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预告,以为这是部搞笑电影,于是抱着放松一下的目的到电影院看看。 结果发现这不仅不搞笑,还特别尴尬的一部片子。 讲的是三个年轻人到云南乡村创业实现理想的故事,但是创业中的几个关键转折都像是开玩笑一样容易。 一个普通年轻人跑到深山自己琢磨着种植烘焙的咖啡一送到世界大赛就夺了银奖,一个村的老百姓就因为一个年轻人愿意赔钱免费退货加上一次广播演说就愿意冒着没有收入的风险不再种世世代代种植的茶叶,跑去种完全不了解的咖啡,还有咖啡种出来后就能联系到李佳琦这样的带货高手把他秒空。 这一切感觉都像是编剧脑子里yy出来的东西,加上不时出现的飞猪和飞虫,编剧导演这是在拍一部不搞笑的奇幻片吗? 可本来这接地气的题材和群演(群演演技也是尬得让人时不时出戏),怎么也让片子飞不起来,又不落下去。
好朋友在内蒙和云南做NGO多年,经常听他讲起跟当地农民的故事,我过去待了两个多月,所以带着一点背景看的《一点就到家》,看得时候就想这讲的不就是好朋友一直做的事吗?把他拉到影院又看了一遍,我们俩看着撕逼那场戏,抢一张纸巾擦眼泪。
我不管是几天拍的,也无所谓是不是委托创作,但是我想说,电影里讲的故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偏远乡村。 他们所经历的恰恰就是,早期有好东西,没办法运出去,好不容易学会淘宝有了专门的快递,但那只是出口变化,作为产业的核心技术并不被看到,核心到底是什么啊?村长村委会党支部坐在一起每日抽烟开会挠头的想啊。好朋友他们NGO做的是云南土蜂蜜,那个蜂蜜是苦的,因为吃了山上一种中草药花,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口感不好啊,真的,比普洱咖啡要难太多了。 有没有600万拍到桌子上“我买你”!的事,有啊,但是就是很难啊,就是买了你的蜂蜜,你就变成人家产业链的一小环,混在一堆蜂蜜里,什么土蜂蜜,吃中药长大的蜜蜂,人家不管你的,都是人家的蜂蜜啊。 苦的都变成甜的。
说白了,电影的核心就是自治还是外治的纠结。外人赚了钱就走了,哪管你这个村子的未来,谭卓演得那个大资本家,简直演到鬼上身啊。 好朋友拍着大腿说,就是那个样子!资本家没有谭卓那么好看,但中心思想都被刻薄的台词全总结了。 朋友看着三个人撕逼,一边哭一边说,这个编剧是谁,他怎么全知道? 我什么也不想说了,看着大家说,都是假的,有燃无魂,你们真去过乡村吗?真了解中国农民吗? 你知道,老村长说:他们真的是失败不起! 到底失败不起的是什么啊? 恐怕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真正了解中国乡村的人,才能看电影的时候大哭出来吧!
好朋友的NGO 没有把蜂蜜卖给资本家,还走在创立自己蜂蜜品牌的路上。虽然没有获得如电影创造的"美好大结局“,但我知道,他们和电影主人公做了同样的选择,尊重大自然,尊重他们自己的土地,让土蜂蜜保留了宝贵的苦味.....
好朋友的NGO叫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是2014年5月在云南丽江成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组织。 有兴趣了解中国乡村的,请大家一定去那里看看,你就知道,电影到底是不是假的,是投机的,是有燃无魂的了!
看过了《夺冠》和《急先锋》,又迎来了《我和我的家乡》与《姜子牙》,但是不管哪部,都没有让我有观止的感觉,好像都有些不如人意。终于,在看过了《一点就到家》之后,我可以确定,原来国庆档最好的片子,是它!
十年剪辑许宏宇,节奏掌控能力比某个疯狂生长的导演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整个片子看下来,畅快的就像听了一场五月天!(片中曲子不是五月天,具体是谁,暂且不表)
虽然它不是《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它更像是一个完整版的青春版的《我和我的家乡》。而且相比那5部短片,《一点》对家乡的阐述更有一种沉浸感。它没有浮在表面,彭昱畅和尹昉顶着被晒黑的肤色,说着云南土话,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家,他们不会走。简单说,在徐宏宇这里,家乡不是需要别人来扶P或者赞美的地方,家乡就是家乡,仅此而已。
"我们从来没把你当外人。我知道,是我自己把自己当外人了。"
在观看之前,我特别留意这部剪辑是谁。因为对做了十年剪辑的许宏宇来说,如果不是自己操刀剪辑,那他会选择谁呢?这个剪辑就算不是比许宏宇厉害,也一定不会比他差多少,不然许宏宇自己心里那关就不会过得去,后来看到,是周元,剪的很棒!而许宏宇,是翎刻影视周元的老板,也许,还是他的师傅。这部电影,有很浓厚的陈可辛味道,对于许宏宇来说,这是一种致敬!可以说,这是一部三代师徒共同完成的作品。
许宏宇导演有挺多优点。
剪片子厉害,节奏好,这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事情。
从他已经上映的两部作品来看,他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导演。拍爱情,就是拍爱情,不去说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拍年轻人,就是要拍出生机勃勃,不怕失败的朝气!“失败的只是事,不是人”,这碗鸡汤,我干了。
分镜做的很赞!每个镜头的衔接都不是那种有什么用什么,而是设计好的。比如在他们的驿站因为赔付乡亲们的退货之后,给到的一个计算器镜头,配着背景音,“归零"。除此之外经常大特写切全景大全景,视觉冲击力强,与此同时还加上配乐转场,自然顺畅,很有自己的镜头语言风格。赵晓时,本片的摄影指导,1962年生人,和我爸爸一样的年纪,但是运镜如此灵动,和许导的主题立意配合的相得益彰,这个真的是不容易!
许宏宇还是设置悬念的高手。从一开始的李绍群死了,怎么死的?魏晋北N次创业都不成功,他究竟需要怎样的机遇才可以成功?魏晋北失眠二十三天,他究竟什么时候会睡着?李绍群会和自己的爸爸和解吗?魏晋北会带领他们两个创业成功吗?等等,一系列的小悬念吸引着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下去。没有大反转,只有小悬念。
许宏宇再次展现了他对于在电影中展示味觉的偏爱。一个拍男主角吃泡面都要精确时间才好吃的导演,要拍咖啡有远山树林的感觉,你感受到了吗?我感受到了。
其实这部小品片的剧作也不算弱。相比整部电影没有一个普通人,不是神仙就是妖怪的《姜子牙》,《一点》给了观众对接云南普洱小山村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刘昊然。刘昊然是个外人,观众对于云南普洱小山村,当然也是外人,那你凭什么让观众和云南普洱产生链接?就靠刘昊然这个外人。先是一直把自己当外人,把小山村当疗养院,赚了钱可能马上就会拍拍屁股走掉。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觉得小山村亲切,非常有家的感觉。他说,"我认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知道每一颗咖啡树生长的位置",这种内心的转变,会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小山村的一份子。许导还借用搞笑的老大夫,给大家说教了一下大和小,现实与梦幻。
许导的音乐品味也不差,我记下的有。台湾乐队八三夭,云南乐队山人乐队,女歌手艾怡良《Forever Young》,大家快去搜来听吧!让我听出来五月天感觉的就是上面的乐队哦!
三主角的设定已经非常成熟,有《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国合伙人》,可能是害怕没有女性有些薄弱,所以拉来了迷雾剧场当红的谭卓,演了一把工具人。
其实在云南种咖啡这个事儿,我不是第一次听说。上一次看到去云南种咖啡的人,是美国人,网红郭杰瑞。我当时也在想,美国人都跑到云南种咖啡了,中国人在干嘛呢?另外,我也想看到中国的普洱茶越来越好,请年轻人不要抛弃普洱!解腻不甜,在做出了最好的咖啡之后,李绍群想喝的,却是一杯普洱茶!导演在最后也想关照一下实体衰落的赶集人,但是最后和我们一样,都是听着她讲着她的过往,无能为力欲言又止。
虽然这部片子还不算是大师之作,成长的空间也有很大,但是我愿意为有前途的年轻导演给出溢价,五星支持这部10月4日才上映的国庆档最佳!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十一不想出门和大家挤,于是就回了农村老家。一回家妈妈就问邻居买了一只鸡、一只鹅以及几十只鸡蛋……促进老家消费,我想这大概是我惟一能为它做的贡献了。
之所以想到“为老家做贡献”,是因为看了《一点就到家》。家乡的影院也是神奇,哪怕硬件条件提升了,节假日也是闹哄哄的,大家喝着奶茶磕着瓜子假装黑暗里别人就听不见地大声聊着天,氛围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就像《一点就到家》中彭彭演的彭秀兵,回到老家,赶上集,发现家乡父老热热闹闹啥都没变。这也是他回来的原因,城里的快递行业竞争厉害,家乡市场却还是一片空白,他要抢占先机。
然而他的回家最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我们的父母大约都曾对我们说出过电影中这两句台词:“(去城市)混不好就别回来了”,然后,“混好了就不要回来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从农村去城市的年轻人,都像我一样,与家乡早已疏远,它像一个度假村,一年回来休息两三次已是极限。每次我回来都能看到村里又多了几户大门紧闭的房子,母亲说:“他家孩子考出去留在城里工作,然后结了婚他们就去帮忙带孙子了”,最不济也是“他家在县城买房子了”。所以看到《一点就到家》中宴席上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数字,我心有戚戚焉。然后,彭彭又说了这样一句台词:“城市不是我的家,这里也不是我的家。”我们离家太久,我们注定漂泊。
每个如我一般漂泊在外的农村青年看《一点就到家》应该都深有感触。哪怕以前没感触的也突然之间就生出感触来:我们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看得出电影就是由这个问题生发出来的一道“命题作文”。不过好在张冀的剧本扎实。我在此前刚看过一篇关于云南咖啡豆如今崛起的科普文,说:“咖啡界大神、《世界咖啡地图》作者James Hoffmann的咖啡馆Square Mile在门店豆单上,加入了‘中国味道’的云南豆”“在澳洲举办的金豆杯咖啡烘焙大赛上,云南豆拿下了7座银奖。”有了这样的现实背书,《一点就到家》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另外,电影中一些细节也叫我这样生在农村的人感觉亲切。比如彭秀兵起先招募的快递员都是曾经的邮递员、剃头匠……在我们农村,确实是这样的人走乡串户,熟悉人家,能够找到高德也找不到的地方。
他的网购事业,最先起步是因为帮大妈和孩子买货,在我们农村确实是大妈才是一切资讯八卦的传播者,只有得到了大妈的心,才能得天下。
后来遭遇集体退货,刘昊然演的城市青年魏晋北说这不合理。村民们说:“我们村的事容不得你这个外人插嘴。”这也是一句农人的口头禅,农村人忙得很,没工夫跟你玩辩论(当然也因为玩不过),于是往往一句绝杀。虽然当初对你热情好客的时候、一起看星星看月亮的时候明明说过:“我们都是一家人”。
当然,关键时刻,我们农村人也能对彭秀兵、李绍群这样的后生仔说出:“我们不相信咖啡,但我们相信你。”农村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大家做了几十年甚至更久的乡亲,那种信任感是几辈子建立起来的。
说句实在话,我在看《一点就到家》之前,哪怕有三个我都很喜欢的演员刘昊然、彭昱畅、尹昉坐镇,但我依然对它充满了担心。因为之前看过了太多并不真正了解农村的影人拍的农村电影,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想象和自命清高的煽情,张冀的剧本终于让我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和熟悉的农村生活。
因为故事扎实,年轻导演许宏宇的发挥就更是锦上添花。
如果说张冀的剧本像个农村老人那样踏实厚重,那许宏宇的导演风格就是离开农村又回来的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后生无畏,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恨分明。我喜欢他把一个“命题作文”拍得如此轻松。
喜剧就应该让观众欢笑,至于反映出背后众生的苦痛,那是散了场离开影院之后回味和思考的事情。很多导演喜欢替观众把这一部分也做了,不给观众留余地,还自以为多深刻,反而暴露了爱说教的“爹味”。
而许宏宇在每一个观众以为他会煽情的时刻,都是点到即止,然后立刻用笑点来收场。比如李绍群起先不同意将种咖啡豆商业化,说:“我种它不是为了挣钱,是因为喜欢。”结果彭秀兵无情拆穿他:“喜欢你种一棵好了,你种七百多棵!”李绍群因为种咖啡豆和种茶叶的父亲关系破裂,有次喝了酒他动情地说:“跟他种茶的时候不懂他,种咖啡了反而懂他了……”,随即又讪讪道,“可能酒喝多了想喝茶了。”还是彭秀兵接了一句:“等一下爸爸(我)帮你泡茶。”凝重的气氛立刻烟消云散。
很多喜剧前面顺畅的时候都能很搞笑,但到了剧情转折就忍不住煽情起来,《一点就到家》却没有这样。当三个“一起搞事业的好朋友”出现了矛盾,魏晋北气得回了城市,但又放不下心结,去找心理医生,那个老医生跟他说了一句非常鸡汤的名人名言:“人在容易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往往选择容易的事。”眼看电影就要往一个尴尬的方向走去,结果魏晋北感动地问:“这是哪个名人说的?”老医生答:“《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老哥们儿啊!”
你看,欢乐又回来了!
特别是电影结尾我觉得非常高级。因为网购的诞生,曾经热闹的农村市集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个老奶奶。奶奶深情回忆了过去的时光,在你以为这电影要抨击什么或者说教什么的时候,接下来三个年轻人问老奶奶买东西却都没有带现金,然后,奶奶笑着拿出了收款码……
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百态,而把思考留给看的人,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就像看完《一点就到家》,我也陷入了和彭秀兵类似的困境,仿佛在外面学了一身的本领,但依旧不知道除了失业还能干啥?依旧会萌生出“城市不是我的家,这里也不是我的家”这样的苦恼。
倒是我有个城市的朋友一心向往农村,甚至想要去种地。作为小时候还是帮忙种过地的人忍不住提醒他:“你确定?”“种地很辛苦的。”“你知道拔草一直弯着腰有多难受吗?”……
但看了《一点就到家》后我愿意祝福他。祝福他的热情和彭秀兵一样,能遇上魏晋北的智慧和李绍群的坚毅,也许真能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17年底受邀去云南系统的考查了一下咖啡在云南的现状,今晚从电影院出来,有些感慨,翻出B站上自己的咖啡纪录片又重新回顾了一番。
想说说我眼中的云南咖啡:
1.云南很大,但是是中国除海南岛之外唯一能产咖啡的省份
2.云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产咖啡,村里到处都有空地用来晒干咖啡豆,路边堆满了麻袋和剥下来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云南农民一直在耕种的农作物,三年开花五年结果。对农民来说,茶叶行情好就砍咖啡树种茶叶,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叶树种咖啡,栽种历史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但是绝对绝对不是电影里池子里满满的红果!绝大多数是绿的青的红的黄的黑的,没熟的,快烂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购量非常少,就是个噱头,主要收购商是雀巢,不但收购,也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提供种子。
但是,电影里没有表现星巢的黑心肠,现实世界里,农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斗争,因为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比农民的成本高几毛钱,甚至农民会亏钱。农民不想亏钱,就把收好晒好的咖啡囤着不愿意卖给雀巢,但是因为品质差,没有其他买家,摒不牢俩月还是得卖给雀巢,因为咖啡是应季的农产品,无法长期保存。
也有年轻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里人收成统一收上来处理好,再卖给雀巢,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二是小农产量低,难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开价低于农民一年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哪怕自己亏,也要把村里人的豆子都收在手里,去跟雀巢抗争。
5.山里其实很苦,电影里村子拍起来很美,其实屋檐镂空,六面漏风,二楼住人一楼养猪,厨房就是二楼中间一块空地烧火架炉子,孩子们只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谋生换钱的农产品,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喝茶,根本不知道他们卖出去的咖啡最后出现在大城市里是什么味道,不知道什么是拿铁,澳白,卡布奇诺。
7.咖农以哈尼族这种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不太信任外来人,见到城里人,都以为是星巴克的。
8.互联网信号也通山里,确实有年轻人在做精品咖啡了!只要中国人都去喝云南买云南豆子,农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好好种植筛选豆子,这个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9.已经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国外卖家持续采购了,可是云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让山里的农民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10.以后请大家喝云南咖啡☕请咖啡馆多卖云南咖啡,请咖啡师多推荐云南咖啡,这才是我们能为云南做的事。
好电影不少,喜剧电影也很多,但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欢乐轻松、温情却不刻意煽情的电影了!和正常周期的电影相比,《一点就到家》也称得上优秀,更何况从开拍到上映,它仅仅用了三个月!
首先夸夸它的镜头画面和配乐配曲!一个字:绝!朴质秀丽的云南风光、适配又动听的歌曲,一点呈现给你的首先是非常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我数次在观影过程中感慨:太美了!太好听了!并在片尾字幕中疯狂搜寻歌单!
再来夸夸导演!之前没有看过许导的片子,没有想到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交出这样一份高质量的作品!剧情虽然并不复杂,故事走向你甚至能猜个大概,但你永远想不到有哪个梗在等着你。导演善于推动观众情绪,能点中你的笑穴,也能戳中你的泪点,但每一种都恰到好处,两种情绪渲染的转换丝滑流畅,让观影体验舒适至极!
最后夸一下演员!本片的群演均为当地村民,表演淳朴自然,代入感极强。几个配角都是实力派,演技自不用说,谭卓老师和张琪老师出场虽然不多,却夺人眼目!特别是张琪老师,几无表演痕迹,把一个保守但不古板,外表严苛但内心柔软的父亲诠释得相当动人,不了解之前我甚至以为他也是本地村民本色出演。特别要夸的就是三个主演!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昊然饰演的魏晋北有方法却没有方向,单纯追求所谓的成功,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彭昱畅饰演的彭秀兵和尹昉饰演的李绍群有方向却没有方法,三个人需要互相成就。魏晋北在村寨创业,从最初单纯的想要成功来证明自己,到慢慢发现本心,得到治愈。彭秀兵和李绍群也在魏晋北的引领下走出了迷茫,找到了梦想得以施为的方法。一个倔,一个傻,一个轴,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共同创业,其矛盾磕碰可想而知。三人都有大段情感爆发的戏份,完成度非常高,这几段戏很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昊然,鲜少看他有这种情感爆发的戏份,令人眼前一亮!合适的就是最好的!85后、90后、95后这三个主演的奇妙化学反应大幅提升了影片的观影价值。
你或许不再年轻,但谁不曾年轻?作为这个国庆“最热血的治愈电影”,《一点就到家》用一段当代青年小疯狂大浪漫的追梦历险记唤醒了观众寻找梦想,寻找真我的渴望。不论你是想在影片中得到治愈和救赎,还是单纯想放松身心,在国庆档大片云集之中,小清新小浪漫的《一点就到家》都是不错的选择!相信我!!所有女生、男生,电影票,买它!!
虽然最后一帮返乡快递员自报家门让我有一丢丢感动,但瞬间魂穿《八佰》的撞梗还是让我立刻清醒过来!#彭昱畅真的很适合演外表嘻嘻哈哈,但内心还要藏事的角色,是不错的#
无功无过,但是被吹的有点过了,节奏很快但是快得有点尴尬😓六元怎么感觉演什么都是秦风,就那样吧。
阿里巴巴宣传片 一星给演员 一星给前半部分
陈可辛监制,彭昱畅主演,所以应该叫《中国合伙人之向往的生活》。本质上是一部成人童话,一部鸡血式的励志片。优点在于节奏好,轻快,招人喜欢。但对照现实看,太假了。有人说,假不怕,电影不就是造梦的吗?电影造梦不假,但它造梦的方式又是很现实的。说白了,是用可能的方式完成了不可能的梦。听起来有点不可能哈,但你细看那些好的造梦电影,都是这样的。回到这部电影来,最大问题就是全片没有危机。这个梦从头到尾没有遭遇真正破灭的危险。是选择600万卖掉,还是选择继续自己干,这也算危机吗?这是在两个都不错的选择里,撒娇式地挣扎。而刘昊然回到北京,自己幡然醒悟又回云南的过程,也十分草率。总之就是成功太容易,困难太少,逃避了很多现实问题。这样当然看着爽,但爽只是爽,不是好。
挺喜欢许宏宇上一部《喜欢你》,但这次的漫画感没打到我,给的节奏太快,台词太满,表演太用力,该慢的地方没慢下来,唯有咖啡和茶的两代人和解、交心算是有亮点且得以停歇之处。尽管不是凭空虚构空中楼阁,但回乡创业和改变农民网购意识还是流于表面了。三位主演的表演都是表面功夫,难以产生共情,最扎实的还是张琪演的爹。
很偷懒敷衍的剧作,哪怕是富N代在创业之路上多少都会遇到些阻碍得去克服吧,结果主角三个农民几乎是想做什么就轻松实现,一切难题迎刃而解。既然没有矛盾那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任何故事可言了。虽然第三幕又让三人来了次类似于《合伙人》的大撕逼,但脆弱的情绪调动(主要也是人物都没立起来)让人感觉这种情节设置也只是在走过场。其实片中提出的某些拷问非常犀利能够戳中每个辛苦打拼奋斗过的人,但是越细想越是心痛,因为成片的质量真的配不上它的壮志。
家乡和姜子牙满座,阴差阳错看了这部的点映,彭彭算是整部的亮点,继夺冠之后持续get到彭彭身上的黄渤气质。昊然弟弟油腻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希望是昊然弟弟演出来的!
许宏宇+陈光荣的组合就这样浪费了,浮夸抛弃了剧本的本质,有想法没能力,不过许的镜头还是可以的。
D / 剪辑思路依然超群,包括局部的灵巧碎片编织,也包括有些重要情节点的时序转换。但是,按照高配版《我和我的家乡》(除了宁浩)的模式确实注定拍不好这个题材。《喜欢你》还是在相对裁剪了较多社会语境的前提下专注于二人情感的刻画,由此不疾不徐地引出阶级与品味区隔的暧昧关系。但《一点》则不得不过快过急地涉足更多复杂得多的经济发展甚至地缘政治论题,一个个抛出却又只能全数塞回那个欣欣然的框架中。或者换个角度看,在明快清新的气氛之下,它展现出了比《夺冠》高超得多的意识形态和稀泥技能(狗头)。然而到头来,依然只有那句“在北京你留不下一个脚印”显得格外真实。
很规整,没惊喜也不算差,笑点和高光基本都被彭昱畅承包,漫画和特效的呈现方式我实在get不到。
土气扶贫题材本身不够吸引人是一,节奏零碎是二,演员演技一般是三,图个搞笑看一看就算了。演技:彭昱畅>>>刘昊然、尹昉,刘昊然演技这么久都没进步我也是没想到
看完只想说导演许宏宇未来太可期了,对类型的糅合、叙事的节奏感、喜剧的创新意识,秒杀多数国产导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一个回家为主题的命题作文下,能达到这个完成度,真的是超出预期。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我们常常在正确的事与容易的事情之间做选择。 ”。PS: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过分放大结尾的正能量或主旋律,懂的人都懂,反而更应该鼓励导演在有限条件下的创新意识。真的太爱导演的节奏感了。
是那种玩出来的电影,因为整个拍摄过程确实比较仓促,会有不少小遗憾,故事也会太顺了。好在一群年轻人的状态很好,大家玩的都非常尽兴,能在影片中感受到他们更自由的状态。属于比较轻松的一个片子。
前半段真棒,笑料大多都是镜头和剪辑带出来的,这才是喜剧电影的正常水平呀,单是那段恐怖段落就值得称赞。而且这片没有为了歌颂政策而设计一堆工具人,是真的在讲人和家乡。(我爱彭昱畅!
就像高考的高分作文,很会解析命题,并找到一个免俗的突破口。把送快递从送到快递变成送出快递,格局一下就以小博大了。
太成功 太纯洁 太正了 一个香港导演乐此不疲地带着团队在内地拍满分高考作文 我觉得金像金马金鸡都不足以评价陈可辛的成就 必须100000个高中校长联名送锦旗才行
彭昱畅与尹昉抢刘昊然最后发现三个人在一起更好的擦边腐故事。摄影与剪辑养眼俏皮,烘得前面新鲜有趣,但从中段成功开始故事就跟特效一样浮,起鸡皮的口号甚至都觉得要为难乡民了。电影非常“讨好”,塑料一样的成功学结合所谓大势,越理想化越功利浮躁。全片能被感动到的地方,还是老婆婆在“回忆”以前的集市,还有失去的丈夫,但情绪马上会被支付宝冲散。
低配版“中国合伙人”,角色有趣演得也好,看上去很励志但细品后发现成功还是靠“外挂”。没办法,命题作文底子只能这样了,说不好听的就是口号嘹亮、纸上谈兵。但许宏宇是真的厉害,就这么一个故事给拍得有滋有味,用最擅长的剪辑把气氛哄起来、把节奏调的飞快。掩饰故事先天不足,会飞的猪与《喜欢你》里的会说话的河豚简直异曲同工。PS,靠改变种植扭转生活?墨西哥玉米农告诉各位,这条路他们30年前就走过了,您猜最后怎么着?
看完点映,一个感觉:指不定这就是国庆档黑马。青春,热血。导演这次放的很开,杂糅了青春、喜剧、惊悚等多种类型,配方独特,既轻松愉快,又回味无穷!尤其那句“我们常常在正确的事与容易的事情之间做选择。”更让人印象深刻!大城市固然有很多便利,可家乡广阔天地同样大有作为,在这一主线之下,三位年轻人的励志故事也颇有时代气息,以及各有特色的三位主演:彭昱畅的积极乐观与初心不变;刘昊然的梦想破灭与重燃;尹昉的执拗与坚持。于此同时,英文名coffee or tea还展现了变革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父辈与当代青年两代人之间的碰撞与和解。
“刘昊然,你到底囤了多少电影”看到预告时,在这片子条目下留下了这么句话。当时是欣喜的,谁不想能在银幕上多看到自己墙头的面孔,但在我和我的家乡就意识到没必要。拜托多接点扎实的片子吧,有点挑剧本的眼光吧,扔到老戏骨堆中磨炼去吧,别接男主戏了,多少年了演技想不想提升了。回归正题。很普通的故事,但作为喜剧,笑点却大多拙劣,还有本该用来映射现实的梦境部分,然因5毛特效褪去了升华效果不说,反而显得片子很没有诚意。胜在立意吧,鼓励年轻人回村创业,脱困扶贫,顺带宣传了一波中国云南的咖啡,若是能让观众对咖啡产地和咖啡质量有所改观,不再执着于进口,也算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