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头保罗出车祸重伤,安妮把他从车里拉出来,给他进行人工呼吸,救活了他。这是生命的给予。这是在给他第二次生命,就像母亲一样。
在养伤期间,由于保罗双腿和一只手臂严重骨折,行动严重受限,一天的吃喝全靠安妮。这又像是婴儿期的孩子一样无助的需要母亲的照顾。
片中安妮不但为保罗准备液体状类似婴儿食物的早餐,而且还为保罗刮胡子,擦嘴。
以上种种都说明二者关系的设定是在隐喻亲子关系,接下来的剧情也和亲子关系是高度重合的。
安妮刚刚救回保罗的时候,二者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保罗对安妮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安妮对于能见到偶像十分兴奋。同时安妮照顾保罗也是无微不至,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保罗对自己的处境也十分满意。
这个阶段就是亲子关系的第一阶段——亲密无间。
在孩子刚刚来到人间到结束儿童期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父母尤其是母亲和孩子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不分彼此的。
尤其是一岁两岁之前的婴儿期,孩子还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这时候只要他的一声哭闹就有妈妈来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使婴儿觉得全世界都是为了满足他才存在的。
作为妈妈这个阶段可以全凭自己决定如何爱孩子,决定孩子的一切,对孩子有完全的掌控力。因为孩子不能说话或者太小而不能实质上的拒绝。
比如妈妈可以把孩子打扮成任何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些想要儿子却生了女孩子的妈妈还会把孩子装扮成男孩来养,甚至持续好几年。比如妈妈给什么孩子就要吃什么,妈妈让做什么就要做什么。
电影中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安妮发现保罗在新书中把系列故事的主角米瑟莉给写死了。安妮非常气愤,因为他对保罗这么好可是却被保罗背叛。同时随着伤情的好转,保罗希望和外界取得联系,并且对于安妮要求的重新写书非常拒绝。
安妮只好非常残忍故意把保罗已经好了的脚踝再次弄骨折。实际上这里象征着安妮对保罗自我的一种阉割。同时保罗也开始瞒着安妮搜索房子,发现了许多安妮以前的秘密,并且多次尝试逃走。一次是藏了一把刀准备趁安妮大意攻击她,一次是在安妮的酒中放大量镇静药,可惜都没有成功。
电影这一部分就是对应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了和父母不同的自己的意见。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安排的去做时就会勃然大怒。
有些父母甚至会自虐式的省吃俭用为了孩子的教育,在付出如此巨大的前提下,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或者不想走父母安排的路就会在家庭中产生激烈的矛盾。
独立与控制的矛盾
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太过强大,就会吞噬掉孩子的自我,那么从此以后这将是一个没有自我,完全活在母亲淫威之下的可怜人,人生的一切都要母亲安排。而且这种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溺爱,而溺爱又会造成孩子在外界挫折面前的无助。所谓的妈宝男就是这一类。
而且母亲也会失去本来的自我而是所有的事情都为了孩子,这样孩子每次做了母亲不允许的事情就会有深深的内疚,母亲再利用这些内疚达到目的,比如催婚催生孩子,当然这些都是在所谓为你好的这个借口之下。
电影最后保罗焚烧重写的书稿,引诱安妮上前,在搏斗中将其杀死,终于逃出升天。
如何分离?
这一段对应的就是正常状态下的父母与子女的分离。子女要拥有独立自我开始一段由自己掌控的人生。当然这种分离无疑是痛苦的,就像要送孩子去上大学的父母所能感受的。
子女成年以后,本来应该去过好各自的人生。但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无孔不入式的干涉,不但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幸福,反而让所有人不幸。
再生二胎的家长希望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小的时候尽量陪他们爱他们,随着长大就要学会放手,孩子有自己的未来,你的人生里除了干涉孩子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类养宠物其实不是因为喜爱小动物,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不会反抗,我们可以爱他们,可以控制他们的一切,最常见的就是训练狗做各种各样的事。
亲子分离的电影中应该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是一个分离失败的案例。诺曼母亲活着的时候干涉他的所有事情,当母亲死了诺曼接受不了这一切,所以产生了两种人格。最后观众会发现诺曼的自我已经被母亲的自我完全吞噬,本来是人格分裂的他现在人体里面只剩下了母亲的人格。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 ~左手~慢动作重播~当粉丝~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故事缓慢的讲述,观众在屏幕那头却大气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让人不安,男主坐怀不乱连哄带骗,勇气智力均可嘉。
朴实刚健,演技一流,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最屌的是一句都没铺男主背景,靠两句台词就交代完了:—你写的全是污言秽语。—因为我写的是个混混,我小时候也是混混。有了这句之后骗人开锁偷东西下药忍痛杀人全都无比合理。厉害啊
把偶像打个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贝茨的这次演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两种心理的随意转变,眼神、神态都达到人神合一了。拍摄技巧也值得一说,悬疑恐怖的气氛张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写、精妙的配乐都很瘆人。
孤独可以把人逼成疯子
本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假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你不认识他,他却了解你,你看不见他,他却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
史蒂芬金的本子没啥特别。主要是导演的驾驭能力太强,节奏和镜头语言都一流。看惊悚类果然还得是那个年代,粗糙的环境质感,折磨心智的配乐,骤降的大特写大广角。当然这片最大看点还是影后凯西贝茨的神演技,把变态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脑残粉都该来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Annie就是挺韩的脑残的未来啊~~~
Kathy Bates是演疯女人的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凯西贝兹饰演歇斯底里,喜乐无常的疯狂书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独撑大樑,堪称惊悚电影经典。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话,可以说很需要这样的阿姨来监督干活了。
所谓 一个脑残粉的战斗力抵得上十个黑 请把富奸的作品介绍给这位可人
遇上这样一个脑残死忠粉丝,我只能说,真是太恐怖太变态太疯狂太刺激太过瘾啦!!!!!
1990!1990!居然是1990!让现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这悍妇简直是我童年时的噩梦,终于再看了一次.惊吓程度已是全无
风格手法配乐选择甚至字幕隐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用细节和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用人物大特写和平行蒙太奇营造氛围,加上两位主演的完美对手戏,这绝对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点:疯狂粉丝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这么被玩死的。
1、出门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门了么! 2、谁会给自己书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万不要随便把主角写死啊!4、小心偏执狂啊 方向请摆对 数量也是会被看出来的么! 5、一定要检查死没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吓唬谁啊!
节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应该是编剧的贡献,罗伯莱纳贡献了透彻的视觉风格,道具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受伤的假腿倒在打字机上的假人头,道具组可能是制片人亲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渐升高,尽管开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剧,终究是一场双方意志和执行力的较量。
凯西·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电影的惊悚感拔升到一种高贵的境地。如果将历届奥斯卡影后塞在一个屋子里彼此厮杀,凯西·贝茨绝对是那个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万克必须进男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