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看到这样描写病痛的电影,就像片名一样,非常棒。
导演想说的话
我们的生活就像乳牙一样,即使你得了不治之症,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在逃避生活的困顿,只有女主在享受生活,她在认真的过着自己的余生,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就像那颗乳牙一样,早晚会掉落的,既然早晚会掉(死),那就不要在意它的存在,当掉落的(死亡)那一刻来临时,能够平静而去。
凌晨独自看完。看这部电影时,使自己能够设身处地融入其环境,感受她的经历和情感波动,使自己增加更多的生命体验(随着我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也会有更深的感触)。潜入影片跟随他们的情绪变化,多次忍不住失声痛哭,太美好,太残忍。女孩深深迷恋那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男孩,男孩也爱上这个命不久矣的女孩,处在纠结中,怕伤害她想躲开她却忍不住去关心她陪伴她。爸爸妈妈知道将要失去女儿而变得情绪波动不得不整日服用精神药物治疗。影片最后已经上升到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升华。但是他们家庭里那种和谐、开放的生活习惯是我们中国家庭最需要的。想和爸爸妈妈拥抱了就拥抱吧,爱就说出来吧。中国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爱总是羞于启齿,而用另一些做法表示,反而可能会引起什么误会。我觉得大胆的去说出来、更大方的去亲吻和拥抱更好。不要抑制自己的喜悦和痛苦,爽快一些吧。
你只有一次初恋。
而且,它总是不曾预告就突如其来,不任你挑挑捡捡。
初恋总是错的——很难一上来就搞对;
初恋总是可以犯错的——没人指望你一上来就搞对。
可在电影《乳牙》中,少女米拉正值豆蔻年华就得了绝症。她只有一次机会品尝爱情这杯甜蜜的鸩酒。
这场初恋,也是她的“末恋”。
而给她斟上这杯酒的,是比她大一头的问题少年摩西。
影片一开始,当“爱情”靠近的时候,米拉在火车站台上真的是被“撞了一下腰”。
这个中产阶级乖囡,岁月静好的生活里不是钢琴课就是琢磨找个舞会男伴,却突然对既野又怪的摩西中了邪。
而初次见面,摩西就跟她借钱——这可不像是浪漫的好兆头。
是“爱情”把她引向了这个神风特工队般自毁的小滑头,还是因为他的未来并不比她更灿烂,才彼此惺惺相惜?
其实,米拉并不傻。
她只是想为了一个人“犯傻”。
她身上既有气若游丝的脆弱,也有青少年飞蛾扑火般对当下的渴望——要在时间的尽头前增加此在的分量。
作为关于绝症的电影,这部片子就特别在,不但没透露具体病症、一个镜头都没给医生和医院,并且一口回绝了遗愿清单(bucket-list)、及时行乐(carpe diem)那一套得了绝症要走的流程,从而也升华了米拉乃至这一家子处境的意义。
不是她给想要体验的东西列一份清单、在前面打打勾,而是灵魂出窍般的欲望洪流裹挟了她,即便随之而来的还有成年世界的心碎。
为了表现米拉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之间的挣扎,导演香农·墨菲(Shannon Murphy)巧妙地跳转于世界本来的样子和米拉想要的世界:
从张牙舞爪的明艳荧光,少女日记般多彩的章节标题,到后院游泳池水的绿松石色,再到床头灯点亮的温暖的橘色皮肤......
从灵魂乐、电子乐到低低泣语的古典弦乐......
不管是经历过青春期阵痛、需要空间喘息的人,还是试图保护女儿不被混乱的世界和自己拖累的父母,拔乳牙的痛苦都是没齿难忘的。
这个家庭危机的所有参与者,其实要比他们愿意承认的更像彼此。
喜怒无常、一会儿一个主意的摩西,有时候看起来就像米拉淘气的影子。
而米拉的父母也跟她一样忧郁:
一登场就是在父亲的书房做爱;枪没打响,就草草收场。
之后荡开一笔,讲了父亲笨拙地接近怀孕的女邻居,直到第三次才得手,却又像触了电似地逃走,揭示了他体内郁积的能量。
唯一维系着他们婚姻的薄弱纽带,就是他们即将失去的米拉。
这部片由编剧丽塔·卡尔内贾斯(Rita Kalnejais)改编自自己的舞台剧剧本,看似时刻处在失控边缘,实际上结构很精巧。
一开始,影片描绘了米拉的澳洲中产阶级一家濒临崩溃,还让我以为是一部“澳洲丽人”(类似《美国丽人》)。
后来才发现这是部悲喜剧(tragicomedy),每一刻都既轻又重,既幽默又痛苦。
米拉去世这一场处理得尤其高明:乍一看以为模仿《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其实是假高潮。
甚至在米拉死后的最后一幕,也是在对美好回忆的闪回——或者是幻想中,归于云淡风轻。
没想到哦,我的第一次影评给了这部电影。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入坑番是《蓝兰岛》。。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不值这个分数,其实我挺喜欢电影里的留白的。可能是我太过迟钝,直到,发现了肿块才明白她病了。乳牙这个名字,很难让人准备好这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也正是如此,我才能有如此触动。似乎我的乳牙也伴着结局沙滩上的快门脱落了下来。
它太琐碎了,太生活了,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永远都不能准备好面对至亲的离去,中外在有一点的看法倒是很一致啊:顺着将死之人的心意。其实我一点也不了解我爷爷,我既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也不知道他会为什么而快乐,我似乎从未走进任何人的内心,我觉得这是我的问题。
看到最后,我看到了自己,以及不久远的未来,病痛的折磨会逐渐耗尽一个人对生的渴望,从而逐渐接受死亡的解脱,我不能分辨,这是仁慈还是绝望。家人的陪伴总是很重要的,在我的至亲中,他是最不常表达情感的。以至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全部来自于他人的描述。
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给我上了大概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我希望他离去的时候,大家都在。我希望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我能多陪陪他
说不清,是怜悯抑或是愧疚。现在回想起,他的样子,是放声大笑的样子。他这辈子应该是幸福的。
死亡是人的终极命题,似乎每个人都在接受,也似乎每个人都在逃避。大家既顺其自然却讳如莫深。当事人是最清楚的。我希望我也能正面的直视死亡,然后陪着爷爷,走完这一生。
与电影无关,这是我的人生
难道说只有长个肿块才能放肆的真诚爱
太猛烈的消失得太快
这辈子只爱疯狂的人
也只有
也只有真诚的疯子
天哪,现在是2021年
最近有关外星人的声音都变得多起来
可是我还没有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做我自己
乳牙,对我而言掉落的有点晚
抓到你的时候,
当我抓到你的时候,世界也会疯狂的爆炸
是个自私鬼,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如果有人能用眼睛告诉我他读懂了那么一定会亲一口他
我会找到的吧
电影乳牙是澳大利亚女导演香农·墨菲的首次执导的影片,改编自剧作家丽塔•卡内贾伊斯(Rita Kalnejais)2012年的同名舞台剧《 Babyteeth》。这是一部反应生活中不幸突然降临,陷入危机的家庭如何应对的影片。
女孩米拉是一位高中生,身患癌症,剩余不到一年的生命,男孩摩西是无业游民。在等待乘坐回家火车的站台上,这位15岁的女孩和23岁的摩西发生联系,前者还突然流了鼻血,摩西用自己的T恤帮她止血,随后向她借50澳元,并答应用给米拉理发偿还。 摩西用给贵宾犬理发的剪刀给米拉理了头发,并跟着米拉回了家。米拉的精神病学家爸爸及前古典钢琴家安娜妈妈一时慌乱,他们无法接受曾经受到过度保护的女儿这么叛逆。“那个男孩有问题”妈妈告诉女儿米拉,并要求摩西离开,“我也是”米拉回复她的妈妈。
电影乳牙反映了家庭中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应对,药物依赖的母亲,不知所措的父亲,叛逆的初恋以及混入其中的孕妇邻居。米拉和摩西明显是两个社会阶层。拥有后花园和游泳池的米拉属于中产富裕阶层,而无工作无家可归的摩西属于低层人民。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米拉的病情走在一起。
米拉和摩西的对话:你喜欢我吗?“明显”“但是你是真的喜欢我吗”“我不想伤害你”“那就不要喜欢我”
沮丧和痛苦的米拉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周围的人都不想伤害她。都在竭尽全力的保护她。我想她应该是快乐的吧。在临终前脱落了最后一刻乳牙,体验了初恋和爱。 唯爱和小众电影不可辜负——ご公衆號ご:凉心评。
(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 ,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高级且做作,可以共情但难有共鸣。
澳大利亚电影,患绝症少女之“成人礼”。导演处女作,不错了。
土澳洲电影三板斧:好演员、小清新、Dysfunctional family
打动我的一点是,创作者用非常轻巧、稚拙的方式,像讲一个童话那般,讲述这个涉及残酷的成长、生死的生命主题,这种风格上的轻与故事上的重所造成的对比,呈现出强烈的悲剧张力。这个处女作成功展现了澳洲普通家庭的内在截面,导演表现出的掌控力比一些老导演还要稳定。但也仅此而已。
PYIFF43,原来是《星运里的错》,这类青少年电影的俗套题材能拍成这样,这位新导演还是很可以的,绝症题材处理的这么轻盈,色彩和情绪都掌控的可圈可点,后半部分更是越来越好,作为处女作已经相当厉害了。
最让人动容的是平时大呼小叫的邻居孕妇在要生产的时候想安静离开不愿打扰母女合奏的一刻
一场无法切割的成年式与告别式,残酷无解亦真亦假的少女怀春。如果必须凋零,请让我死在最盛最美的花季。太喜欢Eliza了。
超带感的配乐和糖果色的摄影太有灵性了,演员也是。鲜花最后的鲜艳,在她眼神的汪洋里,如同拍到海滩的浮沫一般。而那个痞萌的大男孩,把一次次的漫不经心,堆砌得情深义重。父母用焦虑来开明,又被开明稀释了焦虑。每个人都在等一个豁口,这豁口每每要俗套,又都轻轻拐了个角。小标题仿佛隔出了闪闪发光的少女日记,翻开,连疼痛都可以是粉粉的。落幕时,听到有人在海浪声中啜泣。@平遥
超喜欢🙆🏻♀️各种配乐超级棒!“you birds really crazy”死神无声的低语,死前你欢笑的海滩。我们自荷尔蒙、鼻血、脏衬衫、酒精和吗啡开始的爱情,我们到小提琴、天空、红眼眶、香烟和做爱结束的爱情。无关孤独和忠诚,无关承诺与婚姻,只在夏天热烈。我扑火的热情我亲爱的我只想触碰你,而后对未来再无所求。获得成长那天,乳牙掉落,最后一面留给你,闭上双眼前,仍担心你无人照料。这世界如露珠般短暂,这爱情是我一生的漫长,也许这才是爱情应该成为的样子,也许这才是爱情可以成为的样子
土澳残酷青春。开篇的街景校服火车广播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感觉就像是发生在悉尼哪个区的故事,加一星亲切分。用小清新的口吻讲述沉重话题,配乐选的歌都挺棒
#VIFF 同时轻盈和沉重,反讽和真诚。向死而生的(反)成长电影。(第一部看哭的片,但要是没哭应该会更好)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dying kid的电影电影画面好美。这个导演很棒哎女生十五六岁的时候很难抗拒bad boy女主义无反顾去爱一个人,好勇敢
#3rd PYIFF# 首映。2019威尼斯最佳新演员奖。片子观感还算好,有些小桥段拍得真不错。虽说矫情但是矫情还不是最致命的,舞台剧化太严重了,但是女主角怎么看都不是个重病的姑娘该有的状态(化妆的锅还是舞台剧感的锅?),而且这个片子那么圣丹斯标配为啥没去圣丹斯也挺奇怪的……
我是世上最差的父母,纵容你扑火的爱情。你是世上最狠的女儿,杀死了过去的自己。他是世上最坏的男孩,骗走你所有的青春。他的衬衫好臭,我的床单好香,可你偏偏喜欢。米拉在四号站台认识了摩西,他会跳愚蠢的舞蹈,送路边的耳环,用幻觉闷死你。可只有他才会让乳牙脱落,长大和死亡才能发生在同一天。
电影传达出一种很做作的强调,但就像如今的小作精人设一样。勇敢坦荡,起码不是个绿茶婊。
点击Milla头像,观看她的20条IG Story.
分小标题的“短故事合集”,其实不分也建构起剧情。将死的女孩,瘾君子和我的父母,一切因药起。但没有太打动到我,以及没有《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好看》,但音乐不错。
感觉评委(至少是主席)会非常喜欢,至少最佳处女作锁定。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非常好,也是生活细处,悲喜二元交叠。澳大利亚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人很是怀念。催泪的部分做得从容不迫,疯狂的部分做得收放有度。
爱与生命。
一路看着女主角很面熟,查了下原来是《利器》里的那位小女儿……整体上算是用《伯德小姐》的方式拍《星运里的错》?碎片化的片段组成了一个最后让人发昏的故事。总体而言观感还是挺好的,刚好跟女主角穿了同一种颜色的T恤,最后也成功被煽到。不过回味起来倒是真的没有什么亮眼的镜头设计,暂时算是私心喜欢的今年平遥第三名~(🎈没看到还是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