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的胶片转数字一直是影迷的热点话题。在很少有人看过胶片首映的情况下,数字发行版的亮度、对比度、调色甚至画幅,都可能成为影迷间的重大争议(比如部分影迷认为,黑泽明的乱只有CC的DVD版调色最为还原)。哪怕是导演亲自监制的数字发行版,也不一定能服众,毕竟几十年过去了,导演自己的审美口味也可能一变再变。本片的蓝光发行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随手下了一个知名压制组的重编码版本。噪点很大,对比度偏高,人物肤色呈现一种非自然的粉白。不过这种类蜡笔画的色调也算十几年前常见的调色风格了。然而看到酒吧一段时,这里的噪点和颜色失真已经影响到了画面信息。
于是我暂停,去搜搜有没有别的蓝光版本,不意外的发现本片在第一版蓝光(2009年)后,又发行过一次所谓的Remastered版本(2012年),两版间隔不到五年。同时我也搜到了一篇详细分析了两版蓝光的碟评,大概明白发生了什么。
碟评地址://www.highdefdigest.com/blog/french-connection-bluray-controversy/
先来看一下对比图,从上到下分别是2001年发行的DVD版,第一版蓝光和第二版蓝光
可以看到,DVD版调色是90年代家庭影院常见的柔光高亮度调色,画面柔和,暗部细节清晰,整体往自然色调靠拢。第一版蓝光则是明显风格化的粉蓝调色。第二版蓝光修正了过大的偏色,但保留了强烈的暗部阴影,更像伦勃朗式打光。
第一版蓝光由威廉·弗莱德金亲自监制。虽然在后来的采访中,弗莱德金宣称他制作的数字母版非常完美,是发行公司生产拷贝时搞砸了画面。但按照第一版蓝光花絮中的说法,这确实是导演刻意为之的调色风格。他用数码技术剥去了整部电影的色彩,留下黑白图像,然后将颜色层过饱和,散焦,并重新融合回黑白图层顶部。 弗里德金认为原始扫描中的颜色过于生动,无法达到他想要的粗犷基调,几乎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像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剧。他说他更喜欢处理过的版本,因为更“微妙” 。不过他也没想到随后生产拷贝时增强了对比度,导致暗部细节一塌糊涂。
第一版蓝光发布后立马遭到了大量非议,包括本片摄影师欧文·罗兹曼,这导致了一段时间的口水战,直到导演和摄影一起制作了第二版蓝光。这个版本完全没有了粉蓝调色,保留了更多的暗部细节,似乎更类似胶片的原始色彩,是一次非常保守的修复尝试。但这个版本也存在胶片转数字的常见问题——过饱和。
在影片上映已经过去五十年的今天,已经很难确定哪种风格更符合当年的创作意图了。而导演对通用版本的二次修改,数字修复版的修改幅度等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老电影重获新生,也越来越多地被争论。
2020年1月16日晚!一整天疯狂的工作快让我灵魂出窍了,办公之余,遥控器乱点,随便找个电影看看,没成想还不错! 看欧美老电影有几个深切的感受,欧美国家的生活水平至少领先咱们30年以上(甚至更多!),50,60,70年代电话,电视,汽车,高速公路已经很普及了!以现在的审美来看,穿着打扮虽有些时代的沧桑感,但也不乏光鲜亮丽! 当看过太多的欧美黑帮贩毒电影的时候,就会发现香港电影的模仿痕迹太重了,这部电影里能看到好多香港黑帮电影里的犯罪,贩毒,警匪桥段,只是早期的香港导演为了更加迎合市场,把枪战,火拼,追车等等这些作料用的猛一些,让观众看得更加过瘾,但内核还是脱胎于这些欧美电影,记得有一部香港黑帮电影的配乐,就是直接用的《美国往事》的排箫! 看欧美老电影有一点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就是演员基本上不认识,影片的前20分钟就是来相面的,严重影响观影体验!不像看华语电影,演员也都熟记于心,可以直接进入情节。 说了这么多跟这部电影也没什么关系,工作疲劳了,发发牢骚吧!😊
这片子不简单...要重看...
罪犯和警察,或说作为男人,生命中只有事业与偶尔的女人。牛逼到不行的剪辑,特别是飞车追轻轨那场,超高速拼贴有没有。还有耸动到一度让我以为是恐怖片的配乐,一个简单的查案顿时非常惊悚。还好有时不时出现的CP卖腐,耐看程度想起恐怖笼罩巴黎。最后一次追凶很像法国或英国黑色电影。
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现在看来貌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放在那个时代中,是有着其自身价值的。片子拍摄的很多场景设计都成为了经典,影响着后面电影的拍摄,比如警匪斗智、飙车追逐等,当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也是魅力所在,电影在毒品泛滥问题棘手的特殊时代出现,能得奖确实有着与纯艺术无关的成分
7.8,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类型片,人物刻画还算丰满,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在当时也算新颖,于是成为了类型片的教科书
我可以看上一遍又一遍又一遍又一遍。Cloudy一大早去Popeye家里给他当保姆呵呵呵当年还是可以表现不腐但非常和谐的金发黑发拍档的。大量街头偷拍,剧中流氓混混群众演员全是警察演的,哈克曼角色的原型演他剧中上司,另一本尊演去华盛顿的探员
三半,五十年前的电影,同期港片可是《新独臂刀》和《唐山大兄》,有着一样的大变焦镜头和情绪化音效,感觉比第二年的《教父》要更老派。是当代警察片鼻祖么,很多常见桥段:搜查假意殴打线人,征用市民车辆。是个纯粹的硬汉片儿,大力水手直接不花俏,没有烧脑不带私货。跟踪的几场戏非常《跟踪》,一对一比团队作战让人更为警探捏一把汗。诡异的是对比车辆重量最后找到毒品这个情节我看过。追车一段摄影机低角度就好像把观众挂在保险杠上,穿梭颠簸很刺激。我爱motown夜总会,快乐又blingbling
抛开教科书的地位不说,单就观赏性来看仍然是非常精彩好看的缉毒警匪片。好喜欢吉恩·哈克曼演的男主角,一股摧枯拉朽一路焚烧的偏执劲,最后看不见的那一枪就像狠狠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B+】那段汽车追火车的动作戏看得我瞠目结舌,震惊于创意和执行,这是1971年啊,居然拍出了当今科幻大片的范儿。
据传说,这是一部具有大量教科书式镜头语言的电影:追逐、跟踪、飙车、暴敛和沉静的警察搭档,反映时代背景的事件。这一切听起来都很美,可惜我在我的年代看到了更加精良、更加悬念迭出的创作,所以,对不起了。
纪实风。跟踪,追捕,守株待兔。放长线钓大鱼只是一厢情愿的努力和固执,终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片尾音乐也是此意,黑暗势力难以铲除,如鬼魅般存在。多推拉摇移镜头,介绍人物位置关系及强调作用。摄影机前置拍摄和手持摄影,临场感强,如汽车与地铁中的追逐。道尔更立体,执着、干劲十足,还好色。
时代是残酷的,看惯当下的动作片再回头看这些个老电影,简直是折磨。
《法国贩毒网》改编自罗宾·摩尔于1969年出版的纪实小说《The French Connection》。除了两位主人公外,该片中的很多虚构人物都对应着真实人物,如贩毒组织头目夏尔涅的角色原型就是后来在巴黎被捕的毒枭吉恩·杰汉、法国电视明星德布罗的角色原型就是曾在美国服刑4年的法国电视演员雅克·安琪文。
直接而粗糙 同意大家所说的 精华全在那几段追逐戏上 然而相近的桥段在日后的致敬作中看过无数次啦 看到始作俑者一点都没激动起来 这种感觉像看“奥德赛阶梯”?
作为一部比教父还早一年的警匪片,能达到这个高度确实惊人,所有景都是实景,手提式伪纪录片式的拍摄,低落的结局,大量的追逐和动作戏,快速流畅的剪辑,这在当时那个时代简直无法想象。哈克曼的演技也为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一个火爆一个内敛的警察组合让我想到了后来的很多电影,比如七宗罪。
本片被黑泽明列入自选百大,“我记得它算是追车电影的先驱,车与车都以断脖速度相互追逐,动作桥段令人惊叹!当时许多美国电影都带精彩追车戏,它们强在细节刻画:怎样开车门,进入,驾离停车场,之类。我总说,如果砍掉这些追车戏,影片将只剩三分之二。”…而导演弗莱德金自己解释说,由于几年前彼得叶茨的《警网铁金刚》的双人追车太有名,他不想拾人牙慧,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将汽车追汽车变成汽车追火车。……个人偏爱剧中的黑色元素:法国老头,绅士优雅行事稳健家庭和睦坐享美食,但他是个毒贩;美国壮汉,火爆脾气不择手段未婚乱性站啃汉堡,但他是个警察!据说这种荣坏贬正的颠覆式拍法让哈克曼与弗莱德金产生了分歧。他希望塑造的那种偏正面的警察形象出现在换由弗兰克海默指导的续集。弱化了黑暗面,凸显了意志力,一定要惩恶扬善终极了断。
除了最后枪杀同事和开放的结尾,想不通为什么这片子会在奥斯卡击败发条橙,乏味之极
威廉·弗雷德金代表作,击败[发条橙]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等多项大奖。1.运镜与调度教科书,后世警匪片范本。2.主要使用手持摄影,部分镜头由摄影师坐在轮椅上完成,均为实景拍摄,大量跟拍与快速变焦推拉镜头,真实感、临场感极强。3.多人交替跟踪戏非常给力(双方你知我知的角力,对橱窗、死角与人流的利用),而那场王牌对王牌的跟踪与(利用地铁开关车门时间差的)反跟踪更是精妙的设计。4.汽车追列车的段落运用交叉剪辑及追车主观镜头,且不少危险撞车均为未加人工编排的偶然实拍记录,张力太足了。5.楼梯下背后开枪的场景已成经典,而拆车寻毒场景也拍得让人急切不已。6.吉恩·哈克曼演绎的粗蛮执拗、以暴制暴的辣手警探也影响了无数犯罪片。7.纽约街景拍得十分迷人,最后那那座阴暗、漏水的废弃大楼也超有感。8.猝然枪声的收尾。(9.0/10)
2015经典重看之一。威廉·弗莱德金不是电影大师,但他是一个驾驭能力非常不错的导演,能够因类型而自我调整,《法国贩毒网》这样的写实警匪片,他能够拍出硬朗的风格,《驱魔人》那样的恐怖片,他也能够拍出诡异恐怖的氛围。
美国电影自20年代默片喜剧以来便形成起了一种以城市空间为运动载体,并着力呈现城市风貌与现代化设施景观特性的影像传统。在《法国毒贩网》中,此种运动感、速度性与城市景观的描摹进一步得到深化,摄影机随火车与汽车等交通工具本然地进行运动,在疾速游梭中勾连出城市空间的开放特性,而警探与逃犯的奔跑则迸发出一种亢奋而强烈的速度官能与具身化体感。正如鲍德里亚所说,速度已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与核心表征。换而言之,在资本主义建制的渗透下,空间性、动作性、速度性已成为美国主流电影的基本特征。
4.5 藍光版看得賊爽。街頭攝影太舒暢!紐約被拍的髒亂差但栩栩如生,手持鏡頭帶入感靈靈的。音樂其實特別擾亂心緒,但完美契合混戰追蹤。飛車地鐵追逐和一開始幾場跟蹤戲都拍得巨好,風格凌厲啊