艺术和人的本质是无关的。
就看了第一段马丁的。作画那段拍的再紧实一点就好了。看得出来,老马心里对艺术家还是有点盲目崇拜的,这感觉就像沈星采访朴树那个眼神一样。不理解,但是要做出崇敬。
开头的颜料太吸引我了。泥泞,脏,热烈。和我以前的调色板差不多,一下子就把我吸到这个片子里。不过我画画是不听摇滚金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我又要得罪人了。我画画前最多会听一点古典,或者什么也不听。摇滚,民谣,金属等等这些现代后现代的东西我在心里是看不上的。包括窦唯。但我尊重他们的这种艺术形式。我只想来表达一下我的追求和野心。人们喜欢窦唯,或者喜欢那些激烈的,温柔的,奇怪的摇滚、民谣、金属等等,不过是在喜欢一棵树上热烈的花,安静的叶,错节的枝,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我只爱它的根。我是艺术的撅根人。我是艺术的创作者。我只喜欢本质的东西。本质的肉体,本质的空气,本质的音符、符杆、符尾。我不依靠这些虚妄的嘈杂喷出的巨大热烈,我不依靠这些感动我,给我灵感。我只依靠本质,本质的我。
马丁拍的这个艺术家是可怜的。艺术家其实都很可怜。面对美,臣服于她,面对爱,也臣服于她。而面对手枪,大炮,他们形如蝼蚁,火热的扑上去。面对煽动,扑上去。面对真实,扑上去。面对灵感,也扑上去。已经没有自己了。太可怜。
我只想跳出这个火圈。我是艺术之王。
马丁5星 伍迪4星 科波拉,唉。。。
No.76 斯科塞斯的故事确实是最好的,在最后一段出来之前我一直以为此段是艾伦的,这类对所谓缪斯的反讽一直是woody的拿手,没想到20多年前的斯科塞斯玩得也不错。科波拉那段应该和他的女儿有关系,编剧也有她的名字。
8。马丁的纽约艺术家,科波拉的纽约贵族,伍迪的纽约小资。科波拉的不清楚表达什么。。
三个奥奖导演都是玩票垫场小片片,不用认真。反倒是三大摄影师(阿尔门德罗斯、斯特拉罗和尼克维斯特)联手是盛事一件。科波拉那段奇差,白瞎了斯特拉罗的摄影。伍迪艾伦那段,尼克维斯特的风格全然不见。还是马丁大叔那段与阿尔门德罗斯两人相得益彰。
和老馬和woody比,科波拉真是無聊阿
由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伍迪·艾伦联合执导的三段式文艺小品,风格各异,相同的是故事都发生在纽约。三位名导各有特色,都个性十足,呵呵~~
最好的一段来自马丁斯科塞斯。尤其看到Rosanna Arquette我还能思考吗,虽然二十几岁的她和四十几岁的她完全不能比——但她仍是如此的纽约。伍迪艾伦那一段又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范本!科波拉那段是gossip girl的幼年版吧:富人+艺术家+华而不实的party+早熟而做作的大小姐和少爷们。
科波拉的不知道拍是什么,很幼稚,斯科塞斯和伍迪艾伦一直都是我觉得最会拍纽约的导演,可是这一次伍迪艾伦更胜一筹,斯科塞斯的有点古怪,伍迪艾伦还是与自己往常的风格一模一样,荒诞无厘头,所以小老头可以把很多元素拼接在一起又成了一部新的作品,但是百看不厌。
这种格局的小故事伍迪艾伦半个月能编百八十个,其他两位还是歇了吧。
老马的那个最正经,故事不算有趣,拍的很工整,老马确实用心拍了;科波拉很想拍的有趣,开头很吸引眼球,不过四十分钟完全不是他的节奏,拍的没头没尾的;伍迪毫无疑问是拍的最有趣的,但也是最不走心的,一如既往的伍迪式元素,并无创新。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克服俄狄浦斯情结,就用中国盒子把她变没吧!
若非先知,还以为首个故事归属科波拉。空旷封闭画室好像在复制大窃听,盲巷一节也有三分斗鱼味。接下来,纽约版四个火枪手登场。抢在发飙前,归还定情物,达达尼昂换成小女孩佐伊。只是被讲的既散且跳,故事应有的悬念情趣尽失。最后,与本片的题材形式最为贴合的主讲人终于登场……苍白的浅影加半颗。
第一段老马丁:东食西宿用来形容女文青真是再好不过来。第二段科波拉:太烂了,没看完。第三段伍迪:主角名字是Sheldon,但却有个Howard那样的母亲。
很有意思的片子,集合了三个顶级导演,看上去很轻松,感觉像是玩票性质的片子。
惊喜,第一段很有感觉,第二段很有故事,本来我只是想看看Carole Bouquet客串王妃的
中规中矩的故事,都不是这三个人最好的发挥。三个纽约客讲述的纽约,没有纽约我爱你具体但是却都点睛。老马丁的片子煽动性强,Coppola的片子想象力足,无敌老头絮叨。应该说都展现了三人的特点。Coppola转身拍了超烂的教父3,无敌老头始终在重复自己,而老马丁凭借好家伙一举登顶
。。。。。。太难看了。。怎么回事。。。
最喜欢woody allen那段,martin scorsese的风格确实很明显,虽然有的作为电影语言在故事里会觉得有一点突兀,比如相同的iris在画家画画和最后画家遇见下一个助手时的效果截然不同。这个画家就是个pathetic sanctimonious predator!coppola的故事很讽刺,不喜欢那个小演员,可能他就是要她演出这种感觉
明显的老马的那段属于到纽约打拼的人,伍迪那段属于保持着纽约生活方式的典型布鲁克林人,科波拉父女的合作很诡异,女儿的本子依然闷,导致父亲的片子也不吸引人……唯独伍迪的故事最戏谑最生活,联想到《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三个导演的三段式,科波拉的相对最弱,伍迪·艾伦的最有趣,基本把心里的小压抑都很有趣的表达出来了。马丁的多少有些压抑。
“what would you do if i left?”"I'd go up a roof and howl like a gut-shot dog."默片的经典切换方式很造作。科波拉拍小孩子很有戏。他妈被一个魔术师变到天上去了,于是絮絮叨叨的伍迪艾伦终于被他的那个更加絮絮叨叨的老妈子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