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喜宝》这个故事,放在2020年的当下,无论用什么样的导演、什么样的演员,几乎都没有被拍好的可能……这个故事要搬上银幕,注定不可能得到完整的阐述,也更谈不上完好的理解。
一来原著虽然不算太长,但信息点其实是非常密集、环环相扣、起伏巨大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喜宝》是亦舒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彼时她不过二十出头,远未修得师太的资历,手头是有些作品,却被前辈诟病还是写的不够给力。然后她老人家的脾气你们也知道……一气之下就写了个长篇要打对方的脸。
这个长篇就是《喜宝》。
按她自己的说法,这里面有人死了,有人疯了,有人被杀了,有人失踪了,有人当和尚了……总之把她能想到的种种戏剧冲突,都尽可能地浓缩写进去了。
所以你会看到喜宝一生跌宕起伏,转场比翻书还快:从香港破烂小公寓到逼格吓死人的古堡;从唐人街油腻餐馆到剑桥圣三一学院;从纸醉金迷的豪宅酒会到森林深处的凶杀现场……
也会看到围绕她的一系列角色——都不用提勖家那一大串活宝——剩下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年老色衰有故事的妈,带着妈移民澳洲的白人后爸,翻脸不认人后来又跑来要钱的亲爸,又矜持又怂包的英国老阿姨管家,高学历一表人才的的德国情人,被废了的艺术系美女情敌,上蹿下跳到处找存在感的炮友……
这里面既有暴发户的气焰嚣张,又有读书人的扪心自问。既有鹤发红颜的真情流露,又有杀人诛心的阴谋算计。每一个环节都自有其存在价值,少了谁好像都缺点意思,这个故事,这个女主角,都丰满不起来(非要说谁多余的话我选择那个莫名其妙的炮友)。而亦舒笔法又自有精炼之处,很多地方只作简练白描;你要让晋江起点那帮人来写,全文字数估计翻十倍也没问题。
这个作为通俗小说读起来非常爽。但要改编成一个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电影,就很难搞……信息量太大,压缩太狠了。所以别看现阶段好像大家都很怀念黎燕珊演的喜宝,完全是个假象……各位有兴趣去搜搜豆瓣评分,就知道三十几年前的改编一样是不受待见的。
但这个其实不是重点。
更重要的,也即第二个原因,是它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受众。《喜宝》所讲述的一切,离现阶段的,我国主流的审美趣味、道德观念、生活现状,都差太远了。
前面很多剖析原著的答案都提到,《喜宝》从头到尾都贯穿一种自甘堕落的意思。
这是大实话。读过书的人都能看出来。
而所谓堕落,必然是本身站在高处,才好堕落。真正生活在底层的人,没得选择的人,压根不存在堕落的资格。(何况喜宝最后的结局真的算堕落成功么?)
喜宝惨吧?没了爸,没了妈,没了爱人,到最后众叛亲离,但何尝不是另一个版本的甄嬛——要胸有胸,要脸有脸,要学历有学历,年纪不算太大,还富可敌国。
勖存姿惨吧?一生夫妻貌合神离,有儿有女却后继无人,也没活到太大年纪就悄无声息死于心脏病。但人家……人家是真的富可敌国啊。
周围一圈男女配角就更不用说了。都很秀。都堪称人生赢家(亦舒早年特别喜欢写这种,《玫瑰的故事》其实也是)。就没有谁是真的被彻底压榨,被命运全盘抛弃的。
在当下语境里,大众是无法对这样的一群人产生共情的。
所以,好,那我们不谈客观条件,我们谈感情。但感情观也不对……美女高材生明明除了钱啥都有,只要奋斗没什么不可能,但非要去抱有钱人的大腿当第三者……哪怕你把前因后果所有设定都讲清楚,这样的情感走线又有多少人能喜欢得起来?
事实上别说2020,时光倒流二十年,新时代女性们就已经对《喜宝》所传递的价值观感到不适。豆瓣原著页面下,许多高赞书评都是在抨击这本书的三观扭曲,「怎么可以靠男人」「怎么可以这么得了便宜还卖乖」……从那时起,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就已经存在巨大争议,更不用说对女权和躺赢都如此敏感的今天了。
(当然,在我看来原著并不是那么回事——毕竟在原著里,亦舒从一开始就通过大量的回忆、对白、梦境描述,反复在强调喜宝本身的扭曲,以及她对自身扭曲的清醒认识却又饮鸩止渴的无奈与绝望。可以说,这个女主角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正面角色存在的。相比之下一个典型的反例是《甄嬛传》——同样是第一人称描述,也同样在最后被定义为「千古伤心人」,但流潋紫在前面漫长的叙述中对于甄嬛的种种所作所为却并未做足负面铺垫,甚至很多地方还隐约流露出赞许与肯定。《甄嬛传》原著中,有很长的篇幅,读来会让人觉得扬眉吐气、志在必得;而《喜宝》,读来一直是破碎的、纠结的、阴暗的、绝望的。)
so,这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豪门恩怨,一群人生赢家的求不得,一个喜怒哀乐都太远离群众的故事——又或者说原著中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喜乐」可言,「哀」与「怒」倒是此起彼伏,而这些「哀」「怒」「惨」是几乎找不到主流人群共鸣之落脚点的。相比之下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盛名在外的小说改编,《七月与安生》好歹有青涩酸楚的少年情意,而《第一炉香》更是一个隔着纱帘,如陈年月光那般秾丽迷惑的时代叙述——无论改编水平怎样,至少底子都是很好的。
而《喜宝》的底子,从一开始就是不合适的。
这也是为什么2020版的《喜宝》会出现这些叫人膈应的改动——男主角不可以有老婆,否则这段感情更加难以成立,更难为主流道德观所容;情人(汉斯)、炮友(丹尼斯)、女婿(家明)必须合而为一,因为这个年代如果还存在「所有男人都围着女主角转」,那只可能是玛丽苏中最低级的一种;女主角不可以坐在钞票堆上无所事事地终老,因为在我们这些穷人看来,她已经拥有太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获得的好东西,要比惨,她比我们更缺乏资格。
拿掉这些东西,还剩什么?大约就只有爷孙恋和小时代了。然后考虑到资金啊周期啊之类的客观条件限制,就更糟……古人说「肯爱千金轻一笑」,其实就是喜宝传奇的最佳诠释;关键是现在「千金」的铺垫也很不足,遂就连「一笑」的分量,看上去也很轻佻了。
但能怎么办呢?一如姜喜宝的风华正茂只属于那个勖家,《喜宝》这个故事,也只能属于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香港黄金年代,属于一群手中握满东西,内心却依旧苦闷怅惘的人。放到现今的大众媒体,已不存在可提供这种理解的出路,它注定要被修改,误读,重定义,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是原来那个故事了。
P.S. 我个人觉得郭采洁其实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糟……她从顾里身上沿袭的精明、尖锐、外强中干,很大程度确实也是存在于喜宝身上的。但喜宝的欲,喜宝的忍,喜宝的书卷气,喜宝的既认命又不认命……她是搞不定的。
1.故事逻辑性太差了,改编的莫名其妙,可能是因为原著三观太不正了吧
2.不知道是选角还是因为这个剧本太烂,演员们在这种故事线下毫无表现力,没有一个符合我心中的形象。剪辑也不怎么样,时间线走的莫名其妙,完全看不出来他们之间的情感线,没有任何情感铺垫,然后就开始说爱的多深……
3.上个世纪背景下的言情,但是没有拍出那个年代的感觉
总之就是个烂片,我不推荐大家去看,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全靠同行衬托啊!
电影《喜宝》改编自香港作家亦舒写于1979年的同名小说。本片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以去“时代性”,“纯洁化”,以及价值观“矫正”的手段创造出了2020年烂得最独一无二的电影。
接下来,我将结合原著谈谈。
对比原著
先介绍一下电影。
《喜宝》是一段单纯的玛丽苏忘年爱情故事。女主角喜宝身世悲惨,自幼被父亲抛弃,母亲也重病自杀,家徒四壁。但她努力上进,富有才华,就读于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最重要的是,她拥有惊人的美貌。
在留学回国的飞机上,她邂逅了勖家的二小姐聪慧,从此走进了这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勖家的三个男人都爱她。少爷聪恕对她一见钟情,神经质般地追求她;女婿家明暗恋于她,无微不至地关心她;而老爷勖存姿(男主)花重金,像公主般包养她。
她住在布达佩斯的大别墅里,有城堡,有老爷车,还有累成山头的美金。
但她的生活并不平静,三个男人的争风吃醋让一切天翻地覆。聪恕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家明被岳父蓄意谋杀,而勖存姿也因为一场场变故重病而亡。
喜宝是那么的爱钱,却又是那么的单纯。在这段刻骨铭心的时光里,不管勖先生如何控制她或是为她杀人,她还是爱上了勖存姿。而在最后的最后,她选择了纯洁的爱,放弃了勖存姿的所有遗产,孑然一身重新开始。
听起来似乎是一部普通烂俗的玛丽苏电影,是市场每年都会量产的烂片(这浮夸和玛丽苏像不像当年的《小时代》,还不如人家狗血),为什么唯独这一部被唾弃至此?背离一部极具知名度的原著小说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我们来聊聊小说与电影的区别。
小说中,喜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捞女,她的身边有六个男人,而勖存姿也不是第一个包养她的。那另外三个是谁?
电影观众大概会好奇,一个家徒四壁,连高跟鞋都需要颜料修补的年轻女孩,是如何在没有奖学金的情况下,成为一名留学生的。
小说给出了答案,有另一个男人给她提供了一切,这个男人叫韩国泰。喜宝是不会爱上他的,因为他不过是住在唐人街的普通人,能养活她,却不能养肥她。所以她跑进了勖存姿的怀抱。
成为情妇的喜宝也并不安分,在勖存姿外出的日子里,她在酒吧里勾搭上了来自马来西亚的富二代,又在骑马时爱上了来自德国的物理教授汉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喜宝爱上了汉斯,他有趣又富有才华,但更爱钱的喜宝还是选择了和他分手。
电影将家明与汉斯进行了合并。小说中的家明喜欢喜宝,想要带着喜宝私奔,最后因害怕勖存姿的势力而选择出家。而汉斯则被知晓奸情的勖存姿谋杀。汉斯的死也让喜宝彻底认识到了勖存姿的可怕与自己的无路可逃。
小说中有四个十分重要的女性角色。
第一个是聪慧,她将喜宝领入了勖家的大门,两人既是朋友也是情敌。聪慧是整部作品里最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电影中,她因为丈夫的死而离开布达佩斯,去北京开始独立生活。而在小说中,她在婚姻与生活中明白了身为女性的意义,自发地选择离开丈夫与父亲,去了北京。电影的改编将女性意识地自发性崛起改为了被动。
第二个是喜宝的母亲。电影的一开头,喜宝的母亲便因等不到丈夫而自杀身亡。而小说中,喜宝的母亲是一个还算努力生活的人,她是一个空姐,嫁给了澳洲的有钱人,在小说的后段突然自杀。小说中没有挑明自杀的原因,一说是勖存姿为了控制喜宝而杀害她的母亲;还有一种说法是母亲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
不论是哪种,母亲都深深地影响了喜宝。喜宝拜金的价值观来自母亲,而母亲后期的死亡,更让喜宝开始怀疑自己的种种选择。
第三个是勖家的大姐聪憩,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看似没有任何意义,但在小说中却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女性类型。她与丈夫结婚多年,生育多子,恪守本分,丈夫却对自己漠不关心,甚至出轨,而自己也患上了乳腺癌,最后选择自杀。
第四个是聪慧的母亲,勖家真正的夫人。电影里没有她,勖存姿与喜宝的关系便成了你情我愿的忘年爱情;但小说中她的存在,让喜宝违背了伦常,成为了事实意义上的小三,也让聪慧的那句“你是妓女”有了说服力。事实上,勖夫人并不在乎勖存姿与喜宝的关系,她和旧社会的很多女性一样,将丈夫“纳妾”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能与对方和谐相处。
《喜宝》的背后
如果不知道《喜宝》的背景,这部小说大体也会是一部猎奇的狗血故事。但除却爱情外,这部小说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故事。
香港是一片很特殊的土地,鸦片战争之后,不同国家的人口涌入这里,英国接手香港,他们以英国律法治理外国人,但以清朝律法治理中国人。辛亥革命前后,大量革命者逃亡香港,尽管大陆已经推翻封建王朝,但英政府依旧在香港保留了清政策。
1948年至1949年,不少文人、富商、政客因为经济危机等原因从大陆转移到香港生存,这便是日后重要的人口资源,小说中的勖存姿是来自大陆的富商,而原著的作者亦舒也曾从上海搬迁到香港。
五十年代,香港的产业结构从农业转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在往后的二十年间,香港成为了一个世界中转站,产业逐渐从工业转向金融,房地产与服务业。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的黄金时期。
伴随经济发展的还有强大的黑势力以及警界极其严重的贪腐。日占期过后,大量的黑势力逃亡香港,他们大多在广东成立,后依托香港的大企业,从事非法的交易,而他们的行迹常常被警方掩盖。像勖存姿这样富可敌国的商人,大都通吃黑白两道,也正因如此,他可以随意射杀汉斯,而无需接受审判。
六七暴动后,英政府出台政策改善了香港平民的生活,而这一时期,女权运动也正式在香港兴起。1969年香港终于出台了一夫一妻制,后来又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女性拥有了上大学和工作的权利,并努力争取到了同工同酬。一开始,女性大多是办公室的秘书或是百货大楼的售货小姐,随着运动的进行,女性成为了律师与会计师,渐渐出现在香港的精英阶层中。
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混沌时期,社会上仍有大量女性秉持着传统的女德观念,例如勖夫人与聪憩,她们软弱而不敢反抗,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接受教育后,开始产生独立意识,例如聪慧。而喜宝是夹杂在中间的,她一方面想要依赖于男人生存,一方面又在为自己准备后路。原著中,喜宝读过很多书,她就读于剑桥大学的法学院,非常爱学习,如果能顺利完成学业,她有资格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即使将来没有男人养她,她也有退路。
喜宝是一个捞女,她想要很多很多的钱。这一问题是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导致的。这一时期的香港,金钱横飞,广告横飞,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出现了大量的非理性消费。例如勖存姿为了讨好喜宝随手买下一座苏格兰城堡,城堡里挂着大量伦勃朗真迹,连喜宝都不相信是真品,而喜宝的豪车更是换了一辆又一辆。
夸张的广告以及文化信息也让人们对奢靡之风充满了向往,例如描写豪门生活的电影以及有关贵族生活的文学作品。喜宝对于物质的向往便很大程度上来自她阅读的文学作品。
符号性消费也在兴起,例如《喜宝》中所说的“一个男人有多爱你,就看他送给你多大的钻戒”,钻戒等无实际使用价值,而具有“爱情”“地位”等符号价值的产品风靡了起来:喜宝一直将勖存姿送给她的十克拉全美方钻当成是爱她的证明。
结尾的改编
电影的结尾与小说有很大差别,也代表着价值观的不同。
喜宝是一个捞女,需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可以。这意味着相对于爱,钱才是她的底线。在勖存姿想要用首饰收买她的第一个夜晚,她先是离开了勖宅,然后又折返了回来。电影中,喜宝更像是受到了羞辱,她在出租车上痛哭,但为了所谓的房租与学费,不得不折返接受勖存姿的交易。
小说中喜宝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勖存姿并不是第一个包养她的男人,她早已习惯接受男人的金钱,她的转身离开并不是因为羞辱,而是一种所谓的尊严和矜持,她非常想要勖存姿的钱财,她只是不想勖存姿以这么直接的方式提出交易,仿佛挑破了她捞女的身份,不给她故作矜持的机会,所以当下选择了离开。
同样的,在影片的结尾,金钱至上的喜宝也不该就这样放弃所有的财产。喜宝与勖存姿的感情介乎爱情与父女之情,勖存姿对她的宠溺让她感受到了缺失已久的父爱,而勖存姿想从她身上抓住逝去的青春。但这份爱,并没有大过金钱。
喜宝从头到尾都依赖着勖存姿的金钱,她靠勖存姿的金钱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男人,即便是后来的真爱汉斯,她也不会因此放弃勖存姿给她的财富,而选择相对贫穷的爱情。
所以在小说结尾,勖存姿死后,喜宝继承了遗产,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女人,尽管对取之不尽的金钱感到迷茫,但却不会有勇气放弃一切,白手起家。
而影片结尾的喜宝却放弃金钱,以祭奠她纯洁的爱情,这放在哪个玛丽苏电影里都可以,但却不是喜宝了。喜宝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捞女,她的价值观也许很扭曲,但却是那个时代那个城市的写照。
总结
在文本上,《喜宝》最大问题便是缺失了香港特征与时代性,而这似乎是有意为之。从英国与剑桥被改为匈牙利与布达佩斯开始,这部作品有意识地与香港划开了距离。台湾的演员,大陆的导演和资本,这部作品唯独缺少了香港的元素。如果没有香港,没有七八十年代,《喜宝》也就没有了改编的意义。
而这如此全然“正能量”的忘年恋也让它缺失了一定的戏剧性。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例如简陋的服化道,全程铺满的背景音乐,令人发指的魔鬼摄影,土味美学,以及向多部好莱坞电影莫名其妙地致敬。
在成为烂片的路上,它是下了真功夫的。
聊聊这部电影吧。
我高中的时候读《喜宝》,大学读《喜宝》,今天终于在电影院看到喜宝。
去看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所谓的情怀,我就想知道,这部电影会拍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亦舒写爱情写的比张爱玲好,因为亦舒的故事是写给小女孩看的,从《喜宝》到《流金岁月》再到《圆舞曲》,好像都在讲同一个女孩子。
看到预告,我就知道导演拍不好这个故事。
书里的喜宝,始终是热烈的。而电影里的喜宝,却是冰冷的,住在冷冰冰的房子里,像一只被囚禁的夜莺。安徒生童话里,夜莺美妙的歌声打动了皇帝,喜宝的故事里,勖存姿爱上了姜喜宝。
电影里张国柱老师扮演的勖先生说,“生命不过是一场幻觉”,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执着于爱。聪恕,聪慧,家明……谁都不能避免,情节滑稽而俗气。
导演错就错在,从头到尾都试图通过郭采洁冷漠狡黠的脸,体现这个这个女孩子身份转变后的情感。可是一个渴望很多很多爱,很多很多钱的的女孩子,一定是美丽聪明的,她不会把自己的情绪写在脸上,她之所以和勖存姿相互吸引,不是因为一张精致妩媚的脸。
回忆电影里的姜喜宝,我满脑子都是郭采洁的眉毛,在感叹郭采洁脸真小的同时,我觉得导演可能对“妩媚”这个词理解有偏差,姜喜宝对勖存姿吸引力,是眼角眉梢都似恨,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姜喜宝骨子里的风情。勖存姿绝不是一个,英雄迟暮,不许人间见白头的人。
电影的结局,喜宝把勖存姿给她的所有东西都留在勖家,一个人走了。
我真是为亦舒把版权卖给这样的导演而遗憾,导演就差结尾让主角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
我们都知道,姜喜宝之所以会说“姜喜宝的明天,又有谁知道”,是因为没有很多很多爱的姜喜宝,明天已经拥有很多很多钱,姜喜宝永远,永远,永永远远,不会一无所有。
看书的时候就很喜欢,喜欢喜宝,甚至有点羡慕她,美丽,勇敢,善良,敢爱敢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肆无忌惮。
电影一上映就去看了,可能只有我是流着眼泪看完的,每次看到喜宝和勖先生在一起就不停的流眼泪,看着喜宝是那么的开心快乐,笑靥如花,可能知道结局是悲伤的,此刻喜宝越开心我就越难过,难过她不知道自己爱上了这个男人,难过她的结局,爱而不得,而爱她的男人也没有好的结局,她的人生和她的名字洽洽是反义词。
《喜宝》这部电影的两个小时是我看了这么多院线电影以来在电影院度过的最为煎熬的两个小时。很想问导演一句,是谁给您的勇气,在完全不具备任何电影拍摄技能的条件下擅自改编一部经典作品,还大肆宣传,院线上映的?
这片子网络免费播出我都不愿意贡献一丁点的流量。
价值观颠覆下限,不是说有年龄差的爱情扭曲了价值观,而是赤裸的拜金主义、杀了人可以一带而过的荒谬可笑以及无病呻吟令人作呕的玛丽苏台词。这片子给一星都是抬举,跟正常的一星电影之间差了最起码100个郭敬明。
此外,该电影的剪辑师确定不是导演亲戚?ppt式淡入淡出是拿观众当猴儿耍吗?生硬的闪回片段让我觉得这导演似乎也看过几部国产泡沫剧,但这种剪辑水平不是我自夸,我也能剪,效果未必比这差。
还有贯穿电影全程莫名其妙的BGM,女主角走个路都要放一段,整得跟MV一样,搞得我现在一听到这个音乐就觉得心脏抽搐、耳朵被侮辱。
该电影时代背景极其混乱,上流社会跳舞的场地是不是跟公园大爷大妈那抢过来的?还有导演,那时候有出租车司机?人给我整傻了,那超薄笔记本电脑是在搞笑吗?人在英国你给我用的是美金????那么大一坨现金放那是为了垫着舒服吗????不怕贬值???女主用的那口红是mac还是兰蔻啊????
以上这些都可忽略。最让观众恶心的是整部电影好像就是为了满足导演一人的精神高潮,该导演怕不是师出郭敬明,喜宝这个人物硬生生拍成顾里上身的南湘,下一秒就要发烂发臭老经典梗出现,莫名其妙的冲突点像是演员鬼上身了一样,最后导演整个无病呻吟的读后感,好好一部文学作品搞得连小时代都能踩在脚底下啐几口唾沫。
导演,答应我,别霍霍电影了,有个更适合您的地方,叫QQ空间,成吗?
顾里:“吵什么吵,今天我们大家之所以欢聚在这里,是为我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喜宝,庆祝她的生日.... 所以今天,我要敬我的好姐妹,感谢她,分享我的悲惨人生。我也发自内心地祝愿她,从此以后,和我的人生一样,开始发烂,发臭!”【然后一杯红酒倒在了喜宝的头上】
老头好,老头有低保,老头话又少,死了还能找.......
在电影院里我精神恍惚,不明白为什么要花165块钱看这么一个东西?请两个妹子看的,但从影院出来,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泡妞了…
看完在想,我究竟是羡慕她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得到钱还是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得到爱。我只是一个懒人,讨厌用尽全力赚钱,并且讨厌用尽全力去爱别人。电影感觉是一个编剧的自我幻想,很像一部失败的戏剧。不是好电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打动了我。
电视剧质感,像是在顺义样板房和婚纱基地取景,怀疑剧组的上一个客户是百岁山或者红酒广告。整部片子观众进入不了情绪就不说了,演员之间也是客客气气,早点弄完这条早收工。
原著里勖先生有夫人,电影里说他夫人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这种修饰性的改动,整个故事就崩塌了,后期矛盾都不成立了。本来是一个毫无道德,贪图钱财做小的故事,但里面有爱,有欲望和爱的矛盾与张力。一改都没冲突了。原著里他夫人的角色很重要,姜喜宝会知道不是做情人才会废掉,即使做他夫人,也一样被废掉,男主太强了,周围的人不自觉的就被奴役了。他想要不被他奴役又爱他的人。
郭敬明在导演历程中最大的成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改变了郭采洁的口音……看到喜宝拍成这样,把我对第一炉香的期待值已经拉满了。还有请郭采洁把刘海儿留回来好吗?
❶ 年代感错乱。转场叠黑淡出,一言难尽⋯⋯❷“顾里”竟会落魄至此?我不信,郭采洁也没信。此外,她的声音太有标志性,总在一句话末尾透着慵懒的、转瞬即逝的沙哑。全看各人喜好,毕竟,“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允许它存在”嘛;❸想说的都在台词里,直白浅显——·女人最好的嫁妆是一张名牌大学文凭,谁还真指望拿它吃饭?·她有条件可爱:有一个有钱的爸爸、长在宫殿一样的宅子里。·爱(越多越好)+钱(够用就行)+健康。·你不可以这么快买下一个女人。·谁让你父亲不叫勖存姿。·你生来衣食无忧,才有时间审判命运。❹故事呈现一个缺爱的男人和一个更缺爱的女人,用于展现一个闯入者。一反传统的粗暴是非观,是有必要的视角;❺章无佳句,平淡收场;❻聪恕演过《摩天大楼》,难怪眼熟。表演依旧灾难。
我也想被有钱人保养,他让我开条件,我梗起我骄傲的脖子,眼睛里闪着泪光,呜咽着说:“给哈佛捐栋楼让我去读博”
我妈看了,大失所望,因为她没有账号评不了分,所以强烈要求我替她打个一分。中华孝女我本人
原作魔改ooc同人。母亲扑通自杀、英国小哥合并到宋佳明被枪杀、富豪亲爹不认女主变成了亲爹地痞流氓?制片人你摸着良心说剪完你自己看过一眼吗?你看得下去?坐下看这个电影的每一刻、每一刻我都觉得度日如年,我甚至开始清算我人生到底还有什么心愿没有完成,趁早去做吧,不然过被这种消遣用都垃圾的片子填满的人生不过也罢!虽然原作玛丽苏,可是喜宝作为女性所有的尊严、爱情、抉择都直指人性根本,才有得提精彩。跪下来捡钱、钱爱健康那么精彩的两句话给我塞进这什么几把剧情里,作为喜宝这个人的核心瞬间掉价。衷心希望制片方大赔特赔,不要再出来骗钱了!女主他爸跟她说“我是你爸爸”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指着staff里每一个人一人一耳光一边扇一边说“我是你爸爸”!!!我要是再为了看国产电影进电影院!我就把我头拧下来喂蟑螂!
如果我做错了什么,法律会惩罚我,不必让喜宝这样的烂片来折磨我!!
郭采洁被顾里上身了
看的首映……竟然拍出了电视剧的感觉
剧组太穷了,当我看着郭采洁端着顾里不屑的语调对着一个还没她家厕所大的院子感叹有钱真好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你从她眼中看不出傲气和窘迫、疏离又沉迷的矛盾,这只是一个故作刻薄人见人爱的傻白甜。
2020.10.16 一坨屎 从穷人到富人到npc,从花园假山到门牌到钻戒到手套,每样都假到极限。这导演是刚从天上下凡来人间吧?
顾里家道中落忍辱负重结识中年富商企图东山再起的故事。
豆瓣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增加零分选项?
这是姜顾里吧 😂
太太太小资了,说是改编自自贡郭老师的自信魔幻作品我都信。所有女生都有一种唯唯诺诺的劲,没有一丢香港大富豪的坚定和干练。整部戏除了张国柱老师是在扮演角色,剩下的由情绪不大稳定的顾里和一众话剧演员倾情演绎。 郭小姐咬字听两个小时真的会不太ok,那几句‘你害死我了*N’我直接梦回蚂蚁竞走。最后的舞会又带给了我<白衣校花与大长腿>的震撼。整部剧巴掌和枪声非!常!洪!亮!看完整场没有啥感动,只觉得唐突。看在郭小姐的美貌和珍父亲的份上,三颗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