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1967年上映的电影。在美国电影学院推荐的100部佳片中排名第99。
讲的是被人约翰爱上了白人女孩乔安娜。二人喜滋滋的跑到乔安娜家里,向她的父母告知他们要结婚的喜讯。乔安娜的父母一直是坚定的反对种族歧视的人士。可一旦女儿找了个黑人结婚,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再加上约翰的父母得知此事,也立马从旧金山飞来洛杉矶,忙不迭的参加这场订婚晚餐。于是,演出了这场叶公好龙的喜剧。影片结尾只是让观众明白了谁来吃晚餐,然后大团圆般的走进餐厅。没有看见晚餐的菜肴如何丰盛如何可口,为人们的等待留下了些许遗憾。
看了看影片的介绍,是这样说的:“《猜猜谁来吃晚餐》是上个世界六十年代一部对抗种族歧视的爱情小品。”这里所说的小品和咱们现在意义上的小品是不一样的。称之为短剧似乎更合适。影片中导演的安排上,尽管有机场、街道、酒吧等不同的场景,但情节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在乔安娜的家中展开的。情节也是如通常的话剧那样,用对话来支持的。电影的特色并不突出,没有运用蒙太奇、闪回等技术,人物多是中景和特写。故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也浓缩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所以我想,这部电影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非是影片的技巧,主要还是在影片所反映的内容上。
影片上映是在1967年。在此前的三年美国已经通过了民权法案,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承认黑人不可剥夺的权力的日子已经过去。”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呢?虽然民权法案已经通过,而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种族歧视的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的。由此形成了一种看不见的却由是非常强大的势力。表面上,黑人不再是奴隶,黑人和白人的交往也貌似平等了,而实际上,黑人仍然是底层、下贱、无知的标志。影片中,乔安娜家的保姆也是一位黑人,她听到这个消息时,马上的反应就是:“民权是一回事,结婚是另一回事。”而乔安娜的父亲德雷的表现,虽然彬彬有礼无懈可击,而他恰恰是那种传统观念的典型代表。
德雷是一家媒体的老板,也算是个知识人了。平时他的思想和言论都是坚决反对搞种族歧视的,以此来表示自己是一个进入到现代社会的文明代表。可当他得知自己的女儿爱上了一个黑人时,不禁勃然大怒。隐藏在内心深处那种污念便涌现了出来。如乔安娜自己所说:“当他戴上美国鹰牌的面具,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美国人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搞种族歧视的人,一种是黑人。”虽然是调侃,也恰恰戳中了多数美国人的痛处吧?假正经乎?虚伪乎?
后来德雷的想法有了些转变。这来自于几个地方,一是爱女之情,看到乔安娜是那么的爱着约翰,不忍心去拆散他们的好事;二是神父蒙塞罗的提示:“凡是这样的婚姻结局都是很不错的。”三是约翰是一个有学问且受人尊敬的医生,与那些下三滥的不一样。毕竟很少有人看不起丹泽尔华盛顿或奥巴马。他在思考过后自言自语说:“要那样,我还是人吗?”归根结底,他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即一个深爱女儿的慈父,一个知书达理的绅士,一个维护正义的文明人。可是在骨子里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消除了种族偏见。他需要的只是继续戴上美国鹰牌的面具罢了。
实际上,我们不必对德雷要求的过于严苛。毕竟他在认真的思考,况且二百年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在几小时内完全消除。影片最后,德雷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说:“至于你们俩所要面临的问题,我都感觉到难以想象。你们要面对的是什么?就在这个国家里会有千百万人,你们的婚事将会令他们惊讶。你们将不得不应付这一切。也许你们一生中每一天都会有麻烦。你们可以无视他们这些人。对他们的偏见固执、盲目的仇恨和愚蠢的恐惧,可以不去理睬,更不必感到痛苦。你们要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让那些人去倒霉去吧。”他的这番话讲的真好!虽然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终究是提出了问题。
观众们可以想到,最终约翰和乔爱娜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我们也打心眼里祝福他们。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激情过去之后,当他们的感情和婚姻都归于平淡之后,会不会因为肤色而离婚?或者,会不会因为肤色继续维持这段婚姻?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歧视是无处不在的。因肤色引起的歧视,仅仅是由于肤色是最容易辨识的标志。在咱们这里,仅就地域歧视而言,也是很普遍的。南北方人互相瞧不起,上海人瞧不起“苏北下支脚”,北京东西城瞧不起南城人,昆明盘龙区人瞧不起官渡区人。仔细想想真的是很白痴的想法。这种歧视的根源还是在于不认可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其中不止是优越感,还有深深的自卑。实际上,大家都同属于人类,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有什么不一样呢?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长期形成的习俗、生活方式和教育程度,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这种不同都是始终存在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趋同。社会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成了一个模式,还有意思吗?正是因为这种丰富多彩,我们才更应该懂得去包容。
影片很好,很值得一看。不过还是稍显单薄和肤浅。
本人评分:7.0。
这部电影给了乔丹皮尔启示,去制作一部关于黑人男友带白人女友回家看望白人女友父母的故事。 1. 画廊的朋友,家中的女佣,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这门婚事。 女友的母亲和父亲也很震惊,他们平常告诉女儿的就是各种族都是平等的。用到他们女儿的身上,却五味杂陈。 黑人男友向女友父母表示,只要他们不同意,他就离开。他们调查这个黑人的背景,得知他是名牌大学毕业,在世界卫生组织就职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民权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 ——这是他们家的黑人女佣的话 一个白人司机跳着舞,另一个年轻的黑人女佣应合着跳起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2. 你们造就了她,而我只是遇到她。 ——白人女孩的黑人男友 黑人男友与他女友的父亲交谈着,父亲心存顾虑,黑人男友接到他父亲的电话,两家人将要一起吃晚餐。 友人造访,白人女孩进行介绍,友人读过黑人男写的文章,友人向女孩父母说黑人男友的优势,父亲还是有抵触情绪。 母亲解雇了有种族歧视的同事,她是站在女儿那一边的,她尝试说服丈夫。 父母开车外出,撞了一个黑人小伙的车,黑人小伙吵了起来,父亲给钱离开。 黑人女仆斥责了女孩的黑人男友,黑人男友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女孩带黑人男友和朋友一起吃饭,父母回到家,就女儿婚事一番争吵,父亲上楼,母亲独自垂泪。 3. 黑人父母坐飞机赶到,看到白人女孩看到震惊。两个人的婚姻实际上是两家人的婚姻,双方父母开始交流,父亲同父亲,母亲同母亲。 两位父亲反对,两位母亲支持。 黑人的父亲表示出强烈的反对,白人的父亲表示强烈的反对,黑人父亲言辞激烈的批评了儿子。 你没有权力让我按照你的生活原则去生活。 ——这是黑人兄弟对父亲讲的话 你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有色人种,而我认为我是个人。 ——这是黑人兄弟对父亲讲的话 白人女孩的父亲被说服了,最大的障碍排除了。两家人一起吃晚餐! 凯瑟琳赫本不愧是影史最佳女演员,你感觉不到她在表演,她就是那个角色,她和斯宾塞屈塞的搭档算得上珠联璧合,而西德尼波蒂埃完美展现了一个优秀的黑人小伙,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
有些人嘴上说着一套三岁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却又可能违背,挺有意义的
20201220 作为美国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黑人电影之一,这部电影无疑是一个绵延时刻中被析出的“结晶”,它充分印证着各种进步的和保守的话语是如何在一对跨种族恋人,甚至是Sidney Poitier一个人身上发生并完成了复杂的交锋和耦合。不过电影首先是好莱坞工业的集大成者:几乎每两个人都有戏剧张力,几乎所有的关系都铺设好了冲突,所有的人物都有弧光,而这种设定本身即是60年代的历史语境的自反。埋藏在看似进步的种族观下的是成功学,黑人必须是道德上自律(未同居),事业上成功(大医生),才有被认可的可能;而白人必须接受爱的丰盈和国家已经在改变中的现实。这与其说是平权,不如说日后“色盲运动”的先声。所以真正的黑人角色是女仆。白爹发表完慷慨激昂的言说后转向命令女仆做饭,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面目。
是种族歧视的讨论也是爱情和亲情的讨论,一向反对宗族歧视的白人父亲,在得知女儿想要嫁给黑人时突然换了一个立场,这个讽刺就很有意思了。而为了ZZZQ,斯宾塞屈塞最后一段发言实在显得很刻意。(斯宾塞屈塞和凯瑟琳赫本竟是真的伴侣!!!)
在处理种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伪善方面,它走在了前面,这是一部具有崇高理想的伟大电影。但是,没有人会认为《猜猜谁来吃晚餐》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无论怎么看,在现实世界中,约翰和乔伊的爱情都显得缺乏说服力,包括最终皆大欢喜的解决方式。
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乔伊和约翰并没有气馁,看到了女儿的坚强,马特若有所思
凯瑟琳赫本与斯宾塞屈塞晚年的最后一次合作,屈塞演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而赫本在哀恸之余再次收获小金人。此时是风云激变的1967年。这是洪潮铺天盖地前最后的经典室内剧,也是开启新时代振聋发聩的种族预言。饰演女儿的金发女郎是赫本的侄女。3↑
风起云涌的六十年代造就了这样的片子。你说它是好莱坞的梦幻与温情也好,说是理想主义者的白日梦也好。不能否定片子在现有的框架内探索了可能的出路。他并没有一味回避问题,却给出个留白的答案,也没有让观众伤心失望。白人爸爸的反应很典型。如果你非要说好莱坞的种族主义观点,那有点强词夺理。人家不改,你说人家歧视,人家改,你说人家优越感,你叫人家怎么办呢,在现有试试形态下,没有外力作用,总得从内部慢慢改造吧。白人夫妇镜子面前的对话戏不错,是我最近看得双人对话中最好的一场……
片头曲和片尾曲太好听了。赫本和屈塞实在是太配了,想到屈塞两周之后就去世了,而赫本一个人活到03年,我就很心酸。片子遵循三一律,演员都大飚演技,对话还不错。唯一的不足是最后不停的交换两人对话有点啰嗦又硬要搬出人道主义,屈塞最后的演说代表着最终定夺权还是在白人手里。
与屈塞赫本对戏过程中,波蒂埃常因偶像近在眼前而紧张的语结忘词,导演克雷默也一筹莫展,问他怎么办。后来波蒂埃想出了对策,干脆将老两位先送回家,他一个人对着两张空椅子演,一边是他的特写,另一边台词教练在镜头外念着屈塞赫本的台词……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44226123/
英语课上放了一点,下午把整部片看了一遍。家庭内带出的种族问题,轻松有趣,也有个大团圆结局,斯宾塞的小老头造型后来成为《飞屋环游记》人物的灵感来源之一。后半段双方家庭交叉式的对话是个不小的亮点。
为了凸显各种矛盾,电影情境的设置显得十分戏剧化。
是的,她一生都在爱他,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室.他们始终没有效仿费雯丽和劳伦斯.这发乎情止乎礼的热烈或许只有通过两个伟大影人的作品来奠定姻缘.但谁知道这是开始还是结束呢?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她像是爱了他一辈子那么久!
像女主一样乐观但坚定的电影 在当时实属可贵 既没有美化弱化简单化问题 也没有用童话魔法去应对问题 金句 you think yourself as a coloured man, I think myself as a man
这电影被冠以大大的冠冕以至于让大家忘了去关注同样重要的故事线路:家庭和爱情。世界上那些深沉的看起来无比伟大的问题困难到无法解决——最后一切理论都不如一次晚餐的约定。难忘的段落:父子之间的谈话、妻子们对爱情的怀念、父亲的演讲,还有一直在偷偷给观众做暗示的主题歌。
看的时候一直流泪,可能因为Kate的眼睛也没干过。Kate看Spencer Tracy太明显太赤裸的爱意,最后Tracy的一番话和跟Kate的对视也算是他俩这么多年结案陈词了吧。今天看这个片子依然不过时,而且完全可以拍个同性版。最受诟病的是黑人形象太完美,完全黑皮白心,too white to not be accepted.
好演员的演讲,每个词每个眼神都这么传神
“人权是一回事,婚姻又是另一回事。”PS:斯宾塞·屈塞和飞屋里的老头一模一样嘛,毫无违和感。
1、最后的家庭大谈话部分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一段比一段漂亮。2、多一星给两位伟大的老演员,银幕上九次情侣,生活中相知伴侣。3、父子的对话相当有生活哲理,婆婆对丈人说的话会让很多男人思考吧!但愿对爱的感知和激情能在生活的平淡中永存。
放到今天的话如果把黑白配换成同性,整部片完全可行,特别是父母双方的反应。
一直以为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电影,没想到气氛竟然这么轻松和生活,看似种族隔阂下的爱情却又超越了种族和爱情这两个主题,的确,我们所处的时代,未来会怎么样,往往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决定了,而且都是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决定,他们一起影响了历史,当下的美国社会就印证了这部电影的所传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